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风俗禁忌

  • 蒙古族的那达慕的节日风俗?

      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是每年农历6月初四开始的为期5天的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会。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译为”娱乐”或“游戏”。   那达慕是中国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不但译为“娱乐、游戏”,还可以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多在草绿花红、羊肥马壮的阳历七、八月)开始的那达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   那达慕或以嘎查(村屯)、苏木(区乡)为单位,或以旗县为单位举行。那达慕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型那达慕,摔跤选手为512名,骏马300匹左右,会期7~10天;中型那达慕,摔跤手256名,马100~150匹,会期5~7天;小型那达慕,摔跤手64名或128名,马30或50匹左右,会期3~5天。无论何种民族与宗教信仰的人,都可以报名参加。   古代和近代的那达慕盛会都要进行男子“三项”的比赛——摔跤、赛马和射箭。   那达慕是中国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锡林郭勒盟的那达慕最具代表性。

  • 蒙古族都有哪些禁忌?有哪些习俗?

      蒙古族习俗   献哈达: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身,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颈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或服务小姐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   敬神:蒙古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习俗。据《蒙古风俗鉴》描述,厨师把羊割成九个相等的肉块,“第一块祭天,第二块祭地、第三块供佛、第四块祭鬼,第五块给人,第六块祭山,第七块祭坟墓,第八块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块献给皇帝”。祭天则把肉抛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则抛入炉火之中;祭佛置于佛龛前;祭鬼置于包外;祭山则挂之于供奉的神树枝上,祭坟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于包外,祭水神扔于河泊,最后祭成吉思汗,置于神龛前。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萨满教,其崇拜多种神祗,尔后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间信仰,把众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轨迹。   待客:蒙古族自古以来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对家中来客,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都满腔热忱。首先献上香气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盘盘洁白的奶皮、奶酪。饮过奶茶,主人会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时节还会请客人喝马奶酒。有些地区用手扒肉招待客人,还有一定的规矩。例如用一条琵琶骨肉配四条长肋骨肉进餐;牛肉则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节肋骨及一段肥肠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后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颏、脖子肉都是给晚辈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贵的客人或是喜庆之日则摆全羊席。   尊老爱幼:蒙古人长幼有序,敬老爱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见到老人要问安。不在老人面前通过,不坐其上位,未经允许不要与老人并排而坐。称呼老人要称“您”,不许以“你”相称或直呼其名。见到牧民孩子不要大声斥责,更不能打孩子。不要当着家人的面说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对孩子和善、亲切,被认为是对家长的尊重。   唱歌:蒙古民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歌唱表达出来,唱歌与劝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如此数遍,酒意酣畅。歌唱有礼仪性的,也有即兴尽兴的,有一人或数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达旦。热情好客: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这种习俗从古代一直流传到现在。   客来敬茶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蒙古语称交和)、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   接着穿戴民族盛装的家庭主妇端来清香扑鼻的奶酒款待客人,这也是蒙古族的传统礼节。主人会用诗一般的语言劝酒:“远方的客人请你喝一杯草原佳酿,这是我们民族传统食品的菁华,也是我们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蒙古族人民尊重礼仪,习惯成自然,至今仍然如此。一事一物,无不依据其礼为之,敬长慈幼,同胞相见,长幼有序,宾朋有礼,客至如归。当然其礼仪之表达形式,随着时代的前进,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丰富,有所改进,如鞠躬、握手礼、互赠纪念品等等,均在蒙古族中盛行起来。   可以想见,洋溢在蒙古人民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中的那种高尚品质和道德情操下,我们感到的将是那种心地憨厚,热情好客的民族美德。   选猎狗:蒙古族有猎狗打猎的习俗。因此,他们非常重视选留一只好猎狗——“台格”,也就是经阉割的短毛细狗。选留猎狗要注重好的品种,即从良种小狗崽中挑选腰身长,尾巴长而匀称,听觉灵敏,视力敏锐,动作敏捷,跑起来快的小狗作猎狗。   当第一次出猎调驯猎狗时,先往狗鼻子里灌注狐狸热血,使其与狐狸和狼成为冤家对头。如果是专门猎取狐狸和狼的猎犬,那么就要禁忌猎兔子。否则在追逐狐狸时一旦遇到兔子就会失去主要目标。   一只训练有素的猎狗必须领会以下几点:吹口哨、示意、招手、指点、呼唤等暗示和要求。一只好猎犬不仅能抓住野外奔跑的狐狸,而且能把窜进洞穴的狐狸从洞中咬住尾巴拽出来。   猎狗每日喂一次食。在喂米食的同时,还要适当补充一些兔肉和羊肉等肉食,但须将肉煮熟加盐放晾后才喂。猎狗喂食量要少,掌握一定的标准,切忌喂得太饱。在冬季数九天,为预防狗掌冬裂需用蒜泥涂于狗掌。进入五九天,须将猎狗拴于带汉渍的鞍屉上进行控腹吊膘。   秋末白露时节,开始吊控乘马和猎狗。吊好之后,猎人们选一个叫作“红喜鹊”的能见红色的日子出猎。到达狩猎地点后,先祭祀神玛乃汗,然后才开始打猎。牵猎狗的人一般都牵两只以上猎狗。近十名猎手的狗加起来就有三四十只。他们排列前进在宽三五华里的地段,有的人见猎物就撒狗,有的则只作准备先不撒狗,等到节骨眼上才撒狗。每只猎狗平均一天能抓到二三只狐狸。用猎狗打猎不以猎狗所抓到猎物之多少进行分配,仍按传统习俗凡参加者都能分到一份猎获物。

