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弟子取名

  • 佛教弟子皈依后犯戒怎么办

      犯戒情况若无心而犯,其罪不大;有心犯戒,其罪甚大。佛法论罪是讲究犯戒者的心态与动机而定罪。万一不慎无心而犯戒,应该勇于忏悔,披陈发露,将罪相、罪根、罪业彻底忏除,将后不得重蹈覆辙,历史重演,并时常诵戒,守戒如掌中珠,如是持之以恒,是名熏戒,让戒行日益成长,因而增进菩提道业。

  • 佛教信徒皈依取名怎样取才好

      通常法名都是表达法义,也可以激励自己精进修法。比如通常的以慧字开头,以觉开头,以法开头,以空开头,都不一定了。看自己对于佛教的理解。如果还没有皈依,可以多看看佛经,里面对于这些名相上的文字有很多的描述。实际上,这个法名如果真的对您有激励的作用,不妨就取个自己觉得有力量的,如果不起作用,那这个名相上的东西,也很少有地方用这个法名。极乐世界上莲花的名字都是自己的真名实姓来的。所以以正确的心态来面对就好,不执着为上善。

  • 想皈依佛门,做俗家弟子要注意哪些问题?

      佛教俗家弟子能受五戒、菩萨戒。   一、五戒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杀生是不杀伤生命;不偷盗是不盗取别人的财物;不邪淫是不作夫妇以外的淫事;不妄语是不说欺诳骗人的话;不饮酒是不吸食含有麻醉人性的酒类及毒品。   二、菩萨戒   若依优婆塞戒经受戒品,则列六重戒,二十八轻戒,这是在家菩萨戒。   六重戒:1、杀戒。2、盗戒 3、大妄语戒。 4 邪淫戒。 5、酤酒戒。 6、说四众过戒。   二十八轻戒:   1 不供养父母师长戒   2 耽乐饮酒戒   3 不瞻病苦戒   4 见乞不与戒   5 不承迎礼拜尊长戒   6 见他毁戒心生憍慢戒   7 不持六斋戒   8 不往听法戒   9 受僧用物戒   10 饮有虫水戒   11 险难独行戒   12 独宿尼寺戒   13 为财打人戒   14 以残食施四众戒   15 畜猫狸戒   16 畜兽不净施戒   17 不畜三衣钵杖戒   18 作田不求净水陆种处戒   19 贩卖斗秤不平戒   20 非处非时行欲戒   21 商贾不输官税戒   22 犯国制戒   23 得新食不先供三宝戒   24 僧不听辄自说法戒   25 在五众前行戒   26 僧食不公分戒   27 养蚕戒   28 行路见病舍去戒   阿弥陀佛!

  • 皈依后,只能有一个师傅,上师吗?可以有多个吗?

      《优婆塞戒经》里面,佛说,弟子要诚心恭敬赞叹供养师父,要精进按照师父教导的善法来学习。如果弟子真正做到了佛对弟子的要求,那么师父也要回报弟子,其中一条就是推荐他给别的善知识、好老师,让弟子有更多学习的机会。   可见有多个师父是完全可以的。   不过,学习佛法的法理,贵在广学多闻;但修行法门还是以一门深入,专修一样为好!

  • 怎么样才算皈依佛门?

    皈依的意思是:身心归向它、依附它。皈依佛门乃佛教徒之根基入门。所谓内道、外道之区别在于有无皈依三宝。皈依为皈投或依附之意,也就是盼望投靠三宝的气力而得到掩护与摆脱。三宝指佛、法、僧:佛为醒悟者,法为教义,僧为延续佛的慧命者。“皈依”也可以写成“归依”,“皈”与“归”的读音和意义相同。 在现实社会中,信仰佛教的人也可在各寺庙中举行皈依仪式。 首先,希望皈依佛门的人,可以去寺庙中与庙中的法师(高僧)交流,与法师讲述希望皈依佛门的缘由。若在法师的开导后,法师会判断是否适合皈依。如若适合,会在不久之后举行皈依仪式。皈依分为两种。一种即在庙中剃度出家。但法师一般不会建议希望皈依的人剃度,一般都会建议对方皈依佛门,一心向佛,但又不脱离正常的社会生活。皈依后的俗家弟子被成为居士,并颁发皈依证。寺庙中会给居士指定师傅,并根据俗家姓名取法名。俗家弟子在正常生活中并不必从事各种教内活动,只需定期去庙中找自己的师傅,接受开导。 由于不少老人信仰佛教,他们会在儿孙出生的时候直接将其皈入佛门。这种情况下就不必经过以上的步骤,不过这种儿童一般在佛教气氛中长大,也可能会重复上述过程。 持有皈依证的俗家弟子,在一般的非国家级文化遗产的寺庙中,可以免收门票。

  • 佛教密宗弟子怎么起名字

      首先我是佛教天台宗的三宝弟子   关于起名字,我认为各个宗派应该差不多吧。   我这是主持师父给取的,我这边的师父都是根据身份证上我们的全名,给我们取名字,第一个字是按辈分排的。。我是“源”字辈。   顶礼。

  • 皈依佛门是不是等于出家??

