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的由来

  • 小寒是什么意思?小寒是什么时候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是干支历子月的结束以及丑月的起始,时间是在公历1月5-7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285°。对于中国而言,这时正值“三九”前后,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   气温特点   小寒   小寒时节,北京的平均气温一般在一5℃上下,极端最低温度在—15℃以下;中国东北北部地区,这时的平均气温在—30℃左右,极端最低气温可低达—50℃以下,午后最高气温平均也不过—20℃,真是一个冰雕玉琢的世界。黑龙江、内蒙古和新疆45°N以北的地区及藏北高原,平均气温在—20℃上下,40°N附近的河套以西地区平均气温在—10℃上下,都是一派严冬的景象。到秦岭、淮河一线平均气温则在0℃左右,此线以南已经没有季节性的冻土,冬作物也没有明显的越冬期。这时的江南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5℃上下,虽然田野里仍是充满生机,但亦时有冷空气南下,造成一定危害。

  • 小寒是那个生肖

      小寒不是生肖,它是中国的24季节。

  • 关于小寒的诗句

      窦园醉中前后五绝句(陈与义)   东风吹雨小寒生,杨柳飞花乱晚晴。   客子从今无可恨,窦家园里有莺声。     小寒食舟中作(杜甫)   佳辰强饭食犹寒,隐几萧条带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馀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早发竹下(范成大)   结束晨妆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迭迭山。   碧穗炊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湾。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 才姓由来

      汉族才姓并非原本就有的,多为避祸改姓而来。据不同的才氏族谱等记载,才氏大致有以下几种来源:   其一,源于高阳氏,出自远古帝王颛顼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重黎是颛顼之恭,为司掌天地之官。周宣王姬静时期,有重黎之后程伯休父,官至司马,执掌国家军队,佐政辅国,其后为司马氏。后司马氏犯错,被满门抄斩。管家偷偷用箩筐挑着主人的7个儿子逃至河北昌黎安家落户,并改姓为才。才氏人口不众,同姓不婚。   其二,源于方氏,出自明朝大宁太守方宽,属于帝王赐字改姓为氏。   与明朝大儒方孝孺处在同一时期的明朝大宁太守方宽是明成祖朱棣的爱将。他曾随朱棣南征,多次在战斗中救驾。朱棣诛戮方孝孺十族,气头上还下旨要杀尽天下方氏人。但朱棣又十分珍爱自己的爱将方宽,特改赐方宽姓“才”。   其三,源于柴氏,出自五代后周世宗柴荣的后裔,属于以避难改姓为氏。   据《才氏家谱》记载,该支才氏的族源是五代时期后周皇帝世宗柴荣。其后代梁王柴桂是《才氏家谱》中记载的始祖。宋太祖赵匡胤开国初立三誓传后人,其一就是保全柴氏子孙,不得因罪加刑。北宋后期,柴荣的后代柴进造反入梁山,家族被朝廷满门抄斩,仅逃出3人。为避祸,子孙皆改此氏为谐音的才氏,相传至今。   其四,为明朝方孝孺的后人。方希贤系方孝孺(又名方子才)孤子,避难时以父名“才”为姓,以“隐士”为名,即该支才氏始祖。   方孝孺是明代著名学者,曾以“逊志”名其书斋,蜀献王替他改为“正学”,世称“正学先生”。“靖难之役”期间,方孝孺拒绝为篡位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并数指棣罪,声言“誓讨国贼”,被诛十族。遗孤方希贤在忠仆方良护卫下逃亡,改以“才”为姓。才隐士娶妻生五子,长子才久财。后明兵突围家宅,捕四子。才隐士带幸存长子才久财浪迹江湖,四海为家,这支才氏后人延续至今。   此外,也有源自少数民族的。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记载,额尔德木图是蒙古族对知识渊博的学者、长者等的称呼,汉义“才子、有才学、智者”。其后裔有额尔德木图为氏者,并冠汉姓为才氏、鄂氏、乔氏等。保安族、傈僳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才姓人。   才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500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326位,以昌黎、辽东为郡望。才氏族人分布较广,以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四省区为多,约占全国才氏人口的70%以上。

