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

  • 知识如何改变命运

      好久以来,我总在琢磨烟台国税文化之“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这学习理念,联想到远古、至今等等人间命运之事,感触良多,故格外地信奉这一理念。 知识改变命运的例子很多。我们这一代人,祖辈之前几乎全都是农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一句励志的名言:“穿草鞋还是穿皮鞋,决定于你能否考上大学。”当时城乡差别之大,足以让人生出仙凡之感,许多人视离开穷苦的农村到城里工作为上了天堂。屠格涅夫说过:“知识比任何东西都能给人以自由”。这句话可能更侧重于精神的层面,但放眼周围,因为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取得了更高的文凭,而使自己甚或家人达到更自由境界的人并不少见。 但有些人的知识也不一定能够改变命运。宋朝的柳永,知识不可谓不丰富,才学不可谓不超拔,家族不可谓不显贵,偏偏他两次都落了榜。为一舒胸中闷气,他写了一首牢骚极盛的《鹤冲天》词:“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去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落榜了,不好好反思自己,却要说皇帝没有发现自己,政府遗漏了贤才;明明是一介布衣,偏偏要说自己是才子词人,是没有穿官袍的高官;特别让当局难以容忍的是结尾的一句话:“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时人将其举荐于仁宗,却只得四字批语:“且去填词”。 这四个字,大抵注定了他的命运:流连于歌楼舞榭,沉迷于声色词曲,潦倒终身。但令人遗憾的是,而今的许多人,虽与柳永的才学有霄壤之别,却偏偏继承了冲天的牢骚和凌人的傲气。读了三五年闲书,就自以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眼中容不下一人一物。而实际上,这些人多半是绣花枕头,徒有其表。这样的人在我们周围也并不少见。特别是一些年轻人,仗着自己读了几年书,颇有些知识,因而生出恃才傲物的毛病。“恃才”勉强可以,有才可恃总比大脑空空要好;但“傲物”当休,大家各有分工,各有所长,你对众生无恩无惠,为什么要施加讨厌的傲气于人?倘傲气太盛,即便是真的有高人一等的知识,也很难升华自己的命运。 “知识”两个字分开来说,有知、有识都不容易,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我们读书学习是增“知”的过程,往往是浅尝辄止者多,而膏油继晷者少。其原因就是后者要比前者吃更多的苦。头悬梁苦不苦?锥刺股苦不苦?虽然这两个故事有点走极端,不足为训,但用来说明增知需要付出艰苦

  • 知识能改变命运吗

      知识当然可以改变命运,如果没有知识,可能只能一辈子务农。有了知识,最少多了很多选择。社会上当然有很多不公平,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必须靠老子才能成功。我周围就有很多出身无权无势,甚至贫困家庭的人,他们考自己的努胆现在一样比较成功。不要光看到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为什么不去看还有更多的大学生找到了工作,把书本学到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像你的最后一句我非常不赞同,如果先这样给自己定性,那就是先为自己的失败找好了借口,那样永远也不会成功。

