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风土人情

  • 新疆风土人情

      一、维吾尔族简介: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有自已的语言,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系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建国后,推广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现两种文字并用。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初雪节等。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屠宰的牲畜不能出卖,除将羊皮、羊肠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职业者外,剩余的用作自已食用和招待客人。过肉孜节时,成年的教徒要封斋1个月。封斋期间,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白天绝对禁止任何饮食。   二、维吾尔族民居:   维吾尔族传统民居风格独特。房屋呈方形,有较深的前廊;室内凿壁龛,并饰以各种花纹图案。旧式房屋多系土木结构,窗子较小,房顶开一个窗,通风采光差;室内进门有一连灶土炕,用来做饭取暖。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住房质量逐渐提高,有的住进了楼房。即便是自建的平房,一般也比较宽敞明亮通风。厅室布置整洁朴雅,四壁呈白色泛蓝,挂的壁毯,靠墙置床,被褥均展铺于床罩或毛毯之下,床上只摆设一对镂花方枕。室中央置长桌或圆桌,家具及陈设品多遮盖有钩花图案的装饰巾,门窗挂丝绒或绸类的落地式垂帘,并衬饰网眼针织品。地面多装饰民族图案。维吾尔族人喜欢在庭院中种植花卉、果树和葡萄,整个环境显得雅静、清新。   三、维吾尔族待客习俗: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四、维吾尔族饮食习俗   维吾尔族的先民,虽从游牧民族较早地转为定居农业的民族,但在饮食文化中,仍保留着许多游牧民族特有的风俗。他们大多数以面食为主要食物。喜食肉类、乳类,蔬菜吃得较少,夏季多伴食瓜果。过去由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大多数维吾尔族群众用的餐具主要为木制和陶器的碗、匙、盘等,但许多食物都爱用手抓食。一日三餐,早餐吃馕喝茶或喝“乌马西”(玉米面糊糊),中午为面类主食,晚饭是汤面或馕茶。吃饭时一家大小共席而坐,吃完饭,在拿走餐具前,由长者做“都瓦”(祷告),然后离席。

  • 简单介绍汉族(风土人情、民俗习惯)50字

      过节一定要上香,而且不同的节日会吃不同的食物,像春节时吃饺子,元宵吃汤圆,清明吃糍粑,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这是湖北的习俗,不知道其它的地方是不是这样的

  • 汉族的聚居地区、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

      聚居地区:汉族,现有人口10.4亿多。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松辽平原及黄河、长江、珠江等大河巨川的中下游流域农业发达地区,并散居于全国各地。在中华族的大家庭中,汉族人口最多,分布最广。   风土人情:汉族由于分布地区广大,其传统住房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样式。居住在华北平原的汉族,其传统住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居住在东北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与华北基本相似,区别在墙壁和屋顶,那里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实,主要是为了保暖;居住在陕北的汉族,则根据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为住房,窑洞不仅冬暖夏凉,而且不占耕地面积;居住在南方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以木建房为主,讲究飞檐重阁和律卯结构。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汉族,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座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民俗习惯:汉族人饮茶,汉族的服饰比较复杂。汉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过“春节”又称为过年,是汉族人千百年来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过年时,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     我可是费了一定的时间啊,采纳吧!

  • 汉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文化信仰】   汉民族传统中信仰儒家思想、道教、佛教,在儒家文化的社会基础中对道家、佛家诸说多有崇敬!然而遗憾的是,近现代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人们的功利主义思想逐渐占据主流形态,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宗教却逐渐式微,民众有许多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等西方宗教。     【建筑形式】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汉族,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汉族音乐】   汉族是有音乐传统的民族,汉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创造。秦以前,汉族先民已创造了乐器和乐曲,发明了乐律。汉唐盛世,汉族音乐以歌舞音乐见长;宋元以后,则以戏曲音乐为主。当今世界公认的音乐律制,如五度相生律(汉族称三分损益律)、纯律及平均律,汉族皆独立发明,其成果如车条之辐辏,汇入世界音乐理论之轴心。   【饮食习惯】   汉族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唬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饭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汤圆、粽子、年糕等各种不同的食品;小麦则有馒头、面条、花卷、包子、饺子、馄饨、油条、春卷、炸糕、煎饼等吃法。汉族讲究并善于烹任,不同地区的汉族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汉族菜一般被分为的川、粤、闽、皖、鲁、湘、浙、苏等八大菜系。

