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吕相生图

  • 律吕的历史源泉

      乐理是西乐概念,传统音乐基本与之相对应的是“律吕”或“乐律”。讲律吕起源,就是要论述传统乐理的产生。南宋蔡元定《律吕新书》引刘昭《汉后志》曰:“伏羲作易,纪阳气之初,以为律法,建日冬至之声。以黄钟为宫,太簇为商,姑洗为角,···”又引曰:“截管为律,吹以考声,引以侯气,道之本也。”(《律吕新书卷二·律吕证辨》)班固《汉书·律历志》说:“黄帝使泠纶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解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筩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比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至治之世,天地之气合以生风;天地之风气正,十二律定。”《尚书·尧典》载:“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又曰:“我欲闻六律,五声,八音,···”从文献记载来分析律吕起源,刘昭以为起自伏羲氏,班固认为始自黄帝。关于伏羲氏、黄帝,《周易》、《史记》等可靠典籍都有明载,确有其人自然不存在问题。至于他们是否确定律制,因为只是班固、刘昭等人在史书中论及,而缺少更多资料相互参证,所以尚不能断定。今文《尚书》是儒家根本经典,其可靠性历来举世公认,至今尚无人能举出确凿证据动摇其真实性。其首篇《尧典》记载虞舜命夔典乐,本身即具备相当可信性,而且有其他史料可以参证:《礼记·乐记》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吕氏春秋·察传》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史记·五帝本纪第一》曰:“(舜)以夔为典乐,教穉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综上所述,律吕至迟产生于虞舜时,距今历史应在四千年以上。

  • 有无相生的有无相生

      有表示多,表示大,无表示少,表示小。西瓜籽小,可以长出大西瓜。大西瓜吃了,只剩下西瓜籽。这就是所谓的: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出处】《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 第四十章》)这也是道的本质决定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道的本质就是自然。老子讲的道、自然,其实就相当于基督教的上帝,更是伊斯兰教的安拉,造就了万物,是自然的化身。但区别在于,道不是人格化的神,不像上帝那样有人的形体、有灵魂、有意志、有性格的最高存在,也不象安拉那样完全神秘化,而是实实在在的宇宙真理。老子认为有与无并不矛盾,是如阴阳、静动一般,既相互对立统一又能相互依存转化。有无同出于道,有与无,兼有宇宙论和本体论的意义。(1)有与无就象东方与与西方那样相反相成,而不是相互否定。(2)由有而见无,由无而见有,有无相互对照。(3)任何事物在变化过程中都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有与无相继替代与变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无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有可以转化为无,无可以转化为有。矛盾即对立统一,对立面之间亦可相互转化,也就是说,归根结底,有无的对立统一关系是道自身的表现,所谓有与无都只是关于道之存在形式的描述而已。

  • 什么是律吕式洋琴定弦法?急用.

