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全文古诗文网

  • 周易全文系辞下传?

      《易经。系辞下传》第一章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聩然示人简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易经。系辞下传》第二章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羲氏没,神农氏作,□④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⑤,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⑥。《易经。系辞下传》第三章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易经。系辞下传》第四章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易经。系辞下传》第五章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邪?」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於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不获。语成器而动者也。」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而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履校灭耳,凶。」」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包桑。」」「天地□⑦□③,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易经。系辞下传》第六章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称名也,杂而不越。於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子曰:「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   《易经。系辞下传》第七章   易之兴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於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   《易经。系辞下传》第八章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注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曲要,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於忧患与故,无有帅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曲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易经。系辞下传》第九章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二与四位,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邪?   《易经。系辞下传》第十章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经。系道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有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易经。系辞下传》第十一章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易经。系辞下传》第十二章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②□②者。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未来。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将叛者,其辞□8,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 求《周易·系辞》全文及翻译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干道成男,坤道成女。干知大始,坤作成物。干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者也。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干,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夫干,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亢龙有悔。」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不出户庭,无咎。」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余下全文>>

  • 《周易乾》的全文?

      周易·乾文言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乾·文言〕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乾·文言〕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乾·文言〕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乾·文言〕   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乾·文言〕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乾·文言〕   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乾·文言〕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乾·文言〕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乾元用九,乃见天则。〔乾·文言〕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乾卦辞·文言〕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乾初九·文言〕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乾九二·文言〕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乾九三·文言〕   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乾九四·文言〕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   〔乾九五·文言〕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乾上九·文言〕   周易·坤文言   《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   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   〔坤卦辞·文言〕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   〔坤初六·文言〕   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   〔坤六二·文言〕   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   〔坤六三·文言〕   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易》曰:「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   〔坤六四·文言〕   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於四支,发於事业--美之至也!   〔坤六五·文言〕   阴疑於阳,必战,为其嫌於无阳也,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坤上六·文言〕   《周易·乾卦》管见   乾者,健也,天行健,是故乾道变化,资始万物而统天也。乾之六爻皆阳,其所重刚者,亦已甚矣,然则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者,何哉?以其群龙无首之故也。何谓群龙无首?曰:乾之六爻,三当位三不当,其当位者故乘位就势流德天下,其不当位者,以阳犯阴,俾阴化阳,则以去甚去奢去泰而去盈者也。天之道,阴阳冲气以为和方可长生久视,若其进而不退先而不后,谓之亢龙,非所谓知止之道也。老子曰:柔弱胜刚强,阳以配阴,则化而恭且劝也,岂复躁进以为首哉?故曰:群龙无首。   元亨利贞者,元则亨,亨则利贞也。元者,始也;始者,性也。婴儿在腹,莫不有其性,故从其性则是御乾道矣,何謇謇于绳墨规矩与?故元则亨。贞者,正也,正则前矣。是故亨则以进。乾卦曰: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初九,潜龙勿用,阳在下也。天行有时,登高必自卑,君子固耻居下流,然知天道者,岂不闻抑扬之道、进退之理乎?老子曰:不敢为天下先,正道也,何哉?后其身而身先,藏器以待时者也。凡物之初肇莫不幽微不显,非欲隐忍绝灭于蓬蒿之间,将以有为也。韩信有胯下之辱,而子长全刑余之躯,皆以隐而未现、行而未成之故也。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子进德修业愍勉而行,不虞自试。见龙在田者,锋芒初试,光而不耀,不自矜,亦不碍物,故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乾之诸爻皆称龙,九三独曰君子,何哉?曰:九三于三材为人道,居人道而有乾德,君子之象也,以故称之。易之爻,三多忧四多惧,以其上下乎二体之间也。然则虽厉而曰无咎者,何也?亦以其乾惕而已矣。鸟栖高枝弹射难加,鱼潜深渊网钓不及,士处岩穴而朝乾夕惕,岂复得咎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四,盖已由下卦至上卦,由小成而入大成,或可有为也。君子审时度势,厚积而薄发,故曰或也。凡事谋之在人而成之在天,得其时则正,不得其时,虽千方百计,无由而成也。九四者,揆之三才,居人而远地,非所以长生久视之道。进虽可臻九五之境,而退亦颇有多藏厚亡之忧也。是故虽或跃在渊,向所以乾、惕者,犹未可废也,方可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此爻为乾卦之主,既得中而复当位也。九二曰利见大人,九五亦曰利见大人,两相比照,九二得中而不当位,在田而未在天,犹复幽微未显也。至九五,则驰骋天宇翱翔太清,至矣哉!   上九,亢龙有悔。老子曰:物壮则老,是故遵道之人,必欲去甚、去奢、去泰、去盈。彼飞龙之在天,亦可谓盈穷而泰极者矣,然未谙穷通之理,不恤知止之情,至亢龙,则贵而无位、高而无民,焉得不萎蹶困顿哉?反者,道之动也。天下万物莫不与时偕行循环翻覆,故桃夭李秾止于一春,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非有持盈保泰之理也。审乎此者,方可为君子。   群龙无首者,用九之时,龙首不可见也。见则劳矣。劳则为潜龙之大忌矣。子罕言利,又云:欲速则不达,故乾道亦不劳为上,不计其进之缓速也。

