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分的来历

  • 几时是谷雨,几时是春分

      谷雨,是春天末尾的一个季节。这时,人们完全卸下冬装,感受春日的暖阳,杨树萌发出嫩叶,燕子,在田野间来回穿梭。

  • 关于春分的诗

      《七绝·春分》(左河水)   风雷送暖入中春,桃柳着装日日新。   赤道金阳直射面,白天黑夜两均分。   《偷声木兰花·春分遇雨》   天将小雨交春半,谁见枝头花历乱。  纵目天涯,浅黛春山处处纱。  焦人不过轻寒恼,问卜怕听情未了。  许是今生,误把前生草踏青。     《春分日》唐 徐铉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绿野徘徊月,晴天断续云。  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思妇高楼晚,歌声不可闻。

  • 关于春分的诗句

      《七绝·苏醒》   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  时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绿腰肥。   《七绝·春分》(左河水)   风雷送暖入中春,桃柳着装日日新。   赤道金阳直射面,白天黑夜两均分。   《偷声木兰花·春分遇雨》   天将小雨交春半,谁见枝头花历乱。  纵目天涯,浅黛春山处处纱。  焦人不过轻寒恼,问卜怕听情未了。  许是今生,误把前生草踏青。   《春分日》唐 徐铉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绿野徘徊月,晴天断续云。  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思妇高楼晚,歌声不可闻。   《癸丑春分后雪》宋 苏轼  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  应惭落地梅花识,却作漫天柳絮飞。  不分东君专节物,故将新巧发阴机。  従今造物尤难料,更暖须留御腊衣。   《南乡子春分》(相城寒雨客)   风雨半春长,龙抬头日日丽光。邻塘睡莲预惊萍,涟漪。踏春不见卧盼蓠。   春分艳阳天,齿儿戏发发更藏。宜兰伴窗翠正好,笑扬。牵纤菜花青径香。

  • 有关春分的诗词有哪些 春分节气诗歌鑑赏大全

    描写春分节的历代诗词精选: 1、《春分日》(徐铉)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绿野徘徊月,晴天断续云。 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思妇高楼晚,歌声不可闻。 2、 《春分》(左河水) 风雷送暖入中春,桃柳着妆日焕新。 赤道金阳直射面,白天黑夜两均分。 3、《画堂春》(仲并) 溪边风物已春分。画堂烟雨黄昏。水沈一缕嫋炉薰。尽醉芳尊。 舞袖飘摇回雪,歌喉宛转留云。人间能得几回闻。丞相休嗔。 4、《和宋之问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崔融) 春分自淮北,寒食渡江南。忽见浔阳水,疑是宋家潭。 明主阍难叫,孤臣逐未堪。遥思故园陌,桃李正酣酣。 5、 《偷声木兰花·春分遇雨》(徐铉) 天将小雨交春半,谁见枝头花历乱。 纵目天涯,浅黛春山处处纱。 焦人不过轻寒恼,问卜怕听情未了。 许是今生,误把前生草踏青。 6、 《癸丑春分后雪》(苏轼) 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 应惭落地梅花识,却作漫天柳絮飞。 不分东君专节物,故将新巧发阴机。 従今造物尤难料,更暖须留御腊衣。 7、 《踏莎行》(欧阳修) 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 画樑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 薜荔依墙,莓苔满地。青楼几处歌声丽。 8、《南乡子·春分》(相城寒雨客) 风雨半春长,龙抬头日日丽光。邻塘睡莲预惊萍,涟漪。踏春不见卧盼蓠。 春分豔阳天,齿儿戏发发更藏。宜兰伴窗翠正好,笑扬。牵纤菜花青径香。 9、《蝶恋花》(葛胜仲) 已过春分春欲去。千炬花间,作意留春住。 一曲清歌无误顾。绕樑馀韵归何处。 尽日劝春春不语。红气蒸霞,且看桃千树。 才子霏谈更五鼓。剩看走笔挥风雨。

  • 2016年春分是什么时候 2016春分节气是哪天

      2016年春分是过了惊蛰就是春分节气;2016年春分是阳历的3月20日;2016春分节气是农历2月十二。   春分是24节气之一,每年公历的3月20-21日期间;每年农历二月十五前后。

  • 狗的来历

    没有人确切知道人与狼第一次互动发生在什么时候。有科学家认为可能是在5万年之前,因为至少要花这么久的时间野狼才能发展出如今的基因差异。当时人与野狼分布在地球表面的许多地方,演化过程可能发生在好几个不同的地区。有些学者则认为狼在14000年前,甚至可能在16000年前的亚洲东南部,就已经被人类从野生狼驯化为家畜、即狗,用来玩、打猎、看家护院。 狗起源于狼,已经得到了共识,但围绕着具体的发源地和时间则是众说纷纭。最早的狗化石证据是来自于德国14000年前的一个下颌骨化石,这些考古学证据支援狗是起源于西南亚或者欧洲,而另一方面,狗的骨骼学鑑定特征提示狗可能起源于狼,由此提出了狗的东亚起源说。此外,不同品种的狗在形态上极富多样性,似乎又倾向于狗起源于不同地理群体的狼的假说。仅靠考古学,是很难提供有关狗起源的可靠线索。 参考: baike.baidu.com/...Pk4qvO

  • 2015年什么时候春分 几号几点春分

      273015457 :你好。   2015年3月21日06:47分07秒【春分】。春分昼夜平。所以称【分】。   春分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春分滴水干”。洗衣干得快。

  • 乞巧的来历

      七夕节吧:   【七夕节简介】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桥节”、“女儿节”或“七夕情人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西关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七夕别称“星期”。王勃的《七夕赋》“伫灵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把星期与月夕相提并论,点出了一年四季中与亲情、与爱情相关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动人的两个夜晚。大约正因如此吧,后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象一座天桥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节由来】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七夕的传说】   第一则: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给他出了计谋,要娶织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余下全文>>

  • 春分是每年的什么时候

      每年的3月22日

  • 灯笼的来历

      流传较广的一个说法是:元宵节打灯笼的习俗始于东汉时期,东汉明帝刘庄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从此广为流行。   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民间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一个聪明人想出个法子,他让大家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3天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天兵已经放过火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3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而作罢。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来纪念这个日子   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於汉朝初年,但也有相传唐明皇于元宵节在上阳宫大陈灯影,是为了庆祝国泰民安,才扎结花灯,藉著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徵著「彩龙兆祥,民阜国强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view/10086.html?wtp=t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