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餐桌礼仪及禁忌

  • 中国礼仪禁忌

      礼仪、禁忌和吉祥文化   一、礼仪的涵义   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义之邦”。礼仪在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古代所谓礼仪,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诸如政治体制、朝廷法典、天地鬼神祭祀、水旱灾害祈禳、学校科举、军队征战、行政区域划分、房舍陵墓营造,乃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举止,无不与礼仪有关,它几乎是一个囊括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一切典章制度以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行为准则规范的庞大的概念。直到近代以后,礼仪的范畴才逐渐缩小,现在则一般只有礼节和仪式的意思。   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久远的过去。应当说,中华民族的历史掀开第一页的时候,礼仪就伴随着人的活动,伴随着原始宗教而产生了。荀子说过,“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荀子·礼论》)。礼仪制度正是为着处理人与神、人与鬼、人与人的三大关系而制定出来的。郭沫若说:“大概礼之起源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的各种仪制。”(《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   由儒家学者整理成书的礼学专著“三礼”——《周礼》、《仪礼》、《礼记》,记录、保存了许多周代的礼仪。在汉以后二千多年中,它们一直是国家制定礼仪制度的经典著作,因此被称为“礼经”。今天,要研究探讨古代主要适用于贵族的礼制,“三礼”仍然是最重要的书。   二、中国古代礼仪的主要内容   ① 吉礼: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只、人鬼的祭祀典礼。《礼记·祭统》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按照《周礼·春官·大宗伯》的说法,吉礼用以“事邦国之鬼神示(只)”,是祝祈福祥之礼。   ② 嘉礼: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周礼》说,嘉礼是用以“亲万民”的,主要内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shèn,社稷祭肉)膰(fán,宗庙祭肉)之礼;贺庆之礼。   ③ 宾礼: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宾礼亲邦国”,这是讲天子与诸侯国以及诸侯国之间的往来交际之礼。后代则将皇帝遣使藩邦,外来使者朝贡、觐见及相见之礼等都归入宾礼。   ④ 军礼: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军礼同邦国”,这是讲对于那些反逆不驯的诸侯要用军礼使其服从和同。《周礼》所说的军礼包括以下内容:   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   “大师之礼”,指军队的征伐行动;“大均之礼”,指均土地,征赋税;“大田之礼”,指定期狩猎;“大役之礼”,指营造、修建等土木工程;“大封之礼”,指勘定封疆,树立界标。   ⑤ 凶礼: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凶礼哀邦国之忧。”郑玄注云,“哀”是“救患分灾”之意,是以实际的措施抗灾救患,不限于表达哀悯之情。凶礼的内容有: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会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三、人生礼仪   人生礼仪指的是个人生活礼仪,国际上通常称作“通过礼仪”。该名称源于佛教术语。每个人在从生到死的过程中,都要经过几个重要的阶段,在每个阶段的“坎”(关键时刻)上举行相应的礼仪活动,以求得社会的承认、祝福或好评,达到顺利通过的目的。在各个阶段举行的标志性礼仪活动,总称为人生礼仪。   诞生礼:求生、极生、三朝、满月、百天、抓周。   成年礼:人体标志型(割礼)、意志考验型、服饰标志型。   婚 礼:各民族不同,仪式复杂。拴线、哭嫁等。   寿 礼。   丧葬礼:形式各异(土葬、火葬、天葬、树葬、水葬、塔葬、悬棺葬、风葬等)。   四、禁忌   禁忌是种普遍存在于各民族的观念习俗和文化现象。它起源于原始社会早期,但却延续至今,哪怕是当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先进民族,仍然可见种种禁忌习俗。禁忌与原始信仰有关,与人们求吉避祸的追求相联系,是种消极的惰性心理反映,它表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与生产、生活、礼仪等密切关联,是研究民族文化,尤其是研究民族风俗不可疏漏的课题。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中国风俗词典》对“禁忌”的主要定义是:“关于社会行为、信仰活动的某种约束限制观念和做法的总称,为一种传统风俗。”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宗教词典》对“禁忌”的释文是:“禁戒普通人接触的事、物、或人,以及对此所具忌讳观念。始于原始社会。认为某些特定事物,或被视为神圣,或被看作不洁,只有具备特赋灵力的巫师或祭司才能接触并处理;擅自或偶然触及的普通人都必触犯神怒而罹祸,甚至祸延氏族。……禁忌现象引起宗教学家的主意始于波利尼西亚,当地土著语称作“塔布”,后衍为各种禁忌的通称。实际上塔布仅为禁忌的一种特例,它在一定程度上仍带有准宗教现象特征。”   禁忌的表现与分类   禁忌的表现主要是指禁忌的对象。大致可以人、物、言、行来概括。禁忌的分类我们以禁忌场所和禁忌主体(人)的活动内容为标准来划分。禁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宗教禁忌。宗教禁忌的对象主要指崇拜对象和宗教戒律。例如原始宗教中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灵崇拜对象,以及认为宗教中塔、寺、庙、观、佛像、经典、钟、鼓、护身符及各种戒律。宗教禁忌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有丰富而广泛的反映和存在。   ②生产禁忌。从扩大的概念来讲,生产禁忌可以包括相当一部分行业禁忌。旧时代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从业主要是广义上的农业,其次是手工业和商业。从事脑力劳动行业的人较少,我们就不再单列而论。   农耕生产禁忌。在少数民族中表现较多的是禁忌在某些日子里从事农业劳动,年节一般要禁止生产数日甚至1个月。