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缺水的故事

  • 非洲缺水的感人小故事

      据联合教科文组织统计非洲水资源危机每致使陆000死亡约三亿非洲口缺水着贫苦未二0非洲至少5亿口由于缺水困境进步导致由于缺少用于灌溉农作物水使农业产量继续减少专家认未二三由于缺乏足够水非洲粮食产量减少二三%.专家则认非洲水资源并缺少贫穷非洲没管理些宝贵水资源使水资源危机形势趋严

  •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青海省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

      顾鹏坤,你在吗?我是朱涵杨,那么有钱,居然用200悬赏分,真是服了你了,资助点吧,没钱了。。。。。。

  • 拉萨缺水的故事

      从儿时到现在,青藏高原对于我来说永远显得那样神秘和遥远。许多人对她的感觉也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向往。在这个夏天,我终于有了时间和机会,去亲近这片圣土。   在做好充分的准备之后,带着憧憬和好奇,从西宁出发,踏上了朝圣之路......第一天计划到达德令哈,一路上随着海拔的增高,离天空越来越近......   将近青海湖的时候,大片的油菜地开始出现,青海气温低,当地的油菜成熟要远远迟于江南,“八月油菜黄”是青海独特的景观,灿烂的明黄色一直蔓延到天之尽头......   车就这样在明黄中开着,忽然看见远处的悬着一片巨大的蓝色,显然高出地平线,我们来到了青海湖。   离别青海湖继续前行,路途上大多都是戈壁,比起海北的大草原荒凉了许多,但远处的群山却是一抹青色,让人心里有了一丝慰藉之感。   虽然眼前是只有岩石、沙砾和野草,但那抹青色似乎并不遥远,山的背后可能就有一片草场,那里也许还有成群的牛羊......   打开车窗,高原上清凉而疾劲的风吹到脸上,似乎能将人的思绪带到远方,离天最近的地方。   到达德令哈的第二天,天气变坏了,阴沉沉的,下着小雨,但路上行走的当地人没有一个打伞,有些还只穿着短袖,他们在雨中也一点没有往前赶路的意思,四平八稳,慢慢悠悠。高原上的气候异常干燥,雨水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很珍贵的,也难怪没有人躲雨了,说不定,在雨中散步还是他们的一种难得的享受呢。让我们兴奋的是看到了雪山......   在“景阳杂碎”吃过早餐后前往克鲁克湖,途经一片油菜花地,大家又一次有机会拍雪山。   在这时我才仔细看清了她。忽然觉得最美的不是山顶的雪,而是山腰透明的云,给人一种飘渺神秘的感觉。云似乎是山的面纱,而山似乎是一个羞怯的少女,在这个寒冷的清晨,面对一群陌生的来客,用面纱轻轻地遮住了自己的容颜。   高原是很缺水的,我想正是因为这样高原的湖显得格外纯净美丽,甚至有些神奇。克鲁克湖也是这样。除非亲自经历,否则你很难想象在茫茫无垠的戈壁滩上会突然出现一潭碧水,而我们的兴奋之情也早就逸于言表了。   更为难得的是,湖上还有不少水鸟,有的在湖面优雅地游弋,有的干脆展开翅膀飞个痛快。   在大戈壁中竟会有这样一个充满生机的地方,大自然的神奇实在让我们这些久居内陆的人大开眼界。先在岸边一通猛拍,然后我们上了船,近距离地与这神奇的湖接触。据说这个湖与不远处的另一个湖是连通的,这两个湖是由一对蒙古的情侣化成的。迷人的美景再加上动人的传说,足以让人沉醉其中了。天是那么的蓝,云层是那么的低,湖水是那么的透明,心里只剩下了兴奋和喜悦,久久挥之不去......   美好的时光总是很短暂,告别了可鲁克,我们直奔青海第二大城市——格尔木。一路上也大多是荒无人烟的戈壁,但与去德令哈的路不同,这里有更多的沙丘和山岩......   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当然还有一路上沿着公路铺架的电线杆,这也是除了公路以外唯一的人工痕迹,在茫茫戈壁上架设电线其难度可想而知,虽然拍照时会觉得电线有些碍事,但心里更多的还是对架线工人的敬佩之情。   山的颜色也是让人觉得有些新意,各种各样的山体颜色使人感觉是掉进了高原上的调色盘。是了,只有大自然才是最有发挥空间的艺术家,我们身在其中,能尽情欣赏已经是难得的机会,兴奋自是不必说的了。   同昨天一样,戈壁上又奇迹般的出现了一泊湖水,只是地图上没有标识,大家只好暂时命名她未名湖。   远处的雪山与碧绿的湖水组合在一起,成为了高原独特的风景。在湖的另一面,有负责打捞湖中垃圾的工人在工作。高原上的环保十分重要,脆弱的生态环境尤其经不起人为折腾,我们带走了所有不易分解的塑料制品,同时也祈祷每个来这里的人只留下他们的脚印   大约在傍晚时分,路面突然变得异常的滑,我们已经到达了盐桥。   