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八字功拳

  • 我看形意五行拳的视频,有些疑问?

      呵呵 你先练着, 不要太过于关注你是否练成什么样,我对你的要求是 你在实实在在的认真练习就可以了,你先练一段时间 我会和你详细解释的,先以站桩为主 行拳为辅,重在感受

  • 形意劈拳要点。

      身体动作要领,每一动的姿势:头要顶,项要竖、肩要沉、肘要坠、背要拔、臀要敛、胯要坐、裆要圆、腿要裹、膝要顶、身要正、齿要扣、舌要顶、掌要撑圆、拳要握紧;动作:起要钻、落要翻、起时身要束、落时身要展、钻拳带裹劲、劈掌要催根、进步后腿蹬、落步有踩意、后足前迈要抽胯、落地足趾要抓扣、回手如勾竿、出手如钢锉、手足齐到、三尖相照。具体讲一讲动作——由左三体式变劈拳右势,先是前手握拳回收胯侧,回手时要有向回摞带之意;同时右手握拳,胯微向后坐,两拳面在腹前相对,拳眼贴在腹部两侧。双手握拳贴身前向上钻起,两肘紧贴摩肋部(摩肋),如举重物;钻至下颌处左手向前钻出,钻至极处,小臂向内裹劲,拳心上翻,极力外拧,拧至小指向上,手臂似直不直,肘部极力下坠;右手贴左手肘侧随之前钻,翻柠;左拳前钻同时,左脚向前垫步,足尖极力外撇,撇至脚尖向左,脚内侧向前;重心微向前移,右脚抽拔提起,贴于左脚髁内侧(磨胫);上动不停,右脚向前迈去,左脚要有向前之蹬意,同时右拳贴左小臂内侧向前钻出,钻至与左拳相交时,双拳展开变掌,右掌翻为掌心向前向下,同时向前下劈出;左掌翻为掌心向下,向回收至腹左侧,肘要垂、腕要塌,前掌要顶,后掌要向后撕拽;右掌劈出同时,右足向前落地,落步要有搓捻踩踏之意,左足向前跟半步。定式后,胯要正,身要拧。注意要手足齐落,使鼻尖、前掌食指尖和前足足尖三点在同一立面上,前手高不过鼻、低不过胸。动作过程中眼要随前手食指(掌)和小指(拳)走。

  • 除了太极、八卦、形意,还有那些武术被认为是内家拳

      有一门拳法名字就叫“内家拳”,很多武术资料里都有提到,近期有黄百家《内家拳法》一书专门介绍,   至于内容,没练过也没有看过,不过看另外一支的“内家拳”到有很多跟明代的戚继光的拳经类似。   至于少林的心意把,不能说是内家拳,很多行家称之为“内功拳”。   在1980年出版的少林武术资料“少林拳术秘传”中,专门有说其与少林柔拳同是内功拳。   现在的很多说法讲“内家拳”则主要是指太极形意和八卦。   不过,个人简介认为,内家拳就是独指“内家拳”最好,其他三家为啥称为内家拳。   也不知道,也可能这三家的创拳基础与当年的“内家拳”有无尽的渊源。   在次只是大胆提出此设想,希望有专家去专门考证这个。   从种种情况来看,太极的创拳与戚继光的拳经捷要有直接的关系这个已经是有明显的事实了。   形意拳系的第一代拳法心意把,有前后各六式,十二式总归于一试,一试而演化十二式。   陈氏太极的最老的拳谱中的太极十三式的第一式则就是(也只有这一式)金刚捣碓,并谱曰“此一式而言太极阴阳之理。”   教学思想与拳法的传承变化思路,尽归此一。   而了解金刚捣碓和少林心意把的人都知道,两者几乎就是一把艺,不能不说其二者有很深的渊源。   八卦,在下没有见过。不多说了。

  • 练养生术到高度入静状态,就会自发打出五种拳术套路来,像太极,形意,八卦,自然,意拳,这是怎么回事?

      所谓“殊途而同归”。。。。大道自然,潜意识里的东西。不然怎会套上“像太极,形意,八卦,自然,意拳,”。。。。说明以前还是有底子,,,,

  • 五行拳是一个一个练,还是同时练

      即可以一个一个的练也可以同时练

  • 刚学形意拳打劈拳总感觉脚站不稳怎么回事

      在练习形意五行拳中的劈拳时脚下不稳,这是不少初学者遇到的问题。导致脚站不稳的原因有可能是下肢力量不足,这样在打劈拳的时候脚下容易发飘,因此需要多站三体式巩固下盘锻炼下肢力量。有可能是劈拳练得少,因为打五行拳的时候都是一顺边的,不少初学者打的时候都不习惯,导致手脚不协调,也容易站不稳。

  • 为什么说形意,八卦,太极三位一体

      因为实际上,他们只是外在练法有差异,但不论内里还是外在追求的是一样的。   都是假有为入手,出无为而无定法。以神气交养、筋骨崩练为主,达到内外六合,身心一致,真意主宰的目的。   他们都尊重客观人体结构,继承了道家修养成就,就算外在形式上,他们在纲目上也是一体的,头、胸背、肩肘、胯膝、手足。都讲究三节,乃至于九节,哲学上都尊崇于一气、二仪、三才、四象、五行、六龙..八卦、九窍、十方。   所以说,他们是一体的,甚至不止于他们三者,还有一些其它的拳,也是和于他们的。他们是同源而异名而已。   有些人非要说太极是浑圆桩,形意是三体式,那你把浑圆桩,以右腿为轴心,左转45度呢?是不是单重三体式?

