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打一生肖

  • 爱新觉罗·皇太极生肖

      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1.28—1643.09.21),即清太宗,又译黄台吉[1] 、洪太主,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清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后金第二位大汗、清朝开国皇帝。自少年起常随父兄狩猎和征战,骑射娴熟。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改次年为天聪元年。皇太极即位之后进行大刀阔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在战略上定先征服朝鲜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后顾之忧的战略方针。对明则采纳汉族降官建议,确立"讲和与自固之策",重用汉将,削弱明朝实力,志在入关夺取全国政权。[2]   崇德元年(1636年),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并且迫使李氏朝鲜臣服于清朝。在崇德六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生俘洪承畴,自此明朝关外精锐丧失殆尽,宁锦防线彻底崩溃,清军入关已成必然之势[3]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猝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皇太极前后在位17年。他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朝作战,为下阶段清王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葬于沈阳昭陵。死后其第九子福临即位。   本 名   爱新觉罗·皇太极   别 称   洪太极、黄台吉、洪太主、红歹是   所处时代   清朝   民族族群   满族   出生地   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西老城)   出生时间   1592年11月28日申时   去世时间   1643年9月21日亥时   主要成就   两次征朝鲜,灭察哈尔;建立清朝;取得松锦大捷   年 号   天聪、崇德   庙 号   太宗   谥 号   文皇帝   陵 寝   清昭陵

  • 太极十三,代表什么生肖

      太极(十)三,代表什么生肖 :   (十) 谐音为 巳。   生肖 :(巳)蛇

  • 太极八挂图是什么生肖

      太极八卦图是什么生肖?     答:太极八卦图。太极生阴阳(羊)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再生八卦。     答案:是(羊,未羊)。