在盐湖上铺路十分困难,筑路队偶尔发现用盐来铺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就有了这条近万丈的盐路,在这条路上车速必须放慢,否则容易打滑。   这时天边出现了几座小岛,那些影子像是投射在幕布上,热浪使这块巨大的幕布抖动起来......这就是在盐湖上经常出现的海市蜃楼   下到盐田,发现盐卤并不象想象中那样松软,而是硬邦邦的,但又特别脆。难以想象这些看上去像是干燥泥土的盐卤经过加工最后会变成畅销的钾肥,给当地人创造出巨大的财富。   *山吃山,*盐也就吃盐了。   走过盐桥,路两旁渐渐变得热闹起来,格尔木到了。对旅游者来说,格尔木以东是西宁,以北是敦煌,以南是拉萨,或许是因为这种中转地理位置使格尔木变得有趣。格尔木在过去被称为犯罪的天堂,原因也很简单,无非是应了天高皇帝远这句老话,由此人们也可以想象它的偏远。但如果你以为格尔木是个经济落后的小城,那可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在这里可以看见宽阔的街道和沿街而建的高楼,在这里甚至能吃到新鲜的海鲜,所以这里让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了拉斯维加斯。      如果说有哪一点比不上内地的城市,就是存在缺水的问题。其实不止是格尔木,整个西部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个问题,西部的干燥我们也已经结结实实地领教过了,大自然在赋予这块土地独特美丽的同时却也毫不留情地带走了水分,似乎在借此显示着自己的公平。   中午下起了小雨,听当地人说这是格尔木今年下的第二场雨。   请珍惜你在格尔木看到的每一颗树吧,这将是青藏线你最后看到有树的地方,下一次看到树将是在羊八井甚至是拉萨了。   格尔木大草原   格尔木大草原   格尔木大草原   格尔木大草原   虽然我们对今天所要经历的在高海拔的艰苦旅程做充分的准备,但后来的那十几个小时的颠簸是我远远没有预料到的......清晨,我们在晨光熹微中,向着唐古拉,向着西藏,出发了。   车刚出城,昆仑山脉在路的尽头,尽展面前。这时太阳已经升了起来,山顶的积雪在柔和的晨光里被染成了金色。虽然我们很清楚今天必须抓紧时间赶路,但这样壮丽的美景还是让我们忍不住停下车来,一次又一次举起相机,按下忪门。   昆仑山延新疆西藏地界入青海、四川。昆仑山势如巨蟒,誉称“莽昆仑”、“亚洲脊柱”。   接着进入视线的便是格尔木河,格尔木城也是因为这条古老的河流而得名。经过了时光的变迁,如今我们看到的格尔木河已经渐渐干涸,但高高的河床和以往的水位线留下的痕迹仍在向我们默默诉说这条河流,这座城市,这片土地悠远的历史。远处是正在修建中的青藏铁路桥墩。   青藏线上最让人头疼的问题就是铁路的修建使得公路上有许多施工的大卡车,路面被压得 凸凹不平,有时几乎到了大坑连小坑的地步,沿途我们遇见不少翻侧的车辆,于是有人赋诗:山高路远坑深,·#¥%……—*—%¥……   过了不久遇到一处工地施工,于是停下边等边看。这是一座铁路桥,正在浇灌水泥,不停有石头从桥上落下来,桥下的我们也只能仰着头等工程结束。这里的工人也着实不简单,从他们黝黑的蒙着灰尘的脸上似乎能读出一种朴实的美,一种坚定的力量。青藏线上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他们的工作,只能用伟大来形容了。   来到昆仑山口,海拔已达4767米,值得庆幸的是某些人期待的高山反应却没有出现,当然老天爷在那天的晚些时候还是很大程度的满足了这位队员的愿望,这也是后话了。   昆仑山口也称“昆仑垭口”,属多年冻土区荒漠地貌,是青藏公路穿越昆仑山脉的民经之地,巍巍昆仑的千峰万壑如同披着银灰色铠甲的群群奔马,随着风起云涌,滚滚向前。   海拔在急剧上升,从地形图上可以清楚看到:从格尔木到昆仑山口160公里的距离,海拔却上升了近2000米,可以想象这一段路有多少上坡   午饭在车上解决了,也不知是不是因为饿了,我从不知道大饼加榨菜也能这么好吃,后来简直就是食欲大开,在一路颠簸的情况下嘴也没停过。   到了五道梁,很自然地想到了“西大滩得病,五道梁送命”这句话,于是也不敢多停留,又继续赶路了。   翻越了海拔4000多米的五道梁,到达沱沱河边。在海拔高度不断升高的同时,气温猹始逐渐下降,有人如愿以偿地感受到了高原反应的滋味。   走过了许多让人难以忍受的便道,体力开始透支,由于高山反应精神状态也不大好,留在脑海里的记忆也是模糊不清的。公路仿佛没有尽头,一直与天相接,窗外也开始飘起了雪花,天空不再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湛蓝色,而是变成了让人有些郁闷的灰色。   我得承认自己很怕冷,尤其是温度只有摄氏一两度的时候,除了穿上所有的衣服,呼呼的山风和高原的低温我只愿留在温暖的车内。路上没有留影,即使是经过著名的唐古拉山口。