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命运

  • 杜甫的登高中那句是写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

      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作品原文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登高: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   ⑵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新近停止。重阳登高,例应喝酒。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白话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上高台。   历尽了苦难后双鬓已长满了白发,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 假如杜甫在哪个时局纷乱的年代不堪命运的

      假如杜甫在那个时局纷乱的年代不堪命运的捉弄而随波逐流,假如他无法正视如黄叶般飘摇孤寂的生命而丧失人生的意志,假如他无法承担失意、离索的痛楚而放弃了“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那么,他怎能吟出不朽的“诗史”之作而震古烁今?正是那份对痛苦的淡然,让杜甫在西南一隅活出了“月白清风一草堂”的旷达,成就了他的璀璨人生!

  • 祖国的命运牵动着多少人的心,杜甫的什么诗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诗的意思是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这句诗出自盛唐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为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首诗的译文为八月秋深,狂风怒号,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象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象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跛了。一下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象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象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真实的记录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末段忽生异境,以切身的体验,推己及人,进一步把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这种非现实的幻想建立在诗人许身社稷,饥溺为怀的思想基础上;而博大胸怀之表现,则使作品放射出积极的浪漫主义光辉。全诗语言极其质朴而意象峥嵘,略无经营而波澜叠出,盖以流自肺腑,故能扣人心弦。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 是命运的捉弄还是?

      拼命珍惜的感情回来的时候,我犹豫了``文艺担心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所以我不敢靠近``上天跟我开的这个玩笑是不是大了点?

  • 从星座来推断唐朝诗人李白和杜甫之间的关系

      杜甫与李白没有什么关系,两人各生于异地,中年偶遇相识,在一起相处的时间也不长,因有相同的写诗爱好和特长,结为诗友,只是朋友关系。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活于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生活于公元701年-762年。其出生地,今人一般认为是唐巴西郡剑南道绵州昌隆青莲乡,祖籍为甘肃天水。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看来杜甫与李白不是同宗同祖,也没有什么亲戚关系。从年龄看,李白比杜甫大11岁,同是唐朝诗人,后人合称他们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有所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而李商隐与杜牧则被称为“小李杜”。杜甫与李白也不曾同朝为官,所以又不是同僚关系。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41岁,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称赞,唐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朝见,唐玄宗降辇步迎,亲手调羹赐食。唐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对答如流,得到唐玄宗赞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其实就是给皇上写诗作赋,陪侍皇帝娱乐。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李白受到玄宗宠信,却引起了同僚的嫉恨。天宝二年(743年),玄宗于宫中行乐,李白奉诏作《官中行乐词》;暮春,玄宗与杨玉环同赏牡丹,李白又奉诏作《清平调》。这种词作写了许多,有些已流传于世。李白对御用文人生活日渐厌倦,开始纵酒,与贺知章等人结“酒中人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有时奉诏醉中起草诏书,抬足令高力士脱靴,宫中人恨之,谗谤于玄宗,被唐玄宗赐金离职还乡。当年四月,李白在返乡途中,到了东都洛阳,第一次遇到杜甫。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待业洛城。两人以诗为友,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会面,访道求仙。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也还没有职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切磋诗词创作。天宝十四年,杜甫才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是一种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时年四十四,李白已五十五岁了。为了生计,杜甫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而李白仍是自由之身。如此说来,他俩没什么关系,只是诗友而已。

  • 杜甫的雄心量出了泰山的高度 李清照憔悴如风中的一株黄花 苏轼矫健弯弓,梦想射下天上的星座

      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李清照: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重阳》 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 求一个杜甫蜀相的配乐

      这个配乐最好用古代名曲,能较好的渲染出气氛。个人觉得平沙落雁、广陵散较适合,你可以去考虑。

  • 杜甫属什么生肖

      哇~~ 这么有难度 ?     应该属十二生肖 嘿嘿

  • 属相,杜甫中自和空的含意

      是《蜀相》。   自:空。 空:白白的。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   原诗: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解】   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诸葛亮。   锦官城:现四川省成都市。   森森: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   自:空。   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济:指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开,开创。济,扶助。   【译文】   丞相的祠堂要到哪里寻找?在锦官城外柏树繁茂的地方。   映着石阶的绿草自成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徒有好听的声音。   三顾茅庐频繁讨论天下大计,辅佐两代君主忠心耿耿。   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病死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 爱国诗人杜甫晚年命运坎坷,他最终死于何因?

      百病缠身,贫困潦倒,意志抑郁,家破人亡,怎么会不死?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政治上不得志是一种不幸,但杜甫悲惨境遇的根源是他生活的潦倒,他后半生最大的敌人竟然是饥饿。   初到长安不久,父亲去世使杜甫失去了经济来源,很快生活就陷于困窘。他曾采草药出售以糊口,曾经去买救济灾民而低价出售的粮食。但这些都救不了穷,十来天没米下锅的情形也不少见,他不得不奔走于豪门和亲友之间,乞求一点援助。   杜甫在长安有一个晚辈,为了蹭一顿饭,杜甫时时到那里走动。这个晚辈混得也一般,杜甫去得多了,他虽然表面上不便说什么,给人气受的事情难免做点出来。偶尔运气好了,有人同情杜甫的处境,热情招待他一次,就足以让杜甫感激不尽了。   这种生活状态,杜甫在长安坚持了10年。等杜甫弄到一个小官的职位时,已经有点太晚了。他上任不久回家探亲,进门听到的是小儿子活活饿死的噩耗。一代“诗圣”流落到这步惨状,“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原来不只是眼见,还是切身之痛。   安史之乱时,“饿”依然是杜甫挥之不去的阴影。在流离失所的岁月里,他拾过橡栗、挖过野芋,辗转挣扎到四川时,已经一身是病。在杜甫的诗中,流露出对贫苦民众那么真切的同情哀怜,又何尝不是他本人的付出太过沉重了?   杜甫的死也和饥饿有着斩不断的联系。离开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围困,连续饿了9天。当地县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来,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难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当晚就因为醉饱过度而辞世了。   杰出诗人却落得如此下场,大概令后人感到不安,于是人们对杜甫的死因做了种种解释,并推断出溺死、病死等各种说法。然而,纵然真是这样,对诗人本身的痛苦也没有任何补益。他以他的颠沛痛楚见证了盛世唐朝的没落,他那些伟大诗篇,就是他一生悲苦的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