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呼礼仪的禁忌

  • 称呼礼仪的方式基本可以分为

      姓名称谓   姓名,即一个人的姓氏和名字。姓名称谓是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称呼形式。用法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全姓名称谓,即直呼其姓和名。如:“李大伟”、“刘建华”等。全姓名称谓有一种庄严感、严肃感,一般用于学校、部队或其他等郑重场合。一般地说,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指名道姓地称呼对方是不礼貌的,甚至是粗鲁的。   名字称谓,即省去姓氏,只呼其名字,如“大伟”、“建华”等,这样称呼显得既礼貌又亲切,运用场合比较广泛。   姓氏加修饰称谓,即在姓之前加一修饰字。如“老李”“小刘”“大陈”等,这种称呼亲切、真挚。一般用于在一起工作、劳动和生活中相互比较熟悉的同志之间。   过去的人除了姓名之外还有字和号,这种情况直到解放前还很普遍。这是相沿已久的一种古风。古时男子20岁取字,女子15岁取字,表示已经成人。平辈之间用字称呼既尊重又文雅,为了尊敬不甚相熟的对方,一般宜以号相称。   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是对有亲缘关系的人的称呼,中国古人在亲属称谓上尤为讲究,主要有:   对亲属的长辈、平辈决不称呼姓名、字号,而按与自己的关系称呼。如祖父、父亲、母亲、胞兄、胞姐、胞弟、胞妹等。   有姻缘关系的,前面加“姻”字,如姻伯、姻兄、姻姐、姻弟、姻妹等。   称别人的亲属时,加“令”或“尊”。如尊翁、令堂、令郎、令爱(令嫒)、令侄等。   对别人称自己的亲属时,前面加“家”,如家父、家母、家叔、家兄、家姐、家弟、家妹等。   对别人称自己的平辈、晚辈亲属,前面加“敝”、“舍”或“小”。如敝兄、敝弟,或舍弟、舍侄,小儿、小婿等。   对自己亲属谦称,可加"愚"字,如愚伯、愚岳、愚兄、愚弟、愚甥、愚侄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亲属、家庭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亲属称谓上已没有那么多讲究,只是书面语言上偶用。现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亲属称谓时,一般都是称自己与亲属的关系,十分简洁明了,如爸爸、妈妈、哥哥、弟弟、姐姐、妹妹等。   有姻缘关系的,在当面称呼时,也有了改变,如岳父--爸,岳母--妈,姻兄--哥,姻姐--姐,姻弟--弟,姻妹--妹等。   称别人的亲属时和对别人称自己的亲属时也不那么讲究了,如:您爹、您妈、我哥、我弟等。不过在书面语言上,文化修养高的人,还是比较讲究的,不少仍沿袭传统的称谓方法,显得高雅、礼貌。   职务称谓   职务称谓就是用所担任的职务作称呼。这种称谓方式,古已有之,目的是不称呼其姓名、字号,以表尊敬、爱戴,如对杜甫,因他当过工部员外郎而被称“杜工部”,诸葛亮因是蜀国丞相而被称“诸葛丞相”等。现在人们用职务称谓的现象已相当普遍,目的也是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礼貌。主要有三种形式:   用职务呼,如“李局长”、“张科长”、“刘经理”、“赵院长”、“李书记”等。   用专业技术职务称呼,如“李教授”、“张工程师”、“刘医师”。对工程师,总工程师还可称“张工”、“刘总”等。   职业尊称,即用其从事的职业工作当作称谓,如“李老师”、“赵大夫”、“刘会计”,不少行业可以用“师傅”相称。行业称呼。   直接以被称呼者的职业作为称呼。例如:老师、教练、医生、会计、警官等等。   性别称呼   一般约定俗成地按性别的不同分别称呼为“小姐”、“女士”、“先生”。其中,“小姐”、“女士”二者的区别在于:未婚者称“小姐”,不明确婚否者则可称“女士”。

  • 称呼礼仪有哪些要求?

