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的民风民俗

  • 关于羌族民风民俗的手抄报

      春节舞龙、舞狮,在惠州的历史已十分悠久。自古以来,从正月初一至正月半(即正月十五),龙队、狮班穿街过巷,天天热闹非凡,颇有惠州的地方特色。 搜索   传统的舞龙、舞狮活动由民间自发组成,多为一街一龙,武班、乡村舞狮。   民间的舞龙具有典型的广东风格。所舞的龙自己扎造。龙头主骨架由竹料扎成,外表糊纸上漆,彩布作龙身,整条龙长达13丈,约合42米。舞龙时,最前面由日月牌、匾额、宫灯、扮色队(化装成历代的民间故事人物),鳌鱼、凤、狮、杂水(由人扮装的鱼虾蟹蚌等)在前面引路,最后才是活灵活现的龙。一路鼓乐不断, 一路鼓乐不断,人数从多,浩浩荡荡,穿街过巷,满城轰动。龙过之处,不时有长者带子、孙在龙的肚子下钻来钻去,谓“钻龙架”, 意思是望子成龙,舞龙时的“钻龙架”、“猎龙公”、“派龙贴”等民俗,颇有的地方特色。   民间的舞狮活动与舞龙有相同的特点。把狮扎好后,先到元妙观“开眼”,并进行“抢青”活动。新春的第一天清晨,各路狮队由师爷携匣领路,狮子、锣鼓镲钹、手持各种冷兵器的武术队伍依序表演,所到之处,店家、住户鞭炮相迎,并封红包,热热闹闹,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才告一段落

  • 民风民俗的布依族

      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而那里的景颇族人民喜欢在春节前举行打靶活动,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 云南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景观:从’99世界园艺博览会举办地的省城昆明,到“风花雪月”的大理名胜;从高原水城丽江、神奇的“香格里拉”—中甸,到孔雀曼舞的西双版纳;从“天下第一奇观”的石林、千姿百态的元谋土林,到世所罕见的“三江”并流,江狭水凶的虎跳峡、、、这些迥然相异的山川景色,如一个天然的自然博物馆,每一位来到这里的游客,都会深深地感受到这是一块博大而充满激情、深邃而富有魅力的神奇之地。     美丽、富饶的云南,是祖国西南边疆的一块宝地,它土地辽阔、山川壮丽、资源丰富,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早在170万年前,元谋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这里是中国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和口岸。云南有10个国家级风景区,48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有海拔6740米终年积雪的高山东省,至今无人能够攀登顶峰;不古老茂密的原始森林,险峻深邃的峡谷,喀斯特岩溶地貌开成的石林以及九乡溶洞等奇观。     绕三灵     又叫“绕三林”,始于南诏,最初是古代宗教祭祀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白族群众文体娱乐与郊游活动的民族盛会,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洱海周围白族群众穿红戴绿聚红成队,前来参加活动,或挂一彩绸,葫芦,手执蚊帚、拿着扇子、毛巾,一人主唱,一人打拍,后边跟随一男女,唱着调子,打霸王鞭,弹着三弦琴和月琴,载歌载舞,由苍山东麓至庆洞,喜洲、金河。沿路逛三都,即是“绕三灵”。三灵指的是佛都、神都、仙都这三都。     彝族踏歌     打歌,又称踏歌,以巍山、南涧、漾濞等县流行较广。大体可分为模拟动物体态的动物舞。以及抒发情感的情趣舞两类,大凡婚丧嫁娶,民族节日都要打歌,舞步主要在脚下,为踏、蹉、跺、抬、踢、跳等步法,边跳边唱,可随意编词,也加固定唱词。有领有和,潇洒自如,激烈时,热情奔放,情绪激昂。打歌调以葫芦笙,竹笛吹奏的曲调为两个声部,与人唱的打歌调结合,形成三个声部的打歌音乐、音乐效果非常强烈,这种特殊的和声,在其它打歌中是少见的。     同时,“三日街”、“火把节”、“蝴蝶会”、“花朝节”、“石宝山歌会”、“泼水节”、“赛花船”、“要海会”、“渔潭会”、“菊花会”、“本主节”等也都是云南著名的民风民俗。     白族风俗     大理地区的白族男子多着白色对襟上衣,外穿镶花边黑领褂,下穿白色或蓝色肥宽裤子,头缠白色包头,肩挎绣花挎包。白族妇女穿白衬衣,着艳红、蓝或浅蓝色领褂,下穿灰蓝、绿色布料加