唐古拉山口是青藏公路最高处,海拔5213米,历来被称为进藏的“鬼门关”,风雪交加,只能让人想到恶劣这个词。   迷糊中我被拽着下了车,勉强举起相机帮同伴照了一张了事,那个时候,我只愿快快回到温暖的车内,没曾想到此时我坐在家里,打着这些文字的时候,后悔得连肠子都青了。   山坡上的羊群提醒着我们这里仍有牧民在生活,果然我看到一个小藏妹在风雪中向我们的车跑过来,我顺着她跑来的方向看去,远处有一个小小的帐篷,应该就是她的家了。原来她是来向我们卖雪莲花的。其实在那样的海拔高度,在那样的天气里,能看到人的踪迹,是我绝对没有预料到的。可是我看到那个藏族小姑娘站在风雪中,也不知是为什么,突然觉得有些心酸,这种感觉也许是同情,又或者……对了,那是一种心灵的震撼!离开那里许久,我才喃喃说到:“原来还有这样的地方……”   从唐古拉山口下来,海拔高度也一直在五千以上,但令人高兴的是太阳出来了,阳光照在路边无数的小水坑上,把它们变成了一面面光亮的镜子,散落在路的两旁。   更为难得的是后来还看到了彩虹,我暗自猜想它也许是迎接我们进藏的使者吧。   夜幕渐渐降临,真正的艰苦才刚刚开始。   今天的目的地是那曲,可是走过了一片又一片的旷野就是不见城市的影子,我没有吃晚餐,实在是累得不想动了,经过了一天的颠簸,所有的人都已经筋疲力尽了,在加上不同程度的高山反应,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有个地方能美美睡上一觉,可是前面的路不知还有多长,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到那曲。   路上仍是坑坑洼洼,稀泥与积水同在。也不知什么时候,车上的大多数成员都睡着了,我虽然很累,但却睡不沉,脑袋里一片混混厄厄。强打起精神来,发现还在路上,真有点分不清是梦是醒了。也不知过了多久,手机开始有信号了,总算让人有点盼头了。在过了一个很深的水坑以后,街道,房屋开始出现,所有人都只能说出一句话:终于到了。此时已经是晚上十一点,距离早上出发时间十七个小时。那曲海拔四千二左右,地方不大。我兑现了对自己的诺言,倒头就睡。   第二天醒来,感觉好了许多,头脑也很清醒了。饭店外面藏民明显多过青海,是了,这里已经是西藏了,是我向往已久的地方。   我们心满意足的在那曲街头漫步。这里的藏民们,有的正骑着马回草原,有的还牵着羊让羊在街头垃圾堆里翻啃菜叶;时髦多情的藏族小伙,一身西装球鞋,头戴藏帽,正对着远去的藏族姑娘打呼哨……   古老而又享有盛誉的那曲赛马节是藏北无以替代的旅游观光项目。赛马节之前,方圆几百公里各乡各地的牧民们便带着帐篷,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佩戴齐各自最值得炫耀的珠宝饰物,于花海似的草原中一路踏歌而来。一座座帐篷一夜之间便挤满了那曲赛马会场四周,直至连成一片蔚为壮观的“城市”。   那曲地处西藏北部,东邻昌都地区,西*阿里地区,南接拉萨、林芝、日喀则等地市,北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这片土地就是人们常说的羌塘。做了必要的补给之后,向当雄出发。想到能见到圣湖纳木错,我格外兴奋。   羌塘,我们通常叫它藏北草原,但它在藏语中的意思更富于想象力,叫做“北方的空地”,其面积大约60万平方公里,占西藏总面积的一半。在这块大得令人难以想象的空地上,数千年来始终充满神秘的梦幻。   高原景致迷人,绿色的草原上有牛羊点点,稍远的山坡上白雪皑皑,耀眼阳光下,蓝天白云衬着草原的绿与山坡上的白,好一幅辽阔美景。   绿草如茵,流水潺潺,地上牛羊成群,天上白云飘飘,空气澄碧透明,根本想象不出这里的海拔竟有四千米之高。看着车窗外美丽如画的风光,眼光哪舍得再离开......   神秘的羌塘啊,当你初到这里时,她是那样的荒凉空旷;当您熟悉了以后,她会成为你可爱的家乡。   …………   放牧的姑娘...   藏区随时都会有羊群横穿公路,在这时可是要停车才算遵守交通规则的。   青藏公路是五十年代开始修的,一直到八十年代才全部修通,经过十多年的超负荷运行(来回跑的主要是极度超重的大货车),如今路况已经很差,到处伤痕累累。   藏北八塔是不得不看的一个亮点。它位于乌玛乡境内,距离县城40多公里。相传当年格萨尔王曾率兵在藏北草原上驰骋征战,麾下的大将夏巴丹玛香察在乌玛战死,当地的人们为了纪念英雄,在此地修建了8个白塔。   下午时分到了当雄。听说当雄,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因为这里镶嵌着一颗耀眼的明珠——纳木错。   当雄藏语意为“选择出来的好地方”,距离拉萨160公里,素有拉萨北大门之称。平均海拔4200多米,当雄县境内的羊八井地热温泉是中国最大的高温湿蒸汽热田,更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地热田,温泉清澈见底,浸泡洗浴可治疗多种疾病。   