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研究系列书籍

  • 国内谁易经研究的比较好?

      哇,你说的易经研究有很多种都是比较好的,但像易经研究大抵分两类:义理派和象数派,前者注重易经中的哲学...比较通俗,但有很多东西是胡扯。不过我觉得好是易经杂志比较好。   国内易学界有三本杂志是好刊物,一是山东大学刘大钧教授主编的《周易研究》;二是北京大学朱伯昆教授任会长的国际易联主办的《国际易学研究》;三是国际易经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国际易经》。前二种刊物主要是理论研究,读者主要在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而《国际易经》则既重理又重术,理术并重,而且文章的内容质量较高,在易界的读者人数较多,今年将增设新的栏目有一是《文献解读》,主要是对周易及应用专业的著名经典用现代文给予释义、解读和点评;二是《书评》,主要是对现代易学新著给予介绍和点评;三是《历史人物评介》,主要是对易学史上著名人物的介绍与评论;四是《趣味易学》。   你可以去看看了。

  • 怎样研究《易经》

      你想学这个,得看很多的书,周易在夏朝叫连山,商朝叫归藏,周朝的时候才叫周易。你想学的话,必须得很了解中国的文化。从卜筮正宗开始看,一直到梅花异数,到能看懂周易,是个十分漫长而枯燥的过程。   会古代汉语吗?懂文言文吗?有易学基础吗?   如果不懂就别看什么《增删卜易》之类的,是会看不下去的!至于什么梅花易数更别谈了!   你可以了解下八字入门,学学八字的概念和八字运用。顺便再了解一下五行生克,这样你基本上就可以批八字了。然后了解下六爻入门,学学六爻的概念和算卦运用。当然,爻辞方面你还是要找书对照。   如果有时间的话,不妨看看南怀瑾的《易经杂说》这样你可以全方位的对周易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建议,先学好古汉语,打好语言基础,再看《子平真诠评注》和《滴天髓》。   另外,周易的奥妙很晦涩,学起来很累,如果没有真正明白的老师指导你,光是自己研究,容易误入歧途,致使把周易指导人们更好前行的本质好处给迷失掉,更耽误事情。   因此,建议你找一个熟通周易的老师指导你。

  • 政府为什么不公开研究易经

      纵观历史 只要是皇亲国戚 或者达官显贵 都是崇尚 黄老学说   一直都在研究自然、规律、 主要黄学说是无为而治 对统治者的统治没有起到积极作用 所以一直基本上主儒家 副法家、偷偷学习易经

  • 《如果去研究真正的易经会疯的?真正的易经是很吓人的?对未来的卜算预计精准吓人?现在市面上的易经是...

      研究易经不会疯,易经不吓人,只是不容易明白,既然预测,不可能百分之百,但是它里面的规律是百分之百的准确;“市面上的易经被改正过?以免造成恐慌?”你从哪听来的谬论?再重复一次,易经不吓人,那里也不吓人;什么东西也不能永远从在,人类也不能永远从在。你提的问题太乱了。

  • 中国周易学会是中国易经研究学会吗?

      不是,中国周易学会都是个人办的,中国易经研究学会教学基地是国内最负盛名亦是最优秀的综合性易学教学机构。中国易经研究学会是在2008年香港前辈额积极倡导下,在香港政府的批准下依法注册成立的国际性学术组织,   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知名的易学研究交流及应用推广组织,在国际社会及行业领域享有广泛的   盛誉。目前已发展会员近6000然,并汇聚众多易学名家,个会员遍布港澳台及内陆各省,会员们凭着较高的学术   水平正逐步成为各地易学行业的健康发展的主导力量。目前国际总部在香港,国内总部在北京。