  • 如何速学会如何做古诗文赏析?

      第一 要弄清楚古诗的大体类型:   第二 要了解每种类型的特点:   第三 要掌握一些诗词鉴赏的常用词语   第四 要对作者有大概了解。   类型: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   特点:1)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 曹操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5)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6)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古代诗歌鉴赏习惯用语   (一)形象、观点:   恋友思别,羁旅思乡;怀才不遇,怀古咏史;钟情山水,归隐田园;   献身边塞,反对征战;不慕权贵,傲岸不羁;心怀天下,忧国忧民;   矢志报国,壮志难酬;政治失意,仕途坎坷;达观豪迈,超凡脱俗;   愤世嫉俗,消沉颓唐;神形兼备,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二)思想情感:   宁静淡泊 恬淡闲适 壮怀激烈 追慕圣贤 孤愤难平 寂寞幽怨   忧郁失望 缠绵悱恻 甜蜜愉悦 嬉怒笑骂 感情细腻 挚切情深   (三)语言文字:   特色:   豪放雄奇 沉郁顿挫 直率天真 婉约含蓄 诙谐风趣 叠字叠词 明白如话 平淡无奇   词藻华丽 质朴清新 苍凉雄浑 抑扬顿挫 形神兼备 穷形尽相 行云流水 明快晓畅   作用:   深化主旨,画龙点睛;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深沉动人,发人深省;言近意远,蕴藉含蓄;音韵和谐,铿锵有力;淋漓尽致,回肠荡气;一气呵成,琅琅上口;余音绕梁,意味深长。   (四)表达方式:   叙述 描写 议论 抒情(重点是描写抒情)   描写有:正侧结合 动静结合 点面结合 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眼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具体形象为实,想象联想为虚。   抒情方式有直接(正面)抒情和间接(侧面)抒情。   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移情于物,情景交融。   (五)表达技巧:   铺陈其事 浓墨重彩 托物起兴 对比比较 映衬比较 虚拟写实 象征暗示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 化用典故 以古讽今怀古伤今 以动写静 以乐写哀 烘云托月直抒胸臆 白描勾勒 议论点染 开门见山 卒章显志 小中见大 欲扬先抑 巧设悬念 前后照应 联想想象 含而不露   (六)修辞方法: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冗长为简洁。   拟人:使……人格化,新颖别致,栩栩如生,引人联想,生动活泼。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语言简练含蓄。   对偶:形式上语言简练,整齐对称,有音乐美;内容上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触发联想,营造气氛。   排比: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议论内容集中,增强气势;抒情语势磅礴,痛快淋漓。   设问:开头设问,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激发思考。   反复:议论说理,强调强化;抒情写景,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感染力强。   (七)构思:   方法:起承转合 首尾呼应 开门见山 层层深入 先总后分 过渡 铺垫 伏笔   作用:独辟蹊径 独出心裁 自出机杼 别开生面 别具一格 不落俗套 突兀而起 笔锋一转 严谨完整   答题常用语:   (1)诗歌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①、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也属于写景诗,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渊明、谢灵运、谢脁、孟浩然、王维、杨万里等。李白、杜甫、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②、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注意。如于谦的《石灰吟》等。   ③、边塞诗: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王维、王昌龄等。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如盛唐、中唐、晚唐的边塞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相同的。   ④、咏怀诗:因身世遭遇所感,多抒发一些抑郁之情。如杜甫、李商隐等。   ⑤、咏史诗: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   (2)诗人风格   孟浩然诗风的语淡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 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李贺诗风的忧郁激愤;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晏殊词风的明朗疏淡;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秦观词风的情真意切;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杨万里词风的新鲜活泼;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姜夔词风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等等。   注意诗人总体创作风格之外的“变格”。   (3)语言特点   ①清新。②平淡,也称质朴。③绚丽。④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⑤含蓄。⑥简洁。   (4)表现手法   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   ①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a)有动静结合(b)虚实结合等的不同(c)点面结合(d)正面侧面(e)远近、高低各个角度的描写(f)明暗、冷暖等色调形态(g)各种感觉:视、听、触、嗅(h)细节(I)场面等。   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   ②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   ③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   ④其他写作技巧包括:(a)赋比兴、(b)衬托、(c)对比、(d)渲染、(e)卒章显志、(f)欲扬先抑、(g)联想想象、(h)语序倒置等。   (5)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a、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b、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   托物言志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寄寓、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衬托、烘托: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   c、侧面描写   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   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d、语言特点类   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   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体物入微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   诗情画意:   e、议论类   富有哲理淋漓尽致   f、语言风格类   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   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   简洁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   浅显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平淡无奇 、质朴清新、淡雅 、词藻华丽   明快:明白通畅。   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雄健雄浑:雄壮、强健、浑厚。   g、文章结构   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   呼应、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h、行文技巧类   虚实相生:虚,多指文章中想像的部分。   