      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要与各种年龄、性别、身份的客户互相交往,都有一个如何称呼别人的问题,如果称呼错了,不但会使对方不高兴,甚至还会闹出笑话来。在比较正式的社交场合,对别人称呼不得当,就显得有失礼貌,有时甚至对自己与他人的交际相处带来不利影响。   从50年代开始,在一般社交场合和工作场合,“同志”这个称呼比较普及。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一些社交场合,称男士为“先生”,女子为“小姐”、“女士”。也可以用职业名称来称呼,如教师、医生、律师、导演等;某些职称也可以称呼,如教授、编辑、记者、工程师、技术员等;也可以用职务称呼,如王校长、张主任、李总编;或用军衔称呼,如“王将军”、“杨少校”、“李连长”等,但是,对于学位,除了博士外,其他学位,就不能作为称呼来用。在我们的工作过程中,初次打交道的客户,我们一般都用小姐、女士或先生来称呼。   敬语主要指的是在人际交往活动中蕴含着的对他人表示重、礼让、客气等内容的语言表达方式。   1、问候型敬语,即人们彼此相见相互问候时使用的敬语,通常有:“您好”,“早上好”,“久违了”等等。   2、请求型敬语,就是在请求别人帮忙时所使用的一类敬语,这类敬语通常有“请”,“劳驾”,“请多关照”,“承蒙关照”,“拜托”等多种不同表示方式。   3、道谢型敬语,即当自己在得到他人帮助、支持、关照、尊敬、夸奖之后表达谢意时所使用的敬语,这类敬语最简洁、及时而有效的表达就是由衷地道一声“谢谢”。除此之外,属于这种类型的敬语还有“承蒙夸奖、不胜荣幸”,“承蒙提携”等等。   4、致歉型敬语,当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或消极影响时,最平常的致歉型敬语即是:“对不起”,“请多包涵”,“打扰您了”,“给您添麻烦了”,“非常抱歉”等等。   当然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敬语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除了上述四种类型外,在这样一些场合下也常用敬语:如等待客人说“恭候”;送客说“好走”、“慢走”;请人勿送说“留步”;陪伴朋友说“奉陪”;中途先走说“失陪”;向人道贺用“恭喜”……等等。

  • 社交礼仪中的称呼?

      社交礼仪是我们生活中都会接触到的,不论是在平时的谈吐还是在酒桌上,社交礼仪都很重要。下面大印文化教你社交礼仪中的称呼。   一、尊重个人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喜欢让他人叫自己英文名,也有些人更愿意让大家叫自己中文名。有的人不喜欢比自己小的人叫“哥”,如果你叫错了,别人会认为你挑衅他,也不利于接下来的沟通。那我们该如何避免误会呢?那就要做到这几点:当在称呼某人之前,要听听别人是怎么称呼的,同时听听关系不同的人称呼有什么不一样;当别人明确告诉你叫他什么,你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要弄错;当你不知道别人喜欢怎样的称呼,你可以主动询问。   二、如何称呼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您好!我是李先生”或“我是王小姐”这样的自称听起来很自然,却是错误的。中国人向来奉行谦恭的态度,称呼自己为“先生”或“小姐”,是有违传统礼仪规矩的。在向不熟悉的人或通过电话沟通的陌生人自我介绍时,应以全名自称,或者以自己的姓自称,如“我姓王”;在长辈面、亲朋面前,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名字或小名自称;在上司或上级领导时,应以全名加职务说明自称,如“我叫某某,是某某科室的负责人”。   三、和别人说话时的称呼   李万博老师认为,和别人说话不用任何称呼,无论熟人还是陌生人,都是不礼貌的。因此无论在任何时候,因为任何原因要和对方说话之前,一定要根据身份礼貌的称呼对方。千万不要用“哎“或“喂”来称呼对方,更不能用“胖子”“矮子”等对方的缺陷来称呼。   四、称呼别人时要注意声音   在日常生活中,称呼别人时,自己的声音很重要,随随便便的话,即使好心也无法体现。在同一个场合分别称呼在场的几个人时,声调、语气及音量不要有明显的变化,以免引起误会;称呼别人时,音量适中,声调和缓、热情洋溢,表情也要大方、从容。

  • 云南少数民族的礼仪禁忌和汉族有什么相通之处

      云南少数民族,如何看待回回族?他们回回到底是不是我国的少数民族?

