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十五禁忌理发

  • 初一十五不能理发?为什么?

      老人经常说:“初一十五是一年或者一个月的第一天,就是象征着事物重新开始的一天”俗话说:“好运当头”。所以,在初一十五的那一天洗头,就是把好运洗走了。   百姓以"正月不剃头"来表达对明王朝的思念,实为"思旧",为了掩人耳目,讹传为"死舅舅"。人和自然是紧紧联系的。月亏和月盈之时,人的免疫力会下降,所以最好不要用冷水洗头。这也就是逐步演变成了初一和十五“不能洗头”的说法。这并不完全是迷信说法   以上都是复制的,但是我家的习俗是正月不理发 逢八不理发。这种事就是信则有不信则无。

  • 初一十五为什么不能理发

      没有这个说法吧。

  • 初一十五都有什么禁忌

      初一十五禁忌:   每月初一十五禁忌:进门时,女客先迈右脚,男客先迈左脚,都要注意,一定不能踩在门槛上,而且这步子,需迈得越大越好。   每月初一十五禁忌:烧香的话,三炷为自己祈福,六炷为两辈人祈福,九炷为三代人祈福。而十三是一个极致,十三炷香就是功德圆满的高香。   每月初一十五禁忌:是烧香再叩头。烧香的话,应该是左手拿香,右手拿烛,因为常人用右手杀鸡剖鱼,如果是左撇子的话,则反之。   每月初一十五禁忌:烧香时,先点燃香,要越旺越好,人们就常说香火旺盛嘛。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握住香,高举过头顶作揖。作揖后,把香插在香灰里,就可进门叩头了。叩头的话,要认准佛祖菩萨或罗汉。   每月初一十五禁忌:跪拜的姿势是这样的,双膝跪在蒲团上,双手合什,注意,这个双掌合什要注意手心处呈空心状,高举过头顶,向下至嘴边停顿,可许愿,再向下至心口,默念,再摊开双掌,掌心向上,上身拜倒。     看看就得了,不用太在意

  • 初一十五拜佛烧香有规矩,这些烧香的禁忌,你知道吗

      你想多了,在佛门上香之前,主要就是要求衣着整洁,洗手漱口,最重要的是心怀诚敬,没有什么禁忌。   *   每次上三支香   *   如果点香的时候,香头着火了,不要用嘴吹灭,用手扇灭即可

  • 每月初一十五走孃家有什么忌讳

    据民间风俗习惯流传 这两天神仙出行 凡人回孃家会有冲撞 小孩容易被得病 日月地之间位置关系 易引起情绪波动

  • 农历初一、十五出生的人好不好?

