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呼的禁忌礼仪课

  • 称呼礼仪有哪些要求?

      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要与各种年龄、性别、身份的客户互相交往,都有一个如何称呼别人的问题,如果称呼错了,不但会使对方不高兴,甚至还会闹出笑话来。在比较正式的社交场合,对别人称呼不得当,就显得有失礼貌,有时甚至对自己与他人的交际相处带来不利影响。   从50年代开始,在一般社交场合和工作场合,“同志”这个称呼比较普及。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一些社交场合,称男士为“先生”,女子为“小姐”、“女士”。也可以用职业名称来称呼,如教师、医生、律师、导演等;某些职称也可以称呼,如教授、编辑、记者、工程师、技术员等;也可以用职务称呼,如王校长、张主任、李总编;或用军衔称呼,如“王将军”、“杨少校”、“李连长”等,但是,对于学位,除了博士外,其他学位,就不能作为称呼来用。在我们的工作过程中,初次打交道的客户,我们一般都用小姐、女士或先生来称呼。   敬语主要指的是在人际交往活动中蕴含着的对他人表示重、礼让、客气等内容的语言表达方式。   1、问候型敬语,即人们彼此相见相互问候时使用的敬语,通常有:“您好”,“早上好”,“久违了”等等。   2、请求型敬语,就是在请求别人帮忙时所使用的一类敬语,这类敬语通常有“请”,“劳驾”,“请多关照”,“承蒙关照”,“拜托”等多种不同表示方式。   3、道谢型敬语,即当自己在得到他人帮助、支持、关照、尊敬、夸奖之后表达谢意时所使用的敬语,这类敬语最简洁、及时而有效的表达就是由衷地道一声“谢谢”。除此之外,属于这种类型的敬语还有“承蒙夸奖、不胜荣幸”,“承蒙提携”等等。   4、致歉型敬语,当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或消极影响时,最平常的致歉型敬语即是:“对不起”,“请多包涵”,“打扰您了”,“给您添麻烦了”,“非常抱歉”等等。   当然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敬语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除了上述四种类型外,在这样一些场合下也常用敬语:如等待客人说“恭候”;送客说“好走”、“慢走”;请人勿送说“留步”;陪伴朋友说“奉陪”;中途先走说“失陪”;向人道贺用“恭喜”……等等。

