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嫁娶禁忌

  • 土家族民族服饰礼仪禁忌

      请输入你的答案... 土家人热情好客,“过客不裹粮投宿,无不应者”。   昔日,贵客到来,要放铁炮以迎。铁炮如大鞭炮一般大小,竖立于铁匣上,放起来震天动地。如果一时没有铁炮,也可鸣放猎枪表示欢迎。听见炮声,寨上的老人、青年、儿童,一齐出来,迎接贵宾。主人立即煨茶装烟,做油茶汤。席上, 要喝大碗酒,吃大块肉。同时,还请寨上的老人或头面人物,陪客把盏。   土家人的油茶汤,制作十分考究。先将茶叶、粉丝、黄豆等物,用油炸过,加煮熟的腊肉粒、豆腐颗和玉米泡,再加葱花、姜米等佐料,掺上烧沸的油汤,吃起来清香爽口:泅茶汤冬可暖身,夏可消暑,提神解乏,疗饥醒酒,许多人四季不离,每日必饮。它是土家人待客的传统民族饮料。   土家人火塘内的火,四季不熄。冬天围塘取暖,平时就火用鼎罐做饭,天府好望角的土家人,勤劳质朴,从开春到深秋,有打早工的习惯。他们耿直豪爽,守信如一,有良好的道德风尚。亲朋邻里,遇结婚、丧葬、建房、天灾人祸,互相关照,互相帮助。遇上结婚,全寨人三天可以不开伙,一齐去贺喜,帮着迎亲、过礼、布置新房、做饭安席、照料客人。遇上白喜,听见报丧,全寨人奔来,白日帮忙张罗,夜晚跳丧守灵,直到抬丧掘墓,送葬垒坟,全当自家的事去做。修建房屋时,上梁立柱,合寨出动,无人收取分文。农忙时节,割麦栽秧,打谷扬场,对劳弱户,大家主动相帮,主人家只供饮食。薅包谷时,薅完一家,再走二家,互助互济,不要报酬,千百年来相沿成习。   上山围猎,所获猎物按“见者有份”的原则进行分配。分配时,先清点在场人数,然后按人数将兽肉砍成若干块,穿上棕绳,装入背篓,加以遮盖,棕绳头外露。一人端上背篓,转上数圈,在场的人各捉一棕绳,提出兽肉,无论好坏,都无意见。田边、地角、道旁的水果,成熟以后,路人亦可随意摘食。这些, 都保留着原始分配的痕迹。   黔江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少数民族达13个。在这里世居的土家族、苗族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由于各民族交错杂居,长期的经济交流、文化交往,风俗相染、语言相习,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创造了这里独特的文明史。   走进土家苗寨,翠竹岭下,古树丛中,可见座座寨子,依山傍水,清幽神秘。进得吊脚楼,主人热情奉上清香爽口的油茶汤,冬暖身,夏消暑,让人倦意顿消。倘若遇上“哭嫁”、“跳丧”,尽可领略土家族、苗族的婚恋情、生死观。土家族的“赶年”、“四月八”和苗族的“赶秋”等节日,更是场面壮观,气氛热烈,颇具古风。   土家苗寨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土家族的摆手舞,铜铃舞,苗族的芦笙、木鼓舞,弛名遐尔,久负盛名。土家刺绣,苗家腊染,堪称一绝。土家苗寨更是歌的海洋,人人会歌,无处不歌,歌山歌海,情溢山寨,有“对歌““盘歌““山歌““薅草锣鼓”等,生动形象,音韵和谐,情意真挚,优美悦耳,闻之如品甘饴,如沐春风。

  • 谁知道土家族的生活习俗,嫁娶习俗.谢谢!

