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悲剧命运

  • 孔乙己的悲剧是性格悲剧还是社会悲剧

      鲁迅先生以小说《孔乙己》艺术地再现了二十多年前——清末一个贫苦知识分子的悲惨遭遇,从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受害者的角度对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封建教育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造成其悲惨遭遇的根本原因,是其性格矛盾的悲剧性冲突。孔乙己自尊又自卑、要强又懦弱、好喝又懒做,这诸多矛盾的性格相互对立,统一构成了孔乙己特殊的形象特征。   首先,内心自尊与自卑心理的碰撞决定了孔乙己必然自欺欺人、故作清高和迂腐麻木的性格。孔乙己热衷科举,一心向上爬,虽“皓首穷经”却名落孙山,因“不会营生”而“弄到将要讨饭”的地步。论理说,如果能够脱下长衫加入到“短衣帮”里并同他们真正混为一类,那么他绝不至于成为被众人嘲弄取笑的对象。但是,孔乙己却自视高人一等,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而标志着他读书人身份的长衫。就连人家揭他偷书的疮疤,他也以自以为荣耀的“读书人”的身份作盾牌去抵挡别人的羞辱。这必然招致孔乙己难以逃避的不幸。他可以不答理别人“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了新伤疤了”的起哄,也可以看着问他:“你当真认识字么”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但是,他却无法回避别人“亲眼见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的事实,更无法回避“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失意。不肯承认自己的劣行,更不愿正视自己的无能,读书人强烈的自尊意识与“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自卑心理交织冲突,便使孔乙己“睁大眼睛”“涨红了脸”“青筋条条绽出”地争辩,以抵抗别人的起哄维护自身人格和尊严。从“窃书不能算偷……”到“君子固穷”“之乎者也之类”,犹如地壳运动中的板块推挤隆起的山峰,几句极富个性的对话描写立刻栩栩如生地凸出了封建教育毒害下读书人愚蠢迂腐的可笑可怜相。孔乙己以为“读书人”的“之乎者也之类”能镇住别人挽回自尊,但引来的地是众人更多的哄笑,让“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一身酸腐之气也暴露无遗。   其次,要强与懦弱的矛盾性格的冲突注定了孔乙己必被嘲弄羞辱的尴尬处境。孔乙己无名无功、无钱无势,仅是一个穷书生。倘若对旁人的嘲弄完全装聋作哑、闭口不应、逆来顺受,那么,便不可能激起人们极大的兴趣,也不至于“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不回答”,是一种反抗;径直“对柜台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是一种反抗;众目

  • 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三百字作文

      《孔乙己的悲剧命运》   《孔乙己》是近代文学家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最早发表在一九一九年四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编入《呐喊》,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白话小说。   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篇幅不长,但是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孔乙己生活在新旧社会的过渡时期,其性格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孔乙己善良朴实,另一方面他过于迂腐和顽固,真是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   毫无疑问迂腐顽固是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

  • 孔乙己课文中,悲剧的原因有哪些

      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而至死不悟的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殉葬品。造成他的悲惨遭遇的原因有两方面。   *   从社会原因看:     ①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孔乙己一生追求的功名思想使得他这个不能“进学”的读书人成为任人践踏的牺牲品。   ②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民众变得麻木不仁,他们同样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但是看着比自己更弱的人受害竟成了他们的乐趣,这种常以嘲笑更不幸的人取乐的病的人群恰恰反映了封建思想的毒害之深。   ③以丁举人为代表的一些封建统治者的狠毒冷酷,把贫困潦倒的孔乙己推上绝路。   *   从孔乙己自身的原因看:     孔乙己深受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只想通过科举向上爬,成为“人上人”,即使沦落到形同乞丐的地步,也不肯放下读书人的架子;在思想上,他轻视劳动,好吃懒做,不愿也不屑与“短衣帮”为伍,在生活无着的情况下因偷窃而被打了腿,仍麻木不,到死也未能醒悟。