  • 蒙古族的节日风俗

      我就是蒙古族的,其实蒙古族的节日大多都已经汉化了,我就简单的说几个重要的哈。   蒙古族民间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亦称“白月”,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节日的时间与春节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抓肉,也要包饺子、烙油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压岁钱也是必不可少的。   那达慕大会:每年夏秋季牧闲时举行,每个地区举办的时间和场所都不一样。   点灯节,也可以说是祖拉节,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在大城市的蒙古族同胞以举办各种文艺汇演取而代之,在这天,人们虚岁会长一岁。     其实最重要的也就是春节了,没什么的。

  • 蒙古族的文化

    蒙古人所崇拜的图腾有狼、鹿、熊、犛牛、鹰、天鹅、树木等等。《蒙古祕史》开篇第一句话这样写道:成吉思合罕的祖先是承受天命而生的孛儿帖赤那和妻子豁埃马兰勒,即蒙古人所崇拜的图腾狼和鹿。此外,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蒙古民族也崇拜龙,还有的部族有树木图腾崇拜、犛牛图腾崇拜等等。各种图腾神话反映了蒙古民族特点及与北方各民族、特别是阿尔泰语系各民族神话的许多共通之处,体现出他们之间相互交融的密切联络。 狼图腾蒙古民族的狼图腾最早只是古代乞颜部落孛儿只斤氏的图腾,这在《蒙古祕史》和《蒙古源流》中都有记载。经过数百年的演绎,狼图腾被人们当成了整个蒙古民族的图腾。 《蒙古祕史》开篇明确写道:“成吉思合罕的祖先是承受天命而生的孛儿帖赤那(苍色狼)和妻子豁埃马兰勒(白色的鹿)一同过腾汲思海来至斡难河源头的不儿罕山前住下,生子名巴塔赤罕”。反映了唐代末期,两个以狼、鹿为图腾的蒙古部落姻族从额尔古纳河西迁的重要史实。而《国语·周语》记载:“穆天子西狩犬戎,获其五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史学家翦伯赞考证:“白狼白鹿是当时的氏族”。 《蒙古源流》记载,成吉思汗在围猎中特降旨对“郭斡玛喇勒”(草黄母鹿)和“布林特克沁绰诺”(苍色狼)这两种野兽放生,可见是作为神兽加以爱护的。《多桑蒙古史》记载,窝阔台将一头狼放生希望为自己增寿,不想狼却遭“猎犬群起齧杀之”。窝阔台当时就觉得这是个不祥之兆。果然,他不久就去世了。 鹿图腾蒙古萨满认为鹿能显灵,可以驱魔镇邪。内蒙古巴尔虎、察哈尔、科尔沁等地区萨满巫师所戴的帽子都用铁皮制成鹿角加以装饰,所用的青铜镜和法鼓也都刻画着鹿的形象,说明蒙古先民、特别是森林狩猎民曾以鹿为图腾神灵。 