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传统节日

  • 什么是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   第年第一个节气:打春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为什么这么叫呢?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新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一月一日: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旦是会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阳,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线。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象征一天的开始。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三月八日:妇女节     三月十二:植树节     清明节前一天:寒食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之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四月五日: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五月一日:劳动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     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这风俗已传......余下全文>>

  • 什么叫传统节日

      是在我国发展历史中,劳动人民创造的节日。 包括除夕,春节,元宵节,立春,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

  • 佤族的风俗习惯

      【礼仪】   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当先,认为无酒不成礼。佤族待客敬酒习俗多样。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饮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人饮。敬给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尽力喝干,以表示心地坦诚,否则被认为对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递给客人,客人用右手接过后先倒在地上一点或右手把酒弹在地上一点,意为敬祖。然后主人和客人一起喝干。佤族民间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习惯。每逢儿子出门,客人离去,主人还要打“送亲礼”。即给亲人或客人敬酒,届时主人用葫芦(盛酒器)盛满酒,先喝一口,然后送到客人或远离的亲人嘴边,客人需要喝到葫芦见底,以表示亲情、友谊永远不忘。   【建筑】   佤族房内的陈设简单,无桌椅,竹席木板当床,没有被褥,只用棉毯或麻布单做被盖,枕木头,和衣而睡。   佤族的住房,各地区不同。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一般是四壁着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个别的瓦房。而大部分佤族地区的住房构造和形状与傣族的住房相似,建筑材料均为竹子(竹藤、竹竿、竹片、竹篾等)、草(茅草、椽子、脊檀、木板等)。木柱的顶端保留树杈,用以托梁,横梁上再托上一些细竹子,然后覆以茅草,筑成架空的“竹楼”。房屋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为牲畜、家禽活动之所,个别打铁户也在楼下设有风箱和打铁的一套工具。   【饮食】   佤族以大米为主食。西盟地区的佤族都喜欢把菜、盐、米一锅煮成较稠的烂饭。其他地区的佤族则多吃干饭。农忙时日食三餐,平时吃二餐。鸡肉粥如茶花稀饭是家常食品的上品。旱稻多现吃现舂,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间有“无辣子吃不饱”之说。   佤族的肉食主要来源于家庭饲养,有猪、牛、鸡。此外也有捕食鼠和昆虫的习惯。一些地区的佤族还有捕食昆虫的习惯,更食用蛹、寄生于草木植物的红毛虫、扫把虫和寄生于冬瓜树的冬瓜虫等十余种。一般时都把可食的昆虫与米一起煮成粥,加菜、盐、拌辣椒,香辣可口。   佤族养蜂比较普遍,但养蜂方法十分特别,先用一段掏空的圆木,两头封口,留出数个小孔,供野蜂进出,放在森林或屋檐下,使其繁殖酿蜜,每年割2、3次,与其中蜂蛹一起食用。   佤族普遍喜饮酒,喝苦茶。所饮用的酒都是自家酿制的“泡水酒”。常饮泡水酒不但于身体无害,反而有益健康。近几十年佤族才开始饮用烧白酒。   佤族更爱喝苦茶。有的苦茶熬得很浓,几乎成了茶膏。苦茶虽然味苦,但喝后有清凉之感。对于处在气候炎热地区的佤族,具梗神奇的解渴作用。   嚼槟榔是佤族男女老少普遍的嗜好,平时劳动休息或闲谈,口中都嚼一块槟榔。所嚼槟榔都是用麻栎叶和石灰煮成的代用品,据称嚼槟榔有健齿作用。   典型食品有:茶花稀饭,火烧蛇肉,青豌豆炒蚂蚁蛋,油煎柴虫等。   木鼓   木鼓是佤寨的标志,佤语称“克罗克”,是佤族的传统祭祀工具、乐器和报警器具。一般以红毛树、花桃树或麻栗树树段为原料,将其腹部按一定形状掏空制成。大小不一,一般长约2米,直径0.5至1米之间。分公鼓、母鼓两种。公鼓的音节偏低,音色粗重。母鼓音节较高,音色清脆。多成对存放在村寨中的木鼓房中。   木鼓房是佤寨重要的、也是标志性的建筑物。每个村寨都有一至数个。它是用6根柱子、 3根横梁及竹片或茅草搭建而成的、四周没有墙壁的小棚子。木鼓房虽然面积不大,结构简单,但由于是存放木鼓的地方,固此相当神圣,具有其他民族庙宇的功能与地位。   木鼓是佤族的象征,是佤族人民崇拜的神圣之物。他们认为,木鼓是 “通神之器”、“通天之鼓”, “生命靠水,兴旺靠木鼓”。因此,平时不能乱动,只有祭祀报警和节日喜庆等重大集体活动时才能敲......余下全文>>

