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命运歌曲

  • 贝多芬的命运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不要在意世俗的眼光,不要在意别人对你的打击,要顽强的奋斗,找到自己的目标,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如同贝多芬虽然听不到声音,但还是坚持的作曲,谱写了自己的神话,为了理想而活着。。。这是一个被命运捉弄的,最终耳聋的音乐家,一个用痛苦换来欢乐的英雄。这个表面狂傲的人,在事实却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音乐家最重要的器官损坏了,他不敢表露出来,不敢让人知道他的弱点,只好选择离群索居。他没有知音,甚至连朋友都没有。但是,贝多芬接受了现实,承受了上天给予他的痛苦的命运。因此他也成为作者心目中的英雄。

  •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英文名

      Beethoven: Symphony No.5 in c minor, Op.67 英文   Beethoven: Symphonie Nr.5 Op.67 德文   正式的情况下不加"Destiny"或“fate”(命运),因为命运是后人加上去的名字,只有第三,第六,第九需要加名字。   Beethoven symphony No.3 "Eroica" OP.55   Beethoven symphony No.6 "Pastoral" Op.68   Beethoven symphony No.9' "Choral" Op.125

  •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是怎样的歌

      它是一部哲理性很强的作品,也是最能代表贝多芬艺术风格的作品。   结构严谨,手法简练,形象生动,各乐章之间具有十分清晰的内在联系。   整部作品情绪激昂、气魄宏大,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第一乐章激昂有力,具有勇往直前的气势,表达了贝多芬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   第二乐章抒发着贝多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表现出英雄的乐观情绪,以及从沉思中获得进一步斗争的信心和力量。   第三乐章象征着人民群众在黑暗势力下的斗争信心和乐观情绪。   第四乐章表现人民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   都是总结式的话语呀~~~

  •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500字赏析,酷爱!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听后感   贝多芬是用心来写整个世界,亦用音乐来演绎整个世界。没有音乐的世界是悲凉、寂寞的。世界上有了音乐才多姿多彩。当我们悲凉、寂寞时,能从中得到一种安慰、一种力量。 贝多芬的一生也不是一马平川、畅通无阻的,命运与生活对他也不是宠爱有加,一次不幸,他的双耳失聪,对于一个习惯用音乐来表达情感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但是出乎所以人意料的是,贝多芬并没有倒下,相反的,他站的比任何人都稳健、都坚强,他毅然向命运宣战,挑战感官与智慧的极限,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开创出一个只能让世人景仰而难以超越的音乐高峰,留给世人一个以无限美的听觉感受的音乐国度,正如这一曲荡气回肠的《命运交响曲》所昭示的那样,执着的追求自己的理想,战胜命运的不公平。 《命运交响曲 》表达的贝多芬对生命的刚毅、挑战、坚强、不屈服于命运。告诉我们不要因为生活的不公平而放弃希望,生活需要希望长相依,人生需要理想来相伴,我们要勇于追求理想,勇于挑战命运的长征。生命是我们自己的,我们要对自己的生命有责任、有义务。我们应该让生命发出本该属于生命自己的光芒。生命里的困难、挫折、痛苦其实并不算什么,我们不要被它打垮,更不要退缩,我们应该勇敢、坚强的去面对、去承受。

  • 《命运交响曲》是在贝多芬耳聋前还是后创作的

      你好,是在耳聋后创作的,贝多芬开始构思并动笔写《命运交响曲》是在1804年,那时,他已写过“海利根遗书”,他的耳聋已完全失去治愈的希望。他热恋的情人朱丽叶塔·齐亚蒂伯爵小姐也因为门第原因离他而去,成了加伦堡伯爵夫人。一连串的精神打击使贝多芬处于死亡的边缘。但是,贝多芬并没有因此而选择死亡。他在一封信里写道:“假使我什么都没有创作就离开这世界,这是不可想象的”。

  •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200字小作文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的经典之作,是他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完成的。在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里,“命运”是活生生的。它会“敲门”,它会蹒跚,它会欢呼。短短的30几分钟里,从个人的孤独感直到人类世界的历史性冲突,音乐调动起我们情感的空间如此之大,冲动如此之强烈,音乐的奇迹再没有比在这里更突显,更完美了。   首乐章开头由三短一长的四个音符构成的短句,即“命运的敲门”,是音乐史上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这个动机的确再简洁不过了,但它包含的趋向极多,气势极大,而且悬念极强; 第二乐章是有点宗教感的,悲凉而坚强;谐谑曲的第三乐章和首乐章是个对比;紧接着,在这虚幻的,几乎无声之中,骤然爆发了末乐章的胜利欢呼,将我们的卑微和怯儒一扫而光。总之,四个乐章听下来,该抚平的都抚平了,该牵挂的,依旧是人类精神的永久牵挂……

