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汉姓

  • 为什么满族的姓氏全都变成汉姓了?

      满族的姓氏在满语里面是HALA(哈拉),意思就是姓氏,而且表示是有血缘的集团;另外一个是MOKUN(莫昆),意思是家族,表示的是姓氏的分支。民族姓氏的来源与沿革,是民族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现在几乎没有满族人使用满族姓氏了,因为绝大多数的人已经不再知道自己的身份和家族的姓氏了,这对民族学的研究会起到阻碍作用,对满族人自己来说也是极大的遗憾。   同一个哈拉的人都是父辈直系下来的有血缘关系的人,同一个莫昆的人是有亲缘关系但不是父辈直系下来的人。今天,或许我们不再需要用哈拉和莫昆来进行区别了;但实际上我们一直没有改变过区分亲缘关系的判断依据。最为可惜的是,我们不再使用能够代表我们自己民族、自己身份以及自己家庭关系的姓氏名称来称呼自己了。我们需要判断自己的历史的时候,总要翻阅厚厚的家谱。   满族姓氏为什么变成汉姓了呢?清雍正年间,国家励精图治,满族人民和汉族人民已经能够更加和睦的相处了。这时候,汉族名字风行的程度超呼想象,朝廷内员的满族大臣也有风靡汉姓的潮流。因为汉姓的简短和单一性更利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于是满族人从八旗贵胄开始最先流行改汉姓。雍正皇帝在位期间曾多次意欲阻挠满洲大臣以及贵族改满姓为汉姓,但是屡禁不止,后来就暂停了对满洲人改汉姓的限制,成了默许的行为。   当时改汉姓只是一个苗头,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雍正年间虽然还是奉行国语(满语)骑射,但是问鼎中原之后,清朝统治阶级以及八旗贵胄对汉文化的大量吸收,以及用儒家文化来弱化思想的统治转变,证明了清朝初期加速封建化的作为对满族遗失民族特点的确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满族在清朝时期养尊处优的政治地位以及文化从龙思想都更加推波助澜地锐化了这一矛盾。   那么满族姓氏是如何按照习惯变成汉姓的呢?这个学问很深,有的是按照字面的读音而直接变换,也就是俗称的音译,有的是按照哈拉和莫昆的政治地位来决定的,有的是依据满族以地为氏(姓氏)的习惯来变更,有的则完全就是根据八旗满洲的氏族通谱或者家族被赐姓来择定的。   满族姓氏变成汉姓的确是满族的一大遗憾,不过遗憾也可以弥补。在我们的下一代或者下下一代,一定又会出现保留着民族特色,使用满族姓氏的后裔。这一批人如果能够使用民族姓氏,那么民族意识会比我们更高更强。满族的民族姓氏又会被重新挖掘和研究。

