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么起名字的

  • 古人的名字有哪些?

      苏轼 苏辙 苏洵 曹操 曹植 曹丕 王勃 嵇康 阮籍 山涛 向秀 刘伶 王戎 阮咸 陶渊明 王安石 欧阳修 曾巩 李商隐 李贺 李白 杜甫 王维 孟浩然 陈子昂 高适 岑参 刘禹锡 张志和 白居易 郑谷 韩愈 柳宗元 柳永 陆游 马远 邵康节 周敦颐 张载 狄青 黄庭坚 秦观 李清照 辛弃疾 贺知章 屈原 温庭筠 李煜 范仲淹 关汉卿 马致远 刘伯温 施耐庵 吴承恩 曹雪芹 罗贯中 司马迁 司马光 司马相如 司马昭 司马懿 刘邦 陈平 韩信 张良 项羽 刘秀 王莽 刘备 孔融 陈琳 王粲 徐干 阮瑀 应玚 刘桢 岳飞 文天祥 唐伯虎 诸葛亮 董仲舒 班固 班超 程颐 程颢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李贽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蔡伦 毕升 郭守敬 孙思邈 华佗 李时珍 张仲景 贾思勰 徐光启 阎立本 吴道子 王羲之 张择端 王冕 徐渭 郑板桥 狄仁杰 包拯 宋慈 张飞 关羽 赵云 黄忠 马超 黄盖 荀彧 许攸 徐庶 庞德 周瑜 鲁肃 孙权 孙坚 许褚 李世民 秦叔宝 尉迟恭 程咬金 罗通 罗成 赵匡胤 朱元璋 朱棣 蔡文姬 钟无艳 卓文君 李清照 朱淑真 谢道韫 班昭 蔡邕 杨广 杨坚 陈叔宝 高洋 海瑞 吴敬梓 张大千 刘墉郭子仪 王昭君 杨玉怀

