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国学文化是什么意思

  • 王祥沣祥一易经国学是什么机构?

      阐述儒释道的哲学思想,用方术、道术等的易经学习掌握天地人的规律,并传风水命理、六爻六壬、奇门遁甲、国学易经等的传播。

  • 什么是国学文化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何谓国学?   国学是一个上世纪二十年代产生的名词,当时的历史背景不必多说,学术上的时代主题是西学东渐。此前中国的旧学在现代文明面前一败涂地,曾国藩继承明儒传统,身体力行,通经致用,后来又有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力图调和传统与现实的阴阳关系。后来学术界兴起“整理国故”的热潮,虽然与当时历史条件看似不协调,实则是有深刻历史理性的。提出学习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当时不但提出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提出要恢复两汉经学,这看似极为矛盾,其实正是魏源的高人之处,此后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有了中西交流的合理原则。   当时国人有一种全盘否定国粹的倾向,外国来的就是梅毒也是好的,而看新文化运动闯将之一胡适,则在介绍杜威的实践主义时同时讲授中国哲学史。当时的历史氛围下,国学概念产生后其意义内涵自然较复杂,包括传统官方民间各种学问、艺术、技艺等,但在狭义上,国学之范围不脱经史子集四部,同时四部中又以经学为首。   今人对国学的基本看法只在形式上,乃至觉得用文言文的就是国学,对于朴学之类几无任何概念。举例来说,治国学先从经学开始,经,古称六经或六艺,后世经历秦火,几经辗转,乃最终定为十三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周易》以占筮之书,历秦火而独存,没有被焚禁过,六经之中其他经书及六国史书之类都在焚书坑儒中被焚,后在汉初由官方整理寻找,从故秦博士伏生这些人那里按他们的背诵记述重新补足,与原书多不一致,同时又有鲁恭王坏孔子家壁发现壁中书,及后世刘歆于秘府整理出的“古文经”,虽有经学家的今古文之争,古文家又因伪造部分经书而被诟病,后东汉郑玄调和今古文,又经王弼、王肃诸人,今古文之争渐弭,而一代人皆以一代之风气解经,西汉尚灾异,故董仲舒等人讲公羊学言灾变,京房易学讲卦气;东汉流行谶纬,郑玄乃兼注纬书;魏晋尚玄,乃有调和儒道之努力,论四本、崇有、贵无以至有将无同之论,说《易》者多采道家之旨。南北朝至隋唐大略沿袭并整理,孔颖达笺注群经,为当时经学南北融合作出贡献。   宋明时易学继陈抟而有邵雍,后朱熹采易图讲易,重在义理,此时理学产生,又者经历隋唐,经学受到禅宗影响,又进入新的境界。再有太极、气、理、性之说遍及人心,此时经学离孔子所治经已渐远,至王阳明“心学”则更是采佛家大乘精义。清朝文字狱大兴,考据朴学大兴,乾嘉年间尤盛,纳兰《通志堂经解》之后,诸家整理经学文字勘定版本,并作正义笺疏,焦循、钱大昕、阮元等为冠。   近代俞樾兼通今古文,其弟子则又启今古文之争,又有南海先生康有为作《新学伪经考》,当时章太炎、刘师培诸人,遂争演愈烈。通经学史,还须知道经学背后的政治因素,如汉代治经是士族垄断仕途的方法,注经便是掌握话语权,乃造出俨然春秋贵族一般的世代簪缨之巨族,在晋以后士族遂成为超越皇权的势力,至有“王马共天下”之说。   今古文之争更牵涉到很多政治因素,如王莽改制等,总而言之,经学中问题错综复杂,而只有治经学后,才能遍及群书,治史、子、集部。例如,不通经学,不会《尔雅》、《说文解字》训诂音韵之类,就无法在文句上读懂古书;不懂《周易》象数乃至天文地理者,就无法读懂史书中各种历法天象灾异记载,也读不懂《史记》中《秦楚之际月表》之类,从而亦无法理解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理论体系;不懂易学,不读《春秋》、《诗经》、《礼记》之类,就无法理解子学中的很多理论来源(因为古代文化的整理者和集大成者不是老子、墨子、庄子,而是儒家的至圣先师孔子)。   史部的体系大致三种,一者纪传,承袭《史记》体制,如《汉书》、《明史》者;一者纪年,承袭《春秋》体制,如《资治通鉴》者;又者纪事,承袭《通鉴纪事本末》,如《宋史纪事本末》等。而在章诚斋眼中,六经皆史(《周易》和史之关系可参考胡朴安《周易古史观》),故史部实际也是继承经学传统,史笔即用春秋笔法,并采用经学中通三统、尊王攘夷、大一统、母以子贵等观念,这是史部概况。   子部是四部中最少的一部分,故将佛道典籍均填入子部,先秦诸子著作是子部最早来源,多归于子部杂学之属,以备与儒家参合互用,而兵农医术等应用内容在子部则列为较下之学,易学中部分阴阳五行术数之类也在其列,如《六壬大全》、《三命通会》、《李虚中命书》等。   集部有楚辞、总集、别集等分类,主要收录历代文艺方面作品,这一部分由于历代作家不断更新填充而蔚为大观,如宋人著书就有数万卷,而在江陵焚书之后天下藏书不过才两三万卷。此部分与经学中小学(音韵训诂等)多有关联,如《佩文诗韵》等,要之,不同小学,不解平仄及古音等就不能吟诗填词作赋属文,今人文章不济多半还是小学功底不够扎实,对汉字本身感悟不深,又不能通其他几门语言与汉语对比,更显语言能力单薄。集部文章可作三不朽之“立言”者,也是文章精华处。   经史子集之外,如《西厢记》、《牡丹亭》之类可归集部,又是艺术门类,也是国粹内容,国学中也有一席之位,但已非主体脉络,今日发扬光大可以,但其实已是末业闲流。   论国学,先明国学之义,所谓必也正名乎,善哉。

