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座的由来

  • 狮子座的由来?

      赫五力是宙斯与凡人的私生子,他天生具有无比的神力,天后希拉也因此妒火中烧。在赫五力还是婴儿的时候,就放了两条巨蛇在摇篮里,希望咬死赫五力,没耿到赫五力笑嘻嘻的握死了它们,从小赫五力就被奉为“人类最伟大的英雄”。   希拉当然不会因为一次失败就放弃杀死赫五力,她故意让赫五力发疯候打自己的妻子,赫五力醒了以后十分懊悔伤心,决定要以苦行来洗清自己的罪孽,他来到麦西尼请求国王派给他任务,谁知道国王受希拉的指使,果然赐给他十二项难如登天的任务,必须在十二天内完成,其中之一是要杀死一头食人狮。   这头狮子平时住在森林里,赫五力进入森林中找寻他,只是森林中一片寂静,所有的动物,小鸟、鹿、松鼠都被狮子吃得干干净净,赫五力找累了就打起嗑睡来。就在此刻,巨狮子从一个有双重洞口的山洞中昂首而出,赫五力睁眼一看,天啊!食人狮有一般狮子的五倍大,身上沾满了动物的鲜血,更增添了几分恐怖。赫五力先用神箭射他,再用木棒打他,都没有用,巨狮子刀枪不入,最后赫五力只好和狮子肉搏,过程十分惨烈,但最后还是用蛮力勒死了狮子。   食人狮虽然死了,但希拉为纪念他与赫五力奋力而战的勇气,将食人狮丢到空中,变成了狮子座。

  • 易经的由来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 立春的由来立春的由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 古代说法   中国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立春贴春联(6张)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3] 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

  • 国庆节的由来

      国庆节的由来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这里应该说明一点,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这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那么10月1日的国庆又是怎么回事呢?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许广平发言说:“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毛泽东说“我们应作一提议,向政府建议,由政府决定。”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规定每年10月1日为国庆日,并以这一天作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 从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了。

  • 亲吻的由来是的的

      较为流行的礼节。 关于“吻”的由来,西方传说不一。比较流行的看法认为,吻始于古罗马帝国。因为古罗马严禁妇女饮酒,当男子外出归来后,要先闻一闻妻子有没有饮酒,假如妻子无酒味,丈夫就要亲昵地吻上一口,这就是由“闻”到“吻”的过渡。以后相沿成习,成为夫妇见面时的第一道礼节。   据说,接吻首先起源于意大利的威尼斯,当时意大利的商人常年出去做买卖,那个时候酒还很珍场,只能是一家之主的男人才能喝,所以每次商人回家,都首先要嗅嗅娇妻的嘴唇,看她偷喝了没有,逐渐地发展为接吻,这就是接吻的由来。

  • “春天”的由来

    春天(Spring) 又称为春季,是一年的第一个季节,北半球为公历3,4,5月.而南半球却是在九月开始,十一月结束,如澳大利亚、巴西、南非等。气候学上以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稳定超过10℃为春季的开始。春天气候温暖适中,中国内陆大部分地区少雨,万物生机萌发,天气多变,乍暖还寒。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生机勃勃,万物复甦,夜卧早起,广(多)步(走)于庭,被发缓形(意喻不受束缚),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黄帝内经——四季调神大论

  • 五四青年节的由来

      1949年12月,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宣布五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青年节期间,中国各地都要举行丰富多采的纪念活动,青年们还要集中进行各种社会志愿和社会实践活动五四青年节,是为纪念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运动而设立的。它来源于中国1919年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还有许多地方在青年节期间举行成人仪式。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

