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改变命运的事例

  • 求智慧改变命运的事例!!

      比如中国的陈景润,他原本家境贫寒,在一家杂货店当学徒,但他并不屈从于命运,而是自强不息,利用晚上自学数学,后来在清华旁听,以至后来因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甚至让世界震惊;还有美国的海伦凯勒,一岁半时即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但她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抗争,在家庭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盲文,拼写单词,表达自己,还学会了说话,在20岁时,考进哈佛大学女子学院.如果她不曾努力学习,而是自暴自弃,相信只是一个让人可怜的残疾人,但她用自己的毅力缔造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神话~!     华人首富李嘉诚名言:“知识改变命运”     财富额:119亿美元     名言:“知识改变命运”     一个穷困的少年,凭借自身的勤奋与智慧,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财富创造神话。其在世道低迷之时屡屡出手并赚得衣钵满归,资本市场叱吒风云收获丰厚的经典案例也被列入世界管理大师的商业教程。超人,在以120亿美元的财富成为港澳台百富榜首富的同时,也以浓缩了无数人财富缔造梦想的亲身经历成就了自己在华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 读书改变命运的事例

      骆润法,男,36岁,绍兴市人,肢残,靠两个小板凳挪动行走。初中毕业四处找工作无着落,以一台旧打字机打字谋生。1990年自学电脑,长期超负荷工作,造成眼睛劳累出血,险些失明。1995年创办电脑培训中心。几年来,由2部电脑8平方米场地发展至250余部电脑700平方米场地,每年培训学员2000多人,至今已培训近2万名,赢得了各方赞誉。多次被评为市级教育先进个人,获市、区级“五好经营户”、“市青年文明号”等荣誉。富裕后,时刻不忘回报社会,前后共捐资各类公益事业4万元。他千里迢迢将1万元捐款送到武汉抗洪前线,武汉三镇深为震动。   海伦·凯勒,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她在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后来籍着她的导师安·沙利文的努力,使她学会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学习文化知识,并且毕业于哈佛大学。   死后,因为她坚强的意志和卓越的贡献感动了全世界。各地人民都开展了纪念她的活动。   郭学强1982年从山东农村走进大连港工作时,做梦也想不到自己20年后会成为大连港北方设备修配厂的副厂长。过去连火车都没见过的郭学强是通过自学机械维修成长为大连港列车段的火车维修专家,并成为全国自学成才模范先进。   李嘉诚,男,汉族。1928年出生于广东潮州,父亲是小学校长。1940年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压迫,全家逃难到香港。1942年,父亲病逝。为了养活母亲和三个弟妹,李嘉诚被迫辍学。   开始,李嘉诚为一间玩具制造公司当推销员。工作虽然繁忙,失学的李嘉诚仍用工余之暇到夜校进修,补习文化。由于勤奋好学,精明能干,不到20岁,他便升任塑料玩具厂 美女啦啦队招募中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抢注旺铺得超值礼物 新浪招商引资征代理商 的总经理。两年后,李嘉诚把握时机,用平时省吃俭用积蓄的7000美元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他将它命名为“长江塑胶厂”。   1958年,李嘉诚开始投资地产市场。他独到的眼光和精明的开发策略使“长江”很快成为香港的一大地产发展和投资实业公司。当“长江实业”于1972年上市时,其股票被超额认购65倍。到70年代末期,他在同辈大亨中已排众而出。