  • 请分析《红楼梦》中晴雯的艺术形象及悲剧命运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红楼梦》晴雯艺术形象及悲剧命运分析摘 要:晴雯风流灵巧,心比天高,出身低贱却渴望着自由平等,但在这个充满奴役的黑暗封建社会,这种想法只能是“空中楼阁”,华丽而又不切合实际。本文试从晴雯的身世、性格以及与红楼其他人物的对比中,分析晴雯的艺术形象及她的悲剧命运。晴雯的美和叛逆性格是造成她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黑暗的封建制度则是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关键词:纯洁美丽、风流灵巧、大胆叛逆、反奴性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①这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给作品中贾宝玉的大丫环晴雯的判词。“霁”意为雨、雪停止,天放晴;“雯”意为成花纹的云彩。“晴雯”这个名字由此提炼而成,就像那芙蓉本是出污泥而不染之物,自是高贵不凡,用来比喻晴雯最是恰当不过了。在《红楼梦》400多位人物当中,有爱博而心劳的贾宝玉,有博雅多思的林黛玉和儒雅时尚的薛宝钗,有看似慈爱宽容、内心冷酷无情的封建卫道士的贾母和王夫人,还有隐忍顺从、遵守封建道德的袭人等等,人物千姿百态,而又性格迥异。在《红楼梦》中,晴雯自第8回出场到第77回病亡,作者用极富精炼的文字把一位独具风采和个性魅力的小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她美丽纯洁、热情率真、大胆叛逆,虽然只是一个卑微的奴婢,却敢于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反抗封建统治阶级。作为一个没有任何出身背景,连亲身父母是谁都不知道的丫环,作者却让她位居“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之首,由此可见曹雪芹对她的评价之高,对她的喜爱之极。一、晴雯的身世以及基本人物形象晴雯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一生,她的身世可怜,临死也是含恨而亡。在判词中,作者曹雪芹就已经提到了“身为下贱”这样的字眼。晴雯十岁时被贾府的奴仆赖大买来,变成了奴隶下的奴隶,因为“贾母见了喜欢”,就被做为一件小玩艺儿“孝敬了贾母”。后来因为晴雯长得乖巧,手工又好,被贾母派到怡红院服待贾宝玉。直到第77回被诬陷被逐,病亡时的年纪也不过是二十出头。她除了个叫吴贵的姑舅哥哥外,就再也没有了亲人,她甚至连自己原来的姓名和父母的样子都记不清了,所以她基本上可以说是一个没有品尝过所谓父母之爱和天伦之乐的孤儿。所以说,晴雯的命运是十分悲惨的,令人扼腕叹息!谈到晴雯的基本形象,首先可以肯定一点的是,晴雯是怡红院中相貌极其出众的一位。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虽然没有正面描述晴雯的美丽,但作者却用铺垫渲染的手法,让我们从间接的描写中就可以看出她的光彩夺目。例如,贾宝玉就曾说晴雯“是一盆才透出嫩箭的兰花”,王夫人也曾说晴雯“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象你林妹妹的”②。大观园中美女如云、群芳荟萃,就连丫环们也是俏丽甜美、光彩照人。在丫环里,袭人也是美丽的,但她都是绫罗绸缎、珠光宝气和浓妆艳抹包装出来的美丽,例如第51回描写袭人“上戴着几枝金钗珠钏,倒华丽,又看身上穿着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葱绿盘金彩绣绵裙,外面穿着青缎灰鼠褂”。而作者对晴雯的描写则截然不同,几乎没有什么关于她头上的饰物和身上华丽衣服的突出描写,如第74回晴雯见王夫人时,只是“钗、鬓松,衫垂带褪,有春睡捧心之遗风”而已。这也就是晴雯的美与众多丫环的不同之处:与生俱来、不经刻意雕琢、并非庸脂俗粉的美。晴雯不但在丫环里出类拔萃,即使与小姐们纵向比较,她的美也毫不逊色。林黛玉的美是一种病态的美,“是个美人儿灯,风吹吹就坏了”。晴雯虽然模样像她,但却是一种健康的美,泼泼辣辣,富有生气的。薛宝钗是个天生的冷美人,“任是无情也动人”,“不关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青春活泼热情的晴雯,则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受。晴雯的美丽,倘若说只是外表,那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意味,她最能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她的生气,没有任何的顾忌,可以说是漂亮到惊天动地。二、晴雯的人物性格分析晴雯的性格是十分丰富、复杂且又鲜明的。作者曹雪芹没有把她刻画成一个完美的女子,而是一个有血有肉、亮点与缺点并存的丰满人物。她既有天真纯洁、高傲自尊、风流灵巧等积极正面的性格,又有性格张扬、泼辣苛刻、脾气暴烈的较为负面的性格,总的来说,主要是纯洁热情、高傲自尊、心灵手巧、疾恶如仇、具有反抗精神,这些在当时的社会、当时的环境是极为难得,极为可贵的。最能表现其鲜明个性及生活轨迹的故事情节主要有三个:即第31回的“跌扇撕扇”、第52回的“补孔雀裘”和第74回的“反抄检”。(一)天真纯洁、疾恶如仇。晴雯在大观园里上演了一个天真无邪、朴实无华的怡红女儿形象。《红楼梦》中对她有过这样的描写:她“也不披衣服,只穿着小袄”,大寒冷天深更半夜跑到门外唬麝月一玩笑,又跑到宝玉被子里来渥渥(第51回);与芳官等“在那里抓子儿赢瓜子儿”玩笑(第64回),以及清晨早起,“只穿葱绿院绸小袄,红小衣红鞋,披着头发,骑在雄奴(笔者注:芳官)身上”,又“和宝玉