  • 称呼礼仪的方式基本可以分为

      姓名称谓   姓名,即一个人的姓氏和名字。姓名称谓是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称呼形式。用法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全姓名称谓,即直呼其姓和名。如:“李大伟”、“刘建华”等。全姓名称谓有一种庄严感、严肃感,一般用于学校、部队或其他等郑重场合。一般地说,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指名道姓地称呼对方是不礼貌的,甚至是粗鲁的。   名字称谓,即省去姓氏,只呼其名字,如“大伟”、“建华”等,这样称呼显得既礼貌又亲切,运用场合比较广泛。   姓氏加修饰称谓,即在姓之前加一修饰字。如“老李”“小刘”“大陈”等,这种称呼亲切、真挚。一般用于在一起工作、劳动和生活中相互比较熟悉的同志之间。   过去的人除了姓名之外还有字和号,这种情况直到解放前还很普遍。这是相沿已久的一种古风。古时男子20岁取字,女子15岁取字,表示已经成人。平辈之间用字称呼既尊重又文雅,为了尊敬不甚相熟的对方,一般宜以号相称。   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是对有亲缘关系的人的称呼,中国古人在亲属称谓上尤为讲究,主要有:   对亲属的长辈、平辈决不称呼姓名、字号,而按与自己的关系称呼。如祖父、父亲、母亲、胞兄、胞姐、胞弟、胞妹等。   有姻缘关系的,前面加“姻”字,如姻伯、姻兄、姻姐、姻弟、姻妹等。   称别人的亲属时,加“令”或“尊”。如尊翁、令堂、令郎、令爱(令嫒)、令侄等。   对别人称自己的亲属时,前面加“家”,如家父、家母、家叔、家兄、家姐、家弟、家妹等。   对别人称自己的平辈、晚辈亲属,前面加“敝”、“舍”或“小”。如敝兄、敝弟,或舍弟、舍侄,小儿、小婿等。   对自己亲属谦称,可加"愚"字,如愚伯、愚岳、愚兄、愚弟、愚甥、愚侄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亲属、家庭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亲属称谓上已没有那么多讲究,只是书面语言上偶用。现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亲属称谓时,一般都是称自己与亲属的关系,十分简洁明了,如爸爸、妈妈、哥哥、弟弟、姐姐、妹妹等。   有姻缘关系的,在当面称呼时,也有了改变,如岳父--爸,岳母--妈,姻兄--哥,姻姐--姐,姻弟--弟,姻妹--妹等。   称别人的亲属时和对别人称自己的亲属时也不那么讲究了,如:您爹、您妈、我哥、我弟等。不过在书面语言上,文化修养高的人,还是比较讲究的,不少仍沿袭传统的称谓方法,显得高雅、礼貌。   职务称谓   职务称谓就是用所担任的职务作称呼。这种称谓方式,古已有之,目的是不称呼其姓名、字号,以表尊敬、爱戴,如对杜甫,因他当过工部员外郎而被称“杜工部”,诸葛亮因是蜀国丞相而被称“诸葛丞相”等。现在人们用职务称谓的现象已相当普遍,目的也是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礼貌。主要有三种形式:   用职务呼,如“李局长”、“张科长”、“刘经理”、“赵院长”、“李书记”等。   用专业技术职务称呼,如“李教授”、“张工程师”、“刘医师”。对工程师,总工程师还可称“张工”、“刘总”等。   职业尊称,即用其从事的职业工作当作称谓,如“李老师”、“赵大夫”、“刘会计”,不少行业可以用“师傅”相称。行业称呼。   直接以被称呼者的职业作为称呼。例如:老师、教练、医生、会计、警官等等。   性别称呼   一般约定俗成地按性别的不同分别称呼为“小姐”、“女士”、“先生”。其中,“小姐”、“女士”二者的区别在于:未婚者称“小姐”,不明确婚否者则可称“女士”。