畲族、白族逢春分、清明、大暑、小暑、立秋等节气忌下田劳动;白、畲、彝等族忌二月初八、三月三、火把节、分龙日进行耕作;哈尼族忌讳在羊日、猪日、鼠日劳动;壮、水、布依、仡佬、苗、侗等族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闻雷辍耕的禁忌习俗。傣族和水族“男不插秧”,瑶族“女不插秧”,毛南族种田时不能谈及鸟兽动物,怕引来鸟兽糟蹋庄稼。僳僳族下田时不能将锄头、铁锹扛在肩上,认为这是过去送葬时携带工具法,用于生产则不吉祥。不少民族在收获庄稼时不能说“收完了”之类的话。   牧业禁忌。哈萨克族和东乡族牧民忌讳别人当着他们的面数牲畜的数目和夸奖牲畜长得膘肥体壮;塔吉克、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族都不许跨越拴牲口的绳子,不能穿行于羊群中,不能骑车靠近羊圈,生人不能去看接羔;鄂温克族过去禁止随便卖掉或杀掉献给神灵的马。   狩猎业禁忌。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出猎时忌讳争吵,集体围猎时不能争先向野兽开抢;高山族出猎徒中若遇蛇挡道即返回避祸;鄂温克族有“七不出、八不入”的狩猎禁忌,即逢七的日子不出门打猎,逢八的日子不能行猎后回到家中。一些狩猎民族甚至在吃某些猎获物时都有较详细的禁忌规矩。   渔业禁忌。江河渔业民族以赫哲族为代表;海洋渔业民族以京族为代表。其他民族的养鱼和捕鱼可以说只是副业。赫哲族禁止家中有丧事的人下鱼滩捕鱼。京族不仅在海上,即使在家里都禁止说“油”(与“游”谐音)和“翻”(怕翻船)。高山族雅美人捕鱼季节里男性集中居于会所,不与妻子同房,不与女人接触。   手工业禁忌。旧时代少数民族中的手工业者以木匠、石匠、泥瓦匠较多。湘、桂、黔毗邻地区的侗族,在建立村寨鼓楼时,要举行一系列祭仪。一般木工在伐木时都讳言“死”、“伤”等不吉利的话。裕固族泥瓦匠每年六月和腊月忌劳作。部分高山族工匠禁忌将血迹染在工具上。   ③生活禁忌。我们把衣、食、住、行、男、女、婚、嫁、生、老、病、死等都归入生活类中。此类禁忌颇多,着重列几项于下。   服饰禁忌。主要表现在服饰的色彩和款式上。多数民族都忌讳在喜庆的日子里和场合中穿纯白或纯黑的衣服,但崇尚白色及黑色的少数民族例外。维吾尔族忌穿短小款式的衣服,上衣一般要过膝,裤腿要长及脚面,不能穿短裤到户外活动。过去,一些伊斯兰民族的妇女要戴面纱或盖头。青海藏族忌讳穿别人穿过的衣服。塔吉克族忌讳随便脱帽。彝族男子头顶的“天菩萨”(一种发型)、景颇族和德昂族的包头(尤其是长辈的)不能随便让人触动。   饮食禁忌。过去蒙古族不吃水族鸟类的内脏和血液。仫佬族禁食动物心脏。许多民族都禁食自死物。鄂温克族不许小孩吃羊肥肠。高山族布农人禁止小孩吃野猪与山羊肉。土家族、布依族、苗族未婚男女忌食猪蹄(因猪蹄开叉,怕找不到合得拢的对象,或结婚后又要离婚分开)。土家族还不许孩子吃敬过神的食品。穆斯林的饮食禁忌是在全国影响最大的,几乎人所共知,都表示应当尊重。但有许多少数民族的饮食禁忌鲜为人知,在交往中会引起尴尬,所以学习和研究它是必要的。饮食禁忌也涉及到许多礼仪问题,如饭桌宴席上的长幼主宾座次、敬酒的规矩、男女是否同席、碗筷的摆放法等,都有严格讲究。   居住禁忌。中国许多民族在建房(选址、打基、砌墙、上梁、盖顶等)、搬迁、居室内的格局与陈设等方面都有相应的禁忌习俗。房门的朝向、神龛的位置,厕所、畜圈、卧室(甚至睡觉时头的朝向)的位置都有讲究。对火塘、锅灶、水缸、水井的尊重和保洁,以及不许在居室顶上晾晒衣物,在各民族中较普遍。彝、土家、傣、景颇、哈尼、僳僳等族不许在室内吹口哨。   性别禁忌。主要表现为对女性的歧视,另有一些是男女服饰的严格区别(不得穿异性衣服),男女分工的不同。   婚姻禁忌。主要表现在选择对象、恋爱、定亲和嫁娶、婚后生活、离婚、再婚、再嫁等方面。有些是通婚范围的限制,有些是日子的禁忌,有些是语言和传统婚姻制度的限制。其中瑕瑜互见,有好的习俗,也有糟粕。   生育禁忌。包括孕期、产期和哺乳期的不同禁忌。一些民族禁忌孕妇接近供奉神的地方;有的忌讳孕妇参加婚礼;有的禁止孕妇参加葬礼;有的不许孕妇吃兔肉、鸭头、甲鱼等。有的不许产妇在家中生产,有的不许在娘家生产,更多的是不许生人(尤其是男人)进产房。有的少数民族忌乳母在热、寒、怒、醉时给婴儿喂奶;瑶族禁止穿白衣、草鞋的生人见婴儿;白族不许带弓弩的人看女婴。   丧葬禁忌。包括报丧、入殓、哀悼、葬埋、祭扫等方面的禁忌。报丧时一般不许说“死”,要以别的词代替;入殓时有的要在家中,有的是要在屋外,陪葬品亦很有讲究;哀悼期间一般禁止娱乐和劳作,要穿孝服或戴孝;不同年龄、不同死因的死者,有不同的葬仪和葬法。一般严格遵守本民族传统葬俗。   ④节日禁忌。指节日期间应严格遵循的传统习俗,以祈福避灾。如年节时什么时候应祭祖,什么时辰给老人拜年,哪一天应去访亲会友,什么时候可以动火,什么时间不能扫地,什么日子吃什么饭等等。   ⑤交往礼仪禁忌。以尊重、友好、平等、利人为原则,在称呼、馈赠、做客、待客等方面都有不少禁忌习俗。中国各民族几乎都忌讳对长辈、尊者直呼其名,而要使用亲属称谓或敬语。赠送礼品,给结婚的人送双不送单;给丧家不送绸子(与“臭子”的谐音)、缎子(与“断子”谐音);给商家不送茉莉(“没利”的谐音);给病人不送剑兰(与“见难”谐音),要送苹果、桔子、桃、栗,表示平安吉利,逃离病灾;除丧事外,一般不送菊花,人们多以菊花为丧话。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思想越来越解放,行动越来越自由(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因而出于迷信的禁忌越来越少。许多介绍和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的论著,引用旧日的资料多,引用现实调查材料少,很容易产生误导作用,以为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依然非常缓慢。这是种学术研究的滞后,而不是现实的滞后。   五、吉祥崇尚   吉祥崇尚是种与信仰和禁忌相联系的意识观念,它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在婚嫁和节日活动中表现更为突出。   ① 吉祥崇尚的涵义、起源   吉祥崇尚的涵义。《易·系辞》:“吉事有祥。”《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成玄英疏:“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征,乃征兆。民间以为吉祥事与凶险事都有预兆、兆头,为了促使吉祥事物的实现,满足观念中对吉祥事物的追求,于是便有了吉祥崇尚。简单来说,就是人们把某些事物作为吉祥事物的好兆头加以喜爱和崇尚,以期吉兆应验。   吉祥崇尚的起源,与原始人类的生活实践是分不开的。恶劣的生活环境和极端落后的生产力以及非常低下的文化水平,自然使人们把所遭遇的好事、坏事和超自然力、某些事相联系在一起,产生了原始宗教的信仰观念。因此,吉祥崇尚与信仰有关,同时与对某些不祥事物(或曰不祥之兆)的忌讳心理有关。吉祥崇尚与原始图腾崇拜有关,某些图腾,后来演变为某些民族的吉祥物,吉祥崇尚源于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例如追求健康长寿、人丁兴旺、多儿多女、荣华富贵、五谷丰登、牲畜肥壮、婚姻美满、夫妻和美、财源茂盛、和平安宁、万事如意、家庭和睦、风调雨顺、威武雄壮、美丽多姿等,因而便产生了相应的吉祥崇尚对象。   吉祥崇尚是种传承久远的文化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仍有新的吉祥物被创造或被认可。