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命运的事例论据

  • 命运取决于自己的事实论据

      人成长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没有风雨怎么见彩虹。只有不畏艰险,勇于创新,才能换来甘甜。就如同柠檬一样又酸又苦,但榨成汁,再经过加工,制造这短短的物理变化,它便成为人人喜欢的柠檬汁。由此可知任何人或事物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改变过程,这过程必定是艰苦、困难的,不劳而获是不可能的。若想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还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古今中外,不乏成功人士的事例。他们共同点:都是通过个人努力,完成先苦后甜的过程,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典范。   英国作家莎士比亚,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人,但又有几个人真正知道莎士比亚成名前的学校环境呢?莎士比亚13岁时家道中落,到后来只不过是替人看管马匹的,剧院中打杂工而已,但他不因身处逆境而怨天尤人,而是一有空闲便从剧院的门缝和小孔里偷看戏台上的演出,他凭借这种爱学习的精神,日积月累,还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如《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等等,终于使他闻名于世。   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他因帮李陵辩护,而意外横祸,使他身受“宫刑”,但他并没有被逆境击倒。出狱后,他以惊人的毅力,忍受残体的折磨,终于完成了名垂千古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后人称之为“中国历史之父”。   还有作家张海迪,她因自身的先天不足,无法上学,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她在家中自学完成所有学业,还精通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在她自小的学习中其实就在挑战残酷的命运,在期间,她没有沮丧、没有沉沦,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作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她的成功是来之不易的。   像这样的成功人士,还有许许多多,他们都是通过努力而成功的,同时他们所忍受的辛苦要比今天的我们多得多。   生活的酸甜苦辣,都是成长的过程,战胜了这些困难,就可意味着成功了。同样,若一个人从未经历过人生的磨练,也不曾努力过,不但其人生是不完美的,他也不可能拥有永久的成功。因为只有无知的人,才会希望得到永久的不劳而获。   现在的我们,都只是在经历困难的开始,但一切都是开头难,如果现在就被打败,就更不用说将来的成功了。所以,为了以后的甜,我们现在就必须喝下这酸苦的柠檬汁

  • 打破命运的枷锁的事例

      老例子:贝多芬,双耳失聪但仍然坚持创作音乐

  • 命运可以随时转弯议论文论据

      初学这些议论文的操作方法,   可以从模仿开始。以一篇文章为例。最典型的是吴晗的《谈骨气》 :   1.引论部分:开篇提出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接着,用孟子的话解释论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本论部分:用三个事例分别证明论点:文天祥的富贵不能淫;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贫贱不能移,闻一多的威武不能屈。   3.结论部分:解释当今无产阶级的骨气并发出号召。   三个部分之间都有过渡:在引论和本论之间有“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他积极的教育意义。”引出下面三个事例的叙述。本论和结论之间有“孟子的这些话,虽然在两千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他积极的意义。”进行过渡。   在第一和第二例之间,有“另一个故事”“还有个例子”进行过渡。这些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   三个部分分别回答了三个问题:引论部分解答 “是什么”的问题;本论部分解答“为什么(有骨气)”的问题;结论部分回答“我们怎么办”的问题。   三个事例都是概括叙述的,每个事例的后面都有几句简短的议论。这些议论阐明了事件所包含的意义,把事例紧紧地扣在论点上,是论点和论据联系的纽带,否则就就事论事,论点和论据脱节了。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通过列举事实材料和运用逻辑推理,来阐发,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表明对问题的观点和态度。各行各业的人为了接受或表达思想,都需要经常阅读和写作这种文体。   一篇议论文,通常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大要素。论点是议论文所阐发的思想观点;论据是文中用来证明论点的根据;论证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揭示。这三者的紧密关系,构成了一篇议论文的主体。

  • 一个“学习改变命运”的事例(真实哦)