在当雄兵站驻扎下来,这也是此番青藏行难得的一次体验,过了一夜军人的生活。兵站里十点以后才有电,对我们来说意义也不大,因为第二天要早起到纳木错去看日出,大家早早就睡了。   已经记不清几点出发的了,反正是一帮人,背着大包小包,穿上最厚的衣服,打着手电,跳上车,向着纳木错开去。后来想起来真像是仓皇出逃。去纳木错的山路上弯道很多,路面也依旧是坑洼不平,更要命的是还下着雨。终于等到天亮,车也到了湖边,只是今天天公不做美,雨一直下个不停,想看日出的计划也只得作罢   湖面上一片雾蒙蒙的,远处的水与天相接,让人有点分不清他们的界限。   纳木错是海拔最高的咸水湖,也是藏传佛教中格鲁派的三大圣湖之一。   今年是羊年,藏传佛教中今年适宜转湖,也就是围湖转一周。所以我们能看到很多信徒,三五结伴,在这样阴冷的天气里,手摇转经筒,围湖而转。   湖边的石山上挂满了经幡和哈达,我们也入乡随俗,在神石上挂上经幡,求个平安。如果在阳光的映照下,湖水经幡与蓝天白云组成的图景必然是美不胜收的,只可惜今天我们只能看到灰蒙蒙的天空和雾蒙蒙的湖水,实在是一个遗憾。   没有看到日出就下回再来吧,于是我们再次翻越念青唐古拉,并用农打敬山神,祈祷一路平安。   最高处海拔7117米的神山念青唐古拉与一旁的纳木错是夫妻。雪山苍茫一片,偶有青天露出,瓦蓝欲滴,令人心颤......   回到当雄,吃过午饭,我们向着青藏线的最后一程拉萨出发了。   经过了几天的颠簸,这一段路简直好走的有点不可思议了,又平又直的柏油路,已经是久违的了。   在往拉萨方向的大道上,不时地见到磕长头的信徒,信徒们手佩护具,膝着护膝,前身挂一毛皮衣物,尘灰覆面,一丝不苟,绝不想用偷懒的办法来减轻劳累,遇有交错车辆或因故暂停磕头,划线或积石为志,沿着道路,或积月、或积年,一步步趋向圣城拉萨......   进入拉萨要经过雅鲁藏布江河谷,之后路两旁的景色让我们对身在何方产生了怀疑:只见路两旁种满了金黄的油菜,山势也不再那样高耸巍峨,简直就是一派江南的风景。   经历了之前的种种困难,真觉得这里就是天堂。   下午时分,经过了五天时间,终于到达了青藏线的终点,圣地拉萨。虽然与外界的沟通远比内地的城市要困难,但拉萨绝对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   在青藏川藏公路纪念碑对面就是格外显眼的西藏国际大酒店,气派决不比内地的酒店少几分,旁边还有咖啡酒廊。   这实在与我想象中的拉萨相去甚远。也算得上是大开眼界了。不过多多少少有些失望,我宁愿看到的是满街的藏式建筑和窄小的街道,满街的藏民摇着转经筒去布达拉朝圣……   车经过金珠中路,看到了矗立在红山上的布达拉宫。心里着实有些激动,甚至有些理解来朝圣的藏民看到这座神圣殿堂时的兴奋心情。走过了很长的一段路,经过了路上的种种磨难,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有机会仰望红山上雄伟的布达拉,心中会很自然地升腾起一种敬畏之情。   走在布达拉对面的广场上,近距离去感受,却又觉得他似乎比起远观失去了几分雄伟,也许真是距离产生美吧。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能有这样的气势和艺术造诣,也算得上是个奇迹了。   2005-10-01 10:50 热帖推荐:大家来贴旅途中拍到的美女吧, 慢慢看 每页都是美女   大队人马经过休整,第二天先到大昭寺。   “去拉萨而没有到大昭寺就等于没去过拉萨”。这是大昭寺里著名的喇嘛尼玛次仁的话,也是几乎每一个旅行者都同意的观点。这里应该算得上是整个西藏香火最旺的寺庙了,门前有无数磕长头的信徒,广场上的香炉烟雾缭绕。   这里供奉着一尊由释迦牟尼亲自开光的的佛像,正巧我们去的那天又是佛教的某个节日,来朝佛的藏民不计其数,但他们都很有秩序,排着队拜佛。   也有人给庙里的酥油灯添酥油,这与内地寺庙里烧香捐香火钱一样,是对寺庙的一种贡献。   大殿里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在昏暗的光线下越发显得金光闪闪,威严肃穆。不过塑像的表情却是柔和安详,显示出无穷的智慧和慈悲,让人忍不住要顶礼膜拜。   松赞干布是吐蕃王朝第三十三代赞普,他分别从唐朝和尼泊尔迎娶了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利用联姻的外交手段与周边邻国保持着友好的关系,也由此接触和吸收了先进的外来文化,使得吐蕃国力到达一个鼎盛时期,他本人也因此被信奉佛教的藏族人认为是无量光佛的化身,是一位法王。布达拉宫的法王洞即是因此得名。而文成公主在藏族人心中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敬仰她也有若神明一般,并相信她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法王洞中也有她的塑像。   