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改汉姓

  • 满族人是自愿改汉姓还是被逼着改汉姓

      这两种情况都有。1、汉化加深,便于交流,很多满族人自愿改为汉姓,这一情况从清朝中后期就开始了。2、辛亥后,为了避免歧视、迫害或屠杀,很多满族人被迫改为汉姓。

  • 我家是满族人,籍贯北京,姓赵,据长辈说是正黄旗的,改汉姓后,父亲是俊字辈的,请问我们的满族老姓?

      唐--他塔拉、唐乌勒特   田--田佳   佟(童)--佟佳   陶--托罗、鄂约尔(蒙)   U V   W   王--完颜、卓木克(蒙)   吴--乌扎拉、伍哲布勒   万--图们   汪--完颜、汪扎尔、汪拉佳   魏--魏车特   温--温都、温特贺   X   线(奚)--喜塔拉、奚尔佳、奚赫特   邢--邢佳   萧--舒穆鲁   郗--希克特、希克特里   Y   叶--叶赫那拉   伊--伊尔佳、伊尔哈、伊穆图、伊尔根觉罗   于(鱼)--裕胡鲁、尼玛哈   岳--岳佳   异--弼鲁   余--尼马查   颜--颜扎、完颜   杨--杨佳   阎--阎扎拉、巴克桑   姚--禹尔   Z   赵--爱新觉罗、伊尔根觉罗、伊勒根觉罗、德泽生赵尔(蒙)   张(章)--张尔佳、章佳 、鄂谟克(蒙)   朱--哈拉布哈   左--哈斯胡   祖--祖佳   詹--巴林(蒙)   郑--郑佳   鲜卑姓氏汉化--转帖自《魏书 官氏志》   自古天子立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则以家与谥,官有世功,则有宦族,邑亦如之。姓则表其所由生,氏则记族所由出,其大略然也。至于或自所居,或以国号,或用官爵,或用事物,虽缘时不同,俱其义矣。魏氏本居朔壤,地远俗殊,赐姓命氏,其事不一,亦如长勺、尾氏、终葵之属也。初,安帝统国,诸部有九十九姓。至献帝时,七分国人,使诸兄弟各摄领之,乃分其氏。自后兼并他国,各有本部,部中别族,为内姓焉。年世稍久,互以改易,兴衰存灭,间有之矣,今举其可知者。   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   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   次兄为拓拔氏,后改为长孙氏。   弟为达奚氏,后改为奚氏。   次弟为伊娄氏,后改为伊氏。   次弟为丘敦氏,后改为丘氏。   次弟为侯氏,后改为亥氏。   七族之兴,自此始也。   又命叔父之胤曰乙旃氏,后改为叔孙氏。   又命疏属曰车焜氏,后改为车氏。   凡与帝室为十姓,百世不通婚。太和以前,国之丧葬祠礼,非十族不得与也。高祖革之,各以职司从事。   神元皇帝时,余部诸姓内入者。   丘穆陵氏,后改为穆氏。   步六孤氏,后改为陆氏。   贺赖氏,后改为贺氏。   独孤氏,后改为刘氏。   贺楼氏,后改为楼氏。   勿忸于氏,后改为于氏。   是连氏,后改为连氏。   仆兰氏,后改为仆氏。   若干氏,后改为苟氏。   拔列氏,后改为梁氏。   拨略氏,后改变为略氏。   若口引氏,后改为寇氏。   叱罗氏,后改为罗氏。   普陋茹氏,后改为茹氏。   贺葛氏,后改为葛氏。   是贲氏,后改为封氏。   阿伏于氏,后改为阿氏。   可地延氏,后改为延氏。   阿鹿桓氏,后改为鹿氏。   他骆拔氏,后改为骆氏。   薄奚氏,后改为薄氏。   乌丸氏,后改为桓氏。   素和氏,后改为和氏。   吐谷浑氏,依旧吐谷浑氏。   胡古口引氏,后改为侯氏。   贺若氏,依旧贺若氏。   谷浑氏,后改为浑氏。   匹娄氏,后改为娄氏。   俟力伐氏,后改为鲍氏。   吐伏卢氏,后改为卢氏。   牒云氏,后改为云氏。   是云氏,后改为是氏。   叱利氏,后改为利氏。   副吕氏,后改为副氏。   那氏,依旧那氏。   如罗氏,后改为如氏。   乞扶氏,后改为扶氏。   阿单氏,后改为单氏。   俟几氏,后改为几氏。   贺儿氏,后改为儿氏。   吐奚氏,后改为古氏。   出连氏,后改为毕氏。   庾氏,依旧庾氏。   贺拔氏,后改为何氏。   叱吕氏,后改为吕氏。   莫那娄氏,后改为莫氏。   奚斗卢氏,后改为索卢氏。   莫芦氏,后改为芦氏。   出大汗氏,后改为韩氏。   没路真氏,后改为路氏。   扈地于氏,后改为扈氏。   莫舆氏,后改为舆氏。   纥干氏,后改为干氏。   俟伏斤氏,后改为伏氏。   是楼氏,后改为高氏。   尸突氏,后改为屈氏。   沓卢氏,后改为沓氏。   嗢石兰氏,后改为石氏。   解枇氏,后改为解氏。   奇斤氏,后改为奇氏。   须卜氏,后改为卜氏。   丘林氏,后改为林氏。   大莫干氏,后改为郃氏。   尔绵氏,后改为绵氏。   盖楼氏,后改为盖氏。   素黎氏,后改为黎氏。   渴单氏,后改为单氏。   壹斗眷氏,后改为明氏。   叱门氏,后改为门氏。   宿六斤氏,后改为宿氏。   馥邗氏,后改为邗氏。   

