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五行

  • 朝代五行理论

      穿凿附会的学说,没什么科学依据

  • 朝代的五行德性如何划定?

      如果是通过禅让,两个朝代应属于相生关系。朝代名朝代名五行有趣的名称五行夏(前2070-前1600)火   有趣之一:除比较混乱的五代,从隋朝开始,朝代名称的五行是下一朝代克上一朝代的,如唐土克隋水。特别是宋朝后更是如此,宋木克唐土(或宋木克后周之土,或后梁之木克唐之土),元金克宋木,明火克元金,清水克明火,甚至连“中华民国”之土也克清之水,这是偶然还是必然,抑或是有意还是无意?     有趣之二:朝代名称五行生上一代或受上一代之克往往历史比较短,如隋朝水受北周土之克,隋朝只有三十七年的历史;汉朝水生秦木只有十四年的历史。五行学说说,受克与生别人是泄气的,既泄气就不会长久。     有趣之三:下一朝代名称五行克上一朝代,这个朝代往往比较兴盛或长久。如秦朝克周朝,秦朝统一中国;唐朝克隋朝,胆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甚至连清朝这么腐败也历近三百年;中华民国克清朝,从始中国走进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属土含木,是不是也应该逐步走向繁荣富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属土含木,这里面含有玄机。商(前1600-前1046)土周(前1046-前156)土秦(前221-前206)木汉(前206-公元220)水三国(220-280)因三国鼎立,不好判断其五行晋(265-420)火南北   (420-589)宋宋为木   北周为土,含水 齐梁陈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581-618)水(隋有坠落之意而属水)唐(618-907)土(唐有道路之意而属土)五代   (907-960)后梁梁为木   唐为土   晋为火   汉为水   周为土 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宋(960-1279)木元(1206-1368)金(金朝金人)明(1368-1644)火清(1616-1911)水中华民国(1912-1949)土

  • 为何历朝代修五行志

      战国时期的邹衍、邹爽在继承前人阴阳五行说的基础上创立了阴阳学派,成为战国诸子百家中较有影响的一个学派。邹衍著有《终始》56篇,把社会历.史的变化归之于五行的变化生克,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秦汉时期,经过吕不韦、刘安、董仲舒、刘欭等人的继承和.发展,阴阳五行说遂广为流传,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汉代京房将五行和八卦六爻结合起来,创立了纳甲法,从八卦上利用五行关系进行预测。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将阴阳家列为“九流”之一,并特辟《五行志》,把自然界发生的许多灾异事变和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联系在一起,对阴阳五行说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后的史学家起而效之,各种官修正史大都设有《五行志》,将历朝历代的灾异事变与阴阳五行的变化联系起来,用阴阳五行来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历史事件、人事吉凶福祸。     到唐、宋、明、清朝时期,五行理论的发展,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纯以五行预测的推命理论,如《滴天髓》、《渊海子平》、《皇极经书》、《铁板神数》等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在阴阳五行学方面,历代史学家和官修正史、阴阳术士共同将五行理论逐步演化完善,而广大百姓则提供了广泛的验证和生长的沃土。