  • 挑战 为了更好弘扬国学文化(阳宅风水)打击各类骗局还易经领域一片净土,广易轩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风水不是迷信,三界都是真实存在的。

  • 《易经》有“而不荐,有孚若”这一句话吗?是什么意思?

      《易经》没有“而不荐,有孚若”这一句话。   《易经》(原文) (卦辞):观,盥而不荐,有孚顒若。   简解:   盥,洗手;不荐,荐,献。不荐,不献,古祭祀摆放供奉祭品谓荐;   有孚,诚信;顒,头大,转义为敬,内心诚敬之至。若,语气助词,同然。   古祭祀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散斋七日,致斋三日,到盥后的酌酒灌地迎请为前,从荐献腥熟祭品到行各种祭祀礼节为后,“盥而不荐”是在此两个阶段中只强调前 一阶段。因为前阶段是祭祀过程最重要的,古人认为主祭者必须十分虔诚,内外洁净,才能感动被祭神明,否则不但不应不灵,而且恐怕连请也请不来,那时岂不瞎折腾 一场!李士鉁曰:“盥之后,未荐之前,当积诚以通之,感神入而孚上下,故有孚顒若。”(《周易学说》)王弼曰:“王道之可观者,莫盛乎宗庙,宗庙之可观 者,莫盛于盥也。至荐简略,不足复观,故观盥而不观荐也。孔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皆言两阶段重在前之盥,郑重肃穆,诚敬至极,其目的 是降神,将所祭神明请进来。有孚顒若,即是盥而不荐阶段所达到的诚敬程度。至于卦象则如《周易尚氏学》所言:“五得尊位,下临万民,艮为庙堂,万民瞻仰, 故曰观。巽为白茅,茅在地上,坤水沃之,缩酒之象也。”卦辞故为祭祀之语。   故彖曰“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阳在上阴在下成艮而不与二交变成震,艮为手,巽为入,坤为水,故曰“盥”,手深入水中。不成 震即五二不交变,故不“荐”,震为荐,荐为上举义。如五二交变成震,则即观无而凶。孚,因阴阳相遇而旺为孚。观上二阳,下四阴,故二者有接即孚;阳在上为头,故 曰颙若,颙若言其阳有孚至极。   “下观而化”即是观的作用结果,下指阳在上如天下临群阴,阴如地为宇宙万事万物,坤为万物,而被化者即是天下万事万物。因何必要化?万 物的成长变化,必须是先天道物的作用,而此时形质万物之际,先天却隐入不出,故其化即是将后天化为先天。先天即道,因无形质,其性灵异,易于动变而有用; 后天之物,沉浊性惰,不易动变而无用,所以必须请出先天来,有了先天道物,万物才能成长变化,这就是观的作用与意义。   观所以能化者,是因为观有“盥而不荐,有孚顒若”的功能,即是能造成寂静虚无的境况,在这种境况下后天也就能化为先天了。   不难看出,观言盥、祭祀只是喻比,实际是以此阐明观卦性质,其中又包括道之理和法,因此不知其象不行,而仅知其象不明道之理法,对卦辞 之义也还是茫然。《老子》四十九章:“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六十章:“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 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其中“道莅天下”和“圣人为天下”就是这里的观的境界,皆为形成一个浑浑噩噩的致道环 境,在这样环境下,“鬼”、“百姓”也都随之被教化为大道,“德交归焉”,与道相携同出同入。所以,如果将观看做是易作者在宣传用敬奉鬼神来教化百姓,那 就南辕北辙、大错特错了。

