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按家谱起名字吗

  • 姓孔 起名字,三字俩字都行,不用按家谱辈分走, 给50分

      孔俊鸣(88 分) 孔政瑞(88 分) 孔河龙(89 分)   孔伟连(96 分) 孔茂学(93 分) 孔栋万(93 分)   孔康善(96 分) 孔建翰(89 分) 孔彬有(96 分)   孔耀功(92 分) 孔彬安(96 分) 孔邦景(96 分)   孔良瑞(93 分) 孔彬清(96 分) 孔泉善(95 分)   孔哲世(93 分) 孔伟善(96 分) 孔国华(96 分)   孔梁先(96 分) 孔壮行(90 分) 孔盛正(93 分)

  • 我叫张志远想给孩子起个名字,但家谱要求从张宇起名字,该起什么好呢

      张宇俊

  • 姓车家谱是昫怎么起名字 我这才疏学浅,忘大家帮忙,谢谢

      车昫檀   车昫琪   车昫祎   车昫柏   车昫东   车昫明   车昫伟   车昫义   车昫泳   车昫想   车昫超   车昫琦   车昫涛   车昫文   车昫端   车昫涛   车昫鱼   车昫福   车昫兵   车昫斌   车昫威   车昫波   车昫敏   车昫凌   车昫浩   车昫钲   车昫生   车昫辉   车昫皓   车昫琳   车昫关   车昫淼

  • 起名字?

      陈继虎陈靖云陈沂鹂陈晨海陈露青陈鹿瀚陈德涵陈佳臻陈馨聋陈岂函陈湛雅陈煦之陈君翊陈一明陈俊斌陈学农陈懿哲陈镇华陈悠如陈慕磊陈志君陈莺陈兴伟陈少辉陈年旺陈建雅陈凤姝陈德君陈璐冰陈锐灵陈淞陈照全陈英杰陈瞳陈智华陈霁雍陈卫林陈子栋陈睿雯陈庆忠陈志莘陈澄谚陈梦源陈俊翔陈若羽陈金龙陈铭勋陈可心陈惠惠陈晨曦陈思涵陈嘉颉陈小强陈胜利陈濡菲陈怿晨陈杭雨陈春军陈淳秋陈涛涛陈忘我陈长寿陈晓坡陈雅涵陈言榷陈宛仪陈可鑫陈泊宁陈梦谣陈天骄陈芊钰陈宇陈洲豪陈闻语陈震谷陈辰淼陈巳武陈璇儿陈晨陈靖陈禹亨陈一诺陈鲽陈韵霏陈轶天陈三堡陈文琛陈琬庭陈杨陈书毅陈逸浓陈锦辉陈宇欣陈宇宸陈星天陈歧彬陈海兰陈与弘陈永淳陈芯蕊陈继光陈炳义陈蓓陈颖思陈钰青陈忆攀陈扬尘陈姿尹陈梓夯陈静陈菲阳陈子涵陈鸿陈蓥陈灏泽陈析非陈新成陈政弈陈嘉亨陈镇嘉陈梦娴陈恩培陈恒松陈雅迪陈墨缘陈新华陈颜涣陈忠义陈凤钞陈瑞宇陈秋睿陈长云陈典国陈滨榕陈常陈海帆陈新明陈俊煜陈秋香陈芮悠陈春伟陈林秀陈祥久陈小毛陈海陈高锋陈玉霆陈淘淘陈宇滕陈秀兰陈金泽陈清雅陈浩德陈均杭陈欲华陈镜菊陈晓益陈思念陈淡陈扬眉陈孝笑陈森洋陈巧荟陈君陈桂林陈正非陈五岳陈光源陈恒陈以楠陈凌志陈兰兴陈晚韶陈至远陈洁辛陈希睿陈函陈宇杰陈虹驿陈国育陈锁陈昱力陈欣陈心累陈晋熙陈浩轩陈梓萱陈吟栩陈建雄陈锦德陈邦荣陈依淋陈美阋陈泽经陈斯羽陈海旭陈陈陈中会陈忡秋陈顺滨陈雨芊陈小卉陈娇陈澄陈泓鑫陈彦宏陈之艺陈梦涵陈金桃陈易缃陈炎汛陈凌溪陈一木陈琰润陈跃青陈谊陈国华陈宝盛陈丰元陈雅雯陈一凡陈宇浩陈艺畅陈正柯陈晨翌陈木陈择陈海船陈振源陈榕鹪陈文炯陈睿梓陈道豆陈文暄陈灏陈凡滢陈艺儒陈雁陈鸣航陈隆国陈克斐陈福兰陈辉陈水陈润陈本强陈鲜陈七四陈心宇陈运达