  • 新疆民风民俗

    新疆的少数民族维吾尔族居多,还有哈萨克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等13个世居民族在新疆这片土地上生活。他们信仰伊斯兰教,不吃大肉,以牛羊肉与奶制品为主。在他们跟前我们不提跟大肉有关的话题,尊重他们的习俗,在进清真寺的时候不穿无袖,超短裤进入清真寺。

  • 剑川县的民风民俗

      石宝山歌会石宝山歌会石宝山歌会是白族地区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七日至八月初一在石宝山举行。被誉为“白族歌城”的石宝山万人对歌会,是白族风情的集中展现,所许的白曲已被收入国际著名民歌歌目。 火把节火把节传统的白族火把节于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举行。白族称火把节为“夫望吾”,意即六月狂欢节。火把节这天,家家户户六前竖小火把,每个村都要竖几柱大火把。火把顶端扎上“五谷丰登”彩色升斗,四周插上彩旗、花束,还有彩绳系上的一串串火把梨、花红、棠梨。五彩缤纷的大火把拔地而起,格外壮观。绕海会绕海会绕海会于每年夏历六月十五日在剑湖边举行。这天,剑川坝子四乡八寨的白族群众都聚集到剑湖边,以村为单位,成群结队,开展绕海活动。一路上唱白曲,跳霸王鞭舞,还到本主庙里烧香磕头。活动时,常以某村为起点和终点,绕海一周方结束。青姑娘节青姑娘节每年正月十五日,甸南、羊岑等地的白族妇女都要过传统“青姑娘”节。传说,青姑娘是一位美丽、勤劳、善良的姑娘,被迫做童养媳,遭受婆婆、丈夫的虐待,“挑水几担要计数,讨火迟回骂连声,身子打成破竹杆,胆战心又惊……”过着非人的生活。她发出怒吼:“墙上人影难成画,水底捞月白费神,万丈铁链缠住身,难锁我的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她只得跳进海尾河,以死来反抗吃人的封建婚姻制度。为了悼念青姑娘,白族妇女在每年正月十五日纷纷聚会,开展祭奠活动。晚上,她们抬着青姑娘的偶像,走遍村中的大小巷道,边走边唱叙述她悲惨遭遇的长诗《青姑娘》。 本主会本主会本主崇拜是白族独有宗教信仰。“本主”即本境为主,是本地区的保护神。本主庙前建有戏台,本主庙内除供奉本主外,还供奉其夫人子女和待从等。他们的像常用松柏雕成、造型古朴生动,富有地方特色。列为本主的神,大都是有功于民者。每年的本主诞辰都要举行盛大的本主会,时间1至3天不等。本主会期间要举行迎本主的仪式,开展唱戏、耍牛、唱白曲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届时,还在家中宴请亲朋好友。梨花会梨花会梨花会是白族传统盛会,在每年梨花盛开时节举行。阳春三月,遍布在剑川坝子里、坡地上、河谷间的座座梨园都披上了洁白雅致的素装,棵棵梨树上缀满了耀眼的白花。梨园里荡漾着美的韵味,在春风里摇曳的梨树枝条,仿佛向人们频频招手。人们三五成群,或亲朋同聚,或举家共乐,纷纷到梨园里野餐,开展春游活动。 栽秧会栽秧会栽秧会是上兰、沙溪等地的白族群众在栽秧会节举办的民

