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礼仪文化禁忌

  • 商务礼仪中各国送花的禁忌。 巴西,德国,俄罗斯。

      巴西:绛紫色的花主要用于葬礼。 德国:送朋友的妻子不能送白玫瑰,而郁金香在德国代表着绝交。 俄罗斯:送lady要送单数的花,但在俄罗斯人眼里13象征着死亡和凶险,而7则意味着幸运和成功。

  • 世界各国文化中的禁忌有哪些?

      1.筷子   关于筷子有很多说法。在日本,不管任何原因,都不能把筷子插入饭碗里离开,因为这是不祥的征兆。因为饭碗里直立的筷子会让日本人想起墓碑。而且,如果你用入口那端的筷子去夹菜也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应该用另一端去夹菜。在中国和很多其他的国家,用筷子指别人也是不礼貌的。   2.参观清真寺   所有人,不管是穆斯林还是非穆斯林,在踏入清真寺前都要脱鞋。游客也应该遵循穆斯林的穿衣风格:男士应该穿长裤和长袖衬衫;女士应该遮住所有裸露在外的皮肤,虽然各国对此的严格性会有所不同。女士必须围头巾,如果你没有,在很多大的清真市入口处你可以借一条。   3.送花   在乌克兰,如果你打算送花,一定要确保花束是奇数,因为偶数的花束是送在葬礼上的。如果你要给女主人送花,或为庆祝生日或其他特殊节日,不要送黄花或复活节百合,因为这些花也只是为葬礼准备的。   4.接吻   在英国的柴郡,火车乘客不允许在站台逗留、亲昵话别,也不允许接吻。如果你真的有很多离别的话要说或想要接吻,你可以去接吻区域。   5.盐   虽然埃及人非常好客,但是他们的烹饪却有些温柔的自我。在埃及旅行的时候,不要在你的碗里加盐,因为这被看作是对厨师的侮辱。幸运的是,由于埃及人烹饪时经常使用大蒜、洋葱和其他芳香剂,埃及的食物还是很可口的。   6.参观教堂   如果你打算在温暖的气候去意大利的教堂,出发的时候不要仅仅带短裤和无袖上衣。去意大利教堂天主教大教堂的游客穿着必须谨慎,无论是男士还是女士,都不允许穿短裤和无袖上衣。在教堂门口会有警卫或教民检查,所以在出发的时候记得带上一件长袖衫或其他套头衫。   7.代表成功的V手势   在大不列颠做“V”手势的时候掌心不要向内,因为这被认为是挑衅或侮辱。据说,2个手指的致意是起源于英法百年战争。法国扬言要砍掉所有英国人射箭的手指头,结果最后英国大胜,因此摆出手指来炫耀自己是完好无损的。   8.侮辱国王   泰国人将其80岁的国王普密蓬·阿杜德(Bhumibol Adulyadej)视为神灵,将其画像作为护身符希望给自己带来好运。因此对他的侮辱会被认为是犯罪,会被判处15年的监禁。   9.碰杯   匈牙利人敬酒的时候不会碰杯,因为奥地利人曾经在杀害13个匈牙利烈士后用碰杯而庆祝。之后的150年之内,没有任何一个匈牙利人在敬酒的时候碰杯。现在虽然过去很长时间了,但是这个传统还一直保留。对于游人来说,记住这个传统比记住匈牙利语的干杯容易多了。   10.吃光盘子内的所有食物   在柬埔寨,如果你吃光盘子内所有的食物,这表明主人没有招待好你,因为你没有吃饱还想要。

