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典故

  • 白日做梦异想天开源自哪个生肖的典故

      你的生肖

  • 缘木求鱼出自什么典故和属什么生肖。

      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原文】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三则》其一: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歘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蚤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革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释义】:   缘木求鱼:缘木,爬树。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出处《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罹:遭遇(祸患)   【翻译】:(就像)爬上树去捉鱼一样,狼本来想吃肉,结果遭遇了祸患,这真是可笑啊!

  • 为无心仕进的典故。指什么生肖

    牛。因为为无心仕进说的是青黄沟木,是《庄子·天地》:“百年之木,破为牺尊,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比犠尊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其于失性一也。”所指。而这句中的牺尊又称牛尊,故,指的是生肖牛。

  •   伞的典故

      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上没有伞。那时候,人们出门很不方便。夏天,太阳晒得皮肤火辣辣地痛。下雨天,把衣服淋得湿漉漉的。鲁班想帮人们解决这个困难,心里很着急。他心里想:要能做个东西,又能遮太阳又能挡雨,那才好呢。 鲁班动了好多脑筋。后来,他跟几个木匠一起在路边造了一个亭子,亭子的顶是尖尖的,四面用几根柱子撑住。接着,他们隔一段路造一个亭子,造了许多亭子。这样,走路的人就方便多了。雨来了,躲一躲;太阳晒得难受了,歇一歇,喘口气儿。 鲁班给大家办了件好事,大家都很感激他。可是鲁班自己挺不满意。他想,要是雨下个不停,那该怎么办呢?人总不能老蹲在亭子里不走哇。 还得再想办法!鲁班心想:要是能把亭子做得很小,让大家带在身上,该多好啊!可是用什么法子才能把亭子做得轻轻巧巧呢?为了这个事儿,他吃饭不香,睡觉不安。 鲁班想了许多天,还是没有想出来。一天,天气热极了,他一边做工,一边抹汗。忽然看见许多小孩子在荷花塘边玩,一会儿,一个孩子摘了一张荷叶,倒过来顶在脑袋上。 鲁班觉得挺好玩,就问他们:“你们头上顶着张荷叶干什么呀?”小孩子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鲁班师傅,您瞧,太阳像个大火轮,我们头上顶着荷叶,就不怕晒了。” 鲁班抓过一张荷叶来,仔细瞧了又瞧,荷叶圆圆的,一面有一丝叶脉,朝头上一罩,又轻巧,以凉快。 鲁班心里一下亮堂起来。他赶紧跑回家去,找了一根竹子,劈成许多细细的条条,照着荷叶的样子,扎了个架子;又找了订块羊皮,把它剪得圆圆的,蒙在竹架子上。“好啦,好啦!”他高兴得叫起来,“这东西既能挡雨遮太阳,又轻轻巧巧。” 鲁班的妻子听见他大呼小叫的,赶紧从屋里跑出来问他:“出了什么事了?” 鲁班把刚做成的东西递给妻子,说:“你试试这玩意儿,以后大家出门去带着它,就不怕雨淋太阳晒了。” 鲁班的妻子瞧了瞧,又想了想,说:“不错不错,不过,雨停了,太阳下山了,还拿着这么个东西走路,可不方便了。要是能把它收拢起来,那才好呢。” “对,对!”鲁班听了很高兴,就跟妻子一起动手,把这东西改成可以活动的,用着它,就把它撑开,用不着,就把它收拢。这东西是什么呀?就是咱们今天的伞。

  • 端午节的典故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孃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馀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馀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佔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络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湧到汨罗江边去凭弔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馀下全文>>