  • 八卦研究的是什么

      八卦,是儒家经典《周易》中的重要概念,又称"经卦",指的是《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卦形由阳爻"-"   八卦的起源,有种种揣测,一说起源于结绳改书契时,阳爻代表大结,阴爻代表小结;一说起源于生殖崇拜;一说模仿占卜的龟兆;一说代表一种原始文字;一说起源于蓍草排列的方式。其中,作为占卜的筮具蓍单变化的说法比较合理。   《易传·系辞下》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①春秋战国时,八卦就已同某些特定的意义相联系,即:乾象征天、光、玉、君、天子、父;坤象征土、帛、马、母、众、顺、温、安、正、厚;   坎象征水、川、众、夫、劳、强、和;离象征火、日、鸟、牛、公、侯、姑,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乾、坤两卦,将它们比类为阳阴、天地、父母,当作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的初源。   汉代对于《周易》的解释和研究是谶纬学的一部分,形成了卦气说。所谓卦气,据汉郑康成《易纬稽览图》卷上注:   "诸卦谓六十四卦也,气谓用事所当效气,温寒清浊者,各如其所者"。②即将易卦同气候历法相配合,以坎、离、震、兑配合四方与四时,称为四正卦或四方伯,以四卦的二十四卦爻分别配于二十四节气,将初爻分别主冬至、夏至、春分、秋分。以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等十二卦配十二月,称为十二消息卦或十二辟卦。十二月卦共有七十二爻,配七十二候。六十四卦除去四正卦称为六十杂卦,六十杂卦共三百六十爻,配以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每卦配以六又八十分之七日,世称六日七分。卦气说的产生和发展,是为了预测天灾、人祸,是为了以《周易》解释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事情,因此,是为"政权神授"的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汉代以后,象数学的发展,逐渐与术数命相之类相结合,《易纬乾凿度》有太乙行九宫之法,南北朝时演化为奇门遁甲术,以十干的乙丙丁为三奇,以戊己庚辛壬癸为六仪,三奇和六仪分别置于九宫,以甲统一,视其加临吉凶,以为趋避。   后世各种命相之术也都以八卦和天干地支相配测算人的天命吉凶。汉代随着以天然磁石琢成的"司南"出现,八卦与四方、五行、二十八宿相配,形成了堪舆的理法和形法。在确定住宅位置、朝向和选择坟墓方位时,也普遍采用了八卦之说。清代盛行的"八宅明镜",就是按卦图区分住宅朝向,称乾、兑、艮、坤为西四宅,离、震、巽、坎为东四宅。东四宅只能住属于东四命的人,西四宅只能住属于西四命的人。宅内房室布置也按"九星"(即卦爻变化)流布推断,规定门、床、住房配于吉方,厕所和杂室配于凶方,等等。   汉代以后,易的义理学的发展,成为中国哲学思想史的一个组成部分。魏晋时期,王弼提出达意由象、以言明象的主张:"象者,出意者也;言者,名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认为"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因此,人是可以"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的,③着重于以《老子》之义解释卦的玄虚之意。宋明理学家大多对象数学持批评态度,程颐称:"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易》因象以明理,由象而知数。得其义,则象数在其中矣。必欲穷象之隐微,尽数之毫忽,乃寻流逐末,术家所尚,非儒者之所务也。"④理学家们以道德人事阐发《易》理,朱熹认为"盖《易》不比《诗》《书》,它是说尽天下后世无穷无尽底事理","又人须是经历天下许多事变,读《易》方知各有一理,精审端正"。⑤他也不同意程颐把乾卦各爻解释为虞舜从平民地位经过闻时、历试而成帝王的说法,指出"程《易》所以推说得无穷,然非《易》本义也"。⑥在《朱文公别集》中,朱熹明确提出要将义理和象数两种研究《周易》的方法结合起来,"要须先以卜筮占决之,求经文本意,而复以传释之,则其命词之意,与其所自来之故,皆可渐次而见矣"。⑦元明清以后,对于作为一种象征符号系统的"八卦"的研究和阐释,基本上是历史上的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的延续。   有人认为《周易》思想和道家思想有共同之处,但是《老子》中确实无八卦以及各种卦名的叙述。《庄子》中述及《周易》称"《易》以导阴阳",是"百家之学"的一种。⑧汉代《淮南子》述及《周易》,称其为"六艺"之一,只是已将"六艺"和"道"联系了起来,认为"六艺异科而皆同道",在《要略》中又称:"今《易》之乾坤足以穷道通意也,八卦可以识吉凶、知祸福矣,然而伏羲为之六十四变,周室增以六爻,所以原测淑清之道,而捃逐万物之祖也。"⑨意思是人们可以通过八卦的卦象变化来"穷道通意"。在《通玄真经》(《文子》)以及其后成书的《冲虚至德真经》(《列子》)之中,也多有述及《周易》、八卦和《河图》《洛书》的,但也都是借《易》理来"穷道通意"而已。   早期道教太平道,在《太平经》中也以易理八卦来"穷道通意"。卷七十二有《斋戒思神救死诀》称:"八卦乾坤,天地之体也,尚有休囚废绝少气之时,何况人乎?",意即八卦的卦象变化,体现了天地的生死、壮老的气的兴衰变化。卷一百十七的《天咎四人辱道诫》也称"天者名生称父,地者名养称母,因六甲十二子八卦之气以为纪,更相生转相使,故天道得常在不毁败,是常行施化之功也",也将八卦作为天地"更相生转相使"的变化之纪。