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有哪些思想

  • 周易的设计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发展规律。   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矛盾定律。   周易八卦则是按天定定位的先天理论和南火北冷的后天理论作为指导思想。   算命、风水等具体方术则是根据五行的相生相克为具体预算依据。     周易八卦和五行,讲究平衡为美,弱则补之,强则抑之。

  • 周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关于《周易》的核心思想,《乾卦·彖传》曾经做了经典的表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务,万国咸宁。”“太和”即最高的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保合太和”即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加以保合之功,不断地进行调控使之长久保持,来造就一种符合人所期望的万物繁庶、天下太平的良好局面。先秦时期,道家强调自然的和谐,儒家强调社会的和谐。比如老子曾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孔子的学生有子指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周易》综合总结了儒道两家的说法,提出了太和的思想,把自然和社会看做一个整体,适用于自然界的原则同样也适用于人类社会,其根本主旨在于推天道以明人事,根据对支配着自然界的那种和谐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来谋划一种和谐的、自由的、舒畅的社会发展前景,使得社会领域的君臣、父子、夫妇的人际关系能够像天地万物那样调适畅达,各得其所。因此,就价值理想而言,《周易》的核心思想是追求一种以太和为最高目标的天与人、自然与社会的整体和谐,其思维模式是一个儒道互补的新型的世界观,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体现了中国思想的共同特征。   《周易》的这个核心思想也叫中和,易道贵中和,中和的实质性的内涵,可以归结为阴阳协调,刚柔并济,双向互补,动态平衡,是事物生生不已持续发展的内在的生机活力,总体上是从阴阳哲学的基本原理自然引申而来。照《周易》看来,整个客观世界是由阴阳两大势力所组成,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是个一体化的大系统,表现为大化流行的动态过程,生生不已,变化日新,其内在的动力机制则是阴与阳的协调并济,相反相成。阳之性为刚健,阴之性为柔顺;阳之功能为创生,阴之功能为成全;阳居于领导的地位,阴居于从属的地位,此二者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彼此感应,由此而形成“天地交泰”,这就是宇宙的和谐,自然的和谐。人类社会的组织是效法宇宙自然的组织建立起来的,也相应地区分成为阴阳,既有合理的分工,又有相互之间的协作,从而形成一种“上下交而其志同”的社会和谐。《系辞》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适用于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一条总的原则,统贯天、地、人三才之道,《周易》的哲学体系完全是围绕着这个命题而展开的,为了切实地把握中和、太和思想的实质性的内涵,应该把自己的思想提升到阴阳哲学的高度来加深理解。   3652953029