  • 知识不能改变命运事例

      42岁的滕振国,曾以农民工的身份、以高中毕业的第一学历、以自学数载的坚忍、以38岁考上硕士研究生的荣光,轰动河南乃至全国。   鲜为人知的是,硕士毕业之后,他的生活、工作又回到了原点。   对于他来说,知识没有改变生活艰难的命运:重新回到了曾经打工的高校做起管理员;微薄的工资承受不起他大胆地买一件新衣服;在那里扫地数年的妻子依旧数落他的无用……   这是经营人生的失败、学历的尴尬还是“35岁退休”的职场就业歧视?7月28日,记者采访了从江苏常州回到河南汝州老家的滕振国及家人。   □今报记者 路治欧/文图   青春岁月在与贫穷搏斗中一晃而过   1968年出生的滕振国与千千万万的农村孩子一样,是作家路遥《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的现实版。他们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他的母亲田俭仍然记得儿子从小学到中学一直住着的12平方米小瓦房。那里只有一桌一凳一床一盏煤油灯,阴暗潮湿,还有高粱秆结成的顶棚。   1988年到1990年间,滕振国曾3度参加高考,平时成绩优秀并被老师看好的他却接连失利。   22岁的他,最终斩断了上大学的念想。   之后几年,滕振国的主业是种地卖菜,兼干汝州火车站的临时工。其间,国内兴起自考热,他听取别人建议开始自考大专。   1995年春节,27岁的他对学习改变前途已经没有多大希望,也希望卧床不起的父亲临终前能看到他成家。于是,他听取亲戚规劝,正月十六与亲戚介绍的一个女孩见面。一个月后两人结婚,一年后生下了儿子。   他揣着刚刚到手的大专毕业证在汝州市内找工作,没有结果。   之后7年,他干过清洁工、搬运工、建筑工、保险推销员等,无一长久。“这样一晃就到了34岁。”滕振国说,“那些年我的想法就是卖菜、出去打零工赚钱。现在和以前的同学说起这些,我怨自己走了弯路,如果当时有人能指导一下,学一门技术比如厨师什么的,生活不至于如此难。”   他生性老实腼腆、没有野心,改变命运的双手苍白无力,青春在为生存的奔波中一晃而过。   学校打工决定用考研实现大学梦想   2002年夏天,他的初中同学董遂强回乡探亲。困顿中的滕振国突然想到,为什么不请老同学帮自己找一份工作?   3个月后,在老同学的帮助下,滕振国成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后勤服务公司的主教学楼管理员,每个月工资540元钱。   滕振国每天的工作就是看管主教学楼,管理多媒体设备,不负责打扫卫生。哪位老师需要用多媒体,他负责去开。   连续3年,他都被评为学院后勤工作先进标兵。   其间,他把妻子冯俊梅接到学校,公司安排她做清洁工,月工资500多元。   滕振国很满意这样的工作,觉得“好像在梦里一样”。   与他熟悉起来的艺术系老师吴锦川鼓励他趁着机会继续学习,正好迎合了滕振国压在心底的求学欲望。有一天,他告诉妻子:“我准备在这里把以前丢失的东西找回来。”   滕振国很快参加了南京师范大学的文秘自考本科。过了10门后,他得知专科学历就可以考研,便决定“用5年时间考上研究生”。   2005年,他报考了海南大学哲学专业的研究生考试。   这一次,他英语考了56分,政治74分,均超过国家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只是专业课分数差一点,他未能如愿以偿。   在朋友的建议下,他于第二年报考了重庆师范大学。   “范进中举”他以为前途从此一片光明   2006年6月,滕振国收到了重庆师范大学哲学系伦理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公费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38岁的他从一个农民工摇身成为硕士研究生,消息一出,他很快成为“名人”。众星捧月之中,他觉得这是自己人生的一个大转折,命运将从此改变。   他说:“这是我好到顶点的一年。”   江苏技术师院党委宣传部为他开了座谈会,听他谈过去、谈感受、谈理想。后勤公司领导专门开欢送会,还开车亲自送他到火车站。   在故乡平顶山,他入选了当年的“感动鹰城(平顶山)十大新闻人物”和“汝州市十大杰出青年”。   2007年春节放假一回到家里,滕振国接连受邀给汝州市职业中专、一高、二高和技校的学生作了报告。   滕振国当时觉得自己确实值得汝州人骄傲,“打工的出个研究生,是不简单,就是让人另眼相看”。   春节去岳父母家拜年,岳母热情多了,还凑到他身边说:“评选杰出青年投票,我投了你,还向邻居和朋友拉票了。”   数年没有联系的朋友现在都主动跟他联系起来,一些已经忘掉的同事也发来手机短信。“说起这些,感觉自己像范进中举了。”滕振国说。   面对35岁门槛 41岁硕士一次次失望而归   2009年春节前,距硕士研究生毕业还有半年,41岁的滕振国就开始忙着找工作了。他想回河南进一所高校教书或者考公务员,退一步,就是到中学教学也行。   作为曾经的汝州市十大杰出青年,滕振国厚着脸皮找到汝州市委书记李全胜。李书记告诉他,现在汝州市的行政事业单位还有招录计划,一招录就可以报。不过,后来,李书记又说,他的年龄偏大,如果到时候有招录计划,经领导班子研究不让报名,还是没有办法。   这使滕振国意识到此路不通,便开始自行找单位。他说:“郑州、洛阳、平顶山,我给不少学校投过简历,对方都没有兴趣。”   平顶山学院、许昌学院、郑州和洛阳的几所学校,回复基本上都一致:“年龄偏大,专业不对口。”他曾实习半年的汝州市技工学校也不要人,这是他曾经带着一身荣耀给学生作过报告的学校。   滕振国说:“我报考公务员,人家不让报名。我在网上查了各省公务员考试的参加条件,基本上都是35岁或者30岁以下。”   他也曾经想去企业。他托关系找到位于汝州的天瑞集团,没去成。应聘神火集团,人家也嫌他年龄大……投出去的许多简历更是石沉大海。   有人对2010年多数省直单位及省直垂直管理系统招考公务员计划进行统计后发现,几乎所有岗位均与35岁以上人员无缘。许多高校招聘辅导员等岗位,要求硕士28周岁以下,博士32周岁以下。   当越来越多的大龄研究生被拒之门外时,职场就业歧视的“35岁现象”正在引起各方面的关注,有人开始呼吁立法反歧视。   高龄硕士 就业艰难无奈再当管理员   滕振国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又跟原来打工的江苏技术师院进行了联系。   学校后勤服务公司领导对他说:“你是研究生,至少应该找一个学校去教学,在我们公司岂不是学无所用,浪费人才吗?你也知道,我们公司的工作,一个高中生也能做得好的。”他无言以对。   2009年8月,滕振国重新回到了后勤服务公司物业服务中心。他的劳动关系和原来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原来是教学楼管理员,现在是图书馆管理员。   曾经一起工作的同事不少人还是从事原来的工作。他们见到滕振国的时候都很惊讶:“你毕业回来了?”有的人说这句话是惊喜,有的人说这句话是瞧不起。“这与当年高考落榜后在农田干活的情景何其相似。”滕振国说,“我当初离开时曾说,会永远把常州做我的第二故乡,压根没想到会再回来。”   这一年里,滕振国每天的工作就是管图书馆的中央空调、报告厅和监控室,保证这些地方正常运行。   如今,滕振国每月的工资是1850元,他曾经做过的教学楼管理员工作已经涨到1400元。这样说来,他的工资比3年前多,是工资普遍上涨的结果。   人生如戏 挣扎如厮却仍只为了生存   从考研到研究生毕业,他在重庆上学,妻子在江苏技术师院当清洁工,80多岁的母亲看管孙子在老家上学,一家四口三地分居。   滕振国心里最不舒服的是,15岁的儿子马上升初三,但是,在老家没有人管,迷上玩游戏,成绩一落千丈,出去打工的兴趣似乎比上学更大一些。   记者采访他时,他刚从常州回到老家,就是想办法解决孩子的事。带他去常州,夫妻俩的压力便加大不少,更重要的是两地教材不一样,这让他头疼。他很想在老家找个工作。   滕振国说:“我不后悔读研究生,这种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心里堵得慌的是,现在的工作和理想中差别太大,不能学有所用。”   他的老婆埋怨他,不读研究生也不过如此,去读研究生白白耽误时间又少挣钱。面对老婆越来越多的埋怨,滕振国曾经说的“我只想读书,这是我对知识的信仰和崇敬”,已经被现实撞击得四分五裂。“考博已经没有现实意义,毕业之时年近半百,谁会要我”。   一个人的时候,滕振国会静静地站在学校的小河边,远望河上的小桥。考上研的时候,这里挂着大红横幅“热烈祝贺滕振国考上公费研究生”。   “如果我顺利地考上了大学……如果我去学一技之长……如果我大专学历拿到手就去沿海打工……如果……如果……”   可惜,人生没有假设。