  • 有关于“知识改变命运”的名人故事

      陈章良,1961年出生。他于1987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是国际上首批成功地将大豆储藏蛋白的基因转入茄科植物中的科学家之一,并因此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贾乌德·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陈章良教授29岁时被北京大学聘为教授,为当时国内最年轻的教授之一。后历任北京大学生物系主任、生命科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副校长。   陈章良生命的小船起始于福建省福清县一个紧傍着大海的小渔村。他说:“我小时候常常和弟弟去海里捞点鱼儿卖掉补贴家用。到了9岁的时候,村里人都说我,太大了,还不读书,太不像话。这才开始读一年级。”“我是那所中学里边第一个考上大学的。1978年7月,我们100多人坐着大卡车,到很远的地方去参加高考。” 陈章良现在还记得当时被卡车摇摇晃晃地拉到县城参加高考的情景,他把自己一生的希望全都寄托在了这次考试上。 考试成绩公布后,陈章良在全乡100多个考生中成了惟一的中榜者——他终于考上了海南岛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栽培系。事实上那个时候的窘况实在不可思议:陈章良一边读书一边还得劳动;寒暑假得下海摸鱼捉虾卖几个钱作学费和买灯油;晚上便在煤油灯下苦读。   陈曾在接受采访时说:“恢复高考,第一是改变了我们这些人的命运,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命运,但重要的是,国家给我们提供了太好的机遇;第二是我们能够踏进大学校园,梦里面都没有想过,小时候真的一点都没想过,终于明白了,自己是个有用的人,自己明白自己今后有前途,而且为自己的家庭、为自己的爸爸、妈妈,为自己的学校好像争了一份光荣,所以非常珍惜,记得就是“三点式”的:图书馆、教室、宿舍,每天就是这三点,一直在读书。”   达芬奇,一个美术家兼知识分子以其艺术与科技成就赢得了世人的敬仰。   伽利略,开创近代科学的人,以其博识赢得同时代人包括教皇在内的敬慕。   伊拉斯谟,同样因博识深思,半个世界的人都得关注他的言论。   牛顿,第一个因学术成就被英王加封为爵士的英国普通人。   马克思,不用介绍了。   诺贝尔、爱迪生等,因为发明专利而获得财富与声誉。   这些都是知识改变命运的例子。   [几乎每一个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的嗜好——阅读。]   但编者认为,在改变命运的诸因素中,知识的作用不一定是主要的,如性格因素就非常重要,知识如果能上升成为理论及思想,那么它首先改变的是自我,即精神世界的扩展与境界的提升。   泰勒斯的故事   一天,衣衫褴褛的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自然科学家泰勒斯从大街上风尘仆仆地走过,以为商人挖苦道:“泰勒斯,都说你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可是知识不能给你带来金子和面包,只能给你带来贫穷和寒酸。”泰勒斯听了反击道:“我不能容忍你利用我的贫困来贬低和攻击知识的作用,我会用事实来教训你的!”泰勒斯运用丰富的天文、数学和农业知识,经过周密的预测和计算,断定明年橄榄会大丰收。于是他提前低价租了附近多有的榨橄榄油的器具。第二年,橄榄果然大丰收,对榨油器的需求骤然剧增,泰勒斯乘机抬高租金。许多想租用榨油器的人都拥挤在泰勒斯的门前,那位曾经挖苦过泰勒斯的商人也满头大汗地在人群中挤来挤去。泰勒斯便走上前去用嘲弄的口吻对他说:“高贵的商人,看到了吧?这些榨油器都是我用知识弄到手的。我想发财,只压迫略施小计,但是我追求的并不是这些,我需要的是知识这一无价之宝,这是金钱买不到的伟大力量。”

  • 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就是努力读书,学有所成后来提升改变自己的不如意现状,有一个美好人生。

  • 是知识改变命运,还是思维改变命运。

      这东西不好说,说知识改变命运的话如果思维跟不上也不行,说思维的话没知识还不行

  • 知识真的能改变命运吗?