    皈依佛教,需要履行一个三皈依的仪式。要缴纳两张照片。和工本费。等待皈依法会,也可以自己找和自己有缘的寺院方丈住持单独履行皈依仪式。这样可以给你单独起个法号。以后去寺院免门票。佛弟子分在家 出家两种 皈依只是成为在家修行的居士 出家才需剃度还要受过三坛大戒后才算是个合格的僧人

  • ‘皈依佛门’是什么意思?

    南无阿弥陀佛!!! ‘皈依佛门’是什么意思? 皈依 皈依的意思是:身心归向它、依靠它。皈依三宝的人是佛教徒或称佛弟子。“皈依”也可以写成“归依”,“皈”与“归”的读音和意义相同。 皈依乃佛教徒之基础入门。所谓内道、外道之差别在于有无皈依三宝。皈依为皈投或依靠之意,也就是希望投靠三宝的力量而得到保护与解脱。三宝指佛、法、僧:佛为觉悟者,法为教义,僧为延续佛的慧命者。 皈依因心态的不同可分为上、中、下三士道。下士道的皈依心态,是为自己能从三恶道及今生所有的痛苦与死亡的恐惧中得到保护与解脱。中士道的皈依是指声闻众与阿罗汉们的皈依心态而言,他们的心态是为自己今生能自六道轮回的痛苦中解脱、得到安乐而求皈依。上士道的皈依在心态上,不但自己要求解脱,而且是为了利益所有一切众生而皈依。 皈依的内容 皈依有三种,即外面的皈依、里面的皈依和祕密的皈依。外面的皈依是佛教徒共同的皈依,里面的皈依和祕密的皈依就有分别。里面的皈依是大乘的皈依,祕密的皈依就是不共同的皈依。 1、外面的皈依 我们佛教徒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学佛会接触到小乘、大乘和金刚乘,也可以说小乘、显宗和密宗,有很多名称。那是不是说佛陀的佛法有分别呢?不是的。佛陀发很大的慈悲心来教导我们,可是每个众生的智慧都不一样。所以,你的智慧有多高,佛陀就给你传怎样的一个法。智慧较低的,就传小乘的法;智慧较高的,就传大乘的法;很有智慧的,就传金刚乘的法。不是说佛陀有分别心,佛法有很多种。实际上是因为一切众生智慧不同、心里想的都不同,所以佛法有许多宗派。 1)皈依佛 不论小乘、显宗、密宗,所有的佛教徒外面的皈依都是一样的。外面的皈依是什么呢?就是皈依三宝,皈依佛法僧。你们以前皈依过小乘师父的,已经皈依了佛法僧;皈依过显宗师父的,也是皈依了佛法僧;你们现在皈依金刚上师了,还是皈依了佛法僧。这是共同的皈依,是没有分别的。比如,显宗皈依的佛是释迦牟尼佛,密宗也是皈依释迦牟尼佛,小乘也要皈依释迦牟尼佛。 所以佛教所有的佛菩萨,都可以拜,也一定要拜。为什么呢?我们很需要福报和智慧的,拜佛的功德可以增加你的智慧和福报。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徒,去到任何一间寺院,不论小乘、显宗、密宗,一定要起恭敬心,用身口意来恭敬佛菩萨,顶礼,燃香,供灯。这都是增加自己福报的。你们皈依佛后,就要这样做。 2)皈依法 皈依法,就是佛陀所说的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你都皈依了。 我去过很多地方,象国外、西藏和汕头等等。接触过很多的人,学佛的和不是学佛的,修得好的和修得不好的。我的寺院有几百几千个出家人,法师、活佛、喇嘛,也都接触了很多。有些人,特别是学佛的,常认为:“你是显宗的,我是禅宗的;你是修密乘的,我是修小乘的……”有这样那样的分别心,这是非常不好的。 众生的福报逐渐减少,所以佛法就渐趋势微,已经到了末法时代了。学佛的人就要团结在一起,帮助一切众生,使一切众生都得到快乐。只要佛法在娑婆世界上,也可说在地球上的话,一切众生都可以得到快乐。所以我们要团结,好好地修行佛法,使佛法越来越兴盛,众生就越来越快乐。所以大家不要起分别心,都皈依法了,就是所有的法门都已经皈依过了,不管修哪个法门都是佛陀的法。一定要修到自己的心,真正的佛陀的心。 3)皈依僧 就是从初地菩萨一直到十地菩萨,和所有的阿罗汉、很好的出家人,你都皈依了。这个叫皈依僧。不论小乘、显宗、禅宗、密宗,这是没有分别的。所以一切佛、一切菩萨、一切阿罗汉都要礼拜。大家皈依三宝都是一样的。 因此,外面的皈依就是皈依三宝,是共同的皈依。皈依三宝时,八万四千个法门都皈依了,可修行......馀下全文>>

  • 皈依三宝时的注意事项!