在游人休息的地方,我们也结识了几位从内地来旅游的同路人,他们的经历实在让我们自愧不如。从川藏线上来的人告诉我们现在是雨季,川藏线上极其危险,随时都可能有山体滑坡或是泥石流的发生。车子在稀泥里只有打滑的份儿,根本不能开,只有*拖车拉着在泥里滑行前进,这样以来就不能指望什么速度了,能顺利到达拉萨就是很值得骄傲的经历了。我们对他们顿时只剩下敬佩之情。从福建来的一对旅行者四月就从家里出发,一直自己开车,边玩边走,直到圣地拉萨,他们说还要去阿里然后到新疆……我想旅行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了,实在让人羡慕。   在拉萨,,藏族人将大昭寺为中心的八廓街一带称为“拉萨”(藏文意思是佛地),由此可见大昭寺在拉萨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人们排着队,秩序井然地自左向右,顺时针方向缓慢地走进各个殿堂。   很多来自远方的藏民徒步到这里就是朝拜大昭寺。即便是拉萨居住的藏民也习惯每早围绕大昭寺转经,就象一种生活习惯。   每天都有很多的人们顺时针地围着大昭寺转经,当他们转罢一圈之后就会在寺前少停片刻,磕几个五体投地的长头。   他们当中有的人是从很远的地方一路转经磕头走到拉萨的,据说路上的时间就要用去一年半   忽然随风传来一阵阵悠扬欢快、节奏明朗的歌声。循声望去,只见另一侧的屋顶上,一队青年藏族男女正手持木棍排列成排,一边将木棍夯向地面,一面前后换着队形。那歌声,就是他们边活动边哼唱出来的。   打阿嘎!昨晚看书还看到的打阿嘎,今天就见到了!看来我们也并非无缘之人。阿嘎是西藏独有的一种粘土,是西藏很多建筑地面、屋顶最好的建筑材料,用石板套木柄的工具长时间敲打而成光滑的平面的过程,就是打阿嘎了   我感兴趣的是,为什么藏民打阿嘎的时候会唱这么快乐的歌曲,而且唱得那么投入那么嘹亮那么旁若无人,丝毫不管周围的人群是多么的好奇!   一个解释是,打阿嘎的过程太乏味单调了,需要这样的歌声来娱乐提神;我的解释是,打阿嘎的大多都是青年男女,我宁愿这是他们相互交往表现自我的一种方式,类似内地都市青年男女一起唱卡拉OK。   我出神地看着他们在阳光中有规律的变换队形,一会儿转过来,一会儿转过去,他们的歌声时而舒缓、时而轻快,还有人在歌声中喊着号子,石板夯在阿嘎上的节奏仿佛鼓点,不管怎么唱,他们的歌声都没有乱过……   这真是一个热爱生活、懂得生活到了极点的民族……   我们从大昭寺里出来,打阿嘎的歌声还在飘荡,以至于我们走到八廓街上了,歌声还在飘荡。   无数的商铺沿着街道两边一字排开,约莫有几百米长。这里云集了各式各样有藏族特色的商品,藏香、哈达、藏刀以及琳琅满目的藏饰,简直让人目不暇接。在这里满眼皆是购物的游人和满街招揽生意的小贩,满耳皆是叫卖和讨价还价之声,端的热闹非凡。   下午时分大队人马到达布达拉宫,车子可以直接开到半山腰,然后再爬坡到宫殿门口。布达拉建在红山上,是西藏地区权利与政治的中心。但因为五世达赖开始了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布达拉也就同时成为了宗教的象征,是以藏民都要到布达拉朝圣。   布达拉在梵语里的意思是普陀山,这也带有十分浓厚的宗教色彩,但最初修建这座宫殿却与宗教联系不大,而是松赞干布为了迎接从唐朝远道而来的和亲使者文成公主下令修建。后来几经修建和火灾后的重修,前前后后历时一千多年,才形成今天的这种规模。   宫殿外表是红白两色,称为红宫和白宫,分别为政治和宗教服务,两者的自然结合也就显示出政教合一的特征。今天看着这座红白两色的宫殿,已经少了初次见到他的那种激动之情,似乎也少了一些想象中的沧桑感,可能是因为宫殿前宽阔的广场和来来往往的人和车与古老的宫殿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吧。不过总算是到了圣地,心里的别扭也就先放下再说。   进入宫殿,所有的过道都窄小阴暗,但还是能看清周围的环境。藏式的宫殿与汉式宫殿最大的不同就是房屋明显小了很多,没有丝毫高大雄伟的感觉,这可能与殿内的陈设有些关系:每间屋子里不是供奉着大大小小佛像,就是堆满一摞摞的经卷,这样一来剩下的空间就不多了。脚踩着木制的地板,吱呀作响,提醒着我们这里收藏的历史。佛像前摆满了酥油灯,在微弱的灯光中隐约能看见桌下三两成群、缓缓移动的黑影,那便是来朝圣的藏民了,他们相信在供桌下钻过能祛病消灾,得到神灵的庇佑。   木制结构的宫殿里的每一件东西都年代久远,他们见证了几个世纪中这座宫殿的建立,几世王朝的兴衰,还有这片土地上所有的人事变迁……如今又向我们这些远方来的陌生人讲述着这里的历史。想到这儿也不禁生出一种置身历史长河中的飘渺之感,或者说是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吧,毕竟与布达拉的历史比起来,人的生命只是简短的一瞬而已。

