哈尼族火把节

  • 哈尼族关于火把节800字论文

      任何一个课题的研究或开发都是有学科基础或技术基础的。综述部分主要阐述选题在相应学科领域中的发展进程和研究方向,特别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通过与中外研究成果的比较和评论,说明自己的选题是符合当前的研究方向并有所进展,或采用了当前的最新技术并有所改进,目的是使读者进一步了解选题的意义。综述部分能反映出毕业设计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首先,反映中外文献的阅读能力。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同行的研究水平,在工作中和论文中有效地运用文献,这不仅能避免简单的重复研究,而且也能使研究开发工作有一个高起点。其次,还能反映出综合分析的能力。从大量的文献中找到可以借鉴和参考的,这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还要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对同行研究成果是否能抓住要点,优缺点的评述是否符合实际,恰到好处,这和一个人的分析理解能力是有关的。值得注意的是,要做好一篇毕业论文,必须阅读一定量(2~3篇)的外文资料,这不仅反映自己的外文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论文的先进性。     1、论文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   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   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   4、用第三人称。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   5、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   6、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   7、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   8、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科技论文写作时应注意的其他事项,如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等,也同样适用于摘要的编写。摘要编写中的主要问题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现引文,无独立性与自明性;繁简失当。   9、论文摘要之撰写通常在整篇论文将近完稿期间开始,以期能包括所有之内容。但亦可提早写作,然后视研究之进度作适当修改。有关论文摘要写作时应注意下列事项:   10、整理你的材料使其能在最小的空间下提供最大的信息面。   11、用简单而直接的句子。避免使用成语、俗语或不必要的技术性用语。   12、请多位同僚阅读并就其简洁度与完整性提供意见。   13、删除无意义的或不必要的字眼。但亦不要矫枉过正,将应有之字眼过份删除,如在英文中不应删除必要之冠词如a''an''the等。   14、尽量少用缩写字。在英文的情况较多,量度单位则应使用标准化者。特殊缩写字使用时应另外加以定义。   15、不要将在文章中未提过的数据放在摘要中。   16、不要为扩充版面将不重要的叙述放入摘要中,即使摘要仅能以一两句话概括,就让维持这样吧,切勿画蛇添足。   17、不要将文中之所有数据大量地列于摘要中,平均值与标准差或其它统计指标仅列其最重要的一项即可。   18、不要置放图或表于摘要之中,尽量采用文字叙述。...余下全文>>

  • 哈尼族火把节的传说50字

      据我所知我们哈尼族的火把节,是除春节外最大的节日,我们叫6月24,以前我并不知道就是火把节,因为是同一天;老人说到6月24才是真正的过完年,是送组宗的日子;天黑后每家都会打着火把出来放在自已原来搬来那个方向的路上;后面的人家要比前面人家的火把放的远;以前村上还会杀牛,现在就杀杀猪,鸡了;我认得的就是这些了,希望能帮到。

  • 什么是火把节?为什么叫火把节?

