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卦辞吉凶

  • 《周易》坤卦卦辞解释

      坤卦表示地、为阴,乾卦表示天、为阳。而乾是创造万物的,坤是顺从天的。因此坤卦为顺从、柔善之意。按照八卦方位,坤为西南方、为母、为阴、为女性。与之相同的卦象是兑(少女)、离(中女)、巽(长女)三卦,为三女所居,是坤的朋友。往西南方,就会有同属阴的朋友。而东是艮、震的攻位,北方是乾、坎的卦位,均属阳。非阴、非朋也,往东、北方,就会失去同属阴的朋友。(不过,也有人认为是:阴以顺从阳为正道,舍弃“三女之朋,从于东北之男”,则为安贞之吉)。 安贞之吉:安祥执著,符合大地的德行。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个人观点)坤讲德,顺从天。我认为这个顺从不是指卑微的跟从,从天,是指从善之意,这里的乾为天、为阳、为善,因此顺从。就如同大地上的五谷杂粮等,都要顺从天气变化而生长收藏。天若为善时从,天若变坏时藏。此为从善从好,而不是从恶从坏。坤为地,大地承载万物,具有博大无比的德行。这里的万物包括大地上的所有,不论高山大海,不论险泽洪流。不管是阳光春雨还是雷鸣恶风;而大多数人只能承受顺境,却不能承载恶劣。面对歌颂赞扬则得意,而对辱骂责问就失落。喜有福有寿,厌无钱无势,爱妖娆美丽,恨丑恶叛逆。近富贵权利,远穷酸僻壤。终是不成大器。此难为君子也。坤之德在于从、在于载;平和、柔顺、执著方能安祥贞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得朋者,相知为君子,失朋者,难为于路人。坤:以身载物,以德感物;那不论西南、东北都可为朋。君子当以宽厚的胸怀承载天下之朋,应以至善之美感化万物之恶。方为大德、大善。

  • 周易卦辞是怎么写出来的

      易经记录了人类从原始到夏王朝大禹治水成功后家天下的故事,是史官们的杰作。   孔子误导了[易经]   传说周文王羑里作易,实际上是周文王把在羑里得到的[易经],一部符号与文字记载的史书,用进化了的文字进行整理。可以想象,甲骨已经散乱无序。每一个甲骨的保存,完全有赖于前人对卜筮的重视。不够完整的言辞,他用当时的程度给予补充,出现了最原始人类用车的失误(大有卦九二)。   身为人师的孔子,并未有过劳动人民的生活经历。他把弟子们给他找来的[易经]翻到牛皮索都断了几次,还是不得其解。象那不可一世的武师被小孩打败一样,寝食不安。他的弟子们得其师承的虚荣,大言不惭:[易经]多么神妙(神妙不假)。我们最有知识的老师爱不释手,寝食不思,就不知是否到了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   确实,诸子百家在当时注易的只有孔子。是诸子有自知之明,还是没有孔门弟子的本事,没有见过[易经]。孔子骑虎难下,给[易经]注了彖、象。后人怀疑彖、象不是孔子所作。我想也是,如果彖、象是孔子所作,孔子实在是江郎才尽,己经到了语无伦次、含糊其辞、胡言乱语的地步。如果彖、象是他的弟子所作,是弟子们想给老师一个极大的面子,把[易经]据为己有,作为儒家的经典;或者是扯虎皮作大旗,以达到吓唬别人的目的。总之,是彖、象给[易经]蒙上了神秘的面纱,把[易经]和[易经]研究引上了歧途。   简 介   人类研究历史,目的是从历史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局限于没有文字记载,人们对五千年前的历史只凭片言只语的传说与神话故事来作旁证。人类真的没有纪录下五千年前的历史吗?不!《易经》记载了人类最古老的发展史。   周文王用进化了的文字整理《易经》,局限于龟甲已经散乱无序。孔子把自己的思想注入《易经》,局限了《易经》的研究范围,把《易经》研究引上歧途。历代学者追随在孔子的背后乱摸屁股1,为了几束脩肉而大言不惭。把《易经》神化为天书、众经之首的同时,把《易经》研究引入牛角尖,束之高阁,使人望而生畏,再无出头之日。   《易经》以史书的形式纪录了历史,以历史告诉人们过去,以发展规律、经验和教训向我们展示未来。这就是读懂《易经》能够知道过去未来的真谛。   《易经》以人类发展为背景,以趋吉避凶为宗旨,指导人类在生产劳动中注意安全,避免事故.让决策者牢记长远利益,不要为了短期利益而破坏生态,铸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毁灭人类。   《易经》以不足五千字的篇幅,借助六

  • 周易卦辞研究谁的书最好?

      《周易尚氏学》,尚秉和著,本人极力推荐,你可以去看看!!!

