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怎么生火

  • 祸边上有木头木头底下生火打一个成语

      抱薪救火   bào xīn jiù huǒ   [释义] 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消除灾害;结果不但没有消除灾害;反而使灾害扩大。也作“负(背)薪救火”。   [语出]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若听诸葛亮之言;妄动甲兵;此所谓负薪救火也。”   [正音] 薪;不能读作“chái”。   [辨形] 薪;不能写作“新”。   [近义] 火上浇油 饮鸩止渴   [反义] 雪中送炭 根除祸患   [用法] 用于没能阻止;反而扩大了灾祸。常用来比喻人惹了祸事;自讨苦吃。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连动式。   [例句]   ①上个月他因旷课;考试没有及格;你不帮他补课;还约他跳舞;这不是~吗?   ②他们俩吵架;你不劝;反而也加进去;你简直是~?   [英译] adopt a wrong method to save a situation and end up by making it worse   [成语故事]   战国末期,秦国向魏国接连发动大规模的进攻,魏国无力抵抗,大片土地都被秦军占领了。到公元前273年,秦国又一次向魏国出兵,势头空前猛烈。   魏王把大臣们召来,愁眉苦脸地问大家有没有使秦国退兵的办法。大臣们由于经过多年的战乱,提起打仗就吓得哆嗦,谁也不敢谈“抵抗”二字。在这大兵压境的危急时刻,多数大臣都劝魏王,用黄河以北和太行山以南的大片土地为代价,向秦王求和。   谋士苏代听了这些话,很不以为然,忙上前对魏王说:“大王,他们是因为自己胆小怕死,才让您去卖国求和,根本不为国家着想。您想,把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虽然暂时满足了秦王的野心,但秦国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只要魏国的土地没割完,秦军就不会停止进攻我们。”   说到这里,苏代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他的房子起火了,别人劝他快用水去浇灭大火,但他不听,偏抱起一捆柴草去救火,是因为他不懂得柴草不但不能灭火反而能助长火势的道理。大王若同意拿着魏国土地去求和,不就等于抱着柴草救火吗?”   尽管苏代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胆小的魏王只顾眼前的太平,还是依大臣们的意见把魏国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到公元225年,果然秦军又向魏国大举进攻,包围了国都大梁,掘开黄河大堤让洪水淹没了大梁城,魏国终于被秦国灭掉了。

  • 急!!!生火应该怎样搭木头更容易生火!

      木头竖着切成十字型裂缝,别给劈成4块注意。中间填充易燃的干草树皮或者细枝条,点火吧

  • 木头与木头相互磨擦到什么程度才能生火?

      我小时候试过钻木取火,不过搞了几十分钟就放弃了,完全没发热的迹象

  • 蜂窝煤炉子生火问题。

      可用液化气点火,拿煤球放液化气灶上直接烧,烧燃了再放煤炉里,最好煤二个,但用气点火不划算,最好用木炭点火,木柴点火。先在煤炉底部放一个烧化的煤球渣,木材砍成七八厘米长,砍成大小不一样,拿一张纸点燃放炉中,然后加小木柴,待小木柴燃烧起来再加大点木柴,烧到大火时,加砸成小块的木炭,然后加稍大的木炭,加到大半炉子,待木炭燃烧到1/2时加煤球二个,烧二十分钟再加满煤球就可以了,一般用二十多元的手提炉就够了。

