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习俗

  • 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习俗

      腊月二十四   扫尘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史料   据典籍记载,上古就有年终扫除的习惯。 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清嘉录》卷十二记载:“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尘埃’”。 腊月二十四“扫房”,对庭院内外进行彻底的大清理。可见,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也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在冬季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传统美德。     腊月二十五   做豆腐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民间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传说归传说,其实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但有时人们也会买一大筐豆腐以吃其来充饥等)。   接玉皇   旧俗、新俗都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 。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闲暇娱乐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   照田蚕   照田蚕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     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千灯节   千灯节是蒙古族、达斡尔族的宗教性节日。蒙语称“明干卓拉”,意即千盏灯节。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庙里点燃,认为点得越多越吉利。这一节日习俗,在新疆维拉特蒙古族中最为盛行。当地群众   在这天吃烤牛羊肉,举行传统的体育游艺等活动。     腊月二十六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肉”或“二十六,割刀头”,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腊月二十七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俗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腊月二十八   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或“二十八,把面发”。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春节张贴之物。     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腊月二十九     祭祖   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余下全文>>

  • 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除夕夜按习俗分别应干什么?

      月歌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炖炖肉); 二十七,宰公鸡(杀灶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tieba.baidu.com/f?kz=705743815 baike.baidu.com/view/614410.htm

  • 正月二十三的习俗内容有哪些

      这一天是燎干节。家户户都会在正月二十三这天门前点一堆篝火,大人孩子跟着都要从火堆上跳过去。从篝火上跳过去,是为了让火燎去一切晦气、烦恼和不顺,希望来年顺顺利利。人们总是对自己的生活充满期待,但是,生活里也有太多的不顺利,于是,让火神帮忙燎灾、驱瘟,祈求这一年的福安。   从这一天开始,代表者年真正的结束了。去年的一切都已经与今年无关。不开心的,坏的,倒霉的都已经成为了过。新的一年开始了。人们也开始为新的一年做准备,开始忙碌了起来。

  • 过去的腊月二十三,人们通常用什么来“祭灶”

      过去的腊月二十三,人们通常用什么来“祭灶”?【麦芽糖】

  • 腊月23到正月17的习俗有什么?

      腊月二十三祭灶神   腊月二十三进入年关,除了祭灶外,各家还要备酒做饭,放鞭炮,民间又称“过小年”。   腊月二十四扫尘   这天要年终大扫除,民间俗称“扫尘”,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腊月二十五糊窗户   前一天打扫完,这天就该糊窗户,现在多数人家没有糊窗户的必要,但贴窗花、贴福字、挂对联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腊月二十六割年肉   民间流传这一天要“割年肉”,也就是开始置办年货了   腊月二十七   这天开始民间讲究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   月二十八把面发   按照传统习俗,每家每户一定要蒸上几锅馒头。发面和蒸馒头的习俗,取来年发大财、日子过得蒸蒸日上的好彩头。   腊月二十九小除夕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腊月三十守岁   腊月的最后一天为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等,又称年三十、大年三十。这一天,人们送旧迎新的主要活动都集中在这一天进行。主要有一是响(放鞭炮),二是红(贴春联),三是火(点灯守岁)。除了吃年夜饭,最重要的是“守岁”至次日凌晨。   正月初一家家吃饺子,吃饺子寓意为招财进宝,新年发财   正月初二祭财神   这天天亮前民间有祭财神的习俗,以求一年财源茂盛,衣食有余。   正月初三走初三   这天是女婿给岳父拜年的日子,俗称走初三。又有民俗说初三是谷的生日,禁忌在这天吃米饭,否则会伤谷没米吃。   正月初四查户口   俗传初四灶王爷要查户口,全家人必须人人在岗,接受核查。   正月初五送穷   各家要扫除垃圾,投之门外,表示送走贫穷,祝新年丰收富足   正月初六开市   这一天各城市店铺开市恢复营业   正月初七人日   人日又称为人胜节,它起源于先秦时期古老的占卜术。人们要在这天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形,制作成叫“人胜”的装饰品互相赠送。有些地方这一天要吃春饼。   正月初八祭星   传说正月初八是天上诸星下界的日子,普通百姓在院内向北设案,要焚香礼拜,祈求丰年和平安。   正月初九天公诞   玉皇大帝是道教所尊奉的下临万民的天神,俗传正月初九为其生日。这天,信奉者要去道观中斋天。   正月初十石不动   相传正月初十为石头生日,这天要在大石头前烧香祭拜,忌动一切石器,