      皈依者应注意的事项 皈依三宝以后,我们在生活的实践上,应该正确的认识以下各点: ◎皈依三宝需要吃素吗? 皈依三宝并不一定要吃素,皈依只是宣誓自己终生信奉三宝,不改变信仰,与吃素没有关系。不皈依的人也可以吃素,皈依的人也可以不吃素。皈依不是受戒,所以没有戒条的约束,如果说有,也只有一条,即:我信仰佛教,永远不改变信心。所以皈依三宝不是吃素,也不是受戒,更不是出家。 ◎皈依三宝以后可以祭拜神明、祖先吗? 皈依三宝的人仍可以敬神、祭祖。因为皈依与拜拜不同,皈依是一生的,是一种信仰;拜拜是一时的,是表示尊敬、礼貌。我们平时看到异教徒,都可以跟他握手、点头,表示礼貌,对于我们的祖先、神明,当然也可以表示尊敬,但是尊敬不同于信仰,所以皈依后不可以再迷信神明。 ◎皈依三宝是一时的吗? 皈依三宝不是一时的崇拜,是尽形寿的信仰,是一生的。据︽瑜伽戒本︾记载 ,一日不皈依便是犯戒,所以身为一个佛教徒,每天要三皈依,一者表示不忘自己是个佛教徒,再者藉此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信仰层次,并植下趣向菩提的种子。 编辑本段误区误区一 有些人认为:皈依就是到庙里办个手续,填个表,领个皈依证,以证明自己是佛门弟子。 这种知见是错误的。办个手续,填个表,领个皈依证等,这些都是表面的形式,那这种“皈依”是毫无意义的,也根本不能叫真皈依。 误区二 有些人认为:既然皈依不在于形式,那么修行佛法,根本不需要皈依。 这种知见是错误的。皈依虽不在于形式,但也有其重要含义,是行者弃旧恶而修行佛法的转折点。行者只有皈依三宝,才是佛门弟子。所以行者还是要皈依的。 误区三 有些人认为:若想皈依三宝,则必须到庙里找和尚皈依。 这种知见也是错误的。皈依的方法很多,不一定非要到庙里找和尚皈依不可。

  • 皈依与拜师是一回事吗?

      不是一回事。   皈依是归于佛法僧三宝,不是归于某一个具体的人,因此很多时候都要皈依的,也可以多次皈依。而拜师是认定一个法师或大德作为自己的老师,一个老师只拜师一次。   所谓‘拜师’,是世俗学艺的仪式。在佛法中,并没有‘拜师’这一套。   在出家众中,由于僧团的生活环境不一样,必须依止‘亲教师’,学习僧团的生活方式、戒律仪规和佛法经教等。但依止亲教师并不需要另外皈依或行‘拜师’礼。因为当受三皈依时,其中‘皈依僧’,就是皈依佛教中的一切僧众,当然也包括所要做止的亲教师在内,故不需再单独皈依某一人。何况单独皈依于一僧也是不如法的。这是出家众的情形。   至于在家众,则没有出家众对‘亲教师’的必要需求,更与‘拜师’牵扯不上关系。同样的,在家众所皈依的僧,也是十方三世一切的僧众,在家众所要护持的僧众,也是十方三世一切的僧众,都不应该只是某家、某派、某寺、某师。   为人授三皈依的出家众,他只是代替佛陀来为我们‘证明’皈依,并不是他本身有资格为我们授皈依。而且亦仅是做为十方三世一切僧宝的一个代表而已,是代表僧宝来接受我们的皈依,并不是我们只皈依于他一人。   现在很多人把世俗的习惯掺杂到佛法里来,把皈依当做是拜师,把为我们作证皈依的那位师父就当做是自己皈依的唯一师父,这是非常严重的错误观念,也是非常严重的错误做法。可叹的是这种错误不仅存在于受皈依的在家众,而且普遍地存在于为人授皈依的出家众。   由于这种错误的观念,再加上世俗的名利习气,结果使得‘拜师’这样不如法的风气更日益严重。受皈依者是认为皈依愈多愈好,好像皈依的师父愈多,自己的修持相知见愈好;而为人授证皈依者也是认为愈多人来皈依愈好,好像愈多人来皈依,自己的名望和地位愈高,甚至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制定出钳制其皈依弟子(包括出家众和在家众)不得再另外‘拜师’等种种不如法的私规。其实这都是在长养生死轮回的习气,不但无法解脱生死,反而只会坠入轮回更深。真心想要学佛者,不可不知、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