  • 公司名,店名可否用易经卦辞

      这样起名证明你干这家公司很小,而且是要一把抓,你要过问公司事务的细节,公司离了你就不好运转,你干起来也身心疲惫,下面的人积极性不好调动,人才工愿意进来,进来的容易抱怨和流失。公司高层与你不和,除非你有强大的号召力,有几个铁杆儿追随。将来要想发展壮大,也是有较大难度的。   因为未济这个名字内涵极大,而公司却相反,是要细分客户的。

  • 有没有大师能解释一下这句卦辞?

      1.对楼上的进行补充,深秋飞燕,初春可归,不是没有机会再见,但是个人感觉应该和家人离开的不是特别远(吴楚,不远吧,当然不近也)...呵呵。   2.楼上的没什么意见,比较明显,广寒宫了都....不过嫦娥飞天好象有点私心...后悔也来不级了...不会是你老婆出去工作养家??? 春秋多在暮云间 不太理解,不会是说见面的时间很匆忙??   3.楼上的说半途而废,我觉得可能有大起大落的嫌疑...   另:我仅仅从字面分析,对这个没什么研究。...

  • 关于周易

      楼主的联山写错了吧?应该是连山易   找到一篇文章,希望对你有用....   ...............   《连山》《归藏》名称由来考   --------------------------------------------------------------------------------   作者:王宁   《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自汉代以来倍受重视,被尊为“群经之首”。根据《周礼·春官·大卜》云:“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此说自汉代以来,不知倾倒了多少痴迷的文人,虽然他们大多数没见过《连山》、《归藏》为何物,却纷纷凭猜想立说(这看看清代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归藏》后的《附诸家论说》就可明白),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是如杜预《左传注》中所云:“《连山》,伏羲;《归藏》,黄帝”。另一种说法如《周礼•春官•大卜》贾疏所说:“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宋代朱震《汉上易传》则综合此二说云:“《山海经》曰:‘伏羲氏得《河图》,夏后氏因之曰《连山》;黄帝氏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但是今本《山海经》中无此文,此文句与其经文不类,疑系误记或伪托。这些说法都是凭空猜测,良不足据,因为《连山》、《归藏》二书名在秦汉以前是否存在,尚是一大疑问。   《连山》、《归藏》二书名,最早见于《周礼》,在刘歆“发现”《周礼》之前的众多先秦及秦汉古籍中从无提及。《周礼》这书很早就有人怀疑是汉代刘歆造的伪书,郭沫若云:“原来《归藏》之名,仅见于《周礼》的《春官•大卜》,与《连山》、《周易》共合为所谓‘《三易》’,但《汉书·艺文志》中并没有《连山》和《归藏》的著录,我疑是和《周礼》一样,乃刘歆所伪托的东西,不过那伪托品没有流传便化为了乌有。”[1]   刘歆把秦汉以前的一些古书或资料拿来经过重新编辑,删改增损,作成了《周礼》,虽然不能说里面的内容全是他伪造的(实际上里面大部分的内容还是先秦传下来的古代材料),但其中肯定有他伪托虚造的成分。笔者认为,《连山》、《归藏》在汉代的刘歆以前根本没有这两个书名,其名目正是刘歆自己拟造出来的。但也并不是毫无根据,其根据就是当时还流传着的一些古《易》书残篇和《山海经》。   一、关于《连山》的问题   《连山》这书在历史上有好几部,比如梁元帝有《连山》三十卷,隋代的刘炫也伪造过《连山》,宋代出现的《古三坟书》里的《山坟》也称作《连山》,这些都是后出之书,可以不论。但是,在这些《连山》之前,的确还曾经存在过一部《连山》,因为晋代的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两次引用过它:   1、《连山易》曰:“禹取涂山之子,名曰攸女,生余。”(《太平御览》卷一百三十五引《帝王世纪》引)   2、《连山易》曰:“鲧封于崇。”(《史记·夏本纪》索隐引皇甫谧曰引)   由此可以知道,在晋代还有一部叫做《连山》的书在流传,而且这部书所载的故事和夏代有很大的关系。关于这部《连山》的征引,我们能知道的最早者就是晋代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在此以前的书里我们就找不到了,汉代人的著作里当然更找不到。   北魏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引用了两条《连山》文字,兹录于下:   1、《连山易》曰“有崇伯鲧伏于羽山之野。”(《淮水注》引)   2、《连山亦(易)》曰“启筮亭(享)启筮神于大陵之上。”(《颍水注》引)   其中第二条的文字是有讹误的,孙诒让云:   “此文‘连山亦曰启筮亭’七字有误。考《御览》八十二引《归藏易》云:‘昔夏后启筮享神于大陵而上钧台,枚占皋陶曰不吉’(《初学记》二十四亦引其略),此文疑当作‘《连山易》曰:启筮享神于大陵之上’,盖《连山》、《归藏》两《易》皆有此文,抑或本出《归藏》,郦氏误忆为《连山》,皆未可知。今本‘连山亦’,‘亦’即‘易’之误(易、亦音相近);‘启筮亭’三字又涉下‘启筮享’三字而衍(亭、享形相近),文字传讹,构虚成实,遂若此。”[2]   其说甚是。马国翰把这条文字辑入《连山》是对的,但是没有注明出处,其所本者即此。马辑文作“阳文启筮享神于大陵之上”, “阳文”二字乃衍文。郦道元的时候《归藏》已经在社会上流传很久了,他无由把《归藏》误为《连山》,唯一的可能就是《连山》中的部分内容和文字与出土的《归藏》相同,那么说明其作者在制作这部《连山》的时候,也使用了当时还有所存留的《归藏》残篇。   所以,这本《连山》当是郭沫若所说的“乃刘歆伪托的东西”,或者是刘歆以后的东汉人伪托的东西,桓谭《新论》曰:“《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又说“《连山》藏于兰台”,应当是确有其事的,说明东汉的时候的确有部《连山》,但并没有象郭老说的那样“没有流传”,而是有流传,只是流传不广,桓谭看到了,把它写进了《新论》,皇甫谧看到了,在《帝王世纪》中引用了,北魏的郦道元也看到了,在《水经注》里也引用了,后来就逐渐式微,终于