  • 这个姓《帅》有什么历史典故没

      其实人为什么活着是个很深奥的问题,每个人都不一样!大多人都是说为了家人爱人 但是他们真的能陪你一辈子? 1父母=前几十年因为人也会老也会离开 2爱人=前几十年不是有你父母?(最不能为了爱人说不定你爱的他她心里有另外一个?就是你的问题结婚能幸福吗?答案是能与不能之间事无完事,人无完人,没有什么是100%的只有以后自己体会才能肯定你会幸福吗,别人给不了答案,现在在我看你写的看来你不幸福但是说不定以后就会幸福呢,因为每时每刻人和事都在变) 3儿女=难道你一出生就有孩子?参考1-2 很多人也说为了钱 但为了钱最终原因是什么?还不是希望生活能好点 所以人嘛都是在为自己活着也要为自己活着为别人多累?(或许有人觉得太无情) 个人就觉得要为自己活着特别是女人··· 参考意见见仁见智人,仅仅是相对存在的一种物质。 活,也仅仅是人类理解的活。 总是循环重复的喜怒哀乐组成了人类的一生。而多数人,在反复享受快乐、发泄愤怒和悲欢离合中度过了一生。 人,为什么而活?一个令很多人困惑的问题。而多数人,在对问题的疑惑和探索中度过了一生。 钱,人类文明的体现,人类发展的证明。而钱同样是,社会腐败的工具,社会矛盾的体现。是钱,让人们更加努力的改造社会。也是钱,让不法分子享受着老百姓们不敢想象的物质生活,让人与人的交往中总夹杂着它…… 没有人会在临死时后悔自己没有赚到很多的钱。而很多人会在临死时后悔自己一辈子除了想着赚钱什么事情都没想什么事情都没有做……为了快乐'金钱地位 都不重要;开心就好1 因为思考,所以活着。在那浩无边际,永远有着未知的思考中,感受到存在的价值。 2 恐惧死亡冰凉的样子,所以活着。 3 手上有着掌纹,它们似乎正在诉说着某种冥冥间不可测的力量,所以活着。 4 日子单调琐碎像是365块镜的碎片,但每块碎片上仍清晰可见我们的影子,所以活着。 5 老人和孩子需要我们的搀扶,所以活着。 6 想把笑容分赠给这世上更多的人,所以活着。 7 孩子的眼睛亮晶晶,这些纯洁让我们心惊心喜,所以活着。 8 还有几本书没有读完,所以活着。 9 落日余晖中,朋友在身后拍了拍你肩膀,给你递来杯酒,所以活着。 10 一举成名天下知,春风得意马蹄疾,我还没尝过,所以活着。 11 枝疏青云浮暗香,微风徐来红唇尝。天高云淡美人唱,柔肠百转细思量,所以活着。 12 因为信仰,所以活着。 13 听说幸福总是突如其来的,为等候那个时刻,所以活着。 14 因为感官与心灵的享受的欲望总是没有止境,所以活着。 15 只要你肯静下心来,就会发现生活的每一天其实都有美好之处,所以活着。 16 因为爱也因为被爱,所以活着。 17 因为妈妈的辛苦,所以活着。 18 因为人是社会人,很大程度上你是为别人活,所以活着。 19 痛苦能带来欢乐所不能明白的世界,所以活着。 20 活着很多时候会成为一种本能,所以活着。 21 死亡是我们所不能明白的,真正死了的人不会回来告诉我们的,所以活着。 22 因为要继续寻找自己活着的理由,所以活着。追求是人活下去的理由。信仰是人活下去的动力。为了爱自己的人!如果你失去了,会有好多人伤心 的?如果你死了没有人为你伤心!那么你活着没有任何意义!还不死了我的理解不知道是不是对的,‘人不是为了自己而活着,你活着的意义是为了父母,是为了你的亲人,为了你的爱人,还有你身边的朋友’你离开了,你是可以得到解脱了,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他们的感受,他们的痛苦你永远不可能在知道,你永远无法体会到他们的感受,因为你~我不说我的朋友们也应该知道,应该了解了吧!遇事的时候千万要冷静,在冷静`在......余下全文>>

  • "裘"姓 阿有什么典故的?