  • 念佛求不到儿子的事例?

      求佛求不到儿子的事例不少呢!多以对佛不够尊敬、不够虔诚所致。   佛经里面就有说过,“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观音普门品)

  • 怎样改变命运

      命运是什么,谁能说明白!如何改变命运,走向成功呢?命运是不可改变的,可改变的只是我们对命运的态度。命运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环境和性格。环境规定了一个人的遭遇的可能范围,性格则规定了他对遭遇的反应方式。由于反应方式不同,相同的遭遇就有了不同的意义,因而也就成了本质上不同的遭遇。我在此意义上理解赫拉克利特的这一名言:“性格即命运”。但是,这并不说明人能决定自己的命运,因为人不能决定自己的性格。性格无所谓好坏,好坏仅在于人对自己的性格的使用,在使用中便有了人的自由。* 命运是不可改变的,可改变的只是我们对命运的态度。* 就命运是一种神秘的外在力量而言,人不能支配命运,只能支配自己对命运的态度。一个人愈是能够支配自己对于命运的态度,命运对于他的支配力量就愈小。* 狂妄的人自称命运的主人,谦卑的人甘为命运的奴隶。除此之外还有—种人.他照看命运,但不强求,接受命运,但不卑怯。走运时,他会抑揄自己的好运。倒运时,他又会调侃自己的厄运。他不低估命运的力量,也不高估命运的价值。他只是做命运的朋友罢了。* 塞涅卡说: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他忽略了第三种情况:和命运结伴而行。*“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太简单一些了吧?活生生的人总是被领着也被拖着,抗争着但终于不得不屈服。* 昔日的同学走出校门,各奔东西,若干年后重逢,便会发现彼此在做着很不同的事,在名利场上的沉浮也相差悬殊。可是,只要仔细一想,你会进一步发现,各人所走的道路大抵有线索可寻,符合各自的人格类型和性格逻辑,说得上各得其所。

  • 贝多芬坚强不屈的事例是那些

      贝多芬从1804年到1814年之间,肉体蒙受失聪的惨境,但在这十一年的岁月里,他的创作丰富,历史价值史无前例。他写出了人类音乐宝藏中光芒万丈的珍品。他的《第七号交响曲》没有标题,华格纳认为这首曲子是舞蹈的象征,尤其是热情奔放的终乐章。《第八号交响曲》是他九大交响曲中最明朗、最爽快的曲子,以达观而超然的态度浏览人生。   贝多芬的第三段人生起自1815年。那时他已届壮年对人生有更透彻的领悟,此后写作的音乐,除了震古铄今的第九号交响曲《合唱》和《庄严弥撒曲》外,全是钢琴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曲,这全是有内在的与深邃的精神意境。