      可以的,懂得多你可以创业,可以让孩子更聪明

  • 关于《知识改变命运》的团课心得2000字的。谢谢

      知识改变命运 学习成就未来(作者:钱新华)   通过两天《企业文化锻造与凝聚力提升》的学习,也许是讲师的风采感染了我,也许是丰富的内容陶醉了我,通过这两天的学习,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学习,因为学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自己。   第一,改变不好的生活习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其经历基本相同,工作上也没有什么大的差异,习惯了国营单位的安逸,所以并不紧张工作岗位问题,一劳永逸的放任时间的流逝,朋友同事聚会,谈论最多的不是谈知识、谈管理、不是在一起规划各自的职业生活,而是更多的沉溺于麻将、扑克之中,人少来“炒地皮”、人多“拖拉机”,只要有三个人,就十万火急的再同学、同事中寻找第四人。于是有个朋友作诗云:“昨夜星辰昨夜风,战罢方城月朦胧,输了钞票输瞌睡,上班就在梦游中”。试问,如果我们业余时间都用来学习,即使偶尔应酬,也不至于上班就在梦游中吧。   第二,学习是职业生涯上升的动力,是我们自身人力资源增值的一种有效途径。几十年来,人过三十不学艺的观念已经被逐渐改变。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学习、更新知识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平常;而在象安庆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学习的气氛不是很浓,尤其在一些大的国营企业。这也难怪,在这些大的企业中,并不需要一些高、精、尖的人才,往往需要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殊不知,这种暂时的平衡一旦被打破,替代的依然是你的知识和综合能力。倘若我们现在就开始学习,在新一轮“人力资源”变换过程中,我们的综合素质加上良好的社会关系,我们一定会走在前列。   第三,学习是对自身最好的投资。当今社会,知识就是资本,知识就是财富。谁占有知识,谁就占有发展的主动权,谁的知识更新快,谁就掌握了经济的制高点。在知识频繁更替的时代,吃老本是不行的,需要向他人学、向实践学,活到老,学到老。你花在学习上的时间越多,你对自身的投资就越多,相应的你自身的价值就越高,如同股市一样,你的前途就会成为一个人人争购的绩优股。   第四,学习是最好的美容师,是体现自信的条件。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个气就是气质,就是内在美。它是一个人人格魅力的核心,最容易打动人、折服人。读书学习是培养一个人气质的最好途径。对一个人来讲,外表的美是表面的、暂时的。如果没有知识,讲不清,道不明,干不成,人就会自卑,苍老的快。学习可以陶冶情操,学习搞好了,心灵会得到净化,情趣会得以提升,工作起来心情就会很舒畅,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两天的学习虽然已经结束,但真正的学习才刚刚开始,“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愿我公司人员以此为契机,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推动企业更好、更快发展,同时也为自己的未来开启一片广阔的天地。   1994年我中学毕业后,因为没有考上重点高中,我只好怀着十分遗憾的心情走进了一所四年制的中专。经过漫漫的自学之路,我终于圆了自己的大学梦,由中专到专科再到本科,在失败的苦涩中,在奋斗的过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的前途其实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四年过去了,在斑斓复杂的人生历程中,我迈着沉重而又坚实的自考脚步,边工作边自学,由中专一步步走过大专、本科;由原来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扩展到经济管理,经济学等领域;岁月,在不断的成长和进步中我也赢得了别人的尊敬和重视……在这些不停的循环过程中,反思自己走过的艰辛的自考历程,我感受良多……   1994年我中学毕业后,因为没有考上重点高中,我只好怀着十分遗憾的心情走进了一所四年制的中专(计算机专业)。进了中专。我没有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中考前两年,我认真学习了高等数学,物理(工科),等基本科目(当时,我们上中专用的是大学的教材),并以平均分九十多分的优异成绩结业。第四年,主要是学习计算机的科目,如Basic,c语言,汇编语言等。由于计算机专业在当时是比较火的专业,我也曾经为自己能够学这个专业而骄傲。但是,由于学校师资跟不上,许多课目如同走马观花,根本没有学到什么东西。许多同学,在上机的时候,无所事事,多数是打小游戏。而我,没有放弃,我认为学计算机要从基本操作着手,我坚持自学了WPS,五笔字型,以及办公自动化。