水乳交融:紧密结合在一起。   i、其它   构思精巧 、新颖、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不落窠臼 、不落俗套 、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颇具匠心 感情细腻、感情真挚 、跃然纸上 、曲折 、层次分明   (6)诗歌意象诠释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2)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3)以折柳表惜别。 “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   (4)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5)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6)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7)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   (8)松——坚贞高洁。   (9)莲——表达爱情。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10)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11)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12)鹧鸪鸟——离愁别绪。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1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14)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竹:气节 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   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15)花草类   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菊:隐逸 高洁 脱俗   梅: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   兰:高洁   牡丹:富贵 美好   草: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16)动物类   子规:悲惨 凄恻   猿猴:哀伤 凄厉   鸿鸽::理想 追求   鱼:自由 惬意   (孤)雁: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 消息   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   (瘦)马: 奔腾 追求 漂泊乌鸦:小人 俗客庸夫   沙鸥:飘零 伤感   (17)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辽阔 力量 深邃 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 江湖的诡谲   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 希望 生机 活力 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残酷 热情 政治斗争 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 欢愉 希望   东风:春天 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 衰败 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 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 社会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 美好 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云:游子 飘泊   天阴:压抑 愁苦 寂寞   天晴:欢愉 光明   (18)器物类   玉:高洁 地重游脱俗 珍珠:美丽 无瑕   簪缨 (冠):官位 名望   (19)颜色类   白:纯洁 无暇 丧事 红:热情奔放 青春 喜事   绿:希望 活力 和平 蓝:高雅 忧郁   黄:温暖 平和 紫:高贵 神秘   黑:黑暗 绝望 庄重 神秘 对死者的怀念 命途的多舛   (20)其它类   英雄:追慕 自愧自叹   小人:鄙夷 明志 自省 鞭挞   古迹:怀旧明志 昔盛今衰 (国家) 衰败 萧条 (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21)时段   破晓:初现希望   深夜:愁思怀旧   乡村:思归 厌俗 田园风光 生活气息 纯扑美好 安逸宁静   草原:辽阔 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 城市 (市井):繁荣热闹 富贵奢华   仙境:飘逸 美妙洁净 忘尘厌俗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   思乡 思亲   朝阳:希望 朝气 活力   夕阳:失落 消沉 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正午:热烈 热情奔放 恶势力对社会、对人的摧残   天地:人类的渺小 人生的短暂 心胸的广阔 情感的孤独   酒:欢悦 得意 失意 愁苦   意象:①望月怀远。②伤春悲秋。③见流水而思年华易逝。④折柳赠别。⑤以梧桐细雨写凄楚悲凉。⑥以菊花写隐逸。⑦以松柏表坚贞。⑧以莲花表高洁。⑨以牡丹写富贵。⑩以百合花写夫妻恩爱。○11以松鹤写高奉。○12梅花表现贞洁的品格。   (一)表现同一种思想感情的不同意象:   (1)表现离别、思乡、怀人的:   杨柳、长亭、(古代送别饯行的地方)   月,思乡诗中最常见的意象,月代表着团圆,它也就成为思乡的寄托。   大雁,作为候鸟来往于南北,思归的人望着大雁归去,必然勾起思乡之情。   羌笛之声,往往勾起思念之情。   (2)象征精神品质的:   松、竹、梅、莲、菊、冰雪,象征人的高洁的品质。   (3)表现凄凉、悲伤、孤独的:   梧桐、细雨、鹧鸪、杜鹃、猿啼、寒蝉、流水,野草、落木、夕阳。   (4)象征边塞生活的:   大漠、黄沙、烽火、长烟、长河、关山、孤城、羌笛、战鼓、号角。   (二)同一意象表现不同情感的:   鉴赏诗歌,既要抓主要意象,又要联系全篇,对诗歌作宏观把握,不能一概而论。   例如:“猿啼”意象:   (1)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李白因神往天姥而愉快成梦,兴致勃勃。   (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流放途中忽然遇赦,情绪兴奋。   (3)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一个“哀鸣”写尽了遭受贬谪之人的惶惑与凄凉。   又如“酒”意象:   (1)欢时——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2)离时——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愁时——借酒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   (4)乐时——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金余杯。   熟知了常见意象的含义,了解了作者情感,把握了诗歌的主旨,高考诗歌鉴赏题就迎刃而解。   诗词意象的含义,有些是约定俗成相的。如月,表示怀乡、团圆;如柳,表示送别、思念;如孤雁、断鸿,表示飘零、孤寂……但是,并非意象一成不变,更多意象含义,要在具体语境中体会。例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象征“游子”,浮云无根,游子远家,两者对举,加深游子的飘零感;“落日”,潜含一个“归”字,“故人情”,也隐含“归”意,两相印证,显示出怀人、思乡的浓郁真情。这句诗里的意象,与常用的怀人、思乡的意象不同,但也能表达相同情感。懂得这一道理,对意象的分析和理解,大有裨益。   (7)诗歌鉴赏题的表述   灵活运用常见的古诗鉴赏术语,准确得体地表述自己“就诗论诗”的心得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夸饰;用典;含蓄;对仗;韵脚。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8)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a忧国伤时: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反映离乱的痛苦;   表达山河沦丧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b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c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d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古讽今的情怀;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长亭送别: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   这些就差不过多了