  •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听后感 1000字左右要原创

      今天我听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命运”是活的。在短短的时间里,描写了个人的孤独感和人类世界的冲突。乐曲的第一章的开头,是命运的敲门声,虽然这个动机很简洁,但是它包含了极大的气势。所以整个乐曲都带着动荡感向前发展。第二乐章带有宗教色彩,悲凉而又坚强。第三乐章和第一乐章是对比的。第四乐章则是胜利的欢呼。《命运交响曲》大体可以分为两大主题。第一主题激昂有力,具有勇往直前 的气势。接着,园号吹出了由命运动机变化而来的号角音调,引出了充满温柔,优美的第二主题。《命运交响曲》时高时低,时强时弱,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人便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贝多芬的命运之旅。一个处于无声世界的人,却创造了一个完美的音乐世界,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奇迹。但这个奇迹的创造过程并不简单,这不但需要贝多芬不屈服于命运,而且更加需要贝多芬拥有对命运的勇气。《命运交响曲》,似乎就是贝多芬一生命运的缩影。 聆听命运交响曲 聆听贝多芬!

  • 贝多芬的命运三部曲分别叫什么

      应该就是30,31,32,这三号奏鸣曲。   贝多芬后期的第30,31,32号奏鸣曲创作于作曲家的晚年。由于耳疾关系,作曲家已经进入了一个完全混沌的无声世界中,更由于作曲家本人暴躁,高傲,孤僻的性格(这也是由于耳疾引起的)贝多芬的晚年的世界已经是孤静无人;更加之罗西尼为代表的意大利歌剧的入侵,贝多芬基本在维也纳的乐坛和社交圈中消失。这对于一个热爱音乐,内心充满着炽热感情,热爱人类的,而又敏感的人来说,是多么的残酷。紧握着命运咽喉的那双手似乎已经干瘪无力了,高傲的头颅也在命运的重压下下垂了。。。。   凤凰总要在烈火中复生。在内忧外患的打击下,贝多芬并没有如外界想象那样放弃了音乐创作,相反,由于摒弃了外界的干扰,他的生命得到了进一步的燃烧和爆发。面对着阁楼上唯一的朋友——钢琴,贝多芬开启了一段让后人敬仰感叹的新的创作旅程,而30,31,32号奏鸣曲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是其复杂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更为其壮阔的钢琴创作,演奏生涯添上了绝美的休止符。   这三部作品完成于1820年至1822年间。.从30号奏鸣曲第一乐章中那充满诗意,抒情的幻想曲开始,到32号奏鸣曲的最后乐章悲凉状况的颤音,贝多芬向我们讲述了他的一生和他对人生的态度。 从情感天真,充满幻想的青葱岁月(30号第一乐章)开始,接着是热情洋溢,激动跳跃的青年人(第二乐章),但是人生有时也会遇到挫折,需要对之前的所作来一个总结,于是心灵的诉说和顿悟成了第三乐章的主题。   人生总是分为几个阶段,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在挫折和命运的蹉跎下,人生才能成长,并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31号奏鸣曲正是代表了这样一个新的人生阶段:摆脱了幻想后,能够理性地面对人生和社会。   第31奏鸣曲以一个田园般恬静的序奏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音乐世界,仿佛经过沉淀思考后对世界事物都有了一个更明晰的理解,心境多了分恬静和安详。但是外界的残酷却依然不断地打压着人性。猜疑,犹豫,消沉,再奋起,仿似大海的波浪一浪接一浪地拍打着心灵的岸滩(第二乐章)。在经过更深的磨练后,意志有些许的消沉,并对人生的真谛和生活的意义产生了各种的自问,一首悲叹之歌从序奏后响起(第三乐章)。无助,孤单,彷徨,不断地重复着,似乎这就是已经注定的人生了。但是伟大的心灵却能在这黑暗中坚持到最后,并找到那一丝欢乐的曙光。在小快板的对答中,又发现了一条幽暗的路,这是通往人生的终极之路吗?是通向安乐之路吗?是通往大同之路吗?在经过强烈的挣扎和拷问后,作曲家决定重新回到残酷的现实中,远远传来了命运号角的声音,重新点燃了其斗争之灵魂,在一段强力的和弦下,全首乐曲结束。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 第32 号奏鸣曲。   这里没有丝毫的怜悯,没有丝毫的良心,在人类物欲的膨胀下,只剩下了刀光剑影般的斗争,压迫,反抗,再压迫,再反抗。黑暗的势力就要完全覆盖着整个世界。紧张无比的戏剧张力使听众的神经几乎都要崩溃,身体都要被撕成了碎片。这是贝多芬在黑暗世界中听到的末日之声吗?是圣殿山上上帝震怒的雷电吗?难以置信,这首技巧高超的钢琴曲仿佛是一座巍峨的大山,横亘在世人的面前,让人只有顶礼膜拜之外就剩下瞠目结舌了。   世界完全都混乱了,新的秩序会建立起来吗?人生会变美好吗? 没有,完全没有,那个作曲家为之奋斗的大同世界也是遥遥无期。梦想的破灭只在一瞬间。第二乐章,贝多芬用他晚年常用的变奏方式,连续进行了5次技巧高超的变奏,一次比一次深邃,更富哲学意味。仿佛暴风雨过后的苍云朵朵,又象在云端深处审视着这个世界和众生。人生的破灭并不可怕,死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理想的破灭却又无可挽回。面对着理想的破灭,作曲家曾经以狂欢的姿态麻醉自己(第四变奏),还有丝丝琐语(第五变奏),奈何接受这个命运的时刻还是来临了,心灵又再恢复平静,在梦幻般的进行曲中辉煌地终结了本乐章,也为贝多芬的钢琴新约作了一个光辉灿烂的结尾。琴声渐渐远去,后人依然会踏着巨人的脚印上路吗?   这三首奏鸣曲,是贝多芬一生的写照,是一个完整的三部曲,听起来虽然不到60分钟,但是给人的心灵的震撼是其他作品不能表现的。鲁迅先生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以前听来觉得这是小说家的愤懑之言,现在看来,却是历经人生磨砺之后的至真至言。巴金在《激流三部曲. 序言》中说,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悲剧,为的就是要去征服它。这也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给我的启示。   在白建宇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开演之前,写上如此感受,与众人互勉…