  • 我的满族祖宗叫什么名字?满姓是什么?我祖宗祖籍长白山六道沟后居住在岫岩,改汉姓姓高正黄旗

      岫岩满族高姓有两个家族,一个是赫舍里氏,一个宫古罗氏。   如果你家是赫舍里氏的高姓,我可以找到你们本家同宗。

  • 我是满族正黄旗,我的汉姓姓“程”,请问那我的满姓姓什么

      程佳[程佳、成佳、承佳,读音作chéng jiā(ㄔㄥˊ ㄐㄧㄚ),满语为Cenggiya Hala]   一.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东海女真成佳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程佳氏,亦称成佳氏、承佳氏,满语为Cenggiya Hala,世居苏完(苏斡延,今吉林长春双阳河流域),属于满族老姓之一。后多冠汉姓为程氏、成氏、承氏、荣氏等。   二.郡望:   苏斡延:即今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其名称来源于境内的“苏斡延河”,即汉语“双阳河”。“苏斡延”或“苏完”为满语,意为“黄色”,就是“黄色的河”之意。双阳地区在秦朝以前属肃慎地;汉朝时期属扶余国的属地;到了西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在东北设立了辽东、辽西、乐浪、玄菟等郡,双阳地区属玄菟郡管辖。东汉末年改属辽东郡。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鲜卑等族的袭扰下,扶余族逐渐流散远徙,勿吉族进入松花江中游地区。至隋、唐时期,勿吉改称靺鞨,当时的双阳归属靺鞨,并在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建立渤海国,双阳属渤海的扶余府管辖。辽国时期属于东京黄龙府管辖。金国时期属上京路,于南宋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改称济州,到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称隆州,在公元十三世纪初又改称隆安府,其中心治所在今天的农安;双阳县均隶属于上述管辖之内;元朝时期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归属于辽阳行中书省,下分七个路,双阳属于开元路境内的西南部。明朝时期属奴尔干都司管辖。进入清朝后,清政府在各地设置了许多驿站,其主要任务传递公文,双阳曾是其中驿站之一,何时设置,史料记载不一,其站名亦有区别。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版的《双阳县志》记载:“乾隆间设苏完延站。”清康熙中叶版的《柳边纪略》记载:东北三将军所辖驿站的情况,即黑龙江将军辖十九站,奉天将军籍二十四站,而宁古塔将军(公元1683年以后改称吉林将军)辖二十二站,其中在“一把淡(伊巴丹)站”和“伊尔门(饮马河)站”之间,即为“苏瓦盐(双阳)站”;《宁古塔纪略》记载叫“双羊河站”,亦是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以前的设置。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双阳曾一度划属奉天府尹。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设吉林厅,双阳又重归吉林将军管辖。清乾隆~清道光二十年以前,这一带与其它地区一样被封为禁区,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正式解除封禁,难民占地垦荒。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吉林厅升为吉林府,双阳隶属于吉林府。吉林府在双阳地方设巡检官员一名,管理日常事务,这时的双阳仍然是一个驿站。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正式把站改为双阳县,划出长春东、吉林以北、伊通北的各一部分土地,做为双阳县的辖区。