  • 三字经全文意思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不知害人,既为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孝悌乃一件大事。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知十百千万之数为某数,识古今圣贤之事为某文也。   12、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解释】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13、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解释】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14、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解释】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15、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解释】再让我们看一看四周环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这四时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16、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解释】说到东、南、西、北,这叫做”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17、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解释】至于说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产生的。   18、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解释】”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19、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   【解释】太阳行走的轨迹叫做黄道,大地所在的平面位于中间,这个平面叫做赤道。根据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古人不知道地球是球体,所以古人所说的赤道应该就指的是他们所生活的这个平面。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而太阳又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转。太阳运行的轨道叫”黄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条假想的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这就是赤道。   20、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解释】在赤道地区,温度最高,气候特别炎热,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气温逐渐变低。我们国家是地处地球的东北边。   21、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   【解释】我国气候冷暖匀称而有霜露。右边是高原,左边是大海。   22、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   【解释】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23、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解释】中国的五大名山,称为”五岳“,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五座山是中国大山的代表。   24、古九州,今改制。称行省,三十五。   【解释】中国汉时以辖九州统管全国,现为省,总共三十五个。   25、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解释】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称为四民,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26、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解释】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作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葆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27、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解释】除了人类,在地球上还有花草树木,这些属于植物,在陆地上和水里到处都有。   28、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解释】虫、鱼、鸟、兽属于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飞,有的能在陆地上走,有的能在水里游。   29、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解释】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像稻子、小麦、豆类、玉米和高粱,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30、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解释】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31、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俱。   【解释】高兴叫做喜,生气叫做怒,伤心叫做哀,害怕叫做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内心很贪恋叫做欲,合起来叫七情。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   32、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解释】青色、黄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我国古代传统的五行中的五种颜色,是人们的肉眼能够识别的。   33、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解释】在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辨出来的,有酸、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   34、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解释】我们的鼻子可以闻出东西的气味,气味主要有五种,即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朽味。   35、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解释】我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黏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   36、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解释】我们的祖先把说话声音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四声的运用必须和谐,听起来才能使人舒畅。   37、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解释】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本身,我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38、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解释】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曾孙和玄孙。从高祖父到玄孙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39、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解释】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   40、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解释】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互相讲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们就会对他忠心耿耿了。   41、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   【解释】前面提到的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是人人都应遵守的,千万不能违背。   42、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   【解释】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这是中国古代亲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时穿的五种孝服。   43、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解释】礼法、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是古代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这六种技艺到现已经没有人能同时具备了。   44、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解释】在六艺中,只有书法现今社会还是每个人都推崇的。当一个人认识字以后,就可以去研究《说文解字》,这样对于研究高深的学问是有帮助的。   