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中的好名字

  • 如何解读《周易》中的天人合一

      中国目前社会的发展是以“和谐”为中心进行推进的,而一提到“和谐”自然不可绕过“天人合一”这一主题,如今嘴上挂着、笔下写着“天人合一”的人实在太多太多,但究竟什么是“天人合一”?它的深刻内涵又是什么呢?这恐怕真正领悟的人并不是太多。 下面就从《周易》的四个方面来谈谈天人合一的关系: 一、《周易》的“天人合一”观,既追求天与人的和谐统一,同时又肯定天与人的区别。 《周易》的特点是:它自身是认识的主体与认识的客体之间的中介,它一头联着客体,描摹着客体,恰如《系辞传》中所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易》书是以天地为准则,所以能包罗天地万物的规律),“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易》书所包含的道理十分广大,从远处说则没有止境;从近处说,则止于一身即可验证;从天地间的事物说,则无所不备),“夫《易》何为者?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易》的作用是什么?它是用来揭示事物内在的道理以判断事体,概括天地间的规律,如此而已),“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总之,是用《易》来明白天道,细察民事的)。 这些论述,都说明《周易》是认识对象的反映,它以描摹客体为务;而它的另一头又是联系着认识主体,是主体赖以认识客体的依靠。又恰如《系辞传》中所言:“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易》书的产生,是“圣人”穷极了深奥的抽象理论,所以才能开通人的思想;唯其研究了极其微细的运动变化,所以能够判定天下的具体事物;唯其变化之快,所以不急走却迅速,没有看到行动却早已达到了目的)。“圣人”就是这样利用《周易》所揭示的事理,去认识世界。《周易》作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中介,就反映了《周易》把“天”和“人”是区别开来的,这正是《周易》明显有别于先秦其他著作的突出特点。 二、《周易》的“天人合一”观,既肯定天与人的区别,同时又重视天与人的联系。 对于天与人的联系,道家也十分重视,但其性质大异于《周易》。道家强调天与人的自然性,意在迫使“有思有为”的人回到自然的状态中去,像庄子所主张的那样“万物一体”;而《周易》则强调天与人的规律性,无论是天的运动,还是人的活动,都不是或不可任意而为的,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豫卦·彖传》有这样的话:“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豫”卦所言的顺其事理而行动,天地的运动都顺从这个客观规律,更何况建侯封国、行师作战一类的事呢。天地顺其固有的规律而运动,所以日月运行不失其常规之法度,四时的循环变化没有差错。“圣人”顺其事物固有的规律而行动,则刑罚分明,万民服从。这说明无论天道还是人事,都须“顺以动”,“豫”的意义重大啊! “天地以顺动”,是指天地的运动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而且其动是自然的;“圣人以顺动”,说明了人的活动也是有一定规律的,但人是有意识的,非自然的。在遵从“规律性”这一点上,天与人都是不可违背的。类似这样的论述,在《周易》中有多处。如《观卦·彖传》、《恒卦·彖传》。 《恒卦·彖传》:“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这话的意思是说,天地客观自然规律,总是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的,有始则有终,有终则有始,终始相因,往复不穷,日月照耀大地,这是恒久不变的,但这个恒久不变的照耀,又是以得天作为它的存在条件,没有天这个客观条件的存在,日月照耀就不能恒久(强调了恒久不变的现实性与相对性),四时的运转总是处在变化过程之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不停顿,万物由此生生不已,“圣人”经久地掌握和运用它,推行教化,来成就天下人。 三、在《周易》全书中,强调了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有意识的,而作为客体的“天”是无意识的。 这个观点,通过《系辞传》,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表现:“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文字不能完全表达语言,语言也不能完全表达思想。如此说来“圣人”的思想认识岂不是见不到了吗?孔子回答说:正因为语言、文字不能完全表达思想,“圣人”才确定用形象的东西来表达他的思想,设计出卦来反映他认识的虚虚实实,再在卦下系上文字说明来作为完全尽意的话,加以变通来得到全部好处,从而使百姓受到鼓舞而不倦于事业,这就收到了阴阳变化不测的神妙作用。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爻。言天下之至颐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功而不可乱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圣人”看到天下事物最复杂,从而用卦爻来比拟它的形态,象征它的事物所宜,所以叫作象。 由此看来,“圣人”有思有意,通过立象,设卦、系辞、变通和鼓舞,把“思”与“意”表达出来,说明“人”是有“意识”的。至于说明作为认识客体的“天”是无“意识”的,请看下面的文字: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天地无思无为,自然而然,“圣人”有思有为,却主动设计,《周易》肯定了“人”的主动性。先秦道家,老庄者流,重天轻人,视人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却失去了主体的意义,《周易》在天人关系中,则重天更重人,人是认识的对象,更是认识的主体。此外,《周易》也与荀子不同,不言胜天的问题,它认为天与人本来就是统一和谐的,人的任务是从实践和认识这两个方面,来实现这种统一与和谐。 四、《周易》“天人合一”,是“合”于“生”而规避“死”的。 在《易经》六十四卦“吉凶观”的基础上,《易传》衍生出了关于人的“生死观”,这就使卜筮中的“天人合一”,发展到了先秦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的智慧高度。卜筮以人之生为吉,以人之死为凶,其思维与情感的流向总是趋吉避凶;而当发展为哲学的“生死观”时,《周易》则突出表现为“重生忌死”。在《易传》中,处处谈“生”,由此看来,《周易》在生死观上,是重视“生”而轻视“死”的。 《周易》把关于“生”的思想,与“天人合一”对接在一起,认为“天人合一”,就“合”于“生”。“天”下生为“人”;“人”上应于“天”。天,人格外、人情化;而人,天则化、天道化。《周易》以“生”为内容的“天人合一”,是与生殖崇拜思想密切相关的。 《系辞传》下说:“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是说,天地阴阳二气交融在一起,最后凝聚变化,形成万物的形体;男女或动物两性形体交合,万类才能生化。 乾坤为天地,天地又是男女,男女又是乾坤,这就是“天人合一”。这种哲学智慧,就其思维的品格,就是从男女的交合去比附天地的“化育”;就是将“人”纳入了“天地”运行发展的整体动态大系统之中,却仍然是从人的角度来理解“天人合一”的关系和境界,而有生命的延续和进化,才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 亨周易中怎么读

