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最早的易经

  • 现在知道的最早的易经版本是什么年代的

      西周啊,现代人就是从当年周文王写的甲骨文上发现周易的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易经与现世易经有何差异?

      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上万枚竹简和近百版木牍。据介绍,其中含有《周易》的内容。海昏侯墓被认为是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祭祀体系最完备的西汉列侯墓园。海昏侯墓出土文物种类极为丰富,其中尤以逾万枚简牍为大宗,是我国简牍发现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发现,也是江西考古史上首次发现汉代简牍。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专家组组长信立祥称:“在任何地方出土数量如此多的简牍,都是简牍史上的重大发现。此前发现的汉代简牍出土的环境差异较大,在墓葬中出土的简牍往往内容更完整,在高等级墓里发现简牍则更有价值。”(新华网2015年11月10日)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竹简、木牍中包括很多历史典籍和经书(含《易经》),具有极大的文献价值。据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徐长青介绍,目前“竹简已经结束剥离工作,总计有5200多枚。现在这5200多枚竹简结束了红外线扫描,等待脱水加固后进入正式的释读阶段。……只有加固处理后,让竹简具有一定的稳固性,再进行一次扫描,确保扫描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我们才能进行真正的释读过程。……

  • 《易经》为群经之首最早是谁提出的?

      我想易经是群经之首应该不是上三古时候的圣人提出来的,为什么说易经是群经之首呢?那是因为不管是五经还是九经,都是把易经放在前面,慢慢的后人才发现的,所以应该是后人说的,我也觉得是在汉朝

  • 《风车》一词最早的记载

      风车原名八卦风轮,传说由周朝姜子牙发明,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关于风车有个神奇的传说:传说天上有个十头鸟,因为偷吃供品,被贬下凡间。原本是为了让它认真思过,以后好重返天庭。不曾想它却贪恋尘世,不但不悔改,反而四处搞破坏,弄得黎明百姓苦不堪言。周文王得知以后,就请姜子牙降服这只罪鸟。姜子牙多大的能耐啊,他掐指一算,发现这十头鸟最害怕的就是八卦风轮和乾坤竿。于是就用竹条围了圈,代表三百六十五天,又糊上八卦轮,用12根辅条,代表12个月,12根辅条上有24个头,就代表24个节气,并在上面附有春夏秋冬四道驱魔降妖保平安的符,叫做四季平安。做好以后将八卦风轮插在三丈六尺五的乾坤竿上。从此十头鸟真的就慢慢消失了,当地也就平安太平,后来传到民间,百姓们纷纷仿效。但“乾坤”、“八卦”只许皇上使用,所以,将乾坤杆改叫天地杆,并在杆上加上芝麻秸,挂上了红灯;把八卦风轮改叫风车,并在上面加了泥鼓,风轮上贴了红、黄、绿的三色纸条,风车色泽鲜艳,红色象征着红太阳,黄色则代表着我们炎黄子孙,绿色代表环保,有太阳照耀着人们,人们生活在地球上之意,深受人们喜爱。风一吹,发出清脆的响声,更增加了喜庆和吉祥的色彩。后来也就有了“风吹风车转,车转幸福来”之说。

  • 是谁最早发现的血型

      1900年Landsteiner发现的。

  • 知了最容易在什么树下,和在什么温度的土里生存,繁殖和出土

      你要养吗?   蝉卵的采集 在阳光充足的天气里,雌蝉多集中在枝叶葱绿繁茂的杨柳树与苹果树的当年枝条上产卵,又特别喜欢在白柳条上产卵。产卵后的树枝3天至10天便会自行枯萎,仔细观察便会看到有颗粒状的卵粒附着在枯萎的树枝上。用手采下枯萎的枝条即可做种苗孵化出蝉的小若虫。一根卵枝内大约有蝉卵50粒至100粒不等,每平方米可埋2-3枝卵枝。   选择场地 埋植卵枝的场地应选择在杨柳树林、老苹果园与白柳条丛生的河滩地带。土质要求不沙化、不板结,无蚂蚁、鼹鼠的疏松湿润壤土地带,还可选择上年出蝉猴较多的地方做埋植卵枝的场地。   埋植卵枝 可在河边或润泽地里采挖白柳条苗,栽在疏松的壤土地里,株距为35厘米,行距为90厘米,667m2栽2300株。在白柳条的两行之间,开沟3厘米深,埋入卵枝覆土3厘米;也可在杨树林里、老苹果园里,离主树干2米、开沟3厘米深埋入卵枝,覆平土踏实即可。 喂养管理 蝉卵埋入地下后,雨季要注意排水防涝。旱天要给白柳条、杨柳树或苹果树浇水。在浇水的同时还要追施农家肥,以促使繁茂生长,给蝉的幼虫一幼蝉猴提供足够的营养源,使幼蝉猴生长发育旺盛,增大个体,提高产量。要严防人畜践踏与蚂蚁、鼹鼠等天敌的侵害。   采收与加工 埋植卵枝2-3年后,蝉猴便开始逐渐生长发育成熟。采收期一般在每年的夏至,如遇透雨,一个个膘肥体壮的蝉猴,便于凌晨的4-5时开始钻出地面,或在雨过天晴后,蝉猴也会随时钻出地面,便很快寻找柳条或树干往上爬行。2-4小时后,便会蜕皮,变成蝉(知了)。根据蝉猴的这一特性,在每年的夏至过后,如无雨干旱,可人工给喂养场地浇透水,引蝉猴出土。在蝉猴出土前,或在蝉猴成熟期前,可在离地30厘米的树干上围捆一圈光滑的塑料薄膜,使蝉猴不能继续往上爬行,以便采收。

  • 种玉米,发芽但没出土,能浇水吗?