45、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解释】我国的文字发展经历了古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这一定要认清楚,不可搞混乱了。   46、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   【解释】假如你想广泛地学习知识,实在是不容易的事,也无从下手,但如能做大体研究,还是能了解到许多基本的道理。   47、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解释】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48、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解释】作为一个学者,求学的初期打好基础,把小学知识学透了,才可以读”四书“。   49、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解释】《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们,以及弟子的弟子们,记载有关孔子言论的一部书。   50、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解释】《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51、作中庸,乃孔汲。中不偏,庸不易。   【解释】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汲,”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变的意思。   52、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解释】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53、四书熟,孝经通。如六经,始可读。   【解释】把四书读熟了,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   54、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解释】《诗》、《书》、《易》、《礼》、《春秋》,再加上《乐》称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应当仔细阅读。   55、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解释】《连山》、《归藏》、《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三部书,这三部书合称”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   56、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解释】《书经》的内容分六个部分:一典,是立国的基本原则;二谟,即治国计划;三训,即大臣的态度;四诰,即国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国君的命令。   57、我周公,作周礼。着六官,存治体。   【解释】周公着作了《周礼》,其中记载着当时六宫的官制以及国家的组成情况。   58、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解释】戴德和戴圣整理并且注释《礼记》,传述和阐扬了圣贤的着作,这使后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关礼乐的情形。   59、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解释】《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它是一种内容丰富、感情深切的诗歌,实在是值得我们去朗诵的。   60、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解释】后来由于周朝的衰落,诗经也就跟着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这本书中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以及对各国善恶行为的分辨。   61、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解释】三传就是羊高所着的《公羊传》,左丘明所着的《左传》和谷梁赤所着的《谷梁传》,它们都是解释《春秋》的书。   62、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解释】经传都读熟了然后读子书。子书繁杂,必须选择比较重要的来读,并且要记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63、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解释】五子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他们所写的书,便称为子书。   64、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解释】经书和子书读熟了以后,再读史书、读史时必须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们盛衰的原因,才能从历史中记取教训。   65、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解释】自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帝王都能勤政爱民、非常伟大,因此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   66、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解释】黄帝之后,有唐尧和虞舜二位帝王,尧认为自己的儿子不肖,而把帝位传给了才德兼备的舜,在两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称颂。   67、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解释】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朝的开国君主是文王和武王。这几个德才兼备的君王被后人称为三王。   68、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解释】禹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从此天下就成为一个家族所有的了。经过四百多年,夏被汤灭掉,从而结束了它的统治。   69、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解释】汤朝征讨夏朝,定国号为商,过了六百多年,直到纣的灭亡。   70、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解释】周武王起兵灭掉商朝,杀死纣王,建立周朝,周朝的历史最长,前后延续了八百多年。   71、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解释】自从周平王东迁国都后,对诸侯的控制力就越来越弱了。诸侯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而游说之士也开始大行其道。   72、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解释】东周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春秋时期,一是战国时期。春秋时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号称五霸。战国的七雄分别为齐楚燕韩赵魏秦。   73、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解释】战国末年,秦国的势力日渐强大,把其他诸侯国都灭掉了,建立了统一的秦朝。秦传到二世胡亥,天下又开始大乱,最后,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   74、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解释】汉高祖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汉朝的帝位传了两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时,就被王莽篡夺了。   75、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解释】王莽篡权。改国号为新,天下大乱,刘秀推翻更始帝,恢复国号为汉,史称东汉光武帝,东汉延续四百年,到汉献帝的时候灭亡。   76、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解释】东汉末年,魏国、蜀国、吴国争夺天下,形成三国相争的局面。后来魏灭了蜀国和吴国,但被司马炎篡夺了帝位,建立了晋朝,晋又分为东晋和西晋两个时期。   77、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解释】晋朝王室南迁以后,不久就衰亡了,继之而起的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国都建在金陵。   78、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兴高齐。   【解释】北朝则指的是元魏。元魏后来也分裂成东魏和西魏,西魏被宇文觉篡了位,建立了北周;东魏被高洋篡了位,建立了北齐。   79、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解释】杨坚重新统一了中国,建立了隋朝,历史上称为隋文帝。他的儿子隋炀帝杨广即位后,荒淫无道,隋朝很快就灭亡了。   80、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解释】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最后隋朝灭亡,他战胜了各路的反隋义军,取得了天下,建立起唐朝。   81、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解释】唐朝的统治近三百年,总共传了二十位皇帝。到唐昭宣帝被朱全忠篡位,建立了梁朝,唐朝从此灭亡。为和南北朝时期的梁相区别,历史上称为后梁。   82、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解释】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的更替时期,历史上称作五代,这五个朝代的更替都有着一定的原因。   