  • 周易注的思想

      《周易注》本费直之古文《易》,廓清汉人繁琐的象数之学和谶纬迷信,不讲互体、卦变、卦气、纳甲等,以简略易懂的文字,揭示《易》中所包含的根本义理。《周易注》还援《老》解《易》,注入玄学思想,阐述了贵无的本体论和“得意忘象”的认识论,使《周易》成为玄学理论的基本思想资料之一。 王弼为义理派《易》学大家。自幼聪慧过人,十余岁就博览群书,能言善辩,并对老庄之学极感兴趣。长而好谈论儒道,尚玄谈,辞才辨逸。官至尚书郎,年二十四卒。著作有《老子注》、《周易注》、《周易略例》、《周易穷微论》、《易辨》、《周易大衍论》,后三种已佚。《周易》虽初为卜筮之书,但其中包含着丰富哲学思想。孔子“赞《易》”,作“十翼”,对其哲学内蕴有所阐述,但并未完全消除《周易》一书的迷信色彩。“及秦禁书,《易》以卜筮之书独不禁”(《汉书·儒林传》)就说明了这一点。汉代,象数学派兴起,著名经学家京房、郑玄、马融、虞翻等创卦气、纳甲、爻辰诸说,又引灾异纬候解说《周易》,离孔子之学越来越远,完全背离《周易》的哲学思想,使《易》学发展误入迷信岐途。王弼力排诸儒之议,重倡义理之学,使《易》学研究风气为之一变。《经义考》卷十引黄宗炎说:“辅嗣生当汉后,见象占之牵强拘泥,有乖于圣教,始一切扫除,畅以义理,天下之耳目焕然一新,圣道为之复睹。”王弼《周易注》包括《经》的部分,即六十四卦的卦爻辞及《传》的《文言》、《彖辞》、《象辞》等。晋韩康伯继承王弼思想续注《系辞》、《说卦》、《序卦》、《杂卦》等。唐修《五经正义》时以韩注合于王注刊行。王弼《周易注》版本很多,通行的有《四部丛刊》影印宋本、清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本。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楼宇烈《王弼集校释》收有《周易注》并作了校勘简释。 归纳起来,王弼对《易》学的贡献主要有两方面:第一,对象数学的穿凿附会给予彻底批判。《周易略例·明象》说:“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义苟在健,何必马乎?类苟在顺,何必牛乎?爻苟合顺,何必坤乃为牛?义苟应健,何必乾乃为马?而或者定马于乾,案文责卦,有马无乾,则伪说滋漫,难可纪矣。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致五行。一失其原,巧喻弥甚。”第二,王弼对孔子《易》学有所发展。明确提出“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周易略例·明卦适变通爻》)等著名论断,丰富、完善了义理派《易》学的理论体系。但总的说来,王弼重兴义理派《易》学,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功不可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评价至为公允:“平心而论,阐明义理,使《易》不杂于术数者,弼与康伯深为有功;祖尚虚无,使《易》竟入于《老》、《庄》,弼与康伯亦不能无过。瑕瑜不掩,是其定评。” 韩康伯少聪慧,留心文艺。举秀才,征佐著作郎,皆不就。简文帝居藩,引为谈客,后曾为豫章太守、吏部尚书、领军将军等职。年四十九卒。韩康伯在王弼《周易注》、《周易略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排斥象数学,从义理角度说《易》,对《易》学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其不足之处,即《经义考》卷六十九引王禕说:“疏略而无据”,但终究瑕不掩瑜。《新唐书·艺文志》、《旧唐书·经籍志》皆著录王弼《周易注》七卷,是合六卷《周易注》与《周易略例》一卷。王俭《七志》称王弼《周易注》为十卷,盖并王、韩之书合为一书计。孔颖达合王、韩之注作《周易正义》,该书大行,诸家皆废。有明赵藩味经堂刊本,明闽刊本,明葛鼐《十三经古注》本,清武英殿仿宋相台岳氏本,万青选稽古楼十三经注本。收入中华书局1980年版《王弼集校释》。②六卷。清李士轸撰。李士轸字嗣香,天津人。光绪庚辰(1880)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此书仅注上下经文,不及十翼。可能是佚书。书中依经立注,明白晓畅,所引多宋人之说,后附自己所得,皆成一家之言。书未刊行,仅见于周馥《周易汇参》中。有家藏抄本。

  • 1976年属龙女的思想

      76年出生,2012本命年犯太岁,犯太岁者流年不利。当请本命太岁护身符化解犯太岁,趋吉避凶、消灾避祸,以免财运反复。参阅《龙年生人,2012本命年忌红色等六大注意事项》。     1、本命年禁红色,红腰带、红绳、红内衣等,一概不能用。龙年,土旺。红色属火,五行火生土,穿红色即用火生土,进一步破坏了五行平衡,无灾也会变有灾,小灾变大灾的。     2、2012年本命年犯太岁,犯太岁可能导致流年不利,诸事不顺,当请本命太岁护身符化解犯太岁。注意:太岁符自古分阴阳的,阴符、阳符不可混用,男士必须请阴符,女士则要请阳符。正宗阴阳太岁符可去网上财神庙奉请。     3、拒绝假冒伪劣。太岁神出自北斗,是道教值年神,与佛教无关的。太岁神在所有值年神煞中素有年中天子之称,总管一岁之祸福吉凶,世人不可冲犯。一些外道不可乱用,比如有的太岁符阴阳不分;有的太岁符上面写着佛教用语“唵佛敕令”;有的化太岁锦囊里面放着佛教的化太岁平安佛牌,还有化太岁锦囊里面放着与值年太岁毫无关联的佛教七宝石、五色豆、财神米、黑曜石等物件。     此外还有三龟赐福、九星化煞钱、五帝明咒等,都说能化解犯太岁。用这些化太岁,我在文献典籍中都没有查到记录,当属今人的发明与创造。今人的发明创造太多了,广大网友化解本命年、化解犯太岁年需牢记: 犯太岁者,请阴阳太岁符化解。千百年来炎黄子孙一直都是如此化解的。     4、补救方法。本命年犯太岁,如果没有有效化解,可能一衰衰三年。如果不小心用了红色,用了伪劣本命年符咒、饰品。可采取适当的方法补救。一是立即停止使用外道符咒、饰品,改用正规太岁符。二是请五行八卦福理顺阴阳五行气场。五行八卦福一般贴于卧室或客厅,催动五行能量流通、调节阴阳气场平衡。     5、注意:值年太岁每年不同。阴阳太岁符不可跨年使用,年底必须焚化的。本命太岁符可以跨年使用。阴阳太岁符到当年的农历腊月23日或24日焚化即可。     6、2012年太岁方在东南,岁破方在西北。本命年这两个方位皆凶,可贴五行八卦福镇宅护佑,化解凶煞。     2012本命年犯太岁,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可拜太岁,祈求太岁符保佑流年平安吉祥,趋吉避凶,消灾免祸,网上财神庙为网友提供在线拜太岁与电子祈福平台,是免费注册、免费拜太岁的。

