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社交禁忌

  • 社交场合穿着有哪些禁忌

      服饰及其礼节   1.要注意时代的特点,体现时代精神;   2.要注意个人性格特点   3.应符合自己的体形   三 白领女士的禁忌   禁忌一:发型太新潮   禁忌二:头发如乱草   禁忌三:化妆太夸张   禁忌四:脸青唇白   禁忌五:衣装太新潮   禁忌六:打扮太性感   禁忌七:天天扮“女黑侠”   禁忌八:脚踏“松糕鞋”

  • 在社交领域,哪些重要的话题是禁忌

      不要去打听对方的隐私吧   比如你去问对方的工资什么的   对方肯定是不太好回答的不要强人所难

  • 日本社交礼仪需要注意哪些?还有怎样和日本人沟通

      日本人见面时多以鞠躬作为寒暄的表达方式。根据场合的不同,鞠躬的角度也有从轻微点头到九十度鞠躬的很大区别。在有设有榻榻米(日式草席)的房间进行寒暄时,日本人多是跪坐在榻榻米上以鞠躬问候开始的。关于鞠躬的角度,当对方是比你社会地位高的人时,鞠躬的角度应该比对方更低、行礼的时间更久一些。不过,初来日本的观光客,能够亲切的进行通常的点头寒暄就ok了。另外,鞠躬也是用来表达谢意或者歉意的一种方式。比如在请别人帮忙或者要求别人做事的时候。日本人之间没有见面握手的传统习惯,不过国际交往频繁的现代社会,日本人有时也会呼应外国人的握手问候习惯。去日本人家的时候,应该在主人家的门口脱掉鞋,换上主人家的拖鞋。进日式榻榻米(日式草席)房间时,拖鞋也应该脱掉。另外,在使用卫生间时,经常会看到卫生间内有放着专用拖鞋,这时应该将自己的拖鞋脱在卫生间的门外,换上卫生间专用的拖鞋。在日本,日式餐馆和传统日本家庭内设置的是日式矮桌和坐垫。如果您希望了解更多请访问我们关于入坐的技巧与规则页面以了解更多信息。有传统矮桌的餐馆 “我要开始用餐了”和“承蒙款待了”   在日本,开始用餐之前会很虔诚的说itadakimasu(我要开始用餐了),在吃完后要说gochisosama (deshita) (承蒙款待了)。共同进餐在日本家庭和餐馆(如小酒馆)里,点几种菜,大家一起吃的时候,您应该用公用的筷子从大盘子里夹一些食物放到您自己专用的盘子里吃。筷子   正确的使用筷子是日本餐桌礼仪重要环节,具体筷子的使用方法请查询使用筷子。餐桌须知 在公共场合擤鼻涕的动作应该尽量避免,特别是在餐桌上。 盘子里的食物尽量吃干净。 用餐过程中,以及用餐前后,避免谈论洗手间或令人倒胃口的话题。 尽量避免打嗝等行为。 用餐后,把使用过的餐具放回用膳开始时的位置,包括把餐碗的盖盖好,把筷子放回到筷子盒或纸袋。 了解更多关于筷子使用规则的页面。 饮酒须知   喝含有酒精的饮料时,日本人习惯为对方斟酒,而不是自斟自饮。所以在日本喝酒时您也可以入乡随俗的常去看看朋友的杯子,一旦他们的杯子快空了,就给他们斟上一些酒。同样,如果朋友要为您斟酒,那就迅速喝空酒杯,并且拿起酒杯接受朋友的好意吧。在一些高级餐馆里,比如提供怀石料理的日式餐厅(日本大餐),喝醉酒被视为是一种很失态的行为。在异国他乡,即使在普通的小酒馆也该尽量避免喝醉酒而引起的不愉快。用餐开始,大家通常说这“干杯(kanpai)”,然后举杯共饮。这个时候应该避免讲中国话“请,请(ching,ching)”因为“请(qing)”的发音,很容易被日本人听为“qin”,而日文发音“qin qin”,是男性生殖器的意思。如何吃… … 米饭   吃米饭时一只手拿碗,另一只手拿筷子,把碗举到嘴边吃。与寿司不同,白米饭一般是不会同酱油一起食用的。… 寿司   小盘子中倒入酱汁。注意用多少就倒多少,在资源并不丰富的日本,浪费被视为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一般来说,不用在酱汁中加入绿芥末,因为除了一些不需要配芥末食用的寿司以外,大部分寿司中都有添加绿芥末。如果您喜欢自己加芥末,礼貌的做法是加少量,这种做法也是对制作寿司的人的尊重。如果您不太喜欢芥末,可以事先说明,叫一些不含芥末的寿司。吃寿司,最好一口一个。分为几次吃的话常常会破坏食物的精美外形。另外,您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用手或者筷子吃寿司。如果是握寿司,把一片倒立浸入酱油,鱼肉部分向前。有几种新的握寿司不应该被浸入酱油,例如腌过的。如果是军舰寿司,正确的食用方法是倒小量的酱汁在寿司的上面,而不是把寿司浸入酱汁。… 生鱼片   将酱汁倒进准备好的小碟子中。可以在生鱼片上放一些芥末,但不宜太多,因为这会破坏鱼片的原味,还有可能会冒犯到作寿司的师傅。吃的时候,把生鱼片夹起蘸酱汁。另外有一些生鱼片需要和姜末一起品尝,而不是芥末。… 大酱汤   端起碗来喝汤,用筷子将里面的汤料夹起来吃。… 面条   用筷子将面条送入口中,并且可以有节奏的吸食。在日本吃面条出声音是正常的,不会被认为不礼貌,所以您可以大胆的啧啧的吃面条,周围的日本人都是这个样子的。喝面汤时,可以用店家的汤勺,也可以直接端起碗来喝。日本拉面,汤的味道非常好,笔者个人总是先尝一口汤再吃面的。… 日式咖喱饭   (以及米饭和菜混在一起的其他食物)像日式咖喱饭那样的大米食物,由于是白米饭上盖菜(例如大碗盖饭),饭菜掺着吃,所以用筷子夹起可能会比较不顺手,所以您可以选用勺子吃。… 大块食物   (例如油炸大虾、豆腐)用筷子分开食物,吃上一口,然后把剩下的放回您的盘子里,根据您自己的节奏享用美食。   这些是需要注意的问题,其实在聚会多和外国人打交道会学到更多实用的东西,下一个六点一刻吧,希望帮到你。