  • 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曹魏被定为

      【答案】晋(金德)     【解释】五德之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所主张的历史观念。     “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终始”指“五德”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     邹衍常常以这个学说来为历史变迁、皇朝兴衰作解释。后来,皇朝的最高统治者常常自称“奉天承运皇帝”,当中所谓“承运”就是意味着五德终始说的“德”运。     邹衍说“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由于黑色属于水,所以秦朝崇尚黑色。《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按照邹衍的说法,五行代表的五种德性是以相克的关系传递的,后世也有人提出五行相生的说法来解释五德终始。     汉代起初在汉高祖刘邦时,张苍认为秦国祚太短且暴虐无道,不属于正统朝代。应该由汉朝接替周朝的火德,所以汉朝之正朔应为水德。到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采用刘向、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朝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了这种说法,从此确立汉朝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三国志等皆采用了这种说法。因此汉朝有时也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炎刘”。     在王莽篡汉之前,一般采用五行相克说。交替顺序为:   虞(土)→夏(木)→商(金)→周(火)→秦(水)→汉(土)。     王莽篡汉后为了证明其政权的合法性,采用了刘向父子的五行相生说,并修改汉朝以前诸朝代的德性,交替顺序为: 虞(土)→夏(金)→商(水)→周(木)→汉(火);     一直到元代皆采此说:   汉(火)→曹魏(土)→晋(金)→北魏(水)→北周(木)→隋(火)→唐(土)→ 后梁(金)→后汉(水)→后周(木)→宋(火)→金(土)→元(金)     自元之后,又变为相克说:   元(金)→明(火)→清(水)     自秦汉直至宋辽金时代,五德终始说一直是历代王朝阐释其政权合法性的基本理论框架。“故自秦推五胜,以水德自名,由汉以来,有国者未始不由于此说”。但宋金以后,沿袭千余年的五运说最终被逐出儒家政治文化的主流而趋于消亡。

  • 柴火鸡起源于哪个朝代?

      具体没有记载   所谓农家柴火鸡其实还真是来自农家的,他的起源者张大厨师身宽体胖却带着点拘谨的告诉我这道菜是她老家古楼村的名产,小时候村里的每家每户基本上都会做这道菜,而自己也是从母亲那里继承来的手艺。现今自己已经离家20多年了,从事厨师行业也是不知多少个春夏秋冬,而回家依然是母亲给自己掌勺来一道地道的柴火鸡~说话间流露出小孩子般的羞涩,淡淡的回忆的味道~

  • 十二生肖是从那个朝代开始的?

      中国自帝舜时代就开始使用天干十个符号和地支十二个符号相配合的“干支纪年法”。以动物纪年的方法最初起源于我国古代西、北部从事游牧的少数民族中。   十二生肖最早见于世界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小雅·车攻》曰:“吉日庚午,既差我马。”十二生肖之说,最晚应形成于汉代,在东汉十二生肖已经形成。十二生肖的使用,至少在南北朝时代就已经出现。   但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第11号秦墓的出土文物中,发现了上千支竹简,这一奇迹的出现,证明了在春秋战国时代就使用十二生肖了。因为第十一号秦墓,据考证葬于始皇帝三十年,即公元前217年。

  • 杂剧最盛行的朝代

      元朝;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演进历程中,元代文学处于一个新的转折期:即新兴的通俗的戏剧小说开始取代传统的典雅的诗文词赋的正宗地位,从此,叙事性文学逐渐成为文坛创作的主流。   元杂剧的的历史大致可分为前后两期。元杂剧的前期,大抵是指从金朝灭亡至元成宗大德年间。这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大都(今北京)是前期杂剧创作的中心,剧作家也主要是北方人。元杂剧前期大家纷出,佳作叠现。产生出了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杰出的戏剧家王实甫、马致远、白朴,著名的杂剧作家高文秀、杨显之、纪君祥、石君宝等。他们创作出了《窦娥冤》、《救风尘》、《西厢记》、《汉宫秋》、《梧桐雨》、《墙头马上》、《李逵负荆》、《赵氏孤儿》等等优秀的剧作。这些作家多半经历了元初社会的剧烈动荡,对人生有着深切地洞察与体认,一旦成文,便非同凡响,他们所写的作品多以历史传说、公案故事、水浒故事为题材,大都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的种种矛盾,既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时代精神,又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高度的审美价值。由于此期的每个杂剧大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们共同构成了前期剧坛绚丽多姿的局面。元杂剧的后期,是指从大德以后至元朝灭亡。这是元杂剧由鼎盛逐步走向衰微的时期。后期杂剧创作的中心由大都南移到临安(今杭州),其中重要作家多是流寓在南方的文人,也有部分作家是南方人。这一时期除少数作品成就较高外,大部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不如前期。后期的著名剧作家有郑光祖、乔吉、宫天挺、秦简夫等,优秀作品有《倩女离魂》、《两世姻缘》等。此时元朝统治稳固,剧作家们多取材于家庭道德、神仙道化、才子佳人等主题,宣扬封建教化、因果报应、超然物外等思想的作品日益增多,艺术上也愈来愈讲求曲词的华美典丽和情节的曲折离奇,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前期元杂剧的现实批判精神,再加上南戏的迅速发展,元杂剧的衰落已不可避免。还需指出的是,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序》中第一次把关汉卿、郑光祖、白朴、王实甫并列,关、郑、白、马后来便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 百家姓出自哪个朝代