  • 满族现在都用那些汉姓呀?

      姓氏是不同血缘集团相互区别的符号,不同的姓氏表示着不同的家族。满族人的姓氏是其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的反映之一。在满族共同体形成时期,其姓氏是多音节的,用汉字写就是二个或二个以上汉字共同组成。满族入关后,其姓氏逐渐向单音节过渡,即与汉族单字姓氏相同,其姓氏实质上既有原多音节姓氏的内涵,又有与汉族姓氏相同的单音节的表现形式,形成了满汉兼融的姓氏文化特质。 满族的姓氏形成于氏族社会,是表示血缘关系的称谓,称之为“哈拉”。最初一个哈拉就是一个穆昆(家族)。随着人口的繁衍,原来同一哈拉穆昆内就派生多个哈拉。所以,满族逐渐形成众多的哈拉(姓氏)。 满族姓氏在《皇朝通志?氏族略》中记载了646姓,又记谱外33姓,加起来有679个姓氏之多。 综观多音节满族姓氏的来源,可分为三大类: 1、以地名为姓。 以所居地名为姓氏如:完颜、瓜而佳、钮钴禄、舒穆禄、宁古塔、乌苏、爱浑、萨哈拉察等等。 2、借用汉族姓氏。 在满族六百余姓氏中,有马佳、佟佳、黄佳、齐佳、董佳、杨佳、鲍佳、方佳、姚佳等等。光看头一个字,其与汉族姓氏多么相似,来源于汉姓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考虑“佳”“家”同音,则变成马家、佟家、黄家、齐家、董家、杨家……,这些满族姓氏借用了汉族姓氏是无疑的了。 3、随意取姓。 形成满族共同体的某些血缘集团取姓氏时,有很大的随意性。例如: 西林(觉罗)——精快之兵 阿哈(觉罗)——奴仆 额尔吉——俘虏 多尔衮——獾子 叶赫——盔顶托子、白麻 图门——万 布希——无毛鹿皮 …… 总之,满族的姓氏有着自己的民族特点,后来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逐渐改变了原来的多音节姓氏,而冠以汉字姓氏,皆为单音字。 例如著名的满族八大姓:佟佳氏、瓜尔佳氏、马佳氏、索绰罗氏、齐佳氏、富察氏、纳喇氏、钮钴禄氏。改成汉字姓为:佟、关、马、索、齐、富、那、郎。 满族多音节姓氏逐渐改为单音节汉字姓氏,一般是根据其多音节中第一音节汉字谐音的形式出现,但也有是取其原多音节姓氏的满文字义为单音节姓氏,如:爱新觉罗——金;图门——万;宁其古——刘(六)等。 后氏族繁衍,分支渐多,或取不同汉姓间或有之。如清末民初,爱新觉罗氏嗣分衍,所取汉姓由少及多,主要有:金、肇、赵、罗、艾、德、洪、依、海等。 满族人的命名,在其入关前,有着强烈的随意性,一切事物都有可能成为人的名字,信手拈来毫不考虑。如: 多铎——胎。努尔哈赤十五子。 阿敏——后鞍桥。舒尔哈齐长子。 费扬古——最小的儿子。 岳托——呆痴。代善长子。 似此等等,在满族人名中俯拾即是。但入关后,满族人取名字渐习汉俗。其取名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辈分规范化。如康熙之子以“允”字始;雍正之子以“弘”字始等。 2、注重字义。这方面例子极多。 3、以数字为名。如:四十一(多铎六世孙)、六十八(阿拜五世孙)。 4、崇佛取名。如:普照、铁保、观音布等。 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家族的谱书即是一个家族的历史。国史难以巨细无遗,家史则能细致入微,正可国史、地方志的不足。因此,家谱同史、志一样,有一定的“资治、存史、教化”的作用。 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之前,女真人的社会活动基本单位是“穆昆”氏族组织。到了努尔哈赤时,开始逐步以牛录代替“穆昆”,成为社会的基层组织。清八旗制度确定后,原来的哈拉穆昆组织迅速分化,被固山牛录(八旗组织)所代替。因在清朝八旗制度中人丁身份地位、官职的承袭,都需要宗谱作凭证,所以记录家族血缘关系的谱书显得尤为重要。 在清代满族几乎家家修谱,是满族家谱的鼎盛时期。满族修谱曾出现四次高潮。......余下全文>>