  • 八卦太极拳的历史演变

      八卦太极拳是一门出现较晚,及八卦掌,杨氏太极拳,形意拳特点为一身的奇特拳术。清末时期武学昌盛,武术门派林立,其中号称为内家派的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更是绽放耀眼光彩。正因内家派拳术的兴起,在当时武林中广为流传着『八卦转」圈」,太极画」圆」,形意触」点」』这首歌谣,叙述这三门内家拳种的基本特色「八卦太极」创立后,迫于当时武林环境与此拳的习练难度甚高,一直未曾公开。但董海川与杨露禅二人,深知此拳的武术价值,但在传承者的选择上必须具有相当的条件与基础,所以董海川秘传刘德宽,经获传艺者,大多将此拳视为私房武术,从不轻易示人,亦可视为当时武林风气使然。但在武学的领域内,并无任何一门拳术是十全十美。当时八卦掌祖师董海川约同治六年间,对于杨式太极拳的功法与形意拳的用劲颇为赞赏,于是实验性融入太极拳的行功法与小部分的形意劲,试图为八卦掌的习练寻找更佳的途径,于是八卦掌的太极行功法就此诞生,名曰八卦太极掌。此基础建立后,起初只是做为八卦掌的辅助练习方法,主要强调使用太极行功方式来加强练习八卦掌的细微发劲技巧,并以吐纳与太极要诀来配合八卦掌动作修炼内息,强调的仍为八卦掌的转折轻灵与八卦劲培炼,小部分攻式则采取形意发劲法。杨露禅得知后,视为内家派武学观念的大突破,于是与董海川先生交流研究,试图位内家拳融合寻找可行的道路,在杨露禅过世后,董海川仍持续研究,并由形意名家指点发劲。开始将此功法视为综合八卦掌、太极拳、形意拳三家拳法的一种修炼方式,至此雏形建立,并称之为『八卦太极』。当此拳基础架构建立后,却面临了现实问题。在当时的武林中,门户之见颇重,各派门规森严;例如太极不习八卦,八卦不习形意等现象普遍存在,并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制式条件。然而董海川、杨露禅等人深知自家拳法的优劣,论发劲刚猛阴狠,则首推形意拳;论身步法轻灵奇诡,首推八卦掌;论周身松柔走化,则首推太极拳。三家拳种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董海川、杨露禅又各以自家绝技闻名江湖,迫于客观环境,无法对自家拳法进行结构性的大改革,故将心愿寄望在连手密创的拳术『八卦太极』上,期待创始出一套兼具三家拳术精华的上乘内家拳术。董海川与杨露禅,深知「八卦太极」,最伟大的部分不只是内家拳术技击菁华的呈现,更是传统武林破除门户之见,连手合作的创举!所当八卦太极拳创立之后,一开始只限于八卦门内择徒秘传,期待经由各代传承者能在这个基础上修润研究,将此拳发展为一套可传千秋的上乘武术!后来历代传承者,皆穷其一生心力,尽力修整验证,将拳法、心法由历代口传心授传承延续,却也形成不立文字的现象,导致现今缺乏数据左证,形成考证困难。所以形成八卦太极拳深藏不漏,秘密传承,未广泛流传的特点。 【说明】ㄧ.此版八卦太极雏型的特色,当时虽然只是八卦掌、太极拳的辅助练习套路,主要是想从理论与技术方面,尝试为太极、八卦、形意三门合一,寻找出可行的途径,试图建构出内家拳学基本技术体系。二.本段历史目前争议颇大,有关质疑第一代关系的部分,经笔者了解后 , 质疑者皆停留在想象推论或者师门流传说法 , 目前尚未见过合理可供左证的新证据 , 故未以采纳 .董海川(1813-1882)杨露禅(1799-1872)郭云深(1820 - 1901) 第二代传承者刘德宽在光绪二十年间,与李存义、夏国勋、程廷华、李魁元、张占魁等人结为金兰之交,彼此武艺交流甚勤,且皆名重一方,尽献生平所学,刘德宽先生并倡议八卦、形意、太极为友好门户,相互交流拳技,互授弟子。并将只流传在八卦门内的八卦太极拳为雏形,进行实验修正,并获得夏国勋全力的支持,于是第二代的八卦太极拳直趟练法诞生,此版八卦太极拳修正后,更显完整!可谓集太极、八卦、形意三家拳术概念之大成!