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6月东北实行省、道、县三级管理制,双阳县划归吉林省吉长道所辖。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废道制,双阳县属吉林省管辖;伪满康德九年(公元1942年)撤销双阳县,与伊通县合并为通阳县。取伊通、双阳两县名的后一字做为县名。东北光复后,将通阳县分治,当时的双阳曾经改称春阳县,意为春天阳光普照祖国大地,含有庆祝祖国大地光复之意。后又改称“双阳县”,沿用至今。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6月正式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改东北为九省,双阳县仍为吉林省所辖。1995年7月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双阳县,设立长春市双阳区,辖四个街道、三个镇、一个乡,十四个社区、一百三十三个村。   三.楹联典故:   1.五言通用联:   艳阳天下重;秋声海上来:此联为上海名人袁伯夔所撰,挂于丹桂戏园舞台两侧,嵌入程砚秋(曾用名艳秋)的艺名“艳秋”二字,既不露痕迹,又有意中之意。   2.七言通用联:   心比观音大自在,年如王母更长生:程砚秋在1935年自提对联,终生挂于家中。   3.八言以上通用联:   玉润霜青,辉煌程门三尺雪;砚池秋水,平添荀令一分香:1932年元旦,程砚秋(字玉霜)收荀令香为徒,时人题联贺之。此联既嵌入师徒二人的名字,又引用“程门立雪”的典故,切合收徒拜师的题旨,可谓妙笔生花。   四.历史名人:   程佳氏:(生卒年待考),满族,女,程世福之女。著名清康熙朝废太子胤礽的侧福晋。   爱新觉罗·胤礽(公元1674~1724年)生于清康熙十三年,他在康熙大帝的儿子里原本排行第六,后因前五个哥哥幼年夭折,不序齿,所以成了著名的“二阿哥”。他的生母是康熙大帝的结发妻子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又因赫舍里氏皇后因生此子产后大出血而去世,康熙大帝将爱妻之情就全都转移到了这个孩子的身上,自幼即被视为父皇掌上明珠。   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康熙大帝在二十岁时就考虑到立储是关系清朝统治是否能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儒家立嫡立长的传统,他选中了刚刚一岁的爱新觉罗·胤礽为皇太子,康熙大帝亲自教他读书,六岁时又特请大学士为师;爱新觉罗·胤礽经父、师指点,确实显露出几分聪明。他文通满汉,武熟骑射,加上一副仪表,着实惹人喜爱。康熙大帝特在畅春园之西为胤礽修了一座小园林,赏他居住;出巡时也命他随侍左右。   这位皇太子十分受宠,且具有特殊的权力,养成了过分骄纵和暴戾的性情,这些又引起了康熙大帝的不满。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康熙大帝在亲征噶尔丹的归途中生了病,十分想念皇太子爱新觉罗·胤礽,特召他至行宫,而爱新觉罗·胤礽在行宫侍疾时却毫无忧色;康熙大帝看出皇太子无忠君爱父之念,实属不孝,怒遣爱新觉罗·胤礽先归。   清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康熙大帝出塞行围,忽闻皇十八子爱新觉罗·允祄病重,君臣均面有忧色,康熙大帝亲自回銮看视。农历9月,康熙大帝的十八皇子死,时年仅八岁。爱新觉罗·胤礽对十八皇弟之死,也是毫无弟兄友爱之情,这就更加深了康熙大帝对他的嫌恶,爱新觉罗·胤礽因此受到康熙大帝的斥责之后,非但不反躬自省,反而嫉恨在心;在行军途中,每夜逼近父皇所居的布城(帏幄),扒裂缝隙,鬼头鬼脑地向里窥视,不知意欲何为。这些举动使康熙大帝日夜戒备,不得安宁。   爱新觉罗·胤礽平时对臣民百姓,稍有不从便任意殴打,其侍从肆意敲诈勒索,仗势欺人,也激起公愤。