  • “名字”的由来

      杨岔路的来历:   杨岔路是万寿桥西南的一条街道,但它并不是形成街道后才有其名的。据传,因原出宜昌古城南门后,有一条小径至此分成两条小道,一条通伍家岗,一条过金巴岭至土门,其形似翻草用的杨岔,后又逐步演变为   杨岔路。   宜昌沦陷前,杨岔路一带仅有数家茅草房,一家杂货店。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这里搬来一些人家,又开了两家杂货店。至解放前夕,这里才形成了一条小街。现在,由于宜昌市城市的扩大和发展,杨岔路一带已成为繁华城区的一部分。   伍家岗的来历:   伍家岗一名由来并不久远。据说,约抗日战争前后,因岗上搬来几户姓伍的人家而得名。那时,这里荒草丛生,坟包遍野,是土匪经常出没的地方。解放之初,伍家岗上虽然新添一些人家,但仍然十分冷落。一九五一年汉宜公路全线修复通车后,有来了一些商贩、农民,这里逐步兴旺起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一幅美好的图景已经展现在人们眼前。   献福路的来历:   献福路的形成历史较久。清朝时此路段称东府街,西段为大“十字”街。民国初,宜昌县政府住于此地,既得“县府路”之名。据传1945年国民党县政府在高等法院宜昌分院内,给蒋介石祝寿,这样,“县府路”才改名为“献福路”。   中书街的来历:   中书街位于原宜昌古城之内,它虽短而狭窄,但却是形成于明代的古老街道。据《东湖县志》载,因明代中书王璲曾在此立中书坊,故得“中书”之名。   中书街历来为名流之士的居所。   万寿桥的来历:   万寿桥原为明代夷陵知州童世彦所修,名童公桥。以后,清朝夷陵总镇张忠孝再修,改名太平桥。知州宗思圣复修,又改名万善桥。“万寿”既为“万善”之谐音,又取吉祥长久之意。   河南商丘地名的来历   商丘城西南三里,有一座十来丈高的土台,人们都叫它“阏伯台”,台上有一座庙,人们叫它“火神庙”。说起阏伯台和火神庙来,倒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古时候,人们都吃生食,后来由于打雷闪电和刮风等自然原因,形成天然火,把树籽和来不及逃走的野兽等物烧熟了。人们拣了吃,发现熟食比生食好吃得多,于是慢慢学会把食物放到火上烤烤吃。那时候没有现成的取火工具,人们一见打雷触电森林起火,就如获至宝,千方百计想办法保存火种。   有一次,帝喾带着他的儿子阏伯出外巡察臣民,来到一个地方,见这里的人们还拿着生食吃,大都身体虚弱,带有病态。帝喾十分可怜他们,问大家为什么不吃熟食,老百姓回答:“没有火”。帝喾问:“怎么不到别处去找?引来火种,别让它灭呀!”百姓对他说:“找来几回了,有时因为柴草供不上,有时因为洪水泛滥,都灭了。”帝喾四处看了看,果然有被泛滥的河水浸灭火后的灰烬。他不禁长叹一声,心里想:咋能想个办法让火不灭才好。想了一会,他语重心长地对阏伯说:“你看,眼下帮助这里的臣民引来火种,并把火管理好,不让它灭,是关系着这里的臣民生死存亡的大事情,你是我最有能力的儿子,我想让你办这件事,如何?”。阏伯是个忠诚、听话的人,当即就满口答应下来。从此,阏伯就成了这里的“火正”(管理火的官),这片地方就成了帝喾给阏伯的封地,封号为“商”。   阏伯被封到这里后,终日为火事操劳,忙得饭也顾不上吃,觉也睡不好。他先带领百姓从很远的地方引来火种,并想办法堆成一个土丘,把火种置于丘上,上面搭上一个遮雨的蓬子,这样,天上下雨不能把火浇灭,河水泛滥也不能把火浸灭。然后,他又亲自带领人们四处寻找柴草,由于阏伯的聪明智慧和辛勤劳动,“商”的百姓们不但可以到处生火,而且还能让火经久不息。大家感激阏伯,都说他是天上的神仙下凡,给百姓造福来了。   阏伯死后,人们怀念他的功德,怀着崇敬的心情,以......余下全文>>

  •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什么意思

      立冬,马上进入冬天。冬至,冬天正式到来。其它字面理解。

  • 小寒小满处暑大满哪个不是二十四节气

      大满不是!   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描述小寒的诗句

      《小寒》(左河水)   冰封万里雪皑皑,径堵千重港口塞。   昨日剪桃修几树,忽如一夜李花开。   《小寒》[3] (吴藕汀)   众卉欣荣非及时,漳州冷艳客来贻。   小寒惟有梅花饺,未见梢头春一枝。   《小寒》(元稹)   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   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   霜鹰近北首,雊雉隐丛茅。   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 说别人吃素的吃荤的由来

      有两个来历及含义:   一、自然法则中吃肉的和吃素的分别是猛兽和温柔的有蹄动物,所以吃荤的指的的是有能力,有权利,有本事的人(不好惹的)。素食者反之(任人鱼肉)!   二、商周(含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较低故在礼法里规定了百姓不食肉!所以肉食者只统治者或是官员及贵族!文言文课文里有关于肉食者即当权者的说法。由此衍生出利害的人就是吃荤的,普通或者任人宰割的就是吃素的!“吃荤的吃素的”是一种白话的说法!     下面是关于“肉食者”说法的参考   周代礼制   古代统治者对食肉有严格的限制。周代礼制规定,天子食用牛;诸侯平时食用羊,朔月(每月初一)才能食用牛;大夫平时食用猪、犬,朔月才能食用羊。当时帝王及贵族在每月初一所备食物,较平日丰盛,叫做“朔食”,食物规格也提高一等。此外,在祭祀或天子、诸侯举办宴会时,大夫才得以食用牛。   文献记载   《礼记·王制》:“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   编辑本段阶级差别   由于当时生产力的低下,统治阶级残酷剥削,所以一般老百姓是不容易吃到肉的。孟子给齐宣王描绘的“王道乐土”的理想图景中是这样说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见《孟子·梁惠王上》)即使是美好的理想社会实现,老百姓也要到七十岁才能吃到肉(翻译有误)。

  • 鬼节的由来、

      由来   道教节日能与传统民书相应,主要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中国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即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平安。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已成为民俗节日。   正月十五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汉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汉族传统民俗,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道家全年的盛会分三次(合称为"三元"),认为"三元"就是天官、地官及水官"三官"的别称,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各为三官大帝的诞辰。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鸡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早日安息。);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则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因为惧厉的心理,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佛、道三教,成为农历7月15日的中元节,民间则称农历7月为"鬼月"。   佛教传入后,佛教徒根据印度一种佛教仪式追荐祖先,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