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属相

  • 属相什么时间交替?是春节还是立春?

      1、属相,是以每年农历的 “立春” 为划分的,而非“春节”,也非“元旦”   2、所以“立春” 日之前和之后出生,就是两个不同的属相   3、每年的 ”立春“ 日,一般在阳历的2月4日前后,所以这天是划分属相的时间   4、所以,比如今年只要是在阳历的2月4日之前出生的就是属羊,而2月4日之后出生的则是属猴了   5、在民国时期以前,属相是按春节划分的,那时的 “春节“ 都是指的每年的 “立春”,但后来袁世凯把春节改在了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所以此后春节的时间变了,但属相的划分仍以”立春“没有改变。

  • 属相是按春节算还是立春算

      属相按是立春算的。属相的轮换点是立春!但是为了方便计算一般都会认为是春节!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要搞清楚属相的依据是什么。属相的依据就是干支纪年法。十二生肖对应十二地支。以子丑寅卯对应鼠牛虎兔。如子年就是鼠年,申年就是猴年,巳年就是蛇年,辰年就是龙年等等。这点清楚了答案就明确了。那属相就是依据干支年是以哪天为分界的。这就毫无争议了。干支年的分界是立春!在农历中,一年的开始很多人都以为是春节。其实是误解。这是受了公历1月1日新年开始的误导。农历新年应该是立春开始。

  • 属相是按立春算还是春节计算

    1.1987年1月31日是属兔的 那天刚好是农历的正月初三 。(我也是1987年1月出生的,不过我是属虎的- -) 2.87年立春是2月5日。 3.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生肖应该是从除夕的00:00分开始算的,也是大年初一的刚开始的时刻,但是目前有民俗学家推翻了这一传统,说是生肖应该是从每年的立春之日开始算起,但是由于人们的传统以及习惯,人们还是普遍认为生肖应该从除夕的最后一刻,初一刚开始的时刻开始算起。 个人认为,还是按照大众的标准来,楼主应该是属兔的。

  • 1988年2月6日出生的人属什么 龙还是兔 属相是按春节算还是立春算 谢谢

      公历——公元1988年2月6日,星期六   农历——农历一九八七年腊月十九,生肖属龙   1、属相,是以每年农历的 “立春” 为划分的   2、“立春” 日之前和之后出生,就是两个不同的属相   3、每年的 ”立春“ 日一般在阳历的2月4日,所以这天是划分属相的时间   4、所以,简单的判断以是阳历每年2月4日之前后来区分属相,你是2月6日出生日,属相应该是龙,而非属兔   5、在民国时期以前,属相是按春节划分的,那时的 “春节“ 都是指的每年的 “立春”,但后来袁世凯把春节改在了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所以此后春节的时间变了,但属相的划分仍以”立春“没有改变

  • 春节和除夕是一样的吗

      春节和除夕不是一样的,除夕在前也就是我们说的年三十,初一就是春节。

  • 鸡年春节贺词成语

      闻鸡起舞 金鸡独立 鸡年大吉 金鸡报晓 鸡年纳福   荣华富贵 金玉满堂 鹏程万里   财源广进 合家欢乐 飞黄腾达 万事顺意

  • 关于春节的传说

      春节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 春节为什么要贴对联 为什么春节要贴对联

      每年春节,临街的人家大门上必须要贴春联。因为这是几千年形成的传统民俗习惯。若不贴对联,人家就会猜着这家人是死了人,或是什么原因?住在城市高楼单元房里的人家和不临街的房子人家则视情况,贴还是不贴对联。   总起来讲,春节家家户户贴春联。是几千年形成的约定俗成的民俗民风,大家都应当遵守。其中重要的原因,春联,还有祈福纳福的作用。   再多说两句。贴春联习俗,缘起于中华民族从周朝就开始,老百姓家一年一度在辞旧迎新春节的当天,换桃符的习俗。挑符是两块桃木制作的木板,古代老百姓根据《山海经》的记载。普遍认定它有两个作用,一是辟邪镇灾,二是祈福纳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这种悬挂桃符的习俗也在发生的变化,最初是写两个神的名字或者描画图象在桃木上。后来便有人在挑木板上写除祸祈福的吉祥话,进而有发展成为写两句对偶句的诗句,于是便产生了所谓的“桃符诗句”也叫“楹帖”。   中国的第一副春联是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所题:“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据史料记载,当年又到了一年一度家家要换桃符的时间,皇帝命令手下的官员每人写两句话,写在每家左右的桃符上。他要比比文武大臣们的才学。结果没有一幅让他满意,他就亲自写了上面这副“中华第一春联”。所以有这个雅号是因为他是倡导了写春联的中国第一个皇帝。   实际,春联诞生的时间应当在唐朝末年。有史料记载当时的皇宫内皇帝和大臣们就开始写春联。只是限于皇宫内,没有向民间推广。   春联兴盛于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圣旨倡导。明朝建国以后,朱皇帝下圣旨令每一家到春节都必须要挂春联,“春联”这个词,就是朱皇帝的提出的。他自己甚至亲自出皇城暗访老百姓家中,看看谁家敢违圣旨。有一次果然让他逮住了没挂春联的一家。一问,这家人是一家阉猪户,不能够写春联,怕不吉利。朱元璋便亲自为这家写了春联:“双手劈开生死地,一刀割断是非根。”