      www.njtiaocai.com/...00.htm     火把节的来历     很久很久以前,在哀牢山的一座大山脚下,住着一个大妖魔,它身长八丈,头大如斗,獠牙似尖刀,爪子一尺多长,它常在彝族人居住的山寨中兴风作浪,危害百姓,它经常把山寨中漂亮的姑娘抢去做媳妇,而且每天要吃三对活人的眼睛,如达不到它的要求,就会降祸于各村寨,让人们得一种怪病,让人全身腐烂,臭味熏天,使人想死不能,欲活不成,周围的彝族百姓为之深恶痛绝,欲除之而后快。但因为魔王法力强大,众百姓无可奈何,每天只好收拾没有眼睛的尸体或未死的残人,真是目不忍睹。   人们在喏吒王的淫威下度日如年,人人自危,不知什么时候灾难降临到自己头上。有一天寨中头人对大伙说:“乡亲们,我们不能这样等着死吧!只有除掉妖魔,我们才有活路。”大家异口同声说:“请头人想想办法,救救我们吧!”头人答应了大家的请求,决心除去喏吒王。他组织了一帮年青胆大、身体强壮的青年人,带上长矛、大刀、火药,潜入喏吒王住的山洞里,只见那魔怪,恶眼圆睁,恰似两盏大灯。为了除害,勇士们冒着生命危险,把长矛大刀使劲投向喏吒王,谁知,喏吒王一点反应也没有,原来魔怪皮子太厚,长矛刀箭根本伤不了它,只好象给它搔痒而已。头人又指挥大家把火药放在喏吒王身下,点燃引线“轰”一声巨响,喏吒王被炸了一个翻身,这下可把它惹怒了,它张开那血盆大嘴,猛吸一口,将洞里洞外的人都吸入口中,成为它当天的腹中美餐了。   魔怪未被除掉,还吃了很多人,人们绝望了,被逼得逃命他乡。所以,这里原本人丁兴旺的彝乡变得人烟稀少,农田荒芜,村落破败。   在这危难的时期,一个秋高气爽的早晨,从下江(古时指景东一带)走来了一位道人,他清风道骨,一身正气,身着黑衣道袍,手握降魔杖,身后背着一个小竹篮,走进村寨,只见一幅破败景象,人烟极少,偶尔见人一问,得知妖魔作祟。道长下决心为民惩治妖魔,他放下小竹篮,取出斩妖剑,在竹篮上贴上符章,举剑念咒语,不到一个时晨,顿时飞沙走石,山崩地裂,只见喏吒王急急忙忙跑来,又哭又叫,悲哀地跪在小竹篮边,身体越来越小,道长用手捏住魔怪的身子,骂道:“你这个畜牲,为何在此地害人,今天你受罪的日子到了。”说完,道长把喏吒王放进小竹篮中,背到巍山和南涧交界处的太极山下,囚在一个岩洞中,使它永不得出山害人,只让它在每年农历6月25日从岩洞中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当地的彝族百姓们恨透喏吒王,每当它探头往外看时,人们都要抬着火把,洒着松香,漫山遍野地喊叫着:“烙!烙!感谢老道长,烧死喏吒王……”千万人的火把照亮天地,万千人的喊声震天动地,几年后的农历6月25日晚,喏吒王被吓死在洞中,人们更加兴高采烈,奔走相告,点起火把,烧起篝火,唱起山歌,跳起舞蹈,庆祝妖怪的死亡,欢呼彝山的安宁。所以火把节就这样形成,并一年年一代代地传下来,一直传到现在。   --------------------------------------------------------------------------------------------------   ......余下全文>>

  • 哈尼族的女孩一般叫什么名字?

      。   由爷爷起名多带“波”字。爷爷,哈尼语为“阿波”,故由爷爷起名多带“波”字,如男孩子起名为“波者”、‘波沙”、“波嘎”;女孩子起名为“波奴”、“波英”、“波申”。   由奶奶起名多带“皮”字。奶奶,哈尼语为“阿皮”,故由奶奶起名多带“皮”字,如男孩子起名为“皮者”、“皮才”、“皮宝”;女孩子恭名为“皮英”、“皮松”、“皮牛”。   由姑妈起名常带“胡”字。姑妈,哈尼语为“阿胡”,故由姑妈起名常带“胡”字,如男孩子起名为“胡尚”、“胡者”、“胡嘎”;女孩子起名为“胡

  • 开斋节,泼水节。沐浴节,火把节分别是哪一些民族?

    “开斋节”是伊斯兰教节日,在伊斯兰教历10 月1日。它是我国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等少数民族共同欢度的节日。

  • 哈尼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哈尼族:“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好收”,是元江县那婼一带哈尼族三大节日之一,虽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么隆重,但它特别重要,当地哈尼族认为,不过此节,新的一年尚未真正来到,十月岁首也只是个序幕。“好收色”是“染黄饭”的意思,当地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当地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矻扎扎”节,每年夏历五月的“矻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带哈尼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时3—5天,其庆典活动极为隆重;“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 火把节是怎么一回事

