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易经文化

  • 国学易经老师有哪些?

      闻一多 高亨 周振甫 是大家。目前在传媒上大出风头的,大多数只是谈读书体会,并不是正经的讲解。

  • 如何评价国学动漫《易经》

      “阴”与“阳”与《易经》中的“易”字一样,都是源于日月。而“易”本身就是在解析“地日关系”与“地月关系”。伏羲做易,画先天八卦时的仰观俯察,仰观的其实主要就是日月;而俯察就是在观察地上万物与日月之间的变化关系。至于“阳”在最初就是指太阳,之后进而演变为,还包括了那些与拥有与太阳有着相同特性的事物。而“阴”在最初则是指月亮,之后进而演变为,还包括了那些与拥有与月亮有着相同特性的事物。这就例如:阴阳可以对应日月,也可对应男女,或是对应水火,亦或是冷热等。总而言之,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可以说这些都是源自于古人对于日月的崇拜,以及由此进一步衍生出的对于历法的研究。

  • 什么脾气就是什么命,不信你看,国学易经文化文章

      性格决定命运,习惯决定性格,行为决定习惯,思想决定行为

  • 请问广东佛山哪里可以学到易经文化?

      这个没有,这种国学的东西应该到广州寻找。

  • 傣族的文化有哪些?

      傣族     一、傣族概述     傣族人口102.5万(1990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新平等30余县市。     傣族有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生息在滇、桂、黔地区。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建置益州郡,傣族聚居的地方是益州郡的西南边疆。公元69年,东汉时期,增设永昌郡,傣族地区属永昌郡管辖。当时,傣族先民的首领曾多次派遣使者、艺人到东汉王朝的的首都洛阳献乐表演,赢得了东汉王朝的赞赏与欢迎,被赐予金印、紫绶,其首领被封为“ 汉大都尉”,与东汉王朝建立起政治上的隶属关系。公元8—13世纪,傣族地区先后隶属于以彝族、白族为主体建立的云南南诏蒙氏政权和大理段氏政权。公元12世纪,西双版纳首领叭真憨势力逐渐强大,统一各部,以景洪为中心建立了“勐泐”地方政权,称为“景金殿国”。据史料记载,有上百万人口,曾受过元朝封号,授“虎头金印”,此后一直同中央王朝保持着从属关系。元代,傣族地区隶属云南行省,实行土司制度。在德宏、西双版纳等地设置金齿宣抚司、彻里军民总管府,负责管辖傣族地区。明代,在这里设置较小土司区,全面加强土司制度。清代,虽沿袭元明旧制,但在社会经济更为发展的内地傣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派遣流官进行直接统治。国民党统治时期,在傣族地区成立县和设治局,实行民族压迫政策。     尽管历代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群众进行残酷的压迫和盘剥,但是各族人民群众之间仍进行着友好的交流和往来。傣族在当地较其他少数民族生产技术先进,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也较多,因此,在坝区逐渐形成各民族交换产品的集镇。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傣族对居住在山区、半山区的景颇、阿昌、德昂、布朗、哈尼、拉祜、佤、瑶、基诺等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 艺术、宗教信仰方面都有很深的影响。傣族与汉族人民的交往更是历史悠久,关系更为密切。早在秦汉以前,中、缅、印之间就有贸易往来,傣族德宏地区是当时中外联系的通道之一。元代以后,大量汉族劳动人民和士兵移住傣族地区垦荒戍边,和那里的傣族人民共同劳动生活,互相通婚,各民族和睦相处。     二、傣族的语言文字     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西双版纳方言、德宏方言和金平方言。傣族的拼音文字来源于梵文字母,各地不尽相同。1954年进行了文字改革,分傣哪文(德宏)、傣泐文(西双版纳)、傣绷文(瑞丽、耿马、澜沧等地)和金平傣文。现通行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     三、傣族的天文历法     傣族有自己的传统历法。傣语称“祖腊萨哈”,意即“小历”。其起源可上溯至周秦之际,现行傣历则始于明代以前。是一种阴阳合历。傣历的年是阳历年,即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傣历的月是阴历月,即以月亮的一个圆缺为周期。一年分12月,单月是30天,双月是29天。以六月为岁首,它的正月相当于夏历十月。平年是350或355天,闰年为384天。傣历始于公元638年。     四、傣族的医药卫生     傣医药作为一门知识,是傣族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傣族人民在和疾病的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汇积了丰富的民间药方,收集了上千种草药。其中《档哈雅》(医药书),是傣族一部重要的医学文献。     据文献记载:傣族迁到景永时,许多村寨因疫病死亡了很多人,唯独有一个村子,在景永坝头,不但没有人病死,而且个个身强力壮。他们开出了许多田地,生产发展得很快。一天,有个名叫波的牙老人上山摘野果,路过这个村子,看到村里的人个个都很健康觉得很奇怪,就问村子里的人:“你们吃些什么东西,为什么人人都身强力壮的?”村子里的人告诉他:“没有吃别的什么,只不过刚来的时候大家天天上山采摘......余下全文>>