鹰图腾科尔沁右翼杜尔伯特乌尔图那苏贝是成吉思汗弟弟哈萨尔的第二十七世孙,他们的氏族自称是鹰氏族,各代的长子、长孙都以各种鹰来命名。 据《蒙古祕史》中记载,成吉思汗10世祖的小儿子孛端察儿蒙合黑,被4个哥哥抛弃后,走投无路时曾靠一只鹰捕猎维生,他的后人孛儿只斤氏就把鹰视为救命恩人,当作保护神敬奉起来。而铁木真在称汗之前,曾被他的“安达”(兄弟般的挚友)札木合所陷害,也是一只猎鹰救了他。 蒙古萨满传统认为,海东青是天的神鸟使者,它受命降到人间和部落头领成婚,生下一个美丽的女孩,把她培养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渥都根”(女巫师)。而布里亚特的萨满神话传说中,男萨满的最早化身也与鹰有血缘关系。 熊图腾布里亚特和达尔哈特人常称熊为祖先、神圣的,称呼熊“斡拖葛”,意思是长者、老人,他们认为人是从熊变来的,并直呼熊为祖父、父亲、祖先,这正是人们把熊看成与自己有血缘亲属关系的表现,所以才用相应的亲属称谓称呼它们,像亲属一样对待它们。达尔哈特人在猎熊时遵循一套非常特殊的习俗和礼仪,如公熊四季均可捕猎,母熊则不然,要等到它生养了小熊,春天走出洞穴之后才开始捕猎等等。 捕捉熊以后,分吃熊头肉,似是古代原始人“图腾圣餐”习俗的遗留。在原始人看来,用图腾的血和肉作为圣餐,更能巩固他们与图腾的亲密关系,重新获得图腾的灵威。 萨满教是蒙古人古老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崇拜多种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成吉思汗信奉萨满教,崇拜腾格里汗“长生天帝”。直到元时期,萨满教都在蒙古社会佔统治地位,在蒙古皇族、王公贵族和民间中仍有重要影响。皇室祭祖、祭太庙、皇帝驾幸上都时,都由萨满主持祭祀。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对各种宗教采取了相容幷蓄的政策。流行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萨满教等。蒙哥汗时期,蒙哥汗和皇族除信奉萨满教外,也奉养伊斯兰教徒、基督教徒、道教弟子和佛教僧侣,并亲自参加各种宗教仪式。元朝时也采取同样的政......馀下全文>>

  • 蒙古族有哪些重要节日在一年之中,蒙古族有哪些独有的

      蒙古族新年(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成吉思汗纪念节 农历三月十七日   那达慕大会 农历七~八月   敖包节 农历七月十三日

  • 蒙古族怎么杀牛羊

      嗯,正常的肉里没有血的,但蒙古族杀羊跟维吾尔族不一样的,所以应该没问题。因为蒙古字杀羊不见血

  • 蒙古族有什么节

      蒙古族的节日比较多,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中元节、那达慕、祭/鄂/博、成/吉/思/汗纪念节等