  • 樊式家谱的起源

      樊(Fán)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形成于西周,是周文王的后代,其始祖为樊仲山甫,史称姬姓樊氏。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所载,周文王的儿子虞仲有孙名仲山甫,他同召伯虎、申伯、南仲、尹吉甫等大臣一起,辅佐周宣王南征北战,使周人统治的疆域扩大,号称“宣王中兴”。由于矗山甫功勋卓著,宣王封他为樊(今河南省济源市东)侯,他的子孙即以樊为姓,樊氏。   2、出自子姓,起源于商代,是成汤王的后代,史称子姓樊氏。据《左传》所载,商汤的后裔子孙,在商中期以后,形成 了陶、施、樊、繁、锜、几和终葵七大族,其中有樊姓,子孙一直沿袭下来。商朝灭亡之后,周武王把商的遗民七族,划归齐国管辖,故战国前后,樊姓多在齐、鲁一带。孔子的弟子樊迟,便是商人七族中樊姓的后人。   3、为西南少数民族姓氏。东汉时,巴郡、南郡蛮夷本有五姓:巴氏、樊氏、莘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今湖北省长阳西北)。   得姓始祖:仲山甫。周宣王时之名臣,因食采于樊,故又称樊仲山甫,亦称樊仲山父、樊仲(见《国语·周语上》、《晋语四》),卒谥穆,故亦作樊穆仲。樊重即其后。又易蹇卦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疏曰:“尽忠于君,匪以私身之故而不往济君。”《类聚卷·二○》引作“夙夜匪懈”。樊姓的始祖,可以追溯到2800年前辅佐周宣王中兴的名臣仲山甫。他是鲁献公的第二个儿子,仕周为卿士,后来因功被周天子封在樊国,爵位为侯,在当时的诸侯之间,地位十分崇高和尊贵。他的后代子孙,后来也按照当时的习俗,纷纷以国为氏,而我国就开始有了“樊”这个姓氏。樊氏后人尊仲山甫为樊姓的始祖。  樊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樊姓出于姬姓。周太王有后代叫作仲山甫的因为作战有功被分封到樊地(今河南省济源县西南,一说现河南省济源市),他的后代以国号为姓,世代以樊作为姓氏。而樊姓最早的起源其实可以追溯到商汤时代。上古汤王建立了商朝,汤王的后代十分兴盛,后来渐渐分离成了七的大族,其中就有一族为樊姓。后来商朝被周武王打败,周朝平定天下以后,周成王的叔叔康叔管辖商朝的遗民,他将这七大王族迁到山东山西一带,让他们在此定居。所以樊姓的名门望族亦大多出于山东山西一带。在古代,樊姓的望族大多聚居在上党。樊氏族人在全国各地许多地方均有分布,如北京,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长治,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灌阳,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陇川等地。樊姓是当今常见姓氏,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7%,居按中国姓氏人口多少排序的第一百零二位。尤以陕西、河南、江西等省多此姓,三省樊姓约占全国汉族樊姓人口的50%。在山西省按照姓氏人口多少排序中,居第四十五位。