  • 汉族特点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华夏族称为“汉人”,始于汉朝。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目前,汉族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除中国两岸四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和北美洲也有较多分布。   汉族在全国分布的特点是东密西疏,据2005年的统计,汉族人口为118295万人,占总人口的90.56%。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汉族占总人口比重91.59%。   汗族形成历史   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当今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并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公元前2700年,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的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其南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   汉族的先民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即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远古传说,还描述了汉族先民曾经历漫长的原始公社制时代。在黄帝以前,经过“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见母系氏族制)的阶段;关于黄帝的传说,则标志着由母系氏族部落转化为父系氏族部落(见父系氏族制),并已进入部落联盟阶段。传说在黄帝之后相继以禅让方式为大部落联盟首领的尧、舜、禹,被认为是黄帝的子孙   公元前21世纪,中原地区的原始公社制时代走到了历史的尽头,阶级社会已经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土地上。从公元前21世纪以后,相继出现了夏(约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商(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几个王朝。首先在黄河及其支流渭、汾、伊、洛下至河济之间以及淮河支流汝、颍上游;继而发展至淮河、泗水、长江、汉水的广大地区。西周时,已出现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名, 以与蛮、夷、戎、 狄相区别。但是,这时华夷之辨尚不甚严。   春秋(前770~前476)时,华夷贵贱尊卑的观念已很强烈,当时区分华夏与蛮夷的标准,族类与文化都被重视,文化尤为首要因素。华夷因礼俗、服饰等因素而往往可以互相易位。秦、楚不仅

  • 汉族为什么叫汉族,名称的由来

      汉族名字的由来:   汉族,是上古传说炎帝(或神农氏)与黄帝(或轩辕氏)两个部落的后裔, 是在中国及海外华人占多数优势的民族。在历史上,中国上古史学专家许倬云认为,华夏部落经殷商周秦等等原位处中原边缘的夷人他者,在诸夏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本部,于汉朝形成自称为汉人的“文化共同体”。汉族别称“汉人”、“华人”,“唐人”、“秦人”、“桃花石”等。到了近代以后“民族”一词传入中国,“汉族”便取代“汉人”成为这一族群的正式名称。“炎黄子孙”及“炎黄裔胄”皆曾被中国共产党及中国国民党用来做为“汉族”的代称或另称,现代则有龙的传人等称呼。   汉族的族称,是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过程中确立的。公元前206年汉朝继秦而兴,前后历400余年,经济、文化及国家的统一有了新的发展,原称华夏的中原居民称为汉人。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汉人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历代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在各方面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汉族历经与各族的共处、迁徙、融合,形成了在松辽平原及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农业发达地区及城市集中分布,在边疆与当地各族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另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族有相当数量人口移居海外,形成当地的华裔或华侨。   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为中国的繁荣富强作出了巨大贡献。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拥有众多影响深远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在自然科学方面,天文学和数学成就为世人瞩目。古代农学曾有农书370余种。在古代汉文学发展中,诗歌的发展占显著地位,如楚辞、乐府、唐诗、宋词等都有许多艺术成就极高的作家与作品;其他如散文、小说等也著称于世。

  • 汉族服装有什么特点

      汉族服装,就是汉服。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系带。主要有衣裳、深衣、袍衫、襦裙、襦袴等几种类型。根据用途分为常服和礼服。常服重实用比较简单 随意,礼服则是大方华丽。几千年的服饰体系是非常完整的,基本上什么特色都会有。

  • 汉族名称的由来?

      秦作为统一的大帝国虽很短暂,但秦的影响非常大。至两汉时期,北方和西北各族还称汉朝人为“秦人”,而汉朝人自称“中国人”。当时边疆各民族也往往称汉朝郡县之民为“汉人”,但它还不是一个民族概念,它的意思是“汉朝的人”。不过汉时已出现“胡汉”、“越汉”、“夷汉”等合称,大概已初具族称含义。及至魏晋,中央政权统治下的汉族人自称“中国人”、“晋人”,但边疆各族却仍称之为“汉人”。显然,这时“汉人”称呼,已具有比较明确的民族含义了。不过也就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汉人”作为民族的概念,为汉族和非汉族所接受。同时,作为以前中央政权统治下的汉族自称的“中国人”,这时已为居于汉地的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所共享。这是东汉以来边疆各族内迁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的进一步融合的结果。以“五胡”为代表的内迁各族纷纷建立政权,据有以两京为中心的黄河流域,接受先进的汉文化,自称“中国皇帝”範与晋室争正统。这样,具有文化优越感而基于地域概念的“中国”、“中国人”就不再适应于居于内地的汉族所专有了。“中国”或“中国人”为入居内地的各族所共享后,作为统治民族的非汉族为了将汉族区别开来,即用“汉”或“汉人”来专称汉族。这样,“汉”或“汉人”就成为一个正式的民族概念。唐时少数民族出现了“蕃”的称谓,与汉族合称“蕃汉”。五代继唐,依旧有“蕃汉”之称,宋时亦沿用。至元代,由于民族的进一步融合,原先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已被完全汉化,被称为汉人了。   参考资料:《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618-619页。