  • 世界各国的饮食文化,喜欢吃什么,礼仪,特色。

      一、日本人的饮食习俗   日本人的膳食以米饭为主,喜欢清淡、不油腻、味鲜不呈咸味的菜肴。偏爱中国有广东菜、北京菜、上海菜,对不很拉辣川菜也喜欢吃。爱吃牛肉、鸡蛋、鸡肉、海鲜和鱼。尤其喜欢吃生鱼片,吃时配芥末。喜欢吃豆腐、青菜和咸鱼。日本人还爱吃酱汤、酱菜、紫菜和酸梅等。爱吃纳豆(纳豆是我国传统发酵豆制品豆鼓的前发酵阶段产品),近年来,日本人将我国和豆鼓装入胶囊,称为“食前粒”作为对膳食的营养补充。日本人爱喝清酒和我国和黄酒,不喜欢吃肥肉和动物内脏。吃凉菜时喜欢在菜装盘后再撒一些芝麻或紫菜末、生姜丝等,用以点缀和调味。   二、新加坡人的饮食习俗   新加坡人偏爱广东菜和西餐,爱吃的菜肴有:炒鱼片、炒虾仁、油炸鱼、咖喱牛肉等,主食为米饭、包子等。爱吃桃子、荔枝、梨等鲜果,喜食点心。   三、印度人的饮食习俗   印度人的口味特点是淡而清滑,主食是印度烙饼和咖喱饭。喜欢虼的肉类是鸡、鸭、鱼、虾,蔬菜是番茄、洋葱、白菜、菠菜、茄子、菜花,尤其爱吃土豆。印度人喜食咖喱,常用的咖喱粉有二十多种。印度人地烹调时所用的调料繁多,如咖喱鸡要用二十七种调料,炖菜用的调料也很多。   印度人不吃牛肉,不喝酒,但有饮茶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印度人有少数人吃猪肉,忌食蘑菇、木耳等菌类。   四、泰国人的饮食习俗   泰国人的主食是大米,副食主要是鱼和各种新鲜蔬菜。早上喜欢吃西餐,烤面包、黄油、果酱、咖啡、牛奶、煎鸡蛋等。爱吃粤菜和川菜。爱吃辣椒,鱼露和辣椒为常用的调味品。喜食民族风味的咖喱饭,有饭后吃水果的习惯。   五、英国人的饮食习俗   英国人口味清淡,喜食鲜嫩、焦香的食物,吃的东西少而精,不爱吃带黏汁和辣味的菜。爱吃烤面包,喜食浓汤、新鲜蔬菜、水果等。爱吃牛羊肉、鸡、鸭、野味。爱喝葡萄酒、啤酒和烈性酒。爱喝牛奶、红茶。现在英国人的饮食习惯正朝有益于健康的方向改变,主要表现为:减少糖和奶油的摄入,增加粮食蔬菜,适当吃牛肉、鱼、禽肉,减少咖啡饮用,多喝果汁及低脂肪牛奶。   由于宗教原因,大多数欧洲人星期五正餐经常吃鱼。欧洲人由于肉类摄入量高,对胆固醇怀有恐惧心理,所以基本不食用动物肝脏。一般来说,带皮、带刺、带骨、脂肪裸露的菜肴也不喜欢吃。   六、法国人的饮食习俗   法国烹调用料讲究,花色品种繁多,特点是香浓味厚、鲜嫩味美,注重色、形和营养。烹调原料非常广泛,如猪、牛、羊肉,家禽、鹅肝,蛋类、香肠,蜗牛、

  • 埃及的文化礼仪有哪些?{衣食住行} 不需要介绍国家还有文化特色,就讲礼仪,譬如说怎样站怎样接物等等

      你好朋友,一下是本人收集,如有雷同不胜荣!   世界各国的商务礼仪文化。1、握手:大多数国家相互见面和离别时最常见的礼节。西方人通常是在经人介绍与别人相识时才握手,若相识的对方是妇女、年长者、职位高者,则应尊重对方意愿,不主动伸手。宾主之间,主人有向客人先伸手的义务,无论在机场或宾馆接待外宾,不管对方是男是女,主人都应先伸手。握手要有适当力度,太轻会使人感到冷淡,太重会使人觉得粗鲁。男士与女士握手可轻些,不要握满全手,只握其手指部位即可。握手时男士应脱去手套,女士除遇地位高的人外,一般不用脱手套。握手时切忌站在门口一脚门里,一脚门外。多人同时握手时注意不要交叉,可等别人握完再伸手。2:鞠躬礼:一般通行于日本、朝鲜、韩国等东方国家,欧美国家较少采用。行鞠躬礼时需脱帽,呈立正姿势,两眼注视对方,上身前倾15度,而后恢复原状并致问候。3:合十礼: 盛行于信奉佛教的南亚、东南亚国家。行礼时,两只手掌在胸前对合并微微上举,同时头微向前俯下。在对外交往中,当对方以这种礼节致礼,我们也应以合十还礼,但要注意合十的同时不要点头。4、拥抱:欧美、中东及南美洲国家常见的熟人和朋友间的一种亲密礼节,有时与接吻礼同时进行。拥抱的方法是右手扶住对方左后肩,左手扶在对方右后腰,以“左—右—左”交替的方式进行。一般礼节性的拥抱多用于同性别之间。5:其他: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形成了诸多具有浓厚地域及民族风格的见面礼俗:有西方国家通行的“脱帽礼”,有流行于波兰和法国上流社会的“吻手礼”,还有非洲国家的“吻脚礼”、“蛇环礼”等,对这些礼品礼俗应有所了解,可减少一些场合中的误会。6:称呼:按照国际惯例,在交际场所,一般称男子为“先生”,称已婚女子为“夫人”,称未婚女子为“小姐”,如无法判断女方婚否,用“小姐”比冒然称之为 “太太”更安全。在外交场合,为了表示对女性的尊重,可以将女性称为“女士”。这些称呼均可冠以姓名、职称、头衔等,如市长先生、怀特夫人等。对部长以上的高级官员,一般可称“阁下”;对军人一般称军衔加先生,知道姓名的可冠以姓名;对知识界人士,可以直接称呼其职称,或在职称前冠以姓氏,但称呼其学位时,除博士外,其他学位(如学士、硕士)不能作为称谓来用。德国人十分注重礼节、礼貌。初次见面,一定要称其职衔。如果对方是博士,则可以频繁地使用“博士”这个称谓。同美国人打交道时在称呼上不必拘礼。美国人在非正式