      贺德全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但为了尊重文中主人公的意愿,文中所有的人均为化名。   大概是一九八四年吧,那年的高考,小邹仅差几分而未上录取线,那个年代,由于还没有提倡“教育产业化”,高校不收自费生(不过,就是有招自费生,小邹也读不起),小邹只得承认现实:落榜。小邹从小在农村长大,幼年时,他所在的大队(现在称“村”——笔者注)来了一批上山下乡的知青,给封闭的山村带去了外面的信息,他喜欢与知青们聊天拉呱,从中了解到“外面的世界真精彩”。七十年代末,知青们都陆续返城后,他记住了一位知青朋友给他的一句临别赠言,“争取考上大学,能否考上大学,是穿草鞋和穿皮鞋的分水岭”。于是他发愤念书,为了改变命运。可是,命运并不青睐于他,高考成绩不理想,他在哭过之后,就和父亲下田劳动了。   在这里不得不提小邹的班主任高老师。高老师是闽北山区一个公社(现在称“乡”) 的中学老师,在山区从教多年,有着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凭高老师对小邹的观察,他敏锐地感觉到小邹是个有潜力和前途的学生:学习勤奋,自强不息。此次高考未能考出好成绩可能与他在考场上临场发挥不佳有关,如果就这样放弃了追求,回到农村务农,那太可惜了。于是高老师专门走访了小邹家里,与小邹的父母讲明,愿意无偿让小邹到学校去“回炉”学习,就在他的班,由他亲自辅导,争取明天考上大学。就这样,小邹又一次到公社的中学,开始了人生关键的一次学习。   小邹在补习期间,吃住在高老师家里,白天上课,晚上,高老师在批改完学生的作业之后,就为小邹补习。高老师还有一个女儿,也在高老师那个班读高三。同样是白天上课,晚上与小邹一起在高老师指导下复习功课。久而久之,小邹与高老师的女儿产生了朦胧的爱情(初恋)。高老师发现后,并不象其他家长那样,粗暴干涉,或把小邹赶回去,而是非常坦率得把小邹和自己的女儿叫到跟前,告诉他们:“你们俩谈恋爱,我不反对,但你们只有双双考上大学之后,我才会同意让你们结婚”。在老师的激励之下,小邹和高老师的女儿就互相勉励,用功学习。一年后,双双考上大学,小邹考上了厦门大学,高老师的女儿考上了福建师范大学,皆大欢喜。   由于小邹和高老师的女儿不在一个大学学习,“恋爱”的感觉淡漠了。最后,他们就以兄妹相称。   小邹大学毕业那年,中国刚发生了一场“学运”,当时北大、清华等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大多未留在北京(全部离开北京),于是,小邹这个厦大的毕业

  • 只有勤奋才能改变人生的事例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是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的一句话。   勤奋,是成功的秘诀,也是成功的铺路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分辛苦一分才”没有耕耘,没有辛苦,就没有收获,没有知识。   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无不是经过勤学苦练,才得到最后的流芳万代。   爱迪生的一生,是在不断创造发明中度过的,他的一生,竟有1000多项发明,他每发明一项东西,都经过艰苦的过程,每天夜以继日地工作。有人问这位“发明大王”成功的秘诀。他答到:“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足以证明,天才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经过不懈努力,奋斗,勤奋得来的。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是为人类留下千古名句的文学家韩愈深发的感慨。只有经过不懈勤奋,即使不能成才,也能充实自我。但是如果不勤奋,就根本成不了大事。   “天才出自勤奋。”这句话说得不错。勤能补拙,即使这个人不是天才,但经过勤奋地学习,不断地努力,一定能成为一个天才。但是,如果这个人天资聪颖,出生下来就是个天才,他引以为傲,但不会勤奋地学习,懒惰成习,那么,即使他再聪明,也会变愚笨。所以,一个人不管他天赋怎么样,只要经过勤奋,就一定能够成为天才。   但不要认为只要勤奋过就会永远聪明,只要你一懒惰下来,为自己取得的成就感到自满,骄傲时,那么你也会从天才降级为平凡的人。人不应该拥有骄傲自满的心态,否则再勤奋也没用。勤奋应该为每个人所拥有的心态。   勤能补拙。同学们,如果你认为自己不是很好,请不要灰心,拥有勤奋的心态,保持勤奋的心态,勤奋会带你走上成功的路。