  • 住宅风水吉凶断:如何判断住宅吉凶

      你这个问题很广,具体看你遇到什么事情

  • 艮卦的卦辞与六爻是什么?

      主变卦 艮为山(艮宫)   白虎 ━━━ 官鬼寅木 世     螣蛇 ━ ━ 妻财子水     勾陈 ━ ━ 兄弟戌土     朱雀 ━━━ 子孙申金 应     青龙 ━ ━ 父母午火     玄武 ━ ━ 兄弟辰土     【古经】艮,止其背,整个身体则不能动。在庭院中行走,却见不到人,无咎害。   初六:脚趾止而不动,无咎灾,利于永远守正。   六二:小腿肚子止而不动,无法抬腿,心里不痛快。   九三:腰止而不能动,脊肉被撕裂。危厉中心急如焚。   六四:止其身(不妄动)无咎。   六五:面颊两旁不动,说话井井有序。无后悔之事。   上九:敦厚知止,则有吉。     【彖传】艮其止:王弼认为《易》背曰“止”,朱熹、俞樾、朱骏声等认为“艮其止”当作“艮其背”。观下文“止其所也”与“能源其背”对应,即“所”是释“背”。背,古本作“北”。帛《易》卦辞也作“北”。北、止二字字形相近,恐转抄“北”为“止”。故当以“背”为是。止其所:指《艮》内外两艮各止其所。此处“所”是释“背”,上下敌应:《艮》初四、二五、三上皆不相应。不相应即“敌应”。不相与:不相亲与。《艮》两艮各止其所,故不相与。与,犹亲。     【象传】兼山:《艮》上下皆艮,艮为山,两山相立而为“兼山”。兼:两,重。思不出其位:思虑不出其所处之位。即《彖》释《艮》所谓“艮其止,止其所也”。此语出自《论语》,清儒崔述曾指出,此为《象》作者引用曾子之言,由此可知,《象》成于曾子之后。艮其趾:脚趾不动。未失正;初六居下失位,但因初六为阴,处艮止而能止,故未失止之正理。不拯其随:不能抬腿。拯,举。随,腿。未退听:六二居中得正,处艮之时,未退让听从九三。艮其限:腰不能动。限,人体中部,即腰,惠士奇曰:“限为身半,《内经》谓之天枢。”危薰心:危厉中心急如焚。九三处上下两阴之间,故“危薰心”。经文作“厉薰心”。可征《象》视“危”、“厉”为一义。艮其身:使整个身体不动。止诸躬:六四居《艮》上体,以阴居阴位,以像人身上体不动。止,是释“艮”。躬,即身。艮其钉:使面颊不动,辅,面颊。以中正:六五之阴居中,以像言有序不失中而为正,故曰以中正,一本又作“正中”。敦艮:敦厚知止。敦,厚,有说为头。案《象》“以厚终”,知此“敦”为“厚”。以厚终:以敦厚而终结。“厚”是释“敦”。上为终。

  • 为什么手机号在周易和腾讯两个地方测吉凶不一样?

      呵呵 程序文本不一样呗

  • 周易纳甲摇卦得《风火家人》变《山火贲》,测上六爻作为用神的吉凶,时间是癸未:丁未<寅卯空>,以验证

      干支:乙未年 癸未月 丁未日(日空:寅卯)   神煞:驿马-巳 桃花-子 日禄-午 贵人-酉,亥   巽宫:风火家人   艮宫:山火贲 (六合)    兄弟卯木为用神,临空。应爻福神动化回头克,不吉。元神亥水日月空克,大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