      悲欢离合“交响”乐   ——散说务川土家族哭嫁歌   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及明《思南府志》载,务川在秦汉以后即有土家族人在此开垦耕耘、繁衍生息。古时,务川土家族的婚姻比较自由,只要男女双方愿意,并征得族中土老师的准许,便可订亲、婚娶。随着封建礼教的发展,务川土家族的自由婚姻和其它民族一样,也逐渐被包办婚姻所替代,讲求“父母之命、媒约之言”,“门当户对”等条件。与此同时,土家族姑娘对包办婚姻不满而衍生的哭嫁现象就逐步表现出来并发展成内容丰富的文化现象。直至解放后,包办婚姻的现象才得到基本遏制。不管婚恋形式如何发展,务川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亦喜亦悲的挥泪恸哭却亘古不变。即使在民族交往频繁,文化渗透迅猛的今天,务川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也要向前来贺庆的亲朋好友献上一曲曲悲欢离合的哭嫁歌。   人喜则笑,遇悲乃哭。在大喜之日,出嫁女子为何要大放悲声呢?原来,务川土家族的哭嫁歌听其音是哭,究其谱却是唱,琢其意则意蕴丰富。   务川土家族哭嫁歌,俗称“哭姊妹”。新娘在出嫁前1-3天开始,手执花帕遮脸哭唱,两旁有几位姑娘作陪,但作陪姑娘不参加哭唱,只在必要时作某些提示。从形式上看,务川土家族哭嫁歌既有数百年来沿袭不变的固定程式,又有即兴而作的内容。哭中有唱,唱中有哭。有放声哭唱的,也有低声泣唱的。哭唱有曲牌、调式。虽然旋律比较简单,却也优美、流畅,委婉动听。歌词一般以七字句为主,短的十句八句,长的可至几十上百句。句中方言土语较多,押韵也以方言发音为准,且多为两句一转韵。生活气息浓郁,情愫内涵深厚。唱哭嫁歌时,根据哭唱对象的不同,还有一定的规矩,如先后顺序、避讳、称谓等。务川土家族哭嫁歌多用比兴手法,分为起歌,正声,勾音三部分。随着哭诉内容的不断推进,哭嫁女子也逐渐从浅呤低唱到情绪激昂,直至口干舌燥,嗓子嘶哑方停歇。在女子哭唱的同时,被哭对象一般要把向自己跪头的出嫁女子从地上拉起来,并劝说一些诸如“不要哭,没吃茶饭“等话语,被“哭”唱的人(父母除外)还需略赠薄礼。   在务川,土家族人往往把是否善“哭”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所以,务川土家族姑娘自十二、三岁起就要开始学哭嫁,凡村中有嫁女喜庆,必定自发前往通宵达旦陪伴待嫁女子,以便观摩学习,直学到自己行将出嫁时,有的女子便经验丰富,技艺娴熟,除能哭唱前人传承的歌词外,还能信口编歌,见人哭人,见物哭物,当地人称“见子打子”。 从内容上看,务川土家族哭嫁歌有对包办婚姻怨愤的,有与亲情道别,感谢父母养育之恩、难舍兄弟姐妹手足之情的,有对未知的新生活隐忧,惶惑而倾诉的,有对亲朋好友生活祝愿的……。其基本内容是抒发伤别、哀怨或悲愤的情怀。   务川土家族多实行包办婚姻,并盛行姑表亲,姨表亲,还有兄弟娶嫂的填房婚等习俗。这些封建的传统婚俗习惯为哭嫁滋生营造了“优越“的社会环境,因此,在务川土家族的哭嫁歌中,控诉包办婚姻扼杀妇女爱情成为主要内容。如现仍流传于务川红丝一带的《哭父母》:   我的父母,眼力好来志量宽,把我放到茅草山。茅草山上草不长,尽长牛毛毡(草名)。我的父母,听媒讲来听媒音,把我坑害一平生。先前我在大地方座,现在却不得在大地方过……   歌中怨诉了父母只听媒约之言,不征求女儿意愿,擅作主张将女儿嫁到一个贫瘠的地方。女子在哭唱中,既对父母之命作了委婉的控诉,也哭唱出了对婚姻悲剧的绝望和无奈之情。   对包办婚姻的控诉,务川土家族出嫁女子在哭唱中其主要怨愤对象不是父母。因为父母毕竟对自已有养育之恩,加之迁怒父母,难免要受众人奚落。因此对父母的抱怨就只能是哀而不怒。于是,包办婚姻的始作俑者——媒人,就成了出嫁女子控诉的罪魁祸首,往往把一腔怨恨喷泼在媒人身上。如现流传于务川蕉坝一带的《哭媒人》。   作者: 220.172.104.* 封 2007-7-9 21:00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2 散说务川土家族哭嫁歌   你饿嘴媒人来得早, 一滴露水一口草。   