      亨周易中的读音:hēng zhōu yì zhōng   拼音,是拼读音节的过程,就是按照普通话音节的构成规律,把声母、介母、韵母急速连续拼合并加上声调而成为一个音节。

  • 如何利用周易《易经》原理给宝宝起个好名字

      名字要承四柱,合八字。四柱八字所承载的是一个人的基本命局,决定着个人福、德、寿等命格的强弱、旺衰,好的名字,必须要承应四柱,调和其强旺、补其衰弱,合其五行。因此,我们在取名时,应该认真批解分析人的四柱八字,使之与用神五行相配,与命理运程相调和,与八字命局相匹配。名字承四柱合八字非常重要,所以起名必须要有高深的命理知识,详细批解分析四柱八字,取准喜用神。如果不具备这一能力,所起的名字也会误导人,危害人。三、名字要合三才,好象数。符合三才配置,也就是俗称的天时、地利、人和,用意在于把这三方面好的运势都揉和到名字中去,做到顺天时、得地利、有人和。这样产生的名字才能起到增运的作用。这里的象数,既指合天格、地格、人格、总格、外格,更指我国传统周易的精髓。象,指我国汉字独有的字体形象,汉字从象形文字演变而来,所以每个字都有着强烈的图形诱因,正确解读汉字的内涵,是起名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中国古代的“数”即术。术的内涵,在合。名字的构思须当合三才、合象、合法。

  • 一官一印周易中什么意思

      你好 官中带印 一官一印掌权之象

  • 请懂周易五行的达人帮忙起几个好名字,谢谢啦

      942691名字不好改了,只能取个小名叫了

  • 周易中八卦各代表什么

      八卦代表很多内容,有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比如乾卦为天,坤卦为地,坎卦水但也代表方向北,火,泽,

  • 伊在周易中五行属性是什么

      汉字五行:土

  • 起个好名字

      你姓什么

  • 如何给自己起个好名字?

      别相信那些算命的,参考电视上的明星,好听并且自己喜欢就行了。   最好别用一些读起来别扭而且看上去复杂的字,别让自己的名字看上去就像小说里的白莲花女主就行了。

  • 请问周易中,如果你忌讳的颜色有:

      最好不要迷信   《周易》到底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学界长期以来存在分歧,有人主张《周易》是一部筮书,有人主张《周易》是一部历史书,也有人主张《周易》是一部哲学书等。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周易》随着政治变迁,理论需求以及自身地位变化,其性质也有所不同。   一:从《周易》产生以及早期应用看,它是一部筮书,为人们提供行动的准则。   在中国早期的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先民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产生对鬼神的崇拜。当人们屡遭意外的天灾人祸打击后,就萌发出借助于神意预知这突如其来的横祸和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的欲望,以达到趋利避害。基于此,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种种沟通人神的预测方法,其中最能体现神意的《周易》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故《周易》纯是满足当时人们生产和生活预测需要而产生。   《周易》产生后很长一段时间主要用于占筮,在《春秋左传》和《国语》中就记载了 22个运用《周易》占筮的事例。在春秋时期,《周易》主要用于筮占,为人们行为提供指南。   二:经过演化,成为安邦治国、修身养性的哲学典籍。   从《易传》对《周易》解说看,《易传》注重《周易》的筮占功能,并且明确地告诉人们《周易》是使人们顺从天意,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同时,在《易经》中包含了比较完整的《周易》筮占的方法一一大衍法。   到了汉以后,《周易》的性质有所变化,在保留原有占筮性质的同时,得到了充分发展。易学家们克服了大衍法的种种局限,创立了比较完备的新筮法。焦延寿作《易林》创立焦氏筮法。其弟子京房则更胜其老师一筹,对筮法进行了彻底变革,创立了纳甲法。因而在汉代筮法趋向完备。另一方面,《周易》也有了新的功能,因为《周易》中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尤其经过《易传》解释和发挥,其哲理化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周易》遂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典籍。也正是这个原因,《周易》得到了汉代统治者的青睐,由原来卜筮之书,而成为官方安邦治国、修身养性的哲学之书,被称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思想渗透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变成了统治者治国的理论根据。自此以后,《周易》包含了二重性,一方面在历代统治者加封之下,其理论指导作用日益显露和光大;另一方面,民间术士不断更新,完善筮法体系。一直到今天,《周易》二重性还是十分明显。   继续穿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