  • 海南有什么传统节日?

      春节   按时间顺序来介绍的话,首先应该介绍海南人的春节。因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海南春节习俗与内地大同小异,但在历史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中受到南洋“海”文化的熏陶,海南人过春节的习俗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在海南人看来,所有的民俗都是按人的意志、人的愿望,人为地做出来的,所以,在海南方言中,所有的民俗行为前面均加上一个“做”字,如做清明、做亲家(即结婚),而北方人“过年”,海南方言叫“做年”。需要说明的是,“做年”指的是“做旧年”即过春节。而北方所说的过元旦,海南叫“做新年”。   海南人喜热闹,更喜追求热烈的氛围,而燃放爆竹是营造这种热闹氛围的最好方式。在海南,如果今年哪家燃放的爆竹最多,这一家的收成一定很好,来年的收成也会更好。海南人春节的习俗还有买几条鲥鱼,在除夕之夜将鱼蒸好,存放到正月初二才用来祭祖。海南人为了庆祝过去一年的收成大好,并想告诉先祖,今年的收成最好,过年的团圆饭最丰盛,吃的是又大又肥的鸡,而且还有盈余,因此,海南人在除夕祭拜祖先时,都挑最大最肥的鸡。而到初二,鱼已经在家里存放了两天,鸡肉才刚刚吃完,寓意年年有余。在文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做“糖糕”的习惯。制作糖糕的原料非常丰富,有花生、芝麻、爆米花、沙红等。大年初一,邻居互相拜年时,都拿出糖糕招待,并互相祝福新的一年日子会过得比糖还甜蜜。 海南人还有一个独特的习惯,那就是去给亲戚朋友拜年时,一定得带上自己家做的糖糕赠送给亲朋们,如遇亲友来家里拜年,一定得给亲友捎上自己制作的糖糕,并祝愿亲友在新的一年里会有更好的收成,生活会更加甜蜜。为祈求大吉大利,海南人还不忘在供奉先祖的台上放几个大桔子。       军坡节   海南东北部市县民间最大规模的祭祀节日。军坡节被称为海南人的庙会,大年过后,农历二月到三月之间便是海南人闹军坡的时节。据史料介绍,海南的军坡节分为“公期”和“婆期”,而“公期”又分为“大公期”和“小公期”,是祭祀祖先和历史人物的传统民俗活动,主要是纪念民族英雄冼夫人。这个由民间自发兴起的传统节日相传已经有1300年的历史,纪念方式历代不变,既有神话色彩,又不失表现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节日一般为4天,每逢节日,海口、琼山等地成千上万群众到琼山新坡镇冼夫人庙朝拜。朝拜者在冼夫人神像前烧香祈祷,后领取一面"百通小令旗"带回。全省现有51座冼夫人庙,有庙的地方都有祭祀活动。   