怀头揣个母狗碗, 这头吃了那头转。   你媒人嘴巴长得薄, 花言巧语由你说。   你媒人嘴巴长得翘, 哄得我父母开口笑。   你媒人走路几簸簸, 哄了爹妈又哄我。   你说他家田又圆,水又近, 高楼大厦有朝门。   啷不拿你姑娘去配这富家人?   囿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对包办婚姻的不满哭骂,多为当时道德伦理所不容。于是,倾诉亲人之间的骨肉分离便在务川土家族哭嫁歌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凄凉婉转,催人泪下;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如现流传于务川茅天—带的《哭哥嫂》和《哭邻舍妹妹》等:   哭哥嫂   哭一声哥来叫一声嫂, 难舍难分骨肉同胞;   兄嫂待妹千般好, 为妹费心又操劳;   这大恩大德还未报, 又得拜托二年高;   爹娘前代妹多行孝……   哭邻舍妹妹   椒子树、赖子虫, 椒子树上挂灯笼。   风吹灯笼团团旋, 妹子抽针我抽线。   花线抽去三五根, 拿起花线进花园。   花线搭在肩头上, 想绣那样绣那样。   手拿剪刀几车车, 剪个燕子满天飞。   手拿剪刀几夹夹, 剪个飞扬(蝴蝶)鞋上扎。   《哭哥嫂》直书胸臆,道出了不忍与哥嫂分离,牵挂高堂父母的情感;《哭邻舍妹妹》则通过抽针引线织绣的日常生活,表达了对以前生活的怀想和对妹妹的留恋。   出嫁,意味着生活脱离父母的庇荫而独立支撑往后的日子,对“昨日之日不可留,今日之日不可知”的出嫁女子,于未知的新生活充满了惶惑、迷茫。因此,哭嫁歌的内容就充满了依恋、矫情的特色。如现流传于务川石朝一带的《开声哭母》:   太阳起来三重楼, 我慢洗脸来慢梳头。   随倒自己的父母住, 父母双手煮来单手递。   吃完早饭碗一丢, 想到哪去到哪去。   鸡刚叫来天刚亮, 我快洗脸来快梳头。   随倒别个的父母住, 急忙把饭煮好递拢去。   筷子落地有人捡, 娘儿分离无人留。   今后心想来望你, 二姓父母不放口。   二姓父母不放财, 望住大路不得来。   喊声娘,娘不听, 喊声母,母不应,   想起想起好伤心。   大树下面好遮荫。过去,起床后有父母端上桌的饭菜在等着自已享用;而以后的日子,恐怕是大相径庭。不但要早早起床煮好饭菜侍候公爹婆母,而且,想回娘家省亲的自由可能也不是自已所能左右的。怎不叫女子对未来的新生活充满着惶惑、迷茫。   在务川土家族哭嫁歌中还有许多期望歌嫂弟妹孝顺父母的劝诉与对亲朋生活祝福的内容。如现该流传于务川泥高一带的《哭弟弟》和《哭大姑娘(未定婚)》:   《哭弟弟》   一面茶盘里面黑, 双老双亲你亲热。   一面茶盘万字格, 你大大(姐姐)积个德。   孝顺父母要记住, 不做家外异乡客。   《哭大姑娘(未定婚)》   太阳起来晒白岩, 白岩脚下晒花鞋。   花鞋晒起十二双, 枕头晒起十二对。   端起箩筐选又选, 大方之地才落点。   铜盆打水慢吞吞, 门当户对才开亲。   千万不要我这样, 去穷家小户苦一生。   另外,务川土家族哭嫁歌中充满戏谑,诙谐的内容也不少,它能使“悲”与“喜”这两种对立的心理现象均衡,于歌哭中增添喜庆的热闹气氛。如现流传于黄都一带的《哭交礼的人(礼仪信使)》:   当门河罩起,别家二姓来交礼。   二姓来的三件粗布衣,件件都是讨来的,   二姓人家人缘好,三件粗衣都难讨。   二姓人家人缘宽,三件粗衣讨了几匹山。   老的作揖讨,小的磕头还。   过了几根弯田坎,还在把押礼先生喊。   好好放,好好存,不要让它上灰尘。   上了灰尘不好还。   通过三件交礼衣服,出嫁女子在嘻笑间,把男家戏谑得一无是处。语言幽默,妙趣横生。   务川土家族的哭嫁歌,若悲若喜,悲喜交融,把迎娶嫁送的喜悦与哀怨通过哭唱结合在一起,用哭声来庆贺欢乐的出嫁,看似不可思议,却充分反映了土家族独特的禀性及区域文化意蕴。今天,虽然婚姻自由了,但务川土家族世代相传并沿袭下来的哭嫁歌仍广为传存