康熙大帝对爱新觉罗·胤礽的行径无比气愤,特令随行文武官员齐集塞外行宫,勒令皇太子胤礽跪下,历数其罪状:“胤礽不听教诲,目无法度,联包容二十多年,他不但不改悔,反而愈演愈烈,实难承祖宗的宏业。”康熙大帝边哭边诉,竟至气倒在地,被大臣急忙扶起。之后康熙大帝下令,首先惩办了怂恿皇太子的官员,继而又废了皇太子,令直都王爱新觉罗·胤禔监视爱新觉罗·胤礽。   这次废皇太子,对康熙大帝精神上刺激很大,致使他六天六夜不能入睡。后康熙大帝召见随从大臣,边诉边注,罗列了爱新觉罗·胤礽的罪状;群臣也为之伤感,泣不成声。康熙大帝又疑惑爱新觉罗·胤礽为狂疾,自塞外回京后,将爱新觉罗·胤礽囚禁在上驷院侧,由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看守,还将废皇太子爱新觉罗·胤礽之事宣示天下。   皇太子已废,天下皆知,康熙大帝又亲自撰文,告天地、太庙、社稷。康熙大帝总结了历史的规律:“稽古史册,兴亡虽非一辄,而得众心者未有不兴,失众心者未有不亡。”在列举爱新觉罗·胤礽罪状之后又说:“臣虽有众子,远不及臣,如大清历数绵长,延臣寿命,臣当益加勤勉,谨保始终。”接着又下令;“诸皇子中,如有谋为皇太子者,即国贼,法所不宥。”   废了皇太子爱新觉罗·胤礽后不久,皇三子因爱新觉罗·胤祉向父皇告发胤禔用喇嘛巴汉格隆魇术魔废皇太子之事。康熙大帝闻听此事,当即派人前往爱新觉罗·胤礽住处搜查,果然搜出“魇胜”,确信爱新觉罗·胤礽为魔术致狂。康熙大帝气愤万分,对爱新觉罗·胤禔怒斥“不诸君臣大义,不念父子之情”,并宣示为“乱臣贼子。”清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农历11月将爱新觉罗·胤禔夺爵,在府第高墙之内幽禁起来,严加看守;直至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幽死,共幽禁了二十六年。   康熙大帝弄清爱新觉罗·胤礽是“被魇至狂”之后,立即召见爱新觉罗·胤礽,问及以前所做所为,爱新觉罗·胤礽竟全然不知,是魔术真灵验还是现在装傻,只有他自己明白。而康熙大帝则确信爱新觉罗·胤礽是被害的,群臣又纷纷建议复立皇太子,康熙大帝经过反复思想斗争,才于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农历3月复立爱新觉罗·胤礽为皇太子,立太子福晋石氏为太子妃。   时过二年,康熙大帝又发觉大臣们为太子结觉会饮,于是将这些大臣分别遣责、绞杀、缉捕、幽禁。康熙大帝手谕:“诸事皆因胤礽,胤礽不仁不孝,徒以言语发财嘱此辈贪得谄媚之人,潜通消息,尤无耻之甚。”并在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再次废皇太子爱新觉罗·胤礽,禁固在咸安宫内。爱新觉罗·胤礽并不甘心,借医生为其妻石氏诊病之机,用矾水写信与外界联系,又被发觉。自此,康熙大帝十分戒备,凡大臣上疏立储者,或处死,或入狱。   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农历3月,在康熙大帝庆寿之日,有的大臣上疏立皇太子之事,康熙大帝对此置之不理;事过数日,又有十二人联名上疏立储,康熙大帝怀疑这些人为爱新觉罗·胤礽同党,均给予处罚。   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农历11月13日,康熙大帝病重,传位于皇四子爱新觉罗·胤禛,是为雍正皇帝。雍正皇帝将康熙大帝两立两废的皇太子爱新觉罗·胤礽迁居到祁县郑家庄,令众兵严加看守,最后于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农历12月病死于住所,终年五十一岁。胤礽死后被追封为理密亲王,葬于黄花山。   程佳氏是爱新觉罗·胤礽的侧福晋,为四品大员程世福之女,生有爱新觉罗·胤礽的第八女和硕格格(公元1714~1760年),是为康熙大帝最宠爱的孙女“八郡主”,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农历12月嫁予蒙古敖汉博尔济吉特氏台吉(蒙古大部落首领)彭苏克拉氏。