当然,太平道也受到汉代"卦气说"的影响,并将卦象变化的理论吸收作为其表述教义思想的一种手段,卷一百十九的《三者为一家阳火数五诀》称,甲子是天正,乙丑是地正,丙寅是人正,"此三者,俱天地人初生之始,物之根本也。初生属阳,阳者本天地人元气。故乾坎艮震,在东北之面,其中和在坎艮之间,阴阳合生于中央"。CD但是,早期道教另一派五斗米道,在其《老子想尔注》的残卷中却只是以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解释道意,并无八卦卦象变化的词语。东晋时,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称"道者涵乾括坤,其本无名",意思是乾坤两卦被包含在道之中,是道的体现,不过,葛洪同时也认为易只是"弥纶阴阳",其他"不可复加","善《易》者"并不能回答天地之间的一些问题,诸如:"周天之度数,四海之广狭,宇宙之相去,凡为几理,上何所极,下何所据,及其转动,谁所推引",等等。   据《抱朴子内篇·遐览》著录,东晋时已有《八卦符》,并称其为"大符也",CE可以推测,其时道教中已有人将八卦之卦象神化为遣神克鬼的符图了。易学义理学派的发展似乎在道教教义体系的构架过程中并未留下显著的痕迹。《阴符经》称:   "圣人知自然之不可为,因以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枢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于象矣"。CF唐末五代谭峭的《化书》也称:"陶炼五行,火之道也;流行无穷,水之道也;八卦环转,天地之道也;神物乃生,变化之道也。"CG从上引重要经论中的论述可见,在道教教义思想体系中,八卦卦象的意义,始终停留在作为认识和阐述天地之道、变化万状的象征之上。   道教内丹炼养的论著中,八卦的象数学说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成书于东汉的道教"丹经之王"《周易参同契》就是一本将周易、黄老和炼养术结合起来,以象数之学阐述内养外炼的著作。唐宋以后,内丹炼养逐渐替代外丹术,无论南宗、北宗,或者中派、东派、西派,在其内丹著述中大多采用八卦的卦象变化来阐发一些难以言传的问题。李道纯《中和集》中有《自得》诗,其二云:"一切有为法,般般尽是尘。   穷通诸物理,放下此心身。随处安禅定,趋时乐至真。每将周易髓,警拔世间人"。CH他认为只有领会易理的精髓,才能真正放下心身,掌握修炼中的"无为"要领。   坎离,原是两个卦名,其卦形是"离中虚,坎中满"。在内丹炼养著作中,坎离指的是药物,也就是人的精、气、神。   朱熹说过:"《参同契》所言'坎离、水火、龙虎、铅汞'之属,只是互换其名,其实只是精气二者而已。精,水也。坎,龙也,汞也。气,火也。离,虎也,铅也。其法:以神运精气结而为丹,阳气在下,初成水,以火炼之则凝成丹。"CI《周易参同契》称"坎离冠首,光耀垂敷",CJ意思是:认识和掌握坎月离日是内丹炼养中重要的一项,只有置坎离于首,才能使日月光辉垂照。内丹家们通过坎离卦象及其变化,阐发的道理就是:离开内炼药物"精气神",人的内丹修炼是无法进行的,如同世界失去日月光华一样。   乾坤,也是两个卦名,其卦形是"乾三连,坤六段"。在内丹炼养著作中,乾坤指的是鼎器,也就是人体内部炼养精气的部位,大致相当于上下丹田。《悟真篇》中称"先把乾坤为鼎器,次抟乌兔药来烹","安炉立鼎法乾坤,锻炼精华制魂魄"。CK意思是,认识和掌握内炼部位也是内丹术中重要的一项。按先天八卦图的方位而言,乾为头部,相当于上丹田的部位;坤为腹部,相当于下丹田的部位。   火候,是内丹术中要认识和掌握的另一项重要内容。《陈虚白规中指南》称:"内丹之要有三,曰:玄牝、药物、火候。"CL古人也说,圣人传药不传火,从来火候少人知。这就是说炼丹家们将火候的理论和操作视作秘密,从不传外人。《悟真篇》中也称:"契论丹经讲至真,不将火候著于文。要知口诀通玄处,须共真仙仔细论。"CM意思是,火候极难以言辞表达,只能意会,也只有同有修炼功夫的"真仙"才能加以讨论,局外人听了或者看了也是不能领悟的。内丹家们述及火候时也多用卦象变化来作种种比喻。《周易参同契》称:"朔旦屯直事,至暮蒙当受"。ND一般认为,以一月三十日同各卦相配,除去乾坤坎离四卦,屯蒙指的是初一的日夜两卦的卦象。不过,内丹家们以"朝屯暮蒙"作为火候的法则。清代黄元吉在《乐育堂语录》中告诫弟子:"吾见生等阳生之时,进火之际,尚未明得易道朝屯暮蒙真正法则。盖易之屯卦,坎在上为药,以坎中一阳生也。震在下为火,以震下一阳,即所进之火也。   尔等逢阳生时,不管它气机往来何如,略以微微真意,下注尾闾,那真元一气,从前之顺行者,至此不许他顺,且意思向上,而顺行之当道遂阻,顺道既阻,无远可去,自然气机往上而升。自后而上,势必至于泥丸,此自然之理,有不待导之而后升,引之而后上者。暮取蒙之义,何也?蒙坎水在下,中有一阳,即药在下也。艮山在上,上有一阳,阳即所退之符,符即阳气升于泥丸。温养片时,化成甘露神水,实皆阳之所化,非真属阴也。以其行工至此,精化为气,气化为丹,宜行顺道,不宜如前进火时,运刚健之气,故曰阴符。"NE清代道士刘一明在《象言破疑》中曾对内丹家们以卦象阐述丹道的规律作过小结:"丹经皆借六十四卦,为阳火阴符之法象。以乾坤二卦为鼎炉者,取其阳刚阴柔为体也;以坎离二卦为药物者,取其刚柔中正为用也。复姤二卦为阴阳之交界。取其刚柔运用各有时节也。屯蒙二卦为造化之始,取其当进火而须用刚,当退火而须用柔也。既未为造化之终,取其阳火而用刚,不可太过,阴符而用柔,不可不及也。其余五十四卦皆随乾坤坎离复姤屯蒙既未十卦运用,自然而然。约而言之,总以阴阳相当,两而合一,归于混成之象而后已。"NF刘一明的归纳说明,内丹家著述中言及卦图和卦象,并非是对《周易》的义理和象数学的研究本身有何种创新和突破,充其量只是《易》的象数学的一种应用。因此,宋代张伯端在《悟真篇》中就提醒过后学:"此中得意休求象,若究群爻谩役情。"NG意思是读丹经学内丹的人,千万不要过分拘泥于象数之学,不然会劳而无功,徒费情思的。

