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共同体如何理解

  • 如何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

      21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重新配置,世界多极化使国际关系深刻调整,社会信息化把整个世界连为一体,文化多样化又引发多种文化思潮交流交融。与此同时,国际恐怖主义肆虐、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等众多难题困扰着人们,整个世界都在苦苦寻求治理之道。   面对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战略判断。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欢迎,显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全球治理理念的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内涵深化了人们对世界性质的认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今世界性质和时代主题的重要思考,从人类文明发展战略高度对当今时代特征作出了创新性思考。   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关键在于理解什么是共同体。最早提出共同体概念的是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他从社会契约论角度出发,认为社会契约一旦缔结,“就意味着每个人把自己的全部权利都转让给由人民结合成的集体,因此个人服从集体的‘公意’,也就是服从自己,人民则是这个政治共同体的主权者。”所谓共同体,是指社会上那些基于主观上和客观上的共同特征(种族、观念、地位、遭遇、任务、身份等)而组成的各种层次的团体、组织,包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氏族和部落,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家庭,以共同的经济生活、居住地域、语言和文化心理素质为纽带形成的民族等。对于不同共同体的关系,马克思认为,随着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各种共同体都会逐渐发展,随着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将会使民族界限逐渐泯灭,形成世界范围的人群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意味着整个人类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已经成为一种日益紧密的共同体,只有确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心地位,才能真正把握世界的本质和未来。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表述为合作共赢:“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 怎么理解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积极倡导建设"一带一路"以及构建命运共同体体现了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中国将一以贯之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 如何理解命运共同体

      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之间为争夺国际权力发生了数不清的战争与冲突。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资本、技术、信息、人员跨国流动,国家之间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的状态,一国经济目标能否实现与别国的经济波动有重大关联。各国在相互依存中形成了一种利益纽带,要实现自身利益就必须维护这种纽带,即现存的国际秩序。国家之间的权力分配未必要像过去那样通过战争等极端手段来实现,国家之间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有助于国际形势的缓和,各国可以通过国际体系和机制来维持、规范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维护共同利益。 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已经成为共识。国际社会发生的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等事件,使相互依存现象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发生的危机通过全球化机制的传导,可以迅速波及全球,危及国际社会整体。面对这些危机,国际社会只能“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把握其宏观经济政策以帮助东盟国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二十国集团机制的出现,都是国家之间在相互依存中通过国际机制建设应对国际危机的例证。可以设想,如果国家之间互不合作、以邻为壑、危机外嫁,这些危机完全可能像上个世纪20—30年代的危机一样,引发冲突甚至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灾难。

  •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谁提出的?

      主xi   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十二自然段中“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修改为“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8年12月3日,命运共同体入选2018年十大流行语。

  • 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涵 和实践路径。

      人类生存共同体,对于所有生存在其中的人类个体及其不断维持生存的各种生存活动与努力,始终都会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不断持续、普遍、深远的产生、形成着多方面、多层次、多环节的各种影响与作用。基于此,只能相互依存的持续生活在人类生存共同体之中的一切人类,在必须同样不断面对、应对、承受各种变动、变化不息的生存便利与艰难险阻的全部现实生活之中,基于人类共有的生存目的、生命本质、生存本能、生存需要、生存意愿、生存方式、生存利益、生存机遇、生存条件、生存基础、生存困扰、生存艰难、生存风险、生存竞争、生存认知、生存判断、生存取舍、生存成效、生存前景、生存的可能性与可持续性;以及为一切人类同样都必须依循、尊从、顺应、适应的自然规律、自然法则,自然就会无可选择、不离不弃的只得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安危与共、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共同拥有荣则俱荣、损则俱损、兴则俱兴、毁则俱毁的同一生存命运。为此,人类生存共同体,自然就由之不依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同时成为了人类必须赖以维持生存的命运共同体,并同步的相应具备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拥有的一切成分、要素、结构、特征、品质、效用与形态。   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国为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激活发展动力而制定的重大发展方略,虽然是针对中国现阶段发展状况提出,但与世界面临的各种问题的应对理念高度契合,对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亦提供了指导思想和价值意义。   第一,创新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第一动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必将引发理论、制度、文化、技术等各领域创新,也将是一场终结西方“元叙事”,建立“中国话语权”的变革。通过打破西方价值体系垄断,使不同的制度、文化、文明互鉴共存,推进全球秩序和国际规则的创新发展。   第二,协调就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辩证发展、系统发展、整体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第二大经济体,既与新兴市场国家有着相似的改善民生的诉求,又面临与发达国家相似的转型升级的困境。由此,中国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既要坚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努力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结构中的发言权和话语权,又要积极寻找共性话题,增进与发达国家的协调沟通。   第三,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各国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才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在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理念、制度体制等方面坚持绿色发展,需要中国和世界休戚与共,携手前行,共迎挑战。   第四,开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然选择。只有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才能实现经济全球化再平衡和世界共同繁荣发展,最终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为此,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开放发展”的理念,指出“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第五,共享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灵魂。坚持共享发展,就是着力增进世界福祉,增强人民获得感,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展示出中国“兼善天下”的世界观和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勇气和决心。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什么世界