由于历史原因或现实原因,在吉祥崇尚文化中,虽然有很多优秀的东西,但也有不少糟粕。比较典型的如以石榴兆示“多子”和“子孙满堂”,以枣和栗子象征“早”“立子”(早生儿子),以“花生”寓意男孩女孩“花搭着生”,都是不符合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在旧时代,人口死亡率高,人是最主要的劳动力和生产力,人们有此观念不足为怪。在当今社会条件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土有限,耕地有限,整个人类的生存环境有限,若不控制人类的自身生产,仍采取无计划的无政府的生育态度,简直是大逆不道。   吉祥崇尚虽然能满足崇尚者的心理需要,但同时伴随的也是一种消极的侥幸心理。因为,“好征兆就能带来好结果”的观点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寄希望于吉兆,比起脚踏实地地去研究自然、研究社会,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比起以奋斗来创造美好的生活,都显得十分软弱和渺茫。但是,吉祥崇尚并非一无是处,它确实能装点和美化生活,能提醒人们去遵循很多好的价值观念。如“岁寒三友”松、竹、梅,让人不要贵而易友;“鸳鸯戏水”提醒夫妻要保持婚姻稳定等;过节贴对联、放鞭炮、挂红灯,增添喜庆气氛;朋友过生日送生肖属相吉祥物表示祝贺,加深情谊;服装、建筑上以吉祥图案装饰更显美丽和光彩,而且独具民族特色。这些,又可称为是吉祥崇尚的社会功能的积极部分。   ②吉祥崇尚的内容分类   吉祥崇尚的具体内容,大致有以下几项:   安康长寿。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很重视对“五福”的追求。《尚书·洪范》谓“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其中的“寿”、“康宁”、“考终命”都包涵着健康长寿、安宁善终的意思。民间多以“福、禄、寿、喜、财”为“五福”,其中除“寿”直指长寿健康外,“福”中亦含有健壮长寿的意思。人们常以“福相”、“福态”、“发福”来赞美那些容光焕发、体态丰满的人。传统的祝吉词中有“三多”的内容,“三多”即指多福、多寿、多男子。《尚书》中把“寿”列在“五福”之首;民间将“寿”置于“五福”的中心;吉祥图案中把“寿”字画在五只蝙蝠中间,称为“五福捧寿”(“福”与“蝠”谐音);中国俗话说的“人在一切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既反映了朴素的唯物观点,以身体为根本,又表现出对健康长寿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人们以不朽的山(石)、苍劲的松、长命的龟、延年的灵芝、益寿的仙桃,甚至以寿星、仙鹤等表达自己对安康长寿的追求向往和祝福。   多子多孙。在民间的传统观念中,多子多孙有几大好处,一是传宗接代,因而强调多男子;二是人丁兴亡,家族强盛,人多势众;三是儿子多就劳力多,容易致富;四是只要子孙孝顺,长辈老了可以安度晚年,有人养老送终。这些观念在当今已颇显陈腐,但在以小农经济为主的旧时代,却非常流行。因而,人们以多子的石榴、宜男的萱草、送子的麒麟、绵延多实的瓜瓞、柔韧茂盛的常青藤等来表达自己的心愿。   荣华富贵。在旧时代,人们的观念中“富”与“贵”是密切相联系的,这和道德标准、价值取向有关。有财富的人,可以用富有的财产谋取高官显爵,可以创造优裕的求学条件考取功名,从而实现“贵”的目的;身为高官之后,高官厚禄之外,尚可以拥有的权力牟取更多的财富。“贵”是种社会舆论认可的崇高地位,希望别人尊崇自己,畏惧自己,几乎是所有剥削阶级统治者共同的心理。统治阶级的道德标准,在他们当权的社会中必然占统治地位,所以荣华富贵、光宗耀祖、光耀门庭几乎成为全社会的普遍追求,甚至连许多伟大的农民起义领袖,在推翻贪官污吏或某个封建王朝之后,也要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一番。达到这种地位的人,以各种礼器,以龙、凤、牡丹、猴(“侯”谐音)等来作为权势的象征或吉祥的崇尚。   婚姻美满。这里包涵的有家庭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如夫妻恩爱、子女孝顺、弟兄团结、妯娌亲密等,总之要家庭和睦。人们常以喜鹊、合欢、獾、荷花等来作为喜、欢、和的吉兆来崇尚。   中国人以“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作为“四喜”。其中“久旱逢甘雨”可与农业生产相联系,归入对“富”的希冀;“洞房花烛夜”是对美好的婚姻爱情的追求;“金榜题名时”是对“贵”的渴望。   综合来看,吉祥崇尚的内容可概括为健康(寿)、家庭(多子、和美)、富贵(名利、财富、地位)三方面的追求。这里既有温饱、安康类的物质需要(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可以说是种本能),又有精神方面的审美、自我价值实现等高层次的需求。得到了这些东西,实现了这些愿望,就是喜,就是吉祥。要实现这三点,又必须有太平的社会环境。   ③吉祥崇尚的表现形式   吉祥话。常见的有楹联、对联(尤其是喜庆日子里贴的)、贺喜词、念喜歌、数来宝(此处主要指内容)等。贺嫁女、贺生子、贺寿诞、贺新年、贺建房、贺乔迁、贺中第、贺开张等,都各有喜词,词押韵,有唱的,也有念说的。民间逢喜事常说的吉利话也属此类。   吉祥物。是以自然物或虚拟的事物形象来表达吉祥的寓意,这些自然物或虚拟的(艺术造型)事物便是吉祥物。避邪和求吉相统一。吉祥物以动物居多,虚拟的事物中国以龙、凤、麒麟、各种神仙多见。另外,还有些器物,如彝、鼎、如意、宝瓶等。   吉祥图案。亦称“吉利画”。有的是图画,有的是图案,有的是图符,有的是书法条幅或横幅。如在一张纸上写一个大的“寿”字或一百个各种形体的“寿”字。吉祥图案源于商周,成熟于唐宋,兴盛于明清,长期流传于我国民间和各阶层。现今,在工艺美术、建筑、消费商品装潢、纺织品图案、广告、居家中仍常见。色彩丰富,构思巧妙,以物寓意,风格独具。民间年画、剪纸、刺绣、织锦、玩具等制作上多有表现。   其它。在购物和赠送礼品中有“吉祥包”,在饮食中有名目祥瑞、拼摆造型美观的菜肴,甚至有直接称为“吉祥糕”、“寿糕”、“长寿面”、饺子(交子)、“八宝饭”等的食品。   关于吉祥崇尚表现形式的来源,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依照自然物的特性来寓意。例如傣族崇尚孔雀的美丽、灵秀、温良;彝族崇尚虎的威猛、强壮、勇武;塔吉克族崇尚鹰的敏捷、迅疾和高瞻远瞩;赫哲族崇尚鹿的温驯、天鹅的纯洁;蒙古族崇尚马的矫健、骏逸、威风;我国多民族喜爱松、竹、梅、菊不畏风寒,凌霜傲雪。二是取谐音寓吉。如“鹿”与“禄”,“象”与“祥”,“蝙蝠”与“福”,“灵芝”与“灵”,“喜鹊”与“喜”,“藕、荷花”与“偶”、“和”,“鱼”与“余”,“瓶”与“平安”等。三是依传说附会。如桃木能驱邪辟崇,猴子能避瘟疫,灵芝能起死回生,钟馗能捉鬼,八仙能逢凶化吉,寿星能保人长寿,菩萨能降福等。其中有的明显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   我国各民族的吉祥崇尚,从表现的形式和内容来看,至少有200多种,是民间信仰文化和艺术文化的一枝绚丽多彩的花。它影响到精神生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很值得研究。