  • 初这个姓氏的由来

      寻根溯源   出自于楚国国君熊氏   楚国第七代国君熊严的第三子“叔堪”,为初姓得姓始祖。   烟台芝(fu)罘岛后唐时期的初慧安自撰的墓志铭写到"羽音世考","上先荆楚"。明代成化年间初化在碑文中写到“初姓楚始”。清朝乾隆甲子年间初有绩等修的《初氏家谱》记载:初姓“受生季连,姓缘于楚”。《礼记‧曲礼》记载:“颛顼水精,承辰而王,夫其子孙咸当为羽”。以上意思是从初姓五音(角、徵、宫、商、羽)属羽,考证初姓传宗,初姓远祖是颛顼、季连,属于荆楚部族,初姓从楚国开始。《初氏谱书》(山东烟台市牟平区水道村)对初姓渊源的记载:“初氏乃楚王之后也。熊、初、荆、楚、庄、屈、项一脉同源,谓七闽,皆通芈。始祖公数堪(即叔堪,《国语·郑语》写作:叔熊)是然。”   结合《史记.楚世家》和芝罘岛后唐初慧安自撰的碑文考证:叔堪,因兄弟之间争夺国君君位失败而避难隐居南衡,后以“初”为氏,为初姓得姓始祖。   司马迁的《史记.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yu)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去世早指的是未及受封就去世)。其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熊霜六年(公元前822年),卒,三弟争立。仲雪死;叔堪亡,避难於濮;而少弟季徇立,是为熊徇。”   《国语·郑语》:“夫荆子熊严生子四人:伯霜、仲雪、叔熊、季紃。叔熊逃难于濮而蛮,季紃是立,薳氏将起之,祸又不克。”   根据《史记》,初氏之前的世系(祖先):黄帝一昌意一颛顼(高阳)一称一老童(卷章)一吴回一陆终一季连一附沮一穴熊(内熊)--过若干世--鬻熊-熊丽-熊狂-熊绎(受周朝国封一世)--熊艾(二世)--熊黮(三世)--熊胜、熊杨(四世)--熊渠(五世)--熊挚红、熊延(六世)--熊

  • 姓氏的由来?

      中国人的姓氏渊源流长,据说起源于太古母系氏族社会,伏羲氏就开始"正姓氏,别婚姻",但先秦时代的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为同族集团的名称,氏是姓的分支,表示部落分支之名称,用于区别子孙之所出。由于人口增殖,迁居异地,身份技能的变化等,可以分裂一些支派,这些支派就是氏。氏是贵族宗族制度的代表和称号,夏、商、周三代以前,男子多称氏.女子多称姓,如孔子,于是姓,孔是氏,丘是名,因男子称氏不称姓,故叫孔丘,而不叫子丘。   姓氏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从土地和赐姓而来,天子就是赐姓命氏的人。黄帝对他的二十五个儿子创设了十二个姓。陶唐氏之后代封于刘地,其后裔以刘为姓。   二是以出生地为姓。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   三是以封爵、官职为姓。楚庄王少子,作上官大夫,后代就以上官为氏。   四是因事物或其他原因而得姓。   汉丞相田千秋年纪大了,出入乘车,人称"车丞相"。后人就以车为姓。葛是古姓,本来是琅琊诸县人,后屯迁居阳都,阳都本来有姓葛的,又搬去姓葛的,故姓葛的人多了,就用诸葛来区别称呼他们,从此就有了复姓诸葛。   由于部落的发展,人口的繁衍.分支逐渐繁多,氏名称也大大增加.一姓可分成许多氏,一氏又繁衍更多的氏,所以姓氏都不是固定的,实际上姓氏合一或基本稳定,还是自汉朝以后的事。秦灭六国不久,汉又统一天下,做为维系周王室的宗法制度重要标志的姓氏有别制度,也随着王室的彻底坍塌而消亡。至此.中国的姓氏才合二而一,或言姓,或言氏,或姓氏兼言。实际上皆以男氏代姓了。这就表明,以后的子孙,都是男姓血缘关系的繁衍,正如明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所说:"自战国以下之人,以氏为姓,黄帝以来之姓亡矣。""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一",姓氏便成为维系传统之纽带,团结宗族之象征,于是尊祖敬宗便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们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维护祖国统一的保证。如果一个中国人,连自己的先租和父母都不敬爱和尊重的话,很难想象他会成为一个爱国主义者。   至今数百千年,迁徙到异地他乡华裔外籍人,现在他们还念念不忘他们的祖国、祖籍、祖先,常常来中国寻根拜祭,在他们的族谱上,还记载得清清楚楚,如日本的刘邦后裔原田家族族谱上所载:"高祖皇帝之血统,严然存在之事,予实虽欲不感泣,岂可得耶,又想中华之国立,至汉以来;二千百四十余年,交待十三、四朝,今虽悠久。其间两国务有盛衰,然无不尽怀汉朝之盛时而慕之者,予常驰念于我高祖统政之故国,切切而不能禁地,于是刊本谱,同族其发欲为,其族谱之基,聊报高祖皇帝之余德也焉。"   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由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据考证,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又据史书记载,晋国有狐毛、蛇平,汉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有豹皮公等人。透过这些古怪的姓名和骆、虎、蚁、牛、羊、鸟、龙、竹、梧、茶、菊等与动物、植物名称相同的姓氏,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但大多数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赢等等。不仅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就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余下全文>>