83、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解释】赵匡胤接受了后周”禅让“的帝位,建立宋朝。宋朝相传了十八个皇帝之后,北方的少数民族南下侵扰,结果又成了南北混战的局面。   84、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   【解释】北方的辽人、金人和蒙古人都建立了国家,自称皇帝,最后蒙古人灭了金朝和宋朝,建立了元朝,重又统一了中国。   85、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废。   【解释】元朝的疆域很广大,所统治的领土,超过了以前的每一个朝代。然而它只维持了短短九十年,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86、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   【解释】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起义,最后推翻元朝统治,统一全国,建立大明,他自己当上了皇帝,年号洪武,定都在金陵。   87、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   【解释】到明成祖即位后,把国都由金陵迁到北方的燕京。明朝共传了十六个皇帝,直到崇祯皇帝为止,明朝就灭亡了。   88、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   【解释】明朝末年,宦官专权,天下大乱,老百姓纷纷起义,以闯王李自成为首的起义军攻破北京,迫使崇祯皇帝自杀,明朝最后灭亡。   89、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解释】清军入关后,清世祖顺治皇帝在北京登上帝座,平定了各地的混乱局面,使得老百姓可以重新安定地生活。   90、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   【解释】顺治皇帝以后,分别是康熙、雍正、乾隆和嘉庆四位皇帝,在此期间,天下太平,人民生活比较安定,国家也比较强盛。   91、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   【解释】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发生了变乱,英军挑起鸦片战争。英法两国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法国神父被杀为由组成联军,直攻北京。   92、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   【解释】同治、光绪皇帝以后,清朝的国势已经破败不堪,当传到第九代宣统皇帝时,就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   93、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   【解释】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统治,废除了帝制,建立了宪法,成立了中华民国政府,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94、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解释】以上所叙述的是从三皇五帝到建立民国的古今历史,我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可以了解各朝各代的治乱兴衰,领悟到许多有益的东西。   95、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解释】中国和历史书虽然纷繁、复杂,但在读的时候应该有次序:先读《史记》,然后读《汉书》。   96、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   【解释】第三读《后汉书》,第四读《三国志》,读的同时,还要参照经书,参考《资治通鉴》,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的治乱兴衰了。   97、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解释】读历史的人应该更进一步地去翻阅历史资料,了解古往今来事情的前因后果,就好像是自己亲眼所见一样。   98、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解释】我们读书学习,要有恒心,要一边读,一边用心去思考。只有早早晚晚都把心思用到学习上,才能真正学好。   99、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解释】从前,孔子是个十分好学的人,当时鲁国有一位神童名叫项橐,孔子就曾向他学习。像孔子这样伟大的圣贤,尚不忘勤学,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100、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解释】宋朝时赵中令——赵普,他官已经做到了中书令了,天天还手不释卷地阅读论语,不因为自己已经当了高官,而忘记勤奋学习。   101、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解释】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   102、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解释】晋朝的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战国时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他们不用别人督促而自觉勤奋苦读。   103、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解释】晋朝人车胤,把萤火虫放在纱袋里当照明读书。孙康则利用积雪的反光来读书。他们两人家境贫苦,却能在艰苦条件下继续求学。   104、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解释】汉朝的朱买臣,以砍柴维持生活,每天边担柴边读书。隋朝李密放牛把书挂在牛角上,有时间就读。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仍坚持读书。   105、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解释】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号老泉,小时候不想念书,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下决心努力学习,后来成了大学问家。   106、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解释】像苏老泉上了年纪,才后悔当初没好好读书,而我们年纪轻轻,更应该把握大好时光,发奋读书,才不至于将来后悔。   107、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解释】宋朝有个梁灏,在八十二岁时才考中状元,在金殿上对皇帝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不如他。   108、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解释】梁灏这么大年纪,尚能获得成功,不能不使大家感到惊异,钦佩他的好学不倦。而我们应该趁着年轻的时候,立定志向,努力用功就一定前途无量。   109、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解释】北齐有个叫祖莹的人,八岁就能吟诗,后来当了秘书监着作郎。另外唐朝有个叫李泌的人,七岁时就能以下棋为题而作出诗赋。   110、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解释】他们两个人的聪明和才智,在当时很受人们的赞赏和称奇,我们正值求学的开始,应该效法他们,努力用功读书。   111、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解释】在古代有许多出色的女能人。象东汉末年的蔡文姬能分辨琴声好坏,晋朝的才女谢道韫则能出口成诗。   112、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解释】像这样的两个女孩子,一个懂音乐,一个会做诗,天资如此聪慧;身为一个男子汉,更要时时警惕,充实自己才对。   113、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解释】唐玄宗时,有一个名叫刘晏的小孩子,才只有七岁,就被推举为神童,并且做了负责刊正文字的官。   114、彼虽幼,身已仕。有为者,亦若是。   【解释】刘晏虽然年纪这么小,但却已经做官来,担当国家给他的重任,要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只要勤奋好学,也可以和刘晏一样名扬后世。   115、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解释】狗在夜间会替人看守家门,鸡在每天早晨天亮时报晓,人如果不能用心学习、迷迷糊糊过日子,有什么资格称为人呢。   116、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解释】蚕吐丝以供我们做衣料,蜜蜂可以酿制蜂蜜,供人们食用。而人要是不懂得学习,以自己的知识、技能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真不如小动物。   117、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解释】我们要在幼年时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长大后能够学以致用,上替国家效力,下为人民谋福利。   118、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解释】如果你为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人民就会赞扬你,而且父母也可以得到你的荣耀,给连祖先增添了光彩,也给下代留下了好的榜样。   119、人遗子,金满赢。我教子,唯一经。   【解释】有的人遗留给子孙后代的是金银钱财,而我并不这样,我只希望他们能精于读书学习,长大后做个有所作为的人。   120、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解释】反复讲了许多道理,只是告诉孩子们,凡是勤奋上进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而只顾贪玩,浪费了大好时光是一定要后悔的。   