  •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贝多芬)>初三作文,急!!!

      与命运抗争的贝多芬   只要有机会,我就要反抗命运 —— 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1770-1827) 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象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十二岁,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1748-1798)的助手。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聂费学习音乐。聂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贝多芬的正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聂费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聂费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就教于莫扎特 。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亲死后,他才第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这时莫扎特却已不在人世了。贝多芬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后,很快地便赢得了维也纳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别是即兴演奏)的称谓。以后,他先跟海顿学习,后来跟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利耶里等人学习。他在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莱宁的交往,接触到当时许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乐家,并从他们那儿,受到"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革命前几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长尤为讯速。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了很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础---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尽管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处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的思想同海顿和莫扎特显然并不属同一个“时代”。海顿一生备受凌辱,他虽也偶而被激怒过,但却总是逆来顺受,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潮和革命情绪都很少能使他激动,他的音乐同斗争也是永远绝缘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难并不比海顿少,他勇敢于反抗,宁愿贫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丝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贝多芬在波恩时期(1782-1792)的创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钢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这一时期可以说他还只是处于创作的准备阶段。他在维也纳最初十年(1792-1802)的创作,比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伤》、《月光》和《克罗采》奏鸣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等。但在这期间,他对社会与政治诸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识到他要努力探寻的目标。1802-1812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这段时间后来成为他的"英雄年代"。   贝多芬创作活动的成熟过程表面看来是相当迟缓的,但实际上却非常稳固。他三十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曲,而在象这样年纪的莫扎特已经写了四十部左右的交响曲了。   贝多芬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但是直到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他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   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后一阶段,由于欧洲正经历着严重的政治反动时期,即梅特涅的反动统治特别的猖獗的时期,他的创作也暂时呈现颓势(1813-1817)。从1818年起,在贝多芬一生的最后十年当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和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一个浪潮,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着他的棺枢,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1791-1872)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物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它过去总是那样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即使在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   “这个最屈辱的仰仗外人鼻息的时期,正好是文学和哲学的光辉灿烂的发展时期,是以贝多芬为代表的音乐的繁荣的时期。”   ——恩格斯   “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奇妙的东西,那末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

  • 被称为"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的第几交响曲?

      被称为“命运交响曲”的是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   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作品67号(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又名命运交响曲(Fate Symphony),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完成于1805年末至1808年初。此曲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   贝多芬在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写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作品的这一主题贯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贝多芬在第三交响曲完成以前便已经有了创作此曲的灵感,一共花了五年的时间推敲、酝酿,才得以完成。乐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恩格斯曾盛赞这部作品为最杰出的音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