  • 社交礼仪的7大禁忌是什么

      1、社交礼仪的基本原则:尊重原则、遵守原则、适度原则、自律原则。是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得 出发点和应遵从的指导思想,是保证礼仪正确施行和达到礼仪应用目标的基本条件。   2、言谈礼仪:个人礼仪之一,个人礼仪是其他一切礼仪的基础。要想在交际中获得良好的效果,首先要掌握语言表达的艺术,懂得言谈礼仪,使你的谈吐风趣、高雅、富有感染力。   3、举止礼仪:优雅的举止,洒脱的风度,常常被人们羡慕和称赞,最能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一个人行为举止的综合,就是风度的具体表现。是社交中无声语言,是个人性格、品质、情趣、素养、精神世界和生活习惯的外在表现。包括:规范的站姿、优雅的坐姿、正确的走姿、适度的手姿、合适的表情等。   4、着装礼仪:着装是一门艺术、一种文化、一种“语言”是一个人给其他人“第一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个人礼仪的重要因素。正确得体的着装,不仅能体现个人较高的精神面貌和文化修养,给人留下良好印象。着装需要时间、地点、场合、身份和色彩的相互协调。   5、仪容礼仪:个人礼仪之一,个人仪容由面部仪容、手部养护、手指甲护理、脚部保养、脚趾的修饰等。   6、称呼礼仪:包括人际称呼和人际称呼的原则,体现对别人的尊重。   7、电话礼仪:电话基本礼仪、正确传达电话内容、打电话的礼仪、听电话礼仪、使用手机礼仪等】   谢谢采纳

  • 中国餐厅礼仪与禁忌的英文表达方式

      Never stick your chopsticks upright in the rice bowl, lay them on your dish instead.Make sure the spout of the teapot is not facing anyone. It is impolite to set the teapot down where the spout is facing towards somebody.Don't tap on your bowl with your chopsticks, since that will be deemed insult to the host or the chef. Never try to turn a fish over and debone it yourself, since the separation of the fish skeleton from the lower half of the flesh will usually be performed by the host or a waiter.When your mouth is full of food, do not sneeze towards others. You could not point at others with chopsticks when you talk to others. It is impolite to stick your chopsticks into the food. And you are allowed to pick up your bowls to eat.

  • 饭桌上的礼仪,常用的!还有禁忌,最好是敬酒、座次、吃饭、等的规矩,我是个菜鸟!谢谢前辈!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可过满。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这些程序不仅可以使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礼仪可使宴饮活动圆满周全,使主客双方的修养得到全面展示。   餐桌礼仪在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饮规则的知识便显得特别重要了,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规则。 ●圆形餐桌颇受欢迎。因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 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一张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张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筷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惊讶的是,米饭不是与菜式同上,不过可以选择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应该个别品尝,而且一次只从碗中吃一种,不是混合品尝。不可用盘子吃,只能用碗。骨头和壳类放在个别盘中。不干净的盘子必须经常用清洁盘子替换。 ●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可能会提供刀*,但身为中国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进餐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正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当你用筷子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