      裘姓   一、姓氏源流   裘(Qiú)姓源出有四:   1、由仇氏改姓而来。根据史籍的记载,有一支裘姓本来是仇姓,后来为了避免仇杀而改成了裘姓。   2、出自姬姓,来源于邑名,以地名为氏。春秋时期的卫国有个大夫被分封在裘邑,他的后人于是用裘作为自己的姓氏。   3、来源于官职名,以官为氏。相传周朝有官名为裘官,职责是负责制作皮质。他的后代于是以这个官名作为姓氏。   4、来自求姓。为了书写简便,有一支求姓改姓为裘。   得姓始祖:裘侯。春秋时,卫国有个大夫被封于裘邑(在今河南省东北部),时人称其为裘侯。其后世子孙便以居住地为姓,遂成裘氏。故裘氏后人尊裘侯为裘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裘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春秋时候,卫国有益为大夫叫作食,被分封在裘邑(今河南省北部)。他的后代以封地的名为姓氏,成为今天裘姓的来源。关于裘姓,有考证说和周朝时候的裘官有关。古时候中原冬季寒冷,朝廷里面保存了大量的皮革衣裳(裘,就是皮革衣裳的意思)。周朝为了便于管理这些衣裳,设立了一种官职叫作裘官,专门司职宫廷衣裳的制造,等级,保管,赏赐等方面的工作。有些裘官的后代就一官职为姓,成为了今天裘姓的另一支源。在古代,裘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渤海。渤海郡治所在今天的河北省、辽宁省渤海湾沿岸一带。裘姓族人在全国许多地方均有居住,如北京,上海之松江,河北之景县,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太太原、大同、运城,江西之崇仁,福建之清流等地。裘姓是当今较常见的姓氏,分布广泛,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1%,尤以浙江、江苏多此姓,两省裘姓约占全国汉族裘姓人口的61%。   三、历史名人   裘 仲:汉朝名人。   裘万顷:字元量,宋朝时期新建人。著名诗人,进士。对待父母很孝顺,学问也很大。作过江西抚干。   裘 琏:浙江省慈溪人,清朝时期康熙进士,著名的戏曲家。现存他创作的杂剧《昆明池》、《集翠裘》、《鉴湖隐》、《旗亭馆》,均取材于唐代故事,合称“四韵事”。   裘安邦:清朝徐州总兵。字古愚,号梅林,会稽人。嘉庆年间进士,官至徐州镇总兵。喜好文学,能作诗。他很关心老百姓的生活,爱民如子。他去世以后襄阳的老百姓很怀念他,为他建立了石碑庙宇纪念他,每年都举行仪式祭奠他,看到他的石碑,没有一个不流泪的,因此人们也把这块石碑叫做“堕泪碑”。   裘曰修:清代尚书,新建人。乾隆年间进士,历官礼、刑、工三部尚书,多有政绩,在政治上很有作为,他最大的政绩是治水。   此外,裘姓的名人还有:周朝时有裘牧仲;汉代有裘仲;唐代有诗人裘瑜;宋代有诗人裘万顷,孝子裘仲容;元代有裘廷举;现代有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裘盛戎……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渤海郡:西汉时期设置,在今天的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   2、堂号   敦睦堂:来源于一个和睦的家庭。宋朝时期的裘承询一家,居住在云门山的前面,他们一家相处得很和睦,从来不闹分离。19代没有分过家。   ============================================================   【裘姓宗祠通用对联】   〖裘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居渤海;   源自春秋。   ——佚名撰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裘姓的郡望和源流。   求同存异;   衣锦荣归。   ——佚名集句撰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集成语以鹤顶格嵌裘姓的“裘”字的析字联。   著书嗜古;   治水标功。   ——李文郑撰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钱塘人裘焕,字煜炎,号了苍,十五岁时为诸生。擅长绘画,又精通医术,博览古代典籍,终生以著书为事。下联典指清代新建人裘曰修,字叔度,一字漫士,乾隆年间进士,历官礼、刑、工三部尚书,曾奉敕撰《热河志》、《太学志》、《西清......余下全文>>

  • 上阵寅时虎是何典故?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凌晨 3 时整至凌晨 5 时整)。老虎在此时最猛。   希望你满意……!