  • 不要轻信简体字·古人怎样起名字

      现在,有些人读古籍绝对不选简体字的版本,只挑那些繁体竖排的来看,还有些人更加极端,甚至呼吁要恢复繁体字。虽然有人觉得他们迂腐,但这些人谁也不是笨蛋,至少智力水平并不在我们一般人之下,他们这样说,这样做,肯定是有他们的道理的。现在讲的这个“丑”字恰好就是比较能够说明问题的一个例子。 “小丑”的“丑”字是一个简体字,如果用繁体字来写就是“醜”。在用笔写字而不是用电脑打字的年代里,把笔画如此复杂的“醜”字简化为“丑”,确实是功德无量的。但是,这样一来,新问题就出现了:在古代,既有这个“醜”字,也有这个“丑”字,它们本是意思完全不同的两个独立的字,谁也不挨谁。但在简体字里,繁体的“醜”被简化为“丑”,而繁体原本的“丑”字却维持原来的样子不作变动。于是,繁体字里的两个不同的字到了简体字里却变成了同一个字,所以,在用简体字编纂的古籍当中,“丑”字有时是指“醜”,而有时又是指“丑”,这在现代读者看来,就容易产生误会了。 这两个“丑”字的本字各是什么意思呢? 如果说一个人相貌丑陋,那就是“醜”,而天干地支里“子丑寅卯”的“丑”字才是古文“丑”字的本来面目。所以,我们如果阅读繁体字的古籍,既会遇到“醜”,也会遇到“丑”,两个字的意思完全不同,“子丑寅卯”不会写成“子醜寅卯”。公孙丑的“丑”可不是被简化了的“醜”字,而是在古文里仍是现在这个样子,是“子丑寅卯”的“丑”。 现在明白了吧,公孙丑的爸爸不是笨蛋,笨到会给儿子起一个“醜”名字。 这个道理不难理解,现在的父母们给孩子起名字,哪一个不是抱着一摞字典辞书绞尽脑汁呢?中国人起名字通常都很讲究的,名字用的字都是很有意义的。 现代人如此,古人也是如此。《左传》里就记载着好几个起名字的故事,其中一个故事很有说明意义:鲁国的国君鲁桓公生了个大胖小子,高兴坏了,搞了一大堆复杂的仪式来庆祝,但马上面临的问题是,该给儿子起名字了。可怎么起呢?想弄一套《辞海》翻翻吧,这书当时还没出版,这可怎么办?那就找个文化程度高的老先生咨询咨询好了。这一找,就找到了申。 申确实有学问,对鲁桓公说:“给孩子起名字的规矩呀,是这样子滴——” ——暂停! 咱们先别管申怎么说,先想一想,如果是我们现代人来想象祖先的古老智慧,我们猜猜申会怎么说。 按照我们很“现代”的一些想法,不少人肯定会这么想:先算算这孩子的生辰八字,排五行,推四柱,名字用的字要算清楚吉利的笔画,等等。 可是,在《左传》的年代,或者说是在春秋时代,还没有这套讲究呢,起不出“闰土”那种名字。所以,申的回答里并没有什么玄的虚的,反而实际得很。他说:“起名一共有五种方式,分别是信、义、象、假、类。”紧接着,申就开始一一解释:所谓“信”,就是用孩子出生时的某一种情况来起名,比如说生下来一个二十斤的大胖小子,就可以按这个规矩起名叫“胖墩儿”;所谓“义”,就是用吉祥的字眼来起名,比如贾老爹一直想发财,就可以给孩子起名叫“贾美钞”,等等。看来很自由哦,那么,起名有什么要忌讳的没有? 要说起名的忌讳,现代人的忌讳可多了去了——别说给孩子起名字,就连电话号码、手机号码都有一大堆忌讳。《左传》时代起名字也有忌讳,却和现在大大不同。申说:“一般要忌讳这么几种情况:孩子的名字不要用国名、官名、山川名、疾病名、牲畜名、器物名。” 严格说来,申所谓的“忌讳”其实是“避讳”,这些避讳是大有道理的,又是很实际的,如果名字犯了避讳,实在是麻烦得很。眼下要起名的这个孩子将来很可能就是鲁国的国君,按照避讳的规矩,如果这孩子起名叫“鼎”,那周代最常见的青铜器“鼎”在鲁国就不能再叫“鼎”了,就得改名,比如叫......余下全文>>

  • 古人起名字好像中间那个字总是“仲”“伯”,这是有排名的吗?

      古人起名字好像中间那个字总是“仲”“伯”,这是有排名的:   古代兄弟排行的顺序:伯、仲、叔、季, 根据《国语辞典》记载:“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长幼之别字也。”同时,伯、仲、叔、季,也是指兄弟长幼的次序。辞典的解释为:“兄弟排行的次序,长兄为伯,次为仲,又次为叔,最幼为季。若兄弟三人,则称孟、仲、季。”

  • 古人如何根据八卦辨别方位

      八卦对应是八个方位,一般现在是用后天八卦,即东震,西兑,南离,北坎,乾西北,艮东北,坤西南,巽东南。以日出的方向为东方。过去如果确定不了就用罗盘,先正东确定,以本人所立之位为中心,或是要测之物为中心,以正东与中心点划线,垂直线上是正北、正南,反面是正西,与这条线交45°角是东北或东南。   先天八卦乾在南方位,差异较大。