  • 职场称呼与招呼礼仪有哪些

      一、称呼礼仪规范   在商务活动中,称呼要庄重、正式、规范。一句得体的称呼,既能引起对方的注意,也一下子拉近了双方的距离。依照商务惯例,在商务会面中,最正式的称呼有三种,即应当称呼交往对象的行政职务、技术职称,或是其泛尊称。泛尊称,指的是先生、小姐、夫人、女士一类可以广泛使用的尊称。   在商务活动中,以对方的行政职务相称,以示身份有别、敬意有佳,是最常见的一种称呼方法。可以仅称职务,如“局长”、“处长”、“经理”、“主管”等;也可以在职务前面加上姓氏,如“李市长”、“张董事长”等。   对医生、教授、法官、律师以及有博士等有职称和学位的人士,均可单独称“医生”、“教授”、“法官”、“律师”、“博士”等。同时可以加上姓氏,也可加先生。如“李教授”、“法官先生”、“律师先生”、“张博士先生”等。这样可以表示你对他职称的认可和尊敬。   对于那些初次打交道的,或者既没有具体的职务也没有具体的职称的人,可以直接称呼他们为“先生”、“小姐”或者“夫人”,如果知道他们的姓氏,就最好在这些泛尊称的前面带上对方的姓,如“张先生”、“李小姐”等。在使用泛尊称的时候,对于男士,不管多大年纪,都可以称呼对方为“先生”,但是对于女士来说,“夫人”这个称呼可不能乱用的,必须在知道对方已经结婚的前提下才可以用。   除此之外,称呼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关系越熟越要注意称呼。与对方十分熟悉之后,千万不要因此而忽略了对对方的称呼,一定要坚持称呼对方的姓加职务(职称),尤其是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人人都需要被人尊重,越是熟人,越是要彼此尊重,如果熟了就变得随随便便,“老王”、“老李”甚至用一声“唉”、“喂”来称呼了,这样极不礼貌,是令对方难以接受的。   第二,初次见面更要注意称呼。初次与人见面或谈业务时,要称呼姓加职务,要一字一字地说得特别清楚,比如:“王总经理,你说得真对.....”如果对方是个副总经理,可删去那个“副”字;但若对方是总经理,不要为了方便把“总”字去掉,而变为经理。   称呼对方时不要一带而过。在交谈过程中,称呼对方时,要加重语气,称呼完了停顿一会儿,然后再谈要说的事,这样才能引起对方的注意,他会认真地听下去。如果你称呼得很轻又很快,有种一带而过的感觉,对方听着不会太顺耳,有时也听不清楚,就引不起听话的兴趣。相比之下,如果太不注意对方的姓名,而过分强调了要谈的事情,那就会适得其反,对方不会对你的事情感兴趣了。所以,一定要把对方完整的称呼,很认真很清楚很缓慢地讲出来,以显示对对方的尊重。   二、商务会面中不适当的称呼   1.无称呼。在商务活动中不称呼对方,就直接开始谈话是非常失礼的行为。   2.地方性称呼。有些称呼具有很强的地方色彩,比如,北京人爱称人为“师傅”,山东人爱称人为“伙计”,而在南方人听来,“师傅”等于“出家人”,“伙计”肯定是“打工仔”。   3.不适当的俗称。有些称呼不适宜正式商务场合,切勿使用。“兄弟”、“哥们”等称呼,会显得使用这种称呼的人档次不高,缺乏修养。   称呼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修养,内涵,因此在职场上,称呼礼仪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一定要得体!

  • 菲律宾的礼仪?

      菲律宾人天性和蔼大方,善于交际。会面礼节是握手。对长辈是极其尊重,晚辈对长辈要恭恭敬敬地欠身鞠躬,有的则会上前轻吻对方的手背,以示敬重之意。年轻姑娘见到长辈时,往往会上前轻吻对方的两颊为礼。由于天气炎热,菲律宾的穆斯林有时在室外不戴帽子,相互见面往往会行“摸手礼”。但不戴帽子的穆斯林致意时,必须先用左手捂住自己的头部,以示敬重。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菲律宾的上流社会中,“女士优先”十分流行。在乡村妇女的地位依旧很低 。菲律宾人非常好客。欢迎嘉宾通常会敬献茉莉花编成的花环。 由于在历史上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菲律宾曾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故菲律宾人的姓名大都是西班牙式的。   菲律宾人主食以米饭为主,副食为肉、蛋、禽、海鲜、蔬菜等等,菲律宾烹调趋向于清淡。但用餐时,绝大多数却惯于在菜肴里多放调味品,尤其是那些香辣的调味品。   在日常生活之中,菲律宾人不分男女老幼,都十分爱喝啤酒。不少爱嚼甘蔗、槟榔,伊戈罗人平时还喜欢咀嚼烟叶。   许多菲律宾人习惯用叉和匙并用进食,上流社会流行刀叉进餐。广大乡村依旧习惯右手抓食食物。 在宴请活动中邀请方务必要多次进行邀请,以示诚意;在主人第一次敬酒或为客人上菜时,客人务必表示谦让,客人不要在主人落座前就座。

  • 澳大利亚的礼仪,风俗习惯或禁忌?

