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易经占卜

  • 易经占卜的方法,详细~

      占卜方法颇多,多以易自居。然真正使用《周易》(也叫做《易经》)这本书来占卜的方法,现在使用并不广泛。   第一步:取蓍草五十根;   第二步:从五十根蓍草中取出一根,占筮过程中始终不用,以象征天地未开之前的太极。然后,将四十九根蓍草任意分成两份,左手持的这份象征天,右手持的这份象征地。   第三步:先从右手的蓍草中抽出一根,夹在左手小指与无名指之间,象征人。然后以四根为一组,先数左手的那一份,再数右手的那一份,以象征四季。   第四步:小指中的一根与左右手数余下的根数,合起来要么是五,要么是九。以上是第一变。   第五步:将第一次余下的九或五根除开,再用四十或四十四根蓍草合在一起,同样随意分成两份,同样分握其左右手,同样由右手取出一根夹在左手的小指与无名指之间,然后同样先左后右四根四根地数,左右手余下的加上小指的一根,合起来必定是八或四。这是第二变。   第六步:三变是将二变余下的四十或三十六或三十二再合在一起,如法炮制,同样的方法同样的操作,最后的合数,必定是八或四。去掉三变的余数,剩下的蓍草(竹签)或者为三十六根,或者为三十二根,或者为二十八根,或者为二十四根,再以四除之,一爻遂定。   36÷4=9(为老阳,画作X)   32÷4=8(为少阴,画作、、)   28÷4=7(为少阳,画作、)   24÷4=6(为老阴,画作O)   老阴、老阳可能变化,称之为“动爻”,少阴、少阳不变化,称之为“静爻”。   第七步:三变得到第一爻,同样的方法同样操作五次,即可得出另外五爻,经过十八变,就得一卦。 第八步然后到周易书中找相关爻辞卦辞分析

  • 如何利用《易经》占卜?

      蓍草演卦   古人占筮用蓍草,通过三演十八变方求得一卦。此法为最早的八卦筮法。   此法甚繁。   原文如下: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勒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勒而后挂。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我觉得这种方法好麻烦,所以从来没用过。   以钱代蓍法   以钱代蓍法相传是战国时的鬼谷子独创 ,具体方法如下:   请准备三枚铜钱进行摇卦,乾隆币最佳(如实在没有,请依此理取其它类似钱币)。   无字的一面叫做“背”,你需要记下每次摇卦出现几个“背”,共摇6次成卦。   具体操作步骤:   1、三枚铜钱放于手心,双手合扣,意念集中于所测之事(比如想一分钟左右)。   2、然后晃动手中的钱并撒手落下(第一次),记下反正:   可能出现四种情况:一个背(记作 .),两个背(记作 ..),三个背(记作 O),没有背(记作 X)。   3、重新拿起铜钱,并晃动撒手落下(第二次,无须再想一分钟,但意念仍要集中),记下反正,记法同上。   4、重新拿起铜钱,并晃动撒手落下(第三次),记下反正。   5、重新拿起铜钱,并晃动撒手落下(第四次),记下反正。   6、重新拿起铜钱,并晃动撒手落下(第五次),记下反正。   7、重新拿起铜钱,并晃动撒手落下(第六次),记下反正。   此时一卦快成了,结果记录示例如下:(顺序一定要记录正确!)   上述方法简单易用,是我常用的方法之一。   邵雍梅花易数时间起卦法   梅花易数起卦方法众多而灵活,最宜掌握应用的是时间起卦法。   时间起卦法比较好掌握,主要是依据年的十二地支数(如子一数鼠二数也)加阴历月、日数之和的余数取数,取卦以先天八卦数,如乾一数,兑二数也:   1 、年数+月数+日数,得到的总数除以八,所得的余数为上卦数。   2 、年数+月数+日数+时数,得到的总数除以八,所得的余数为下卦数。   3 、年数+月数+日数+时数,得到的总数除以六,所得的余数为动爻数。   说明:   A、年与时的数取其地支的序数,如子为1,丑为2等,月和日的数取其农历月份的序数,如:正月取“1”、十月取“10”;农历为初一则取“1”、农历为二十八则取“28”,等等。   B、卦数为先天八卦序数。   C、如果同一时辰内需要测几件事,可以年月日时数加占测人姓氏笔画数的方法。也可让占者自由报一数分别加于以上三数中再除。按此法,心想、有兆、所见、所闻都可起卦占测。   二仪数法   此法用心念思维所测之事,然后心生一数,作本卦,心生二数作变卦,配成卦象。所用的数从1到64,心念可从1至1000,心数大于64,则整除64,按伏羲六十四卦次序数配成卦象。变爻已含其中。   四象数法   二仪数法虽简单,但六十四卦序数记忆较繁,不适应个人随时随地占测的需要。四象数法则相当方便,此法用心念思维所测之事,然后心生一数,作本卦上卦,心生二数,作本卦下卦,心生三数,作变卦上卦,心生四数,作变卦下卦,配成卦象。所用的数从1到8,心念可从1至100,心数大于8,则整除8,按先天八卦序数配成卦象。变爻已含其中。   六爻数法   此法用心念思维所测之事,然后心生一数,作初爻数,心生二数,作二爻数,心生三数,作三爻数,心生四数,作四爻数,心生五数,作五爻数,心生六数,作上爻数,配成卦象。所用的数从1到4,心念可从1至100,心数大于4,则整除4,1为阳爻,2为阴爻,3为阳爻变,4为阴爻变,配成卦象。