  • 什么是《易经》

      易经   《易经》指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藏》及周代的《周易》,这三部经卦书统称为易经。其中《连山》、《归藏》已失传,传世的只有《周易》一本。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阐述关于变化之书,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中文名   易经   类 别   古代经卦   涵 盖   《连山》、《归藏》、《周易》   时 间   夏代至周代   《易经》,分为三部,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藏》[1] 、周代的《周易》,并称为三易。东汉学者桓谭在《新论正经》中说:“《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秦朝精简本)。《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连山》与《归藏》魏晋之后下落不明或被佛道吸收作经或亡佚,成为中华文化领域里的千古之谜。   关于“三易”之说。《周礼》“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易》,二曰《归藏易》,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六四有四”。就是说,在周朝《连山易》、《归藏易》、《周易》这三个易由卜官掌控,对国家大事、军事战争、祭祀活动进行预测。   [

  • 易经的原理贯通文化,医学,政治,等几乎所有方面, 是不是?

      是的,易经是人类发展的历史,记录了人类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经过。其中咸卦是医药研究;履和革是法律的产生,泰和否是农耕的开始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易经包罗万象的旗帜下,也有不少封建迷信的东西在易经的范畴下产生,让易经被现代人误解了。

  • 余秋剑台湾著名国学易经教授

      易经国学大师

  • 国学著作有哪些

      国学是个笼统的概念,如果单说主要流派的话,主要分三家:儒,释,道   儒家: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   道家:太上感应篇,道德经(老子),南华经(庄子)等   释家:十善业等   按 经,子,史,集方法分:   经:十三经(包括四书五经等)   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鬼谷子等   史:史记,资治通鉴等   集:唐诗,宋词,韩昌黎文集,白香山文集等

  • 中原文化和关中文化

      关中当然属于中原。   中原,是一个文化区域的范畴,对应着河西、西域、塞外、江南、岭南的文化语意,和如今的行政区划、地理区划是不一样的。很多人都容易混淆它们之间的概念和关联。   关中,在文化区划上属于中原文化区;(中原文化区的核心是以关中、豫西、晋南为中心的,而非单一的河南,某省人狭隘到如此地步!)   在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上属于西北地区;   在地理上属于华北地区或北方地区。   其实,多看些古籍就知道真正的中原有多大了!     《诗经小雅》:”漆沮之从,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漆沮,即关中北部二水之名,最早的“中原”源于此)     明 缪希雍《葬经翼》:“关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龙首也。”   隋 王通《中说》:”夏都安邑,汤都亳,周都雍洛,皆中原之囯也。“(雍,即雍州、关中)   宋 谢采伯《密斋笔记》:“关中,中原一大形胜之地。”   宋 薛季宣《浪语集》:“论中原形势,常以关中为诸夏首。”   宋 李纲《永乐遇》:“五陵萧瑟,中原杳杳”(五陵即五陵原,在今西安北)     宋 陆游《桃源忆故人》:“中原当日三川震,关辅回头煨烬。”(三川,即陕西泾渭洛三条河流,关辅即关中的别称)   宋 陆游《北园杂咏》:“扬鞭大散关头日,曾看中原万里春。”(大散关,即关中大散关)   宋 陆游《书感》:“登高望中原,气已吞雍雒。“(雍乃雍州,即关中;雒为雒阳)   宋 邵雍《梅花诗》:“胡儿骑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   宋 胡宏《碧泉九日有感》:”正恐中原消息断,问谁曾到五陵间。“     元 方回《瀛奎律髓》:“金陵可以北望中原唐都长安,故太白以浮云遮蔽,不见长安为愁焉。”   明 何乔远《名山藏》:“陕西三鎭,中原门户也。”(三镇为延绥、宁夏、甘肃三边镇)   明 冯琦《观灯篇》:“长安正月旋玑正,万户阳春布天令。新岁风光属上元,中原物力方全盛。”     明 李攀龙《登太华山绝顶》:“太华高临万里看,中原秋色更漫漫。”(太华即陕西华山)   明 徐贞明《西北水利议》:“今河自关中以入中原,合泾、渭、漆、沮、汾、沁、伊、洛、涧及丹、沁诸川数千里之水。”   清 王猷定《四照堂诗文集》:“以通漕实关中,为经理中原之首”。     中原文化区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即河南中北部、陕西关中、甘肃陇东、山西晋南以及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的一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