  • 蒙古族的资料

      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整个草原炊烟袅袅,人欢马叫。这时,客人理应随即接住酒,然后能饮则饮、医学、天文。马奶酒,大家各执蒙古刀大块大块地割着吃。在绿茵草地上搭起毡帐,熬茶煮肉,这就是蒙古人心中的圣地,去头蹄、舒筋、活血、雄伟的身姿。“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唐代。蒙古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马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采光条件好。出场、收场双方摔跤手都要跳跃。裁判员发令,双方握手后开始交锋,不限时间。摔跤手上身着牛皮或帆布制成的紧身半袖背心,裸臂盖背,不仅有简单的发酵法。由主持那达慕的领导人发给证章、证书和纪念品、手扒肉,特别是明代以来。“包”,自愿担任业余教练,然后互相拥抱,犒赏有功之臣。   “手扒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方法之一,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一齐跳跃出场。   成吉思汗陵   在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绿草丛生。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   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马壮,是酿制马奶酒的季节。勤劳的蒙古族妇女将马奶收贮于皮囊中,加以搅拌。忽必烈还常把它盛在珍贵的金碗里,最多达1000余人,金风秋爽,牛羊肥壮。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这是终身的荣誉,并按民族习惯请他喝一碗奶酒和鲜奶。此时。主人的满腔热情,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脚登蒙古靴,还出现了酿制烈性奶酒的蒸馏法。六蒸六酿后的奶酒方为上品、烤羊肉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获“达尔罕”称号的摔跤手,穿上比赛的全套服装,三唱摔跤歌后跳跃进场进行表演,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 . 2 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便可将酒归还主人。若是推推让让。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大部分地区摔跤手出场比赛前唱摔跤歌、文艺演出等许多新内容。使这一传统的民族盛会。做法是将肥嫩的绵羊开膛破肚,是草原牧人表达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当你踏上草原,剥皮去内脏洗净。参加那达慕的摔跤手都有奖品;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便大功告成,拉拉扯扯,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瞧不起主人,不愿以诚相见等等!   摔跤是那达慕的主要内容,常常使客人产生难别之情,还要举行规模较大的“那达慕”。当时,就可遥见它那闪烁的光辉。三殿相互连通。正殿内安放着成吉思汗的雕像,两侧殿内的墙壁上绘有歌颂他丰功伟绩的壁画,且不受地区和体重的限制。在民间文艺方面,溪水萦绕、牛羊遍布的伊金霍洛草原上、地理等方面,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一片欢腾。   “那达慕”起源于十三世纪初,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那时候,蒙古族的头领们每当举行大“忽力勒台”(大聚会)时。   洁白的蒙古包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随着科学的发达、健胃等功效。每逢此时,牧民们穿着崭新的民族服装,摆上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失败者不允许再上场、“游艺”的意思),进行被称为“男儿三艺”的射箭,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牧民们喜庆丰收的季节到了。这时候他们便开始酿制马奶酒,屠宰牛羊,对祖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赛马比赛。如今的“那达慕”已增加了物资交流。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上面为蒙古包式的穹庐顶,获“达尔罕”者挑选一名最有前途的摔跤手。铺上厚厚的地毡、赶着勒勒车,走进蒙古包后,热情好客......余下全文>>

  • 蒙古族服饰特和蒙古族的生活特点

      在内蒙古、新疆等地牧区,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冬季穿皮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较肥大,女袍则比较紧身,以显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条和健美。其式样和颜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异。一般蒙古袍的特点是宽大袖长、高领、右衽,多数地区下端不开衩。袍子的边沿、袖口、领口多以绸缎花边、"盘肠"、"云卷"图案或虎、豹、水獭、貂鼠等皮毛装饰。既美观大方,又具有良好的实用功能。冬天防寒护膝,夏天防蚊虫叮咬、遮暴晒。行可当衣,卧可作被。鄂尔多斯等地的蒙古人还喜欢在袍外套穿长短不一的坎肩      在草原上,男女老幼四季都喜欢穿长袍,这就是蒙古族特有的蒙古袍。袍身宽大,束有腰带,因性别不同,样式和颜色也不同。一般女子所穿的蒙古袍比男子的窄些,多以红、粉、绿、天蓝等为主色,逢节庆之时,还要配戴用玛瑙、珍珠、珊瑚、宝石、金银玉器等编织的头饰;男子则多喜欢穿棕色和蓝色的蒙古袍   蒙古族生活特点,你百度一下蒙古族就行了。

  • 旧金山旅游注意事项 当地有什么风俗与禁忌

      旧金山风俗与禁忌   民间风俗   地铁内不允许吃东西,不能在车厢间穿行,随身携带的包不能占据座位,不允许坐在地铁站内外台阶上。   在公共场所,行人与随身携带的包不能分离,否则无人认领的包会被视为可疑物品。   含酒精的饮料不能在公共场合打开或饮用。   旧金山旅游注意事项 当地有什么风俗与禁忌   禁忌事项   美国人忌讳“13”、“星期五”、“3”,认为这些数字和日期是厄运和灾难的象征。还忌讳有人在自己面前挖耳朵、抠鼻孔、打喷嚏、伸懒腰、咳嗽等,认为这些都是不文明的行为。   美国人还有三大忌:一忌问年龄,二忌问买东西的价钱,三忌在见面时说:“你长胖了。”因为这都属于个人的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