  • “汉族”的社交礼仪

      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古老民族,由于其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所以风土人情多姿多彩,丰富异常。汉民族的文化心理是经过几千年的积淀,逐渐形成的。虽然近百年来各种现代文化思潮的输入,使这种传统文化心理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可是它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这就在人们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形成了汉语所特有的语用特点。 首先,以农业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统治了中国几千年,这种封建的宗法社会,在民族心理上造就了两个特点:一是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二是对等级差异的强调。因此在言语交际上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讲究亲属称谓的使用,长幼辈分的严格区别。 在西方可以看到晚辈对长辈直呼其名的情况,这在中国人的交际中是不允许的,对亲属中的长辈,交谈时都必须使用称谓,这是有礼貌、有教养的表现。而且亲属称谓还作为一种尊称,大量用于非亲属的交谈者身上,如称叔叔、伯伯、奶奶、阿姨,被认为是对对方的尊敬,表示关系的亲密。 重视长幼的宗法观念被移用到社会的人际关系,就变为等级观念。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提倡长幼有序、尊卑有序。所以人们对有官职的谈话对象历来有以职务相称的习惯,在古代这就被认为是敬称。在交际中为了抬高对方的地位,往往就压低自己,于是有了一批与敬称相对的谦称,如贵姓--敝姓、府上--寒舍、贤弟--愚弟、大作--拙作、高见--愚见、浅见。 其次,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不突出个人与个性,而强调群体。这也是与封建社会的宗法关系相连的,它与西方以自我为中心,强调独立的人格、个性,推崇个人的成就和荣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因为如此,中国人为了强调人际关系的亲密,常用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的谈话者;中国人见面后常以对方的私人生活作为问候的内容,如见面问“吃了吗?”倒不是真正担心你会挨饿,仅仅是表示关心,表示亲热。 至于问你工资多少,多大年龄,有无对象,或有几个孩子一类的问题,在中国人看来也是密切人际关系,联络感情的表现,是所谓的东方式的人情味,而在西方人看来则似乎有了干涉别人“隐私权”的嫌疑。 汉民族对性和性别问题上的保守传统也造成了男女性别在言语交际中的用语差异。一般说来,男性用语比较直率、随便,女性用语比较含蓄、庄重。用与性有关的字眼骂人,在男性中的出现率远远超过女性。因为传统观念虽然也认为男性使用这些字眼并不文明,但似乎能得到普遍的谅解,而女性使用了就非常不成体统,似乎理所当然应受到社

