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和朝代

  • 五行学说最早产生是哪个朝代?盛行又是哪个朝代?

      楼下讲的不对周代才出来的盛行于春秋战国 《尚书·洪范》记述的是周武王与箕子的对话,其中谈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传统认为《尚书·洪范》、《尚书·甘誓》是西周作品。 疑古派因为战国前著作中“五行”出现的很少,就认定战国前出现“五行”的作品必是后人伪作。这种论证是不妥当的。聂文涛指出,《左传》所说“五材”是五行思想的应用或延伸,而不是“五行”理论的发端。“材”在春秋时期没有“行”的含义。《左传》:“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表明“五行”理论已经具有很大影响。 可以肯定,至少在战国晚期存在五行相胜(克)相生的思想,且已把胜(克)、生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事物之间矛盾、统一的模式,体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以及整体把握的思想。因为就在这个时期,《内经》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这对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各朝代龙袍颜色和所属的五行

      龙袍的颜色没有紫色的,是明黄色。如果有紫色的一定不是龙袍而是官服。清朝建国前是明的属地。     现在说起龙袍一般说是黄的,但秦朝因为要灭到以火德自居的周王朝,秦始皇就宣扬自己有水德,而五行中水的代表色是黑,所以秦朝皇帝的朝服里黑色的,汉朝继续沿袭了这一传统,之后的朝代则认为皇帝居于中原之中,按五方五行说属土,掌管大地,而土在五行中的代表色是黄,所以黄色就成了历代帝王的专用色,当然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不在其列     官服分别颜色,从唐代开始是: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大红)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官吏有职务高而品级低的,仍须按照原品服色。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衔中必带赐紫金鱼袋;州的长官刺史,亦不拘品级都穿绯袍。这种服色制度,到清代才完全废除,只在帽顶及补服上分别出品级。简言之,清代公服原则上都是蓝色,只在庆典时可以用绛色;外褂平时都是红青色,素服时改用黑色。   清末服饰尤为繁杂,依官位大小不许滥用。仅就其袍、服来说,有蟒袍和补服。蟒袍,是官员穿的上面绣有蟒形的长袍。一品至三品是九蟒五爪;四至六品是八蟒五爪;七品至九品(及未入流)为五蟒四爪。   补服,是加在蟒袍之外的外褂,正中用金线绣织鸟兽形的正方图案。文官为鸟形: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雪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为鸂鶒;八品鹌鹑;九品练雀;未入流为黄鹂。武官补服的图案为兽形;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豹;四品为虎;五品是熊;六品、七品为彪;八品犀牛;九品是海马。   以上是一般,也有例外,如御史和按察史等监察、司法官员,却一律穿獬豸补服。因为古人认为“獬豸”是一种神羊,能辨曲直的缘故     中国封建王朝,信奉五德始终说。现从汉代起排列,将历代的五行之德一一检视,看前朝生出后代的规律——汉(火红)魏(土黄)晋(金白)隋(水黑)唐(木青)宋(火红)元(土黄)明(金目)清(水黑)、 民国(木青)今代(火红) 各朝各代,是按照火土金水木的五行相生次序来循环,如今已经步入第三个循环的开始。前后十一朝,五德始终无一例外。 建议提问者看看中国史学史上的五德始终说。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答案补充   这种五行嬗递以见朝代转移的说法,创自汉人邹衍。许多学者认为迷信,实际上却亦不是无稽。 如今中国大陆尚红色,属火,他的前朝国民党政府则尚青色,属木,那便是木

  • 各朝代对应的五行

      命主:你好。   《易》曰:“炮燨氏之王天下也”。首德始于“木”。   《易》曰:“炮燨氏没,神农氏作”。以火承木,故为“炎帝”   《易》曰:“神农氏没,黄帝氏作”。火生土,故为“土”德。   少昊曰清,黄帝之子,清阳也。土生金,故为“金”德。   颛顼帝,“水”德。   帝喾,“木”德。   唐尧帝,木生火,“火”德。   虞舜帝,火生土,“土”德。   禹,颛顼五世而生鲧、鲧生禹。虞舜嬗以天下。土生金,故为“金”德。   成汤,“水”德。(天下号曰商,后曰殷)。   武王,伐纣灭殷,土克水。周代属“土”。   秦,属“木”。(木克土)。   汉(西汉),属“金”。(金克木)。 (东汉)属“水”。(金生水)。   (三国)魏属“土”。(土克水)。   晋,属“火”。(晋司马氏帮助曹氏建魏)   南朝 宋 、齐、梁、陈、   北朝 北魏 、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隋代 属“木”。   唐代 属“金”。   五代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宋代 属“木”。   金(完颜氏)属“金”   元代 属“金”。(金克木)   明代 属“火”。(火克金)   清代 属“水”。(水克火) (终)