  • 民风民俗的资料

      欧洲各国的新年风俗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采用公历纪年法,把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称作元旦。庆贺新年的风俗,各国各地不同,不同时期也可能不相同。不过从大的方面来看,除旧迎新的精神本质是一样的。凡是不需要的、想抛弃的、想摆脱的,称为旧的。凡是向往的、希望的、憧憬的,称为新的。新年的开始,都希望是一个好的开始。在欧洲各国各地,新年虽没有圣诞节那样隆重,种种庆祝活动仍然各具特色,自有风采。     英国:英国人在除夕这一天,家里必须瓶中有酒,橱中有肉。他们认为,如果没有余下的酒肉,来年便会贫穷。除此之外,英国还流行新年“打井水”的风俗,人们都争取第一个去打水,认为第一个打水人为幸福之人,打来的水是吉祥之水。     法国:法国人认为元旦这天的天气预示着新一年的年景:刮东风,水果的丰收年;刮西风,捕鱼和挤奶的丰收年;刮南风,风调雨顺的一年;刮北风,则是欠收年。     西班牙:元旦这天,西班牙家长特别“仁慈”,他们会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认为孩子们骂人、打架和哭啼都是不祥之兆。同时,大多数西班牙人身上会携一枚金币或铜币以求吉祥。     比利时:比利时人在元旦清晨要做的头一件事就是给牲畜拜年,走到牛羊以及宠物猫狗身边,郑重其事地向它们问候:新年快乐!     德国:德国人在除夕午夜新年光临前一刻,爬到椅子上,钟声一响,他们就跳下椅子,并将一重物抛向椅背后,以示甩去祸患,跳入新年。此外,他们还会在钱夹里放几片鱼鳞,因为鱼鳞是新年吉祥物,预示着财源滚滚。     瑞士:瑞士人认为雪是吉祥的,新年时从屋外取些白雪,化成水,洒在地上压尘,然后进行清扫。     意大利:意大利人在除夕的夜晚要把家里不需要的物品扔到院子里或干脆扔到野外去,据说这样会在新的一年里给家里带来幸福。此外,人们总是给孩子们讲关于女妖的童话故事,说这个女妖偷偷地从烟囱钻进屋里,给孩子们送来了一些礼物,放在他们的鞋子里。     瑞典:元旦早上,由家中最年轻的妇女,穿上素白衣裙,腰系红丝带,头戴点燃小蜡烛的皇冠,负责分发食物。街道上许多人沿街叫卖用草扎成的小鹿,小鹿里面装了鞭炮和烟花。瑞典人多喜欢买这种小鹿来燃放。     芬兰:姑娘们总是在除夕夜晚把鞋子向上抛出去,如果鞋子落下时鞋尖朝门,就预示着新的一年中要出嫁结婚。     土耳其:土耳其人在除夕晚上,男女老少都要痛痛快快的沐浴,然后穿上新衣裳。在土耳其的一些地方,有除夕借宿的习惯,人们在除夕吃过午饭,把家里整理妥当,便携儿带女前往预先约好的亲友家去借宿

  • 傣族的民风民俗

      傣族,现有人口102.5万。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云南各县市。傣族自称“傣仂”、“傣雅”,后定名傣族。     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傣文为传统的拼音式文字。     傣族信仰小乘佛教。     傣族历史悠久,公元前1世纪汉文史籍就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公元前109年,汉武帝设置益州郡,傣族地区属益州郡管辖。公元69年,傣族地区属永昌郡。至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废除世袭土司,改由临时官员(即流官)统治的“改土归流”政策起,傣族地区渐归朝廷直接统治。民国时期在傣族地区成立了县,设置了局。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妇女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傣族人以大米为主食,最具特色的是竹筒饭。其制作方法是将米装进新鲜的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普洱茶是云南西双版纳的特产,在唐代就已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     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元年。傣历的年是阳历年,月却是阴历月。傣历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     傣族人民十分喜爱诗歌,尤其是叙事长诗。叙事诗《召树屯与楠玛诺娜》、《娥并与桑洛》等作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傣族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闻名中外。     泼水节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泼水节是傣历的新年,节期在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间,相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