  • 乃们说狮子座是不是很悲剧

      无论什么座,什么人,都有悲剧的时候。——关键问题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越感到悲剧。

  • 水瓶女爱上了天蝎男,悲剧。。。。

      其实男生都不会讨厌喜欢自己的女生。那个男生知道你喜欢他后,还有意无意地来你这里。他可能对你也有好感,只不过他羞于用语言表达,只用身体语言来“说话”。例如偷偷地看着你,当你回过头来,他就不再看了。哎,其实现在的男孩子都有点害羞。可能是出于你和他不熟,没有聊天交流的原因吧。男孩子喜欢跟自己不熟女生,都只会用身体语言(例如靠近你,默默地看着你),都不敢开口。   静下心来,问自己是否爱他,而不是短暂性地喜欢他。如果是爱他,你就勇往直前吧,给他一封情信。如果只是短暂地喜欢他,你就试着将注意力放在升学考试的奋斗中,或者培养其它兴趣爱好,希望你能勇敢一些,真的爱就告诉他吧,   最后,希望你能够尽早脱离烦恼的苦海,Good luck!

  • 名词解释 1,特洛伊木马 2,命运悲剧 3,荷马式比喻(古希腊悲剧)

      特洛伊木马的故事是在古希腊传说中,希腊联军围困特洛伊久攻不下,于是假装撤退,留下一具巨大的中空木马,特洛伊守军不知是计,把木马运进城中作为战利品。夜深人静之际,木马腹中躲藏的希腊士兵打开城门,特洛伊沦陷。后人常用“特洛伊木马”这一典故,用来比喻在敌方营垒里埋下伏兵里应外合的活动。特洛伊木马也是著名电脑木马程序的名字。另有特洛伊木马“Greek gift”一词意为“害人的礼物”,就来源于这场著名的“特洛伊战争”。

  • 十二星座男女配对,谁是悲剧

      白羊女与天蝎男     当白羊女爱上神秘魅力的天蝎男就陷入纠结。天蝎男喜欢被人崇拜,但喜欢挑战的白羊女总是在无意中破坏他又冷又酷又性感的英雄形象。     金牛女与双子男     双方逻辑思维不一样。金牛女认为已经被双子男喜欢上的时候,双子男却觉得大家是朋友而。而金牛女的一根筋和双子男滑溜、喜欢交朋友的风格完全不对路。     双子女与巨蟹男     巨蟹是个超喜欢掌控别人的星座,当他爱上不喜欢被人掌控的双子女杯具就开始了。在双子女看来,巨蟹男总是太冷静,太有分寸,这点让她觉得一点都不好玩。     巨蟹女与水瓶男     又是控制和被控制的游戏。当水瓶的平淡,绅士让巨蟹女轻易投降之后巨蟹女就非常想将水瓶男收归麾下,控制他。但水瓶点都不配合,他的冷漠和捉摸不定让巨蟹女很痛苦。     狮子女与处女男     处女男一旦说起话来都是一套套的,特别对需要大量赞美词才觉得人生有意义的狮子女来说,处女男简直就是上帝派给她的天使。但处女男的唐僧和狮子女的自负让彼此都为曾经的看法感到痛苦、后悔不已。     处女女与射手男     射手男是个玩乐高手,他能在最短时间内找到让女生放轻松的方法,又特别能讲大道理,这让处女女觉得很轻松。可相处久后射手男的不肯定、对任何事情都是模煳的性格让凡事都臻于完美、处事谨慎细致的处女女大为恼火。