  • 祖坟的传说故事

      清朝。山东招远地区。村中,有户人家姓罗。家中祖孙三代单传,仅有几亩薄田,穷家舍业。罗东的父亲年近七十岁了,身患疾病。罗父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子孙能够发达,但苦无良机。这一天,老朋友前来探望生病的罗父。罗父深知这位老友懂风水,就请求指点。老友只是笑了笑,对于帮助指点风水的事情却避而不答。告辞的时候,罗父拄着拐杖亲自把老友送到村口。老友很感动,便遥指着远处的一块洼地,对罗父低声地说:“看见那棵大柳树旁的洼地没有?这块洼地就是个风水宝地。能把祖辈的灵柩葬在此地者,其子孙日后必有大成。你身体不好,不要再送了。快回吧。”言罢,老友拜别而去……隔年,罗父病情加重,把罗东唤至身前,将村口大柳树下的洼地是块风水宝地的事情告诉了他。没过几天,罗父病故。罗东按照父亲生前的嘱咐,把父亲的灵柩下葬于那棵大柳树旁的洼地处。罗东服孝守灵,眨眼间过去了三年。在此期间,罗东曾不惜欠债,送唯一的儿子去读私塾。儿子很聪颖又勤奋好学,乡试考得第一名。私塾先生预言:将来,此子进京赶考,必中三甲。同村的一家大富户膝下有两个儿子,生性愚钝,乡试屡屡落败。看见罗家之子那么有出息,很是嫉妒。后来,发觉罗东所选的葬父之地与众不同,就怀疑其中有玄机。大富户特意施重金聘请了一个风水先生来村中点拨风水。那风水先生来到村口,一眼望见了埋葬罗父的那片洼地,他不停地点头,说:这真是块风水宝地啊!…… ……不久,大富户主动跑到罗家,跟罗东商议,言称,看中了村口那柳树下的洼地,想在那里盖座院子。如果罗东能移坟,他家愿以十亩良田作为交换。罗东当然不答应。大富户又将条件提升到用二十亩良田交换那块地,罗东虽然还摇头拒绝,但心里却暗自思量:我家中已负债累累,况且儿子的乡试业已考中了,若用那块洼地换回几十亩良田,既能还上债务,又可以资助儿子进京赶考。这可是件好事情。当大富户出价至三十亩良田时,罗东终于点头应允了。就这样,罗东选了个吉日将父亲的坟从洼地里移出,另寻了一个地方下葬,换得了三十亩良田。那大富户等罗家的祖坟一迁走,便迫不及待的把自家的祖坟迁入了这块洼地……不及一年,罗东的儿子正准备进京赶考,却莫名其妙的患了一场大病。罗家不惜耗家资为子治病,最终,将那换来的三十亩良田几乎卖尽,也没有把儿子的病完全治愈。罗东左思右想,后悔不该换出那块风水宝地。再说那大富户,虽然已把祖坟迁进了风水宝地,可两个儿子的学业仍然没有长进。这是怎么弄的?大富户又去请教那个风水先生……风水先生掐指一算,遗憾地说:“那棵大柳树旁的洼地下,原有一座莲花池,池中有双蟒盘绕,所以,绝对是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可为何出现了这些偏差呢?肯定是罗家在启坟迁移的时候,不小心挖破了地器儿,风水宝地的宝气全都散了。”大富户心疼那白白换出去的三十亩良田,不禁嚎啕……

  • 有关革命烈士的故事

      1.黄继光   1952年10月14日,联合国军开始向江原道金化郡上甘岭597.9高地和537.7北山高地发动疯狂进攻。上甘岭位于五圣山上,是志愿军中线的大门,也是扎进联合国军心窝的一把钢刀。在不到4平方公里的高地上,联合国军动用两个师的兵力,在飞机、坦克、大炮的配合下,连续发动了进攻。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   19日晚,黄继光所在的第2营奉命向上甘岭右翼597.9高地反击,必须在天亮前占领阵地,为整个反击战的胜利奠定基础。联合国军设在山顶上的集团火力点,压制住志愿军反击部队不能前进。营参谋长命令第6连组织爆破组炸掉它。第6连向敌军发起五次冲锋,未能摧毁敌军火力点,而且一个又一个战友倒下去。这时离天亮只有40多分钟了。时间就是生命。在这关键时刻,站在营参谋长身旁的黄继光挺身而出。他掏出早已写好的决心书交给参谋长,恳切地说:"把任务交给我吧,只要我有一口气,保证完成任务"。   黄继光在决心书上写道“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一切任务,争取立功当英雄,争取入党”。营参谋长转过身,沉思片刻,面对黄继光坚定地说:"黄继光,这次任务就交给你。我任命你为第6连第6班代理班长,一定要完成任务。"参谋长当即任命黄继光为6班班长。黄继光接受任务后,立即提上手雷,带领两名战士向敌军的火力点爬去。他们在照明弹的亮光下巧妙地前进,当离敌军火力点只有三四十米时,一名战士牺牲,另一名战士负重伤。黄继光的左臂被打穿,血流如注,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他毫无畏惧,忍着伤痛,仍然一步不停地向敌军火力点前进。   在距敌军火力点八九米的时候,他举起右手将手雷接连投向敌军,但由于火力点太大,只炸毁了半边,当部队趁势发起冲击时,残存地堡内的机枪又突然疯狂扫射,志愿军反击部队的冲锋受到阻止。这时,黄继光再次负伤倒下。天就要亮了,这时黄继光身边已无弹药,身体又多处受伤,他顽强爬向火力点,冲着敌军狂喷火舌的枪口,挺起胸膛,张开双臂,扑了上去。刹时,敌军正在喷吐的火舌熄灭,正在吼叫的机枪哑然失声。黄继光用年轻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   2.董存瑞   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县的战斗中,因部队受阻于对方军队的桥型暗堡,董存瑞毅然抱起炸药包,左腿负伤,冲至桥下。因身边无处安放炸药包,紧急时刻,董存瑞用自己的身体充当支架--手托炸药包,牺牲时,未满19岁。   3.江姐   1948年4月,《挺进报》的发行机关被伪装进步的特务打入,以顺藤摸瓜的方式破坏了重庆市委,6月间,江竹筠被逮捕。   在押往重庆的码头途中,她碰巧遇到了已经成了叛徒的原中共川东地委书记涂孝文,立即机智地大声呵斥叛徒,使得叛徒无法再伪装害人。江竹筠被送到重庆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渣滓洞”监狱后,惨遭手指夹竹棍等毒刑的残酷折磨,仍坚贞不屈,并领导狱中的难友同敌人展开坚决的斗争。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被特务秘密枪杀,然后被用盐酸毁尸灭迹,时年29岁。   