  • 中国的餐桌礼仪最忌讳什么动作

      中华饮食,源远流长。在这自古为礼仪之邦,讲究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饮食礼仪自然成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的饮宴礼仪号称始于周公,千百年的演进,当然不会再有“孟光接了梁鸿案”那样的日子,但也还是终于形成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饮食进餐礼仪,是古代饮食礼制的继承和发展。饮食礼仪因宴席的性质,目的而不同;不同的地区,也是千差万别。 一般来讲,筷子是中餐中最主要的进餐用具。握筷姿势应规范,时餐需要使用其他餐具时,应先将筷子放下。 筷子一定要放在筷子架上,不能放在杯子或盘子上,还则容易碰掉。如果不小心把筷子碰掉在地上,可请服务员换一双。在用餐过程中,已经举起筷子,但不知道该吃哪道菜,这时不可将筷子在各碟菜中来回移动或在空中游弋。不要用筷子叉取食物放进嘴里,或用舌头舔食筷子上的附着物,更不要用筷子去推动碗、盘和杯子。有事暂时离席,不能把筷子插在碗里,应把它轻放在筷子架上。 注意在席间说话的时候,不要把筷子当道具,随意乱舞;或是用筷子敲打碗碟桌面,用筷子指点他人。每次用完筷子要轻轻地放下,尽量不要发出响声。 在长期的生括实践中,人们对使用筷子也形成了一些礼仪上的忌讳: 一忌敲筷。 即在等待就餐时,不能坐在餐边,一手拿一根筷子随意敲打,或用筷子敲打碗盏或茶杯。 二忌掷筷。 在餐前发放筷子时,要把筷子一双双理顺,然后轻轻地放在每个人的餐桌前;距较远时,可以请人递过去,不能随手掷在桌上。 三忌叉筷。 筷子不能一横一竖交叉摆放,不能一根是大头,一根是小头。筷子要摆放在碗的旁边,不能搁在碗上。 四忌插筷。 在用餐中途因故需暂时离开时,要把筷子轻轻搁在桌子上或餐碟边,不能插在饭碗里。 五忌挥筷。 在夹菜时,不能把筷子在菜盘里挥来挥去,上下乱翻,遇到别人也来夹菜时,要 有意避让,谨防“筷子打架”。 六忌舞筷。 在说话时,不要把筷子当作刀具,在餐桌上乱舞;也不要在请别人用菜时,把筷子戳到别人面前,这样做是失礼的。

