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起名

  • 台风取名是根据什么?

      台风的命名由编号和名字两部分组成。   台风的编号也就是热带气旋的编号。人们之所以要对热带气旋进行编号,一方面是因为一个热带气旋常持续一周以上,在大洋上同时可能出现几个热带气旋,有了序号,就不会混淆;另一方面是由于对热带气旋的命名、定义、分类方法以及对中心位置的测定,因不同国家、不同方法互有差异,即使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气象台之间也不完全一样,因而,常常引起各种误会,造成了使用上的混乱。   我国从1959年起开始对每年发生或进入赤道以北、180度经线以西的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的近中心最大风力大于或等于8级的热带气旋(强度在热带风暴及以上)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近海的热带气旋.当其云系结构和环流清楚时,只要获得中心附近的最大平均风力为7级及以上的报告.也进行编号。编号由四位数码组成.前两位表示年份.后两位是当年风暴级以上热带气旋的序号.如去年第13号台风“杜鹃”,其编号为O313.表示的就是2003年发生的第13个风暴级以上热带气旋。热带低压和热带扰动均不编号。   人们对台风的命名始于20世纪初,据说,首次给台风命名的是20世纪早期的一个澳大利亚预报员,他把热带气旋取名为他不喜欢的政治人物,借此,气象员就可以公开地戏称它。在西北太平洋,正式以人名为台风命名始于1945年,开始时只用女人名,以后据说因受到女权主义者的反对,从1979年开始,用一个男人名和一个女人名交替使用。直到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简称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决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并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新的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的一个命名表,然后按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WMO所属的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香港、日本、老挝、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以及越南等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每个国家或地区提供10个名字。这140个名字分成1O组,每组的14个名字.按每个成员国英文名称的字母顺序依次排列.按顺序循环使用.同时.保留原有热带气旋的编号。   浏览台风命名表.已很少用人名,大多使用了动物、植物、食品等的名字,还有一些名字是某些形容词或美丽的传说,如玉兔、悟空等。“杜鹃”这个名字是中国提供的.就是我们熟悉的杜鹃花:前一段在我国登陆的“科罗旺”是柬埔寨提供的,是一种树的名字:“莫拉克”是泰国提供的,意为绿宝石:“伊布都”是菲律宾提供的名字,意为烟囱或将雨水从屋顶排至水沟的水管。   一般情况下,事先制定的命名表按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但遇到特殊情况,命名表也会做一些调整,如当某个台风造成了特别重大的灾害或人员伤亡而声名狼藉,成为公众知名的台风后.为了防止它与其它的台风同名,便从现行命名表中将这个名字删除,换以新名字。台风命名表最近一次的修改是在2000年台风委员会第33届会议上作出的,该表从2002年1月1日开始实施。   参考资料:[

  • 深圳台风为何起名妲己

      其实,就全球而言,平均每年都有大概八十次台风左右,而且每一个都和“妮妲”一样有属于自己的名字。“海葵”、“茉莉”、“马里斯”、“派比安”、“电母”……听着这些或文雅,或霸气,或千奇百怪的“花式”名称,很多人可能都会有疑问,这些台风的名字是谁起的?为什么有的名字还会重复出现?   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一个命名表,然后按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这个命名表分别由世界气象组织所属的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中国香港、日本、老挝、中国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越南这14个国家和地区各提供10个名字,总共140个台风备用名字。   简而言之,台风还没生成,名字就已经被起好了,且名字并不是一次性使用而是循环利用,140个名字循环一遍之后,又会从头再来。因此会出现今年的台风与前几年的某些台风重名的现象。就像这次的“妮妲”,它其实已被使用过2次,第1次是2004年第2号台风,第2次是2009年第22号超强台风。   有趣的是,这个命名表并不是一成不变。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有一个规定,一旦某个台风对生命财产造成了特别大的损失,那么它就会永久占有这个名字,该名字就会从命名表中删除,空缺的名称则由原提供国或地区再重新推荐。

  • 台风的名字是怎么起出来的?