      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1、持久和平   习近平同志指出:世界的前途命运必须由各国共同掌握。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世界各国应该共同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积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2、普遍安全   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亚信上海峰会上首次提出并全面阐述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习近平同志强调:面对日益复杂化、综合化的安全威胁,单打独斗不行,迷信武力更不行。要摒弃冷战思维、集团对抗,营造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实现普遍安全。   3、共同繁荣   

  • 运用政治生活分析G20如何引领发展方向,打造全球命运共同体

      G20杭州峰会将主题定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各成员国领导人将围绕“创新增长方式”“更高效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强劲的国际贸易和投资”“包容和联动式发展”四个议题进行交流,为世界经济发展挖掘新动力,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新思路。   其一,创新式发展。创新是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依靠创新技术、创新经济以及创新体系有助于释放全球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推动生产要素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更加有效、便捷地流动。当前G20促进长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促进各国在创新领域的合作。2016年中国创新领域的优先议题包括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开展研发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在成员内促进创新的平等参与和分享以解决可持续发展难题,与落实联合国2030议程紧密呼应。   其二,联动式发展。联动是实现全球整体、全面、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2016年中国G20的联动发展内容主要包括推动国际产能合作、重振全球范围内贸易与投资、帮助欠发达国家以及中小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推动各国各区域基础设施投资战略的对接与耦合,鼓励多边开发银行在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和经验共享。中国倡导“联动式发展”的目的就在于打破藩篱,降低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实现经济优势互补。   其三,包容式发展。包容是一种价值观,强调发展的成果要惠及全球,促进公平公正。早在G20领导人峰会机制创建初期,英国前首相戈登·布朗就曾提及:在新的全球化时代,彼此的繁荣不可分割。全球问题需要全球性的解决方案,可持续发展必须经由分享。可以说包容发展也是G20的价值观。2016年中国将包容的精神带入到了全年会议主办的过程中,制定了2030发展议程行动计划,特别关注如何促进全球范围内的实施经验共享,帮助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低收入国家的发展。此外支持非洲等不发达地区的工业化、普惠金融、有质量的就业、加强信息交流、技术转移、资金援助等全球范围内的协调与合作以解决粮食安全、营养、卫生和难民问题等均被纳入议题讨论中。它是对中国“共商、共建、共享”发展理念的深刻阐释。   第四,可持续的发展。全面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是2016年G20的主要任务之一。落实联合国2030年发展议程,需要应对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不平等、不公正问题,同时协调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重大挑战。为此,2016年中国G20成立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助推全球经济向绿色转型;发表主席声明推动《巴黎协定》尽快生效;推动全球向可持续的农业转型;将可持续理念纳入基础设施投资议题;推动消费和生产模式的可持续性,为我们勾画出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画卷轮廓。

  • 命运共同体—未来企业形态与经营之道这本书的作者是谁?

      蔡余杰

  • 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青少年应做好的准备有哪些?

      各国在相互依存中形成了一种利益纽带,要实现自身利益就必须维护这种纽带,即现存的国际秩序。国家之间的权力分配未必要像过去那样通过战争等极端手段来实现,国家之间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有助于国际形势的缓和,各国可以通过国际体系和机制来维持、规范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维护共同利益。

  • 人的命运是怎么理解的?

    行家说:命是命,运是运。“命”和“运”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合在一起构成“命运”。有些人相信人的一生凭由“命运”操控。有的人命好运不好,有的人运好命不好,也有都好和都坏的。 难道命运不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吗?For man is man and master of his fate ?为什么人人都这样呢..当有什么事发生的时候..都认为这是他们的"命"..自己的人生..应该自己去创造的..包括命运也是啊..烦恼..这就是人了吗..??..以我角度看..人..才是这世界上最恐怖的动物..因为有..思想.. 难道不是这样吗?I agree with you!就是不能认命,去创造,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总之,命运是伴随一个人一生的东西(如果你相信它的话)。 对命运的看法叫做命运观,古今中外的命运观有: 儒家的天命观、道家的自然命定论、佛家的因果论、基督教的上帝决定论、伊斯兰教的前定说、古典物理学的机械决定论(即拉普拉斯决定论)、量子力学等现代科学的非决定论及中性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决定论及大统一命运观----全定论. 全定论对命运的定义: 命运(全程的概念)是宇宙中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全过程,是从生到灭的轨迹。已为宇宙规律所完全预定. 古语:命由天定,运由己生。表示‘命’是与生俱来的,而‘运’呢?则是一个人一生的行程。这句话也阐述了,自己把握的只能是运,就是自己的路怎样去走,而与生俱来的天分和条件则是不可变更的,合而为一就是命运。 命运到底是否可以由人来掌握呢?其实答案是可以,但是这个答案并不完全。因为虽然我们可以来掌握自己的道路,改变自己的心态,影响自己甚至自己身边的人的命运,但是别人同样影响着你,也就是在命运的洪流中随波逐流。本质上我们改变不了什么,可是我们又确确实实改变了,改变的不过是海中那点点的浪花而已,稍纵即逝。 不过不要失去信心,我们也许改变不了命运,不过我们可以去选择,选择我们喜欢的,选择适合我们的,选择那些无论可不可以选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