  • 谈中国古代女性悲剧命运

      对于妇女的贞节,鲁迅先生在《我之节烈观》一文中说:“古代社会,女子多当作男人的物品,或杀或吃,都无不可;男人死后,和他喜欢的宝贝、日用的兵器一同殉葬,更无不可。后来,殉葬的风气渐渐改了,守节便也渐渐发生。但大抵因为寡妇是鬼妻,亡魂跟着,所以无人敢要,并非要她不事二夫。这样风俗,现在的蛮人社会里还有。中国太古的情形,现在已无从详考,但看周末虽有殉葬,并非专用女人,嫁否也任便,并无什么制裁。由汉至唐也并没有鼓吹节烈,直到宋朝,那一班‘业儒’才说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话,看见历史上‘重适’两个字,便大惊小怪起来。”   2007-10-3 10:15 回复   昭君使节   0位粉丝   3楼   唐代不甚注重贞节观念,从皇宫公主后妃到民间,妇女改嫁和再嫁较为普遍。诗人白居易曾作《妇人苦》,指责要妇女守节是不公平的,他说:“人言夫妇亲,义合如一身,及至生死际,何曾苦乐均。妇人一丧夫,终身守孤孑;有如林中竹,忽被风吹折,一折不重生,枯死犹抱节。男儿若丧妇,能不暂伤情;应似门前柳,逢春易发荣,风吹一枝折,还有一枝生——为君委曲言,愿君再三听,须知妇人苦,从此莫相轻。”   至宋代,由于出了一班儒者,形成理学,改变了中国的学术思想以及风俗制度,也使妇女的贞节观念在崇古的基础上愈演愈烈。   在宋代开国初期,对于贞节观念还是很宽泛的。如范仲淹在“义庄”《田约》中,准许给予寡妇再嫁的费用,而男子再娶反而不给,他也从无指责妇女再嫁,范仲淹的母亲就曾再嫁,他毫不以母亲再嫁为耻。宋初社会对妇女再嫁并无非议。宋代的司马光著有《家范》,他主张女子要读《论语》、《孝经》、《女诫》、《列女传》等书,认为女子“为人妻者,其德有六:一曰柔顺,二日清洁,三日不妒,四日俭约,五日恭谨,六曰勤劳”。但他也崇尚男尊女卑观念,在《训子孙》一文中,提出:“夫,天也;妻,地也。夫,日也;妻,月也。夫,阳也;妻,阴也。天尊而处上,地卑而处下;日无盈亏,月有圆缺;阳唱而生物,阴和而成物——故妇专以柔顺为德,不以强辩为美也。”   而王安石的贞节观念是很宽容的。他当儿子在时,就把媳妇改嫁了。   宋代理学的先驱周敦颐对妇女的观念,代表了宋儒的妇女观。他的《通书》说:“礼,理也;乐,和也。阴阳礼而后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万物各得其理后和,故礼先而乐后。”所谓夫夫妇妇,就是夫为妻纲,以夫御妇。而从周敦颐传到二程(程颢和程颐),对于妇女的贞节观念就已严格起来。《近思录》中有一段话:或问:“孀妇于理,似不可取,如何?”伊川先生曰:“然!凡娶,以配身也,若娶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又问:“人或居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宋代从程子传到朱子(朱熹),已是宋儒理学的集大成者了,对于妇女来说,至少要受到四种压迫:第一,女子必须柔顺,服从男子,曲不可争,直不可讼,不许干涉外事,只安心做家庭奴仆。第二,丈夫死时,无论有饭吃无饭吃,都要守节,守到饿死也不能失节;而且,守节妇女不但不能涉及性要求,就连皮肤手臂也不能与男子触碰。第三,男子有休妻的自由,为博得男子欢心,不被遗弃,妇女的一切言行举止、服饰妆扮都要以男子好恶为准。第四,处女的贞操是极其重要的,贞操是女子第一生命,如贞操与性命不能两全时,唯舍命而保住贞操。宋代与以前历代王朝比,是对妇女束缚最多和对于妇女贞节的态度极为严厉的一个朝代。夫死守节已成为妇女应尽的义务,并且,这种观念深为妇女所崇尚,已成为下意识的一种俗规了。   在元代,虽然皇族统治阶层淫风大盛,选女纳妾,后宫充斥,但是,另一方面却又竭力宣扬妇女贞节观念,对女子贞节的要求比之宋朝有过之而无不及。在《礼记》和《孟子》两书中,有过嫂弟之间不直接从手上接受物品的说法,即“男女授受不亲”。这种古时的礼节在元代极为重视,至于妇女不能与丈夫之外的第二个男人接触,以及丈夫死后妻子必须守节,那就更是天经地义的事了。《节妇马氏传》中记有这样一个故事:马氏于“大德七年十月,乳生疡。或曰:‘当迎医,不尔且危。’马氏曰:‘吾杨氏寡妇也,宁死,此疾不可男子见。’竟死。”体肤给男子看见,都认为污辱,是玷污贞节,可见男女泾渭之分明了。元末还有一件殉节的事,令人愤而不平。元将潘元绍有妻妾七人,他领兵抗明,被明兵围困于姑苏城内,潘元绍对七位妻妾说:“我受国重寄,义不顾家,恐有不测,诫若等宜自引决,毋为人嗤也。”七个妻妾一个个自缢而死,以身殉节,而潘元绍非但没有以身殉国,反而降了明朝。明朝是奖励贞节最力的时代。   洪武元年,明太祖曾下过一个诏令: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明《会典》)   寡妇守节,不但本身可以记其事迹,赐于祠祀、树坊表,表彰节妇烈妇,而且可以免除本家的差役,哪个女子能不守节,哪个本家能不劝导寡妇守