      火把节,又称星回节,是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彝、白、僳僳、纳西、哈尼、拉祜等彝语支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并以热烈隆重而闻名中外。过节的时间因民族和地区稍有差异,多数自夏历六月二十四日起举行,节期至少三天,亦有长达七天乃至半月的。节日期间,家家宰鸡杀牲吃“坨坨肉”,品尝新荞,并有斗牛、斗羊、摔跤、赛马、歌舞等娱乐活动。入夜,各家各户燃起预先扎好的松明火把,留一支插在门楼上,然后男女老幼各持火把,奔赴山岗田间,以火照田,舞火为嬉。顷刻间,蜿蜒的山岗上条条“火龙”上下腾跃,星花飞溅,元代诗人文璋甫曾赋一绝写照此景:“云披红日恰含山,烈炬参差竞征还。万朵莲花开海市,一天星斗下人间。”足见气势之壮观。嬉火时最有情趣的活动是“泼火”:人们用左手执着一束燃烧的火把,右手从挎包里抓出一把把掺着松香的“香松面”,相互朝对方的火把上泼撒,只听到“嘭”地一声,一团金星耀眼的火焰腾起,煞是好看,其义类同傣族的“泼水”祝福。然后,众人再聚集到村寨的宽阔地带,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踏歌起舞,通宵达旦……     欢乐而独特的火把节究竟是怎么来的?民间传说中有许多讲法。     云南彝族传说,从前彝族有个叫阿提拉八的大力士,有拔山之力。因在比武中摔死了天上的大力士斯热阿比,惹怒了天菩萨。为了惩罚他,天菩萨派出大批蝗虫、螟蛾来吃地上的庄稼。阿提拉八于是在六月二十四日那一晚砍来许多松树,率众点火烧虫。从此人们定这天为火把节。     云南白族传说,唐时,南诏王皮逻阁欲吞并其他五诏,命人建造一座易燃的松明楼,然后邀请其他五位诏主到此聚会。邓赕诏主行前,其妻慈善夫人劝阻无效,便把一只铁镯戴在他的手腕上。五位赴会的诏主果然遭到毒手,待慈善夫人赶到时,松明楼只剩一堆废墟。民众从四方赶来,点燃火把,帮慈善夫人在黑夜中寻找丈夫,终于发现一具套有铁手镯的焦骨。慈善夫人悲愤万分,抱着丈夫的尸骨纵身跳人洱海。这天正是六月二十五日,此后人们每逢是日燃起火把,表示对慈善夫人的敬仰与怀念。     云南拉祜族传说,从前有个恶人,专吃人的眼睛。一位善人知道后,每天找田螺给他吃,使他不再吃人的眼睛。六月二十四日这一天,善人没找到田螺,便买了一只羊,给它安上一对蜂蜡做的角,点燃以后,让它去山上喂恶人。羊在山上跑,两只蜡角把山上照得亮堂堂的,恶人以为到处是火,忙躲进一个岩洞,并用一块石板把洞口堵好。日子一久,恶人无力搬掉石板,最后被岩洞里冒出的水淹死。从此每年的六月二十四日,人们高举火把,以示庆贺。     明清时期的云南史籍和志书上,亦有关于火把节来历的种种记载。《记古滇说》、《滇史略》等对白族火把节的说法,多称起源于唐开元十八年(730)皮逻阁陷害五诏诏主故事,与前述民间传说基本一致。《万历云南通记》则称:西汉元封(前110-前105)年间,汉将郭世忠为达到霸占大理酋长曼阿奴之妻阿曼的目的,害死了曼阿奴。阿曼假意答应于郭世忠,要求郭世忠允许她祭奠亡夫,焚毁原夫给她的衣服,再换上郭世忠所给的衣服。在郭答应的第二天,阿曼引刀自刎,身扑火中。那天正是六月二十五日。大理人哀之,每岁以是日燃炬聚会,凭吊阿曼。《滇系·杂载》则说:“火把节即星回节,六月廿五日,农民持炬照耀田间以祈年”,并谓节日的来历与诸葛亮南征有关,“武侯征南,于是日擒孟获,侵夜入城,城中父老设庭燎以迎之”云云。     现代学者对火把节起源及其文化性质,也有各种见解。     第一种意见认为,彝族传说中对火把节来历的阐释,应当是各种传说中形态最古老的一种,表明了该节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祝愿农作物免遭天灾虫灾和祈获丰收,是其中心意旨。所以火把节应认作为西南地区最有......余下全文>>

  • 哈尼族的美食特点

      哈尼族过去日食两餐,主食是当地产的稻米,玉米为辅。喜把大米、玉米蒸成米饭粑粑、米线、卷粉和豌豆凉粉等。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哈尼族人喜将瘦肉剁细,与大米、姜末、八角面、草果面一起熬粥,并以此为主食的上品。   不论平时或节日每餐必不可少的是豆豉。擅长利用当地土特产原料腌制咸菜、烹制肉类及各种风味菜肴。如白旺是用凝固的家禽血块拌上炒熟的花生、薄荷、姜蒜、苤菜根、盐、辣椒、和生肉制成的。   饮茶和喝酒是哈尼族的嗜好,所饮用的酒多是自家酿制的甜白酒,醇香、甜蜜;喝茶多用煨酽茶的方式。即先用铜壶或大口缸在火塘上将水烧沸,然后再放入茶叶煨煮,待再烧开时饮用。一般每天一次只饮一道。西双版纳的僾尼人都喝鲜茶,茶叶都是现喝现采的老叶,有的甚至是带枝的老叶。烧茶时先将鲜茶用火烤至微黄或焦糊,然后投入沸水内,煮沸即可饮用,鲜茶有一种苦涩味,但能消暑解渴。   哈尼族过去认为火是家庭的生命,对火很敬畏,必须保护火种长久不息。每家都有数个不同的火塘。火塘的火不仅要烟火不断,而且每个火塘的用处也不能弄混。一般一个火塘煮小锅饭、炒菜用;一个火塘支有蒸锅,专门用来蒸制食品;还有个火塘只煮猪食,从不乱用。   典型食品:哈尼族地区物产丰富,烹饪方法独特,具有本民族风味特点的典型食品很多。如竹筒鸡、生炸竹虫等,比较有名的风味菜肴还有蜂蛹酱、暴腌芭蕉心、酸笋炒麂子肉、肉松酱、清汤橄榄鱼、螃蟹炖蛋清、煮蛇圆子等。   人人都知道一个人吃饭不香,可有谁吃过百米长宴?全村老少聚拢在一条长条一般的宴席边,吃喝谈笑,这是种什么样的盛况?别以为这是什么世界吉尼斯纪录,“长街宴”可是哈尼族十月年中最热闹的节目。在这一天,每家每户都要做一些自家的拿手好菜,抬到街头摆起来,菜做得越香,自己就越体面。宴席摆好,全村的男女老幼就自动聚拢过来,老年人谈古论今,婆姨们拉拉家常,年轻人自然就聚在一块笑闹开了。在这百米长宴上,没有什么“老死不相往来”,更没有“各人自扫门前雪”,有的只是祥和、欢乐、水乳交融的气氛。心倦了,来哈“长街宴”上吃一口菜,你的热情会再次被哈尼人点燃的。   就像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墨江的双胞节一样,都会宴请嘉宾摆上长街宴。