  • 加拿大传统节日有哪些

    加拿大一年之中有十几个节日和庆祝纪念的假期。有些公众假日是世界性的,而有一些仅限于加拿大。通常1月至12月的节日有: 新年(New Year's Day)1月1日。这天是公定假日,大多数的商店都关门。 情人节(St.Valentine's Day)2月14日:这一天不是公众假日,但几乎是全世界公认的一个特殊日子。红色是这一天主要的颜色,圣瓦伦丁(St.Valentine)是一个非正式的,但却是公众所公认的爱侣守护神。 枫糖节:3月底至4月初。 加拿大盛产枫叶,其中以东南部的魁北克省和安大略省的枫叶最多最美。人们采集糖枫叶,熬制枫糖浆。 枫糖节(Maple Syrup Festival)是加拿大传统的民间节日,每年三月春意盎然时,生产枫糖的农场被粉饰一新,披上节日的盛装,大家在一起品嚐大自然送给他们的甜蜜礼品。 传统的枫糖节都向来自国内外的游人开放,尤其欢迎儿童。一些农场还专门保留着旧时印第安人采集枫树液和制作枫糖的器具,在节日里沿用古老的制作方法,为观光客表演制枫糖的工艺过程,有的还在周末向旅游者免费供应枫糖糕和"太妃糖",任人品嚐。 节日里当地居民还热情地为游客们表演各种民间歌舞,带领观光客去欣赏繁茂美丽的枫林红叶。 圣巴特里克节(St.Patrick's Day)3月17日。圣巴特里克,爱尔兰的使徒,是爱尔兰公认的守护神,这一天不是公众假日,绿色是当天主要颜色。 复活节(Easter):春分满后第一个星期日。这是一个基督徒庆祝的节日,而这个节日每年都不固定。 耶稣受难日(Good Friday):复活节前的星期五。这天是一个公众假日,基督徒在这一天纪念耶稣被钉上十字架。 复活节次日(Easter Monday):这天是一个主要宗教庆祝节日。人们庆祝基督复活昇天,这天通常会有彩色蛋和找复活蛋游戏。 维多利亚日(Victoria Day)5月24日前的最后一个星期一。这天是庆祝维多利亚女王的生日,是一个公众假日。园丁通常拿这一周的周末作为基准日来种植西红柿。 加拿大国庆日(Canada Day)7月1日。这是一个全国性的节日,是一个公众假日。若7月1日刚好碰上周末,则会补假一天。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节(B.C.Day):这是个公众假日,在不同省有不同的名称,这一天是定在8月的第一个星期一,每年的这一天在列治文的一个社群中心会有一个多元文化的欢乐节日,叫做Multi-fest。 劳工日(Labor Day):是美国和加拿大的公众假期,通常定在9月的第一个星期一来对劳工们表示敬意。 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公众假期。在加国是在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一,而在美国则是在11月的第三个星期四。一般的习俗有烤火鸡、烤番薯和烤番瓜派。加国的庆祝日,通常是源自于英国的丰收纪念日。而美国的庆祝日则是起源于1621年,在一个普利茅斯的殖民地,纪念该年冬天经历了一个很惨重的大饥荒之后的第一次丰收。而火鸡是用来纪念当年这些新移民在饥荒时过感恩节,只找到四只火鸡的困境。 万圣节(Halloween)10月31日。起始于天主教的11月1日的万灵日(All Saints'Day),而前一天晚上,也就是10月31日,就叫万圣节。传说在11月1日那天是大人灵魂回来的日子,而10月31日则是小朋友灵魂回来的日子,在以前All Saints’Day是来讚扬天主及其圣者。而今日北美,小孩甚至大人都会化妆,打扮成不同的鬼、卡通人物、明星等,到附近的邻居......馀下全文>>

  • 汉族的传统节日的传说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古代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元正、岁朝、年朝等。《尚书大传》又称正旦为岁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称撊瘮。 自从公历纪年为主后,俗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称元旦,以免混淆。因正月初一离立春节很近,故称为春节。元日为一年之始,故官方民间,皆以为大节日。宋《野客丛书》云:国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寒食三大节为大节日,七日假。 春节是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从农历腊月最后一天(除夕)起至正月初五。除夕晚餐最为丰盛,煮猪头猪尾(寓做事有头有尾)、公鸡、鱼(寓年年有余),吃葱(寓聪明)、蒜(有算计)、大杂菜(寓团结和睦),米中掺谷(得“谷子多”的吉利话),以熟食祭天地、灶君、祖宗,举家欢聚,尽情吃喝。晚上,人人将脚洗干净(寓可有好运气),年长者给年幼者“压岁钱”,数角至数十百元不等。年轻人守岁到深夜,零点钟声敲过,竞相燃放烟花爆竹,辞旧迎新。大年初一,早起抢头水,在井边燃香一柱,寓有好兆头。赶早贴春联(或头天贴好),放鞭炮,穿新衣。起床时不催喊,在堂中撒零钱,任由孩子们早起而拾。不动菜刀(认为一年四季可平安),不扫地(认为会把财气扫走)。

  • 回族有什么传统节日?