      风俗   澳大利亚的城市都是现代化的城市,由于政府提倡栽花种草和注意保护环境,所以每座城市都建设得象花园一样。有些土著人不愿意住政府提供的住宅,而宁愿住在肮脏不堪的木屋里。澳大利亚人的服饰与西欧人一样,均为西装革履。土著人的服饰也与西欧人一样,所不同的是他们的衣服很少洗,显得很脏。还有的土著人赤身裸体,或在腰间扎一块布遮盖。有的佩带臂环、项圈、前额箍和骨制鼻针。节日时,他们还在身上涂上各种颜色。澳大利亚人一般喜欢吃牛、羊肉、鸡、鸭、蛋、野味等。菜要清淡,讲究花样,不吃辣,对中国菜颇感兴趣。爱吃各种煎蛋、炒蛋、冷盘、火腿、虾、鱼、西红柿等。西餐喜欢吃奶油烤鱼、炸大虾、什锦拼盘、烤西红柿等。   禁忌和礼仪   澳大利亚人很讲究礼貌,在公共场合从来不大声喧哗。在银行、邮局、公共汽车站等公共场所,都是耐心等待,秩序井然。握手是一种相互打招呼的方式,拥抱亲吻的情况罕见。澳大利亚社会上同英国一样有“妇女优先”的习惯;他们非常注重公共场所的仪表,男子大多数不留胡须,出席正式场合时西装革履,女性是西服上衣西服裙。澳大利亚人的时间观念很强,约会必须事先联系并准时赴约,最合适的礼物是给女主人带上一束鲜花,也可以给男主人送一瓶葡萄酒。澳大利亚人待人接物都很随和。   澳大利亚现有人口1733.6万,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移民后裔约占总人口的95%,官方语言为英语。居民中信奉基督教的占98%,少数人信奉犹太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这里的大小牧场遍布全国,山坡上一群群绵羊。其产量及出口量占世界首位。澳大利亚是一个移民国家,他们待人既友好又庄重。   服饰礼仪   男子多穿西服,打领带,在正式场合打黑色领结,达尔文服是流行于达尔文市的的一种简便服装。妇女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穿裙子,在社交场合则套上西装上衣。无论男女都喜欢穿牛仔裤,他们认为穿牛仔裤方便,自如。土著居民往往赤身裸体,或在腰间扎一条围巾,有些地方的土著人讲究些,披在身上。他们的装饰品丰富多彩。   仪态礼仪   这里的男人们相处,感情不能过于外露,大多数男人不喜欢紧紧拥抱或握住双肩之类的动作。在社交场合,忌讳打哈欠,伸懒腰等小动作。   相见礼仪   澳大利亚人见面习惯于握手,不过有些女子之间不握手,女友相逢时常亲吻对方的脸。澳大利亚人大都名在前,姓在后。称呼别人先说姓,接上先生,小姐或太太之类。熟人之间可称小名。   餐饮礼仪   澳大利亚人在饮食上以吃英式西菜为主,其口味清淡,不喜油腻。澳大利亚的食品素以丰盛和量大而著称,尤其对动物蛋白质的需要量更大。他们爱喝牛奶,喜食牛肉,猪肉等。他们喜喝啤酒,对咖啡很感兴趣。   喜丧礼仪   在澳大利亚,男女婚前一般要先订婚,由女方家长宴请男方的家长及兄弟姐妹,婚礼后通常要举行宴会。澳大利亚人的葬礼,先在教堂内举行,由牧师主持追思礼,他们还保存着寡妇沉默的古俗。有趣的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其圣诞节和元旦节不是在寒冷的冬季,而是在火热的夏季。   商务礼仪   到澳大利亚进行商务活动的最佳月份是3-11月。澳大利亚是一个讲求平等的社会,不喜欢以命令的口气指使别人。他们把公和私分得很清楚,所以不要以为一起进过餐,生意就好做了。   旅游礼仪   澳大利亚不流行小费,但服务人员如果为你提供了额外的服务,可给适当的小费,数目不宜多。到商店里买东西不要讨价还价。坐车不系安全带是违法的,小孩也要系安全带。大部分旅馆的电话拨0是外线,拨9是旅馆总机。   主要禁忌   澳大利亚人对兔子特别忌讳,认为兔子是一种不吉利的动物,人们看到它都会感到倒霉。与他们交谈时,多谈旅行,体育运动及到澳大利亚的见闻。