  • 关于民俗的谚语

      千人千脾气,万人万模样。   谦虚的人学十当一,骄傲的人学一当十。   前三十年睡不醒,后三十年睡不着。   强扭的瓜果不甜。   强中更有强中手,能人背后有能人。   巧言不如直道,明人不必细说。   亲不过父母,近不过夫妻。   秦岭山脉一条线,南吃大米北吃面。   勤能补拙。   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   擒龙要下海,打虎要上山。   擒贼先擒王。   清官难断家务事。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情人眼里出西施。   穷家难舍,熟地难离。   全是生姜不辣,全是花椒不麻。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人爱富的,狗咬穷的。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人不亏地皮,地不亏肚皮。   人不缺地的工,地不缺人的粮。   人不在大小,马不在高低。   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   人多出韩信,智多出孔明。   人多出正理,谷多出好米   人多智谋广,柴多火焰高。   人各有能有不能。   人各有心,物各有主。   人合心,马合套。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   人活七十稀,请教不为低。   人急投亲,鸟急投林。   人家夸,一朵花;自己夸,人笑话。   人敬有的,狗咬丑的。   人老眼昏,鹰老爪钝。   人怕饿,地怕荒。   人怕话多,活怕人做。   人怕没脸,树怕没皮   人怕伤心,树怕剥皮。   人怕信心齐,虎怕成群。   人强人欺病,人弱病欺人。   人勤病就懒,人懒病就勤。   人勤地长苗,人懒地长草。   人生一世,草生一秋。   人是实的好,姜是老的辣。   人是铁,饭是钢,地里缺肥庄稼荒。   人是铁,饭是钢,三日不吃饿得慌。   人瘦脸皮黄,地瘦少打粮。   人投人,鸟投林。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人微言轻。   人无笑脸休开店,会打圆场自落台。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   人心齐,泰山移。   人要实心,火要空心。   人有人言,兽有兽语。   人有失手,马有失蹄。   人越嬉越懒,嘴越吃越馋。   人在福中不知福,船在水中不知流。   人在世上炼,刀在石上磨。   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   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   日长事多,夜长梦多。   日里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日里闲游,夜里熬油。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日图三餐,夜图一宿。   若要不怕人,莫做怕人事。   若要断酒法,醒眼看醉人。   若要好,大让小。   若要好,问三老。   若要健,天天练。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若要人下水,自己先脱衣。   若要身体壮,饭菜嚼成浆。   撒网要撒迎头网,开船要开顶风船。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三分吃药,七分调理。   三分靠教,七分靠学。   三分种,七分管。   三里不同乡,五里不同俗。   三年不喝酒,家里样样有。   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三人四靠,倒了锅灶。   三人同心,黄土变金。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   三早抵一工,三补抵一新。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山大无柴,树大空心。   山大压不住泉水,牛大压不死虱子。   山高树高,井深水凉。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山有高低,水有深浅。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闪光的不全是金子。   善恶不同途,冰炭不同炉。   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   上顿不吃饱,下顿省不了。   烧的香多,惹的鬼多。   少不惜力,老不歇心。   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肠胃。   奢者富不足,俭者贫有余。   舍不得苗,抱不到瓢。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身不怕动,脑不怕用。   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余下全文>>