  • 西方文化中的礼仪有哪些

      1、西方礼仪处处强调个人为本,个人至上,个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拥有绝对的自由。在社会交往中,强调以个人为单位,个人为对像,将个人的尊严看的神圣不可侵犯,十分注意维护个人的自尊。   2、尊重妇女,女士优先在一切社会场合,为尊重妇女,特别强调女士第一,遵守女士优先的原则。交际活动中,总是给妇女以种种的关爱,关爱妇女、帮助妇女、保护妇女。在这会中,不尊重妇女是十分失礼的,甚至会被大家斥为缺乏教养而激起公愤。女士原先原则这已经成为国际社交场合的第一礼俗。   3、简易务实,便于传播西方礼仪强调简易务实,认为在交易活动中,既要将就礼貌,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又要简介便利,实事求是,不讲究繁文缛节和造作。交往中,不提倡过分的客套,不欢迎过度谦虚、自贬,尤其反对造假、自轻、自贱。另外,西方礼仪也在一定的   程度上反映出西方人士的感情的流露、富于创新和在交往中注意效率的精神,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4、平等、自由、开放西方礼仪强调“自由、平等、博爱”,一切人生平等自由,在交往中提倡人人平等,包括男女平等、尊重老人、爱护儿童。对儿童不是溺爱和娇惯,助长儿童的依赖性,而是尊重和培养儿童的自主精神。对儿童也如对成人一样,尊重它们,有事以商量的口气同他们说,不在儿童不理解时武断的下命令,儿童有错误时如实指出,一般不训斥打骂。在交往中,西方人士一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幽默风趣、开放自然,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富于竞争精神,具有外向型倾向。