  • 春节春节扫尘的获奖作文350字

      过年了,家家户户热热闹闹的,大家欢度这蛇年的最后一天。   大年三十的那一天,家家户户都忙得不可开交,做饭的做饭,包饺子的包饺子,包春卷的包春卷,忙的不亦乐乎。爸爸和他的兄弟们喝茶、聊天,妈妈们则开始做年夜饭,在这一天,孩子们最开心,他们换上了新衣,穿上了新鞋,高高兴兴的去亲戚家拜年,拿红包。   傍晚,饭菜都准备好了,贪吃的我拿了两片牛肉,刚准备吃,就被妈妈发现了,大妈说:“你让他吃吧。”有了大妈的这句话,我吃到了这两片牛肉,味道真不错。现在,就等开饭了。   我们开饭了,吃着美味的年夜饭,回忆起2013的点点滴滴,展望2014的目标,我希望自己在2014年里,汲取2013年的优点,改善2013年的缺点。   在大年三十,人们要守岁,也就是守到12点,在接下来的5个小时里,妈妈和家里的其他亲人一起打麻将,爸爸在一旁“观战”,老人们则打开电视,收看央视春晚,我可没兴趣,就去玩电脑。“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又响了起来,爸爸说这鞭炮声意味着12点到了。我们大家一起下楼放鞭炮,看着这热闹的场景,我不经想说:这热热闹闹的节日要是每天都有的话,那大家都会十分开心。   寒假中有趣的一件事450字   大年三十儿的晚上,万家灯火,万家欢乐。路上张灯结彩的,一盏盏霓虹灯更为把大街装扮得喜气洋洋。一家人团聚在一块儿收看春节联欢会,一起吃年夜饭。最有趣的是放烟火。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在全市14个地点,结实住宅区去也放起了焰火。   有的如一串串珍珠;有的如一颗颗流星;有的如一朵朵菊花;有的如一条条瀑布……让我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一声声响亮的爆竹声,一朵朵光芒四射、灿烂无比的焰花,在地上在天空中飞舞、闪耀着、爆炸声。着这声音,这着色彩源源不断,是使整个鹿城区充满了欢乐,热闹的气氛。   瞧!“钻天候”拖着长长的尾巴;“小蜜蜂”“嗡嗡嗡”地打着转:“金龙”呼啸在游向天空;“闪光弹;亮得令人睁不眼睛……   看着这五颜六色的焰火,我的心头一阵痒痒。于是,我和姐姐、舅舅买了各式各样的焰火和鞭炮,准备在我家楼下燃放。只听“哧——”的一声舅舅用打火机点燃导火线,我的心绷得紧紧的,我捂住耳朵,等待着焰火绽放的那一刹那。“嗖——”那百花争艳的“魔术弹”从筒中冲向天空,有五层楼高。那颜色可谓是无彩缤纷呀!红通通的,绿莹莹的,银晃晃的金灿灿。交织在一起,如百花盛开,这焰火冲向天空,飘洒下来,如同仙女散花,真是美极了!我高兴得只得拍手叫好,每个人脸上都粘满了笑容。   新的一年,有新的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我门要焰火灿烂开放!

  • 2017年各地春节习俗有哪些

      一、京城古韵   过年   在京城,除夕,夜子初交,门外宝炬争辉,爆竹竞响。年饭用金银米为之,上插松柏枝,缀以金钱、枣、栗、龙眼、香枝、破五之后方能撤去。每到除夕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   正月初一日,五更起床,焚香,放纸炮。这天互相拜访,不问贵贱,奔跑往来好几日,名曰“贺新岁”。   庙会   初一,祀神及先祖,剪纸不断至丈余,供于祖前,谓之“阡张”,焚之。   正月一日到五日,俗名“破五”。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   除一般年俗外,庙会则为旧时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厂甸”之外,“五显财神庙”初二至十六、“东岳庙”初一至十五、“白云观”初一至十九都是有名的庙会,最富有北京过年的特色。   二、闽粤风采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   另外,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被废止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了下来。   广东: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橘,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   三、西北劲风   陕西:   民风古朴春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除夕到了,贴对联,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正月初一,天刚朦朦亮人们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开门炮”,这意味着开门大吉。接着,老人们便忙着迎神、接灶君。孩子们早都跑出去拜年了。   关中耍社火,陕北扭秧歌。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石窑齐展展,五谷丰登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甘肃:   新年舞社火,社火,广泛流行于甘肃各地,是一种载歌载舞、体裁多样、种类繁多的综合表演艺术,多在农历正月进行表演。民间社火表演中,以历史上的豪杰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间传说中的各种人物为角色。   正月打秋千:秋千是娃娃们的阵地,又是小媳妇、大姑娘的天下了,临夏山村的正月,就这样飞在了秋千上,天天飞、夜夜飞,直到正月十五。正月十六,秋千的主人爬到树上,把秋千卸下来,一年一度的打秋千就结束了。   四、东北瑞雪   东北的年俗,春节是中国最为隆重的节日,有很多古老相传的风俗,以东北来说,讲究就不少。   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烛、广陈供品依尊卑长幼向宗亲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辞岁。随后,举行家宴长辈们坐了上首,晚辈们团团而坐,取“阖第团圆”之意。饭果必要丰富,让人有充实感,预示来年丰衣足食,事业兴旺。饭后,孩子们将芝麻秸遍撒庭院,人行其上,嘎嘎作响,谓之“踩岁”;再将悬挂于室内、外的春灯一齐点起来,照耀着四壁的年画和春条,室内、外一片灯火辉煌。......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