  • 论述希腊悲剧中的“命运”意象

      一、“系统叙事诗”的命运主题   关于希腊神话与传说中的那些美丽动人的故事,最初是由荷马和赫西俄德等“黑暗时代”①的游吟诗人从民间流传的散乱片断中整理编纂而成的,这些散乱片断一方面是“黑暗时代”的人们对已逝的迈锡尼时期阿卡亚人的血与火的英雄业绩的依稀回忆,另一方面则是希腊初民们对宇宙起源和演化过程以及其他自然现象进行原始思维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荷马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与《奥德修记》不过是以神话化的方式追忆了迈锡尼时期的英雄传说。史诗中的英雄们,如阿伽门农、阿喀琉斯、赫克托耳、奥德修等等,都是迈锡尼时代希腊和爱琴海地区的部落首领。而赫西俄德的《神谱》则将流传于民间的散乱神话缀结为一个有机的体系神话,并且以朴素的方式表现了初民们的原始宇宙观——从卡俄斯(混沌)、该亚(大地之母)、乌剌诺斯(天宇)等最古老的神祗,经由以克洛诺斯为首的提坦神族,再到以宙斯为首的奥林匹斯神族的神系发展过程,实际上反映了一个宇宙起源和演化的过程。在荷马史诗和赫西俄德的《神谱》中,关于命运的意象虽然已有朦胧的表述,但是并没有成为神话和英雄传说的主题,悲剧的色彩亦未大加渲染,因此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仅仅只是一些叙述性的故事。只是在稍晚出现的“系统叙事诗”中,命运才作为一个重要的主题被凸现出来,从而产生了最初意义上的希腊悲剧故事。   “系统叙事诗”是希腊文明曙光出现时期产生的一些史诗之通称,它以英雄传说为主要内容,盛行于荷马和赫西俄德之后的时代(约公元前7~前6世纪),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塞浦路斯之歌》(描写三女神的金苹果之争和特洛伊战争的起源)、《埃提奥皮斯》(描写阿喀琉斯与阿马宗女王彭忒西勒亚和埃塞俄比亚国王门农的战斗以及阿喀琉斯被帕里斯之箭射中致命之处——脚踵——而死的故事)、《小伊利亚特》和《特洛伊失陷记》(这两部作品都描写了阿喀琉斯死后希腊英雄继续与特洛伊人战斗并最终以木马计攻陷特洛伊城的故事)以及《归来》(描写特洛伊战争结束后除奥德修以外的希腊英雄返回家园的种种经历)等等。这些叙事诗将分散凌乱的希腊民间传说联系为彼此相关的有机体系,并且填补和充实了荷马史诗和赫西俄德作品中的许多忽略处与空缺处。因此,“系统叙事诗”与荷马史诗、赫西俄德作品一样成为古典时代希腊悲剧和文学艺术的重要题材来源。但是,“系统叙事诗”与荷马史诗不同之处在于,它把某些英雄的家族历史和不幸遭遇当作叙述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