在功架外型上,以走八卦步、行太极架、拳发形意为主要外观,与当时的普遍流传的太极拳术大异其趣!并正名曰「八卦太极拳」。以上所述为八卦太极拳第二代代表人物,以刘德宽、夏国勋、程廷华为主。此版八卦太极拳特色,强调招式有形有意、以肢带躯、劲走稍节、步走八卦步等独特行功法;套路中以单招习练为主,招式间更重视实际技击的应用层面!刘德宽(1826―1911)程廷华(1848-1900)夏国勋(不详) 在传承第三代的过程中,因为程廷华于中年时期,于1900年八国联军战争中壮烈牺牲;夏国勋为人低调谦逊,不掠杨家之风。故在传承第三代上,是以刘德宽扮演着传承主轴。刘德宽再传李元智(中央国术馆专家教授)、吴俊山(中央国术馆专家教授);夏国勋则悯于故人之情,传授程海亭八卦太极拳。直到民国17年中央国术馆成立后,由于李元智先生与吴俊山先生,同为中央国术馆专家教授。二人受立馆精神感召,决心贡献一己所学,破除武林藏技恶习,力图振兴中国武术,避免绝技失传。于是开始对自家数门武技进行标准化、系统化教学编撰,其中一门正是八卦太极拳。李元智、吴俊山二人,喜于八卦太极拳的武术健身、技击价值;另思,善此技者寥寥无几,且向来秘藏,更遑论公开推广。于是二人开始苦心再次对八卦太极拳进行第三代更细微的修正,并精编成八卦太极拳的标准套路。至此吴俊山,李元智先生并另外制定『太极行功』,『八卦归一剑』与『盘手』,并将此体系定名曰『八卦太极』。第三代八卦太极拳套路确立后,中央国术馆深知此拳法的武术价值,于是将八卦太极拳列为馆内学生必修科目,并只限于馆内传授!由李元智先生负责馆内教学,订于每日早上为学生必练项目。后因此拳难度颇高,李元智在每天带拳时,发现众多学生产生严重的学习障碍或是含糊带过的现象,根本无法习得该拳的精华,于是退而求其次,将原套路招式、次序不变情形下,将高难度动作做大幅度简化,再次改编为145式简易八卦太极,虽名简易,难度亦是甚高。 至于另一支脉陈海亭,对于此拳想法保守,从不轻易示人;所以当时主要流传下来的八卦太极拳145式,为中央国术馆版本(吴俊山为标准套路版本,李元智为简易套路版本)。此为八卦太极拳第三代代表人物,以吴俊山、李元智、程海亭为主。【说明】此版(中央国术馆版)的特色,在于吴俊山先生精于八卦掌,于是将直趟练法,调整为八卦方位练法,使得八卦味更浓;而李元智先生则精于擒拿,摔跤,八极拳与八卦掌,亦强化了八卦太极拳中发劲的表现与招式应用。此版更为强调八卦方位转折、招式合应用。【注释】吴俊山先生曾言收藏了武当太极八卦归一剑谱,此谱为宋唯一传授于李景林(前中央国术馆副馆长),以八卦八宗:推、托、代、领、搬、扣、刁、钻为主。根据此剑谱,另创八卦归一剑法。程海亭(1872-?)吴俊山(中央国术馆史注为1901年生,经查与事实有所出入,生年应约1887年左右) 李元智(1903-1972) 吴俊山先生在八卦太极拳的主要传人为傅淑云女士、何福生先生、张文广先生。李元智先生在八卦太极拳的主要传人为赵福林先生。程海亭在八卦太极拳的主要传人为郭铸山先生、蒋馨山先生(蒋先生授徒颇众,其衣钵在津另有传承。至今,天津市区尚存正宗八卦太极)。八卦太极拳至此已历经三代的修润,体系发展完备!可惜当时环境,正值国家动荡不安,许多习八卦太极拳者迫于现实或是懈怠,无法持续不辍。加上此拳动作复杂,难学难精,行拳过程艰辛,若是中断习练则难以再恢复,另善此技者寡,也难以寻找对象交流研习,所以一经荒废,形同遗忘。八卦太极拳在近代武术史上,自1972年李元智先生过世后,就被认定失传(天津地区,蒋馨山一脉八卦太极尚有流传)。大陆地区历经长时间的重大浩劫,中国武术遭受严重摧残打压,致使武术传承残缺不全或失传者众!虽然八卦太极拳在传承上曾经有一定数量的人曾经习练过,但经过长时间的空白,目前所传套路脱节严重或是零碎残缺,绝非真正的八卦太极拳。山东地区现存正宗的八卦太极拳为郭祝山一脉。