并在,1997年(暑假),进入湖北汽车学院,学习了计算机一级的知识,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证书。   然而,社会是残酷的。1998年,我中专毕业,本来上中专之前,学校承诺是安排工作的,但这时,国家政策有所变动,要自谋生路。这时,自己找工作,面临很大的困难,首先,自己所学专业虽然是热门,但对于中小城市而言,使用的范围很小,大多只是打字。而且,在当时,使用计算机的多是政府部门,电信,电力,以及大型国有企业。像我们这些学历不高,没有关系的毕业生,只好四处打工。我当时也想过继续深造,可没有高考政策,中专生不能参加普通高考,我的大学梦破灭了。(当时,我知道成人高考,但我认为含金量不高,不愿参加考试。)   由于我生在车城(湖北十堰,东风公司所在地),所以毕业之后,我学习了驾驶技术。但在学习驾驶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和我差不多大小的人,好像对自己前程,没有什么希望,只是自暴自弃,(抱怨国家政策不好,说好,中专包分配的,学完不分配,又不能继续进大学深造。早知如此,还不如什么都不上。)我当时,何尝不是这么想的,但这时我母亲鼓励了我,虽然政策不好,但你不能放松了自己,你还年轻,二十岁的小伙子,要自学成材。我本身就有心学习,不想醉生梦死的过日子。于是,开始了自学的历程。   2001年,我认真复习了成人高考的五门功课。并于2002年,参加了成人高考,考了480多分的成绩。虽然,分数不高,但在,我们那批同学里,是第一名。当时,专科分数线是300分左右。这次考试给了我很大的信心。老师也给了我很多的鼓励。我的自信心也提高了不少,并于2002年六月,报考了湖北大学经济学专业自考本科,7月参加了自学考试,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我认真学习了毛泽东思想概论这门课程,并考了八十多分的好成绩。再接下来的,十月和一月的考试中,我两次分别通过了四门和三门。可以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考试完了所有的专业课。最后,只剩下最难啃的三门,计算机,英语,和高数。这三门功课,是真正考验一个人的自身水平和能力的,没有真功夫,你就是考上百次,也难过关。我定下了,在一年半之内,攻下这三门功课。计算机我原来还有些基础,数学在中专也打下了基础,关键就是英语,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我从初中英语学起,一直到大学英语。为了,学习上的方便,我购买了电脑,用于英语学习和计算机的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英语我一次通过,但成绩不好,六十多分。数学和计算机,考了两次,才通过。为了学习,我放弃了一切休息和娱乐时间,工作完,回到家,就一个人关门看书,或者到辅导站听老师讲课。在这三年,我没有看过电视,没有谈过恋爱,(很多朋友和家人给我介绍女朋友),我都婉言拒绝了。我心里想,虽然我的机遇不好,但是机遇也只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就在我想是否参加考研的时候,2004年9月,我知道湖北省软件产业基地,招收大专学历,有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学习计算机软件开发。我的心再次动了,并于2004年9月来到省城武汉,学习计算机软件开发,转眼一年过去了,我也快毕业,走向软件工程师这个岗位。回想这几年,要不是自考,我可能还只是一个中专生,还在四处打零工,是自考使我有了很强的自学能力,和终生学习的想法。坐在现在的课堂上,和许多大学生坐在一起学习,我并不比他们差,就是因为自考,使我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相反,那些在大学读了四年的学生,由于个人原因,和大环境的影响,好像并没有学到什么知识。自学能力远不及自考生。   经过漫漫的自学之路,我终于圆了自己的大学梦,由中专到专科再到本科,在失败的苦涩中,在奋斗的过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的前途其实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生活中一些事情不是个人所能左右,但我们能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我们必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同时,我也明白了自学考试全凭硬功夫,弄虚作假碰运气莫想过关。自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文凭,装潢门面,更重要的是增长才干,提高工作能力。   回首自己走过的漫长而艰辛的自考之路,我庆幸自己在人生的黄金时期,没有白白地荒费时间,没有变成庸碌无为的懦夫。展望未来,人生的征程不会一帆风顺,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拿出自考的精神,一步一步,坚定地走下去。