  • 是风水能改变命运,还是命运左右风水

      是风水 它能影响命运的一部分 但要改变难度很大 不是人人都能有毅力和决心能做到的

  • 火灾成功逃生的事例

      编者按;在上海“11•15” 特大火灾中,有部分居民因掌握了火场逃生的知识而逃生成功,也有一些居民由于不懂火场逃生的知识而不幸罹难。事实再次说明:在突然袭来的灾难面前,群众性的自救互救比来自外界的任何救援都要更及时、更有效;民众掌握不掌握应急防护的知识和技能,结果是大不一样的。广大民众应不断增强居安思危和自我保护意识,努力学习和掌握灾害事故发生时进行紧急避险、逃生、应急防护、自救互救的知识与技能,这样才能在灾害事故发生时及时有效地保护自己。   儿子鼓励父母共同逃生   火灾发生时,家住1601室的李秀云和丈夫王道才、孙女正在房间里午休,闻到浓烟,李阿姨突然慌张起来。正好请假在家的儿子迅速将几块毛巾打湿,给自己和父母捂上嘴,自己抱起年幼的孩子,带领全家往外冲。   谁知刚打开门,浓烟已经滚滚,黑烟中已无法辨认方向,儿子又一声吼:“跳窗户,快!” 平时恐高的李阿姨一听儿子的声音,想都没想,就从窗内跳到了外面的脚手架上,李阿姨的丈夫与儿子随后跟上。   三个大人抱着一个孩子在脚手架上爬下一层楼后,却发现已经无路可走,还好15楼有一家还没有烧到,于是先进到到那家,那时已经有好些人正躲在这家。然后大家一起沿逃生通道跑到一楼。   李阿姨描述当时的情景:“我已经很虚弱了,几次摔在地上,儿子一直说,妈,快跑,坚持!儿子的鼓励让我和老伴坚持到了最后,也保住了全家的生命。”“要不是我儿子,我们全家就都没命了。” (据东方早报、人民网、新华网)   十几个居民合力冲出火场   家住16楼的32岁的王军向记者回忆逃离火场的过程,当时他正和父亲、母亲及三岁的女儿在房间里睡午觉,“突然西厅的玻璃就碎了。”王先生说,当时自己睡的迷迷糊糊的,没来得及看时间。只见当时火光不停地往房间里面窜,“窗帘沙发什么的全都烧着了。”王先生本欲从大门逃生,“但一打开全是浓烟,根本走不了。”王先生回忆,当时玻璃窗被烧的血红血红,而周边便是浓烟滚滚。王先生当即抱着女儿,带着两个老人从阳台翻窗而出,沿着脚手架逃生。   从16楼下了一层之后,王先生发现15楼东侧的一户人家中已经有几户人家。从窗子爬进去之后,十几人便在一起等待。王先生回忆说,那个时候,看到窗外有白色的水汽上来,估计是消防队员在灭火,还看到不少人从窗外脚手架上走过,对着里头的人喊:“你们不要在这里,快点走。”仅仅10分钟后,火势便围攻上来,吞噬了窗外的脚手架,房间三面被大火团团围住,于是所有人合力从大门冲了出去。最终,王先生一家四口以及房间所有的居民都顺利逃生。(据新民网、时代周报)   女孩奔下26楼毫发无伤   火灾发生后,当烟气侵袭到26楼时,25岁女孩顾轶昕正准备出门。推开门时,烟气呛得她一阵咳嗽,“当时倒没觉得是很大的事,之后看到下面有火,我就拨了119,119说已经知道了。”随着烟气越发浓烈呛人,小顾决定给父亲打电话。父亲立刻告诉她两件事:趴下;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这两件事救了她一命。随着火焰与热气炸破了家里的窗户,小顾终于决定冒险逃出去。她捂着口鼻,带着手机,冷静地找到了消防通道,开始往下奔跑。   “太累了,而且很呛,走到一半的时候我就觉得已经要站不起来了,但是还是强撑着继续跑。”小顾的努力让她成功逃生,并且几乎毫发无伤。在医院的病房里,她不断接听、拨打着手机,向亲戚朋友们报平安。“对人生的感悟,一下子就不一样了。” (据东方早报)   丢下40万现金匆忙下楼   说起火灾,周女士下意识地拉了拉领口,红色羊毛衫不够合身。周女士说逃出来的时候衣服湿了,这件是亲戚的。   周女士住在胶州路728号2605室。当天下午,美梦被一阵浓烈的焦糊味打断,周女士从窗口望出去,外面有些烟雾。由于窗外有脚手架,她看得并不真切,于是打开大门再看了看,“大楼里很安静,有些淡淡的烟。”   “这时候老公给我打电话说下面着火了,叫我收拾一下快走,我没太在意。”在周女士看来,26楼的高度应该很安全,窗外呼啸的消防车很快就可以将火扑灭。   然而,10分钟后,火苗烤坏了周女士东侧小屋的窗户,蔓延进屋。“我这时候才开始逃,之前都认为只要撤离一会儿就能回来了。”   带上手机、钥匙,捂着口鼻,周女士甚至没有带上家里的40万元现金就匆忙离开家。门外,一名男子蹲在角落拨弄着手机,看到周女士他立即招了招手,示意她也蹲下。   时间一点一点流逝,周女士没了耐心,决定自行逃生,便冲进了运行中的电梯。谁知电梯下到7楼自动打开之后再也关不上,电梯外一片漆黑,浓烟阵阵。周女士半眯着眼睛,凭着记忆从消防通道继续往下走。   通道里很安静,一个人都没有,只有无尽的黑暗和浓烟,伴着滴滴答答的水声,“我不知道走了多久,反正不停转圈往下,直到走到自行车库。”   