郭铸山为程海亭学生,因程海亭在北京替父报仇打死俄国拳师,被清政府通缉一直躲在李存义的义子郭铸山家中生活,对郭铸山感恩於是教他八卦掌和八卦太极拳,清政府灭亡後,程海亭的案子不了了之,程海亭出於对郭的感激,带他到父亲的坟前磕头拜师,从此郭铸山成为程廷华的学生,郭铸山自30年代以来做生意往返于济南天津,因在北京击败孙禄堂一举成名,後一直在济南教拳,并在山东国术馆担任武术顾问,尤其49年以後学徒众多,一直到67年去世。郭铸山精通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等各种内家拳,但尤其推崇八卦太极拳。他认为八卦太极拳的养生和技击作用都十分明显,是个连起势都打人的拳法。郭铸山传张万英,乔洪儒,辛学儒。张万英传王明星。现在八卦太极拳在济南地区汉族民间有多处练习,皆由郭铸山所传。济南地区现以王明星所练八卦太极拳功法最为正宗,2006年齐鲁电视台曾为王明星所演练八卦太极拳进行了长达一个多小时专访,可见其对八卦太极拳十分推崇。吴俊山先生高徒,傅淑云女士在台湾期间,向来秘藏八卦太极拳并无教授,更不轻易示人完整套路;另李元智先生高徒,赵福林先生也未曾公开发表过八卦太极拳,导致八卦太极拳一直被相关单位认定已经失传。期间,傅淑云女士基于私谊交好,仅与赵福林先生彼此切磋交流,共同深研八卦太极拳精义!当国术有关单位进行武术调查时,遍寻不着八卦太极拳的标准套路传承者;或有寻到曾经习练过但却已遗忘者;甚至有更多以八卦太极拳为名,自行天马行空、别出心裁,杜攥出奇形怪状的套路招式而认定失传!直到接触傅淑云女士后方知,八卦太极拳尚有传人存世,经过严谨验证后,证实八卦太极拳的标准套路、心法与练法,尚完整流传于台湾。于是中央国术馆60周年庆时,曾发表书面说明,证实八卦太极拳标准套路与练法在大陆地区已确定全部失传,唯一会完整标准套路的只有台湾傅淑云女士。八卦太极拳另一位传人赵福林先生,艺出少林,协同傅淑云女士,对八卦太极拳进行第四代的修整,将用法特质相同的招式进行研修整合而集成,更正为四十八式版本并另创八卦太极枪,特色在套路招式行进,无一动作重复。第四代八卦太极拳的代表性人物,以傅淑云、赵福林、郭铸山为主。【说明】此版特色除了招式更正为48式外,更强化了太极拳成分的比重。【注释】1.原傅淑云女士与赵福林先生为避免先贤绝学失传二人之后,有意至美国刊印标准八卦太极央馆版套路,后因事务繁忙延宕,不料傅淑云女士于2004年初猝然仙逝,令人扼腕。2.傅淑云女士并未教授八卦太极拳,第四代传承以赵福林先生为主轴 。3.傅淑云女士。(唯一获颁爵位的东方武术家、美国终生成就奖、进军奥运成就奖、国术荣誉十段) 赵福林先生(武当百杰,马来西亚武盟当代大师荣誉)郭铸山(1901-1967)傅淑云(1915-2004)赵福林(1927)第五代赵福林先生一生致力於武术推广,学生众多。在八卦太极第五代传承者以景国华、谢早金、李维平(李元智之女)、赤川裕实、栗崎佳子、木村则行、禚执政、李奕贤、许轩纶等人为主。而郭铸山先生则传八卦太极拳于张万英、乔鸿儒,以上为八卦太极第五代传人。景国华谢早金禚执政李奕贤许轩纶张万英乔鸿儒乔鸿儒传谭桂昌、包民业、徐亮等弟子。谭桂昌是乔鸿儒的入室大弟子,谭桂昌再传众弟子,主要有田道新、刘邦垚(中国台湾)、金地、王祖梅(女)、郭福禄、孙明皓、杨克、刘一霖、高嘉鑫、包立鹏、陈留稳、刘华、李豪男、闫虹(女)、孙延坊、孙泽艺、高继钊、郭彧、陈金华(女)、王少杰、宋永涛、安昕羽(女)等人。习练八卦太极拳,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美容美体。八卦太极拳讲究呼吸的引导、吐纳,注重精气神的修炼,一方面锻炼肌肉、舒筋活络,另一方面通过呼吸与肢体的相互配合,起到对内脏的按摩与锻炼,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张万英传王明星王明星弟子较多,包括陈茂林,薄汉奇,杨名,翟讯,黄明,金鹏等。