  • 印度人的基本社交礼仪有哪些?

      传统的见面礼   印度人在见到熟人和客人时都双手合十,举于胸前,并面带微笑地道一句"纳玛斯戴"(Namaste)。这是印度的传统见面礼。"纳玛斯戴"在印度语中是一个表示吉祥和尊敬的词语。印度人在见到自己最敬重的人时则要行触脚礼,即见面后俯下身去触对方的脚,然后再摸一下自己的额头。这是表示对尊敬者的最高礼节。   印度礼仪   现代的城市居民见面时更多地是行握手礼。但千万要注意的是,决不能伸出左手和别人握手,因为印度人认为左手是不洁的(上厕所时用左手掬水清理排泄物),用左手握手被视为是对人的不敬和污辱。   印度人的家里一般都铺有一块地毯,客人和主人均席地盘膝而坐,即"结跏趺坐",将两脚交叉叠放于两腿之上,双手放在双膝上。现在城市居民更多地使用沙发和椅子,但仍有不少人爱在沙发上盘膝而坐。   剃发礼   按照传统的习惯,印度教徒的家庭在男孩满三岁时要举行剃发礼。   剃发仪式要请祭司、理发师和亲友参加。父母把孩子抱进搭起的彩棚里,放在父母身旁。仪式由祭司主持,祭司在男孩身边画一个正方形,用红砂土画上图案,并撒上大米。然后让男孩坐在图的旁边,由理发师剃发。印度教徒的剃发礼并不将头发全部剃掉,要保留一缕头发。     婴儿命名礼   婴儿出生后,父母经过仔细推敲、斟酌,会给婴儿起一个美好、吉祥、动听的名字。名字起好后,父母将在孩子出生后第十天举行命名仪式。   举行仪式前,要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母亲和婴儿也要沐浴洁身。举行完宗教仪式后,婴儿的母亲用洁净的布将婴儿包好,交给婴儿的父亲。父亲将婴儿贴在胸前,告诉孩子,父亲在给他起名。母亲则向着太阳祈祷。然后父亲附在婴儿的耳朵边:“你是神的信徒,你的名字是×××。”这时,在场的祭司和亲友则会说:"这是一个美丽的名字。"然后祭司为婴儿祝福。婴儿的父母招待祭司和亲友吃过饭后,众人才散去。     佩圣线--高种姓的标志   在印度,经常可以看见一些男子手腕上戴有白色的线圈,这就是印度教高种姓佩戴的圣线。按规定,只有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这三个种姓才有权利戴圣线,道陀罗和贱民是不能戴圣线的。圣线由三股线拧成,婆罗门的男孩戴棉线圣线,刹帝利的男孩戴亚麻圣线,吠舍的男孩戴毛线圣线。男孩子首次戴圣线时举行戴圣线仪式。一般由婆罗门祭司口诵经

  • 德国的社交礼仪有哪些?