  • 怎样祭拜的礼仪

      1、不食荤腥,不吸烟(一时做不到也要注意口中不得有烟味),不饮用、食用、使用任何带刺激性气味的东西。   2、不参与丧事。不去污秽的地方或做过度劳累的工作。   3、可食鱼肉但不可超过素菜,且肉必须新鲜。   4、可饮酒但不得稍醉,不得饮用口气大的烈性酒。   5、克制食色之思。不聼音乐。   6、叁日必洗头,五日必沐浴。   7、确保饮食健康,不食用、饮用、使用来路不明之物。   8、如有病且有损威仪(如感冒腹泻抽搐),行礼不参礼,可观礼,不得耽误治疗。   9、若一时不能习惯(如烟瘾太大),可於散斋日递减,致斋日遵行,行礼前日必恪守。   

  • 毛南族有什么礼仪及禁忌

      朋友,你了解广西毛南族吗?毛南族人的风俗人情也很特别呢!毛南族人路遇老人和小孩,招呼之后要亲切挽扶让路。若遇挑担负重者,必替其挑负一程,嘱其慢行。吃饭时,要让老人坐上席,有好吃的,首先要给老人,晚辈要给老人斟酒添饭,敬茶献烟。对过路人不论认识与否,必打招呼并邀其进家喝茶、吃饭,对远道而来的客人,招待热情而有礼貌,客人留宿时,必拿出最好的被子、蚊帐,让出厢房给客人。谁家有婚丧或建房等事,不需请求,村里各家都会自动帮忙。正月初一这天毛南族人不能骂人或说粗话;家有病人时用两根棍子叉在门口,外人不得进入;不能用脚踏灶,烧柴时必须把粗的那头先送进灶内。

  • 人际交往中称呼的禁忌有哪些

      侮辱性的称呼 三八 傻x什么的误会性的称呼

  • 请教有关清朝后宫称呼和礼仪的几个问题,内详

      1.皇子对皇帝私下是称儿臣,正式场合称臣,请安折子大多也是称臣或者奴才(弘昼给雍正的请安折子就是称奴才)   2.皇帝即位之后就算是亲兄弟也不会像电视里那样称臣弟,清朝的尊卑分的很清楚,正式场合都是称臣,非正式场合满人是称奴才   3.清朝管皇帝都是叫皇上,私下也有叫主子的   4.皇帝的自称是朕,不会称寡人   5.清朝慈禧之前没有管太后叫老佛爷的   6.都是自称哀家   7.皇后和主位确实可以对下级自称“本宫”   8.嫔以上的可以称为娘娘   9.公主一般都是叫封号,没有自称本宫的   10.阿哥和公主要对嫔以上的嫔妃行礼   11.嫔妃包括皇后见到皇帝用的应该都是奴才,臣妾在清朝的意思不是很好,所以嫔妃不会用臣妾自称   12.满人、蒙古人和汉包衣会对上级自称奴才,汉人自称臣   13.女官就是宫女的头,具体事务就是照顾皇帝的日常生活   14.答应和常在也是皇帝的妾,只是地位较低,没有自己的宫殿,要住在嫔以上的嫔妃的侧殿,也要侍候主殿的嫔妃,不过一般只是需要给主殿的嫔妃请安,劳作什么的应该不需要