  • 满族服饰的来历

      早期满族的习俗,是女真族习俗的绵延。甚至直到进关以后,尽管是受到了许多汉族习俗的影响但在其主要方面,却仍是长期保持着,有些方面直到清代末期,依然如故。满族的衣着服饰,基本上是因袭女真族的。《大金国志》卷39 记载:“好白衣、辫发垂肩”,又“垂金环、留颅后发,系以色丝”,他们以“厚毛为衣,非入室不撒”。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制定了一系列的服饰制度,这为后来入关后的服饰制度奠定了基础。清代的冠服制度,据《清史稿·舆服志》记载:“自崇德初元,已定上下冠服诸制,高宗一代,法式加详。”这就是说,清代的冠服制度形成于崇德年间,成形于乾隆时期。因此,清入关前的冠服制度的发展变化,是清代冠服制度的基础。

  • 满族八大旗的来历

      八旗是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创立,初建时设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1614年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蒙、汉军。   1、八旗满洲的由来:   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人,在明朝时期,由女真民族首领努尔哈赤统率,逐渐强大,于1616年建立了后金国。努尔哈赤把自己属下的部民,按旗编制组成军队,先是四旗,即四种颜色的旗子。后来,人数增多,变为八旗,这便是八旗的由来。满族人都编入旗内,都称为旗民,也称为在旗的。由于满族全部编入旗下,所以,便出现了凡满人都是旗人之说。   2、组织形式:   清朝八旗旗主印玺   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每年到采捕季节,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首领,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称为牛录制。总领称为牛录额真(牛录意为大箭;额真,又称厄真,意为主。满语:niru i ejen)。规定每300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真一人,五牛录为一甲喇(队),设甲喇额真(参领)(jalan i ejen)一人,五甲喇为一固山,设固山额真(都统、旗主)(gūsa i ejen)一人,副职一人,称为左右梅勒额真(副都统)(meiren i janggin)。     3、具体来历解析:二十四旗   皇太极继位后为扩大兵源在满八旗的基础上又创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编制与满八旗相同。满、蒙、汉八旗共二十四旗构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清朝入关后八旗军又分成了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   八旗分类:   正黄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以旗色纯黄而得名。正黄、镶黄和正白旗列为上三旗,上三旗内无王,都归皇帝所亲统.兵是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至清末,是八旗满洲中人口最多的一个,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   镶黄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黄色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清末时的规模是辖84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13万人。很多清皇室成员都是镶黄旗。如乾隆帝的孝贤纯皇后、哲悯皇贵妃,嘉庆帝的孝和睿皇后,朝廷的高级官员中 也有不少是来自镶黄旗的。历史上的慈禧太后是镶蓝旗,后抬旗入镶黄旗。   正白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初定,以旗色纯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旗而有正蓝旗,因在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多尔衮病逝后,顺治就将正白旗纳入上三旗,此后清代就成了定制。正白旗是皇帝亲统旗之一,旗内无王,兵为皇帝亲兵,并从中挑选侍卫皇室的成员。清末规模为辖86个整佐领(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制单位,100—300人 为一单位)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和清末代皇后婉容(达斡尔族)都是正白旗人。   镶白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白色镶红而得名,镶白旗属于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的规模是84个整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正红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为纯红而得名,正红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规模为下辖74个整佐领,兵丁2.3万,男女老少总人......余下全文>>