  • 土家族过赶年的过年禁忌

      土家族人崇拜祖先,迷信鬼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特殊的禁忌,这些禁忌特别在一些年长者中仍在遵循着。在土家族人中有“正月忌头,腊月忌尾”的说法。从腊月中旬开始,土家人一见面,嘴里就要说着吉祥的话语相互恭贺。过年之前,要是与人发生争执,会被认为是极不吉利的事情,它将预示着在新年里办事“不顺”,特别是正月初一,这种禁忌更甚。腊月间,土家人无论有多大的隔阂,都不会“翻脸”,就连往日吵过架、拌过嘴的人们,此时也会抛掉前嫌,握手言和。在腊月里打粑粑和做煻糁时,所蒸的米必须要一次成功,如果中途遇到波折就会被认为不吉利——来年不死人都会有其它灾害发生。杀年猪也必须一刀杀死,不能补刀宰杀,否则就会有凶兆。在推豆腐时不能见四眼人(即怀孕者),否则以后会有灾祸发生。腊月的牛日被视为红煞日,忌出远门,有“出门遇红煞,一去不归家”之说。腊月二十九日,年饭上甑后,妇女不能做针钱,不能洗衣服,避免生活中与人发生口角。吃年饭时不准泡汤,怕来年垮田坎、土坎。过年这天不准吃粑粑,否则身上要长疮。菜里不能放辣椒,否则来年“老吃辣子亏”,办事不顺利。大年三十吃团年饭时小孩不许吃猪尾巴,以免长大后留下摇头的毛病。腊月三十忌挑水,否则会被认为触动龙王而导致水灾、旱灾。不准杀生,说“麻雀都要过三十夜”,要让各种动物安全愉快地过年,特别是还要在过年的这天给牛煮一些好东西喂。正月初一,忌说出“死”、“病”、“穷”、“杀”、“没有”、“不要”、“背时”、“砍头”等字眼以及与此相似相近的字音,忌吵架、骂人、哭泣。对去睡觉的守夜人,忌说去“睡觉”,要说“去挖金窖银窖”。忌见称杆,否则长年见蛇。正月初一至初三,不准扫地,怕把财神扫走了。正月初一至十五,大人小孩不能剃头,以免秧苗会长成“癞子头”。

  • 嫁娶择日看什么最重要

      五行

  • 佔为嫁娶是什么意思

    就是强行嫁娶的意思,或只是口中说说的嫁娶,不一定当真的。

  • 我跟我对象都是93年属鸡,找了大师算了结婚的日子2019年5月12日,可黄历上是禁忌嫁娶

      2019年 5月 19日 星期日 四月 十五 己巳 丙辰 - 此日诸事不宜

  • 土家族的饮食习惯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酸辣椒炒肉视为美味,辣椒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土家族人由渔猎转而学会农业技巧后,辛勤劳动、性格开朗、粗茶淡饭、生活很有规律;一般居住在深山,空气清新,吃的食物大多是自己生产,无污染;茶,是土家族人生活必需品,喜喝熬茶。茶用大瓦罐置火坑间熬煮,常年不离,是土家人火炕中的“不倒翁”。熬茶多用藤藤茶、老茶叶或茶果等,俗称长寿藤、神茶,学名茅岩莓。“住山靠山,靠山吃山。”这是土家族生活经验之谈,也是土家人不成文的长寿秘诀。 土家族人最爱吃三下锅儿、合渣、八月瓜、粑粑(糍粑)腊肉、粽子、水酸菜炖肉、起渣、包谷粑粑、油茶、白辣椒等食品,此外还有:合菜,土家族逢年过节最常吃的菜,时常同包谷烧酒一起上桌;团馓,土家族风味小吃,用糯米饭加工后炸制而成,常用来泡水当茶为客人洗尘;绿豆面(绿豆磨面制成的面条),米粉(用大米等原料制成,注!湘西米粉特别香纯);油炸粑,又名油香或“灯盏窝”,是以大米、黄豆为主要原料炸制而成。