  • 周易是古人根据什么研究出来的

      “周”,东汉郑玄《易论》,认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无所不备,周而复始。而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认为“周”是指岐阳地名,是周朝的代称。有人认为《易经》流行于周朝故称《周易》,亦有人依据《史记》的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然而在几种较早期的文献,例如《论语》、《庄子》、《左传》却只称《易经》为《易》,“周易”之名最早见于《周礼》;然而《周礼》的年代,学者还有争议。所以,就文献而言,“周”应该是后来加上去。若以《周礼》的系统来看,《三易》的名称皆无朝代名,所以《周易》的“周”解释为“周普”和其它两种占筮书,比较能够相应。然而夏代是否有《连山》、商代是否有《归藏》也都还是问题。两书很可能也是“古史积累说”所言的现象。所以比较肯定的是,《易经》或《周易》原来只称为《易》。 据传,《周易》的诞生地就是现在的世界遗产城市安阳市。羑里城位于安阳市区南10公里处。易卦系统最基本的要素为阴阳概念,而阴阳概念包括阴阳的性质和状态两层意义。如果不理会阴阳的状态,只论及其性质,则可以用阳爻(-)和阴爻(--)表示阴阳。将上述阴阳爻按照由下往上重叠三次,就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基本卦,称为八经卦。再将八经卦两两重叠,就可以得到六个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称为六十四别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称。如果再考虑阴阳的状态,则阴阳概念又进一步划分为“老阴,老阳,少阴,少阳”(亦称“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四种情形,可以用“X,O,--,-,”四种符号分别代表之。六十四别卦每一卦的每个位次上都可能有四种阴阳状态,于是全部易卦系统就共有4096种不同的卦。如果将阴阳性质构成相同的各个卦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主卦卦名相同的六十四种分系统,可以称为某某卦系。《周易》经部文字说明的内容就是对六十四卦系中部分易卦的象征意义的解释以及相应的人事吉凶判定(称为占断)。其中每一卦系的第一条内容是相应的全静卦的占断,其后的六条(乾坤卦系有七条)内容是顺次排列的对相应卦系一爻动的卦的占断。秦汉以后的易学对此都存在错误或者说模糊的认识。 占筮及《周易》一书起源于甲骨卜的实践,或许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写下了六十四卦系的卦辞。后来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继承了孔子对周易的发现,著了《易传》。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李斯将其列为医术占卜书而幸免于难。 《周易》中运用八卦预测信息的方法的发明,正是我国人民具有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真实写照,他们在实践和好地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推动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所以,易卦及《周易》,是个储存量很大的信息库。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易道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疑难之事,不是求助于偶像,而是运用通过八卦今昔信息预测的科学方法,预测自然和人事吉凶方面的有关信息,对一切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从而更。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然而这只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学方法之前所依托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真正的科学。虽然有些理解与科学相符,那是因为这个理解正好有科学合理性,但就不能因为说它是科学的。只能当它是一种文化。 目前,我国的易学研究在原理探索上仍无重大进展,理论研究停步不前,思想混乱,实际应用容易趋向神秘主义。上述状况严重歪曲了易学的学术地位,阻碍了中华易学良性化发展的步伐,蒙蔽了易学的真正价值。 《周易》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经典,它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和阳(—),《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万物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周易》研究的对象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为根本。三才又各具阴阳,所以《周易》六爻而成六十四卦。正如《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乾为纯阳之卦,坤为纯阴之卦,乾坤是阴阳的总代表,也是阴阳的根本,孔子在《系辞》中说“乾坤其易之门邪”,“乾坤其易之蕴邪”。《易纬·乾凿度》中说:“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 通行本《周易》本经排序以《序卦》的次序为基础,而以乾、坤两卦为首。《系辞》开篇即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文言》是专门论述乾坤之卦德的传文,并将乾坤之德性引申发挥至人文道德范畴。