  • 知识不能改变命运事例

      42岁的滕振国,曾以农民工的身份、以高中毕业的第一学历、以自学数载的坚忍、以38岁考上硕士研究生的荣光,轰动河南乃至全国。   鲜为人知的是,硕士毕业之后,他的生活、工作又回到了原点。   对于他来说,知识没有改变生活艰难的命运:重新回到了曾经打工的高校做起管理员;微薄的工资承受不起他大胆地买一件新衣服;在那里扫地数年的妻子依旧数落他的无用……   这是经营人生的失败、学历的尴尬还是“35岁退休”的职场就业歧视?7月28日,记者采访了从江苏常州回到河南汝州老家的滕振国及家人。   □今报记者 路治欧/文图   青春岁月在与贫穷搏斗中一晃而过   1968年出生的滕振国与千千万万的农村孩子一样,是作家路遥《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的现实版。他们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他的母亲田俭仍然记得儿子从小学到中学一直住着的12平方米小瓦房。那里只有一桌一凳一床一盏煤油灯,阴暗潮湿,还有高粱秆结成的顶棚。   1988年到1990年间,滕振国曾3度参加高考,平时成绩优秀并被老师看好的他却接连失利。   22岁的他,最终斩断了上大学的念想。   之后几年,滕振国的主业是种地卖菜,兼干汝州火车站的临时工。其间,国内兴起自考热,他听取别人建议开始自考大专。   1995年春节,27岁的他对学习改变前途已经没有多大希望,也希望卧床不起的父亲临终前能看到他成家。于是,他听取亲戚规劝,正月十六与亲戚介绍的一个女孩见面。一个月后两人结婚,一年后生下了儿子。   他揣着刚刚到手的大专毕业证在汝州市内找工作,没有结果。   之后7年,他干过清洁工、搬运工、建筑工、保险推销员等,无一长久。“这样一晃就到了34岁。”滕振国说,“那些年我的想法就是卖菜、出去打零工赚钱。现在和以前的同学说起这些,我怨自己走了弯路,如果当时有人能指导一下,学一门技术比如厨师什么的,生活不至于如此难。”   他生性老实腼腆、没有野心,改变命运的双手苍白无力,青春在为生存的奔波中一晃而过。   学校打工决定用考研实现大学梦想   2002年夏天,他的初中同学董遂强回乡探亲。困顿中的滕振国突然想到,为什么不请老同学帮自己找一份工作?   3个月后,在老同学的帮助下,滕振国成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后勤服务公司的主教学楼管理员,每个月工资540元钱。   滕振国每天的工作就是看管主教学楼,管理多媒体设备,不负责打扫卫生。哪位老师需要用多媒体,他负责去开。   连续3年,他都被评为学院后勤工作先进标兵。   其间,他把妻子冯俊梅接到学校,公司安排她做清洁工,月工资500多元。   滕振国很满意这样的工作,觉得“好像在梦里一样”。   与他熟悉起来的艺术系老师吴锦川鼓励他趁着机会继续学习,正好迎合了滕振国压在心底的求学欲望。有一天,他告诉妻子:“我准备在这里把以前丢失的东西找回来。”   滕振国很快参加了南京师范大学的文秘自考本科。过了10门后,他得知专科学历就可以考研,便决定“用5年时间考上研究生”。   2005年,他报考了海南大学哲学专业的研究生考试。   这一次,他英语考了56分,政治74分,均超过国家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只是专业课分数差一点,他未能如愿以偿。   在朋友的建议下,他于第二年报考了重庆师范大学。   “范进中举”他以为前途从此一片光明   2006年6月,滕振国收到了重庆师范大学哲学系伦理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公费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38岁的他从一个农民工摇身成为硕士研究生,消息一出,他很快成为“名人”。众星捧月之中,他觉得这是自己人生的一个大转折,命运将从此改变。   他说:“这是我好到顶点的一年。”   江苏技术师院党委宣传部为他开了座谈会,听他谈过去、谈感受、谈理想。后勤公司领导专门开欢送会,还开车亲自送他到火车站。   在故乡平顶山,他入选了当年的“感动鹰城(平顶山)十大新闻人物”和“汝州市十大杰出青年”。   2007年春节放假一回到家里,滕振国接连受邀给汝州市职业中专、一高、二高和技校的学生作了报告。   滕振国当时觉得自己确实值得汝州人骄傲,“打工的出个研究生,是不简单,就是让人另眼相看”。   春节去岳父母家拜年,岳母热情多了,还凑到他身边说:“评选杰出青年投票,我投了你,还向邻居和朋友拉票了。”   数年没有联系的朋友现在都主动跟他联系起来,一些已经忘掉的同事也发来手机短信。“说起这些,感觉自己像范进中举了。”滕振国说。   