  • 喜欢研究易经的女的,什么性格

      喜欢国学的女的,一般性格内敛,极富想象力,安静的外表下有一颗丰富多彩的内心

  • 《易经》是一门现代科学,它研究世界的变化,有变易,不易,简易

      这是对周易里易的一种解释,顺序就是 简易、变易、不易。   简易:是指世界上的事物再复杂再深奥,一旦人类的智慧达到,就可以把它们转换成人们容易理解和处理的问题   变易:是指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发展着,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如果离开这种变化,宇宙万物就难以形成。   不易:是指在宇宙间万物皆变的前提下,还有唯一不变的东西存在,就是能变出万象之物的东西不变。或者说万物皆变的规律是不变的。   我认为,所谓简易就是世界上所有最复杂的事物,可以用最简单的符号(即阴阳二爻)来概括。变易就是发展变化,就是不平衡。不易就是基本平衡。发展变化、不平衡是绝对的、永恒的,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   周易的 的创作与天地相准似,周易的卦象用于比喻万有。   易与天地准   指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天地之道有三个特性:(1)恒久。乾坤为天地,谓终则复始,有亲则可久也。天地得其恒久之道,故久而不已也。(2)易简。天地间阴阳变化的规律是简单易知的。(3)贞观。是以正示人,而正则指天地之规律。