  • 满族的风俗习惯150字

      尊老爱幼讲究礼数是满族人的特点,清代都知道旗人礼数多。满族的风俗习惯太多了,实在不胜枚举。   饮食上:喜欢吃粘食 肉食 蘸酱菜 高粱米水饭,黄米粘豆包,苏子叶饽饽等都是满族人爱吃的食品。   住宅上:有钱的人家常住里外带院子的宅子,进门有影壁。一般家庭住瓦房或土房,讲究三面万字炕,烟囱立在山墙傍边,窗户纸糊在外。   行文举止方面:见到长辈要打千。小辈每日要请安问好。满族女子历史上从不裹脚。   穿着打扮上:男子穿长跑马褂,女子穿旗袍梳二把头。男子喜欢佩戴玉佩 香囊 荷包 扳指纯手打

  • '陈' 的满族姓氏是什么

      目前很多民族(包括掌权时代离我们最近的满族)基本上使用了汉姓, 这里, 把以下的满族的姓氏的变更作为一个知识介绍一下。     满族并非以血缘、文化而形成的民族,维系满族作为民族而独立于其他民族的是八旗制度。蒙古八旗、汉八旗无论自我认同还是清政府的政策,都将他们划归于满人,如纳兰性德,属于蒙古八旗、但要说他是蒙古人,估计他老哥不干——李四光先生祖上也是蒙古八旗,老先生一直为自己被划为蒙古族颇为不满。   所谓满人一世一姓,是由于满族称名不称姓,如和绅姓钮钴录,但人称和大人,他的儿子丰绅殷德则称为丰绅公子。还有曹雪芹的红楼梦中,贾宝玉称“宝二爷”,也是一个道理。   不过, 满人入民国改汉姓,多有随意改的。我的一位朋友老姓富察哈拉,汉姓是冯,据说是当年随口编的,呵呵。     满人 一辈一个姓,如宛如的父亲鄂硕,姓鄂,而宛如就姓董,她被封董鄂妃就是取了父亲家族的姓。像《还*格格》里尔康尔泰都跟他们的爸一样姓福是不可能的。族姓是族姓,每一辈子的人都另有一个姓。《康熙微服私访记》里也让索额图和他的儿子孙子姓一个姓;我记得梁羽生的小说《塞外奇侠传》里,也自做聪明地根据“纳兰容若(是阿济格的嫡亲外孙)这个名字就让他的姑姑明慧和父亲明珠都姓了“纳兰”;一直到解放后,满族都改了姓,才跟汉族一样父姓子传的,如“叶赫那拉”更改为“叶 ”,在那之前一直是一辈人一个姓,有的人家,子孙根庶不发达,某一辈只有一个人,那么就是他一个人姓一个姓。   根据民俗,满人是一辈一个姓,有的甚至一人一个姓。在入关以前,满人是没有姓的,只有族姓,这个从姓氏的功用来分,应该叫“氏”。如多尔衮的额娘乌喇那拉氏*阿巴亥,她是海西女真部落乌喇国的公主,“乌喇那拉”是族姓。到入关以后,才有了姓,因为汉化,弄的很不地道。像爱新觉罗、赫舍里、钮钴禄这些,是大姓,是族姓,是一个部落的称号,可能整个一个旗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人都姓那个姓。   爱新觉罗(肇、金、罗、德、洪、依、海、艾、铁、普、启),这无疑是最惹人注目的姓,爱新觉罗不是姓氏,爱新才是,觉罗是皇族的意思。爱新翻译成汉文为金。(但是因为袁世凯 登基,发布了将爱新改为金的旨意,所以爱新家的人大抵是不愿意称为金的 )。“爱新”是女真语,作为姓,自金朝就有了,按意译就是“金”,但那时没有“觉罗”这两个字。“觉罗”是根据满语gioro的音译。它原来有

  • 我姓关是满族正黄旗那我满族叫什么名字 40分

      满洲八旗中改姓关的老姓,最著名的、也是人数较多的就是瓜尔佳氏。     1、五岱,黑龙江人,官拜领侍卫内大臣、尚书房总谙达,满洲正黄旗人。《清史稿》、《黑龙江志稿》《国史列传》等文献都有他的传记,均为瓜勒佳氏。   但是,他的儿子佛伦保却用瓜尔佳氏。《国史列传‧佛伦保列传》载:“佛伦保,姓瓜尔佳氏,满洲正黄旗人。父领侍卫内大臣五岱,自有传     2、满福   《国史列传‧满福列传》载:“满福,瓜勒佳氏,满洲镶蓝旗人。康熙五十二年袭世管佐领……。”但是,同一个人在《清史稿‧满福传》却是:“满福,满洲镶蓝旗人,姓瓜尔佳氏。自世管佐领累迁拉林副都统     3、富德   《国史列传‧富德列传》载:“富德,满洲正黄旗人,姓瓜勒佳氏。”累官领侍卫内大臣,封靖远一等侯,因罪被斩。但抚《清史稿‧富德传》中则是:“富德,瓜尔佳氏,满洲正黄旗人,驻防吉林     看看以上人物有没有和你有关的

  • 满族姓氏大全

      据考查与有关资料相补证,满族八大姓有:佟佳氏、瓜尔佳氏、马佳氏、索绰罗氏、齐佳氏、富察氏、纳喇氏、憨祜禄氏。冠以汉字姓为:佟、关、马、索、齐、富、那、郎。

  • 宁姓满族家谱

      满族取宁姓的多的是     你问的是满族哪家宁姓的家谱?   同姓不同宗的人很多哦!     你这个问题应该回老家找本家族的老人问下,看家谱存放在哪个远亲家里。

  • 满族的由来?