      两桥洋琴,又叫扬琴(江南)、蝴蝶琴(广东)、瑶琴(潮州)、文琴(贵州)、七音琴(四川) 。因为它是在明末,由外国(两伊、东欧)传入的,所以叫"洋"琴。相对於现代国乐用的多桥大洋琴,我们把两桥洋琴,叫做小洋琴。   小洋琴在民间,多用在说唱音乐的伴奏上;如Si川洋琴>、、、En施洋琴>、、、Bei京琴书>、、、Yu林小曲>、、、Chang德丝弦>、、、Bei影调>、、....均以洋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国乐器里洋琴的历史可算最短,但近代型制上的发展变化却最大。因此介绍洋琴不得不就其定弦、型制、琴竹、用弦、技法...之改革上,加以介绍。型制、定弦之改革。   小洋琴因为只有自然音(钢琴的白键),不能转调,所以很早就有上下弦半音定弦法,及左右半音定弦法的改革,以获得变化半音来转调,但基本上因桥数都没有增加,所以演奏、制作均很困难。   如五十年代,天津音乐学院郑宝恒(山西,1924─)与张子锐、赵立叶、天津乐器厂合作 ,於1953─1954年共同制作两桥式十二平均律律吕式大洋琴,即於两桥间采半音调弦法,有高音、低音两种洋琴,均仍为两桥。   郑宝恒再与袁静芳、芦宝林合作研制第二代全律活马大洋琴。七十年代,郑宝恒发明低音弦罩,使低音可得较厚之琴棰效果。民国48年,北京中国广播艺术团民乐团,乐改组组长杨竟明(安徽1918─)制作三桥变音(滚轴)洋琴,可以临时变半音转调,号称快速转调洋琴;民国50年,又制作四桥变音洋琴;民国60年,再制作401五桥变音洋琴;於民国68年以下列三大发明获奖,为洋琴音域、微调、转调三大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   (一)采用五二多排并列式:解决了张力问题,以四桥并列取代传统之两桥,横向定音 阶,增加音域。左右两桥由八度定弦法,改纯五度定弦法;上下两弦定音由自然音定弦法,改大二度定弦法,解决转调问题,而且各调音位相同。   (二)采用变音滚轴与推滚承轴、变音槽:解决微调或半音变化问题。   (三)采用分(高低)层滚轴板:解决增加变音槽後之音质问题。   1978年,北京民族乐器厂举办洋琴改革会议,建议取消临时变调滚轴。以後武汉音乐学院桂习礼(江西1942─)据此与北京民族乐器厂李江、周靖石师傅(1938─)研制成501大洋琴,於高低音区加进半音调弦法,进一步彻底解决高低音转调问题。(台湾已可接受的501,在大陆并不受欢迎,大体上仍延用401的奏法),弦轴彷钢琴用细螺纹,以增加抓力,防止跑弦。琴内加钢棍牵柱及双梆结媾,以抵销琴弦张力及结合洋琴架,加装脚踏制音器後,叫505洋琴。   发展为全律活码大洋琴後,桥码独立(且悬空离开面板)可各别调整高度以微调音高或音质、制音器改为双档(全制音或部份制音)。   1975年长影乐团夏殿全,与长春乐器厂合作创制加筝洋琴。由四桥洋琴与十三弦筝组合构成。1980年吉林省歌舞剧院赵德林(1941-吉林),与苏州民族乐器一厂蒋柏松合作创制A─1型加筝电子洋琴。由六桥洋琴与三组双码十八弦筝组合构成。并创作A─1型加筝电子洋琴曲Jiang木排>。   1980年中国渖阳前进歌舞团,谷成忠(1947-辽宁)制作洋琴止音器。   1980年洪建国、王汉明制作双弧面洋琴。   1980年贵州毕节黔剧团张正周创制合音洋琴。   1981年上海音乐学院洪圣茂(1940-上海)与上海民族乐器厂设制八一型洋琴。   1985年牛兰东发明, 於505洋琴的低音脚踏制音器上加装泛音橡胶棰。   1985年张锐发明洋琴颤音器,可以杠杆原理,用压放滚轴承的方式,产生滑音。   1986年北京乐器研究所张天铎(1940-北京),研制电洋琴。   1987年内蒙古哲里木盟艺术学校,李成文发明微调滚轴。   1987年中国渖阳前进歌舞团谷成忠(1947-辽宁),与北京民族乐器厂合作,创制星海牌多功能电子洋琴。     琴竹之改革   传统小洋琴之琴竹,大都过软,不利快速演奏。因此大洋琴大都采用较硬的琴竹 ,并且讲究头材质之变化,以控制音质、音色。   双音色琴竹:有正反两个棰头,以代替音色变化时之快速换竹。   合音琴竹:有上下两个棰头,以演奏大三度合弦。   三头琴竹:兼具上述两项功能。   钢丝拨子琴竹:郑宝恒创用,以利竹尾拨竹奏法。   练功木琴竹:1988年桂习礼制作。   洋琴练习板:1990年洪建国制作。     琴弦之改革   1985年1月桂习礼与北京提琴厂苏珍素,合作制作851银色洋琴缠弦。紫铜丝缠绕钢丝後再以镍钴锰铜合金丝缠绕,以求音色之刚柔并济。每音用一号弦,避免一弦用在数音的不合理、不科学、不专用切缺陷。     洋琴之特色   擅长大跳、琶音、座音、(半音)音阶回旋摹进等之快速演奏。民间传统上非常重视加花装饰润饰奏法,即以此特色为条件前提。合弦奏法、单手带轮、双手分奏复调亦为洋琴之特色。但洋琴是直嗓子,是少数无余韵变化的中国乐器。   技法之改革:   针对洋琴的缺陷,六十年代(1962),郑宝恒摩仿檀香山吉它,用滑音指套创新推拉滑音及揉压奏法。   民国71年,西安音乐学院王沂甫(辽宁1917─),与郭年利制作快速升降音洋琴。从民国24年开始至民国49年,先後发展拨奏、勾弦、单竹和音、颤竹、滑竹、揉弦等八大技巧。   洋琴曲之流派   1920年易其仁编著Pu>。丘鹤俦(广东1880─1942)1921年出版、、Bi读增刻> 、(1928)、Guo乐新声>、等粤曲书谱。曲目有、Shi子滚球>、、、Man>等。有许多为采用左竹法处理的曲目。其所创用的洋琴竹法符号,在工尺谱系统下,有 表示节奏的作用,原理同南管琵琶符号,後为香港乐思及台湾江菊松编著中延用。丘鹤俦并提出"竹法十度" 说。严兴堂(老烈、广东)编作有、、Lian环扣>、、等广东洋琴名曲,多用座音衬打法。是粤曲中最早有署名的作品。   1926年吕文成出版。1939年陈俊英出版Jie径>。1954年陈德钜出版。   以上为广东洋琴曲之最早来源。   四川曲艺家李德才(成都1903─1982)采用七弦洋琴,创编、Ling>、等四川洋琴曲。并擅长自打自唱Qiu江>、、等曲。其中用座音切分法奏出打鼓的效果最为有名。另有易德全等人。被称为四川洋琴曲。