  • 高亨的周易研究

      20世纪40年代之初,高亨先生就立意坚持了一条重要的注《易》原则:以经观经、以传观传。《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典籍之一。两千年来传世的《周易》一般包括两个部分:《易经》与《易传》。自汉以后一个影响甚广的传统观念认为,《周易》经文与《大传》十篇(即“十翼”,包括《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是“先圣所制、后圣所续”,二者之间存在着有神秘意味的必然联系,因此,很多人研读《周易》,总以经、传为一体,既“依传解经”,复“牵经释传”,从而把《周易》经传的研治引向了一个很大的误区。高亨先生认为,“《易经》作于周初”而“《易传》成于晚周”,两者的产生前后相去达六七百年。后者对于前者的注解,尽管有很多正确的、有参考意义的内容,却也存在释义错误、附会经文甚至借题发挥之处。他还认为,《易经》文字质朴,记事简单,往往并不完整,而《易传》则分明已经具有了较多的抽象思想和哲学观念,有一定的体系,就此而言,其与经文根本不能混为一谈。有鉴于此,他明确提出了“讲《易经》不必受《易传》的束缚,谈《易传》不必以《易经》为归宿”。《周易古经今注》和《周易大传今注》两部著作全面体现了高亨先生的这一主张。前者着重以阐明古经内容为限,力求就文论文,虽广征博引以考释词义、句义,却有意不牵涉《易传》、不援用《传》文的资料。后者注解《十翼》,则把“经意”与“传解”各立条目,相依并列,意在两者对照,以显示《经》之原意与《传》之理解所存在的异同。 《周易》是上古的一部筮书。但高亨先生认为周初并无象数观念,象数之说实起于《易经》形成之后。而《易传》纵论卦象、爻象、爻位的象征意义,则代表了晚周的意识。对于如何正确阐明《易》学中的象数问题,高亨先生采取了科学和慎重态度。表现如下:其一,对于《易经》卦辞、爻辞的注解,高亨先生尽扫象数之说,而专意于具体阐明经文的初始意义。在他看来,经文筮辞与卦、爻象数之间的联系,今人实已无法究诘,一味致力于这种联系的探究,难免治丝益棼,甚至会走向巫术迷信的歧路。因此,他对于卦爻辞所作的说解,断然抛开象数,全不牵扯象数说,而只是根据“记事之辞”、“取象之辞”、“说事之辞”、“断占之辞”等不同类别,一一释明其本义,至此为止。其二,对于《易传》的注解,凡《传》文并未言及象数者,同样尽扫象数之说,而只如实说明其本义。高亨先生认为,《易传》多谈象数却并未