  • 圣诞节的故事

    圣诞故事集之——圣诞老人和圣诞袜的故事。 圣诞老人是在圣诞节前夕给世人送礼物的神祕人,传说,每年圣诞节的前夕圣诞老人都会驾着驯鹿雪橇,通过烟囱进入到居民的房中,把神祕的礼物放到孩子们准备的长筒袜里,圣诞节当天早上,孩子们都会为收到神祕精彩的礼物而欢喜雀跃。 圣诞故事集之——圣诞树的由来。 圣诞节的时候,人们会在自己的起居室里装扮上美丽的圣诞树,烘托出欢乐喜气的节日气氛,上面挂上各种精致的小彩灯、小礼物,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位饥饿的农人,遇到一位穷苦的孩子,小孩子把仅有的面包拿来和农人一起分享,为了感谢小孩的热情招待,农人临走前送给孩子一根松枝,孩子天天浇水,松枝变成一颗美丽的大树,上面挂满了各种礼物,作为对孩子慷慨相助的回报。圣诞故事集里有许多美丽、精彩的传说,相传多年,现在世界各地在每年的12月25日都会通过各种途径庆祝圣诞节的到来,各国的圣诞故事集里也都含有本国特色的许多精彩小故事,无论是艰苦岁月、还是甜蜜生活,圣诞故事集里总有一些小故事能够让我们从中得到启迪,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精彩生活。

  • 关于姓氏的故事

      百家姓的由来     黄   相传黄姓是伯益之后。伯益为禹所重用,他助禹治水有功,名重一时。周代有黄国(今河南潢川县西),是伯益后裔的封国。公元前648年被楚国消灭掉,其子孙以国为姓,称黄氏。据考证,黄姓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住在江夏郡(今湖北云梦县东南)。黄姓最早南迁到宁都黄石田坑。黄姓也是唐朝至五代迁入石城的15个开基大姓之一。黄姓氏宁都第三大姓,也是赣南客家大大姓。     --------------------------------------------------------------------------------     周   周姓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相传周人的祖先本来居住在邰(今陕西武沙县西南)。到商朝后期,游牧民族不断侵袭周人,使得从事农业为生的周人无法安居。于是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迁往周原(今陕西渭河平原一带),开荒耕种,兴建宗庙和宫殿,还修了坚固的城墙,从此称周族。公元前256年,秦国灭掉东周,将周赧王废为庶人。当地百姓认为赧王是周家后代,因此称为周氏。另外,还有一些改姓周的,如北魏时鲜卑皇族普乃氏、代北地区贺鲁氏、北周普屯氏等。据赣南历代府县志记载,周姓从唐朝起历次大南迁都有移居赣南的。     --------------------------------------------------------------------------------     赵   造夫从华山一带得到8匹千里马辣的车子来到昆仑山上,西王母在瑶池设宴招待他。这时东南方的徐偃王造反,造父驾车日行千里,及时赶回镐京,发兵打败了徐偃王。由于造父在这次平叛中立了头功,周穆王就赐给他赵城(在今山西洪洞县北)。从此,造父及其子孙便以封地命氏,称为赵氏。造父就是普天下赵姓的始祖。赵姓氏唐朝至五代南迁到石城的15个开基大姓之一,也是赣南客家大姓之一。     --------------------------------------------------------------------------------     徐   相传徐国是夏、商、周三代的诸侯。在周穆王时的徐君偃聪明仁爱,很得百姓拥护,国力日强。后来他在挖河时挖出一副红色的弓剑,以为这是天赐祥瑞,顿时产生代周为天子的野心。于是他自称徐偃王,率领36国联军向周都进攻。周穆王此时正在西王母那里做客,得到消息后连夜动身,由造父动身,由造父驾车,一日千里回到周都,点起大军前去镇压。徐偃王没想到周穆王回来得这么快,眼见一场血战就要发生,他审时度势,不忍心让生灵涂炭,立即收兵,躲进彭城(今徐州)一带的深山中。周穆王见徐偃王在当地很得人心,便封他的子孙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徐子孙的后代称徐氏,这就是徐姓的由来。宋末,徐鹤龄孙三郎的后代播迁赣南各县,成为赣南客家又一大姓。     --------------------------------------------------------------------------------     高   相传齐太公的六世外齐文公有儿子受封于高,人称公子高。公子高的孙子溪同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是好友。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溪联同其他大臣一起平定内乱,诛杀公孙无知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史称齐桓公。齐桓公为了表彰溪的功劳,便赐他以祖父之名“高”为姓。高氏后来世袭齐国上卿之职,成为春秋时齐国名重一时的权贵之族。高姓是唐至五代南迁到赣南的,也是早期的客家重要姓氏之一。     --------------------------------------------------......余下全文>>