  • 易经占卜方法,怎么用易经占卜

      可以起时间卦,年十月十日十时十占卦人姓氐笔画数÷8为下卦,年十月十日十占卦人姓氏笔画数÷8为上卦,年十月十日十时十占卦人姓氏笔画数÷6为动父,将上卦放上面,下卦放下面,看是什么卦,在到易经上看卦辞。

  • 简要说明一下易经中的“变卦”是什么意思,如何用作占卜上,在易经上可否查到

      变卦就是动爻所变化出的卦,可以在易经上查到。变爻只和本卦的动爻发生作用。

  • 怎样用《易经》占卦 铜钱占卜法 六爻铜钱占卜

      三问啊!用易经占卜,现在会的不多。而且,这种方法很复杂,对象数义理都要精通。铜钱占卜,也叫金钱卦。六枚铜钱,同时抛出,自成一卦,结合卦词来推断。六爻占法,把五行纳入八卦里,进行预测。如精通此法,上可敬天地,中可知人间!

  • 易经六爻占卜法,怎样辨别铜钱或者钱币的正反面

      最始是用草,后来是用铜钱,铜钱是有字的为阴,无字上边有花纹是阳,现在因家里很少有铜钱,多数为现代硬币,如五角,一角等。利用现在的硬币同样和原来通宝一样,有字厂阴,无字有国徽或有花的是阳。

  • 学习《易经》,怎样抛硬币占卜

      抛硬币,原指古铜钱。现代人也有以现行的硬币来代替古铜钱摇卦的。硬币有一元,五角,壹角以及分币等。一般采用五角硬币多一些。原因一是五角硬币为黄颜色,与铜钱颜色相近,适合摇卦;原因二是其重量合适,一元币太重,一角及分币都太轻。   具体操作方法因人而异,有直接用双手手心相扣摇,也有用竹筒摇的,也有用专业器皿摇的。   但有些固定格式是必须的,首先是用三枚硬币,其次摇卦前必须静心凝神,不得有杂念,有些会默念一些谒语,其目的也是为了静心。然后开始摇卦,一卦共摇六次,每一次一个爻,从初爻到六爻,依次摇成。   具体阴爻阳爻是从摇出的币面而定。硬币有两个面,一面是字,一面是花,有字的这正,有花的为背,通常只看币的背面,不看正面。摇出来一个背面,即花面,就是阳爻(一为奇数,奇数为阳),摇出来两个背面,就是阴爻(二为偶数,偶数为阴),摇出来三个背面也是阳爻,为至阳,阳极变阴,也就成了动爻,会有变卦。变卦中对应的爻变成阴爻。摇出零个背面,即没有背面,也是阴爻,为至阴,阴极变阳,也变成了动爻,产生变卦。变卦中对应的爻变成阳爻。这样,依次摇六次,从初爻到六爻都形成了,具体的卦也出来了。   卦成之后,再根据摇卦日辰配六神,根据卦宫配天干地支和六亲,再配应世,还要寻卦身,找空亡,查驿马、桃花、禄神、贵人等。看月建,刑,克,冲,害,合(三合、半合)等以及易经中的文字来具体推断占卜内容,根据卦理,卦象,卦数,卦意等综合推演事物发展的方向,以帮助人们做具体的判断。   另外提醒的是有些占卜是有禁忌的,一些不符合道德伦理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都是不能占卜的。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系统。如果喜欢,可以慢慢研究深入,希望你能有所收获。