  • 宗教礼仪禁忌,你知道多少

      佛教:   饮食方面:素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条。素食包括不吃“荤”和“腥”。“荤”是指有异味的蔬菜,如大蒜、大葱、韭菜等;“腥”是指肉食,即是各种动物的肉,甚至蛋。不过素食的范围也比较广,例如豆制品、牛奶和乳制品都可以食用。僧人不饮酒、不吸烟,也不吃零食。因此,不宜向僧人敬烟;同桌就餐时,不宜将素菜荤叫,不宜对僧人敬酒。   社交礼仪:与僧尼见面问好,最好不要握手,而要双手“合十”;对出家人的称谓,一般僧尼,可称“法师”或是“师傅”。而“和尚”实际上则是很尊重的称呼,遵照佛教的制度,只有大丛林(寺院)的方丈才能称为“和尚”。   旅游观光:与僧人交往时不问是否已婚,不宜邀请僧人唱歌、跳舞或参加其他不符合佛教清规戒律的娱乐活动。同比丘尼(尼姑)交往要注意,男性公民不能进她们的寮房,不要主动与她们握手,到比丘尼寺院参观、拜佛,应衣冠整齐,不能着背心、打赤膊和穿拖鞋,因为佛寺历来被佛教信徒视为清净的圣地。当寺内举行宗教仪式或启建道场时,更不能高声喧哗以及有其他干扰宗教仪式或秩序的举动。女士们到男众寺院也要注意,不要随意到僧人关闭的地方去。   伊斯兰教:近来民族宗教政策法规以及常识禁忌培训在多个社会部门以及行业当中举办。在与工商银行举办的一次活动中,一名员工就不解地问道,“按穆斯林习俗,女穆斯林习惯戴头巾,盯着妇女的脸看是不礼貌的行为。可是,如果他们来银行取钱,我们需要核对身份,这个时候是否能够让她们揭开面纱呢?”也有员工提及,把钱递给他们的时候,是应该用左手还是右手呢?对此,广州市民族宗教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穆斯林在社会交往的时候有特殊的礼仪规范。但是碰到这样的场合,最好委派女职员负责接待,并将其引领到接待室,请她自行揭开面纱,以便核对身份。此外,穆斯林一般都认为左手是不洁的,因此与穆斯林接、送东西时,要注意用右手或者双手,切忌用左手,为穆斯林倒水送餐时只能用右手。   饮食方面:《古兰经》规定穆斯林忌食猪肉、动物血液、自死之物和一切非诵安拉之名宰杀的动物。此外,严禁饮酒。因此,不宜向穆斯林客人“祝酒”、“敬酒”,可改为“敬茶”。   社交礼仪:与穆斯林见面,女士应尽可能避免穿着无袖、超短裙或透明的衣物,男士避免穿背心和短裤。未经本人许可,不得给穆斯林妇女拍照。按穆斯林习俗,男士不应与妇女有任何身体接触,一些受过西式教育的穆斯林妇女可能会主动伸手,此时可以轻握一下。旅游观光:在广州,有刚刚修葺一新的先贤古墓以及始建于唐朝初期的怀圣寺等四座清真寺。游览清真寺礼拜殿时需脱鞋,女士进大殿要围头巾遮住头发,并穿长裤。周五是主麻日,是穆斯林集中在清真寺做礼拜的时间,日程尽可能避开这个时间。   道教:   饮食习惯:道教主要分为正一和全真两大派别。全真道士茹素吃斋,入全真道观决不能夹带荤菜。正一道士平日可以吃荤,惟逢斋日必须吃素,因此,在香期内入正一道观,也不能带放荤菜。   社交礼仪:同道士打招呼,不能用佛教的“合十”礼仪,而要用两手抱拳的“拱手”礼仪。二是见了道士不得问寿,即不得问道士的年龄。三是上香礼仪。忌戊日烧香;忌双香祀神,一般多以三炷香为准;忌用右手捻香,须左手持香;忌以口啮香,就是不能用嘴叼香;忌用灶中火燃香。   旅游观光:道教宫观是道士生活、修道和举行各种道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无论道内道外,都要保持道观的清静、整洁和庄严,切忌有任何不合禁戒的言行。进入道观,应当衣冠整齐,注重形仪,不可光身赤脚,也不可高声喧哗。

  • 摩梭人的礼仪禁忌

      成人礼是摩梭人一生当中的重要仪式之一。摩梭人于13岁就视为成年,女性行穿裙礼,男性行穿裤礼。未行成人礼的儿童一律以麻布长衫遮身,成年后男女衣饰就有所不同。成年后即有资格走婚,但一般在16岁后才开始走婚,不少摩梭男女更推迟至20岁后才首次走婚。仪式前天晚上就要做好准备,成丁者与少年伙伴一起玩至通宵达旦,雄鸡一鸣,仪式就开始了。还有感谢狗的仪式。仪式由母亲或舅舅主持,如母亲已逝世或无舅舅的,举行成年礼的时间必须请达巴(巫师)占卜而定。 摩梭人有害羞禁忌,主要见于永宁摩梭。例如绝对不能在火塘前或有亲戚关系的人面前提及任何跟性有关的词汇,甚至连“阿夏”、“阿注”、“处味”、“汗处巴”、“怀孕”、“遗传”、“走婚”等摩梭词也不能。否则会令对方尴尬,也是对老人不敬的行为。而“阿达”一词也不能在其他母系亲属在场时提起,因为这暗示母亲与父亲的性关系,会令母亲尴尬。害羞文化是避免出现乱伦的一个方式,亦是为了维持母系家族稳定和谐。宁蒗摩梭处于汉族与彝族地区,至今也没走婚习惯,亦称父亲为“阿博”,毫不害羞或尴尬。