  • 现在的封建传统思想还很严重啊,生男生女不都一样吗

      个人感觉不一样,男人,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男人,都忘不掉那种源自骨子里的血脉传承。而种族凝聚,就是这种传承的寄托,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必由之路。社会的某些专制言论妄自菲薄,希冀践踏自己的内心来博取存在感,可悲可叹。

  • 描写思想的四字成语

      安常守故 习惯于日常的平稳生活,保守旧的一套。指守旧不知变革。   出处:明·海瑞《申军门吴尧便宜五事文》:“本院非安常守故人也。至任以来,千万人以鼓舞作兴,翻然改革望之矣。”   安常习故 习:习惯;故:旧例。安于常规,习惯旧例。形容按照常规和老套办事,守旧而不思变革。   出处:宋·刘挈《论人才》:“有安常习故乐于无事之论,有变古更法喜于敢为之论。”   安贫乐道 道:主张,思想。安于贫穷,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旧时士大夫所主张的为人处世之道。   出处:《后汉书·杨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   白面书生 指缺乏阅历经验的读书人。也指面孔白净的读书人。   出处:《宋书·沈庆之传》:“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济。”   百虑一致 指使各种不同的思想归于一致。   出处:语出《易·系辞下》:“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保残守缺 ①指汉代今文经学派儒生墨守残缺不全的今文经典而拘执一家之言。后常用以比喻泥古守旧,不知改进。②指保藏残缺的古籍文献。   出处:《汉书·刘歆传》:“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往古……犹欲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或怀妒嫉,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抑此三学。”   抱残守缺 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   出处:参见“保残守缺”。   抱残守阙 ①守着残缺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接受新事物。②谓笃守古学古道。③喻在条件很差的情况下坚持着做。   出处:清·江藩《汉学师承记·顾炎武》:“二君以瑰异之质,负经世之才……岂若抱残守阙之俗儒,寻章摘句之世士也哉?”阙,一本作“缺”。   闭关自守 关闭关口,不和外人来往。比喻因循保守,不愿接触外界事物。   出处:《新编五代史平话·周史上》:“无事则民勤于耕稼,以广军储;有事则民习于弓矢,以莅武事。此真霸王之资也。闭关自守,又何忧乎?”   变心易虑 改变思想;改变打算。   出处:《荀子·儒效》:“四海之内,莫不变心易虑以化顺之。”   表里如一 表:外表;里:内心。表面和内心象一个东西。形容言行和思想完全一致。   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附会》:“首尾周密,表里一体。”《朱子全书·论语》:“行之以忠者,是事事要着实,故某集注云:‘以忠,则表里如一。’”   别有肺肠 别有:另有;肺肠:指思想。比喻人动机不良,故意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的奇特的主张。   出处:《诗经·大雅·桑柔》:“自有肺肠,俾民卒狂。”   拨云睹日 拨开云彩看见太阳。形容受到启发,思想豁然开朗,或比喻见到光明,大有希望。同“拨云见日”。   出处:语出《晋书·乐广传》:“[卫瓘]见广而奇之……命诸子造焉,曰:‘此人之水镜,见之莹然,若披云雾而睹青云者也。’”   博大精深 博:广,多。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   出处:明·姜世昌《〈逸周书〉序》:“迄今读书,若揭日月而行千载,其博大精深之旨,非晚世学者所及。”   不臣之心 不臣:不守臣子的本分,封建社会中不忠君。意指不忠君的思想。后也指犯上作乱的野心。   出处:《三国志·魏书·二公孙陶四张传》:“是时术阴有不臣之心,不利国家有长主,外托公义以答拒之。”《晋书·周处传》:“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不合时宜 时宜:当时的需要和潮流。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出处:《汉书·袁帝纪》:“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不经世故 经:经历;世故:人情世事的变故。形容缺乏为人处世的经验。   出处:鲁迅《花边文学·序言》:“然而他们不经世故,偶尔‘忘其所以’也就大碰其钉子。”   不露形色 不让思想活动从行动和表情上流露出来。   出处:刘德桂《宣统皇帝》第一章二:“阿玛一向城府深藏,不露形色,怎么犯了这么大的错误。”   不入时宜 时宜:当时的需要和潮流。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出处:《汉书·袁帝纪》:“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不识时务 时务:当前的形势和潮流。指不认识当前重要的事态和时代的潮流。现也指待人接物不知趣。   出处:《后汉书·张霸传》:“邓骘当朝贵盛,闻霸名行,欲与结交,霸逡巡不答。众人笑其不识时务。”