  • 土家族的风土人情

      ①土家特色: 1)民俗: ◆土司制度:是封建王朝统治阶级用来解决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政策,在土司统治下,土地和人民都归土司世袭所有,土司各自形成一个个势力范围,造成分裂割据状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春秋时属巴国,战国时属楚巫郡。从唐代至宋代,鄂西实行羁縻州县制,从元代至雍正十三年,鄂西实行土司制度。雍正十三年,鄂西实行“改土归流”,改土司制为流官制,设立施南府,辖六县。民国成立后,废除施南府,各县直属于省。民国4年,属荆州道。民国15年,改为施鹤道,辖七县。民国17年,改为鄂西行政区。民国21年,改为第七行政督察区,下辖八县。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湖北省政府迁入恩施。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恩施专署,辖八县。1983年12月1日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3年4月4日改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住吊脚楼:鄂西的吊角楼多用泥瓦铺盖。吊角楼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传说土家人祖先因家乡遭了水灾才迁到鄂西来,那时鄂西古木参天、荆棘丛生、豺狼虎豹遍地都是。土家先人们搭起的“狗爪棚”常遭到猛兽袭击。人们为了安全就烧起树蔸子火,里面埋起竹子节节,火光和爆竹声吓走了来袭击的野兽,但还是常常受到毒蛇、蜈蚣的威胁。后来一位土家老人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让小伙子们利用现成的大树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铺上野竹树条,再在顶上搭架子盖上顶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饭睡觉都在上面,从此再也不怕毒蛇猛兽的袭击了,这种建造“空中住房”的办法传到了更多人的耳中,他们都按照这个办法搭建起了“空中住房”。后来,这种“空中住房”就演变成了现在的吊脚楼。 ◆女儿会:是土家族的情人节,它是一个以购物为借口、以对歌为形式、以择偶为目的的节日。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二,女儿会热闹开场。在这一天很多未结婚的土家幺妹就会背上各种各样的山货来到闹市等待他们意中人的到来。如果哪位阿哥看上了这个幺妹,他们就会跑上前来假意买她的山货,与她讨价还价。如果这个幺妹看上了眼前这位阿哥,她就会把价格越说越低,最后甚至不要钱免费送给这位阿哥。两情相悦的他们就会牵手到树林里、小溪旁、山坡上去幽会,乃至定下终身。相反,如果这个幺妹没有看上这位阿哥她就会把价格越抬越高,最后甚至不卖了。那么这时这位阿哥也要识趣地走开。据老一辈人说在女儿会达到高潮的时候还有这样一个习俗,就是土家幺妹要是看上你了,你却没有主动上前去买她的山货,她就会跑过来用她的右脚踩你的左脚,这个时候您就要注意了,要是你没有看上这个幺妹就千万别动脚,否则您就是接受了幺妹的爱意。 ◆摆手舞(舍巴):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祭祀舞蹈之一,主要流行于酉水流域的土家族聚居地区,以来凤县百福司镇的摆手舞最为正宗。摆手舞分大摆手、小摆手。大摆手有歌有舞,阵容强大,气势恢弘,其歌叫“摆手歌”,全部用土家语吟唱,气势浑壮,动人心魄。主要内容有人类的来源、民族的迁徙、劳动的故事、英雄故事等,摆手歌也忠实的记录了土家族的历史文化,是土家族系列传统文化的大汇集,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古老的土家族向我们一路走来的轨迹,堪称土家民族的史诗,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小摆手只舞不歌,舞蹈内容主要以农事、渔猎等劳动的动作的模仿为主,舞姿优美酣畅,是民间民族舞蹈的珍品。百福司的摆手舞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摆手舞与西兰卡普(土家织锦......余下全文>>

  • 汉族有哪些节日

      ●正月   初一:春节(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正旦、正朔)   立春节(于立春日)   初七:人日节   初八:谷日节   初九:天日节   初十:地日节   十五:元宵节(上元节、灯节)   二十:天穿节   廿五:填仓节   晦日:正月晦   ●二月   初一:中和节(太阳生日)   初二:春龙节(龙抬头、龙头节、土地会、春社日/属春秋两社日之一)   十二:花朝节(花神节、百花之神生日)   十五:扑蝶会   十九:观音诞   春分节(于春分日)   ●三月   初三:上巳节(女儿节)   寒食节(冬至日后一百零五日,清明前一二日)   清明节(于清明日)     ●四月   初八:浴佛节(释迦牟尼诞辰)   立夏节(于立夏日)   十八:碧霞元君节   ●五月   初五:端午节(端节、端五、端阳、重午、蒲节、天中节)   十三:雨节(关公磨刀日)   二十:分龙节   夏至节(朝节,于夏至日)   ●六月   初六:天贶节(六月六、晒虫节、虫王节、回娘家节)   十九:观音会   廿四:观莲节(莲花生日)   ●七月   初七:七夕节(乞巧节)   十四:秋日拔禊   十五:中元节(盂兰盆节、鬼节、瓜节)   廿九:地葬节   ●八月   初一:天灸日(天医节)   十五:中秋节   ●九月   初九:重阳节   十九:观音会   ●十月   初一:寒衣节(授衣节、冥阴节)   十五:下元节(下元水官节)   ●十一月   冬至节(于冬至日)     ●腊月   初七:驱傩日   初八:腊八节   十六:尾牙节   廿三:祭灶日(小年)   除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