  • 中国餐桌礼仪

      劝菜家里用餐时,如果把筷子竖插在盛有食品的碗或者盆子上,往往会受到家里老人的阻止或呵斥,这是为什么?原来用筷礼仪中有这条忌讳。中国从很古的时候起,就有以食品祭祖的风俗,祭祖时,考虑到死人和活人不一样,活人用筷子进食很方便,而死人已脱离躯壳,只有灵魂飘游在冥界,不再能自如地使用筷子,所以,祭品的碗盆上面才竖插筷子,而平常生活中如果将筷子竖插在碗或盆上,就算是犯了忌讳。   在饮食方面,莆仙人用筷的民俗忌讳也特别多。禁忌用筷子头叩打婴儿和小孩的头部面部等,以防误伤。如把筷子平放碗口,叫“碗口筷”,宴请宾客时这么做等于在下逐客令。莆仙沿海渔民饭后也忌把筷放在碗口,而是把手中的筷子在碗上绕了几绕,再放下筷子,说这是怕船搁浅,筷子绕了几绕,表示渔船绕过了暗礁和浅滩,然后停泊就安稳可靠了。用饭前,把一双筷子直插在饭中俗称“死人筷”,只有在给死者上供品祭拜时才这么做。使用的筷子一长一短谓之“短命筷”,民间俗信“孕妇若使用长短筷,生下的孩子会跛脚”。平时忌用筷子敲碗盒。此谓“讨饭筷”,因乞丐讨饭时常敲碗盆伴有哀求声。挟菜时,忌汤汁淌滴餐桌,这种情形状如流泪,故称“泪筷”;挟了菜又放下,谓之“半途筷”;挑精拣肥乱翻菜肴俗称“乱筷”。办丧事进餐时,使用的筷子必须是白色的,如用红色筷则是对死者大不敬,但也有例外,如死者有了五代孙的,用红筷吃丧席,则表示这位老人有福气,俗称“吃福”。到人家做客用餐,或进饭馆用餐,吃完筷子不宜搁在碗口上,也不用洗碗筷,一般由主人或店主洗。   餐桌上摆放筷子要放在碗的右边,筷子头朝座位,而祭礼时摆筷,则要将筷子头朝神位,忌倒过来放。莆仙民间还有一忌,那就是什么时候才能动筷。入坐筵席后,要看坐在首席位上的人什么时候动筷,其它人才能动筷,这也是一种尊老敬贤的做法。席间,掉落筷子会被视为不吉利,可易换一双,不要俯身去捡。特别是喜筵或正月餐饭时,不慎碰落了筷子,宜说声“快乐”(与筷落同音)或“快快乐乐”以取回好兆头。   中国汉族饮食禁忌,流行于全国各地。   中国人习惯用筷子吃饭,筷子一般用右手执拿,俗以为拿筷子的位置要适中,忌讳拿得过高或过低。因为从手拿筷子的位置可以占卜出未来孩子找对象离家是远还是近,筷子拿得过高,对象必定离家远,拿得过低,对象必定离家近。有些家长怕孩子离自己太远,而有些父母则希望孩子能远走高飞,不要没出息死守在自己身边,这样便对孩子拿筷子的位置各有所忌讳了。   民间还忌讳吃饭前用筷子敲空碗。俗以为这是“穷气”,因为旧时乞丐要饭时才这样当当地敲。把筷子插在盛好的米饭上也是不允许的。据说这是丧葬时敬鬼神的方式,容易让人想到死人,是不吉利的。山东一带又忌讳把筷子横担在碗上,说这是供奉死人的放法。传说明代之前有把筷子担在碗上的风俗,后来明太祖斥责说这是恶模样,于是便逐渐成为一种禁忌。   河南郸城民间对吃饭用筷有八忌:一忌舔筷;二忌迷筷,拿不定主意,手握筷子在餐桌上乱游寻;三忌移筷,刚吃过一个菜接着又吃另一个菜,中间不停顿,不配饭,四忌粘筷,用粘了饭的筷子去夹菜;五忌插筷,把筷子插在饭莱上;六忌跨菜,别人夹菜时,跨过去夹另一菜;七忌掏莱,用筷子在菜中间扒弄着吃;八忌剔筷,用筷子剔牙。这些禁忌大都是与卫生、谦让、礼貌有关。   另有些讲究的人家,酒杯碗筷的放置都有规矩,不许乱放。有“杯不出栏,筷不出缘”的说法。筷子要放在杯子的一侧,以妨快(筷)分开之嫌,筷子要一般齐,怕联想到“三长工短”的恶语。   日本料理的用筷礼仪   1、取筷子时要以左手托住   拿筷子的第一步骤,即是拿取的方法。实际上接触筷子的是拇指、食指和中指,但无名指和小指也需紧靠中指。首先以右手拿住横放的筷子中央部,再以右手从下托住,并将右手滑向筷子向右端,然后,手掌反转朝上,移向筷子中央位置。当拇指移至中央上方时,应紧拿住,接着放开左手。   2、卫生筷应上下分开   一般待客时多使用卫生筷,不过,较正式的料理店所使用的,则是木纹清晰的杉筷等高极品。要拉开卫生筷时,首先需以前述正确的取筷方法,横拿住筷子,再双手上下逐渐拉开卫生筷的动作也不可太过夸张。还有,除了极简陋的筷子外,拉开后磨擦筷尖,可说是相当不好的习惯。   3、手中有碗时筷子的拿法   吃日本料理时,大多是手中端着碗进食。假如手里已拿着筷子,再以同一手取碗或放下碗,虽没违反礼节,但手中没有筷子,能伸直全部指头去取碗,姿势会更为优雅。如果手中已有碗,拿取筷子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当用左手的中指和无名指之间(或无名指和小指之间)夹住筷子左端,然后右手反转拿住。   千万别忘了,每次要拿碗时,一定要先放下手中的筷子。也许各位觉得这很麻烦,但只要习惯也就成自然了。   中国人用餐排坐的讲究   中华饮食源远流长。在这自古为礼仪之邦,讲究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饮食礼仪自然成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中国的饮宴礼仪号称始于周公,千百年的演进,终于形成今天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 饮食进餐礼仪,是古代饮食礼制的继承和发展。   饮食礼仪因宴席的性质、目的而不同;不同的地区,也是千差万别。古代的饮食礼仪是按阶层划分:宫廷,官府,行帮,民间等。而现代饮食礼仪则简化为:主人(东道),客人了。 作为客人,赴宴讲究仪容,根据关系亲疏决定是否携带小礼品或好酒。赴宴守时守约。抵达后,先根据认识与否自报家门,或由东道进行引见介绍,听从东道安排,然后入座:这个“排座次”,是整个中国饮食礼仪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变化。总的来讲,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   家庭宴请,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巡酒时自首席按顺序一路敬下。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左手边依次为2、4、6……右手边依次为3、5、7……直至汇合。   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然后首席的左手边坐开去为2、4、6、8,右手边为3、5、7。   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防止误坐了主人位子,你一定要等主人邀请之后再入席,懂礼貌的你当然也应该等长辈们落座之后,再坐下   几天前你收到朋友的邀请函,邀请你周末参加他的生日宴会,是一次中餐聚会。6点,你准时赴约,客人们也都到齐了。中餐讲的是热闹,所以一般都用圆桌,这和西方的长形餐桌不一样,主人的身份不容易通过位置来辨认,为了防止误坐了主人位子,你一定要等主人邀请之后再入席,懂礼貌的你当然也应该等长辈们落座之后,再坐下   中餐的食物一般都放在圆盘转桌上,方便大家取菜。一道菜肴上桌,也许它正好在你面前,那你也不必太拘泥,可以先夹一筷在自己碗里。而如果上来的菜不在你面前,你可千万不能抡起圆盘转桌就转到自己面前,或者起身跨过半张桌子去取民以食为天,中国的饮食文化驰名世界,中餐礼仪当然也声名远播。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饮食文化正向多元化发展,西风东移的现象也日渐看涨,中餐中的很多古老礼节早已消失殆尽,但作为礼仪之邦,决不能只为了口腹之欲,而忽略了起码的礼貌,我们应该维系优雅的用餐礼节,这除了体现个人的素养之外,更能提升中餐的品质与内涵。   那么今天来和大家一起对中餐礼仪温故而知新   几天前你收到朋友的邀请函,邀请你周末参加他的生日宴会,是一次中餐聚会。6点,你准时赴约,客人们也都到齐了。中餐讲的是热闹,所以一般都用圆桌,这和西方的长形餐桌不一样,主人的身份不容易通过位置来辨认,为了食物,这样不但妨碍了其他客人用餐,也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不要急,主人会按顺序一一分配给在座各位的。   当然你也不能太客气了,偶尔主动转动圆盘转桌也是必要的,这也是你表现出对菜肴的满意。中国人吃饭图的就是热闹,客人吃的高兴了,主人当然有面子。因为餐桌上餐具、食物比较多,所以转动圆盘转桌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周围是不是有碗筷杯子,否则很容易出现击倒一排多米诺骨牌的尴尬场面。   还有,圆盘转桌一般要按照顺时针转,而且要看清楚有没有其他客人正在夹菜,否则别人以为你要抢他的菜呢。   中餐料理,色香味各异,最好一次夹一种菜,并且等吃完后再夹另一道,千万别在碗里堆太多食物,这样不但混淆了你的味觉,也会给人吃相不雅观的坏印象。   当遇到汤菜等一些要用到公筷母勺的菜肴时,一定要记得放下自己的筷子或汤勺,改用公筷母勺来取菜,如果你想给主人或者长辈夹菜,也一定要用公筷母勺,这不但符合中餐礼仪,还有公共卫生的礼节在里面哦。   筷子是中餐中最具有中国色彩,也是最讲究的餐具。筷子是作为用餐工具的,所以千万不能拿在手里把玩或者敲打碗碟,这是非常不礼貌的。如果菜肴用筷子不容易夹住,可以用勺子来辅助一下,这样,汤汤水水的不会到处乱流,滚圆的一个丸子也不会蹦得满桌跑。夹好的菜,最好在自己面前的接碟中过渡一下,这样,你的吃相看起来不会太急切。如果遇到别人也来夹菜,要谦让,避免“筷子打架”。还有啊,千万不要在一个菜里用筷子刨地三尺,这样不但不卫生,其他客人也会很反感。筷子的礼仪和文化实在太博大精深了,我在以后的节目中会专门讲到筷子的文化。如果你吃完了,应该把筷子恢复原状,放回筷座上。   在西方的餐桌上当然找不到牙签,而在中餐餐桌上,一般都会备有牙签,其实最礼貌的应该不要在餐桌上剔牙,但实在需要的话,一定要用餐巾或者手遮挡一下。我想这一点不用说你也应该是这样做的了。   中餐如果没有茶,那就称不上是一道正宗的中餐了。如果你正好离茶壶最近,那你就应该担起斟茶的责任,先从最年长者开始,依次排列下来,最后才轮到自己。而如果是别人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如果不习惯的话,也一定要用语言或者手势来表达你的谢意。   同食共餐,能很好的增进感情,而吃中国菜则为此提供了一条捷径。一道菜大家吃,我为你盛菜,你劝我喝酒,大家其乐融融,这是中餐的气氛。但是在用餐过程中也要讲究一定的礼仪,不能高兴过了头,要不就乱作一团了,在和谐融洽、井然有序中享受团聚的热闹,这是中餐的文化。   如果你看过红楼梦,或其它明清小说,一定对里面繁复的用餐礼仪记忆尤深,小小一桌席,可以说凝结了中华千百年的文化积淀。现代用餐虽然用不着这些繁文缛节,但必要的礼仪还是少不了的。相信,只要我们多一些尊重和细心,中餐的礼仪文化一定能流传千古,而我们的用餐心情也会更加愉快和谐。