  • 望 姓氏的由来

      姓望的本姓伍,都是伍子胥的后。相传,伍子胥从伍婿庙路过,与这里的一位滩姐好上了,就有了后。有了后,在伍子胥走出房门时,滩姐向他讨个名望。伍子胥立在了门口,久久没有出声。很久之后,他回过头来,向他的后望了一眼,便走了。那滩姐是个灵性之人。众人都在沮伤时,她却喜形于色。众人问她喜从何来,她说:“老爷回头一望,分明赐给孩子的姓就是望,他这是希望儿子将来有出息哩。”一番好口彩把个望姓一锤定音。后来,望姓人家就修了这祭伍子胥的庙。随着时间的久远,家族的隐私逐渐淡化,到了现如今,甚至成了一种光荣     具体:   (一)望氏始祖齐太公。这里所指的始祖,是指望氏受姓始祖,而不是始迁祖。关于望氏受姓始祖,司马迁《史记·齐太公》说得十分详细:“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可见,太公望吕尚是望氏的受姓始祖。太公望吕尚,姓姜氏,世称姜子牙,尊称姜太公。《史记》介绍了姜太公钓鱼的故事,说清了望氏受姓的来历。有一天,周文王(字西伯)将要出去打猎,卜卦人说:“所获非龙非郦,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文王出猎,果然在谓水之阳遇到太公。文王说,我的先辈说有圣人辅佐周,周将兴旺起来,你果真就是的吗?“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于是拜吕尚为军师,后来果然夺得了天下。文王崩。武王即位,始封太公望于营丘,在今山东临淄一带,是为齐国。到了春秋时期,首先称霸的诸侯是齐桓公。到了战国时期,齐国仍然是当时的齐楚燕赵韩魏秦七雄之一。可见,望吕尚在中华民族史上的历史地位是相当高的。   (二)三峡犹存望氏祠。望家祠堂始建于清代中叶,距今约200多年历史。它经历了长江1870年特大洪水的冲击,却巍然屹立至今,是三峡坝区唯一幸存的一座古代宗族祠堂。望氏宗祠通高约8米,檐口高5米,砖木结构,纵长方平面布局。占地面积308平方米,建筑面积598平方米,封闭式一进院落。其明间,前为厅后为堂,中间有敞亮舒展的天井,天井四周及二楼均有回廊。两侧次间为厢房。明间前厅为穿斗式木构架,后堂为抬梁式木构架。次间均为穿斗式木构架,梁与梁之间用驼峰或大斗支垫。四周墙体用薄青砖石灰浆砌封檐,小青瓦屋面,白色沟头滴水,硬山屋顶,“从“字式山墙,脊式寿头均用条砖石灰砌垒,覆盖小青鹂飞出起翘.。正立面为牌楼装饰贴面,建筑布局及其构架特殊于一般祠堂。   (三)望氏家族人丁旺。据《望氏族谱》记载:“望氏以祖辈名号为姓氏,源于姜姓。齐太公望之后裔。”太公望即周开国功臣姜尚,号姜太公,名姜子牙,字吕尚,可见,望氏与姜氏、齐氏等均有着历史血缘关系,是姜姓派生出的若干支系中的一支。望姓的郡望是魏兴。南朝齐有望法泰,唐有望千,明有望本。清末民初有望云亭。据民国二十五年《宜昌县志》记载,望云亭(1854——1919),名文祥,字桂丞,太平溪人。少时以驾船为业。及长,入清营当兵,随左宗棠部征新疆回民,克南路西四城,升守备。1877年(光绪三年)随赵武毅军赴热河征“白莲教”,任都司。1894年随聂士成赴朝鲜与日军作战,臀部受伤,近一月伤愈,复力战,连克连山关、分水岭诸要隘,补游击。和议后,由裕禄奏授镇远军副将。1900年,又奉令赴河北各地征“义和拳”,克雄县、新城、固安等地。后因罚饷打了荣裕之侄(时任知府)一耳光,而获罪于朝,化装连夜出逃日本。在东京投汤化龙、徐树铮等。1909年秋,随汤化龙返国。1912年任伊克昭盟宣抚使。1913年9月,汤芗铭督湘,召望随行,任湖南省第六区司......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