      究竟是谁在给台风取名?中央气象台台风科的有关专家介绍,中央气象台给台风起名是从2000年1月1日开始的。此前,我国一直采用热带气旋编号办法。   为了便于各国交流,亚太经社理事会和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制定了一套统一的台风命名系统,由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美国和越南等十四个国家和地区的成员组织各提供10个名字,经有关专门会议批准后循环使用。   我国为台风组织选用的10个名字充分体现了民族风格,它们分别是:龙王、悟空、玉兔、海马、海燕、杜鹃、海棠、电母、海神、风神。(摘自2003年北海旅游之窗)   ——————————————————   又见如下资料:   台风的起名(知识)   为了区分热带气旋,有必要给它们单独取个名字。最早是根据热带气旋的位置(主要是热带气旋中心所处的经纬度)来区分热带气旋,这种办法相当麻烦,往往难如人意。直到19世纪初叶,一些讲西班牙语的加勒比海岛屿根据飓风登陆的圣历时间命名飓风。例如,侵袭波多黎各的三个飓风:1825年7月26日的圣大安娜,1876年和1928年9月13日的圣费里佩。据报道,19世纪末,澳大利亚预报员克里门·兰格用他讨厌的政客的名字为热带气旋命名。后来,军事部门根据英文单词的首字母顺序(ABLE, BAKER, CHARLIE等)来命名热带气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人用女性的名字给热带气旋命名。20世纪70年代末,应美国女权运动组织的要求,扩充了命名表,改用男性和女性的名字命名。在口语和书面交流中,特别在警报中,人们逐渐接受了使用命名表的优点。名字应当简短、通俗、易记,便于向热带气旋威胁区的千百万群众传递信息,以避免同一地区同时面临一个以上热带气旋影响时出现混乱状况。这种做法不久便在西半球被广泛采用。   20世纪70年代,所有热带气旋易发区都已使用命名系统。70年代末以后,在世界气象组织各区域热带气旋委员会协调下,热带气旋的命名走向国际化。在大多数区域,热带气旋命名表(通常是交替使用男性和女性的名字)由该区域的热带气旋委员会制定,热带气旋委员会更重要的任务是促进和协调本地区的热带气旋减灾行动。各区域的具体做法不尽相同。通常由指定的气象中心负责按字母顺序依次为热带气旋命名。有的地区命名表循环使用,有的地区时常制定新的命名表,还有的地区命名表用完后再从头开始使用。如果某个热带气旋声名狼藉,比如造成了严重伤亡或带来巨大财产损失,则将该热带气旋的名字从命名表中剔除,代之以同性别的另一个名字,并且第一个字母要相同。有的区域用4位数字来命名热带气旋,前2位数字为年份,后2位数字为热带气旋在当年的的顺序号,有的还加上地理指示码,例如:1991年孟加拉湾的第1个热带风暴命名为BOB 9109(BOB为英语孟加拉湾的缩写,Bay of Bengal)。而1990年的第25个台风则命名为9025。有些国家制定了供本国使用的命名表,比如:美国制定了西北太平洋和中北太平洋命名表,菲律宾也制定了西北太平洋台风命名表。关岛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使用的西北太平洋台风命名也常被该区域其它国家采纳。   台风委员会的成员大部分来自受台风影响的国家及地区。多年以来,台风委员会有一个为台风编号的制度,即由东京区域专业气象中心-台风中心负责对达到热带风暴强度的热带气旋进行编号。根据台风委员会第31届会议的决议,从2000年1月1日起实施新的热带气旋命名方法。该方法将用于台风委员会成员向国际社会发布的公报中。也供各成员用当地语言发布热带气旋警报时使用。台风委员会仍将继续使用热带气旋编号。   我国一直采用热带气旋编号办法,对发生在经度180度以西、赤道......余下全文>>

  • 梦见刮台风怎么解

      梦需要解吗?日有所思夜才会有所梦   所以梦并不是什么事的象征   所以不必担心

  • 为什么台风来了就会暴雨?

      台风实则就是在海上形成的一个低气压(气旋)而我们普通的降雨就是因为低气压的控制,所以台风来了会带来降雨,如果是晴天则是以高气压(反气旋),无法在高空集结云,也就不会下雨了

  • 中国台风的命名法?

      不是中国的哦,苗柏是马来西亚的命名(一种鸟的名字),台风名字是由西北太平洋台风委员会14个成员联合起名的

  • 气象局是怎么给台风取名的?