  • 高晓松是哪族人,满族人吗?

    中文名:高晓松 国籍:美国 民族:汉族 星座:天蠍座 身高:175cm 体重:85kg 出生地:中国北京市 出生日期:1969年11月14日 职业:导演、编剧、制片人、音乐人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肄业 经纪公司:综艺晓松、太合麦田 代表作品:歌曲:同桌的你、恋恋风尘;作品集:青春无悔、万物生长 主要成就:打造了许多著名的歌手,掀起校园民谣的风潮

  • 满族的服饰有什么特征

      马蹄袖是游牧民族最显著的特征,在清朝中有反映,而农耕民族注重审美观,崇尚娴静,舒适,衣服较宽松,...   清代服饰 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其中有一种行褂,长不过腰,袖仅掩肘,短衣短袖便于骑马,所以叫“马褂”。马褂的形制为对襟、大襟和缺襟(琵琶襟)之别。对襟马褂多当礼服。大襟马褂多当作常服,一般穿袍服外面。缺襟(琵琶襟)马褂多作为行装。马褂多为短袖,袖子宽大平直。颜色除黄色外,一般多一天青色或元青色作为礼服。其它深红、浅绿、酱紫、深蓝、深灰等都可作常服。本土为戴暖帽、穿马褂、行袍的男子。     清代服饰 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其中一种为“马甲”或称“坎肩”,男女皆着。样式有大襟、对襟、琵琶襟等。一般穿在里面,样式也比较窄小。清末时,有把马甲穿在外面的。还有一种多钮扣的马甲,称“巴图鲁看坎肩”( 巴图鲁是满语,是“勇士”之意)。这种马甲,四周镶边,在正胸钉一横排钮扣,共十三粒,俗称“一字襟”马甲,或称“十三太保”。先在朝廷要官服用,故称“军机坎”。以后,一般官员也多穿着,成为一种半礼服。   清代服饰 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清代礼服一般无领,穿时需在袍服上另加一硬领。春秋季节,用浅湖色缎,冬季用绒或皮,这种领子,又称“领衣”,又因形似牛舌,故俗称“牛舌头”。紶料用布或绸缎,前为对襟,用钮扣系之,束在腰间。还有一种披肩。形似菱角,上面绣以纹样,多用于官员朝服。本土为领衣实物。     清代服饰 清代妇女发饰,分为满汉二式。初期还保留各自的原有形制,后在相互影响之下,都有明显的变化,而且各地风俗也不一样。清朝中叶,汉族妇女模仿满族宫女发饰,发饰品种繁多,各个时期流行的发式也各不相同。汉族妇女服饰,初期仍如明末之旧。经过不断的演变,终于形成一代特色。凡后妃命妇,用凤冠、霞帔。普通妇女除婚嫁及入殓时“借穿”一下这种服饰外,其它场合以披风、袄裙作为礼服。袍衫(旗袍)为满族妇女的主要装束,也深受汉族妇女的喜爱,不过满族的女装没有汉族的宽大。满族女装一般为窄而瘦长,多在外面加坎肩。此图为梳旗髻、穿旗袍及梳平髻、穿袄裙的妇女。     清代服饰 清代妇女发饰,分为满汉二式。初期还保留各自的原有形制,后在相互影响之下,都有明显的变化,而且各地风俗也不一样。汉族妇女的发式,在清代中叶模仿满族