  • 火把节是什么族人民的节日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火把节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由来传说:   云南各民族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各有各的特色内容。彝族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实际上是以游牧为主转为以农耕为主之后,新的文化形态对原有文化形态的扬弃。这个传说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火把节来源的原始信息,也是最接近火把节源头的一个传说。纳西族关于火把节传说的谚语中保留了火把节来历的重大信息,与《玉溪编事》、《禄劝县志》、《峒溪县志》中的记载共同对探究火把节的来历提供了重要线索。大理和昆明一带关于火把节的传说,虽然遮掩了火把节的来源,但其“星回节”的说法,一样露出了火把节的源头活水及深厚文化。   少数民族的举办时间:   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二三天。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如今人们还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火把节”也是白族的一个盛大节日,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白族人民就会举行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活动。   庆祝活动:   彝族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分为迎火、玩火、送火三个阶段。   火把节第一天:祭火。这一天,村村寨寨都会宰牛杀羊,集体分享,并备酒肉祭祖。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由毕摩(彝族民间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会从毕摩手里接过用蒿草扎成的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驱虫的传说。   火把节第二天:传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聚集在祭台圣火下,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小伙们要效仿传说中的阿体拉巴,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姑娘们则效仿传说中的阿什嫫,身着美丽的衣裳,撑起黄油伞,跳起“朵洛荷”、达体舞。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的选美了。年长的老人们要按照传说中阿体拉巴勤劳勇敢、英武神俊和阿什嫫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标准从小伙姑娘中选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临,一对对有情男女,在山间,在溪畔,在黄色的油伞下,拨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故也有人将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称作是“东方的情人节”。   火把节第三天:送火。这是整个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的高潮。这一天夜幕降临时,人人都会手持火把,竞相奔走。最后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欢乐的人们会聚在篝火四周尽情地歌唱、舞蹈。   火把节的三天三夜,都各具特色,每个晚上吃过晚饭,首先由某一家开始点燃火把,然后就争先恐后地燃起火把往村外走,人们唱起火把歌,歌声随着火把的漫延响彻山谷。随后按约定俗成的方向又形成一条火龙来到公共娱乐场地,他们将火把集中起来燃成一堆大火,全寨人围着火堆,快乐地跳舞游戏。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的第一天晚上,小孩子们唱歌、跳舞、捉迷藏做游戏。人们在大敞坝上烧起一堆篝火,做各种游戏时,上下辈之间的拘谨在这节日的气氛中荡然无存。俗话说,火把节是玩的节日,过节三天没玩错的说法。就连那些刚接来婆家过第一个火把节的新媳妇(凉山彝人新婚夫妇成家一般都从火把节开始坐锅。)也用披毡半掩着脸羞羞答答地藏在婆婆姑子背后看热闹来了。   人们狂欢到一弯弦月升上东山时才回家歇息。姑娘们激动得索性不睡,你帮我我帮你地帮着收拾打扮。准备第二天的穿着打扮,并准备干粮、肉食、水果等东西,以便更好地前往相聚过节之地。   节日那天,寨里家家户......余下全文>>

  •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的什么的象征

    彝族的图腾崇拜是火,象征似火一般的热情和生生不息,彝族举行火把节是图腾崇拜的一种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