  • 中餐礼仪禁忌

      楼主,你好!首先来说一下,中餐中座位的安排。“英雄排座次”,是整个中国食礼中最重要的一项。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变化。古时座次“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家庭宴请,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客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都不能落座。现代是右高左低原则。右者为上。宴请时,每张餐桌上的具体位次也有主次尊卑的分别。排列位次的基本方法有四条,它们往往会同时发挥作用。方法一,是主人大都应面对正门而坐,并在主桌就坐 。 方法二,是举行多桌宴请时,每桌都要有一位主桌主人的代表在座。方法三,是各桌位次的尊卑,应根据距离该桌主人的远近而定,以近为上,以远为下。方法四,是各桌距离主人相同位次,讲究以右为尊,即以该桌主人面向为准,右为尊,左为卑。另外,每张餐桌上所安排用餐人数应限在10人以内,最好是双数。比如,六人、八人、十人。人数如果过多,不仅不容易照顾,而且也可能坐不下。根据上面四个位次的排列方法,圆桌位次的具体排列可以分为两种具体情况。它们都是和主位有关。 第一种情况:每桌一个主位排列方法。特点是每桌只有一名主人,主宾在右首就坐,每桌只有一个谈话中心。 第二种情况:每桌两个主位排列方法。特点是主人夫妇在同一桌就坐,以男主人为第一主人,女主人为第二主人,主宾和主宾夫人分别在男女主人右侧就坐。每桌从而客观上形成了两个谈话中心,如果主宾身份高于主人,为表示尊重,也可以安排在主人位子上坐,而请主人坐在主宾的位子上。 为了便于来宾准确无误地在自己位次上就坐,除招待人员和主人要及时加以引导指示外,应在每位来宾所属座次正前方的桌面上,事先放置醒目的个人姓名座位卡。举行涉外宴请时,座位卡应以中、英文两种文字书写。中国的惯例是,中文在上,英文在下。必要时,座位卡的两面都书写用餐者的姓名。 排列便餐的席位时,如果需要进行桌次的排列,可以参照宴请时桌次的排列进行。位次的排列,可以遵循四个原则。 一是右高左低原则两人一同并排就坐,通常以右为上座,以左为下座。这是因为中餐上菜时多以顺时针方向为上菜方向,居右坐的因此要比居左坐的优先受到照顾。 二是中座为尊原则三人一同就坐用餐,坐在中间的人在位次上高于两侧的人。 三是面门为上原则用餐的时候,按照礼仪惯例,面对正门者是上座,背对正门者是下座。 四是特殊原则高档餐厅里,室内外往往有优美的景致或高雅的演出,供用餐者欣赏。这时候,观赏角度最好的座位是上座。在某些中低档餐馆用餐时,通常以靠墙的位置为上座,靠过道的位置为下座。其次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筷子的使用。中国使用筷子,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一桩值得骄傲和推祟的科学发明。用筷子吃饭使人手巧,可以训练大脑使之灵活,外国人对这两根神奇的棍状物能施展出夹、挑、舀、撅等功能钦羡不已,并以自己能使用它进食而感到高兴。在长期的生括实践中,人们对使用筷子也形成了一些礼仪上的忌讳:一忌敲筷。即在等待就餐时,不能坐在餐边,一手拿一根筷子随意敲打,或用筷子敲打碗盏或茶杯。二忌掷筷。在餐前发放筷子时,要把筷子一双双理顺,然后轻轻地放在每个人的餐桌前;距较远时,可以请人递过去,不能随手掷在桌上。三忌叉筷。筷子不能一横一竖交叉摆放,不能一根是大头,一根是小头。筷子要摆放在碗的旁边,不能搁在碗上。四忌插筷。在用餐中途因故需暂时离开时,要把筷子轻轻搁在桌子上或餐碟边,不能插在饭碗里。五忌挥筷。在夹菜时,不能把筷子在菜盘里挥来挥去,上下乱翻,遇到别人也来夹菜时,要 有意避让,谨防“筷子打架”。六忌舞筷。在说话时,不要把筷子当作刀具,在餐桌上乱舞;也不要在请别人用菜时,把筷子戳到别人面前,这样做是失礼的。再说用餐方式。主要介绍宴会、家宴、便餐、工作餐(包括自助餐)等具体形式下的礼仪规范。宴会通常指的是以用餐为形式的社交聚会。可以分为正式宴会和非正式宴会两种类型。正式宴会,是一种隆重而正规的宴请。它往往是为宴请专人而精心安排的,在比较高档的饭店,或是其他特定的地点举行的,讲究排场、气氛的大型聚餐活动。对于到场人数、穿着打扮、席位排列、菜肴数目、音乐演奏、宾主致词等,往往都有十分严谨的要求和讲究。非正式宴会,也称为便宴,也适用于正式的人际交往,但多见于日常交往。它的形式从简,偏重于人际交往,而不注重规模、档次。一般来说,它只安排相关人员参加,不邀请配偶,对穿着打扮、席位排列、菜肴数目往往不作过高要求,而且也不安排音乐演奏和宾主致词。家宴也就是在家里举行的宴会。相对于正式宴会而言,家宴最重要的是要制造亲切、友好、自然的气氛,使赴宴的宾主双方轻松、自然、随意,彼此增进交流,加深了解,促进信任。通常,家宴在礼仪上往往不作特殊要求。