      ⑴社交礼仪德国人勤劳、朴实、有朝气、守纪律、好清洁、爱音乐。德国人在人际交往上对礼节非常重视。与德国人握手时,有必要特别注意下述两点。一是握手时要坦然地注视对方,二是握手的时间宜稍长一些,晃动的次数宜稍多一些,握手时所用的力量宜稍大一些。重视称呼,是德国人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鲜明特点。对德国人称呼不当,通常会令对方大为不快。⑵服饰礼仪德国人在穿着打扮上的总体风格是庄重、朴素、整洁。在一般情况之下,德国人的衣着较为简朴。男士大多爱穿西装、夹克,并喜欢戴呢帽。妇女们则大多爱穿翻领长衫和色彩、图案淡雅的长裙。德国人在正式场合露面时,必须要穿戴的整整齐齐,衣着一般多为深色。在商务交往中,他们讲究男士穿三件套西装,女士穿裙式服装。德国人对发型较为重视。在德国,男士不宜剃光头免得被人当成“新纳粹”分子。德国少女的发式多为短发或披肩发,烫发的妇女大半都是已婚者。⑶餐饮礼仪德国人的主食为肉类、马铃薯、色拉等。在肉类方面,德国人最爱吃猪肉,其次是牛肉。以猪肉制成的各种香肠,令德国人百吃不厌。在饮料方面,德国人最欣赏的是啤酒。德国人在用餐时,有以下几条特殊的规矩。其一,吃鱼用的刀叉不得用来吃肉或奶酪。其二,若同时饮用啤酒与葡萄酒,宜先饮啤酒,后饮葡萄酒,否则被视为有损健康。其三,食盘中不宜堆积过多的食物。其四,不得用餐巾煽风。本段文字摘自:《礼仪的力量》作者: 詹洋

  • 去日本旅游的注意事项和禁忌?(详细)

      带个4千块就差不多了,信仰忌讳   日本人大多数信奉神道和佛教,他们不喜欢紫色,认为紫色是悲伤的色调;最忌讳绿色,认为绿色是不祥之色。还忌讳3人一起“合影”,他们认为中间被左右两人夹着,这是不幸的预兆。日本人忌讳荷花,认为荷花是丧花。在探望病人时忌用山茶花及淡黄色、白色的花,日本人不愿接受有菊花或菊花图案的东西或礼物,因为它是皇室家族的标志。日本人喜欢的图案是松、竹、梅、鸭子、乌龟等。   语言禁忌   日本人有不少语言忌讳,如“苦”和“死”,就连谐音的一些词语也在忌讳之列,如数词“4”的发音与死相同,“42”的发音是死的动词形,所以医院一般没有 4和42的房间和病床。用户的电话也忌讳用“42”,监狱一般也没有4号囚室。“13”也是忌讳的数字,许多宾馆没有“13”楼层和“13”号房间,羽田机场也没有“13”号停机坪。在婚礼等喜庆场合,忌说去、归、返、离、破、薄、冷、浅、灭及重复、再次、破损、断绝等不吉和凶兆的语言。商店开业和新店落成时,忌说烟火、倒闭、崩溃、倾斜、流失、衰败及与火相联系的语言。交谈中忌谈人的生理缺陷,不说如大个、矮子、胖墩、秃顶、麻子、瞎聋、哑巴等字眼,而称残疾人为身体障碍者,称盲人为眼睛不自由者,称聋子为耳朵不自由者等。   行为禁忌   日本有纪律社会之称,人们的行为举止受一定规范的制约。在正式社交场合,男女须穿西装、礼服,忌衣冠不整、举止失措和大声喧哗。通信时,信的折叠、邮票的贴法都有规矩,如寄慰问信忌用双层信封,双层被认为是祸不单行;寄给恋人信件的邮票不能倒贴,否则意味着绝交。日本人在饮食中的忌讳也很多:一般不吃肥肉和猪内脏,也有人不吃羊肉和鸭子;招待客人忌讳将饭盛过满过多,也不可一勺就盛好一碗;忌讳客人吃饭一碗就够,只吃一碗认为是象征无缘;忌讳用餐过程中整理自己的衣服或用手抚摸、整理头发,因为这是不卫生和不礼貌的举止;日本人使用筷子时忌把筷子放在碗碟上面。在日本,招呼侍者时,得把手臂向上伸,手掌朝下,并摆动手指,侍者就懂了。谈判时,日本人用拇指和食指圈成“O”字形,你若点头同意,日本人就会认为你将给他一笔现金。在日本,用手抓自己的头皮是愤怒和不满的表示。   社交禁忌   日本人送礼时,送成双成对的礼物,如一对笔、两瓶酒很受欢迎,但送新婚夫妇红包时,忌讳送2万日元和2的倍数,日本民间认为“2”这个数字容易导致夫妻感情破裂,一般送3万、5万或7万日元。礼品包装纸的颜色也有讲究,黑白色代表丧事,绿色为不祥,也不宜用红色包装纸,最好用花色纸包装礼品。日本人接待客人不是在办公室,而是在会议室、接待室,他们不会轻易领人进入办公机要部门。日本不流行宴会,商界人士没有携带夫人出席宴会的习惯。商界的宴会是在大宾馆举行的鸡尾酒会。日本人没有互相敬烟的习惯。进入日本人的住宅时必须脱鞋。在日本,访问主人家时,窥视主人家的厨房是不礼貌的行为。在日本,没有请同事到家与全家人交往的习惯。日本人从来不把工作带到家里,妻子也以不参与丈夫的事业为美德。