  • 满族服饰的介绍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另外,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满族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述到7000年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和茶啊冲文化时期,1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至本世纪30年代,满族男女都穿直统式的宽襟大袖长袍。女性旗袍下摆至小腿,有绣花卉纹饰。男性旗袍下摆及踝,无纹饰。40年代后,受国内外新式服饰新潮的冲击,满族男性旗袍已废弃,女性旗袍由宽袖变窄袖,直筒变紧身贴腰,臀部略大,下摆回收,长及踝。2所谓的京派旗袍,就是我们所说的早期满族妇女穿的旗装。32007年,满族旗袍制作工艺被列入吉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满族服饰被列入第二批内蒙古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明松峰被列为传承人。52011年,刘淑芬、陈玉秋被评为满族旗袍制作工艺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 满族池姓的由来

      楼上那位仁兄,满洲的确是有姓“野”的,但是那是老姓塔喇氏的人,请不要随便瞎说。     然后回答人家的问题:     在现代的满族汉姓中,“池”跟“迟”通用,一般老姓为迟佳氏或者持嘉氏。     引用某前辈的文章     【持佳氏】C’ygiya Hala 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持嘉、迟佳,满族稀姓,清初1户,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于唐末女真“通用三十姓”和金代姓氏“赤盏”(石盏),以姓为氏,世居哈达,后冠汉字姓迟、张、池。金朝著名人物有:尚书右丞赤盏尉忻,参知政事石盏女鲁欢。     呵呵 很稀少的姓氏呢

  • 满族 关姓

    关氏发源安邑 家世光彩荣耀 这个备受敬仰的姓氏,家世源流也光彩荣耀无比。他们的始祖,就是夏朝末年那位可敬的大臣关龙逢。这一点在《姓源》一书上记载得清清楚楚,是这样的:“夏臣关龙逢之后,望出陇西,东海。” 关氏的始祖关龙逢,熟悉历史的人必然都知道,是夏朝末年的著名贤臣。据说,当时的夏桀荒淫无道,像“作酒池槽丘,为长夜饮”等荒唐的行为,真是罄竹难书。这个时候在朝廷上毫无疑问的是奸?169当道,忠良掩盖,而关逢龙却一片赤胆忠心,时常引黄图以谏,而且立而不去。可想而知,“忠言逆耳”是必然的后果。夏桀不但不听他的金玉良言,而且把黄图焚燬,还惨无人道地把关龙逢囚而杀之,留下了关龙逢的一片忠贞节烈照耀万古千秋。 夏桀的囚杀关龙逢,根据史载,是发生于公元前1767年的事。换言之,关氏家族不但是源自这样一位千古完美的人物,而且据有长达3740多年的悠久源流,实在最有资格在人前人后自豪自傲。 夏朝的版图,包括黄河、长江两流域及现在的辽宁省之地,国都设于安邑,亦即现在的山西省夏县北方。据说,关氏的始祖关龙逢,便是当时的安邑人。换言之,关氏家族的发源地也就在这里。 豢龙氏与关姓 不过,到了秦、汉天下一统之后,这个古老而光辉的家族,一方面在山西的老家继续繁荣滋长,像汉末三国时期大名鼎鼎的关羽,便是当时的山西解县人;另一方面,他们又在甘肃一带开创了一个新天地。所以,目前遍布于世界各地的关姓人家,有很多都相承相袭着“陇西”的堂名。 关氏系出夏末贤臣关龙逢,长久以来已经被公认不移。然而过去的姓氏学者中,也有人认为关氏的始祖应该是“豢龙逢”而不是关龙逢;这种情形真可说是一字之异,相差千里。因为,所谓“豢龙”氏应该是距今4200多年前的古人,如果关氏真的是豢龙氏的后裔,则他们的历史是更加的悠久了订 关尹与关姓 所谓“豢龙氏”,《左传》一书有详尽的介绍:“昔有?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好龙,以服事帝舜,舜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 另外,据说古代守关的“关尹”之中,也曾有人“以官为氏”而姓了关。譬如,《风俗通》一书就记载说“关令尹喜之后。”所谓关尹,亦称关令,依照《国语》的记载,是先秦时期一种“敌国宾至,关尹以告”的官职。因此,这一支关氏的得姓,大致已有了2400年以上的历史,也十分的悠久,据说,这一支关氏主要是繁衍于山东、江苏的交界之处。所以关氏家族,另外还有“东海”一望。 继承始祖关龙逢的光荣传统,关氏家族在历史上的表现真是出色极了,大家所熟知的关帝爷关羽,便是其中最为出类拔萃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