      还好吧~不过曾听长辈说要避讳什么的。。。嘿嘿~不打记得了。。

  • 平日的农历初一,十五可以上坟吗

      可以的   在易学风水上,和民间习俗中   初一十五本来就是祭祀的最佳时间   适合上坟,和烧香

  • 二月初一禁忌

      农历二月初一习俗: 探春农历二月初一,自此开始郊游探春。欣赏早春景物的时节已到,《天宝遗事》载:“都人士女,正月半,乘车跨马,于郊野中,开探春之宴。”南宋临安也是如此,《武林旧事》载:“都城自过收灯贵游,巨室皆争先出郊,谓之探春。”苏轼有诗道:“东郊欲探春,未见莺花迹。”农历二月初一习俗:裁度农历二月初一,官场、民间皆以刀尺等各种标准度蚤衡器互相腾送,亦有互送百谷瓜果良种。此日在唐宋时叫作中和节,唐德宗时,因宰相李泌的请求,在当日赐大臣、外戚尺子,称之为裁度。民间,人们在青色布囊中装人百谷瓜果的良种互相赠送,名曰献生子。这一天,乡间酿造春酒,用来祭祀勾芒神,祈祷丰年,并互相以刀尺赠送。百官进献农书,以示求实务本。唐代的官员在京城西安东南角的江曲设宴,士庶都可以遨游其间,彩握翠祷,匝于堤岸,鲜车健马,比肩系毅,盛极一时。此风一直延续到宋朝也未曾泯灭。刀尺是女红的必藉工具,人春之后风和日丽,除了游览景观之外,女子也乐于裁制春衣,忙于针线。本日用精美的刀尺相赠,符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意思,也是提倡女红。农历二月初一习俗:挖沟渠农历二月初一,古代地方官员视察农田沟渔,所谓沟渠即田间水道。春秋子产辅佐郑国的时候,广阔沟渠,于是人民富裕,粮食充足,国家大治;战国李冰看守蜀地,开凿渝山离堆,灌溉农田万亿,因此蜀地号称天府。秦国重用水工郑国,开凿译水引为沟渠,关中从此成为沃野;楚国有令尹孙叔敖,修筑期思陂,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安徽北部从此难遇凶年。以上几条典故。都说明了水利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农历二月初一习俗:禁杀益虫农历二月初一,过去民间禁止杀害益虫。所谓益虫。既有直接有利于人的,如蜜蜂、家蚕等,也有通过捕食害虫而间接有利于人的,如蜻蜓、蝗螂、蛆娜等。农历二月初一习俗:护生农历二月初一,过去民间不使用雌性动物作为祭祀的牺牲,不伐木,不覆巢,不捉幼兽。兽类的交配期,大多都在春季,此时避免田猎,是为了保护物种的繁衍生息。此时祭祀的牺牲禁止用“耽”(即雌性动物),是恐怕连累到母亲胎中的幼仔。另外,此时正值鸟儿刚把卵产在巢内孵育,禁止硕巢,此举源自古代的“弋不射宿”(即不杀害已经归巢的鸟);刚刚出生的兽类叫作度,古人射猎,不取度子,意在使其能绵延不绝;入春之后,树苗勃发,枝繁叶茂,此时应禁止砍伐,防止牛羊践踏,严禁奸徒盗窃,以帮助树木生长。

  • 为什么初一十五不能洗头。。。。。这是不是迷信

      我国大多数地方都流传着:“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思旧)”的习俗。源于汉族民众对满清统治的一种抵抗。百姓以"正月不剃头"来表达对明王朝的思念,实为"思旧",为了掩人耳目,讹传为"死舅舅"。

  • 春节初一至十五民俗大众吃什么饭?