      回族节日: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开斋节 开斋节是回族穆斯林对“尔德·菲图尔”(阿拉伯语)的习惯称呼。每年伊斯兰历9月是穆斯林的斋戒之月,凡符合条件的穆斯林男女,都要奉行一个月的斋戒,白天不进饮食,一月结束,望见新月,斋戒完成,次日即为开斋节。清晨起来,穆斯林们沐浴净身,换上洁净的衣服,开始在家中炸油香、馓子。上午,到清真寺参加会礼。礼拜后,还向老弱病残和贫苦之人出散乜贴,因此开斋节又叫“济贫节”。然后请阿訇为已故亲人走坟,纪念亡人。走坟后,走亲访友,相互祝贺,邀请亲戚乡邻到家,进行款待。 回族穆斯林对开斋节特别重视,庆祝场面十分隆重,所以又叫“回民过年”。     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是阿拉伯语音译,又称“尔德·艾祖哈”,含有牺牲、献身之意。在伊斯兰历年的12月10日举行。这一天也是穆斯林赴麦加朝觐的第三天。古尔邦节又叫“宰牲节”,它起源于先知伊卜拉欣的传说。伊卜拉欣受到安拉启示,命他宰杀自己的儿子伊思玛仪献祭,以考验他对安拉的忠诚。于是,伊卜拉欣将爱子伊思玛仪带到麦加城郊米纳山谷,准备宰杀爱子以表达诚意。此时,安拉派来天使送来一只黑头绵羯羊代替伊思玛仪牺牲。从此,古尔邦节宰牲便成了穆斯林的传统庆典。节日这一天,回族穆斯林沐浴洁身后,穿上节日的盛装,到清真寺去参加会礼。之后走坟,回家举行宰牲仪式。宰牲的牛、驼、羊肉除了自己食用外,还要分送亲友和贫孤之人。   圣纪节 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圣人的生辰和忌日都在伊斯兰历3月12日,所以统称“圣纪”。这一天,回族穆斯林沐浴净身后,炸油香、馓子,然后到清真寺听阿訇讲经、赞圣,讲述穆圣的嘉言懿行和功绩。之后,穆斯林在清真寺内聚餐。回族穆斯林举行圣纪的日子并不统一,一般在3月12日穆圣的诞生和逝世日,也可以在3月内任何一天。圣纪节是回族穆斯林每年一次规模浩大的庆典。