  • 三字经全文的多少字?

      《三字经》一句三个字   《三字经》总共有一千一百四十五个字。     全文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香九龄 能温席 孝於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於长 宜先知     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曰火水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稻粱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具     匏土革 木石金 与丝竹 乃八音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     自子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     父子恩 夫妇从 兄则友 弟则恭     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     此十义 人所同 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名句读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 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 说仁义 作中庸 子思笔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 至平治 孝经通 四书熟     如六经 始可读 诗书易 礼春秋     号六经 当讲求 有连山 有归藏     有周易 三易详 有典谟 有训诰     有誓命 书之奥 我周公 作周礼     著六官 存治体 大小戴 注礼记     述圣言 礼乐备 曰国风 曰雅颂     号四诗 当讽咏 诗既亡 春秋作     寓褒贬 别善恶 三传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彀梁 经既明 方读子     撮其要 记其事 五子者 有荀杨     文中子 及老庄 经子通 读诸史     考世系 知终始 自羲农 至黄帝     号三皇 居上世 唐有虞 号二帝     相揖逊 称盛世 夏有禹 商有汤     周文武 称三王 夏传子 家天下     四百载 迁夏社 汤伐夏 国号商     六百载 至纣亡 周武王 始诛纣     八百载 最长久 周辙东 王纲堕     逞干戈 尚游说 始春秋 终战国     五霸强 七雄出 嬴秦氏 始兼并     传二世 楚汉争 高祖兴 汉业建     至孝平 王莽篡 光武兴 为东汉     四百年 终於献 魏蜀吴 争汉鼎     号三国 迄两晋 宋齐继 梁陈承     为南朝 都金陵 北元魏 分东西     宇文周 兴高齐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传 失统绪 唐高祖 起义师     除隋乱 创国基 二十传 三百载     梁灭之 国乃改 梁唐晋 及汉周     称五代 皆有由 炎宋兴 受周禅     十八传 南北混 辽与金 皆称帝     太祖兴 国大明 号洪武 都金陵     迨成祖 迁燕京 十六世 至崇祯     阉乱后 寇内讧 闯逆变 神器终     清顺治 据神京 至十传 宣统逊     举总统 共和成 复汉土 民国兴     廿二史 全在兹 载治乱 知兴衰     十七史 全在兹 载治乱 知兴衰     读史书 考实录 通古今 若亲目     口而诵 心而惟 朝於斯 夕於斯     昔仲尼 师项橐 古圣贤 尚勤学     赵中令 读鲁论 彼既仕 学且勤     披蒲编 削竹简 彼无书 且知勉     头悬梁 锥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     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     如负薪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     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愤 读书籍     彼既老 犹悔迟 尔小生 宜早思     若梁灏 ......余下全文>>