  • 亲历因果报应真实事例

      太多。你可自行百度 因果实报录,还有 了凡四训。也可以看看地藏经里的因果。

  • 辩题:个人命运由自己掌握,要求:最好有充分的论点,论据。 明天要辩论,请各位帮帮忙

      辩题:个人命运由个人掌握(正方)   一、破题立论   (一)论题语义角度:   1、个人是指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自我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具有感情的,对自己的各方面都有着深刻了解的个体生物。现代科学研究成果表明,人是目前宇宙已知的一切存在物中最高级、最具灵性的存在者,正所谓“天地之性,人为贵”,根本不存在什么主宰人类命运的神或其他东西。   2、命运就是人一生中的生活状况,通常是指人的所谓吉凶祸福、高低贵贱和人生遭遇的总体状况。   3、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掌握的意思是抓住某种抽象的事物;这与我们平时所说的控制、干预有着很大的区别:控制和干预反映的是以一种强烈意志去影响事物的发展状态。   4、由个人掌握是指此结果与过程是由此执行主体决定,而我们今天要谈命运那么就要谈直接的主要的决定因素,而不是研究都有哪些影响因素。谈掌握,那么应该是指能够使自己的命运按照自己的有意识的发展方向发展,而不是像行尸走肉一样顺着社会其他的意识发展。社会的情况只是成了人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一种可利用因素。我们今天谈掌握,那么应该是指能够使自己的命运按照自己的有意识的发展方向发展。个人掌握:由个体本身的主观意识,包括有意识和无意识,通过对外界的环境因素和自身的条件进行衡量后进行的选择,并且可以成功。   5、社会,马克思主义阐明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是以个人为中心,延伸出的关系状态。一些现代词典把社会定义为“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群体,为共同利益而互相联系起来的人群”,也体现了人是这个社会构造元素。   社会通常充当了一个控制干预的角色,瞬息万变是它显著的特点,这些变化的因素时刻影响着个人的决策和发展,甚至是干预阻挠着每个人的命运。社会只是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条件,给我们了一个展现自己的机会,关键是看你自己是怎么对待的,怎么处理的。所以说个人的命运是有个人自己掌握的。   现代汉语词典:掌握:1、了解事物,因而能充分支配和运用;2、持、控制。   社会:1、指由一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也叫社会形态。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的五种基本形态。2、泛指由于共同物质条件而互相联系起来的人群。   命运:1、指生死、贫富和一切遭遇。2、比喻发展变化的趋向。   时代:指历史上以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为依据而划分的某个时期   (二)科学理论角度:   1、社会是人的集合体,没有了个人,社会自然也不能存在.根据哲学里的内外因理论,人是社会的个体,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其源动力在于自己,而非别人。外因即社会是否起作用,要看它是否能够对内因产生影响,如果你是一个执着而坚定的人,那你会依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前行,那么你就会发现,命运是掌握在你自己手中的。   2、内因即主观条件是人的命运变化的根本原因,具有决定性,外因即社会环境是通过内因发挥作用的。很显然,命运并非由社会决定.有句古话说的好:天上不会掉馅饼。想吃馅饼还得靠自己的双手去努力拼搏。随波逐流的落叶是无奈的,只能听天由命,它的命运完全由风向与流水掌握。然而,人类却可以把握自己的命运,而不是像落叶那样把自己前进的方向交给社会。   3、人是行为的主体,社会及一切外接因素都是客观条件,人是主观行动者,人可以改变社会因素使自己走向成功或者失败。   4、人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社会是外因,个人是内因,外因永远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   (三)人类发展实践角度   1、毛主席教导我们“人定胜天”。外部环境能影响一个人的成才,但内因是关键,是决定力量,(没听过逆境成才,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吗?)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霍金、贝多芬、海伦.凯勒、高尔......余下全文>>