  • 太极是什么意思?

      1.什么是太极?所谓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户无极即道,是比太极更加原始更加终极的状态,《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孔颖达 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2. 宋 代理学家则认为“太极”即是“理”。《朱子语类》卷七五:“太极只是一箇浑沦底道理,里面包含阴阳、刚柔、奇耦,无所不有。”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太和》:“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   3.谓天宫,仙界。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七二:“时路乌足争?太极可翱翔。” 晋 葛洪 《抱朴子·吴失》:“园囿拟上林,馆第僭太极。”《云笈七签》卷八:“太极有元景之王,司摄三天之神仙者也。”

  • 太极拳的由来

      太极拳的由来、衍变与发展   几百年来,太极拳在健身、技击方面的功效,已经早被人们公认。太极拳淬广泛,风及中外。   一、太极拳的由来   究竟是何时何地何人创造了太极拳,早段时间曾引起很多人的质疑。有的说是宋朝的张三丰,或者说是唐朝的李道子,许宣平……更有甚者,竟还有人说清朝乾隆年间山西的王宗岳,传授了明末清初的蒋发,真是众说纷纭,不一而是。前者近于渺茫无绪,师崇道士神仙,一片神话故事;后者涉于玩弄虚玄,有意壮大门户,终归难圆其说。结果,二者都是经不起历史鉴定的。   一九三0---一九三二年,旧中央武术馆总编、拳界名宿唐豪(字范生)先生,曾约陈子明作向导,先后三下太极拳发源地---河南温县陈家沟,时经数月,深入调查研究,考查了《中州文献辑》、《温县县志》、《陈氏家乘》、陈鑫著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三三拳谱》①手抄稿本,拍摄了有关太极拳以往的人物遗像、遗物、碑碣、坟墓和时人的拳照等历史资料,才证实了太极拳的鼻祖是明末清初时期陈家沟陈氏第九代的陈王庭(字奏廷,约1600-1680年)。溯到陈王庭是在他始祖陈卜所遗留的世传拳械的基础上,汲取了当代诸家拳路的特长,熔为一炉,推陈出新的创编了太极拳。   二、陈家沟和太极拳   太极拳发源地---河南温县陈家沟,位于县城以东十华里,骑居清风岭上,六百年前叫做常阳村。   明皇朝定鼎(1368年)之后,尝三洗怀庆,人烟几绝,继又强迁山西之民填补。洪武五年,(1372年)陈家沟陈氏的始祖陈卜,由山西泽洲(晋城)原都郡,率领全家逃奔洪洞,复又被迫迁到河南省怀庆府河内(沁阳)县,就在该县东南三十多华里的地方结草为舍,定居下来。由于他为人忠厚和善,又精通拳械,邻近的人都很器重他,就把他住的地方叫做陈卜庄(解放后并为温县,到现在还叫做陈卜庄)。过了二年,他因这个地方地面低窄,又把全家搬到温县的常阳村。后来陈氏人丁繁衍,常阳村就改叫陈家沟了。   陈氏历代相传,先是六世同居,七世分家。在家业未奠定之前,偏重于垦种兴建,间习拳械,作为家学世传达室。对于文学,比较忽视。所以,直到乾隆十九年(1754年)才建立《陈氏家乘》。相距迁来时,已将四百年,这当中的人物、事迹,缺少文字记载,特别是有关拳术方面,多有逸漏,因而拳械仅从第九代陈王庭直接序起。   三、太极拳的衍续与发展   陈王庭,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文武兼优,深聆黄老之学。他根据我国古典唯物哲学《易经》的阴阳对待学说,并参照中医"经络"学说的原理,在祖传拳械的基础上,采择汉代诸家优秀拳路的特长,精益求精地创造了太极五套拳、五套捶、十三势、炮捶、108势太极长拳;器械有:枪、刀、剑、棍、锏、鞭等……尤其独特的还有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发前人所未发,为我们后来的人创造了宝贵的财富,这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结晶和骄傲。   陈王庭学问渊博,其生平著作据说不少,但因年代久远,多遭散失,现在尚存仅有《拳经总歌》和词(长短名)一首,其词开端写道:"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在这样的教育启发下,陈家沟练拳的风气就更蔚然而兴了。现在还流传着两句谚语:"会不会,金刚大捣碓"②、"喝喝陈沟水,就会抬抬腿"。这就说明太极拳在陈家沟的普及和广泛。从而世代相传,名手辈出,逐渐发展到祖国各地和友邦。   陈王庭五传至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长兴传拳子侄及徒杨福魁(露禅)。福魁返原籍河北永年后,传子班侯、健侯。健侯传子少侯、澄甫。班侯传徒全佑,全佑传子吴鉴泉。十九世纪中期,杨福魁的同乡武禹襄,见杨福魁拳艺精湛,也到陈家沟求学。时陈长兴年事已高,施教不便,武才趋拜陈氏十五世在赵堡镇住的陈清平学拳。武旋里后,又传其甥李亦畲,二氏均系世家,甥舅亦皆饱学,对拳理也易于理解融化,所以都有所成就。后来李又传郝为真,郝又传子月如及徒孙禄堂。经过这样蔓延传递,陈氏太极拳就发展成为以杨福魁、武禹襄、吴鉴泉、孙禄堂四人为代表的杨、武、吴、孙四大流派。   另外陈氏108势太极长拳,于清乾隆年间,由陈正如徒郭永福传山西洪洞贺怀壁,贺又在山西广为传播。下边简列《太极拳传递表》③,便可源源本本的一目可收了。   注:①族叔陈克忠生前说过:"不是《三三拳谱》,而是《三三六拳谱》"。因当时陈春元手按该谱,仅让唐豪看了张目录,可能"六"是照着,没被唐豪看见。   ②陈氏太极拳头套第一势名叫《金刚大捣碓》,这说明会打拳的人很多,而又说明只不过功夫的深浅不同罢了。   ③本表主要是简列太极拳的传递顺序。其中,有方框 图 符号者,为各派系主要代表。近代太极拳家,还有不少造诣独到者,未能一一列出。   资料提供:南方(论坛斑竹)