  • 郎姓家谱

      郎姓,中国姓氏之一。来源有三:出自姬姓,出自南匈奴,出自钮祜禄氏,出自满族。郎姓名人有郎朗、郎咸平、郎昆、郎永淳、郎平、郎约翰等。   中文名郎姓   姓氏来源出自姬姓,南匈奴,钮祜禄氏   郎姓名人郎朗、郎咸平、郎昆、郎永淳等   目录   1基本介绍   2姓氏源流   ▪ 源流一   ▪ 源流二   ▪ 源流三   ▪ 源流四   ▪ 源流五   ▪ 源流六   3得姓始祖   4迁徙分布   5历史名人   ▪ 郎约翰(宗教神职位人员)   ▪ 郎朗   ▪ 郎平   ▪ 郎咸平   ▪ 郎昆   ▪ 郎祖筠   ▪ 郎永淳   ▪ 郎宝信   ▪ 郎宇   ▪ 郎益华   ▪ 郎静   ▪ 郎绍君   ▪ 郎宗权   ▪ 郎友良   ▪ 郎太岩   ▪ 郎士元   ▪ 郎氏   ▪ 郎坦   6郡望堂号   ▪ 郡望   ▪ 堂号   7通用联   ▪ 四言通用联   ▪ 五言通用联   ▪ 六言通用联   ▪ 十言及以上通用联   8家谱文献   9字辈排行   1基本介绍   编辑     郎[郎,读音作láng(ㄌㄤˊ)]   2姓氏源流   编辑     郎(Láng)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姬姓,为春秋时鲁国大夫、鲁懿公的孙子费伯之后,以地为氏氏。据史籍《元和姓纂》上记载,春秋初年,鲁懿公姬戏有个孙子叫费伯,为鲁国上大夫,他在周平王姬宜臼四十九年(鲁隐公姬息姑元年,公元前722年)农历4月私自占据了郎城(今山东鱼台县),以其为自己家族的食邑,这在史书《春秋》中有记载:“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不书,非公命也。”当时,鲁隐公也莫可奈何,默认了这个事实。在费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所据邑名为姓氏者,称郎氏;也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费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从这段史籍记载中,人们可以看出“费、郎一家”的历史渊源,该支郎、费二氏同宗同源,因此有“郎费不婚”之说。   源流二     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南匈奴郎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郎氏的一支,出自汉朝时期南匈奴的郎氏部落。汉元帝刘奭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匈奴民族内部因权利之争而发生大规模的分裂,分成北、南两支匈奴部族,其中的南匈奴部随其可汗呼韩邪单于(稽候珊)归附于西汉王朝。   其后,南匈奴被汉王朝分化,郎氏部落内迁中原,逐渐汉化,族人中有以原部落名称汉化为姓氏者,称郎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郎中,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郎中,亦称廊中、郎官,是皇宫中负责守卫宫殿左右廊庑而命名,最早始于西周时期,春秋、战国、秦、汉沿置,最高军政长官为郎中令,西汉时期为九卿之一,也是天子近侍之一。在秦、汉时期,官秩达两千石以上者方可任“郎”。郎中还负责掌管车骑、门户,内充侍卫,外从作战;在最初分为车郎、户郎、骑郎三类,各类的长官称“郎中将”,其后各类逐渐泯同,最后改为光禄勋。东汉时期,郎中由具有孝廉才智者入尚书中台,在皇帝左右协助处理政务,职满一年称“尚书郎”,满三年以上者称“侍郎”。到了晋朝至南北朝时期,郎中为尚书曹司的最高行政长官。到唐朝以后,郎中之职逐渐由尚书分曹理事,分为六部,各部均设“侍郎”之职,为各部尚书的辅佐之官,就是各司、局的长官,一直沿用至民国初期,如同今日各部中各司局长。   在郎中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郎中氏,后皆省文简化为单姓郎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余下全文>>

  • 危姓的家谱文献

      湖南上湘危氏三修家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印本。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湖南湘乡危氏三修谱七卷,首一卷,(清)危学海修、危国翰纂,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湖南邵阳邵陵危氏续修族谱八卷,首一卷,(清)危光然、危国拔纂修,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浙江兰溪危氏宗谱三卷,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木刻活字印本。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朱家乡。江西南城龋危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清)危瑄璋等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六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危氏族谱七卷,首卷分上下册,(民国)危劲松撰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江西省萍乡市图书馆。福建泉州德化龙浔危氏族谱,佚名编修,民国年间手抄本复印件一册。现被收藏在福建省泉州市图书馆。