为了使来宾感受到主人的重视和友好,基本上要由女主人亲自下厨烹饪,男主人充当服务员;或男主人下厨,女主人充当服务员,来共同招待客人,使客人产生宾至如归的感觉。如果要参加宴会,那么你就需要注意,首先必须把自己打扮得整齐大方,这是对别人也是对自己的尊重。还要按主人邀请的时间准时赴宴。除酒会外,一般宴会都请客人提前半小时到达。如因故在宴会开始前几分钟到达,不算失礼。但迟到就显得对主人不够尊敬,非常失礼了。当走进主人家或宴会厅时,应首先跟主人打招呼。同时。对其他客人,不管认不认识,都要微笑点头示意或握手问好;对长者要主动起立,让座问安;对女宾举止庄重,彬彬有礼。入席时,自己的座位应听从主人或招待人员的安排,因为有的宴会主人早就安排好了。如果座位没定,应注意正对门口的座位是上座,背对门的座位是下座。应让身份高者、年长者以及女士先入座,自己再找适当的座位坐下。入座后坐姿端正,脚踏在本人座位下,不要任意伸直或两腿不停摇晃,手肘不得靠桌沿,或将手放在邻座椅背上。入座后,不要旁若无人,也不要眼睛直盯盘中菜肴,显出迫不及待的样子。可以和同席客人简单交谈。用餐时应该正装,不要脱外衣,更不要中途脱外衣。一般是主人示意开始后再进行。就餐的动作要文雅,夹菜动作要轻。而且要把菜先放到自己的小盘里,然后再用筷子夹起放进嘴。送食物进嘴时,要小口进食,两肘向外靠,不要向两边张开,以免碰到邻座。不要在吃饭喝饮料、喝汤发出声响。用餐时,如要用摆在同桌其他客人面前的调味品,先向别人打个招呼再拿;如果太远,要客气地请人代劳。如在用餐时非得需要剔牙,要用左手或手帕遮掩,右手用牙签轻轻剔牙。喝酒的时候,一味地给别人劝酒、灌酒,吆五喝六,特别是给不胜酒力的人劝酒、灌酒,都是失礼的表现。如果宴会没有结束,但你已用好餐,不要随意离席,要等主人和主宾餐毕先起身离席,其他客人才能依次离席。便餐也就是家常便饭。用便餐的地点往往不同,礼仪讲究也最少。只要用餐者讲究公德,注意卫生、环境和秩序,在其他方面就不用介意过多。工作餐是在商务交往中具有业务关系的合作伙伴,为进行接触、保持联系、交换信息或洽谈生意而用用餐的形式进行的商务聚会。它不同于正式的工作餐、正式宴会和亲友们的会餐。它重在一种氛围,意在以餐会友,创造出有利于进一步进行接触的轻松、愉快、和睦、融洽的氛围。是借用餐的形式继续进行的商务活动,把餐桌充当会议桌或谈判桌。工作餐一般规模较小,通常在中午举行,主人不用发正式请柬,客人不用提前向主人正式进行答复,时间、地点可以临时选择。出于卫生方面的考虑,最好采取分餐制或公筷制的方式。 在用工作餐的时候,还会继续商务上的交谈。但这时候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情况下不要像在会议室一样,进行录音、录像,或是安排专人进行记录。非有必要进行记录的时候,应先获得对方首肯。千万不要随意自行其事,好像对对方不信任似的。发现对方对此表示不满的时候,更不可以坚持这么做。 工作餐是主客双方“商务洽谈餐”,所以不适合有主题之外的人加入。如果正好遇到熟人,可以打个招呼,或是将其与同桌的人互作一下简略的介绍。但不要擅作主张,将朋友留下。万一有不识相的人“赖着”不走,可以委婉地下逐客令“您很忙,我就不再占用您宝贵时间了”或是“我们明天再联系。我会主动打电话给您”。自助餐是近年来借鉴西方的现代用餐方式。它不排席位,也不安排统一的菜单,是把能提供的全部主食、菜肴、酒水陈列在一起,根据用餐者的个人爱好,自己选择、加工、享用。 采取这种方式,可以节省费用,而且礼仪讲究不多,宾主都方便;用餐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悉听尊便。在举行大型活动,招待为数众多的来宾时,这样安排用餐,也是最明智的选择。菜肴的选择也很重要。第一类,有中餐特色的菜肴。宴请外宾的时候,这一条更要重视。像炸春卷、煮元宵、蒸饺子、狮子头等,并不是佳肴美味,但因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所以受到很多外国人的推崇。 第二类,有本地特色的菜肴。比如西安的羊肉泡馍,湖南的毛家红烧肉,上海的红烧狮子头,北京的涮羊肉,在那里宴请外地客人时,上这些特色菜,恐怕要比千篇一律的生猛海鲜更受好评。 第三类,本餐馆的特色菜。很多餐馆都有自己的特色菜。上一份本餐馆的特色菜,能说明主人的细心和对被请者的尊重。第四类,主人的拿手菜。举办家宴时,主人一定要当众露上一手,多做几个自己拿手菜。其实,所谓的拿手菜不一定十全十美。只要主人亲自动手,单凭这一条,足以让对方感觉到你的尊重和友好。在安排菜单时,还必须考虑来宾的饮食禁忌,特别是要对主宾的饮食禁忌高度重视。这些饮食方面的禁忌主要有四条:宗教的饮食禁忌,一点也不能疏忽大意。例如,穆斯林通常不吃猪肉,并且不喝酒。国内的佛教徒不吃荤腥食品,它不仅指的是不吃肉食,而且包括葱、蒜、韭菜、芥末等气味刺鼻的食物。出于健康的原因,对于某些食品,也有所禁忌。比如脑血管、脉硬化、高血压和中风后遗症的人,不适合吃狗肉,肝炎病人忌吃羊肉和甲鱼,肠胃炎、胃溃汤等消化系统疾病