  • 选择一个关于语言的事例

      推敲的典故   唐代诗人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住在京城里。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用“推”字,炼字定不下来,便在驴背上吟咏,伸出手来做推敲的姿势,看到他这样的人都很惊讶。当时韩愈作代理京城地方的长官,正带着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地走到韩愈仪仗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作着手势。这样一下子被左右的侍从推到韩愈面前。贾岛如实地回答说出所得的诗句,不知是用“推”字好还是用“敲”字好,太过专注于思索而无暇旁顾,以致没有回避。韩愈停下马思考了好一会儿,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于是两人并排骑着驴回家,一同议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呆了好几天,韩愈因此与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 不怕困难,与厄运,命运做抗争的事例,名言

      红军长征啊 张海迪啊 雷锋叔叔算不算啊?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其实很多的~~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面对困难的时候,要勇敢、执着、不畏艰辛地去战胜它!   生活中没有困难,未免过于平淡(英国)   天公把一种魅力隐藏在困难的事业中,只有敢于尽力从事困难的人才意识到这种魅力(欧洲)   生活喜欢攀登上坡路,脚印只有在高峰才显得明亮(比利时)   如果我们没有经历危难而得胜,就不是光荣的胜利(英国)   难做的事,容易做好   本领是从困难中学会的(古巴)   没有困难就没有智慧   困难是人的教科书(朝鲜)   逃避困难,就是决断力的丧失(美国)   一个人如果没有任何阻碍,即将永远保持其满足和平庸的状态,那么他将既愚蠢又糊涂,像母牛一样地逸然自得(布朗)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涂改和难产是天才的标志(福楼拜)   最宽阔平坦的道路是你已经走过的道路(蒙古)   懦夫把困难当成沉重的包袱,勇士把困难当作前进的阶梯   崎岖石径磨不破脚底的老茧(拉丁美洲)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力量(阿尔巴亚)   有困难的地方就力量,有自由的地方就有知识(埃塞俄比亚)   在生活道路上没有遇着困难的人,将不会成为真正的人----(阿尔及利亚)   艰难使你得到锻炼(日本)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患难虽不能使人富,但难使人贤(英国)   要想捉大鱼,不能怕水深   要想摘玫瑰,就得不怕刺   最困难之时,就是我们离成功不远之日(德国)   害怕攀登高峰的人,只能永远在洼地里徘徊(阿拉伯)   擒龙要下海,打虎要上山   怕走崎岖路,莫想攀高峰   困苦通向昌盛(英国)   不经苦难,难得王冠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困难如弹簧,你硬它就软,你软它就硬   山再高,没有脚板高;浪再大,也在船底下   有山就有路,有河就能渡   只有不快的斧,没有劈不开的柴   不怕山高,就怕脚软   有峰必可攀   敢于奋斗的人,心目中没有什么困难(苏联)   不怕“以”字挡道,就怕“懒”字沾身   只要卷起袖子来干,困难就会躲在一边(哈萨克族)   对事能苦干不难非难   遇事怕麻烦不难亦难   做事不畏难,自无难人事   不怕难,不难非难;害怕难,不难也难   你不怕困难,困难就怕你(英国)   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他便弱,你弱他便强   遇弱则强,遇强则更强,遇更强则无敌。   大自然把人们困在黑暗之中,迫使人们永远向往光明。   ——歌德   危难是生命的试金石。   ——希罗科夫   只有在苦难中,才能认识自我。   ——希尔蒂   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   ——梁启超   不认识痛苦,就不是一条好汉。   ——雨果   困难是一个严厉的导师。   ——贝克   困难产生于克服困难的努力中。   ——斯迈尔斯   忧患激发天才。   ——霍勒斯   对你有帮助的东西,并不都是唾手可得的。   ——弗格森   最困难之时,就是离成功不远之日。   ——拿破仑   如果人生的途程上没有障碍,人还有什么可做的呢。   ——俾斯麦   凡事在成熟之前,都是有苦味的。   ——赛勒斯

  • 关于“习惯决定命运”的事例有什么?