  • 黑姓的家谱

      辽宁沈阳黑氏重修家谱,著者待考,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辽宁省沈阳市图书馆。陕西蓝田黑氏回族家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现被收藏在陕西省西安市博物馆,陕西省西安市兰田县文物管理局。 黑光翰汉族,明代四川人,弘治举人。黑元龙(生卒年待考),汉族,明代辽东参将。黑的儿(生卒年待考),回族,全名黑的儿火者。著名明朝时期西域东察合台汗国汗,黑氏得姓鼻祖之一。黑的儿火者,东察合台汗国汗,秃黑鲁帖木儿汗幼子。公元1363年其父病卒,都格拉特部异密怯马鲁丁起兵叛乱,掠杀皇室成员,夺汗位。他于危难中为异密忽歹达母子相救,藏匿于天山南部群山中。公元1379年前后,黑的儿火者随着异密怯马鲁丁叛乱的失败,被部众拥立为汗。在位期间,西与帖木尔王朝联姻,东征哈喇火州、吐鲁番,强使两地居民皈依伊斯兰教。明朝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始遣使至明朝贡。明永元元年(公元1403年),明朝遣官赉玺书,彩币使其他。不久,黑的儿火者死于东征“圣战中”。黑鸣凤(生卒年待考),回族,字羽辉,号朝阳;临清州人(今山东临清)。著名清朝将领,黑氏得姓鼻祖之一。黑鸣凤是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武进士,授侍卫。其父黑嵩早死,黑鸣凤事母甚孝。乾隆大帝赐食,黑鸣凤多揣在怀里。帝洁问其故,黑鸣凤说:“臣有老母,敢珍此以献。”因此乾隆大帝特赐他母亲食品二盘,黑鸣凤驰遣奉母。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乾隆大帝南巡至德州,黑鸣凤随从扈驾。黑鸣凤扈驾至杭州西湖,除浙江提标右营游击,任象山协副将。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僧人一念聚众大岚山作乱。总督委宁台道处理,被困。黑鸣凤奉命前去解围。一念和尚乘舟从海上逃跑。黑鸣凤曾沿海巡逻,获巨舟并擒盗贼数百人。其中有被劫商民,黑鸣凤查明情况,尽予释放。黑鸣凤不仅能武而且善属文,工书法,对伊斯兰教义信仰甚虔,尝以“吾教言性,本乎实有,归于一真。理有一定,言确可征,与佛氏之虚无,大不相同。苟有卓荦杰出之士,会通翻译,发明精义,与世共证,稗益斯道,当非浅鲜”。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春,刘智《天方性理》既成,南游至杭,黑鸣凤亟请相见,诵读《性理》,亟为推崇,说:“三复斯传,精言妙义,坚卓不磨。大慰予怀。”后他以研读所得,附志于《性理》各篇之后,还写了序跋,分别置于全书的首尾。黑鸣凤把他所序跋和加

  • 褚姓的家谱

      浙江余杭褚氏家乘六卷,首一卷,(清)褚维培纂修,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浙江杭州余杭褚氏家乘十卷,(清)褚维培纂修,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重熙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浙江浦江阳湖山涡褚氏宗谱八卷,(清)褚瑶声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四伦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四卷、第八卷下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浙江杭州余杭褚氏宗谱,著者待考,(清)褚氏公修,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杭州大学图书馆。山东峄县兰陵褚氏家乘十卷,首一卷,(民国)褚敬鸿等纂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石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浙江余姚岚峰褚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忠清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余姚市梨洲文献馆。

  • 诸葛姓的家谱文献

      浙江金华九龙诸葛氏宗谱四卷,(民国)诸葛小月等纂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重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续修,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金华市文物管理局。浙江兰溪琅琊诸葛氏宗谱四卷,(民国)祝谏重纂,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市水亭乡。兰西诸葛氏简史,(民国)诸葛政清撰,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浙江诸葛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七卷、第十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浙江兰溪重修诸葛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诸葛铎总理,诸葛浩等纂修,清道光十一年木刻活字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