  • 太极五行桩功

      第一是造就不空状态   所谓不空状态,就是身体处处具备不定向支持力,具体表现为打不坏、拆不散的高稳定间架结构。   第二是造就机体内在贯通状态   使力量传导畅通无阻,以形成轨迹复合运动所造就的“势”的极大限度的发挥。   第三,培养精神气势   通过站桩,养成一种如虎扑食、高度戒备、如临大敌、一触即发的精神气势。

  • 八卦太极什么属性最好

      您好   接着,法宝的成长率范围为“0.1~2.2”,VIP4可以重置法宝属性最高2.5成长率。     五行为“金木水火土”,金增加法宝攻击、木增加法宝技能威力、水增加法宝魔法、火增加法宝生命、土增加法宝防御,VIP4可以重置五行;     P.S.法宝最好是双属性的,其中,法宝若是有木属性,可以缩短法宝的CD时间,所以木属性很重要呢。     最后,法宝1~10级通过灵魂升级,目前开放到15级。     P.S.法宝的效果跟其等级、属性、成长率有关哦!   希望我的回答能解决您的疑问,您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4399有您 更精彩。

  • 怎么打太极八卦

      *   太极拳是一门最讲求省力打人的艺术,所以借力打人、引进落空是太极拳最本质的特点。要掌握“四两拨千斤”的巧妙技艺,就是要懂得身法轻灵之理,以意运气、以意打人,久之则身法无所不合。一身之劲在于整,一身之气在于敛,身法能一一求对,轻灵自如,达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人一挨我,我在下即能得机,而在上即能得势,上下相随,前后左右无不得力也。能得机得势,乃能舍己从人;能知己知彼,才能因敌变化;能因敌变化,“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技,才能出神入化。   *   打太极拳的要求:   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 太极图的来历。

