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有什么传统节日

  • 佤族的分布,服饰与习俗

      佤族的分布   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5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与汉、傣、布朗、德昂、傈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居。     礼仪     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当先,认为无酒不成礼。佤族待客敬酒习俗多样。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饮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人饮。敬给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尽力喝干,以表示心地坦诚,否则被认为对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锭右手把酒递给客人,客人用右手接过后先倒在地上一点或右手把酒弹在地上一点,意为敬祖。然后主人和客人一起喝干。佤族民间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习惯。每逢儿子出门,客人离去,主人还要打“送亲礼”。即给亲人或客人敬酒,届时主人用葫芦(盛酒器)盛满酒,先喝一口,然后送到客人或远离的亲人嘴边,客人需要喝到葫芦见底,以表示亲情、友谊永远不忘。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view/5070.htm

  • 佤族的节日

      “拉木鼓”,所谓的木鼓节,就是佤族制作木鼓的日子,他们看作是盛大的节日。顺便提一句,佤族人民的宗教信仰是原始的,所以他们把木鼓看作是通天神器,能够保佑村寨平安。因此,具有触此神圣地位的木鼓,也只有在重大节日和祭祀活动采用。

  • 什么是云南等地白族佤族纳西族的传统节日

      百度,,,

  • 传统节日有哪些传说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是中国七大传统节日。     春节相关传说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百姓。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惊惶失色,狼狈而逃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噼里啪啦"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走亲访友。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

  • 农历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大年初一是春节、春节是春天的节日、“春节”起源众说纷纭 、“春节”名称几经变化   五末日:正月初五,又叫“五马日”,这天也叫“破五”   人日:正月初七日。   元宵节:正月十五,亦称“上元节”,又称“灯节”:正月十五元宵节   二月二:又叫“春龙节”,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谚语。   寒食、清明: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节,春分后十五天为清明节。   佛祖诞辰:四月初八:佛诞,又传说是“牛魔王”生日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五月初五是“端阳”、端阳雨、啊!划龙船、今又“端午”   雨节:农历五月十三日,民间传说是关老爷磨刀的日子   过半年:农历六月初一   天贶节:农历六月初六,又叫晒衣节:六月六,晒龙袍。   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日,又称“七夕”:七夕情人节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中元节(七月半)或十五日,又叫“鬼节”   盂兰盆节:七月十五“盂兰盆节”   天医节:农历八月初一日,   中秋节:旧名“仲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又称“团圆节”:八月十五“中秋节”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金秋重阳老人节   十月交:农历十月初一日,是人们上坟祭祖的传统日子,   冬节:冬至——冬节   腊八日:农历十二月初八日,是日民谷要煮“腊八粥”食:腊八节与腊八粥、腊八节之来由、上“腊八粥”!   辞灶: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民间俗称“过小年”,传为送灶君上天言事之日,故又称“辞灶”。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或二十九,最后一天):最恋是除夕、“年”的传说

  • 关于传统节日的故事

      年   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今年的除夕,人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然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会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元宵节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清明节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