      台风是怎样命名的呢?台风的命名由编号和名字两部分组成。 台风的编号也就是热带气旋的编号。人们之所以要对热带气旋进行编号,一方面是因为一个热带气旋常持续一周以上,在大洋上同时可能出现几个热带气旋,有了序号,就不会混淆;另一方面是由于对热带气旋的命名、定义、分类方法以及对中心位置的测定,因不同国家、不同方法互有差异,即使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气象台之间也不完全一样,因而,常常引起各种误会,造成了使用上的混乱。 我国从1959年起开始对每年发生或进入赤道以北、180度经线以西的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的近中心最大风力大于或等于8级的热带气旋(强度在热带风暴及以上)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近海的热带气旋.当其云系结构和环流清楚时,只要获得中心附近的最大平均风力为7级及以上的报告.也进行编号。编号由四位数码组成.前两位表示年份.后两位是当年风暴级以上热带气旋的序号.如去年第13号台风“杜鹃”,其编号为O313.表示的就是2003年发生的第13个风暴级以上热带气旋。热带低压和热带扰动均不编号。 人们对台风的命名始于20世纪初,据说,首次给台风命名的是20世纪早期的一个澳大利亚预报员,他把热带气旋取名为他不喜欢的政治人物,借此,气象员就可以公开地戏称它。在西北太平洋,正式以人名为台风命名始于1945年,开始时只用女人名,以后据说因受到女权主义者的反对,从1979年开始,用一个男人名和一个女人名交替使用。直到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简称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决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并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新的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的一个命名表,然后按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WMO所属的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香港、日本、老挝、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以及越南等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每个国家或地区提供10个名字。这140个名字分成1O组,每组的14个名字.按每个成员国英文名称的字母顺序依次排列.按顺序循环使用.同时.保留原有热带气旋的编号。 浏览台风命名表.已很少用人名,大多使用了动物、植物、食品等的名字,还有一些名字是某些形容词或美丽的传说,如玉兔、悟空等。“杜鹃”这个名字是中国提供的.就是我们熟悉的杜鹃花:前一段在我国登陆的“科罗旺”是柬埔寨提供的,是一种树的名字:“莫拉克”是泰国提供的,意为绿宝石:“伊布都”是菲律宾提供的名字,意为烟囱或将雨水从屋顶排至水沟的水管。 一般情况下,事先制定的命名表按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但遇到特殊情况,命名表也会做一些调整,如当某个台风造成了特别重大的灾害或人员伤亡而声名狼藉,成为公众知名的台风后.为了防止它与其它的台风同名,便从现行命名表中将这个名字删除,换以新名字。台风命名表最近一次的修改是在2000年台风委员会第33届会议上作出的,该表从2002年1月1日开始实施。 由中国命名的台风名字,除了“龙王”,还有“悟空”、“玉兔”、“海燕”、“风神”、“海神”、“杜鹃”、“电母”、“海马”、“海棠”,人们也慢慢地感受到,这些有趣的名字并不是台风的真面目。

  • 台风是怎样命名的

      对热带气旋的命名、定义、分类方法以及对中心位置的测定,因不同国家、不同方法互有差异,即使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气象台之间也不完全一样。因此,常常引起各种误会,造成了使用上的混乱。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气象部门采取了对台风命名的办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将结束时,美国首先确定了以英文字母(除了Q,U,X,Y,Z以外)为字头的四组少女名称给大西洋飓风命名。每组均按字母顺序排列次序。如第一组:Anna (安娜),Blanche(布兰奇),Camil(卡米尔)等,直到Wenda(温达);第二组:Alma(阿尔玛),Becl(贝基),Cella(西利亚)等,直到Wilna(威尔纳);第三组,第四组也按A至W起名。当飞机侦察到台风时,即按出现的先后给予定名,第一个即命名为人Anna,第二个即命名为B1anche……等。当第一组名称用完,又从第二组A为首的第一个名称接上使用。第二年的第一个台风名字是接在上一年最后一个台风名字后面的,循环使用下去。一年中任何一个区域出现的台风不可能超过这四个组名字的总数目。就以世界上台风发生最多的西北太平洋来说,一年最多也不超过50个。所以在同一年里,每个区域不可能出现重复的名称。当然,在不同的年份里台风的名字会重复出现。因此,在台风名字的前面。一定要标明年份,以示区别。     我国从1959年起开始采用对台风编号的力、法。凡是东经150度以西、赤道以北的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的范围内有台风形成或侵入,就按照它出现的先后,顺次进行编号。例如,1999年发生的第一个台风,编为9901,第二个台风,编为9902……依此类推。     这种对台风编号的力、法,目前已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气象台采用。有的国家考虑到国际上台风英文名称沿用已久的习惯,除了编号以外。还同时标明该次台风的英文名称。     摘自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

  • 台风的名字是如何起的?