  • 我想问问关于日本人在过生日的时候,送礼物有什么禁忌么?

      在日本,结婚和过生日的时候,会经常送人礼物,但实际上,有些礼物是不能乱送的,如果不了解这些送礼物的禁忌,很可能会非常失礼。   首先,尽量不要送令人有不好的联想的东西,比如说,在送结婚礼物的时候要尽量避免送让人联想到分离、破碎的刀具和陶器。在祝贺乔迁新禧的时候要尽量避免送与火相关的东西。而且在送礼物的时候还要注意避开4和9等数字,4和9会使人联想到“死”和“苦”。   另外,还有一些礼物乍看起来好像很实用,但因为其内在含义在有些时候作为礼物也是不太恰当的。比如鞋和袜子就有“补进亏空”的含义,像学习用具就有督促对方好好学习的意思,这些东西如果要是送给上司或长辈的话就很失礼,送给部下的话就没有什么不妥了。   其实,在国外送礼物也有很多禁忌,比如说中国人就很忌讳送钟表,中文钟表的“钟”发音和送终的“终”一样。同样,也不能随便送伞和扇子,这两种物品都有绝交的含义。像这样的礼节,因民族和宗教的差异各国都有所不同,即便是在同一个国家也可能会有好几种规则,海外的国家比日本更加重视花的物语,所以在送花的时候一定要多加注意。

  • 日本的人名是根据什么起的?