      满族是历史影响尤为显赫、人数众多的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目前全国满族总人口已超过1,000万(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满族人口为9,846,776人),仅次于壮族,居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第二位。满族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辽宁省,超过全国满族人口的半数。其次为河北、北京、吉林、内蒙古、黑龙江、新疆、宁夏、甘肃、福建、山东等省市自治区,以及一些大中城市,如广州、兰州、呼和浩特、成都、西安等地。除这些主要集中分布地以外,满族人口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   满族自称“满洲”(在满语翻译即“高贵、贵胄”之意)。1911年辛亥革命后官方将“满洲族”简称为“满族”。   满族是惟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满族历史悠久,其渊源可上溯到公元前商周时的肃慎、汉至两晋时的挹娄、北魏时的勿吉、隋唐时的靺鞨、北宋至明时的女真。“白山黑水”——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下游、乌苏里江流域的广阔地区是满族先民的发祥地。   “满族”(汉语拼音Mǎnzú、英文Manchu、标准罗马转写Manju)先世的历史却源远流长,有考古实据的历史就有6800年以上。1972年中国考古队在毗邻俄罗斯的兴凯湖地区考古发现了在6800多年前的骨雕鹰头“海东青”、马鹿角雕制的图腾“鱼神”、夹砂陶器等文物。   汉代至三国,满族先世肃慎人又称挹娄人。南北朝时,称勿吉人。勿吉,为女真语“窝集”之音转,乃是“森林”之意。隋唐时期,满洲族先世又称靺鞨,散布在以吉林为中心的为粟末靺鞨,散布在以松花江流域和黑龙江流域地区的为黑水靺鞨。公元669年—926年,粟末靺鞨建立渤海国。渤海国历经15代国王,后被契丹所灭。至宋辽时期称女真,辽朝将女真分为两部,开原(今辽宁开原)以南称“熟女真”,开原以北称“生女真”。12世纪初,生女真的完颜部崛起,其首领阿骨打统一女真一些部落后,于1115年称帝,国号大金,定都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12世纪中国北方蒙古族兴起,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元朝,统一了中国。女真人从此置于元朝统治之下。   元亡明兴,女真人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努尔哈赤的祖先就属建州女真。据《清太祖实录》记载:“各部蜂起,皆称王争长,互相残杀,甚至骨肉相残,强凌弱,众暴寡”。各部纷争,仇杀无止。因此,统一女真各部不仅仅是女真社会工济发展强烈要求,更是女真民族发展的强烈要求。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开始了民族统一大业,并吸收大量汉族,蒙古族,组成了满族共同体,完成了从部落到国家的建设

  • 满族饮食习惯

      这个与满族生活的东北地区自然环境与物产以及生活方式有关。   东北地区气候寒冷森林茂盛,有有丰富的水网沼泽。因此满族的饮食多以新鲜的野味与水产为特色。冬天食鹿肉,春夏食鲑鱼,配以蕨菜鲜蘑,成为典型的满族风味。   由于南方的蔬菜在当地不易种植,因此满族人发明了传统的保鲜方法,即干菜与酸菜,利用炖煮的烹饪手段使蔬菜恢复水分,以补充植物纤维与维生素。   东北地区适宜种植水稻与黄米,因此满族人善于制作年糕、水团等点心,有油炸制的萨其马、槟榔糕是东北户区的著名小吃。   满族古时的渔猎生活离不开猎犬,狗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家畜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杀掉的。因此满族人有禁食狗肉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