  • 关于易经中占卜用的蓍草。

      蓍草這個東西只是占卜的一個道具,並不對占卜的結果有影響。占卜的時候主要是抓一把,去看奇偶,在去看合什麼卦象,然後推斷吉凶。 所以銅錢起卦也好,用竹籤子,牙籤代替都可以的,最重要的是你掌握占卜的方法。至於靈,所謂心誠則靈。

  • 用易经占卜后,看不明白什么意思

      ‍我不知道你是男是女,家人卦是女人吉的卦,前一卦就是明夷卦     韬光养晦 明德避凶   36、明夷卦 地火明夷   《明夷》(下离上坤) 第三十六   艰难困苦守中道,明离入地显卦貌;   韬光养晦修正果,殒伤左股骏马到。   谨慎征讨俘敌首,识破诡计躲阴招;   贵为帝胄藏农户,名德留存万民靠。   【原文】明夷:利艰贞。   【译文】明夷卦下离明、上坤地,为明入地中之象,故有光明殒伤之意。施于人事,则为暗主在上,明臣在下,而不敢显其明智之谓也。故当明夷之时,利于以艰困自处,不轻易用事,并能谨守正道,以避小人之害也。   太阳沉没地下,古人说,光明负伤了!   如果以现在的人事比拟,就是君子光明的德行受到创伤,立场非常艰难,抱负难以实施的时刻。   周文王被纣王囚禁的时候,就是隐藏了自己的明智,收敛了自己的光芒,外表柔顺,最后得以安全脱险。   这个故亊告诉人们:在艰难的时候,应当韬光养晦以自保,等待时机。   如果大难临头了,就得像箕子一样,装疯卖傻。相传,当纣王残暴施政,箕子又无法劝阻的时候,箕子就装疯了。他最后捡了一条性命,免遭纣王杀害。   《易经》告诉人们,在非常时期,自己的抱负不能实现,那是正常的。而且有时候,非但抱负不能实现而且性命都无法保障,这时候,应该退而自保。   如果在平时,你的抱负也实现不了,你就要检查自己是不是因为锋芒太毕露。   《易经》说,太阳普照万物,但太阳光芒太强,万物就忍受不住,要逃避。   路人说,太阳灿烂,但我们要到树荫底下去阴凉阴凉。   还有,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经验:特别明亮的地方,让人睁不开眼睛。所以,《易经》教你一个让群众接纳你的办法,假如你想让同志、朋友看清你,感觉你和蔼可亲,你最好收敛自己的光芒,隐藏智慧,以平朴的态度去接近群众,这样,你就会被接纳。   再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你对周围的人要有宽宏大量的气魄。世界上最聪明的表演,是装聋扮哑。如果你过分明察秋毫,巨细无遗,你的部下会过于拘谨,没有创造性,局面会毫无生气。   所以,古代皇帝戴的帽子,面前有珠帘,耳边还有棉珠,目的是让皇上不要太耳聪目明。   为了大事,日常小事糊涂点好。   郑板桥的名言“难得糊涂”,你明白了吧!   佛教也有一句禅诗:终日看天不举头,桃花烂漫始抬眸。   这个“不举头”,并不是不知道,而是心中有数。糊涂是装的。   智者说——   飓风的中心,没有风。   危险的地方,反而没有危险。   《易经》说——   要进入卑鄙的心腹之中,才能获知残暴伤害光明的心理;接近暴君没有危险,留在家中反而招祸。   太阳跌落深渊。   大鹏不飞。狮子不走。猴子不跳。鱼儿不游。   该收敛的就收敛;该潜遁的就潜遁。   这个时候,什么都可以失去,唯一不可以失去的是信心。   有了信心,有心等待,你就有实施抱负的时候。   明夷卦 是有小过卦 变成的,小过卦有飞鸟之象,小过卦的九四下来变成明夷卦的初九,所以用“垂其翼”来形容初九像鸟儿一样,在黑暗中缓慢谨慎地飞行。