最终,周女士从自行车库门走出大楼,眼前是忙碌的消防人员。有人看到周女士后将其搀扶到安全地带后离开。(据东方早报)   退休医生救了5个邻居   火灾中,具备专业知识 可能会改变许多人的命运。石阿姨就是其中之一。家住12楼的石阿姨今年刚刚退休,退休前曾经在浦东和虹桥机场从事医务工作,石阿姨的丈夫也是医生。   “起火的时候我们正在房间里,看到13楼很多人都从脚手架上往楼下爬,年轻的是爬得动的,但是年老的爬到一半就爬不动了。我就打开窗户把有些人放进来。不久之后我就看到脚手架往下塌了。”石阿姨边说边咳,痰里还带着黑色的烟灰。   “后来我们就慢慢退出门外,退到楼梯,我还不停地给119打电话,报告我们现在的位置,后面跟着被我放进来的人。接着消防员找到我们,把我们救出了着火的大楼。”   “石阿姨做过医务工作,所以对逃生比较有经验,当时湿毛巾和手电筒她都准备好了,还救出了5个人。”前去看望石阿姨的朋友告诉记者。(据东方早报)   “性命攸关的时候人特别有力气”   火灾发生之后,75岁的史维生在消防人员的搀扶下,成功地从23楼上一直走到底楼走出火海。在静安区中心医院,史老伯虽然双眼熏红躺在病床上,但仍精神抖擞地告诉医护人员:“要在平时估计就跑不下来了,真是性命攸关的时候,人特别有力气。” (据东方早报)   双手被管道烤成焦黑   第一个被送进华东医院的伤者名叫杨安,来自湖南,今年27岁。由于伤势严重,他被送入重症监护病房抢救。他的室友蔡先生向早报记者描述了从杨安处得到的情况。   “杨安发现火情之后,立刻在棉被上浇了冷水,披在身上。因为逃命心切,他就打开窗户爬到了距离窗户较近的铁质脚手架,虽然铁管已经被烧得火烫,但是他仍然紧抓管道顺着往下爬。”   从16楼到10楼,杨安紧紧抓着灼热的脚手架往下爬,直至双手都被管道的金属表面烤成焦黑。在10楼,消防人员发现了他,将他救下后送往华东医院。由于 管道的高温,杨安的双手和腿部受到严重灼伤,尤其是双手上的大部分肌肉组织完全烤焦、损坏,已经看不到完整的皮肤。经过初步伤口处理,杨安被送进了重症监 护病房,20多位医生对他进行了会诊,包括三位长海医院烧伤科的专家。   据蔡先生介绍,杨安上个月刚刚辞职,打算回老家和相恋多年的女友完婚,“他们结婚照都已经拍了,没想到发生这样的事情。”   烈火当前,人们表现出的意志力令人赞叹。(据东方早报)   10楼到7楼危情脚手架   对于住在10楼的孙六妹(陈六妹)来说,她这辈子都没想过,自己能不系安全带就从高空攀援而下。   火灾发生时,孙六妹刚午睡起来,还有些迷糊,然后就闻到很浓的烟味,她呆了一下,然后才意识到,起火了!第一个动作,她赶回房间抓起手机就打119,但是此时火警电话已经根本打不通。她告诉自己要冷静,然后按照以前电视上看到的火灾逃生步骤,到卫生间找了块毛巾打湿,包住自己的口鼻。此时房间里也很快浓烟弥漫,她几乎已经看不清周围的情况,门外的浓烟与烈火已经切断了逃路。“与其烧死,不如跳死。” 她直接选择了窗口的脚手架,作为自己逃生的最后机会。   从10楼到7楼,孙六妹居然成功地在短短时间内攀爬了下来,只弄伤了手指。“我整个人都迷迷糊糊的,都不知道爬到了几楼。”孙六妹告诉记者,当她正在脚手架上拼命时,一只手将她拉进了楼内。在那里,是一群正在逃生的人们。   “此后,她和其他八九个居民在7楼的一个房间呆了几分钟,大火已经在楼里蔓延。有人喊,还是冲吧,等下要被烟呛死了。大家于是摸黑到卫生间重新打湿了毛巾,然后排成一排往楼下冲去。当时陈六妹还赤着脚。她说自己踩到火上已经根本没有感觉了。他们从7楼一路冲下,到了一楼发现大火已经封住了大门,根本出不去,他们开始往地下室走,很快,他们在地下室发现那里也已经全是大火和浓烟。大家有些慌张,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有些女的开始哭叫起来,但是嗓子已经被烟尘呛得发不出声音,只有可怕的嘶叫声。   就在大家快要绝望的时候,突然听到那个有些熟悉的声音大喊,赶紧冲出去,再不冲就要死了……也许是求生的本能,他们一群人一窝蜂地冲过大火正在燃烧的地下室的大门,冲到了地面,此时外面已经满是消防队员和警察。很快,陈六妹他们就被待命的救护车送到了一街之隔的静安区医院。(据东方早报、钱江晚报 )   火灾初起从电梯逃生   住在顶楼的张阿姨是从电梯下来的。她回忆说,当时“几个脚手架往下面掉,从对面传来像放鞭炮一样的噼啪响声,玻璃窗已经烧焦了”。他们到了一楼后物业切断了电源,楼道里面全黑了,“很多人掏出手机,借着微弱的光线下楼,”(据新华网)   丈夫瘫痪妻子同生共死   记者在静安区中心医院看到了75岁的陈秋老太,经过一夜的治疗,她的嗓子舒服了许多,尽管丈夫还在其他医院救治,但她已经很放心了。   陈老太告诉记者,她家住在17楼。