      在宋元以前的文献资料中,并无阴阳鱼图,即使在南宋朱熹的《周易本义》中,也只画了河图、洛书、八卦、六十四卦的图形。显然,阴阳鱼图的出现是比较晚的,甚至有人怀疑它是明赵(huU)谦伪造的,根本不是易学的组成部分。   然而,阴阳鱼不仅在明、清流行于各种易书易图中,而且在道门、民间也广泛传播,现在更是风行于世界,居然成了韩国国旗的图案。现在流行的阴阳鱼图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条形鱼”(图3-6),明代的赵谦把它叫做“天地自然河图”,因有了陈抟(tuWn)的黑白圆点河图,后被更名为“古太极图”,以与周敦颐的“灯笼”太极图相区别。另一种是丰圆鱼,由大圆直径上的中段为界,各反向取小半圆为鱼头,见图3-7。这两种图各有不同的画法,但就其图义来看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由于这种图案与中国人潜在的精神意识非常默契,能够无言地表述民族文化中的深层意蕴,引起人们的广泛联想,故被许多近贤推玩揣摩,对其做过大量解注与发挥。     “阴阳鱼图”的来历问题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是来自于成都青城山的隐者,有人说它是明代人伪造的,有人说它是伏羲根据天地阴阳之象最先画出的,后人根据“阴阳鱼图”才画出了“八卦”等等。我们与其去争论上述说法的对错问题,还不如直接把阴阳鱼图的成形过程重新演绎出来,见图3-1。     由图3-1可见,明朝儒生完全可根据《说卦传》中的“天地定位”句,把“伏羲八卦次序图”砍成两段,让乾阳段竖在左边,让坤阴段竖在右边,乾上、坤下,阳(男)左阴(女)右,面对面地竖起来,再把外边拉长,内边压紧。然后将它们挤进一个盆里,或把它们各弯成一个半圆弧(见图3-2),最后必然会出现一幅“伏羲八卦方位图”。     在得到“伏羲八卦方位图”之后,又将“八卦”的爻形还原成黑白块,填充在图3-3中,整理图形后就会出现图3-4。再用现在画函数曲线的方法,将每小块的棱角挖出,填在附近的地方,这样就得到图3-5,而用抹去拐点的方法进行曲线处理,便成了图3-6的形态。由于在现存文献中找不到这种图形,我暂把它命名为“雷氏太极图”,“雷氏太极图”是间于“伏羲八卦次序图”和“阴阳鱼图”之间的过渡图形,如对这个图形做进一步修整,自然就出现了现在所见的阴阳鱼图(图3-6和图3-7)。     由于阴阳鱼图本身就源于“伏羲八卦方位图”,当然不是后贤心血来潮的玩作。即使是一种偶然发现,它也再现了先古圣人的思维,说不定伏羲画八卦方位图时就已经同时画过阴阳鱼图,只是后来失传了,才被明代某人重新发现。     当我们知道了阴阳鱼图与“八卦图”之间的推演关系,再去争论它是谁伪造的就毫无意义了。实际上,两条阴阳鱼本身就在“次序图”中存在着,其中阳鱼的黑鱼眼就是坎(水)卦的上阴爻,而阴鱼中的白鱼眼就是离(火)卦的上阳爻。     既然阴阳鱼图是由“八卦图”演绎而来,它就应该叫“太极八卦图”,“阴阳鱼图”只能算是它的俗名。由于该图已经构成整圆,它就应该是“太极图”,因为“八卦”生于“四象”,“四象”生于“阴阳”,“阴阳”必合为太极。这样才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系辞传》)的意境相合。     同时可把这太极图视为“道图”,《老子》所说的“有物混成,……字之曰道”,《系辞传》中也有“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指“太极图”中的阴阳物质混成了“道”。     当然,道与太极都应该是无形的,无形之物不可为象,既然你把象画了出来,它就已经开始脱离原来意义上的道和太极了。可这种“太极图”或“道图”有欲形而未形的含义,即阴流与阳流在相互追逐,有形流妙变的动感,故可借助它来表达“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进而理解“道”生万物与“太极生......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