  • 日本和韩国的禁忌和礼仪(尽量详细,各方面兼顾)

      在韩国,长辈对晚辈可以称呼对方的名字,可不带其姓,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相互间可称对方为“先生”、“夫人”、“太太”、“女士”、“小姐”等;对有身份的人可称对方为“先生”、“阁下”等,也可加上职衔,学衔,军衔等,如“总统先生”、“总统阁下”,韩国丈夫介绍自己的妻子时会说“我夫人”或“我太太”。关系亲密的的朋友之间,往往在对方名字之后加上“兄弟”、“姐姐”、“妹妹”等称谓如“鸿哲兄弟”、“世宪兄弟”、“在赫兄弟”、“美延姐姐”、“美延妹妹 ”等。对男性也可称“君”,但往往同其姓名连称,如“郑溶君”、“尹鸿哲君”、“赵承远君”、“辛成列君”、“金相镇君”等。对不相识的男性年长者可以称“阿炯吉”(即“大叔”或“大伯”),对不相识的女性年长者可以称为“阿妈妮”(即“大婶”、“大娘”)。   韩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韩国人在交往中十分重视所应具备的礼仪修养,按照传统,韩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一种维护自身利益的关系,而且涉及的范围很广泛,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应当建立在一种合作和互相支援的传统基础之上,因此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爱和责任感十分强烈,是无法割断的。家庭里的一家之长被视为权威所在,全家人都应该听从他的命令或遵照他的愿望行事。严格的命令必须服从,不得有违。儿辈或孙辈违抗长辈的愿望被韩国人视为不可想象的事情。   每年阴历初一这一天,一家人举行例行的祭祖活动之后,所有成员要按年龄顺序向祖父母、父母、兄长、亲戚等跪着行礼;年轻人甚至要到村里去向长者们行礼以表示应有的尊敬,尽管他们之间非亲非故。在家庭中,保持长幼尊卑的辈份之分,年轻的成员或者身份低的人不得在年长者或者身份高的人面前喝酒或吸烟,违背规矩者被视为缺乏教养的表现,尤其是在吸烟上可能招致严厉的谴责。子女外出,要向父母辞行;父母远行归来,子女要迎接行礼;遇有客人登门拜访,父母先向客人施礼,子女随后依龄随后依年龄大小向客人行鞠躬礼……   韩国人的亲戚之间和家庭成员之间相互间联系的纽带非常牢固,恪守将相互合作视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卸的庄重责任,这种关系往往超过个人利益或对对方利益的企盼,当一个人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得到亲属的帮助。   兄弟之间结婚后再不像过去那样居住在一起,但相互间有条件者均住得很近,交往密切,特别每逢婚礼,长者60或70寿辰、孩子的生日、传统节日等这样的特殊日子,相互总要尽量相聚在一起,氏族成员之间建有共同的