  • 儒林外史的故事

    1.范进中举 故事讲述古代广东有一贫苦童生范进从20岁开始考秀才,理想是中举人。直到34岁才中了秀才。他的岳父胡屠户是个趋炎附势、嫌贫爱富的人,对女婿感到很不满意,在范进面前趾高气扬,粗野狂暴,范进也只是唯唯连声、低声下气。好不容易在次年范进中了举人,他喜极而疯,后来又被岳父胡屠户一个耳光打醒了。范进身边的人都是趋炎附势的小人,因此他因中举而升官发财了。 2.两根灯草 华说有个乡绅叫严监生,胆小又有钱。严监生老了临死的时候,卧房里挤满了子女后代,老人家卧在床上话也说不出,就只是伸出两根手指,众人不知其意。侄子问严监生的意思是不是有两个亲人还没见面,老人摇头。侄子又问严监生是不是有两笔银子不曾交代家人,拉人摇头摇的厉害。老奶妈有问是不是他两个儿子不在眼前,老人还是摇头,两个手指指着不动。待到其妻子赵氏擦擦眼泪对老爷子说:“我知道,你是看那灯里有两根灯草怕费了灯油。”然后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严监生看了随即点点头,手一垂,人就挂了。 3.少年王冕 元朝末年,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谘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心甘情愿的逃往会稽山中,去过隐姓埋名的生活。

  • 关于风信子的故事

      浪漫之花风信子,其实源于妒忌。在希腊神话中,有一则关于风信子的传说:太阳神阿波罗与宇斯的外孙许阿辛托斯很要好,西风神很妒忌,在一次阿波罗投掷铁饼时,西风神把铁饼吹向了许阿辛托斯的头部,血液从许阿辛托斯的头中流出,长出了一株鲜花,就是风信子。     传说是在希腊神话中风信子原名Hyacinthus,来自希腊美少年雅辛托斯(Hyacinthus).他是太阳神阿波罗最钟爱的朋友,去哪里玩都带着他一起,于贰西风泽费奴斯生起嫉妒之心.阿波罗和他掷铁环,病把铁环掷得又高又远.他兴奋得奔跑着想接住下落的铁环,西风乘机吹歪了铁环的路线,使铁环从地上反弹而击中他的前额.鲜血不断流淌,阿波罗没能制止住死亡.血泊中开了香花.阿波罗慈悲风信子的传说     在希腊神话中,风信子原名Hyacinth,来自希腊美少年雅辛托斯(Hyacinthus)。他是太阳神阿波罗最钟爱的朋友,去哪里玩都带着他一起,于是西风泽费奴斯(Zephyrus)生起妒忌之心。阿波罗和他掷铁环,并把铁环掷得又高又远。他兴奋的奔跑着想接住下落的铁环,西风趁机吹歪了铁环的路线,使铁环从地上反弹而击中他的前额。鲜血不断流淌,阿波罗没能制止住死亡。血泊中开出了香花。阿波罗悲痛欲绝,用箭头在花瓣上刻下希腊文的“悲伤”。每年春天,风信子香飘大地,让人们重温并记住那个因妒忌心而杀害美好生命的故事,并对世间一切被妒忌者杀害的美好生命表达自己悲伤的情怀。

  • 名人故事

      名人故事:张海迪.只要我活着,就要为人民服务在祖国的大地上,一个瘫痪姑娘谱写的高昂生命之歌,震撼了亿万青年的心灵,人们从她身上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使自己情操变得更加高尚。她是谁?她就是八十年代的新雷锋--张海迪。命运向张海迪挑战。五岁时,她就得了硬脊膜外血管病变。此后的十六年间,她先后动过四次大手术,摘除了六块脊椎板,使她从第二胸椎以下,即占三分之二的躯体失去了知觉。张海迪的命运是很不幸的,可是在党和人民的抚育、关怀和帮助下,她没有沮丧,而是以顽强的毅力向命运挑战。她克服种种困难,自学了小学和中学的基本课程,阅读了一千多册政治、文学、医学、外语等方面的书籍;自学英语达到大学程度;翻译了十六万多字的英文作品和资料;她还不顾自身的病痛,用自学的医学知识和中医针灸技术,为群众治病一万人次以上。她满腔热情地帮助周围的青年学习、工作和进步,使他们奋起革命精神,在工作中做出贡献。她在高考预选中得四百三十六分而不能跨进校门,却鼓励和帮助别的青年进了大学,她自己不能进工厂劳动,到边疆保卫祖国,却鼓励和帮助别的青年成为先进生产者、战斗英雄。这是一个奇迹吗?确实是一个奇迹。那么是什么力量使这样一个不会走路的姑娘生活得如此坚强呢?是她对人民、对共产主义的道德信念的驱使。她说过:“只要我活着,就要为人民服务。我愿意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愿意把自己的青春献给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