  • 十二生肖属虎和属什么相生。,,

      最好是猪,然后是马。

  • 金和金是相生还是相克

      五行属性相同视为比和,阴阳没有比和,比肩劫财是八字的概念

  • 五度相生律的基本概况

      五度相生律以一音为基音,然后将频率比为3:2的纯五度音程作为生律要素,分别向基音两侧同时生音。下面以C为例,来阐述五度相生律的生律原理。假如C为基音,按照五度相生原理向上可生出G、D、A、E、B,向下可生出F、降B、降E、降A、降D、降G,将连同基音在内的十二个音写在一个八度之内。 在论述五度相生律的同时,不禁将其与曾侯乙编钟联系在一起,曾钟横列各音的排列体现了五度相生律的生律结构。以曾钟基列为例来说明此问题。首先从曾钟基列C音下方的F、降B两音入手,根据测音得知F、降B两音距C音分别为498音分、996音分,这绝非由三分损益法而来,因为按照三分损益法无法得到此音,此两音只能通过C音连续向下纯五度生律才能得到,通过上面对五度相生律的介绍,得知五度相生律获得此两音的方法亦是如此;而曾钟基列C右边的音(如G、D、A、E)与五度相生律以一音为中心向右侧生律的原理基本相同。因此根据两者的时间先后,大胆推测曾钟所体现的生律原理早已孕育有五度相生律的雏形。在此,就五度相生律的生律要素纯五度(隔八律),讨论一下有关中国古代将三分损益法称为“隔八相生”这个问题。将三分损益法称为“隔八相生”欠妥,尽管三分损益法由母音向上生五度音时,两律之间确实隔开八律,但向下生四度音时,却只隔开了六律,将三分损益法称为“隔八相生”,有以偏概全之过。而王光祈先生在其著作 《王光祈文集·音乐卷》中将此生律法称为“进八退六制”,符合三分损益律生律原理。相对于五度相生律来说,无论是从基音向上生律,还是向下生律,都以纯五度作为生律要素,倒符合“隔八相生”之称,因此更同意将五度相生律称为“隔八相生”。当然,在中国历史上将三分损益法称为“隔八相生”的传统由来已久,但面对其糟粕不能盲目守旧。

  • 火木相克还是相生?

      你好,火和木是相克的,这个是相克   五行相生: 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五行相克: 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 儿子和爸爸不相生怎么办

      没有这个道理的   你是怎么知道的啊   告诉你的人   可能是有办法的

  • 有息息相生这个词吗?

      有这个词,表示相互间促进的关系。

  • 属蛇和虎相生吗?

      属蛇和属虎的犯六害,这种相害,实际上是对相合的五行起了一个破坏作用, 所以相害的属相结成恋人或夫妻,会无事生非,经常吵架,影响感情,有的最终走向分手或离婚。   “蛇遇猛虎如刀断”,属蛇与属虎的是“寅巳相害”,化解的办法是在结婚择日时,选带酉、丑、午、戌的吉日,或者属蛇的找个属鸡或属牛的伴郎或伴娘,属虎的找个属马或属狗的伴郎或伴娘。 或者在生子时生属马或牛的子女,或者在风水上选择主卧室在正西或西北为吉星的户型。或者家里摆放或主人佩带马或牛生肖,其中蛇佩牛、虎佩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