  • 国际礼仪的法国礼仪

      和英美等国不同,法国人接待客人比较讲究。第一次邀请通常是隆重而正式的,一般来说,相识一段时间后才会被邀到法国家庭作客。饭桌上,必须等所有人面前都已有菜才能开始享用。可以请求允许吸烟。就打招呼而言,一般与人问好或道别,双方是以握手方式,但在较熟的朋友间则是互相拥抱吻颊。法国人在谈话时,用您 (Vous)表示尊敬、重视、距离。在跟一个不太认识的人、一个比自己年长的人或自己的上司说话时,人们一般用您称呼对方。你 (Tu)表示爱和友谊。朋友之间,从您到你的转变常常是自然的。在未得到许可时不能用你跟一个比自己年长的人说话。另外亦须注意到下列事项:- 晚上10点过后,勿打电话给他人。- 受邀作客,毋需提早到达,让主人有充分时间准备。- 看诊求医需先预约(prendre rendez-vous)。- 接受礼物应当面打开已表达谢意。 与英国人和德国人相比,法国人在待人接物上表现是大不相同的。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爱好社交,善于交际。对于法国人来说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内容,没有社交活 动的生活是难以想象的。第二,诙谐幽默天性浪漫。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大都爽朗热情。善于雄辩高谈阔论,好开玩笑,讨厌不爱讲话的人,对愁眉苦脸者难以接受。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法国人不仅爱冒险,而且喜欢浪漫的经历。第三,渴求自由,纪律较差。在世界上法国人是最著名的“自由主义者”。“自由、 平等、博爱”不仅被法国宪法定为本国的国家箴言,而且在国徽上明文写出。 他们虽然讲究法制,但是一般纪律较差,,不大喜欢集体行动与法国人打交道,约会必须事先约定,并且准时赴约,但是也要对他们可能的姗姗来迟事先有所准备。第四,自尊心强,偏爱“国货”。法国的时装、美食和艺术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再此影响之下,法国人拥有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们看来,世间的一切都是法国最棒。与法国人交谈时,如能讲几句法语,一定会使对方热情有加。第五,骑士风度,尊重妇女。在人际交往中法国人所采取的礼节主要有握手礼、拥抱礼和吻面礼。 法国人对于衣饰的讲究,在世界上是最为有名的。所谓“巴黎式样”,在世人耳中即与时尚、流行含意相同。在正式场合:法国人通常要穿西装、套裙或连衣裙,颜色多为蓝色、灰色或黑色,质地则多为纯毛。出席庆典仪式时:一般要穿礼服。男士所穿的多为配以蝴蝶结的的燕尾服,或是黑色西装套装;女士所穿的则多为连衣裙式的单色大礼服或小礼服。对于穿着打扮,法国人认为重在搭配是否得法。在选择发型、手袋、帽子、鞋子、手表、眼镜时,都十分强调要使之与自己着装相协调相一致。 作为举世皆知的世界三大烹饪王国之一,法国人十分讲究饮食。在西餐之中,法国菜可以说是最讲究的。法国人爱吃面食,面包的种类很多;他们大都爱吃奶酪;在肉食方面,他们爱吃牛肉、猪肉、鸡肉、鱼子酱、鹅肝,不吃肥肉、宠物、肝脏之外的动物内脏、无鳞鱼和带刺骨的鱼。法国人特别善饮,他们几乎餐餐必喝,而且讲究在餐桌上要以不同品种的酒水搭配不同的菜肴;除酒水之外,法国人平时还爱喝生水和咖啡。法国人用餐时,两手允许放在餐桌上,但却不许将两肘支在桌子上,在放下刀叉时,他们习惯于将其一半放在碟子上,一半放在餐桌上。 法国的国花是鸢尾花。对于菊花、牡丹、玫瑰、杜鹃、水仙、金盏花和纸花,一般不宜随意送给法国人。法国的国鸟是公鸡,他们认为它是勇敢、顽强的直接化身。法国的国石是珍珠。法国人大多喜爱蓝色、白色与红色,他们所忌讳的色彩主要是黄色与墨绿色。法国人所忌讳的数字是“13”与“星期五”。在人际交往之中,法国人对礼物十分看重,但又有其特别的讲究。宜选具有艺术品味和纪念意义的物品,不宜以刀、剑、剪、餐具或是带有明显的广告标志的物品。男士向一般关系的女士赠送香水,也是不合适的。在接受礼品时若不当着送礼者的面打开其包装,则是一种无礼的表现到法国洽谈贸易时,严忌过多地谈论个人私事忌讳“13”这个数字以及“星期五”忌讳男人向女人送香水不得提出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宗教信仰、政治面目甚至个人收入等这类问题如果初次见面就送礼,法国人会认为你不善交际,甚至认为粗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