“当时只听见外面噼里啪啦的声音,我以为是别人装修,也就没在意。”但到阳台一看,原来大火已经烧到了窗子。陈老太的丈夫患有帕金森病,平日足不出户。“我们本来还在商量走不走,但转眼玻璃就烧碎了,窗帘也烧起来了。”   一人一条毛巾,什么都不带,陈老太和丈夫选择离开。   陈老太回忆道,当时消防通道里几乎看不见,只能凭借偶有的窗子看到一些微弱的光。陈老太的丈夫几乎无法行走,只能缓慢下行,“消防通道里有垃圾,我只能先走半层探路,再告诉老头子怎么下来。”   才走了没几步,老伴说,走不动了。“他说你走吧,我走不动了”。说到此处,陈老太声音有些颤抖,“我拉着他,不让他坐下。我跟他说,要么不走,要走一起走。”在陈老太不断的鼓励下,患病老伴的一点一点往楼下挪。“一路上我不停地骗他说,马上到了,马上到了……”   夫妻俩一路缓慢下行,在走到五、六层的时候,患病老伴怎么也走不动了。“我指着窗外,让他看对过楼层,告诉他再坚持一下,快到底了。”陈老太哽咽着说,“他跟我说他不行了,能或一个算一个。我说,就算死也要在一起”。   突然,楼上另一个逃生的人抱着孩子撞倒了陈老太的丈夫,他一屁股坐在了地上,顿时瘫倒不会走了。“我只能拖着他,一点一点沿着楼梯往下滑。”说到此处,陈老太几度哽咽。   万幸的是,消防队员及时赶到,他们用担架把陈老太的丈夫抬下了楼。(据新民网、羊城晚报、时代周报)   绝望丈夫两进火海拼命救妻   现场一名中年男子,满脸是血。据他介绍,自己家住12楼,火灾发生时他在外面,而妻子留在楼上。看见火势逼人,很可能危及妻子的生命,这位男子拼了命冲进了大楼。由于大火后电梯失去了运营能力,男子直接爬楼梯冲上了12层,敲门后无人应答,打家里电话又无人接听。以为妻子不在家,男子又跑下来,后得知妻子还在屋内并未外出,于是又重新冲上了12楼,踹开了门,此时家中已经着火,妻子就在火海中挣扎。男子冲进去一把将妻子抱着拖到了门后,又跌跌撞撞地从消防通道跑了下来。(据北京法制晚报)   按住电梯按钮我拉上受惊的老人   起火大楼小区物业的工作人员王先生说,昨天下午他正在大楼19层修理电路,修着修着就闻到一股烧焦味,后来发现窗户外飘来浓烟,被吓得不轻的王先生赶紧大喊“着火了”。由于火势较大,王先生没等到电梯上来,而是直接走消防通道,并一口气从19楼跑到8楼。“在8楼的电梯口,我看到两位老人,夫妻俩被吓得不知道要干什么,当时电梯正好快到8楼,我就立即冲上去按住了电梯按钮,拉着两个老人就进了电梯,到1楼后拼了命地往外冲。”王先生的双手、脸部全都是油灰,嘴角还有血丝。(据北京法制晚报)   顺着脚手架,夫妻从23层爬下   火灾亲历者周先生说,火灾发生后,他和妻子从23楼墙外的脚手架爬下自救。周先生40余岁,住在胶州路教师公寓的23楼,火灾发生时,他和妻子正在家中睡午觉,后被浓烟熏醒,此时,黑烟已从屋外钻进楼道和房间,“到处都是烟,一片漆黑”。他随后冲到楼道,用拳头打破消防栓的玻璃,取出了楼道内的灭火设备,将23楼窗外的火扑灭了一部分,然后和妻子顺着23楼外的脚手架逐渐往下爬。爬到大约10楼的位置,夫妇二人遇到前来救援的消防队员,妻子先被解救,周先生随后安全脱险。(据新京报、北京法制晚报)   夫妻水表房里惊魂1小时   李先生今年60多岁,他和病友两人躺在偌大的病房里,眼睛紧闭。在回忆火灾过程的时候,他始终把一只手搭在额头上。   当时他和老伴在家里,听见窗外轰轰的响声,“感觉就像是推土机。”他本没在意,突然大门响了。“不得了了失火了!”楼上的老太冲下来求救,“她头发烧焦了,脸上都是灰。”李先生回忆道。   李先生家朝南,由于西北面的火一时并未波及他家,烟雾还未蔓延进来。十几分钟过后,朝南的脚手架上走来两三个年纪大的邻居,看到窗子开着,就爬进了房间。李先生拿了一些湿毛巾给邻居们,还拿脸盆浇灭家中窗帘冒起的火,“当时想着没那么严重,我还不想走。”   又过去十几分钟后,四处的烟都窜进了房间,邻居们决定离开,“他们就躲在消防通道那里,大概因为太黑了,都没下楼。”而李先生和老伴则四处寻找空气新鲜的地方,“我拿手机打了点光,看到家门口的水表间,我们就钻了进去,里面相对空气比较好。”   之后的一个多小时,对这对老夫妻来说是如此漫长,只能听见门外隆隆的声音,“当时真的什么都不去想了。”   幸运的是,随着门外消防员大叫寻人,李先生应声得以脱险,夫妻两人随着消防员一路从17楼延通道走下楼。(据新民网)   “为了小孙女活着走出去”   65岁的向海咪成功逃出火场,“是小孙女支撑我一定要活着出去的,我兑现了对孩子的承诺。”据这位退休教师介绍,发生火灾那天下午两点半,她正在家里上网,老伴则在睡午觉。当她发现窗外面有烟时,还没有意识到已经着火了,是外面的喊声提醒了她,于是她喊醒老伴,并拨打火警电话。因为居住的楼层较高,所以两人并没有马上撤离,而是寄希望于大火被扑灭。   