      日本人的姓名   关于汉字的音读与训读:大家都知道,古代的日本是没有文字的,直到汉字传入日本之后,日本人才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但在出现之前,日本早就有了自己的语言。汉字传入后,日本人把自己原有发音加在表意的汉字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语言系统。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问题,因为汉字传入时也带来了自己的读音,而当时中华文化的强大影响力也使日本人不可能轻易舍弃,所以同一个汉字的汉语读法也被保留了下来。这样一来,日语中的汉字一般就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发音了,日本原有的那种发音被称为音读,由汉语转化而来的被称为训读。   日本人的姓名中也是音读与训读混用,在感觉中,一般说来,姓中的训读用得比较多,而名字里多用音读。   常见姓:田中(たなか)中山(なかやま)山口(やまぐち)山田(やまだ)山崎(やまざき)中田(なかだ)黒田(くろだ)中村(なかむら)藤崎(ふじさき)藤原(ふじはら)佐藤(さとう)伊藤(いとう)竹野(たけの)竹中(たけなか)佐竹(さたけ)佐々木(ささき)铃木(すずき)川口(かわぐち)徳川(とくがわ)织田(おだ)山本(やまもと)本田(ほんだ)……   在日本人的姓中,恐怕最常用的就是“田”、“中”、“山”、“川”、“藤”、“竹”、“本”、“佐”等字了。   从中不难看出,日本人的姓和自然有着很大联系。   如表地形的汉字:“田(た)”、“山(やま)”、“川(かわ)”,还有“崎(さき)”、“岛(しま)”“野(の)”等,这些字的读音在名字中出现时读音是比较固定的,几乎只用训读,看见它们只管大胆地读就可以了;表自然植物的汉字:藤(ふじ)、竹(たけ)、松(まつ)、木(き)、桂(かつら)、本(もと)……当然也少不了女孩子常用的名字“桜(さくら)”啦。这一类的字也多用训读,但有例外,比如“藤”除了训读的“ふじ”(藤原ふじはら)之外,还有音读的“とう”(佐藤さとう)。而“本”字在“山本”中读“もと”,在“本田”中则读“ほん”;表方位的汉字:“中(なか)”、“左佐(さ)”、“上”、等。“中”和“左”比较简单,不用多说。但一些含有“上”的名字必须注意,如果“上”是名字中的第一个字,一般读成“うえ”,如“上杉(うえすぎ)”;如果出现在后一个字,就要读作“かみ”了,如“三上(みかみ)”“村上(むらかみ)”。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个汉字的读音中第一个假名是有相应的浊音的话,那么根据这个字在姓中的位置不同会发生音变。像“田”、“川”、“崎”、“岛”……中的“た”“か”“さ”“し”都是这样,如果不是出现在第一个字中就要变成浊音(也就是在上面加上两点啦),如“田中”里的“田”读作“た”,而“中田”里的田就要读作“だ”。 与姓比起来,日本人的名字就显得更加没有规律了。父母给自己的孩子取名时都希望取一个与众不同的名字,所以就算是同一个汉字,具体怎么读音都由父母决定,反正日语中的多音字比汉语里还多。最离谱的是有的人取名时还把汉字和假名分开,完全割裂了文字与发音的联系……下面列举的是一些名字中比较常见而且读音比较固定的汉字。   女子常用名   ~子(こ) ~美(み) ~惠(え) ~奈(な) ~沙(さ) ~百合(ゆり) ~香(か) ~铃(れい) ~丽(れい) ~佳(か) ~霞(かすみ) ~茜(あかね) 京(きょう)……   男子常用名   ~郎(ろう) ~助(すけ) ~健(たけし、けん) ~一(はじめ、いち) ~也(や) ~哉(さい) ~之(の) ~卫门 (えもん)……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一字多音以外,一音多字的情况也很普遍,所以有时候就算知道对方名字的发音也很难知道具体是哪个汉字。比如“たけし”这个读音,对应的常用名字有“武”、“猛”、“毅”、“健”、“刚”、 “雄”、“洸”、“健也”、“武石”、“刚司”、“武志”、“武史”、 “健之”……随便算一下,居然有二三十个之多,恐怖吧。

  • 日本和韩国民俗文化(传统文化、习俗、禁忌等)的异同。

      日本的民俗文化80%雷同于或者源于中国,韩国只有40%。日本在唐朝时就开始从中国全方位引入中土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日本文化就是唐朝文化的延续,各朝对待日本还是比较客气的,以沟通安抚为主,直到明朝,双方的交流还是比较频繁的。韩国由于地缘接近于中国,各朝各代基本上以武力统治为主,所以这个民族比较排斥中原文化,以至于现在在文化历史上韩国人拒不承认中国文化对其的影响。事实上韩国和朝鲜的民俗文化仍然源自于中国,这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