说明乾、坤是《周易》中最重要的两卦,也是《周易》阴阳哲学的基础。 “易”的解释 1.易由蜥蜴而得名,为一象形字,此说出自许慎《说文解字》;而蜥蜴能够变色,俗称“变色龙”,所以“易”的变易义,为蜥蜴的引申义。 2.必须指出,理解西周之“易”,理当以西周礼乐制度的变革为条件。礼指从容之节,易即雅乐,都是统治阶级驾驭黎民百姓,维护宗法制度的手段和工具。《周易》保存了西周钟鼓“交响乐”的框架规制,钟鸣鼎食在西周的底层社会是难以想象的。 3.日月为易,象征阴阳。 4.日出为易。陈鼓应认为这个意思,也是“干”的本义。 5.易是占卜之名。 6.变易、变化的意思,指天下万物是常变的,故此《周易》是教导人面对变易的书。 7.交易,亦即阴消阳长、阳长阴消的相互变化。如一般的太极图所显示的一样。 8、易’即是“道”,恒常的真理,即使事物随着时空变幻,恒常的道不变。《系辞传》:“生生之谓易”。(生生不息,义似“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体会生命之美、日新又新。) 在《周礼》“太卜”的记载中,亦有《三易》的说法;《三易》是指《连山》、《归藏》和《周易》,三个不同朝代的占筮书。据说“连山”是夏朝的占筮书,“归藏”是殷商的占筮书,“周易”是周朝的占筮书。 东汉郑玄的著作《易论》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这句话总括了易的三种意思:“简易”、“变易”和“恒常不变”。即是说宇宙的事物存在状能的是1)顺乎自然的,表现出易和简两种性质;2)时时在变易之中;3)又保持一种恒常。如《诗经》所说“日就月将”或“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日月的运行表现出一种非人为的自然,这是简易;其位置、形状却又时时变化,这是变易;然而总是东方出、西方落这是“不易”。 而《易经》的“经”是指经典的著作。儒家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为《五经》。如同前文所说,“经”是后来为了尊称这些书,而加上的称呼,原来《五经》只称为《易》、《诗》、《书》、《礼》、《春秋》。 [编辑本段]原理出处 在《简易道德经》里,周是周到圆满,易是运动变化无不果的意思。太昊伏羲创作简易图时,把简易符(即现在八卦图的阴阳符)排列成一个圆形即一周的形式,阐明了周和易是简的主要组成部分。周易的周字并非周朝的沿用,而是周朝或周姓沿用了《简易道德经》里的这个完美的“周”字。无疑周易的周字,替代了简易的简字。大自然万物的变化,是易的根本现象。恒之无休而无不果,说明了易,就是物的变化而成事,物每一点变化都有一定的结果,这就是易象。“简之周”和“周之易”说明了周是简的,易是周的。以父子的排列方式,就是成了:“简周易”。“求千太万后之果,明千思万绪之象”,说明了“简易图”是判断推理的一种测探工具。 [编辑本段]由来 对于《周易》的成书,《汉书艺文志》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此说最为汉儒接受,《周易乾凿度》有云:“垂皇策者羲,益卦德者文,成名者孔也”。“三圣”、“三古”之说简而言之,即:上古时代,通天之黄河现神兽“龙马”,背上布满神奇的图案,圣人伏羲将其临摹下来,并仰观天文、俯查地理,而做“八卦”;中古时代,姬昌被纣囚禁于羑里,遂体察天道人伦阴阳消息之理,重八卦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即“文王拘而演《周易》”;下古时代,孔子喜“易”,感叹礼崩乐坏,故撰写《易传》十篇。而在宋朝之前,对于重卦者多有疑义,一者王弼认为伏羲画八卦之后自重为六十四卦,二者郑玄认为神农氏重卦,三者孙盛认为夏禹重卦。 直至北宋欧阳修撰《易童子问》,认为《易传》七种之间有互相抵牾之处,并非孔子一人所作:“其说虽多,要其旨归,止於繋辞明吉凶尔,可一言而足也。凡此数说者,其略也。其馀辞虽小异而大旨则同者,不可以胜举也。谓其说出於诸家,而昔之人杂取以释经,故择之不精,则不足怪也。谓其说出於一人,则是繁衍丛脞之言也。其遂以为圣人之作,则又大缪矣。”(犹见《易童子问卷三》)。至于后世,疑古之风渐起,清代姚际恒所著《易传通论》与康有为《新学伪经考》都认为《易传》并非出自孔子之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钱玄同先生、冯友兰先生、顾颉刚先生、高亨先生、郭沫若先生等著名学者皆认为《易传》非孔子所作,顾颉刚先生则将《易传》成书年代推断为战国末期至西汉早期,唯有金景芳先生坚持认为《易传》乃孔子所作。 时至今日,长沙马王堆墓穴中发现的“帛书”中,已有不少记载间接证明《易传》的作者或相关作者大致是孔子,有待进一步考证,不过也当为盲目疑古者戒。 另一个方面,《周易》一书名字的由来也颇多争议。 “周”字的含义,历来有两种说法。一为“周代”,二为“周普”。前者的寓意在于认为《周易》为西周时代的书。理由便是《周礼》有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一曰《归藏》,一曰《周易》”,而此说认为《连山》为神农时代的筮书,神农也称“连山氏”,《归藏》为黄帝时代的筮书,黄帝也称“归藏氏”,后夏用《连山》,商用《归藏》,西周所用之书则冠以“周”字,名为《周易》。后者则取郑玄《易赞》,“‘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故而《周易》的“周”字,义为“周普”。 “易”字的含义主要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一、“易”字的篆文为“(见右图片一) 小篆:易”,《说文》训为“易,蜥易、蝘蜓、守宫也。象形。”即“易”为蜥蜴之类,主取“变”之义。 二、《说文》又引秘书说“日月为易”,象征阴阳。 三、《周易乾凿度》云“‘易’一字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即简易、变化、不变三层含义。 四、“易”字的殷墟甲骨文为“(见图片二)”,取日出之时阴阳交变之义。也主于“变易”。 甲骨文:易 《周易》在古代文献中常被简称为《易》,至西汉初年被列为“经”书之一,世人遂尊称为《易经》。可见《周易》当以“易”为大义,而诸说纷繁,也莫过变易消息之理。