      百家姓的来历   姓,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先决条件,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一个社会成员。但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姓,与原始的姓并非同一概念,而是包含了古代的姓与氏两方面的内容。 中华民族的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初期的人,以为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有血缘关系,往往以此作为本氏族的名称,即氏族的微号,这就是图腾。“图腾”系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马克思在《摩尔根一书中摘要》中明确指出:“图腾一辞表示氏族的标志和符号”。有些图腾,后来转化为人的姓。由于那时的子女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称号,即一个氏族名下的成员都出自一个母系祖先。“姓”的造字属于会意,古形体是由“人”和“生”组成,意为人所生,因生而为姓。用“女”与“生”组合成姓字,最早见于秦国该石《诅楚文》,意思是女子所生为姓,生而有姓。因此,中国早期的许多姓,如姬、姒、姜、赢等,都带有“女”字。 氏是姓衍生的分支,出现较晚,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为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氏”的造字方法是象形,早在甲骨文中就有,解释为木本,即植物之根;后来转注为姓氏的氏,就是取水之源头、木之根本的意思。 《左传·隐公八年》记有:“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这是说,帝王立有德之人为诸侯,根据他的出生血统赐给姓,分封给他土地并且根据封地命名氏。由此可见,先秦时的姓与氏,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社会职能上说,二者的不同点在于:姓是决定是否能够通婚的依据,氏则是用来区别贵贱的,正如南宋史弗家郑樵《通志·氏族略序》所说:“氏所以别贵贱的,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回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能”。

  • 按照古代五行说,每个朝代都是什么属性?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想要把这一套全部顺出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这里面有一个很要命的因素,就是,哪个朝代是什么属性,不是你说了算,人家皇帝自己有权采纳一种的。     如果,你非要自说自话,当然可以完成一套自圆其说的理论。就是硬不顾皇帝自己认定的那个。   还有,中华民国,分成北洋与国民政府两截子,它们各自认定的颜色什么的,是不一样的。

  • 何姓的起源是哪里,是什么朝代。

      何姓源出有:     1、出自姬姓。周武王之子封于韩,灭国。其后裔韩武子(另一种说法是韩武子是晋同族曲沃桓叔后裔,即周成王弟姬唐叔虞之后)仕晋,封于韩原,以地为氏。后来与赵、魏三家分晋,成为诸侯。秦始皇灭六国,韩氏族裔遁逃江淮之间,因改姓何。   2、他氏改姓。东汉灵帝大将军何进异父弟朱苗为车骑将军,改姓何。另有南方郝姓由于古代语音流传后来书写作何。郝姓原为北方姓氏,亦为南方郝、杨、刘三大姓之一(见《新唐书·南蛮传》)。郝古音按《广韵》呵各切,《集韵》《韵会》《正韵》黑各切,从音壑。(见《康熙字典》)古代语言相传较多,书写较少,南方语音音调更有曲折变化,因此郝、何同音,经过历代流传,因此南方部分郝姓渐渐被改为何姓。   3、赐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鲜卑姓贺拔氏改为汉姓何氏。元末吐蕃宣抚使锁南之子铭归顺明朝,世袭河州卫指挥同知,赐姓何氏。   4、以国名为氏。唐朝时中亚地区有九个突厥族小国,史称“昭武九姓”。 后来内迁中原,各以国名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