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什么是端午节

  •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但有例外,东吴一带的端午节历来不纪念屈原,而是纪念五月五日被投入大江的伍子胥,且吴越地区以龙舟竞渡在此日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更是早于春秋很久。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 端午节 外文名: Dragon Boat Festival或Double Fifth Festival又称: 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时间: 农历五月初五日 习俗: 吃粽子,赛龙舟,挂蒿草、艾叶等 国家文化遗产: 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名录 世界文化遗产: 2009年9月30日入选世界名录

  • 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几月几日

      端午节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有什么等风俗

    端午节又称为五月节、五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 1、吃个端午粽 吃粽子是端午的一项突出节俗,民间有谚云:“吃个端午粽,棉衣慢慢送”、“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好送”。可见粽子是一种可口应时,又标志季候转换的节物。人们颇重此物,或有家人暂时外去者,皆为他留存一些。 2、 喝点雄黄酒:避毒又杀菌 雄黄据有解虫蛇毒、燥温的功用,因而端午时,人们在酒中放少许雄黄,或以菖蒲末拌雄黄入酒 ,然后将酒涂抹在儿童耳、脸、额、头顶等部位,据说能以避毒驱邪,杀菌及诸病不染呢。 3、 戴个小葫芦:化煞催吉祥 葫芦,喻“福禄”之意,有收纳福气的风水功效。葫芦形状貌似太极阴阳状,可号令三界,所以,在风水上,也有化煞的作用。在端午节期间,将一小葫芦吉祥物戴在身上,给自己带来好运道。 4、悬蒲挂艾忙:驱瘴化煞强 旧时城区各户皆在自家门上、床头、窗前等处悬插菖蒲、艾叶以驱鬼;佩戴身上用来以驱瘴、化煞。按照古俗,艾蒿和菖蒲经常是同时使用,即所谓“艾旗、蒲剑”。 5、佩戴香草袋:不怕五毒害 端午节佩戴香包,传统认为有辟邪、驱瘟之效。实际上,香包里面放入朱砂、艾叶、雄黄、香药、石榴花,散发出清香怡人的香味,对蚊虫而言就是克星,所以,有辟邪驱瘟的作用。(“五毒”指端午节前后的蠍、蛇、蜈蚣、壁虎、蟾蜍。) 6、 手带五彩绳:添喜旺运势 五色线是最常用的开运物。五色丝线,即绿、红、白、黑、黄五色,五色分别代表:金、水、木、火、土五行,以及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 五色绳手鍊具有五色合欢的功效:想早日告别单身的男女可以把五色绳手鍊戴在手腕上或脚踝上,男生戴左手或左脚,女生戴右手或右脚,可以增旺八方人缘添喜气,会对招来好姻缘有帮助,在十五、十六、十七的月光下照射后佩戴,效果更佳。 7、赛龙舟

  • 端午节有哪些别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   

  • 农历几月几日是端午节又叫什么什么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 每年传统的清明节是农历三月三日吗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三月三,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 古称上巳节。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 张延财五行.l958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日下午五时生

      公历出生时间:1958年 3月 27日 酉 17:00-17:59   农历出生时间:戊戌年 二月 初八日 酉时   八字:戊戌 乙卯 癸卯 辛酉   五行:土土 木木 水木 金金   纳音:平地木 大溪水 金箔金 石榴木   本命属狗,平地木命。五行【木旺】【缺火】,日主天干为【水】,生于【春季】。   【同类水金,异类土火木】   生辰八字五行算命   八字五行个数:2个金,3个木,1个水,0个火,2个土   四季用神参考:日主天干【水】生于【春季】,必须有土相助,若有火,金,但忌金多。

  • 关于端午节的资料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端午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   编辑本段【端午节由来】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屈原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迎涛神,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余下全文>>

  • 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抱石自投汨罗江身死,又成为华人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自古便有食粽、饮雄黄久不息。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 每年的农历五月十四都是天地交泰日么

      按照这几年忽然流传出来的“民俗”,每年农历五月十四日,是天地交泰日。     农历五月俗称毒月。   其中,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以及二五、二六、二七,此九天为 “天地交泰九毒日”;   “十四”为天地交泰日,一共十天。   这十天内,务必端容肃己,严禁杀生,行淫,否则严重伤身损气耗精元。     以上说法应该是源于《素女经》。原文说:“五月十六日,天牝牡日,不可行房,犯之不出三年必死。何以知之?但取新布一尺,此夕悬东墙上,明日视之,必有血色。切忌之。”   注意,该经注明是五月十六而非五月十四。   又,该经成文后历法改动较大,从正月建子改为正月建寅,故知这个日子应为农历三月。   总之,这个说法疑点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