  • 中国朝代名字的由来?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一首短短的打油诗,将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王朝更迭一笔书尽。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长河中,各个时期的英雄豪杰都是各战雄才,逐鹿天下,问鼎中原,朝代的更迭可谓是纷繁复杂。每个王朝的开国帝王着手要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史记·五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国号是一个国家的称号,也即一个朝代的名称,那么历朝历代的名称优势怎么得来的呢?从研究结果来看,国号的命名大致有这么五个来源:一是使用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来命名;二是直接采用开国者原有的封号、爵位;三是采用开国者创建新政权之前所统的区域的名称;四是基于宗族原因命名;五是取吉祥的寓意。   夏朝:夏朝名称的得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禹曾受封于夏伯,因此采用“夏”作为其政权的名称。另有历史学家观点认为,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今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按照前一种说法,即是取自挂号,如后一种说法属实,则是按照区域名称来命名。   商朝: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随后便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商汤王灭夏后,依然保留“商”作为其新国名。后商王盘庚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西北),此后便以“殷”或“殷商”并称。这应该算是有不落名称继承而来。   周朝:周在武王伐纣灭掉商王朝之前,本部居于岐山(今陕西岐山),岐山又称周原,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定国号为“周”。周王朝时定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后在周平王时向东迁都至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其在地理方位上位于镐京的东部,故称其为“东周”,之前的政权历史上称为“西周”从而加以区分。   秦朝:据《史记》记载,秦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功,被周孝王赐“嬴”姓,并赐了一小块封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沿用原诸侯国封号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大秦帝国。   汉朝:汉王朝的名称源自楚汉之争,“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项羽楚国名将之后,自封楚王,刘邦势弱,向项羽称臣,项羽封刘邦为汉王,此后楚汉争霸,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定都长安,后迁至洛阳,故从都城的地

  • 那些朝代有剪刀?

      应该是有,汉朝的古墓曾经就出土过剪刀   剪刀在中国的历史也是相当悠久的。目前在洛阳的西汉古墓中出土的剪刀距今已有2100多年。并且,在公元6世纪左右,由中国将剪刀传入了日本,在日本江户时期开始大量制造。   这从唐代诗人贺知章《咏柳》诗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中即可略知一二。民间源远流长的剪纸艺术,也从侧面证明剪刀在中国的悠久历史。汉字“剪”的象形意思就是“刀前还有一把刀”。古人将剪刀又称“龙刀”,可见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中国现存最早的现在式样的剪刀实物,是在洛阳北宋熙宁五年的古墓中发现的,在刀与刀把中间,打了轴眼,装上支轴,将支点放在刀和刀之间。这种剪刀利用了杠杆原理,使用起来既方便又省   劲儿。

  • 哪个朝代皇上姓汤!

      没有,商朝的创立者是商汤(?—前1588年)埂姓,名履,庙号太祖,为商太祖。商朝的创建者(前1617年—前1588年在位),在位30年,其中17年为商国诸侯,13年为商朝国王。今人多称商汤,又称武汤、天乙、成汤、成唐,甲骨文称唐、大乙,又称高祖乙,商族部落首领。

  • 吃元宵开始于哪个朝代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观灯赏月,后来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猜灯谜”又叫“打

  • 关于每个朝代的的人名

      春秋的孔子,老子.   战国的孟子,庄子,韩非子.   南北朝的王敦,王导,谢安 谢玄.石崇.   隋的杨坚,杨广.   唐的李渊,李世民,李隆基.杨玉环.李白 杜甫   五代十国的朱温,柴荣,李煜   宋的岳飞,包拯,寇准,王安石,苏东坡,司马光   元的王实甫,马致远,白朴   明的常遇春,刘基即刘伯温.张居正等.

  • 嘉字开头的有哪些朝代

      三国   魏~齐王(曹芳)~嘉平(249~254)   吴~大帝(孙权)~嘉禾(232~238)     北宋   仁宗(赵祯)~嘉祐(1056~1064)     南宋   宁宗(赵扩)~嘉泰(1201~1205)   ~嘉定(1208~1225)   理宗(赵昀)~嘉熙(1237~1241)     明   世宗(朱厚熜)~嘉靖(1522~1567)   清   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嘉庆(1796~1821)

  • 请问那个朝代君主姓谢???

      没有。权臣就几个。   谢 缵:魏朝时典农中郎将。陈国阳夏人(今河南省太康)迁居会稽山阴,生子衡,官为国子监祭酒,寓居于始宁之东山(会稽在隋朝有建郡治),谢缵实为会稽东山一脉之始祖,其后人遂有会稽郡之称   谢安: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人,东晋宰相、太傅,他与弟弟谢石和侄子谢玄通力合作,将号称拥有百万之众的苻坚大败于淝水,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谢 万:字万石,谢安的弟弟谢安的哥哥谢奕去世,谢万便被任命为西中郎将,监司、豫、冀、并四州诸军事,兼任豫州刺史   谢 玄:字幼度(343-388),谢安兄谢奕之子。自幼为安所器重,及长,有经国才略。初为征西将军桓豁司马,领南郡相。《晋书》有传   谢 尚:字仁祖,豫章太守谢鲲子,东晋太傅谢安从兄,陈郡阳夏人,东晋名臣,曾从后赵国夺得玉玺,政绩卓著。少有令名,八岁即被名士视为“一座之颜回”。又为王导所重,比之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时人谓谢尚为“小安丰”(安丰为王戎字)。初为黄门侍郎,后辍清贵职而转为建武将军、历阳太守、江夏相出镇一方。北伐时进号安西将军,但因不能安抚降将张遇而败,回朝降职为建威将军。此战谢尚虽败,却于其后自冉智处得到东晋皇朝丢失已久的玉玺,从而结束了东晋皇帝被称为“白板天子”的局面。继而破北将杨平,拜尚书仆射,都督江西淮南诸军事,自请留朝。后又进号为镇西将军,出镇寿阳。以病辞洛阳不镇,进都督豫、冀、幽、并四州军事,进封卫将军,加散骑常侍,诏未至而病笃卒于历阳。追赠卫将军,散骑常侍并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简。另外他在音乐和舞蹈上也颇有建树。   谢 迁:浙江省余姚人,明朝贤相,三朝元老。成化十一年中状元,授修撰职。明孝宗时,以少詹事入内阁,参预机务,随即加任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辅政时天下皆称之为贤相。武宗嗣位,加少傅,后以年老而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