小过卦的九四下来,经过三爻,变成明夷卦初九,小过卦的互兑消失,兑为口,引申为吃东西为说话,所以用“三日不食,主人有言”来形容初九所遭遇的情况:它将要出行,因而无心留恋原来的食物;它有所前往导致变动,因而引起他人埋怨。   骑㹠逐羊,不见所望,径涉虎穴,亡羊失羔   骑一个很笨的狗去追你想要的羊,说不清你是不是真想追到你所想的。也许你就是一只羊,直接就进了虎穴。   ‍   事业也好,爱情也罢,事上万物皆相通。     夷者伤也。伤於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   夷就是伤的意思,受伤于外面的人,必定返回到他家里,所以接着是家人卦     亲情和睦 贞正品行   37、家人卦 风火家人   《家人》(下离上巽) 第三十七   风火家人利女贞,谨守伦理孝为根;   防止邪恶家能保,柔顺守正慈母恩。   严法生节毁于嘻,门庭殷富情感真;   中庸有德无忧虑,诚信教子影响深。   【原文】 家人:利女贞。   【译文】人之居室谓之家,家人卦象征一家之人,或含善理一家之事。家内之事,由女子主之,非君子丈夫之正事,故谓利于女子之固守正道。     ‍家字甲骨文像屋里有一头猪。猪是温顺、繁殖力旺盛的动物,对古人来说圈养生猪是家庭富裕的标志,蓄养生猪便成了定居生活的标志,此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以此象征家族人口兴旺,家以多子多孙为福。   而繁衍人口以女子为主(女子主内以生产人口为主,男子主外以生产器具为主),家人卦下离为中女,上巽为长女,离之主爻六二阴柔守正,巽之主爻六四阴柔守正,故曰“利女贞”。   家人之义,各自修一家之道,不能知家外他人之事也。统而论之,非元亨利君子之贞,故“利女贞”。其正在家内而已。   ‍家人这一卦主要是讲在家庭的诸多关系中,夫妇关系是根本,但卦辞只说“利女贞”,对女子提出了行为的要求,而却未言及男子,这是为什么?这是由于古代人认为家内之事,女子是主要因素。家庭主妇正,则全家正;家庭主妇不正,则全家不正,故卦辞言利于女子守正。未言及男子,并不是男子在家中不居重要的地位,恰恰相反。“利女贞”恰是以男子的口气来说的,男子在家中不管怎么做总是正确的,关键是女子要能行妇道守持正固。“女贞”恰是男子齐家的主要内容,所以卦辞言“利女贞”,恰是男尊女卑的一种体现。   家人卦,阐释治家的原则。孝悌为一切道德的根本,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家庭是社会结构的基础,延伸来说,攘外必先安内,‘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可以说就是来自这一卦。治家,首先应防患于未然。家庭以主妇为主体,应当具备柔顺、谦逊、中正的德性。治家要求宁可过严,不可溺于亲情,失之于过分宽大。在家庭中,每一分子都能各尽本分,相亲相爱,必然和谐,欣欣向荣。而治家最基本的原则,在于诚信,与以身作则基于诚信的威严。先治家而后治天下,家道正,天下安乐。

  • 朱熹认为易经唯有在正事上有分歧,迷惑时才可以占卜。恶事、私欲,不可占卜。他的原文是怎么说的,出自哪

      这句话肯定是出自朱熹的【周易本义】,至于原文,我把序看了一遍,觉得没有很明确的话。   这是原文的网址,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