面对35岁门槛 41岁硕士一次次失望而归   2009年春节前,距硕士研究生毕业还有半年,41岁的滕振国就开始忙着找工作了。他想回河南进一所高校教书或者考公务员,退一步,就是到中学教学也行。   作为曾经的汝州市十大杰出青年,滕振国厚着脸皮找到汝州市委书记李全胜。李书记告诉他,现在汝州市的行政事业单位还有招录计划,一招录就可以报。不过,后来,李书记又说,他的年龄偏大,如果到时候有招录计划,经领导班子研究不让报名,还是没有办法。   这使滕振国意识到此路不通,便开始自行找单位。他说:“郑州、洛阳、平顶山,我给不少学校投过简历,对方都没有兴趣。”   平顶山学院、许昌学院、郑州和洛阳的几所学校,回复基本上都一致:“年龄偏大,专业不对口。”他曾实习半年的汝州市技工学校也不要人,这是他曾经带着一身荣耀给学生作过报告的学校。   滕振国说:“我报考公务员,人家不让报名。我在网上查了各省公务员考试的参加条件,基本上都是35岁或者30岁以下。”   他也曾经想去企业。他托关系找到位于汝州的天瑞集团,没去成。应聘神火集团,人家也嫌他年龄大……投出去的许多简历更是石沉大海。   有人对2010年多数省直单位及省直垂直管理系统招考公务员计划进行统计后发现,几乎所有岗位均与35岁以上人员无缘。许多高校招聘辅导员等岗位,要求硕士28周岁以下,博士32周岁以下。   当越来越多的大龄研究生被拒之门外时,职场就业歧视的“35岁现象”正在引起各方面的关注,有人开始呼吁立法反歧视。   高龄硕士 就业艰难无奈再当管理员   滕振国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又跟原来打工的江苏技术师院进行了联系。   学校后勤服务公司领导对他说:“你是研究生,至少应该找一个学校去教学,在我们公司岂不是学无所用,浪费人才吗?你也知道,我们公司的工作,一个高中生也能做得好的。”他无言以对。   2009年8月,滕振国重新回到了后勤服务公司物业服务中心。他的劳动关系和原来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原来是教学楼管理员,现在是图书馆管理员。   曾经一起工作的同事不少人还是从事原来的工作。他们见到滕振国的时候都很惊讶:“你毕业回来了?”有的人说这句话是惊喜,有的人说这句话是瞧不起。“这与当年高考落榜后在农田干活的情景何其相似。”滕振国说,“我当初离开时曾说,会永远把常州做我的第二故乡,压根没想到会再回来。”   这一年里,滕振国每天的工作就是管图书馆的中央空调、报告厅和监控室,保证这些地方正常运行。   如今,滕振国每月的工资是1850元,他曾经做过的教学楼管理员工作已经涨到1400元。这样说来,他的工资比3年前多,是工资普遍上涨的结果。   人生如戏 挣扎如厮却仍只为了生存   从考研到研究生毕业,他在重庆上学,妻子在江苏技术师院当清洁工,80多岁的母亲看管孙子在老家上学,一家四口三地分居。   滕振国心里最不舒服的是,15岁的儿子马上升初三,但是,在老家没有人管,迷上玩游戏,成绩一落千丈,出去打工的兴趣似乎比上学更大一些。   记者采访他时,他刚从常州回到老家,就是想办法解决孩子的事。带他去常州,夫妻俩的压力便加大不少,更重要的是两地教材不一样,这让他头疼。他很想在老家找个工作。   滕振国说:“我不后悔读研究生,这种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心里堵得慌的是,现在的工作和理想中差别太大,不能学有所用。”   他的老婆埋怨他,不读研究生也不过如此,去读研究生白白耽误时间又少挣钱。面对老婆越来越多的埋怨,滕振国曾经说的“我只想读书,这是我对知识的信仰和崇敬”,已经被现实撞击得四分五裂。“考博已经没有现实意义,毕业之时年近半百,谁会要我”。   一个人的时候,滕振国会静静地站在学校的小河边,远望河上的小桥。考上研的时候,这里挂着大红横幅“热烈祝贺滕振国考上公费研究生”。   “如果我顺利地考上了大学……如果我去学一技之长……如果我大专学历拿到手就去沿海打工……如果……如果……”   可惜,人生没有假设。

  • 知识改变命运的反义词是什么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书到用时方恨少!好像都不是

  • 高考(知识)真的可以改变命运吗

      高考虽然不能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可以让你接受高等教育,快速提升你对某个领域的认知度和专业技能。能够让你在融入社会之前具备最基本的只是机构。另外,接受过高等教育之后,你的人脉也得到了拓展,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也有所提升。知识不单是第一生产力,也是你创造财富的原始积累。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