  • 日本习俗,在日本要注意什么礼仪禁忌

      日本风俗禁忌   ·去日本人家中作客,必须在门厅前换鞋;无论是在公共场合或者是居所内,都不要发出太大的声响,以免影响他人,尤其是在夜间;平时注意节约用水。   ·日本人对守时的要求很严格,人们都认为不该因为迟到而浪费别人的时间,如果因为某种原因不可避免地迟到时,必须要打电话告诉对方。日本人对不守时的人是没有信赖感的。   ·日本人之间打招呼:基本上是以鞠躬来表示的。从一般性行礼到上身至90度的鞠躬。在铺着“榻榻米”的房间里,必须要坐着行礼。以“正座”的姿势上身弯下,两手放在前面着地然后低头。一般日本人行礼致意是互不接触身体的,传统上也没有握手的习惯。日本人有时候也握手,但大多在日本人和外国人、竞选人和选民、明星和影迷等特殊场合。   ·坐的姿势:在学校、公司一般都坐椅子的。但在家庭里,日本人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坐在“榻榻米”上的生活。   ·招手:把手掌朝下轻轻地放开,手腕从前方朝自己一边来回摆动几次。这种方法没有性别、年龄的限制,都能使用。但对地位、辈份高的人这样招手是失礼的,要尽量避免。   ·自己:表示“那是我”、“我吗?”等意思时,用食指指着自己的鼻子。   ·万岁:这是在比赛中获胜或碰上好运时,举手表示高兴的动作。多数情况是,大家一起同时欢呼“万岁”,以表示庆贺幸运和祝愿幸福的心情。   ·日本人大多数信奉神道和佛教,他们不喜欢紫色,认为紫色是悲伤的色调;最忌讳绿色,认为绿色是不祥之色。   ·日本人忌讳3人一起“合影”,他们认为中间被左右两人夹着,这是不幸的预兆。   ·日本人忌讳荷花,认为荷花是丧花。在探望病人时忌用山茶花及淡黄色、白色的花,不愿接受有菊花或菊花图案的东西或礼物,因为它是皇室家族的标志。日本人喜欢的图案是松、竹、梅、鸭子、乌龟等。   ·不吉利的数字:日本人忌讳“4”和“9”。因为“4”的读音和“死”相同;“9”和“苦”的读音相同,“9”意味着苦。有的旅馆房间号没有13、4、9这几个数。   ·不收小费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一部分旅馆和交通机构有收小费的习惯,最近基本上没有了。   ·日本人认为在人前接吻是难为情的事。   ·接触他人的身体,在日本被认为是失礼的行为。男女之间除恋爱关系的双方外,一般不握手。   ·允许抽烟,但嚼口香糖不行。别人没吃,自己独自吃东西,也被视为失礼。   ·进入日本住宅,必须脱鞋。   ·在日本,访问别人家庭时,窥视厨房是不礼貌的行为。   ·在饭店,酒店或其他公共场所要保持轻声絮语,不得大声喧哗。   ·进日本人的住宅时必须脱鞋。   ·吃饭或喝汤时,不可以将饭碗或汤碗放在桌上,要用手拿起碗进食。   ·不能把筷子插在盛满饭的碗上。   ·吃鱼时不要将鱼刺直接放在桌子上,请放在盘子里。   ·去日本的公共浴池(日语写“銭汤”)时要在浴池外清洗身体,冲去污垢。   ·对于各类服务员(售货员、饭店的服务员等)应给于相应的尊敬。   ·在进行寺庙和神社的参拜时,需要保持安静!   ·在公共场合做任何事情之前,如需排队请排队。   ·在日本有很多地方是禁止吸烟的,所以如需要吸烟,请到各个吸烟角吸烟。   ·在各类观光设施内、商店内、车内或者步行时不得饮食。   ·日本的酒店小而精致,但是按人头算的,一个人入住和2个人入住,价格不一样。   ·有专门的女性车厢,平时男乘客也可以使用,但在上班高峰期只能女性乘坐,主要是为了防骚扰。