半小时过去了,火势愈演愈烈,向海咪看到烟雾已经从门缝钻了进来,老夫妻决定尽快下楼。这时,家里的电话响了,是老两口在隔壁小学念书的小孙女打来的,当时学校已经开始疏散,孩子看到自家大楼火光冲天,赶紧通知爷爷奶奶逃命。电话里孙女泣不成声,向阿姨鼓励孩子:“你放心,爷爷奶奶一定会活着逃出来。”正是为了兑现对孙女的这句承诺,激励着两位老人完成了这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向海咪夫妇只带了湿毛巾和哮喘病喷雾,按照原来了解的逃生常识,没有选择电梯,而是通过楼梯一路走了下去。非常幸运的是,他们逃生的这侧楼梯只有他们两人。而据其他逃生者回忆,不少人聚集在另一侧楼梯排队逃生。在充满烟雾的逃生通道里,两位老人互相搀扶着摸索前行,尽管他们什么也看不见,只能顺着墙壁一路爬下来,但是最终还是逃了出去。“这一路伸手不见五指,烟雾呛得我们几乎无法呼吸,地上都是水,我们累得够呛,但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为了小孙女也要活下去。” (据北京晚报)   七旬老人回忆爬脚手架逃生   上海11•15火灾发生后,一张火灾逃生者在脚手架上等待救援的照片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同时也被全国的多家媒体刊登。后来,记者获悉,这位在脚手架上的老人目前在长海医院接受治疗,情况比较稳定。记者迅速赶往那里,并顺利地找到了她。她告诉记者,她叫韩明霞,并讲述了她和她的丈夫陈孝庆(图中穿灰西装者,被中年妇女挡住)从火灾中逃生的故事。   对于76岁的韩明霞来说,11月15日的中午和往常一样,从老年大学回家,吃完午饭后便在客厅看电视。而她80岁的丈夫陈孝庆则在屋里睡午觉。由于大楼外墙正处于施工状态,所以为防止灰尘从外面飘进屋内,家住20楼的韩明霞老两口把窗户都关得很严实。   下午2时15分左右,韩明霞突然看见有黑烟从门缝儿钻进了屋内,虽然她并不确定这是什么,但马上叫醒了她的老伴儿。   陈孝庆醒来看到这股黑烟,立刻意识到了可能是火灾,当他把房门打开的时候,大量的黑烟伴随着火光就向他扑面而来。   “我的老头子跟我说着大火了,外面出不去。”韩明霞这样告诉记者。但当时他们都没有意识到,火势会是如此的猛烈。   陈孝庆到阳台一看,立刻判断火势会往上走,人应该往下走才安全。但外面已经被烟雾充斥,陈孝庆拉上老伴就往南阳台外的脚手架上爬。   陈孝庆说:“我们随后用毛巾捂住口鼻,以免吸入过多黑烟。紧接着,忽然看到住在23楼的一个老邻居从上面沿着脚手架往下爬,告诉我们他的那层楼火势也非常大。”   老两口于是决定也从脚手架逃生。   韩明霞和陈孝庆顺着脚手架往下爬了两个楼层,看到18楼的火势并不大,而且那个楼层正在装修,窗户都开着,他们就顺着窗户爬了进去。   “我们想看看楼梯是不是畅通,但是却发现已经被堵住了,就在这时,我们看到有一个小伙子在这个楼层,本来也想走楼梯的,现在只能放弃。”陈孝庆说。   “在我们第二次准备爬脚手架前,这个小伙子砸碎了消火栓的玻璃,然后打开消防龙头,把水往我们头上浇,说这样爬脚手架的时候不会感觉太烫。”韩明霞指着照片上右上方的男子说道。   这时刚好有一对夫妻准备和他们一起下楼,大家商量后决定用灭火器开路,于是五个人接着往下爬。据韩明霞回忆,爬脚手架时,年轻夫妇相对灵活,而80岁的老伴和她自己却因为消耗了大量体力而觉得有点身体发软。   另外,没有出现在照片中的另一个年轻小伙子在他们后来继续爬脚手架的过程中,爬得比较快,就一个人先走了。而图中的那个中年妇女的伤势比较严重,脚上因为没有穿鞋已经严重烫伤,体力也开始透支。   “我跟她说,‘姑娘,你快爬,不要停下来。’当时脚手架不是特别烫,可能是因为我们身上都是水的缘故,但是等到水渐渐干了,就可能会被烫伤,所以我让她快点爬。”韩明霞说。   随着爬下的楼层越多,韩明霞他们离消防水枪就越近,当他们爬到15层以下时,已经可以被楼下消防水枪里的水喷到。   在他们到达10楼之前,消防员曾想用云梯把他们救下来,但是浓烟太大,他们不得不放弃了这个办法。   “当我们爬到10楼的时候,我们听到了消防员把楼道打通的声音,他们后来也看到了我们。”陈孝庆说,“他们把消防斧伸给我们,让我们沿着斧子爬过去。我和我的老伴先进去了,照片中的那两个人我没有注意,但是也应该得救了。”   老两口顺着消防员的指引从楼梯接着往下走,到了2楼的时候,韩明霞因为体力不支昏了过去。   上海电视台的摄像机记录下了他们老夫妻被救出的画面,消防员背着韩明霞,而后面就跟着陈孝庆。而陈孝庆说的唯一一句话就是“后面还有人”。   在病友们眼里,80岁的陈孝庆是“英雄”。他在逃生过程中,因为头脑冷静、判断准确、胆大心细,而在较短的时间里成功实施自救和救人。(据北京法制晚报)