  • 大理殡葬后的礼仪禁忌

      居住在鹤庆县六合彝族乡的彝族支系白依人因穿白色的火草衣而被称为“白衣人”或“白衣子”,现又写作“白依人”,主要聚居在五星、河东、南坡和上鄂坪四个村委会,少数零星分布在六合乡的麦地、灵地村委会和龙开口镇的大箐、龙旦、箐北村委会,人口5000多人。白依人具有非常独特的风俗,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些风俗逐步在自觉不自觉地改变或消失,丧葬习俗则因为对死者的祭奠和亡灵的敬畏,而保留较为完整。   (一)入殓前后的习俗   白依人一旦去世了,族人来帮忙的首先要及时给他洗脸,换衣服,然后包裹遗体。洗脸后用一块火草布盖住脸,用麻皮捆扎包裹遗体的棉絮。同时要及时烤制七片麦面粑粑用线串成一串然后呈环形结在死者左手腕上,据说这是给死者备下过“直里”桥(阳间通向阴间的桥)和进阎王殿时用以喂守门狗,让他顺利通过。备好棺木,待死者后主到后,方可入殓,入殓前发长号三声,之后,整个入殓过程都要断断续续吹长号。按习俗,人去世了,去阴间了,就不能再见到阳光了,所以入殓时一定要打一把伞于死者头上。入殓搬动遗体时,用三根稻草绳穿在捆扎遗体的棉絮下,六个人提起来入棺,稻草绳必须是顺时针方向搓制成的。枕头下一定要垫一把稻草,据说这是到阴间用以喂马的草料。盖棺前要把原来盖在脸上的火草布揭开,否则到阴间他看不见,同时可以把直系亲属赠送给死者的火草衣装入棺内。   (二)办丧事不择日,第七天“阿那这”   白依人办丧事不择日子,认为死者离世,已经选择了自己最好的日子,死者家属在本家户族的帮助下,一般在三天之内随即安葬。因此非直系亲属且居住较远的亲戚不一定能赶上葬礼,但下葬之日起第七天“阿那这”(彝语专指第七天上坟)到墓地上宰羊祭奠是不论远近都得赶到的。   (三)孝服维系亲属,宰羊祭奠死者   白依人办丧事都穿戴白色的孝服,孝服是自己织就并缝制的不同于生活装的一种火草衣,款式与生活装一样,斜襟,左衽,无扣,束腰,腰带以下呈前摆和后摆两块长到脚踝,孝服火草布的蓝白色的纬线间隔比生活装的宽些,看起来更白一些,头饰则用白布做的,女的扎白头巾,男的打白套头。葬礼这天,死者家属要专门给死者后主和已出嫁的或出去上门的子女夫妇俩各送一套孝服,对其他的亲属不论多亲也是不能随意送的。一般是送女人一件白布孝衣和一块头巾,送男人一件火草布孝衣和一条白布套头。白衣人家里若有老人,家庭主妇就要适时织下火草孝布,孝服则是人离世了本家户族的妇女来帮忙才因人临时缝制的。   葬礼这天早上,要举行隆重的送孝衣仪式。在唢呐乐中,孝子跪在灵柩前双手托起装着孝衣的托盆,请主祭给死者后主和已出嫁或上门的子女送孝衣。这时,主祭从托盆里拿出孝衣会很客气地对在灵柩旁接受孝衣的亲属说:“对不起,跟你家要只兔子啦。”表示授孝衣七天后“阿那这”那天要到墓地宰一只羊子来祭奠。   参加葬礼的白依人不论男女老少只要是比死者小的或是死者的下辈都各自穿戴来白色孝服,白衣服,白套头、白头巾,整个场面都是白白的。   死者的直系亲属一般都要给死者送一件火草衣,用香火烙几个眼后一起入棺,若赶不上入棺或棺内装不下,亦可在下葬时放在棺前一起入葬,也需要用香火烙几个眼,据说这样死者才能收到。   出棂前的最后祭奠和送棂时,已婚孝子和亲属不论平辈还是侄辈已婚男子都要披一件白依话叫做“坡亚波”的孝衣。“坡亚波”非常圣神,是在男子成婚后才缝制的,款式跟生活装相似,但不系腰带,黑领,脊背后缝上一块约五六寸宽的蓝色或黑色的方布,方布正中间还要点缀上三个呈“丫”型的海贝。“坡亚波”每个已婚男子终身就这一件,平常直系亲属长辈去世葬礼都要拿出来披,每一起白事结束,都要及时收好装在柜底,平时动都不能动它,本人死后要随同入棺,未婚则不予缝制,自然也不用披。   第七天“阿那这”要到墓地祭奠,宴请所有的亲朋于坟山。葬礼那天接受孝服的孝子孝女们则在第七天上坟“阿那这”时每家牵一只羊来祭奠。同时要带一把香、一块腊肉、一壶酒(约两斤)、几斤米和少量食盐。来到墓地点燃香后,在主祭的主持下,在坟前脱掉套头下跪三拜,先给死者敬酒、后给祖先敬酒,再给坟左边的其他孝子们敬酒。之后即可宰羊烹制。死者子女出嫁或上门的越多,祭奠宰杀的羊子越多,少则三四只,多则七八只。宰杀后每一只羊都要留一支羊腿(一般是前腿)包在各原羊皮内再用各自的牵羊绳捆好,事后回赠给拉来羊子的孝子各自认羊皮带回家,其余的烹制后宴请宾客。宴席都是六人席。   “阿那这”这天上坟后的一年里,春节、清明、七月半、冬至这四个节日要上坟祭奠一个轮回,但规模可以不像“阿那这”那么大了。一年之后,清明节上坟即可。   (四)唢呐声声寄哀思,亲朋好友送亡灵   白依人的生活离不开音乐,办红白事离不开唢呐声,无唢呐声不成事。办丧事临时请吹唢呐的乐师,不论乐师有什么特殊事都不会推诿,更不会回绝。乐师在葬礼前一天晚饭前来到后,主人家跪于灵柩前先用小木托盆托上两杯酒和一元二角钱(润年一元三角)敬给乐师,再托上白孝套头赠给每位乐师各一条。承头的乐师端起酒杯,敬天、敬地、敬死者,然后接受套头发给其他乐师,乐师们系上套头后,一平排跪于灵柩前拜上三拜,之后就开始吹奏。丧葬演奏的器乐有唢呐、长号、大镲、锣和鼓。吹奏完“三吹三打”后,一般吹奏《迎客调》、《央客调》等。葬礼前一天晚饭后,吹奏《吹吹腔》唱板凳戏,即兴演唱,有对死者歌功颂德的,也有表达对死者的怀念,哀思之情的,也有表达在世的人要如何生活、生产劳动等等。出棂前“尼细”(即献菜祭奠)时吹奏《哭黄天》,在送棂的路上,紧跟领路幡之后,在长长的送灵队伍之前的乐队,吹出一阵阵长号声,吹奏出一曲又一曲凄切哀怨的《哭黄天》、《过江调》、《过山调》,再配以大镲、大锣和鼓声,好不悲伤。唢呐声声,凄凄惨惨,寄托了人们对逝者无限的哀思。   第七天上坟和这一年四个节日上坟都要吹奏唢呐。平时则不兴吹奏《哭黄天》,就算是徒弟要学吹也只能是用口鼻哼哼,白事才能拿唢呐吹奏。   (五)统一坟山,集中安葬   相传,白依人先民最初迁徙至夸萼山时聚居于在现五星村委会所在地白依大村,大村西边一箐之隔的“罗左吾摩”即是白依人的公共墓地,白依人绞、罗、字、子、共五姓人各占一块,一代又一代地葬于此山。后因人口增多和其它历史原因逐步搬迁出白衣大村,形成现在的自然村落,“罗左吾摩”也容纳不下更多的死者而随村落就近集中安葬。