  • 古人的字是什么意思

      “字”,也称 ”表字“,是中国的“特产”,外国人没有。   字,是一个人的名字的注解、补充和延伸。字,必须与名相呼应,互为表里。比如:   1,曹操,字孟德。“孟”表示庶出的老大,“德”是“德性”的意思,与“操行”一词相呼应;   2,赵云,字子龙。常言道:龙从云、虎从风;   3,孙权,字仲谋。“仲”是“老二的意思,”权谋“一词,谁都知道;   4,马超,字孟起。表示他是马腾的”侧室“生的,老大;   5,马谡,字幼常。表示他是老马家的 ”小五哥“;   ......   在中国,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 “字”。有身份、有地位、有文化的人,一般都有 “字”。   贫苦的老百姓不可能有字,没听说武大郎的字叫什么。   蒙古鞑子灭亡中国后,南方的汉族人连名都不许有,更别说字了。   土财主、奸商,斗大的字不识半升,也弄个字,人模狗样的。   古人称呼他人,一般称他的字,不能呼名。呼他人的名,很不礼貌,人家会恨死你。   一个人的字,是在成年后才有的。年轻人为了表示谦逊,都说:”年幼,无表“。   古代的中国是 ”礼仪之邦“,封建道德讲的是 ”礼义廉耻、忠孝节义“;现在的中国,讲什么?讲的是拜金、作假、欺诈,还要字干什么?   时过境迁啦!