  • 中西方餐桌礼仪

      中国餐桌上的礼仪归结以下几点:   *   入座的礼仪。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   进餐时。先请客人、长者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喜欢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   *   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谅”之类的话以示歉意。   *   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按我们中华民族的习惯,菜是一个一个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领导、老人、客人的话,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他们先动筷子,或着轮流请他们先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的重视。   *   吃到鱼头、鱼刺、骨头等物时将它放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   *   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和气氛。不要光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   *   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时,就要用餐巾或手挡住自己的嘴巴。   *   要明确此次进餐的主要任务。要明确以谈生意为主,还是以联络感情为主,或是以吃饭为主。如果是前者,在安排座位时就要注意把主要谈判人的座位相互靠近。如果是后者,只需要注意一下常识性的礼节就行了,把重点放在欣赏菜肴上。   *   最后离席时,必须向主人表示感谢,或者就此时邀请主人以后到自己家做客以示回敬。     西方餐桌礼仪起源于法国梅罗文加王朝,当时因着拜占庭文化启发,制定了一系列细致的礼仪。   到了罗马帝国的查里曼大帝时,礼仪更为复杂,甚至专制。皇帝必须坐最高的椅子,每当乐声响起,王公贵族必须将菜肴传到皇帝手中。   在十七世纪以前,传统习惯是戴着帽子用餐。在帝制时代,餐桌礼仪显得繁琐、严苛,不同民族有不一样的用餐习惯。高卢人坐着用餐;罗马人卧着进食;法国人从小学习把双手放在桌上;英国人在不进食时要把双手

  • 接待礼仪有哪些禁忌 接待礼仪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接待工作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1)接待中应注意平衡(平等)原则,如有两个或以上同级别的人,应注意平等对待,以免   引起不愉快;   (2)对等对应原则。即根据来访者的身份安排相应级别的领导和人员接待;按来访者所在单   位性质及来访内容,请相应的主管领导和职能部门接待。   (3)重要客人的接待(VIP迎宾)领导通常应按约定时间在大楼入口处迎接VIP的来访,重要客人应提前一些在机场迎接。   (4)在接到客人入住酒店后,应给客人留下一定时间,待客人休息、整理后再安排活动。   接待的禁忌:   接待活动,一忌迎而不欢,既欢迎不真诚,这样不如不迎。二忌不顾“来者”的身份、规格,礼仪失节。三忌不分相互关系而礼仪失态。四忌在接待过程中出风头,卖弄自己才华。   接待过程中,不仅要十分注意接待的规格和场面、规模,而且当客人与迎接人员见面时,迎接人员应主动热情地走上去握手欢迎,并主动介绍前来欢迎的主要人员,但要忌戴手套,忌为客人代提随身小包或随身物。接待方的领导或官员忌为客人代提行李箱包,以免有失身份和尊严,忌大声喧哗或打闹说笑。   在安排出面接待的主人时,以固定为好,切忌今天换一个,明天换一个,弄得说话接不上茬,容易使客人感到陌生拘谨。在安排接待人员时,人数要适当,人员过少显得不热情、不礼貌,忙得不可开交还疏漏百出,人员过多既浪费又容易使客人产生一种紧张感,觉得很不自在。   送别时也有很多禁忌,一般送别时要有一种离情别意,所以一忌不分关系乱表感情;二忌过分缠绵依恋;三忌言语失态;四忌不顾亲疏关系乱抢镜头。

  • 餐桌的摆放禁忌有哪些

      举行家宴,餐桌的摆放既要符合饮食习惯和饭菜的实际需要,也要符合礼仪,还应有一定的艺术性。 1.餐桌的布置 根据餐厅大小和客人的多少来布置餐桌。每桌一般可安排6~8人,座位不宜过挤过密,要方便上菜和客人的进出。各桌的中心点要连成直线,餐桌的桌腿、下面要相互平行对称,椅背要摆得角度一致,整齐美观。 2.餐具的摆设 在每个席位前放一套餐具,对准椅背中间放一瓷碟,内放一把短把汤匙,瓷碟右面放一双筷子。如有外宾,应在外宾席位上增加一份刀叉。刀放在筷子的右面,叉放在瓷碟的左边。酒放在瓷碟前,自左向右依次放啤酒杯、色酒杯和白酒杯,酒杯要放在一条线上。主人的啤酒杯和白酒杯前可放公用筷一双和公用勺一把,分别搁置在两个瓷碟上。当然,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餐具的摆设也可从简。 3.席位的安排 主宾在上首,主人在下首(上菜口处),两侧为陪客。放在餐厅最里面,面对房门的一席为主席,在一席上面对着房门的座位即是上首。但在招待外宾时,可按国际习惯,主人坐在上首,主宾坐在主人的左侧,其他客人根据情况入座。 当然,如果是哥们或亲人聚会,就不必这么累人地按规矩办了。哦,还有个不成文的习惯,一般坐在主人对面的都是主人的亲信,负责张罗。如果是在外面的餐厅吃,这个位子的人还负责买单。出去撮饭局时可不要轻易抢这个位子呀,记住。