  • 关于团结的事例 故事

      1、《喝汤》   有一个装扮像魔术师的人来到一个村庄,他向迎面而来的妇人说:“我有一颗汤石,如果将他放入烧开的水中,会立刻变出美味的汤来,我现在就煮给大家喝。”   这时,有人就找了一个大锅子,也有人提了一桶水,并且架上炉子和木材,就在广场煮了起来。这个陌生人很小心的把汤石放入滚烫的锅中,然后用汤匙尝了一口,很兴奋的说:“太美味了,如果再加入一点洋葱就更好了。”立刻有人冲回家拿了一堆洋葱。陌生人又尝了一口:“太棒了,如果再放些肉片就更香了。”又一个妇人快速回家端了一盘肉来。“再有一些蔬菜就完美无缺了。”陌生人又建议道。在陌生人的指挥下,有人拿了盐,有人拿了酱油,也有人棒了其它材料,当大家一人一碗蹲在那里享用时,他们发现这真是天底下最美味好喝的汤。   2、《所谓命运》   一只鹰蛋从鹰巢里滚落了出来,掉在草堆里。有个人发现了他,以为是一只鸡蛋,把他拿回家去,放在鸡窝里。鸡窝里有一只母鸡正在孵蛋,他和其他的鸡蛋一样,被孵化了出来。于是,他从小就被当做一只小鸡,过着鸡一样的生活。由于长相古怪,许多的伙伴都欺负他。他感到孤独和痛苦。   有一天,他跟着鸡群在稻场上啄谷子。忽然,山那边一道黑影飞掠了过来,鸡们惊慌失措,到处躲藏。等到危机过去,大伙儿才松了一口气。“刚才那是一只什么鸟啊?”他问。他的伙伴告诉他:“那是一只鹰,至高无上的鹰。”“喔,那只鹰真是了不起,飞得那样潇洒!”他发出内心的羡慕,“如果有一天,我也能像鹰一样飞起来,那该多好!”“简直是痴心妄想!”他的伙伴毫不留情地训斥他说:“你生来就是一只鸡,甚至连鸡们都为你的丑陋感到丢脸,你怎么可能像鹰一样飞呢?”所谓命运,就是一只沦落在鸡窝里的鹰。   3、《钓鱼》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一个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   其中一个人要了鱼竿,另一个人要了一篓鱼,他们得到各自想要的东西后,分道扬镳。   其中一个马上把鱼烧起来吃了,结果死在了空空的鱼篓边。   另一个向海边走去,因为他知道海里有鱼,当他看到海洋的蔚蓝,用尽了最后的力气向海边跑去,结果他死在了海边。   另外同样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也得到了同样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   所不同的是,他们没有分开。   而是一起每餐煮一条鱼,然后向遥远的海边走去。   从此他们过着以捕鱼为生的日子,过几年,他们盖上了自己的房子,后来又各自取了妻子,生了小孩,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故事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是因为,前者缺少合作精神,后者是通过合作相互帮助。   4、《雁的启示》   每年的九月至十一月,加拿大境内的大雁都要成群结队的往南飞行,到美国东海岸过冬。第二年的春天再飞回原地繁殖。在长达万里的航程中,他们要遭遇猎人的枪口,历经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及寒流与缺水的威胁,但每一年他们都能成功往返。雁群一字排开成“V”字型时,这比孤雁单飞提升了71%的飞行能量。   当每只雁振翅高飞,也为后面的队友提供了“向上之风”,这种省力的飞行模式,让每支雁最大的节省能量。如果我们如雁一般向着共同的目标前进,彼此相互依存,分享团队的力量。当某只雁偏离队伍时他会立刻发现:单独飞行的辛苦及阻力,他会立即飞回团队,善用前面伙伴提供的“向上之风”。启示,如果我们如雁一般,我们就会在队伍中,跟着带队者到达目的地。我们接受他人的协助,并也要协助他人。   当前导的雁疲倦时,他会退到队伍的后方,而另一只雁则飞到他的位置上来填补。其实,艰难的任务需要轮流付出,我们要相互尊重、共享资源,发挥所有人的潜力。当某只雁生病或受伤时,会有其他两只雁飞出队伍跟在后面,协助并保护他,直到他康复,然后他们自己组成“V”字型,再开始飞行追赶团队。   其实,如果我们如雁一般,无论在困境或顺境时都能彼此维护,互相依赖,再艰辛的路程也不惧怕遥远。在队伍中的每一支雁会发出“呱呱”的叫声,鼓励领头的雁勇往直前。其实,生命的的奖赏是在终点,而非起点,在旅程中遭尽坎坷,你可能还会失败,只要团队相互鼓励,坚定信念,终究一定能够成功。   5、《狼的团队精神》   多么壮丽的场面!广阔无垠的旷野上,一群狼踏着积雪寻找猎物。它们最常用的一种行进方法是单列行进,一匹挨一匹。领头狼的体力消耗最大。作为开路先锋,他在松软的雪地上率先冲开一条小路,以便让后边的狼保存体力。领头狼累了时,便会让到一边,让紧跟在身后的那匹狼接替它的位置。这样它就可以跟在队尾,轻松一下,养精蓄锐,迎接新的挑战。   在一对头狼夫妇的带领下,狼群中每一匹狼要为了群体的幸福承担一分责任。比如,在母头狼产下一窝幼崽后,通常会有一位“叔叔”担当起“总保姆”的工作,这样母头狼就可以暂时摆脱责任,和公头狼去进行“蜜月狩猎”。狼群中每个成员都不希望做固定的猎手、保姆或哨兵——不过,每一匹狼都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早在与成年狼嬉闹玩耍时,狼崽们就被耐心的训练承担领导狼群的重任。他们这样做是因为生活本该是这样。   成功的团体和幸福的家庭也是如此。每位成员不仅要承担自己的义务,还要准备随时承担起更大的领导责任。一个团体的生命里很可能就维系于此。   狼不仅与同类密切合作,还可以与其他种类的生物和睦相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双方合意的目标,有时就单是为了好玩儿。   乌鸦就是一个例子。乌鸦富有空间观察的经验,当她发现一个受伤或死掉的猎物时,通常会像报信者一样,把狼和其他乌鸦叫到现场。狼可以撕开猎物的尸体,于是就为大家提供了足够享用几天的美食。   狼有时会闹着玩的扑向狡猾的乌鸦,乌鸦则会在狼进食的时候啄它的屁股。两种动物不仅能和平相处,而且很显然它们之间存在着依据大自然的效率法则和数千年的经验逐渐形成的错综复杂的合作关系。   狼与狼之间的默契配合成为狼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同样,它们与人类之间的默契配合也有助于改善两者的生活环境。   6.蚂蚁的故事   在南美洲的草原上,发生过这样一件令人惊心动魄的事。一个秋日的下午,一片临河的草丛突然起火,顺着风游走的火舌像一条红色的项链,向草丛中央一个小小的丘陵包围过来。   丘陵上无数的蚂蚁被逼得连连后退,它们似乎除了葬身火海已别无选择。但是就在这时,出乎意料的情形出现了,只见蚂蚁们迅速聚拢,抱成一团,滚作一个黑色的“蚁球”冲进火海。烈火将外层的蚂蚁烧得噼啪作响,然而,“蚁球”越滚越快,终于穿过火海,冲进小河。   河水把“蚁球”卷向岸边,使大多数蚂蚁绝处逢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化险为夷、战胜困难,只有团结起来,这些蚂蚁才能绝处逢生。   

  • ‍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的事例。

      大国工匠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