      习惯决定命运   案例1: 北京有一家外资企业招工,报酬丰厚,要求严格。一些高学历的年轻人过五关斩六将,几乎就要如愿以偿了。但谁都没想到最后一关碰到了麻烦。这一关是什么呢?总经理要亲自面试。   一见面,总经理就对大家说:“很抱歉,年轻人,我今天有点急事,要出去10分钟,你们能不能等我啊?”   年轻人说:“没问题,总经理,你去吧,我们等您。”   总经理走后,这些踌躇满志的年轻人围着总经理的大写字台很有兴趣,写字台上文件一摞,信一摞,资料一摞。结果,大家是你看这一摞,我看这一摞,没有一个闲着的。看完了还互相交换看。   10分钟后,总经理回来了,总经理说:“面试已经结束。”   年轻人很奇怪,说:“没有啊,我们在等您,还没开始面试呢?”   总经理平静地说:“我不在期间,你们的表现就是面试。很遗憾,你们没有一个人被录取,因为本公司不能录取那些乱翻别人东西的人。”   这些年轻人目瞪口呆,全傻了。因为从小到大,就很少听说过不能乱翻别人的东西,所以,在不知不觉之中痛失了这个机会。   一个坏习惯使你丧失了良机,而一个好习惯则使你走向成功。   案例2: 20世纪60年代,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遨游了108分钟,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当时几十个宇航员在培训,为什么加加林能脱颖而出,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偶然事件。原来,在确定人选前一个星期,主设计师罗廖夫发现,在进入飞船参观前,只有加加林一个人把鞋脱下来,只穿袜子进入座舱。就是这个细节,一下子赢得了罗廖夫的好感,感动了他。罗廖夫说:“我只有把飞船交给一个如此爱惜它的人,我才放心。”所以加加林的成功,得益于他良好的习惯。有人开玩笑说:成功从脱鞋开始。   案例3: 培根说:人们的行动,多半取决于习惯。一切天性和诺言,都不如习惯有力,在这一点上,也许只有宗教的狂热可与之相比。除此以外,几乎所有的人力都难战胜它。即便是人们赌咒、发誓、打包票、都没有多大用。   习惯是可以主宰人的一生,从小就该建立一种好习惯。幼年学习语言,轻松又自如,中年以后就很困难,这是一种习惯。   3~12岁是一个人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儿童成长是由四块基石决定,即自信、兴趣、习惯、能力。自信产生兴趣,兴趣养成习惯,习惯化为能力,而核心是人格。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   播下一个行动,   收获一种习惯;   播下一种习惯,   收获一种性格;   播下一种性格,   收获一种命运。   有了好习惯的孩子是走遍天下都可以放心的孩子,一身坏习惯的孩子会让你一生都不能放心,不得安宁。   伊克战争有个特点,由于失误,美国兵打死英国兵挺多的,但是英国兵打死美国兵并不多,大家说这美国兵怎么回事?这美国兵真的对英国兵刻骨仇恨?那恐怕不是。这个跟他们的教育有关系,美国老师对学生采取过于宽松的态度,比方说,老师问:“五加一等于几?”学生回答:“五加一等于七。”老师会说:“差不多,差不多。”他很少批评,而是鼓励,五加一等于六,跟七差不多,所以美国人容易马马虎虎,马马虎虎的事情特别多。英国就比美国严谨的多,德国人那就更严谨。德国的父母教育孩子就非常有意识。孩子心血来潮:“爸爸,我明天想去爬山。”爸爸不会说“NO”或“YES”,他会说:“你的计划呢?你准备怎么去呀,跟谁去呀,带不带午餐,到哪个地方去?”“我还没有想过。”父亲就会说:“你没想过的事不要说。”德国人特别讲究孩子做计划,老问你的计划呢?这些习惯就使得德国人非常严谨。所以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