  • 古人求人原谅说什么

      求人原谅说见谅、海涵、包涵等   谦辞:   初次见面说“久仰”;好久不见说“久违”;等候客人用“恭候”;宾客来到称“光临”;未及欢迎说“失迎”;起身作别称“告辞”;看望别人用“拜访”;请人别送用“留步”;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告辞用“失陪”;请人原谅说“包涵”;请人批评说“指教”;求人解答用“请教”;盼人指点用“赐教”;欢迎购买说“惠顾”;请人受礼称“笑纳”;请人帮忙说“劳驾”;求给方便说“借光”;麻烦别人说“打扰”;托人办事用“拜托”;向人祝贺说“恭喜”;赞人见解称“高见”;对方来信称“惠书”;赠人书画题“惠存”;

  • 易经对哪些古人影响最深

      伏羲画卦,文王演卦,周公祖述,孔子发扬。   孔子授商瞿。商瞿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口臂子弓(其人是荀卿之子)。子弓授燕周口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庄。此其一。   又,孔子殁,子夏也讲易学于河西。但受到孔门同学们的驳斥,认为他对于易学的修养不够,所以子夏以后的传承,并夫太准确的资料。唯所世留传有《子夏易传》一书,真伪难辩,但确具有古代“易学”思想上的价值。此其二。   西汉的易学:田何授(东武)王同子中、(洛阳)周王孙、(梁)丁宽、(齐)服生,四人皆著《易传》数篇,但后世已散佚。   其次,自(东武)王同子中一系,再传(口川)杨何,字元敬。无敬传京房。房传梁丘贺。贺传子临。临传王骏。   丁宽一系,又再传田王孙。王孙传施口。口传张禹,禹传彭宣。以上都是著名专长易学学者的传承。至于阴阳、纳甲、卦气等易学,自田何到丁宽之后,又另有一系。   主阴阳、卦气之说的,由王孙孟喜。喜再传焦赣,字延寿。著有《易林》一书,迥然打破《周易》的蹊径。又另一京房,承传焦延寿的易学,著有《京房易传》一书,开启象数易学的阴阳“纳甲”之门。   东汉与后汉的易学:西汉的易学,到了东汉时期,其间的传承似乎已经散失不备。因此象数之学与易理的分途,也便由此而形成了。后汉的易学,传承的系统更不分明。此时的著名易学大家,便有马融、郑玄、荀爽、刘表、虞翻、陆绩以及魏末的王弼等人。   其中以荀爽的易学,曾经有后人采集当时的九家易学合成一编的论友谊赛,故在后世研究易学中,经常有提到“九家易”或“荀九家”的名词,就是对此而言。   郑玄的易学,开始是学京房的象数。后来才舍离京学,专学费直之说,以孔子《易传》来解说易学。   汉末的易学,大概都跟着荀爽、虞翻的脚跟而转,愈来愈加没落,因此才有青年才俊的王弼的起来别走一途,专从老、庄玄学的思想而说《易》了。最为遗憾的,后世的易学,大体上又一直跟着王辅嗣的脚跟

  • 古人化解烦恼的成语

      庸人自扰、茅塞顿开、杞人忧天、难得糊涂、六根清静、水至清则无鱼。望采纳。

  • 古人50岁称知天命为什么

      一般而言, 人都是到了三十岁左右成家立业, 四十岁左右才知晓一些事理, 到了五十岁, 则进入一种“明天理、顺天意” 的境界。   查阅: “天命指上天的意志, 也指上天主宰之下人的命运”。按以前“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观点, 人到了五十岁, 生命之树开始了倒计时。   这个年龄的人, 常常有一种“活得差不多了”或者“半截子入土”的感觉。   这个年龄的人, 一般不再想去开拓发展新的事业, 而只想把已经进行的工作完成一个好结尾 。开始对自己走过的路进行系统的反思和总结 。对人缘关系,则特别不想产生新的矛盾和误会, 而希望与别人修复以往的裂痕和瓜葛 。   到了这个年龄的人, 把死看得很淡, 对世间人事看得很透。知道每个人在历史和宇宙的时空, 不过是名匆匆过客。且不说没有来世和阴间, 就是有, 浩瀚人海, 也不能再碰到自己这一生所接触过的人 。   所以, 应该珍惜与人的友情, 应该与人为善、宽容待人 。应该认真设计五十岁后的自我。所以,五十而知天命的意思即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