  • 土家族的文化艺术

      土家语属于藏缅语系,其传统名字仅仅有名而无姓。例如:雍尼、布所、日客额、地额额、匠帅拔佩、洛雨、墨比卡巴、春巴嬷嬷、墨贴巴、傩贴巴、依窝嬷嬷、头嘎、西朗等等土家人和大自然有天然的亲和力,于是他们在取名时往往和自然有关。比如龙山坡脚的土家人现在给小孩起的乳名大部分还是为土家语名。例如:热木(美竹)、亥木(盛竹)、阿聚什用(岩下大将)、岜必(小山)、麦铁送(天官) 一是统治阶级的官方语言记录:据史籍《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记载,古巴郡的“南郡蛮五姓”中,有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五个大的氏族群体,但这几个姓在当今土家族中是小姓,巴姓、瞫姓、相姓几乎完全没有。土家族姓氏与汉族大同小异,除了较为特殊的田、向、覃、彭、冉外,其他的李、杨、王、张、刘、陈、赵、黄、周等等姓氏的人口数量排列顺序与汉族百家姓人口数量排列顺序大同小异。二是在不断归顺中央王朝途中依附的汉名汉姓。这种情况十分复杂,简单来说有土司被赐予汉姓,其所辖人员皆依附其姓。古代汉族规定蛮夷不可入仕,也有为了入仕而购买汉族家谱伪托于下。明朝时达到一个小高峰,以至于很多西南苗族和土家族的家谱都来自江西。还有一种是依归大户姓氏。无地农民依归大户后自然攀附大姓,这些自耕农子弟如若考取功名,大户更加乐于承认其为宗族。 1、桃源大田覃氏 清乾隆十二年(1747)建宗祠于县东罗家店。族谱创修于1931年。2、桃源木塘覃氏 宗祠在县城东门桥。族谱创修于1929年。3、石门覃氏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光裕堂一修族谱,清道光六年(1826)二修,光绪元年(1875)三修,1922年四修。嘉庆十八年(1813)九如堂一修族谱,光绪八年(1882)二修,1931年三修。2004年光裕堂、九如堂及拳甫裔合修族谱。字派:世继宗光祚,家声庆远长,文章遵正道,事业佐明堂,定国忠谟显,安人厚泽扬,熙廷常懋绩,奕代普联芳,志学希贤圣,徵庸步寿康,百华祥豫兆,繁衍序弥昌。4、石门覃氏 清嘉庆十九年(1814)一修族谱,光绪八年(1882)二修,1931年三修。旧派:明大国正自以勋,宇宙调和遇圣君,念昔开基多用武,从今继绪在修文,世传韬略光先德,兰桂腾芳永绍芬。5、石门长梯隘覃氏 清光绪元年(1875)、1921年、2004年与添顺公裔合修族谱,现今2200余人。派语:拳秀显洪宝世正日双嘉云翔,永远绍先绪,盛朝多明士,兴业佐明堂。6、澧县、津市覃氏 支谱始修于明,清道光元年(1821)二修,光绪十七年(1891)三修,1947年四修。2004年与石门光裕堂、九如堂合谱。派语同石门光裕堂覃氏。7、慈利覃氏 清光绪三十年(1904)纂有族谱。8、麻阳八里桥、兰村覃氏 麻阳景公房旧议字派:庆廷时如应,天子万代启(兴)隆,祖(宗)德光方远,仁文绍国华,进程开世册,昌大起家声(老字“光”对新派“立”)。五大公房1990年三届合修族谱新字:洪都京兆堂,诗书中科甲,立志辅朝纲,根培枝叶茂,积玉振家邦,健康享寿久,荣华富贵长,喜庆千秋景,祖传万代芳。9、张家界三潭坪覃氏 族谱创修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1994年续修。三潭坪派派行:良尚宗光祚家声庆远长文章遵正大。石门派派行:世继宗光祚家声庆远长文章遵正道。茅岗御派派行:廷胤洪声纯祖忠熙朝嘉世德永代著。中湖派派行:国尚大学仕明登正朝长文章遵孔孟。旋家峪派派行:囗囗囗德正红大其士宗文章遵孔孟。青竹界派派行:万正印新仕家启寿远长文章遵正大。榔溪派派行:万正印新仕家启寿远长祖泽延恒永。大庄派派行:宗仲印文德家声庆远长文章遵正大。五溪派派行:汝效星茂世启希士开成大运光德永。公定统一派行:良尚......余下全文>>

  • 土家族的传统文化

      一、在歌舞方面有: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傩堂舞,集祭祀、祈祷、歌舞、社交为一体的摆手舞,祭祀性舞蹈茅古斯舞。   二、宗教信仰方面,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图腾崇拜等多种形式。   三、饮食方面有:重阳节打粑粑、用猪头等物品祭祖、熬煮瓦罐茶等。   四、建筑方面,主要有吊脚木楼。   五、节日方面,有牛王节、嫁毛虫节、舍巴节、女儿会等。   六、土家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个民族,世居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区。

  • 求问:看黄历的话,领证是要查“订盟”还是“嫁娶”

      应当查【嫁娶】,因为领证就属合法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