  • 五行拳的电影

      1979年香港电影《林世荣》   剧情简介黄飞鸿之徒林世荣以卖猪肉为生,街坊称其为“猪肉荣”。林世荣平日好打抱不平,但是性格莽撞又自作聪明,   时常好心做坏事。一日,林世荣之弟林世光从乡下进城寻兄,不想五龙堂堂主高霸天之子高大海觊觎其妻子月梅,设计将其禁锢在高府中。林世光为夺回妻子,前去   找高大海晦气,却被路过的林世荣误认为暴徒并被其打伤。后来林世光欲自寻短见时,一名武功高强的老乞丐路过救下了他,并答应为其出头。高大海施计寻求世荣   保护,后来林世荣在老乞丐的帮助下与弟弟相认。林世荣在高府中救出月梅时,将高霸天干女儿高兰心误认是高大海掳来的良家妇女,也将其一并带走。后来高大海   想趁机奸污高兰心,却不慎将其杀死,便嫁祸于林世荣。林世荣百口莫辩,更被高霸天率领一众手下追杀,幸得老乞丐相救,并学会“洪家十二桥手”。后来林世光   从一更夫口中得知杀死高兰心之真凶而被高大海杀害,使得林世荣悲愤交加,杀死了高大海为弟报仇,最后更打败高霸天,重振了宝芝林声威。

  • 南少林五行拳的豹

      豹的身形比虎小,气力不及虎之;但豹的凶猛以及动作之灵活,却是狮虎所不及。在野外,狮、虎、豹均属猛兽中的巨兽,而且也同属于猫科,但祇有豹能上树,故纵跳翻腾,以豹为冠。《豹形拳》不若《虎形拳》之刚猛威武,却较《虎形拳》更灵活阴险。在《豹形拳》中,绝大动作均以半蹲半跪的“矮脚豹”形式配合变;这一姿势较三形更难锻炼,故练《豹形拳》之前必须先练好“龙、蛇、虎”三形才成。《豹形拳》采取刚中带柔的形式,身形步法必须灵活,手法变化迅速敏捷;一起一伏之间,应缓则缓,应快则快,并非一气以快动作打出。由于《豹形拳》以“矮脚豹”的姿态出现,故往往乘对方下路空虚之“出奇制胜”。《豹形拳》的招数大部份比前三形更见奇诡,所以有“豹拳克虎拳”之语,乃由于《虎形拳》虽刚猛凌厉,但不及《豹形拳》之阴险毒辣,便是此故。“豹爪”是《豹形拳》中的特式。与“虎爪”不同之处是“豹爪”更窄小,同置于身体前左右之位置;而“虎爪”则较张开而以掌心与敌人相向。此外,又有“仰虎卧豹”之谓,是指“虎爪”在使用时通常仰起向上,而“豹爪”却大多时以掌心向下。“豹拳”亦是《豹形拳》中的另一特。将“豹爪”的五指更形屈曲直玉各自贴在一起而形成一中空的握拳形式,便是“豹拳”。“豹拳”的中指特别突,其他四指亦分别构成菱形的尖锐角度以加强杀伤力量。“冲天豹捶”在《.豹形拳》中特别出名便是此故

  • 形意八卦掌的产生背景

      形意拳、八卦掌均是中国传统武术当中的著名拳种。形意拳打法多直行直进,无花俏之招法,长劲亦是最快。八卦掌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术。二者与太极拳齐名,同属三大内家拳。中国武术往往都是纵向发展,很少有横向的交流。但自从董海川先生与刘奇兰、郭云深二先生交流,开创了形意拳、八卦掌交流的先河,自此后就有“形意八卦两门合一门”的说法。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经过程挺华、李存义、张占魁、刘凤春诸先生的大交流、大融会。李存义、张占魁二先生,开始将形意拳和八卦掌这两个优秀拳种合二为一,这便是“两拳合一”的初始实践。所以,有人将张占魁先生传授的八卦掌又称为“形意八卦掌”。由于张占魁先生师从形意拳鼻祖李洛能先生的大弟子刘奇兰先生练习形意拳,那么,他所传授的八卦掌,多受形意拳的影响,所以就形成了“张氏形意八卦掌”与众不同的风格。因此又有人称张占魁先生的八卦掌是“转圈的形意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