  • 古代的人是怎么生火的

      火,从远古时代开始,一直被人类所使用。那么,火是怎样被发现,又如何取得的呢?从中国的历史来看,古代取火法主要有三:1、用木燧;2、用金燧;3、用石敲火。 木燧:即钻木取火。相传,远古人民"茹毛饮血",还不知道取火进行熟食。有一个叫燧人氏的人,见大鸟啄木出火(也有说看到森林自行起火),认为木中藏火,于是"几经攻治,几番试验",才创造出人工钻木取火的法子,人类才有了自己取的第一把火。此法后世一直沿袭,曾经历了数千年之久。这一古老传说,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利用自然火,进步到人工取火的情况。 周代,钻木取火之法已经大行。古代所钻之木,一年之中,根据不同季节,还要随时改变。《周礼·月令》规定:春天用柳,夏天用枣杏和桑柘,秋天用柞树,冬天用槐檀,这叫"改火"或"更火"。因为,古人认为:只有根据木的颜色,与四时相配,才能得火,反之则不能得火。也就是说,每逢换季之时,就要改新火。到了南朝,当时仍行钻木取火,但取消过了"更火"这一风俗,不实行改木。 到了唐代,钻木取火之法,更加广泛流行。唐杜甫《清明诗》:"旅雁上云归此塞,家人钻火用青枫。"青枫是枫木,用于春日取火。崔元翰诗:"操舟众工立禁岸,湿橹钻火磨星红。"湿的木橹也可出火,说明凡木皆可出火。有趣的是每逢寒食节,为了纪念介子推,有禁火而寒食的习俗。因此,每年冬天保存下来的火焰熄灭了。到了清明,又重新钻木取火。唐代皇帝在每年清明日要举行隆重的赐火仪式,把新的火种赐给群臣,以表示对大臣的宠爱。 金燧:金燧,即向太阳取火。在周代,除木燧外,兼用金燧取火。《周礼》载:秋官避开炬,负责用"夫燧"向太阳取明火。夫燧,是古人在日下取火的一种用具。它是用金属制成的尖底杯,放在日光下,使光线聚在杯底尖处。杯底先放置艾、绒之类,一遇光即能燃火。因此,夫燧即金燧。另外,《考工记》记载了用金锡为镜,其凹面向日取火的方法。可见,我国在四千年前已有使用光学原理取火的技术了。 取了汉代,仍用金燧取火。当时也叫阳燧。即用铜镜向日取火,也用艾引火燃烧。到了宋代,仍然流行金燧取火之法。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一段详细的记载:用凹面铜镜放在太阳下,其光都聚向内。在离镜一二寸处,光聚为一点,大如麻菽,触物即着火。实际上这就是今天的凸面玻璃镜。如果我们拿这玻璃镜,向着太阳,镜也会聚如豆,再用易燃物放在底下,顷刻间即可得火。古代没有玻璃,故用金镜。现代的太阳灶就是从这一道理发展而来的。过去古人出门,身边都带着燧。因为那时的燧为尖顶杯,体积很小,都佩带腰间以备用。但以阳燧取火,有个不足之处,就是天阴或夜晚就不能取到火。故古人往往是"左佩金燧,内佩木燧"。这样,有太阳就以金燧取火,没有太阳则以木燧取火。 以石敲火:到了魏晋六朝,已经有以石敲火了。敲石所发的火,叫"石火"。潘岳诗:"烦如敲石火"。刘勰在《新论·惜时》中,曾形容人的短促一生,犹如"石火"。到唐时,敲石取火者更多。柳宗元诗:"夜发敲石火,山林如昼明"。白居易诗:"深炉敲火煮新茶,石火光中寄此身"。 古代以石敲火之法,是用铁片与石相撞,下面在放着"火绒",当火星落在绒上,燃烧时,再用"取灯"接引,即取得火。火绒,是艾或纸,加以硝水制成,揉之使软,极易起火。"取灯",北方叫"发烛",以褪皮麻秸做成小片状,长五六寸,涂硫磺于首,遇火即燃,用以发火。在南方,发烛则用松木或杉木制成。高士奇《天禄识余》中记载:"杭人刻松木为小片,其薄似纸,溶硫磺涂木片头,作为接火之用。"宋时,民间劈小杉条,并染上硫磺,置之待用,一与火遇,迅即得火,人呼之为"引光奴"。后来一些以此为业者,则呼之为"火寸"。以石敲火之法盛生后,必须有引燃物配合,所以"发烛"、"火寸"等助燃物的行业就逐步发展起来。 光绪初年,火柴还未盛行。当时取火技术又进了一步,用一种叫"火镰"的工具。这种火镰,缝皮为包,安铁为刃内装火石一片,火绒一团,如果要用火,取火绒豆许,放在石上,再用铁刃撞击,能发出火星,顷刻间就得火,是当时吸旱烟者不可离身之物。后来有了火柴,火镜、火石、火绒等物就逐渐衰落了,最后消失。

  • 荒岛生存怎样生火

      凸透镜。这个方法只适用于艳阳高照的白天,而且需要一定的时间。凸透镜可以用双目镜、照相机,或者望远镜瞄准具,或者用罗盘上的放大玻璃。将凸透镜调整好角度,使阳光能够集中在火绒上。拿着凸透镜保持这个角度,使光线一直照着一个点上,直到火绒开始冒烟,轻轻扇动火绒,或者朝上面吹气,使之燃烧起来,其后的过程就和上文说过的一样了。   电池。你也可以用电池来制造火花,不过技术取决于你使用的电池类型,如果是车辆电池,在正负极上各系一根金属线,将电池放好,金属线要能够够到火种。在靠近火绒的地方,将金属线两端裸露的部分相互接触,产生的火星会点燃火绒。   如果你有一片钢铁——例如刀刃——和一块打火石,你也可以制造火星点燃火绒。(你也可以用一块硬石代替打火石。)拿着打火石尽量靠近火绒,朝下敲击打火石,火星产生后会溅到火绒的中央。   弓和钻。这是生火最后诉诸的手段。你需要——   ● 一块0.6~0.9米、直径约为3.5厘米的硬木,这块硬木作为弓使用。   ● 一块15~23厘米长、直径约为1.2~2厘米的硬木,这块硬木作钻用。   ● 一块5厘米见方的硬木,作钻帽用。(贝壳或石头也同样可以。)   ● 一块软木(宽度和长度可以有不同)。   ● 一根绳子作弓绳用(鞋带或皮带也可以)。   火锯。这也是打火最后诉诸的手段。这种方法是将两块木头用力互相摩擦,软木或者劈开的竹子是很好用的火锯。

  • 用锯子据木头和用斧头砍木头,哪个更方便?