      种玉米,发芽但没出土,能浇水,见土干了就浇点,不干就不用浇。   玉米的生长过程中对土壤的要求并不非常严格,但由于玉米根系庞大,需要的养分、水分很多,为了保证稳产高产,仍需要有土层深厚、疏松,保水、保肥能力强,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土壤。土壤性质可以影响到土壤的水分、温度和空气状况。质地粘重的土壤,结构紧密,通气不良,春季地温上升缓慢,但保水、保肥能力较强;质地疏松的砂质土壤虽然通气性较好,春季地温上升快,有利于幼苗生长,但保水、保肥能力较差。   玉米种下去以后田里要不要浇水,应根据玉米的生长发育情况、天气情况和土壤含水量情况而定。这时候土壤水分测量仪就能发挥作用了,土壤水分测量仪是专业用于检测、测量土壤水分的仪器。通过对玉米田的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而及时能够捕捉到是否需要浇水的信息。我国各地区之间以及年际之间的降水量变化较大,何时浇水为好,不能一概而论,从玉米生长发育的需要和对产量影响较大的时期来看,一般应浇好4次关键水。各地要因地制宜,灵活应用。   1.播种时,良好的土壤墒情是实现苗全、苗齐、苗壮、苗匀的保证。若土壤墒情不足或不匀进行播种,势必造成缺苗断垄,或苗子大小参差不齐,弱小株多,空秆率高,这样的群体要想获得高产是不可能的。玉米播种适宜的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65%~75%之间。我国北方春玉米区和黄淮海夏玉米区玉米播种时常发生干旱,播种时若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5%,必须造墒后播种,夏玉米也可播后浇“蒙头水”。春玉米区最好进行冬灌和早春及时保墒。冬灌要浇足浇透。夏播或套种玉米可结合浇麦黄水一并进行。灌水量一般每亩50~60立方米。如果浇“蒙头”水,一般每亩浇水40~50立方米。   2.拔节水玉米苗期植株较小,耐旱、怕涝,适宜的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60%~65%之间,一般情况下可以不浇水。但玉米拔节后,植株生长旺盛,雄穗和雌穗开始分化,需水量增加,拔节时若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5%,就要浇水,一般每亩浇水量55立方米左右,浇拔节水利于茎叶和雌稳生长以及小花分化,可以减少空秆,增加穗粒数。如北京延庆县、怀柔县的春玉米高产攻关田,浇拔节水的穗粒数平均增加 51.6粒(增加 11%),亩穗数增加3.8%。   3.抽穗水 玉米抽雄开花期前后,叶面积大,温度高,蒸腾蒸发旺盛,是玉米一生中需水量最多、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这时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 70%~80%,低于70%就要浇水,每亩浇55~60立方米。这时灌溉,可以提高玉米花粉和花丝的生活力,有利授粉结粒;可以延长叶片的功能期,提高光合能力,增加干物质生产。有利于籽粒灌浆,减少籽粒败育,增加稳粒数和提高千粒重。如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研究,灌抽穗水的,平均果穗长24厘米,穗粒数450粒,千粒重310克,亩产705千克,而不灌水的穗长21.5厘米,稳粒数300粒,千粒重301克,亩产543.5千克,灌抽穗水比不灌水的分别增加11.6%、50%、2.9%和29.7%。灌抽穗水一定要及时、灌足,不能等天靠雨,若发现叶片萎蔫再灌水就晚了。据试验,抽雄稳前后短期干旱,引起叶片萎蔫1~2天再灌水的,也会减产20%。   4.灌浆水 籽粒灌浆期间仍需要较多的水分。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75%,低于70%就要灌水,一般情况下每亩灌水55立方米左右。这时灌溉。可以防止植株早衰,保持较多的绿叶数,维持较高的光合作用;可以延长籽粒灌浆时间和提高灌浆速度,有利于提高粒重。如中国农科院在河南试验,浇灌浆水保持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70%以上的,千粒重高达326克,亩产565千克,不灌水,保持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50%的,千粒重只有234克,亩产340千克。

  • 姓氏蓝字最早的认识

      蓝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31位,据第六次户籍人口普查蓝姓人口排行第164位,总人口96万。蓝姓在广西各姓氏人口中排名32位,人口约45万人,在广东各姓氏人口排名66位,人口约23万人。因为简化字的原因,很多蓝姓登记户籍时被误登记为兰姓了,如果把简化为兰姓的蓝姓人口也算上,那么蓝姓最少有200万人。蓝姓目前包括汉族、壮族、瑶族、畲族、苗族等多个民族。   蓝氏在壮族及畲族群体中均为大姓,蓝姓为壮族十大姓氏之一,蓝姓是畲族第一大姓氏,蓝姓约占全国人口的0.1%。蓝姓起源于中原,今陕西的蓝田县,河南的汝南,湖北的荆门,河北的迁安都是蓝姓最早的发源地。汉朝之前,蓝姓主要繁衍于中山郡、东莞郡和汝南郡,中山郡在今河北定州一带,东莞郡在今山东莒县一带,汝南郡在今河南平舆一带,三地为蓝姓郡望,蓝姓在上述三地曾得到大发展,后世繁衍于各地之蓝姓多由此三处分衍而出。   今天,蓝姓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福建、江西、浙江、四川、湖南、贵州等地

  • 阴阳的概念最早出现的年代是

      女娲传说

  • 最早的储君皇帝j是谁?

      储君   即太子。《公羊传·僖公五年》,何休注:“储君,副主。”(即君主之副职)。《晋书·成都王颖传》说:“皇太子,国之储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