  • 关于周易

      楼主的联山写错了吧?应该是连山易   找到一篇文章,希望对你有用....   ...............   《连山》《归藏》名称由来考   --------------------------------------------------------------------------------   作者:王宁   《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自汉代以来倍受重视,被尊为“群经之首”。根据《周礼·春官·大卜》云:“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此说自汉代以来,不知倾倒了多少痴迷的文人,虽然他们大多数没见过《连山》、《归藏》为何物,却纷纷凭猜想立说(这看看清代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归藏》后的《附诸家论说》就可明白),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是如杜预《左传注》中所云:“《连山》,伏羲;《归藏》,黄帝”。另一种说法如《周礼•春官•大卜》贾疏所说:“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宋代朱震《汉上易传》则综合此二说云:“《山海经》曰:‘伏羲氏得《河图》,夏后氏因之曰《连山》;黄帝氏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但是今本《山海经》中无此文,此文句与其经文不类,疑系误记或伪托。这些说法都是凭空猜测,良不足据,因为《连山》、《归藏》二书名在秦汉以前是否存在,尚是一大疑问。   《连山》、《归藏》二书名,最早见于《周礼》,在刘歆“发现”《周礼》之前的众多先秦及秦汉古籍中从无提及。《周礼》这书很早就有人怀疑是汉代刘歆造的伪书,郭沫若云:“原来《归藏》之名,仅见于《周礼》的《春官•大卜》,与《连山》、《周易》共合为所谓‘《三易》’,但《汉书·艺文志》中并没有《连山》和《归藏》的著录,我疑是和《周礼》一样,乃刘歆所伪托的东西,不过那伪托品没有流传便化为了乌有。”[1]   刘歆把秦汉以前的一些古书或资料拿来经过重新编辑,删改增损,作成了《周礼》,虽然不能说里面的内容全是他伪造的(实际上里面大部分的内容还是先秦传下来的古代材料),但其中肯定有他伪托虚造的成分。笔者认为,《连山》、《归藏》在汉代的刘歆以前根本没有这两个书名,其名目正是刘歆自己拟造出来的。但也并不是毫无根据,其根据就是当时还流传着的一些古《易》书残篇和《山海经》。   一、关于《连山》的问题   《连山》这书在历史上有好几部,比如梁元帝有《连山》三十卷,隋代的刘炫也伪造过《连山》,宋代出现的《古三坟书》里的《山坟》也称作《连山》,这些都是后出之书,可以不论。但是,在这些《连山》之前,的确还曾经存在过一部《连山》,因为晋代的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两次引用过它:   1、《连山易》曰:“禹取涂山之子,名曰攸女,生余。”(《太平御览》卷一百三十五引《帝王世纪》引)   2、《连山易》曰:“鲧封于崇。”(《史记·夏本纪》索隐引皇甫谧曰引)   由此可以知道,在晋代还有一部叫做《连山》的书在流传,而且这部书所载的故事和夏代有很大的关系。关于这部《连山》的征引,我们能知道的最早者就是晋代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在此以前的书里我们就找不到了,汉代人的著作里当然更找不到。   北魏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引用了两条《连山》文字,兹录于下:   1、《连山易》曰“有崇伯鲧伏于羽山之野。”(《淮水注》引)   2、《连山亦(易)》曰“启筮亭(享)启筮神于大陵之上。”(《颍水注》引)   其中第二条的文字是有讹误的,孙诒让云:   “此文‘连山亦曰启筮亭’七字有误。考《御览》八十二引《归藏易》云:‘昔夏后启筮享神于大陵而上钧台,枚占皋陶曰不吉’(《初学记》二十四亦引其略),此文疑当作‘《连山易》曰:启筮享神于大陵之上’,盖《连山》、《归藏》两《易》皆有此文,抑或本出《归藏》,郦氏误忆为《连山》,皆未可知。今本‘连山亦’,‘亦’即‘易’之误(易、亦音相近);‘启筮亭’三字又涉下‘启筮享’三字而衍(亭、享形相近),文字传讹,构虚成实,遂若此。”[2]   其说甚是。马国翰把这条文字辑入《连山》是对的,但是没有注明出处,其所本者即此。马辑文作“阳文启筮享神于大陵之上”, “阳文”二字乃衍文。郦道元的时候《归藏》已经在社会上流传很久了,他无由把《归藏》误为《连山》,唯一的可能就是《连山》中的部分内容和文字与出土的《归藏》相同,那么说明其作者在制作这部《连山》的时候,也使用了当时还有所存留的《归藏》残篇。   所以,这本《连山》当是郭沫若所说的“乃刘歆伪托的东西”,或者是刘歆以后的东汉人伪托的东西,桓谭《新论》曰:“《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又说“《连山》藏于兰台”,应当是确有其事的,说明东汉的时候的确有部《连山》,但并没有象郭老说的那样“没有流传”,而是有流传,只是流传不广,桓谭看到了,把它写进了《新论》,皇甫谧看到了,在《帝王世纪》中引用了,北魏的郦道元也看到了,在《水经注》里也引用了,后来就逐渐式微,终于