  • 蒙古族礼仪文化的来源

    蒙古民族是重视礼仪的民族。从《长春真人西游记》中可以看到,成吉思汗肇兴于朔漠之时,各种礼仪已经整然有序。成吉思汗为了表示对客人的尊敬,遣侍臣刘仲禄“如朕亲行”的虎头金牌去迎接邱处机。邱处机所到之处,蒙古族群众皆以稽首礼夹道欢迎。到元代,蒙古族的礼仪又有新发展。元初,衷从本俗之礼(即蒙古族礼仪,见《元史·礼乐》),至元六年,忽必烈又“稽诸古典,参以时宜”,丰富了蒙古族的礼仪。 十三世纪出使蒙古草原的柏朗嘉宾说,蒙古人非常讲究礼仪,“十分尊敬别人,互相间不论谁都是友好的”。蒙古族这种尊敬别人的风尚,至今仍能到处可见。在今日草原上,蒙古人见面必互相致问候,即使邂逅相遇的陌生人也要问好。如是平辈熟人则互问:“赛音白努?”(意为你好)接着互相问全家好,草场好,牲畜好,最后互问“索宁尤白那”(意为有什么趣问,或有什么新闻)。如客人需要到家里叙谈,主人则前边引路,行至蒙古包或板升(房子)门前,主人站在门外西侧,右手放在胸前,微鞠身躯,左手指门请客人先进。进入室内落座后,则用奶茶相待(农业区则用红茶待客)。当客人离开时,主人则送至路上,然后互致“白日太”——再见。 成吉思汗制定的大札萨中说,行路时经过用餐人的旁边,要下马与之共席用餐。这是蒙古族传统的礼俗之一。据《蒙古祕史》说,朵奔蔑儿干猎于脱豁察黑温都尔山林中,遇见兀良哈歹人杀三岁鹿而烧其肋脏者,朵奔蔑儿干说:“朋友,将分子肉来!许之。”兀良哈歹人自己把鹿身上象征福气的部分和皮子留下后,就把鹿肉全部分给了朵奔蔑几干。此事说明款待行路人,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并沿袭至今。行路热在与用餐人共席用餐时,也必须对主人特别敬重,如不是特别饥饿,略作共餐的表示即可。 古代蒙古人见面时有互赠皮条之俗。后来,哈达传入蒙古地区后,为蒙古人所吸纳并成为蒙古族最上之礼敬用品。凡遇喜庆佳节,宾客迎送,或朋友见面,首先互献哈达表示庆贺。同时也是丧葬时表示哀悼的敬谒礼品。哈达的质料分丝绸、或绢纱及用白布制成的普通品。以白色为主,也有蓝、红、黄、绿色的。蒙古族历史上则注重蓝绫哈达。其长短不等,一般礼尚往来所用者为一尺三寸至三尺,特别重大礼仪时才用三尺以上的哈达。至今蒙古族仍把哈达作为重要礼敬用品,敬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讬着递给对方,受者也躬身双手接过,并表示谢意。献哈达分敬献和互递,朋友相见则互递,专门拜访某人或对政治、宗教界高阶人物则敬献哈达,其质料也上等。 哈达原为藏族的礼敬用品。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拟指哈而言。但哈达成为蒙古族人民日常交往礼节中的礼敬用品,当在明末及清代随着喇嘛教的盛行,广泛流行起来。据说,北京崇文门的别称“哈达(德)门”,就是因为清代蒙古人进京拜谒时多为蒙古族的历史文化现象,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由于在清代鼻菸壶风靡一时,大约从乾隆初年开始,“料烟壶之制”兴盛(见《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几乎官商所必备,在蒙古地区也流行起来,朋友见面,第一件事互赠鼻菸,以示敬意。此俗在内地虽于民国以后渐衰,但在蒙古族中仍盛行。特别是在伊克昭盟地区,一直到本世纪五六十年代,鼻菸壶仍是人们见面时的必备之物。无论贫富,也不分男女,平时都以一个精美绣花小口袋装上鼻菸壶,悬于左胁下,在会客时,彼此取出互递鼻菸壶。递鼻菸壶也分长幼,即长者向晚辈递鼻菸壶时,只上身略屈,以右手递过去就行了。但晚辈必须一腿弯曲双手接受,恭敬的嗅一下后躬身奉还。晚辈向长者递鼻菸壶,也必须一腿弯曲双手奉上,长者接过后略表笑意即可。   现在这一习俗渐衰,除在民间婚礼和喜庆之日仍有使用外,已不多见,基本上为互蒙纸菸所代替。...馀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