  • 初一到初十的民俗民风

      正月初一   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   占岁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伟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的风俗。   贴画鸡 我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禁忌初一这一天,民间讲究“水火不出门”,意即不借给别人任何东西,自家不扫地、不扫锅灶、水不外泼(没有井的人家前日需去别家挑满水),主要取合家吉祥、团圆不破之意。如果家里死了老人,连续三年,称初一或初二为“新灵”(也叫新坟),这天,亲戚要前去烧纸吊唁。   正月初二   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   祭财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正月初三   烧门神。纸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谷子生日 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位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正月初四   迎神接神 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从初一到初四,商店闭门歇业,妇女不用针线。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正月初六   挹肥 表示农民于此日开始下田,准备春耕。   正月初七   人日 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正月初八   谷日 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顺星节 传说这一天是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是长辈给儿孙认星星的时候。正月天寒地冻,在院中不能久站,真正认星星还是在夏天的晚上,这一天主要是从香蜡铺中请来的“星神马儿”上所列的星宿名号来了解“天文”了,顺星节祭星仪式在夜里举行。   正月初九   玉帝诞辰 正月初九是天界最高神只玉皇大帝的诞辰,俗称“天公生”。“天公”就是“玉皇大帝”,道教称之为“元始天尊”,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每逢他的生日,人们都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自午夜零食起一直到当天凌晨四时,都可以听到不停地鞭炮声。   正月初十   石头生日 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日早晨,以绳系罐鼻,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正月十一   “子婿日” 此日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正月十二   十二漏屎 人们自除夕开始,一直到今天,每天都是吃一些油腻的东西,吃坏了肚子。   十二搭灯棚 从即日起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选购灯笼,搭盖灯棚。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正月十五   元宵节。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   元宵灯节期间,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又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 维吾尔族物质民俗与精神民俗关系特点

      本篇论文的主要内容是有关维吾尔族乡村社会哲玛提(Jamaat)群体社会民俗和民间社会中的互助关系的研究。笔者出生在和田的农村,因此比较熟悉维吾尔族乡村社会,尤其是南疆一带的和田地区。维吾尔族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优秀民族之一,具有卓越的历史和文化。多年来,学者们着重于研究维吾尔族民俗文化及其传承问题,即物质民俗引起了各界研究者的注意,而维吾尔族社会民俗的研究往往不够。当然这关系到研究力量的薄弱和研究对象的复杂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维吾尔族乡村社会处在转型期,社会的发展影响到了维吾尔族物质和精神的民俗的存在。因此,研究维吾尔族精神方面的良好习俗变成时代的迫切要求。从这个角度来讲,研究乡村社会维吾尔族互动关系是非常必要的。 本篇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 绪论部分笔者主要探讨了维吾尔族哲玛提(Jamaat)群体的定义,它跟其他穆斯林民族的学术定义的区别以及国内研究情况和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第一章中主要阐述了维吾尔族乡村社会哲玛提(Jamaat)社会民俗和民间社会互助关系的类型。具体来讲哲玛提民俗在生产中的表现,哲玛提在生活中的互动模式,哲玛提在维吾尔族人生礼仪中的重要性和特征,哲玛提群体内部的凝聚力和它的现实表现等问题。 第二章中主要分析了维吾尔族哲玛提(Jamaat)跟社区定义的关系,哲玛提社会关系的基本特征,清真寺在哲玛提文化的创造性作用,从人类学角度分析哲玛提互惠关系,哲玛提文化的人情因素,互助的社会网络和哲玛提群体的道德规范等问题。 第三章中主要阐述了哲玛提社会民俗的价值和传承问题。本章内容主要探讨哲玛提对社会秩序保持的作用,哲玛提在乡村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主动影响和建国以来维吾尔族乡村社会哲玛提文化的动荡状况和演变等问题。 通过研究维吾尔族乡村社会哲玛提的社会民俗,得出维吾尔族乡村社会的互动关系是伊斯兰教的优秀思想,维吾尔族优良处事原则,人情观和农村社会相结合的产物这样的结论。伊斯兰教本土化过程中影响了维吾尔族的世界观,艰难的乡村社会生活创造了维吾尔族珍贵的社会互动关系,这变成了乡村社会的生活真理和处事指南。虽然乡村社会的哲玛提文化跟随生活的发展而不断的变迁,但却仍体现着维吾尔族互动原则。笔者通过细致的田野调查、整理分析及研究,对当代哲玛提群体社会民俗进行了初探,希望此研究成果对以后的研究有一定的奠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