      台风都有个名字,比如十四号台风“云娜”,现在又是“鲇鱼”,台风是怎么命名的呢?最早开始为台风命名的是一些欧洲国家,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不过当时的命名比较随意。   一开始,欧美各国气象学家喜欢用女人的名字。某年台风季节,墨西哥湾同时跳出两个台风,分别取名为“艾丽丝”和“巴巴拉”,这对“小姊妹”引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洪水。结果,反对用女性名给台风取名的运动风起云涌,直到1979年的赛西尔飓风,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用男性名字命名的台风。   中国最初是给台风编号的。比如“8807”就是1988年7号台风。编号命名简洁、通俗、易记,但同一个台风,各个国家叫法都不一样。为了便于交流,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提出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方案,决定由这一带易受台风影响的14个国家和地区各提供10个名字,经批准后循环使用,一共是140个。其中除中国的香港和澳门各提了十个外,中国大陆提供的名字是:龙王、玉兔、风神、杜鹃、海马、悟空、海燕、海神、电母和海棠。新的热带气旋命名方法是从2000年1月l日开始执行的,所以2000年以后的西北太平洋一带生成的台风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   不过,如果某个台风犯下滔天大罪,有关成员可以向台风委员会提出换名申请,把坏名字踢出名单。至今被踢出名单的已有四个,比如2001年给新加坡带来强风暴雨的“画眉”和2003年引起广东、广西损失惨重的“伊布都”。现在看来,“云娜”下次可能也不会再有出头的时候了。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台风)命名   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而热带气旋是指热带地区形成的一种低压。它不断旋转,并伴随着大风和强降雨天气。热带气旋按其中心附近风力大小划分为4种类型:中心风力在7级和7级以下的称热带低压,8到9级称热带风暴,10到11级称强热带风暴,12级和12级以上称台风。这4种类型热带气旋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相互转化。   根据台风委员会1998年12月1日至7日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第31届会议的决议,从2000年1月1日起,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对西北大西洋和南海生成的热带气旋进行命名,旨在帮助人们对热带气旋提高警觉,增强警报效果。同时,保留原有热带气旋编号。该方法将用于台风委员会成员向国际社会发布的公报中。也供各成员用当地语言发布热带气旋警报时使用。   第31届台风委员会通过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

  • 台风来了为什么会下雨咧

      台风初生时期在海洋上,到登陆我国时已是成熟期阶段。成熟期台风的几何形态基本上是一个水平直径约为500公里至1000公里、高约12公里至14公里的反时针旋转(在北半球)的空气柱。   通常可以将台风看作一台巨型“热机”。在这巨大空气柱上部大约距地面12公里至14公里处,空气向四周近水平地大量流出,又有低层空气近水平地大量向内流入;同时,在垂直方向上,这气柱内的空气强烈上升。在上升运动过程中,大量空气从气压较大的低空迅速地、近于绝热地上升到气压较小的高空,使空气膨胀冷却,空气中含有的水汽凝结成小水滴。大量潜热被释放出来,使这巨型气柱整体尤其是中上部温度升高,相当于在台风上空维持了一个高压区,由此驱动这个“热机”。   在这“热机”中,工作物质是水,包含水汽、雨滴、冰粒、过冷水滴等。当低层气流进入这巨型“热机”后,在上面所述的上升运动中凝结成小水滴,再通过碰并等云雾物理过程,合并成足够大的可以降落的大水滴,下降成雨。在降暴雨时很不均匀,常常呈现为“雨团”群的形式。通常,雨团的水平直径约10公里到数十公里(不一定呈圆形),它与同样大小范围的低空水平气流系统(称为中尺度系统)相关联,有很强的降雨。   在台风暴雨期间,可生成多个中尺度雨团。根据1960年至1991年影响广东的39例特大暴雨统计表明,特大暴雨主要是由台风范围内中尺度强对流云团影响造成的。这种云团在卫星云图上表现为云顶温度-80℃,水平范围直径100公里,生命史为5小时以上的云区。对于可以看作是巨型“热机”的台风,水汽提供了台风的能源,直接影响降雨量。台风中心进入大陆以后,如果仍有大量水汽从海洋上源源不断向台风区输入,易形成台风暴雨。例如,1969年8月大西洋飓风Camile深入陆地后,仍有一条很宽厚的云带从南方海上伸展进飓风,结果在美国产生了空前的特大暴雨,5小时雨量达787.4毫米,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台风登陆北上如果遇到西风带的低压槽,由于低压槽前及附近有较强的上升运动,可使两者在靠近或部分合并时有增强的上升气流,并且在西风槽的后部常有低空冷空气伴随着移到台风西半部,强迫台风带来的暖湿空气上升,这就更加强上升运动,促使暴雨形成。山地是台风暴雨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台风的强风沿山坡向上运动,具有相当强的上升速度,促使暴雨发生。1992年8月登陆福建的9216号台风,在山脉迎风坡地区降水增幅显著,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