  • 给古诗文比赛起名字

      古诗文的比赛你可以写一下啊,某某诗词大会呀,这还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

  •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全文和解释

      1.胜战计     第一计:瞒天过海,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   第二计:围魏救赵,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第三计:借刀杀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第四计:以逸待劳,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第五计:趁火打劫,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   第六计:声东击西,指表面上声言要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     2.敌战计     第七计:无中生有,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   第八计:暗渡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第九计:隔岸观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热闹。   第十计:笑里藏刀,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第十二计:顺手牵羊,指乘机拿走人家东西的偷窃行为。     3.攻战计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   第十四计:借尸还魂,比喻已经消灭或没落的事物,又假托别的名义或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出现。   第十五计: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行事,想法子引诱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第十六计:欲擒故纵,比喻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   第十七计:抛砖引玉,以自己的粗浅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见解。   第十八计:擒贼擒王,比喻做事要抓关键。     4.混战计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从锅底抽掉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二十计:混水摸鱼,比喻趁混乱时机攫取不正当的利益。   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早的壳。比喻用计脱身。   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关起门来捉进入屋内的盗贼。   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结交离得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的国家。   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以借路为名,实际上要侵占该国。     5.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   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指着桑树骂槐树。比喻借题发挥,指着这个骂那个。   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假装痴呆,掩人耳目,另有所图。   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上楼以后拿掉梯子。借指与人密谈。也用以比喻怂恿人,使人上当。   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比喻将本求利,别人收获。   第三十计:反客为主,指在一定的场合下采取主动措施,以声势压倒别人。     6.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美人计,以美女诱人的计策。   第三十二计:空城计,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   第三十三计:反间计,指用计谋离间敌人引起内讧。   第三十四计:苦肉计,故意毁伤身体以骗取对方信任,从而进行反间的计谋。   第三十五计:连环计,指一个接一个相互关联的计策。   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用于做事时如果形势不利没有成功的希望时就选择退却、逃避的态度。   

  • 短歌行翻译及全文带拼音

      对(duì)酒(jiǔ)当(dāng)歌(gē),人(rén)生(shēng)几(jǐ)何(hé)?   譬(pì)如(rú)朝(zhāo)露(lù),去(qù)日(rì)苦(kǔ)多(duō).   慨(kǎi)当(dāng)以(yǐ)慷(kāng),忧(yōu)思(sī)难(nán)忘(wàng).   何(hé)以(yǐ)解(jiě)忧(yōu),唯(wéi)有(yǒu)杜(dù)康(kāng).   青(qīng)青(qīng)子(zǐ)衿(jīn),悠(yōu)悠(yōu)我(wǒ)心(xīn).   但(dàn)为(wéi)君(jūn)故(gù),沉(chén)吟(yín)至(zhì)今(jīn).   呦(yōu)呦(yōu)鹿(lù)鸣(míng),食(shí)野(yě)之(zhī)苹(píng).   我(wǒ)有(yǒu)嘉(jiā)宾(bīn),鼓(gǔ)瑟(sè)吹(chuī)笙(shēng).   明(míng)明(míng)如(rú)月(yuè),何(hé)时(shí)可(kě)掇(duō).   忧(yōu)从(cóng)中(zhōng)来(lái),不(bù)可(kě)断(duàn)绝(jué).   越(yuè)陌(mò)度(dù)阡(qiān),枉(wǎng)用(yòng)相(xiāng)存(cún).   契(qì)阔(kuò)谈(tán)宴(yàn),心(xīn)念(niàn)旧(jiù)恩(ēn).   月(yuè)明(míng)星(xīng)稀(xī),乌(wū)鹊(què)南(nán)飞(fēi).   绕(rào)树(shù)三(sān)匝(zā),何(hé)枝(zhī)可(kě)依(yī)?   山(shān)不(bù)厌(yàn)高(gāo),海(hǎi)不(bù)厌(yàn)深(shēn).   周(zhōu)公(gōng)吐(tǔ)哺(bǔ),天(tiān)下(xià)归(guī)心(xīn).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何以解忧?难有杜康.——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你运转着,永不停止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明月升起 ,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比喻用人要“唯才是举”,多多益善.)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周公见到贤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马上接待.《史记》载周公自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贤.”),才能使天下我.

  • ,与尸体的爱情全文阅读

      操!骗人是吧?!全文?在哪呢?骗子死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