  • 易经中不喜印枭是什么意思

      你好。   四柱八字是由四天干和四地支组成的。每一柱一个天干在上,一个地支在下。   代表年份的叫年柱,代表月份的叫月柱,代表日子的叫日柱,代表时辰的叫时柱。   四柱八字,以日柱为主,其余三柱,则为宾。以日柱之天干对其余三柱的天干、以及四柱的地支进行比对,由此产生十神。它们是:   生我者:为正印(简称【印】)、偏印(又称枭神,简称【枭】,又叫倒食。)   我生者:为食神、伤官。   克我者:为正官、偏官(又叫七杀)   我克者:为正财、偏财。   与我同辈者:为比肩(又称羊刃)、劫财。   你说的不喜印、枭。就是指的正印、偏印。   十神中的正、偏,是以天干的五行属性之阴阳而论的   比如你的日柱天干为寅木,是阳木,生木的是水,水就是木的印、枭。生寅木阴水是癸水,就是寅木的正印;生寅木的阳水,是壬水。就是寅木的偏印、就是枭神。   你说的不喜印枭,,上面就是有关印、枭的信息。   祝你好运。

  • 易经,中玄武拒尸是什么意思?

      如果可以的话,能否把原文摘一段给我,易经中似乎还没有这个名词吧。你看的什么书?

  • <<易经>>何天之衢 是什么意思

      "何天之衢",语出《周易·大畜》上九又辞·上九又辞说:"何天之衢,亨。何音荷,有担负、肩姚之义;衡,指四通八达之道,天衢喻朝政大事。因上九大畜大道已成,往日乾阳不可上进。现在可以上进了,往日贤才不得用,现在贤路大开,可以得用了。君子才德充实,又得大有作为之时,故象辞曰"何天之衡,道大行也。"

  • 大成之道国学研究院的主要研究内容有易经吗?

      有,他们最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易经和黄帝内经,总院在山东泰山,分院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湖南、北戴河等地都有

  • 易经中的飞龙在天是什么意思?

      飞龙在天 出自《周易·乾卦》的九五爻辞,原文为“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意思是龙飞腾在空中,意味着君子大有所为。   六十四卦的每一卦都由六个爻组成,从下而上排列,分别称为:初、二、三、四、五、上,在周易的文化语境中,六个爻可以分成三部分:初爻和二爻代表地道;三爻和四爻代表人道;五爻和上爻代表天道。爻分阳爻和阴爻,其中阳爻称为“九”,阴爻称为“六”。乾卦六个爻都是阳爻,从下往上数的第五个爻就称为“九五”。阳爻可以用龙来代表,那么在五爻位置上的龙自然就是天上的飞龙。   就人事而论,九五爻代表人间享有至尊地位的皇帝,我们常说的“九五至尊”就是从这里来的。这个九五爻怎么样呢?九五爻代表阳爻居于阳位(初、三、五为阳位),在周易的文化语境中代表“得正”,五爻又处于上卦三个爻的中位,即“得中”,既中又正,又处于尊位。   这可以解释为:哪怕是飞龙,也要求利。要顺天而行,不能逆天而动。这个爻是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中最好的爻。就人事而论,寓意人间有明君在位,励精图治,国泰民安。正是“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之象。

  • 想学算卦,就是风水啊,国学,易经。求高人指点,从何处入门?

    《易经的奥祕》曾仕强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