  • 电话礼仪的禁忌用语

      在接电话时切忌使用“说!”“讲!”。说讲是一种命令式的方式,即难让人接受,又不礼貌。有的人在接听电话时,一接起电话马上说:“说”或“讲”, 或者多加一两个字“听到,说!”这种行为在公司、企业内部也许还可以理解,由于某种原因工作繁忙,时间紧张,没有太多的时间应对电话,希望对方直截了当,别浪费时间。但这种硬邦邦的电话接听方式显得过于粗鲁无礼,有一种盛气凌人的气势,好像是摆架子。给人的感觉是“有什么话快说,老子没空和你在电话里啰嗦!有的人对这样的电话应答方式也懒得再“说”,干脆一声不吭将电话挂了。本来还想联系一些业务或者提供一些信息,一听他这口气就不舒服,说了等于白说,这种人懒得理他。大家每个人都希望别人以礼相待,有谁愿意同不懂得礼貌的人打交道呢?所以,在接听电话时,一定要注意应有的礼貌。

  • 你知道门巴族有哪些礼仪及禁忌吗

      朋友,你去西藏可别忘了去拜访门巴族。门巴族人向来热情好客,乐于助人。当你登门拜访,家里人会亲自上前喜迎,给你铺上花垫或皮垫请客就座,你就坐后,男主人陪你,女主人敬酒,你不论会喝不会喝,都不能拒绝,即使不会喝或不想喝,也必须多少沾一点,否则,会被认为失礼。另外,门巴族的风俗规定,主人不能在客人面前走动,要从客人身后绕行;晚上客人未睡时,主人不能先睡。家里杀了牛,要向亲友及同村各家送一点牛肉,收到牛肉的人家要回敬一竹筒酒,并与主人共饮;有人出远门或归来,亲友都要送酒去,以示欢送或欢迎。家里有人出远门,当天不能扫地;出猎的第三天,家里不能煮酒,个人不得进屋;如果门口压有带刺的树枝,表示家有病人,忌外人来访;客人吃饭时不要吃光喝尽,必须让主人家的锅里、碗里都剩一些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