  • 景颇族传统节日

      景颇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有12万人口,主要聚居于德宏傣丹景颇族自治州境内。景颇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传统文化,“目瑙纵歌”是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目瑙”是景颇族支系语,“纵歌”是载瓦支系语,其本意均为“跳舞”。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开始欢度节日,一般为期2—6天,时间取双不取单。节日里都要举行庆典活动,来自四面八方的族胞和来宾在竖有“目瑙诗栋”标牌的广场,在“瑙双”(领舞)的率领下踏着铿锵的鼓点,伴着豪壮的乐声翩翩起舞,舞路杂而有序,场面壮观,充分展示出景颇族的传统文化。“目瑙”集中地体现了景颇族的历史文化,有关“目瑙”的来历说法丰富多彩,但流传最广、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传说:“目瑙”是天上太阳宫里的舞蹈。一次太阳王举行盛大的“目瑙”庆典,邀请地球上的鸟类前去参加。在太阳宫,禽鸟们第一次看到那样的场面,欢天喜地,翩翩起舞;众鸟们的羽毛多姿多彩,给“目瑙”庆典增添了无限的色彩,羸得了太阳王的赞扬。庆典结束后禽鸟们返回地球,在叫做“康青阳库”的地方一棵结满12种五颜六色的果子的大树上边休息边享用果子,大家议论起太阳宫学的“目瑙”舞。谈至兴趣高涨时不约而同地跳起了刚从太阳宫学来的“目瑙”舞。这时有个叫贡东都卡的景颇人路过看到了禽鸟们的舞蹈,马上回去报告了族长,大家一同去观看并学会了跳“目瑙”舞,流传至今,成为一个民族盛大的庆典。 景颇族最早居住于青藏高原,是氐羌族群的一部分,经过几次大的迁徙后才定居于今天的居住地。“目瑙”是景颇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反映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宗教等习俗的文化现象。竖立在目瑙广场上的“诗栋”(标牌)分阴阳(雌雄),当中所绘制的是反映景颇族的迁徙路线和其他生产、生活的图案。举行大的“目瑙”庆典时都要先祭奠“木代”(太阳神),原因之一,“目瑙”舞来自太阳宫;之二,传说景颇族的祖先曾娶太阳女为妻,景颇人是太阳的子孙,“木代”与景颇族有渊源关系。因此,景颇族贵族(山官)家一般都祭奠“木代”。“董萨”(祭司)要进行“目瑙斋瓦”,用特定的形式和祭词叙述天地的形成,万物的诞生,景颇人的渊源变迁史等,内容无所不包。这些活动,千百年来起着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作用。 景颇族的“目瑙纵歌”原来是一种融宗教和文化习俗为一体的传统庆典。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化为各种不同类别的“目瑙”。大致有以下几种:1、“岁目瑙”,家

  • 越南有那些传统节日?

      越南也使用阳历与阴历,除了国家法定的节日如元旦、国际劳动节、国庆节等外,越南也过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与中国人一样,阴历的春节是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越南有一句民谣“肥肉姜葱红对联,幡旗爆竹大粽粑。“意思是,春节到了,要为过节准备丰盛的的肉菜,都好粽粑,门口贴上大红对联,高高的幡旗随风飘扬,爆竹鸣响。从这句名谣中,可见越南人对春节的重绩程度。在新年与旧年交接之时,越南人也有宁岁的习惯。除夕夜,人们通常要睡得很晚,合家等待新年钟声敲响第一下那神圣的时刻。在农村,家家户户都在忙着煮粽粑,孩子们围着锅台,焦急地等待粽粑煮熟。供桌上,香火缭绕,摆满了各式供品。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一家之主要率领全家祭拜神灵然后再祭拜土地。越南人认为,每年上天都要派一名神来看管人间。除夕神灵交接,祭拜审灵是迎新神旧神,祈求神灵保佑全家老少四季平安。 除夕夜,越南人还有“求禄”风俗。一般有两种“求禄”方式。一种称为“采禄”。通常从寺庙祭祀返回时,老百姓采摘下一根带有绿叶的树枝带回家,寓意为采集天地神灵赐给的福禄。这根树枝拿回去后,插在祭坛前,直到树叶枯残为止。 另一种叫做“香禄”。不少人在寺庙祭祀时点一把租,站在祭坛前祷拜,然后把点着的香带回去供奉在祖先祭坛或王爷祭坛的香炉上。据越南民间传说,香火象征兴旺发达。为此,返回时,常常遇上刮风,香火燃烧加快,人们认为这预示一年万事如意。 越南人也过灶君节。灶君也称为“灶神”(灶王爷),他的任务是客观地记录下这个家庭所发生的事。每年腊月二十三是灶君节,这一天灶君要去拜谒玉皇大帝,报告在人间的所风所闻。腊月二十三,人们供奉灶君,有的地方还供上一条活鲤鱼,传说鲤鱼是灶君上天的坐骑。供毕,人拉将鲤鱼往江河或湖泊里放生,鲤鱼将化为龙送灶君上天。 中秋节是越南人较为重视的节日。中秋节的晚上,越南人除了吃月饼、赏月、观花灯、舞狮子外,在农村,青年男女还举行对歌,越南人称为“唱军鼓调”。军鼓调多以情歌对唱为主,也是日常生活内容。相传古代时,越南军队常以击军鼓对歌供士兵娱乐,后传入民间。所谓的军鼓实际上是一只木桶或洋铁桶,在村头立两根柱子,用麻绳或钢丝绳将桶绷紧后固定在柱子上,用棍子敲打绳子使其发出咚咚的响声,男女双方各站一边,边敲边对歌,笑语欢歌汇集在一起,气氛欢快热烈。一些青年男女通过对歌建立感情,确立恋爱关系。 越南节庆 1月 1日 新年元旦 2月 3曰 越南共产党创立纪念日 4月30日 西贡解放 5月 1日 国际劳动节 5月19日 胡志明诞辰 9月 2日 越南共和国国庆节