  • 易学的西方研究

      种种迹象表明,近代之前“《易》学”及与《易经》的思想阐释和实际应用而形成的各类学术和实用知识,就已经传入西方世界,但这种传播基本属于文化影响史的范畴。外来的文化影响,对于学术思想的发展当然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不过还不能看作是严格的学术交流。西方人直到16世纪以后才对《易经》展开直接而系统的研究,最初的一批研究者就是来华传教的欧洲耶稣会士。这一研究始于对《易经》原典和中国当时某些具有权威性的注释本的深入的研读,结果就形成一批由耶稣会士直接用汉文字写作的《易》著。这确实是中西文化史上一种令人惊异的现象。与此同时,为了使西方人更好地理解中国思想及其古老的传统,一些耶稣会士开始翻译《易经》,法国耶稣会金尼阁的拉丁文译本《易经》是迄今所知最早的《易经》西语译本,已佚失。随后耶稣会士中宋君荣、雷孝思、顾赛芬都曾从事《易经》的翻译,而以雷孝思的拉丁文译本影响最大。将这一经典完整地介绍给西方世界,从此开始了《易经》传入西方和西方《易经》研究的近代时期。 16至19世纪期间,在华传教的耶稣会士留下的易学著述,其数量相当可观。除了拉丁文翻译和研究著作,17世纪耶稣会士还留下了一批直接用汉语写的《易》著,这批著作基本完好地保存在梵蒂冈图书馆和巴黎图书馆。他们在许多宗教、哲学和科学著作中,也不时对《易》及与易学相关的问题作出阐述。传教士白晋于1698年自法国返回中国,此后半生皆致力于对中国典籍中的象征作深入的探讨。白晋在其一系列著作诸如《古今敬天鉴》(DeCultuCelestiSinarumVeterumetModernorum)、《易经大意》(IdeaGeneralisDoctrinaelibriYeKin)和一系列通信中表述了他的形象主义理论。这种理论可以大致归纳为两个方面:白晋认为《易经》及中国古史以“先知预言”方式表达了基督教教义。他在1700年11月8日致莱布尼茨的信中不无得意地宣称:“今年我曾经应用同样的方法继续对中国古籍进行研究,幸而有些新的发现。……几乎完整的一套圣教体系,即在其中……。极大的神秘,如圣子的降生,救世主的身世与受死,以及他宣教的圣工(对世人)所起的重大作用,这类似预言性的表现,在珍贵的古代中国哲学巨著中,亦隐约有迹可寻。当你看到这无非是联篇累牍的虚无与象征的词语,或者真理新定律的谶语时,你的惊奇程度当不在我下。”白晋试图通过揭示“数学中的神秘”的方式来证明《易经》为以色列祖先所遗留下来的圣典。他说:“《易经》数字的神秘,似与毕达哥拉斯、柏拉图、埃及犹太哲学中的神秘数学相呼应,此秘密是由第一个祖先给其后代的,虽然后来消失了,但必然是来自造物主之神秘启示。”由此他得出结论“在八卦中可以看出创世及三位一体之奥秘”。傅圣泽作为白晋的合作者,对形象理论亦加以发挥。他于1711年来到北京,协助白晋编写《易经稿》等易著。傅圣泽未到北京之前,就已加入形象学派。傅圣泽通过《易经》等典籍来了解中国古史。他认为,在中国文字中亦含有很多的象征意义,其来源为以色列十二支派及其基本的基督教义。他将《周易》之“周”解释为宇宙,可衍申为洪水后保存于诺厄方舟中最早世界记录及普世教训的宝库;而将“儒”解释为“人”、“需”两字合成,需原意为期待;又解释《易》之需卦,谓需乃从天而降之云彩,此乃符合《圣经》所载神乘着云彩从天降下;孔丘之“丘”字则被解释为“亚当厄娃的象征”。厄娃,今译夏娃。刘应,字声闻。他于1687年同白晋一起抵华。先后在北京、南京、广州、陕西等地传教。刘应精通汉语,涉猎了许多中国古籍,对《易经》作了深入的研究。他与康熙太子相善,据说有一次皇太子翻开《书经》的一章,刘应即取读之,并解释其义,毫不费力。太子奇甚,连声说“大懂”,并赠给题上赞语的绢本《书经》。刘应是最早对《易经》进行注释的耶稣会士之一,他对《易经》所作的注释被附在宋君荣《书经译本》之后,并被辑入《东方圣经》(livresSacresdeI’orient)。在对《易经》的理解上,刘应在许多地方与白晋的观点相异。由于在“礼仪”问题上,他与同会其他教士意见相反,支持了教皇的主张,他的著作也由此而得到罗马教廷的赏识。刘应对卦作了不同于白晋的解释,认为卦象符号是伏羲创造的,过去许多书之所以对卦的符号作不同解释,是因为时代和作者不同。16世纪后期到18世纪末二百余年间,在华传教的耶稣会士留下的《易》著及与易学相关的著作,其数量相当可观,并就与易学相关的宗教、哲学和科学问题展开阐述。从易学史的观点看,明、清之际在华耶稣会士的易说,无疑是中国本土易学演进的一个相当独特的组成部分,构成该时期多元化易学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