      个人认为如果比较粗的木头适合用锯子 比较细的适合用斧头 用斧头砍细的几下就断了 如果砍粗的砍得次数增长很快 不如锯子省力

  • 梦见整车木头 车装着木头 成车的木头

    梦见运送木头,干体力活的能发财。

    梦见成车的木头:是祥兆,所有的忧愁都会过去。 

    考生梦见整车的木头说明考试这次成绩差,下次才会好。

    已婚者梦见成车的木头要出远门,吉,但要小心行动。

    待业者梦见成车的木头说明您的财运不佳。

    梦见木材或是森林中伐倒在地的树木,表示你会有心愿得偿。

    梦见车装着木头:当你受到压力时,才会看清楚谁是真正支持你的朋友,工作上要懂得善用团队的力量,不要吝于释出自己的善意。

    女人梦见车装着木头要出远门,吉。

    考生梦见车装着木头说明考试成绩一般。

  • 怎么用洗衣粉生火

      这个东西很少有人可以知道,不过五六九零. so 我知道一个网站有的一个问题回答;

  • 中国古代是如何生火的?

      1.周代,钻木取火之法已经大行。古代所钻之木,一年之中,根据不同季节,还要随时改变。《周礼·月令》规定:春天用柳,夏天用枣杏和桑柘,秋天用柞树,冬天用槐檀,这叫"改火"或"更火"。因为,古人认为:只有根据木的颜色,与四时相配,才能得火,反之则不能得火。也就是说,每逢换季之时,就要改新火。到了南朝,当时仍行钻木取火,但取消过了"更火"这一风俗,不实行改木。   2.到了唐代,钻木取火之法,更加广泛流行。唐杜甫《清明诗》:"旅雁上云归此塞,家人钻火用青枫。"青枫是枫木,用于春日取火。崔元翰诗:"操舟众工立禁岸,湿橹钻火磨星红。"湿的木橹也可出火,说明凡木皆可出火。有趣的是每逢寒食节,为了纪念介子推,有禁火而寒食的习俗。因此,每年冬天保存下来的火焰熄灭了。到了清明,又重新钻木取火。唐代皇帝在每年清明日要举行隆重的赐火仪式,把新的火种赐给群臣,以表示对大臣的宠爱。   3.在周代,除木燧外,兼用金燧取火。《周礼》载:秋官避开炬,负责用"夫燧"向太阳取明火。夫燧,是古人在日下取火的一种用具。它是用金属制成的尖底杯,放在日光下,使光线聚在杯底尖处。杯底先放置艾、绒之类,一遇光即能燃火。因此,夫燧即金燧。另外,《考工记》记载了用金锡为镜,其凹面向日取火的方法。可见,我国在四千年前已有使用光学原理取火的技术了。   到了汉代,仍用金燧取火。当时也叫阳燧。即用铜镜向日取火,也用艾引火燃烧。到了宋代,仍然流行金燧取火之法。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一段详细的记载:用凹面铜镜放在太阳下,其光都聚向内。在离镜一二寸处,光聚为一点,大如麻菽,触物即着火。实际上这就是今天的凸面玻璃镜。如果我们拿这玻璃镜,向着太阳,镜也会聚如豆,再用易燃物放在底下,顷刻间即可得火。古代没有玻璃,故用金镜。现代的太阳灶就是从这一道理发展而来的。过去古人出门,身边都带着燧。因为那时的燧为尖顶杯,体积很小,都佩带腰间以备用。但以阳燧取火,有个不足之处,就是天阴或夜晚就不能取到火。故古人往往是"左佩金燧,内佩木燧"。这样,有太阳就以金燧取火,没有太阳则以木燧取火。   4.以石敲火:到了魏晋六朝,已经有以石敲火了。敲石所发的火,叫"石火"。潘岳诗:"烦如敲石火"。刘勰在《新论·惜时》中,曾形容人的短促一生,犹如"石火"。到唐时,敲石取火者更多。柳宗元诗:"夜发敲石火,山林如昼明"。白居易诗:"深炉敲火煮新茶,石火光中寄此身"。   古代以石敲火之法,是用铁片与石相撞,下面在放着"火绒",当火星落在绒上,燃烧时,再用"取灯"接引,即取得火。火绒,是艾或纸,加以硝水制成,揉之使软,极易起火。"取灯",北方叫"发烛",以褪皮麻秸做成小片状,长五六寸,涂硫磺于首,遇火即燃,用以发火。在南方,发烛则用松木或杉木制成。高士奇《天禄识余》中记载:"杭人刻松木为小片,其薄似纸,溶硫磺涂木片头,作为接火之用。   "宋时,民间劈小杉条,并染上硫磺,置之待用,一与火遇,迅即得火,人呼之为"引光奴"。后来一些以此为业者,则呼之为"火寸"。以石敲火之法盛生后,必须有引燃物配合,所以"发烛"、"火寸"等助燃物的行业就逐步发展起来。   光绪初年,火柴还未盛行。当时取火技术又进了一步,用一种叫"火镰"的工具。这种火镰,缝皮为包,安铁为刃内装火石一片,火绒一团,如果要用火,取火绒豆许,放在石上,再用铁刃撞击,能发出火星,顷刻间就得火,是当时吸旱烟者不可离身之物。后来有了火柴,火镜、火石、火绒等物就逐渐衰落了,最后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