      民间谚语: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初四烙饼炒鸡蛋,初五捏上小人嘴,初七人日吃寿面。   大年初一   1、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2、万年粮——广东部分地区春节第一餐要吃“万年粮”,即做好足够春节3天家人吃的饭菜,寓有“不愁吃喝”之意。   3、饺子——除夕、大年初一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不过现在不少南方人也加入到吃饺子的行列中。在除夕时吃饺子,取“更年交子”(来年交好运)之意,大年初一吃饺子则是为了一年交好运。   4、汤圆——大年初一的早餐汤圆一定更具特殊意义,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团圆美满。   5、面条——长面,也叫长寿面,大年初一的时候吃长寿面,寓意“年年长久”,预祝着寿长百年,不少老年人还保持着这样的风俗。   6、鸡汤——大年初一喝鸡汤,象征“平安”。此外家中的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   7、甜食——大年初一吃甜食,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   大年初二   1、初二的面要用初一的饺子面来做。而且这面须为冷汤。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后用冷水浸过,称为冷汤。   现在的人们一般都打个卤儿或者炸点酱做成打卤面或者炸酱面。但是一定要用冷水浸过,以保留“初二的面”的风俗。   2、大年初二是女儿(偕女婿)回娘家给父母拜年。一般必吃年三十留下的东西,比如鸡,年夜饭是要把头,翅,脚,尾留着的,但初二就可以吃了。   有年夜的饭要多煮,留下年饭初二开吃。必有腊肉香肠,鱼和面。   3、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大年初三   1、间以为正月初三位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2、俗话说:初三合子往家转,合子是中华面食中的一种,是中国北方,尤其是在京、津地区流行的一种面食。比较常见的是韭菜、茴香、鸡蛋、猪肉,以韭菜+鸡蛋、茴香+猪肉、韭菜+猪肉的组合最常见和最受欢迎。   合子的面皮一般不用发酵的面,而是用烫面和冷水面这两种。合子皮薄、馅大、味道鲜美,因此深受欢迎。   3、北方有些地方流行在“初三”也吃饺子,由于一部分人此时需要提早出门,赶往工作地点,民俗、民风的名言是:“出门饺子、进门面”。也就是说:亲人离开家门时,吃饺子保平安,来年再团圆,家中亲人的祝福都包在饺子中。   大年初四   折箩——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箩。所谓折箩,就是把初一到初三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   过去人们不富裕,头天的剩菜剩饭舍不得倒,第二天“折”到一起烩食,残羹剩饭有一种特殊的味道,有人喜食。   大年初五   饺子——“破五”吃饺子,承载了人们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   老北京有讲究,“破五”吃饺子的肉馅儿,一定要是自己去剁的,菜馅儿也要自己去剁,这样的话,就是预示着来年一切都很顺利。把不顺的东西都剁没有了。“破五”的饺子讲究馅儿是一个肉丸的。饺子的形状是扁圆的,它和古代象征财富的元宝的样子很相似。一家人团圆吃“破五”饺子,那么就寓意着在新的一年里头,可以增加财富,可以过上更好的日子。   大年初六   “年关”已过,一切恢复往常的生活。因此可以像往常一样吃什么都可以。   初七人日   吃寿面   初六“年关”已过,一切恢复往常的生活,因此吃什么都可以。   正月初七为“人日”,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人日要吃以七种菜所做的“羹”,称“七宝羹”。除了吃“七菜羹”,还有吃“及第粥”与“面线”等象征吉祥如意、步步高升的食物。   吃面条   此外,一些地方在这天还有吃面条的习俗,寓意着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此外,正月十七和正月二十七也被视为“人日子”。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此三天分别为小孩儿,大人和老人的“日子”,谁要过“日子”就要吃面条。   吃饺子   人日这天,临清、济南等地忌讳妇女做针线。单县早晨吃饺子,现包现吃,叫做“捏老鼠嘴”,晚上不能点灯,据说是让老鼠娶媳妇,不要危害百姓。淄川在这天吃小豆腐,象征吃老鼠脑。   大年初八   大年初八,放生祈福。正月初八有“放生”活动,就是把家里养的一些鱼、鸟拿到外面,放归野外。