  • 河南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河南民俗节日,你知道几个?别具一格的节日(二月初二) 农历二月初二,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民间认为,这天是龙欲昇天的日子,故称“龙抬头节” 或“青龙节”。这天,河南农村的妇女一般都不动剪刀,不做针线活,怕动了刀剪伤龙体。 按老年人的说法。这是为了表示对龙的尊敬。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饺子,煎煎饼,炒黄豆,煎腊肉,蒸枣馍,改善生活成为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众多的食俗活动中,这天摊煎饼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民间认为,这天是东海龙王的生日, 煎饼是龙王的胎衣。吃煎饼,是为龙王嚼灾,扔煎饼,是为了掩埋龙王的胎衣。 每到农历二月初二,人们都有要炒玉米、炒黄豆。 端午节(五月初五)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在河南民间,端午节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 为了纪念屈原,一说源于田文端午立新规。    伴随着生动有趣的传说,河南的端午习俗越发显得丰富多采。有民谣这样说:“五月五, 麦子熟,包好粽子过端午。”说明包粽子、吃粽子,是河南端午节里一项重要的民俗活 动。从形状上说,其它省市有袋粽、角粽、锥粽、菱粽、筒粽、秤锤粽和九子粽等,而 河南主要是角粽,有三个角的,也有四个角的。 河南为什么要包角粽呢?据说当初屈原投江之后,每到五月五日屈原的祭日,人们都把 米饭扔到河里纪念屈原。一天晚上,有人梦见屈原面黄肌瘦,就连忙上前询问。原来, 百姓投往河里的米饭,都被鱼鳖虾蟹吃掉了。屈原无食充饥,所以日渐消瘦。他左思右 想,不知怎样才能不让鱼鳖虾蟹吃米饭。屈原告诉他,如果用箬竹叶包饭,做成尖角的 角黍(即粽子),鱼鳖虾蟹见了,以为是菱角,它们就不敢再吃了。那人醒后,就把此 梦转告给乡邻。第二年的端午节,人们就照梦中屈原说的方法去做。不久,屈原又讬梦 给那人,感谢人们送去的粽子。后来,人们都这样去做,渐渐形成了包角粽的习惯。 “五月里有午端阳,粽子油条泡雄黄。”端午节时,河南人不仅要吃粽子,还要吃 油炸食品。像油条、麻花、麻叶等,都是人们常做的油炸食品。在众多的油炸食品中, 糖糕和菜角是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节日食品。 在端午节这天,有些人家很讲究吃鸡蛋。端午早上,主妇们将鸡蛋煮熟后,放在孩子的 肚皮上滚几下,然后去壳让孩子吃下。据说这样可以免除孩子的灾祸,日后孩子也不肚疼。 古代端午节捉癞蛤蟆的风俗现在仍在河南农村流行。民间认为,癞蛤蟆有巨毒, 能够清热解毒,特别是端午这天捉到的蛤蟆毒性最大,质量最好,人们把蛤蟆眼泡上的 毒汁挤出拌入面粉搓成长条,晾干备用。还把锭墨塞进癞蛤蟆嘴里,将它挂在墙壁上, 风干后就成了中药,此称蛤蟆墨。人身上出了毒疽,用此墨画一圈,病情就会得到控制。 正因为有此风俗,这天的癞蛤蟆特别难捉,人们说它是“神虫”,这天怕被人捉拿,都 纷纷躲藏起来,故而民间有“癞肚蛤蟆躲端午”的俗语。 端午节这天,是孩子们最欢乐的时候。大人给他们戴上五毒肚兜,穿上黄色绣花鞋,手、 脚系着五色彩线,脖子上挂着精美漂亮的香囊。他们神气十足,穿梭嬉戏在人前背后。 孩子是妇女的理想模特,当孩子穿戴整齐,在众人面前炫耀母亲的女红技艺时,妇女 们心理上就得了巨大的安慰和满足。这些凝结着母亲一片爱心的儿童装饰品,为传统 的端午节增添了令人心醉的色彩。 喜庆丰收的过小年(六月初六) 农历六月初一,是中原民间比较重视的节日。在豫东和豫南,都有六月初一过小年的说法。特别是农村,更为重视。人们把这天当作庆祝丰收、祀求丰年的节日。这时, 麦子刚刚打下不久,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农民的心头和眉稍。人们在屋中、院内、麦场 里摆上供桌,放上馍、枣山......馀下全文>>

  • 六大传统节日的含义

    中国六大传统节日 1.春节 2.元宵节 3.端午节 4.中秋节 5.七夕节 6.重阳节 “七夕节”与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并列为中国六大传统节日,并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白族传统节日 云南白族是怎样过春节的

      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早饭后,孩子们由成人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1、春节: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六,是白族的传统节日,俗称过年。     2、过小年:即元宵节。     3、忌日:除夕晚上、大年初一忌串门子,忌口吹火。妇女忌洗衣梳头。     4、4、忌食:除夕晚杀的公鸡肉外人不能吃。     5、每逢节日,除必备节日食品之外,还要进行拜佛、祭天和敬祖等祭祀活动。年节最为隆重。自腊月起家家都要置办年货、杀猪、磨豆腐、舂饵块和糯米粉。除夕时,各家主事人都要带着饭菜、茶酒用托盘顺着天地、大门、水井、灶神、祖先牌位的顺八进行祭拜。然后全家人吃团圆饭。隆重的团圆饭在餐桌中央摆一个大的铜火锅,必上猪头肉,周围有八大碗寓意深刻的日菜肴。如:藕有眼寓意开窍通畅;蒜苗白语意“顺”寓意万事通顺;烧鱼寓意富富有余等。大年初一早晨要煮汤圆,有的做面条,都寓意团圆、和顺、益寿等美好的祝愿。从初一到初五,每天吃什么都有一定的规范。居住在碧江的白族,过年的方式与其他地区不同,在碧江的白族把一年分成十三个月,年节则在13月的下旬属猪或属蛇日进行。除夕晚全家都要先祭树神,而后全村要一起聚餐。在其他一些节日里,除要杀猪或宰羊置办酒席外,还要有应时的食品。如三月街要有各种蒸糕、凉粉;清明节要凉拌什锦;端午节包粽子,喝雄黄酒;栽秧会吃栽秧肉、炒蚕豆;六月二十五日火把节吃甜食和各种糖果;中秋节吃白饼、酥饼;尝新节吃掺新米饭等。

  • 满族都有哪些传统节日

      满族的传统节日     1.颁金节:   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各地满族同胞在农历十月十三日满族命名日自发地举行纪念活动,以示纪念满族的诞生。但活动时使用的名称不尽相同,或称“命名日”, 或称“诞生日”,或称“纪念日”等。     2.上元节:   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3.走百病:   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4.添仓节:   每年正月二十五,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     5.二月二:   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6.虫王节:   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7.中元节:   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8.开山节:   满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后,或农历9月中旬(具体时间不定)为采集草药获得丰收而进行的祝福活动。在过去东北满族村落中每年开山节都要面对长白山,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