  • 传统节日的对于我们的意义

    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它以一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来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对美好的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形势下,我们用现代社会的理念和视角,揭示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发挥、拓展和强化其功能,对于保持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意义。 一、对传统节日主题的提炼 中华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依讬自然规律的变化,连线起来就是一幅丰富而浪漫的历史文化长卷,多姿多彩、令人陶醉。当我们以感恩、平和、虔诚的心态来解读这幅画卷的时候,会发现其中有取之不尽的惊喜与愉悦。因为,所有的节日都被赋予无限的内涵,无一例外地充满着诗情画意,表现出趋利避害的自然本能,表现出智慧、聪明与机敏,并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等民族感情给予了鲜活的展示和充分的表达,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富责任感、极富想象力和极浪漫的民族,这就是传统节日得以传承千百年的内在动力和永恒的魅力所在。 对各节日的主题作以简要的分析: 春节——传统节日的开篇之作,是我们全世界华人心中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从过小年开始到大年三十除夕夜,从初一到初七再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每一天都有它独特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春节有开始、有尾声,有思想、有仪式,有对遥远过去的追忆,也有对美好愿景的展望,通过无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谱写了合家团圆、辞旧迎新的篇章。这样的节日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它揭示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和传统的力量。 清明节——具有独特的人文景观。它是一个庄重的日子,祭祖扫墓,一家人、一族人乃至整个民族,追贤思孝、认祖归宗。在天空清、大地明的清明时节,站立在墓前,是无尽的怀念。面对祖先的坟墓,在离祖先最近的地方,与自己的亲人、祖先、先民对话:告慰故人、也告慰自己,求得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将心灵得到释放,同时,收获一种寄讬,是中国人特有的精神生活。从祭奠亲人的扫墓活动、祭祀祖先和民族始祖的祭祖活动,发展扩及缅怀英杰,包括民族英雄、杰出历史人物、革命先烈。我们经常说,清明到,儿尽孝。我们要孝顺父母,懂得感恩,不能忘本,内在是孝道的传递、弘扬,以及亲人之间的情感联络。这表现了强烈的道德感,首先是爱惜自己的身体,这是孝的表现,进而是孝敬祖先、忠于民族等等。我们民族忠与孝的传统就得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同时,它又是一个欢快的节日。春游踏青,播种希望。“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在春回大地、万物复甦的特定时空中,慎终追远、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由此,增强人们对生命过程、生命意义的认识,这也是对青少年认识人生、思考人生的教育。人有生有死,人死了,活着的人要纪念他,更要很好地活下去。这就是中华民族极为豁达、乐观的生死观。我们要把这些仪式与传统坚持下去,成为一种自觉,最终会成为一种可歌可泣的传统文化。 端午节——最具有内涵和活力的节日。它本质上蕴含着屈原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包含着人们对屈原所代表的民族品格的一种追求。包含着人们对屈原所代表的民族品格的追求。端午吃粽子是其节日的象征物,而龙舟竞渡则是其最具活力的体现,展示的是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记忆。 七夕节——一个象征着美好爱情的节日。我们都熟悉牛郎织女鹊桥相见的故事,这一传诵千年的佳话,将中华民族的爱情理念给予了最完美的诠释。“在天愿作比翼鸟饥丁观股攥噶......馀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