  • 猪的典故

      关于猪的典故以往人们对牛年、马年等都说了许多好听的话,如“老黄牛”精神、“千里马”速度等等,对猪能说什么呢?我左思右想,想了许久,竟然想不出一个好听的词语来形容猪。似乎猪给人的印象,就是丑、懒、脏、笨。确实,猪不雅观,眼小耳朵阔,头大鼻嘴长,脚短身体胖,臃肿怪模样。因此什么“猪朋狗友”、“猪生狗养”、“猪狗不如”、“猪拖狗拔”、“猪嘴里吐不出象牙”、“猪鼻子插葱——装象”、“猪头三”等等词语,没有一个说得好听的。就连那个也有三十六般变化,能驾云使风的八戒也没个好形象。他本是天篷元帅,因罪被谪,只因误投猪胎而生,就成了半猪半人的形体。他虽身粗力大,但好吃懒做,贪图女色,喜进馋言,并好用小手段占小便宜。其实人们对猪是很不公平的。人们几乎三天两头要吃猪肉,还吃猪肝、猪肚什么的,猪的皮给人制革,猪的鬃给人制刷,猪胆还可以制药,猪心还可用来修补人的心脏。猪可谓向人们作了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奉献了,可是人们还说它许多坏话。我们常说做人难,看来它做猪也难啊!   唐时有个猪龙的故事,说唐玄宗与安禄山一起饮酒,安禄山醉后睡觉,竟变成一个猪身龙首的怪物。左右劝玄宗杀了他,玄宗说“此猪龙,无能为”,玄宗认为是猪龙,没本事的,不会出问题的。后来却发生了安史之乱。安禄山作乱怎么也加上个猪字呢?大概猪有乱撞乱窜,会发猪颠风的特点吧。人们还说猪贪,《左传》中就有“实有豕心,贪婪无厌”的话。豕,是古代猪的别称。后来,这豕心就用来比喻贪得无厌了。这是因为猪的肚子大,吃得多给人留下的印象。在政治也有用到过猪字的,曾有人称袁世凯时的国会为“猪仔国会”,称那些议员为“猪仔议员”,因为那些议员非常贪婪,他们被袁世凯用金钱收买、利用,成了无耻的猪仔了。   由于猪是下等的,所以古人也有用猪来作谦词的。古人有称自己的儿子为“豚儿”的。豚,指小猪,温州人叫猪豚。如《聊斋志异·青凤》中有“俄少年自外入,叟曰:‘此豚儿也’。”也有称“豚儿犬子”的。   《韩非子》中有一则不错的教子故事:曾子的妻子要去市场,儿子哭着要跟去。其妻说:“不要跟去,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妻子一回来,曾子就捕猪要杀。其妻说:“不要杀猪,我是哄骗孩子的。”曾子严肃地说:“不能对孩子说谎,孩子不懂事,会跟大人学。你骗他,是教他骗。这样教育是不行的。”曾子就真的把猪杀了,烹给孩子吃。《吕氏春秋》中有一个三豕涉河的事故。“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巳亥也。’。”原来是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在传抄时写错了。这就成了因字形近似抄写出现谬误的典故。这两则故事提到猪,并未说猪好坏,只是颇有趣味,故不妨一提。还有因与猪某些方面相似的,也会带上一个猪字。如入药的真菌植物,有利水渗湿功效的猪苓,因其皮黑作块似猪粪。又,长江中的扬子鳄,因鼻嘴特长,故俗称猪婆龙。   总之,平日说到猪,好听的词语不多,大多都是坏话。但老辈人都说,猪年是个肥年,是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年。

  • 根据暗语与图片 除了看出狗还能看出什么生肖?或者典故 5分

      【狗眼看人低】   狗眼看人低,现代成语,形容一个人高傲自大,看不起人。是一句骂人的话。   民间传说,狗看东西时,都是把大东西看小、把高东西看矮。所以,它才什么   也不怕。比如骡马牛之类的动物,它都敢咬敢追。狗原本是群居的动物,敬畏领袖,努力保护同伴,进入人类的生活之后,就听从一家之主的命令:女主人喂它、照   料它,小孩跟它玩;在家时间最少的男主人,反而令它敬畏。反过来,如果女主人比较威严,引导全家,它也会完全听从女主人。   它恐惧,甚至害怕比它高大的,而跟它同高或个子小一些的,狗反而会因为好奇,进而对它们产生强烈的保护欲望。因此就有了"狗眼看人低的说法"。   “狗眼看人低”是一句骂人的话。狗是为人类驯化较早的动物之一,善通人性,与其他动物相比较,对主人特别忠实,也和主人比较亲近,但是对陌生人有很强的敌对情绪。历来对狗褒贬不一,如“狗不嫌家贫”、“狗仗人势”等等,但毕竟贬多褒少,因此人们就用狗多比喻势力小人,把以貌取人、瞧不起别人的人骂作“狗眼看人低”。这句话是用来批评社会上以貌取人的人。     【白云苍狗】   “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唐朝书生王季友的妻子柳氏不堪家境贫寒,抛弃了丈夫而去,外界不明真相,纷纷指责王季友。杜甫为王季友鸣不平,作《可叹》诗一首,感叹世事变化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