  • 你知道瑶族有哪些礼仪和禁忌吗

      瑶族人很热情、友好。家中来客,他们必盛情款待,一般是男女分桌进餐。进餐时,不能让老人和客人自己盛饭,须由晚辈盛饭;餐毕要双手举筷说声“慢吃”,以示敬意;凡给老人、客人东西,都要双手捧上,以示尊敬。路不拾遗,非己莫取,是瑶族人的传统美德,他们会常常把自己一时带不走的东西放在路旁,打下草结作记号,不管放多久,别人也不会取走。瑶族的妇女生孩子满月时,忌外人来访;男女对唱山歌时,双方须各在一方,忌同坐一条凳子,当着女人的面不能说粗话,堂屋内不准吐痰。

  • 西方的餐桌礼仪是什么?

      因为用西餐规矩颇多,很多中国人可能不甚了解。我们在此介绍一些最基本的知识。 选用酒杯 如果你面前放着四个杯子,不要随便拿起哪只就用。要知道其中的区分。 大杯用于盛水,人们不用它来干杯。因此,干杯时不能举这个大杯。 中杯用于盛红葡萄酒。小杯用于盛白葡萄酒。细长杯子用来盛香槟酒。 饮酒、水、饮料时应注意事项 在饮用杯中物时,应先将口中咀嚼物咽下,然后将刀、叉在盘中放成八字形或交叉,再用餐巾纸将嘴唇擦拭干净。然后再喝酒、水等。 在喝酒、水等时,中国人习惯举杯仰头痛饮,一口喝光。而在西方这却恰恰是应避免的。最文明的方式在西方是头保持平直、一口口啜饮。喝到底时,杯中总还是留一点酒。 在喝饮料、汤、酒、水等时,不要用嘴唇吸出声音来,而应一口一口地轻轻喝。 在祝酒时,总是由主人或是地位、身份最高者倡议。 在握杯时,应一手抓满杯子,不要在擎杯时翘起小指或其它手指。 使用刀叉 如在用餐时要放下刀叉,应将其放在盘子两边,刀与叉子头向内。 如用完了餐(即使盘中仍有剩余食物),应把刀叉平行斜放入盘中,叉齿朝下。叉离自己近、刀离自己远。 在将盘中食物推到叉上去时,应使用面包,而不要用刀去推。 不要始终拿着刀,也不要刀朝上。而要在切好食物后,便放下刀,让刀放在盘子平行的右侧,然后使用叉吃。 注意,如果不知该怎么正确使用刀叉时,就看别人如何做,依样画葫芦。 在有许多刀叉排列在桌上时,使用规则也是每次使用最外侧的刀与叉。 在使用刀时,应刀刃向下、食指按在刀脊上切割。 食用面包 将面包放在自己左面小盘中。在食用面包时,是不用刀去切割面包的,而是用手撕下一块一块面包,然后再放入嘴中。因此,人们也不用嘴去直接咬面包,除非是三明治。 如果要将黄油涂上面包,应是用手一块块撕下面包,然后一小块一小块涂。不要一下子将整个面包涂满。当然在早餐时,可以在一长条半片棍子面包上涂上黄油、果酱。但在正餐中就不能这样了。 种种注意事项 除了用手撕面包吃外,其它食物都用刀、叉、匙子来吃。 食用生菜不用刀去切割,只用叉的边缘去切割。 盘中最好不要留下剩余食品。当然也不用“涮”得很干净。 使用餐巾时,应将其平摊在膝盖上。用完餐后略一叠就留在桌旁好了。不能将其完全叠好,也不能将其揉成一团扔在桌上。 在西餐桌上很少用牙签,因此最好不用。 万一打翻酒杯等,不用大惊小怪,只说一声道歉便可。到用餐结束后再道歉一声更好。 如要吐出嘴中硬核、鱼刺等,不要直接吐在手上,而要用叉接好去放在盘子边缘。 吃东西时,用叉将食物取起放入口中,而不要低头用嘴去接近食物。

  • 中国人和西方人有什么不同的餐桌礼仪

      1.座次安排:中国的餐桌礼仪是: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辈入座客人旁。入座的时侯要从椅子的左边进入。主人必须注意的一点是切不可让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如果是圆桌子,则对着大门的是主座。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其座次借西方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坐在主人的右边,第二主宾坐在主人的左边或者第一主宾的右边。 在西方的餐桌礼仪中,女主人宣布晚宴准备就绪后,男主人引宾客依次就座,一般座位的安排以男女分隔而坐的原则,男主宾先就座,其位置在女主人的右边,而女主宾则在男主宾的右边,其他的夫妇则以对角方式入座。   2.上菜顺序:中餐的上菜顺序一般是先上凉菜、饮料或酒,然后是热菜、主食和汤,最后是水果和甜点。而西方的上菜程序通常是:黄油面包、冷菜、海鲜、主菜、甜点、咖啡和水果。冷菜也叫开胃小菜,作为第一道菜,一般和开胃酒并用。   3.餐具:中餐的餐具主要有筷子、碟,碗、勺子等。在正式的宴会上,水杯通常放在菜盘的左上方,酒杯放在菜盘右上方。西餐的餐具主要有刀子、叉子、碗、盘子、碟子等。 4.餐巾:中餐在正式用餐前,服务员会为每人递上一·9·块热毛巾,它只能用来擦手,擦完手之后,应放回原来的盘子里,由服务员拿走,在宴会结束前,会再上一块湿毛巾用来擦嘴,千万不能用来擦汗、抹脸。西餐中,餐巾放在盘子里,要么放在盘子的旁边。   5.停菜方法:在中餐结束时,筷子应整齐地放在靠碗右边的桌上,并应等客人们都放下筷子以后,主人示意离席后方可以离开,不能自己吃完了放下筷子就走,这样做是很没礼貌的表现。而在西餐结束的时候,要将叉子的下面向上,刀子的刀刃侧向内与叉子并拢,平行地放在盘子上,而且要把柄放在盘子内以便于服务员收拾。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