  • 道家思想的精髓是什么?

    道家:老子讲“无为”;庄子讲“逍遥”。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有物件的,物件只有两个,就是人和自然,但是在实行上却是以人为本。 道家尊重人的本性也尊敬自然的法则。所以,人,作为行动之源,首先在学习道家文化时,要搞清楚自己,然后搞清楚自然,最后怎么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 ,“道”一是指天地‘始”,而更重要的是“天”和“人”的运动规律。以至于中国文化中出现了很多关于“道”的规律的概念。道家是介于入世和出世之间的,核心思想是“道”要求个人生长和社会发展都要遵循这个“道”,致下,清虚,清静,无为都是“道”的品质,都是需要做的

  • 十二星座女思想排行

      第一名魔蝎座

  • 思想改变命运作文800字,

      心是花园,思想为种,即可以繁花似锦,也可以杂草丛生。请以“心灵的花园”为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心灵的花园爱不是获得,而是给予,不是享乐的梦想,也不是情欲的宣泄。爱是善良,是名誉,是和平,是干净的人生。爱是心灵的种子,她将孕育出心灵的花园。孩子的心灵是一片未开垦的土地,他们像天使般纯洁。那一尘不染的干净,干净的让人心碎。但我们不得不让他们在现实的酸雨中淋漓那苦难与挫折,不书摧残,而是爱。爱他,不仅仅是要给他无微不至的呵护,更要让他学习自立。我们可以为他撒下爱的种子,我们可以为他浇水施肥,但幼小的心灵,只有在风雨中磨砺,才能长成美丽的花园。少年的心灵是一片繁杂的花园迷宫。无知的少年在迷宫中显得是那么无助,无论是美杜莎般的眼神,还是阿斯兰式的吼叫,都会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个小小的错误,也会让他们陷入迷宫的歧路。因此,少年的花园更需要爱的引导,爱会像一盏发出暖色光芒的路灯,在错综复杂的花园迷宫中,为少年指出正确的道路,穿过迷宫,找到另一片更为美丽的花园。青年的心灵花园,完全是在自己的喜好下发展,就像一个五彩缤纷的小型花会。因此,青年的世界是丰富多采的,有自己的生活圈子,有自己的交际网,此时的青年已经不单单是需要爱的浇灌,他已经可以给别人爱的种子。刚刚成年的他更是对社会的一切毫无了解,于是对身边的一切都用心去了解,去交往,同时也将自己的爱传播出去。中年的心灵已经失去青年的稚嫩,看透了世界的庞大,也看透了社会的无情。爱过了,伤过了,痛过了,觉醒了。此时的花园,周围插满了高压电网,大大的牌子上写着“请勿入内”。失去了爱的传递,花园提天天的荒废,心也随着坚硬了。只到孩子的到来,花园再次开放,但那更多的是付出,看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中年的花园也终究一天天的失去生命力。老年的心灵花园,就像一颗怕被触碰的贝壳,经历了风雨,经历了沧桑,一切和美好有关的事物渐渐的与他们失去了联系,他们比新生的孩子更需要爱的呵护。枯萎的心灵花园,面临瓦解,在爱的呵护下缓缓的化为尘土,随风而去。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花匠,只有拥有爱,才能建造出美丽的心灵花园。人生最大的悲剧不是亡,而是停止爱。但是爱不能存在于大脑中,她要去拯救别人的心灵,让别人的花园更完美。所以,让我们彼此爱上心灵的花园,上帝就会在花园中停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