初八放生,不仅体现了古人尊重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品德,也表达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间各种生物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   初八初九牛羊肉   做法:   1、牛腩切块后,放入锅中加冷水煮开,3分钟后关火,用温水冲洗干净。   2、牛筋切段放入高压锅加水,煮至上汽后转小火,20分钟后关火。   3、自然排气后捞出牛筋,用温水冲洗干净。   4、洋葱、生姜切片,大蒜去皮,入油锅炒出香味。   5、倒入老卤或清水、香叶、八角、草果、桂皮,煮开。   6、放入牛腩和牛筋,煮开后加入料酒、生抽、老抽和冰糖。   7、转小火炖煮2-3小时左右,至牛肉和牛筋酥软入味即可。   初十要喝棒子粥   做法:   1、适量大米洗干净。   2、将玉米剥掉,洗净。   3、把玉米和大米放在锅中。   4、倒入适量清水。   5、大火煮开,小火慢煮二十分钟左右。煮好的玉米粥既粘稠颜色又漂亮,更加好喝。   正月十一(2月18日)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传说紫姑是人家的小妾,遭原配嫉妒,在正月十五这天被害死在厕所里,天帝怜悯,封她为厕神。紫姑代表了封建社会中深受压迫的女性,被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   十一吃鱼有说头   新年吃鱼,讲究的是〝年年有鱼(余)〞,况且鱼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具有很高的药用疗效。   做法:   1、鱼肉洗净。   2、热油中放入姜片。   3、倒入鱼肉,翻炒。   4、加点酱油。   5、放一点糖。   6、加水煮一会。   7、出锅前滴几滴美极鲜,撒上葱花即可。   正月十二(2月19日)   正月十二,搭建灯棚。民间俗称“十二搭灯棚”,意思是元宵节将近,村庄中的管事人从这一天开始就要召集能工巧匠和青壮年准备花灯,做元宵赏灯的各种准备工作了。   十二餐桌有鸭子   中国许多地方的人都喜欢吃鸭子,比如北京人爱吃烤鸭,南京人爱吃盐水鸭,四川人爱吃樟茶鸭,新年期间的餐桌上怎能少了鸭子。   做法:   1、鸭肉洗净,切成中等大小的块便于入味,过于肥厚的鸭皮剔下来。   2、鸭肉放入碗里,加入料酒,盐,生抽,姜片,葱段,腌制20分钟。   3、把剔下来过于肥的鸭皮脂肪放入锅里。   4、小火用铲子按压,慢慢逼出鸭油。   5、待鸭皮两面变金黄时,很多鸭油都出来了,盛出鸭皮。   6、鸭油里倒入干辣椒,花椒炒香。   7、倒入腌制好的鸭肉翻炒熟。   8、倒入老抽翻炒上色。   9、倒入一瓶啤酒,没过鸭肉,中小火慢慢烧。   10、慢慢收汁,倒入青椒翻炒即可。   正月十三(2月20日)   正月十三,灶下点灯,预放元宵。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其实是因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日子临近了,各家都试点制好的灯,才被说为“灯头”之日。   做法:   1、虾洗净沥干。   2、葱姜、料酒浸泡虾5分钟,中途翻动几次,使之均匀浸渍调料。   3、倒出汁水,保留葱姜。   4、倒少许油,热锅炒虾。   5、慢慢翻炒至虾变成红色,加盐。   6、加酱油,煮一分钟。   7、加青红椒圈。   8、汤汁收干,拌匀起锅。   正月十四(2月21日)   正月十四,“临水娘娘”诞辰。娘娘诞辰于正月十四,又称“顺天圣母”。传说娘娘姓陈,是唐朝大历年间的人,后来成为了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于是民间立祠奉祀,称为“顺天圣母”。   十四大碗炸酱面   老北京人做炸酱面时一般只认六必居、天源的酱,面条要用手擀面,夏吃热冬吃凉,伴上老北京人吃炸酱面时最讲究的八碟菜码,包括:黄瓜丝、水萝卜丝、香椿末、芹菜末、青豆嘴儿、黄豆嘴儿、白菜丝、青蒜末,如果再咬上几口腊八蒜,味道更爽。关注微信“大海旅游人”   做法:   1、五花肉切丁,黄瓜和萝卜切丝。   2、炒锅放适量油,肥肉先入锅,煸出油后入精肉。待锅内飘香后入少量生抽,料酒。盛肉丁出锅。   3、用煸肉的油炸酱。先用大火把酱烧至咕嘟咕嘟,然后用小火慢慢咕嘟咕嘟着。   4、炸个十分钟左右,再倒入煸炒过的肉丁,翻炒几次,快出锅时撒入葱花。   5、然后就是煮面了。   6、然后把菜码在沸水里过一下,脱生即可。   正月十五(2月22日)   正月十五,夜照田蚕(神)。相传,正月十五日是蚕神嫘祖的生日,因此这一天便成了百姓祭祀“蚕神”的日子。祭蚕神用白粥加上肉脂为供品,同时用一杆竹竿挑着灯烛插在田间,谓之“照田蚕”(据说观察灯火颜色可以判断一年的丰歉)。这项活动逐渐成为了后代元宵节观灯习俗的一种源头。   十五家家闹元宵   正月十五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起初,人们曾经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圆、和睦、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