  • 腊月二十四是什么节日,年廿四有什么习俗

      北方叫扫房日南方叫掸尘日习俗是从尧舜时代传下来的是为了把霉气和晦气统统清扫出门开始是祭拜灶神然后是打扫房屋

  • 傣族的习俗

      1.婚姻   自由的婚姻制度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是傣族婚姻制度的显著特点。青年男女婚前交往自由,恋爱自由。未婚青年男女在节日或盛会场合,可以自由和未婚女子谈情说爱,傣族习俗中称“串布少”(“布少”——姑娘)。傣族中很少“重男轻女”的意识,多生超生情况不多见。因此,家庭矛盾或由家庭引起的社会问题不多。由于家长制的薄弱和对个人个性发展的束缚较少,对傣族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傣族的思想很奇怪,他们大都是女人做事,男人闲着,他们那边的男人娶妻,就像我们这边的男人入赘。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思想慢慢的变弱了点,但在一些平困地区,这种现象还是很严重!   傣族是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一般有父母和子女两代,也有祖孙三代同堂的。儿女长大结婚以后,便与父母分居另立家庭。父母大多随幼子或幼妇女同住,家庭财产由幼子女继承,幼子女负责赡养父母;已分居的儿女也可以得到部分财产,数量很少。家庭中男女平等,经济独立,   妇女在结婚前就开始有个人积蓄,结婚带男方家的财物一旦离婚可以携带回娘家;男方到女方家上门期间,若夫妻关系破裂,男子也可以搬着自己的东西回父母处。寡妇可以改嫁,也可以招男子上门。如果男方离家数月没有音信,女方可以另找配偶。夫妇死去,不管年纪多大,都要办离婚手续,手续简单,将一对蜡烛放在亡者棺上,即表示与死者离异。   2.竹楼   竹楼是傣家住房的主要特点。竹楼分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拴放牲畜。上层竹楼中间安放火塘,内间为卧室。竹楼由木柱支撑,正房四周由竹片围成,楼板也由竹片拼接,房顶是人字形茅顶,人们要从梯子上楼。傣家竹楼通风、凉快、清洁、明亮,又可以防备野兽的袭击,十分安全。   3.服饰   傣族的服饰颜色特别鲜明,大胆。像是明清时期的彩绘,特别漂亮。衣服上面绘画上孔雀或是一些紫藤萝等一些花,比较高级的用存手工绣,这种工艺已经比较少见了,价格也比较贵!就像早期傣族的斜挎包都是厚厚的布线,手工制出来的,做工特别精致,耐用,上面的画案是一针一针绣出来的,如果现在还能保存这种工艺的话,应该也会像阿拉伯地区的挂毯一样闻名于世了吧!   傣家妇女穿筒裙,上着窄袖短衫,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质地柔软轻盈、色泽鲜艳大方,适于表现女子的体态,非常美丽。傣家的筒裙不是所有人都会穿的,最原始的穿法是一块布缝成一个圆筒,围在腰间,大

  • 腊月二十六到正月初六民间习俗吃什么玩什么?急急急,孩子的作业,谢谢了!!

      ~\(≧▽≦)/~啦啦啦   腊八粥~~~~额,除夕12点吃饺子。   “人间岁换,天地回春。”春节是我们华夏儿女最为看重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在民间过春节的方式和习俗也是最丰富、最隆重、最热闹、最喜庆的。   百节年为首   通常我们把过春节都叫过年,民谚中说“百节年为首”,那么这个“年”和“春节”是怎样的关系?   :实际上年就是春节,春节就是年,但是这二者的来历和含义略有不同,“年”更具民俗意味。《说文·禾部》中说:“年,谷熟也。”而在古代的民间传说中,年是一种会给人们带来恶运的怪兽,“年”一来,树木凋零,百草不生,年还会吃人;年一过,万物生长,遍地花开。因此,年来的时候人们要躲在家里,等年过去了再出门庆贺。怎么才能把“年”驱走呢?人们就在新旧交替,过“年”的节骨眼上大放鞭炮,以期把“年”赶跑。   过了腊八就是年   进入腊月,年的气氛就会越来越浓,而且会有很多关于年的活动,从民俗上讲,春节是不是有个时间段?这个年应当是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呢?   从腊月初八喝“腊八粥”开始,春节的各种活动就进入“程序”了。有首童谣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炸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扫一扫。”又有首儿歌这样排序春节的节目单:“初一早,初二巧,初三无通巧,初四顿顿饱,初五隔开,初六舀肥,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有吃食,十一概概,十二漏屡,十三吃泔糜仔配芥菜,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日冥。”可见,一直到正月十五,春节这出热热闹闹的大戏才收尾。其实,元宵节后还有余韵,一直要到二月二“龙抬头”,春节大戏才算全部落下帷幕,人们又要开始忙着新农活了。     春节习俗知多少   春节的时间这么长,习俗内容又如此丰富,那么哪些习俗现在还比较时兴呢?   春节的习俗可分为宗教祭祀、礼仪禁忌、饮食文化、娱乐活动等各方面。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尚在流传的习俗简单地说有以下几种:   腊八节:源自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日。喝粥习俗源自佛祖修行时又累又饿而昏倒,因牧羊女的一碗稀埂

  • 中东有什么习俗

      中东国家的习俗礼仪   中东地区的人们普遍信奉伊斯兰教,有其独特的宗教文化背景   和风俗习惯,在谈吐和举止上要注意不要触犯他们的宗教禁忌。   中东地区对男女的穿着打扮要求十分严格,像对待法律一样。   阿拉伯人在谈论公事前通常要喝一杯咖啡或薄荷茶,但喝茶时不可   用左手,递名片和吃饭时也不可用左手。阿拉伯人见面一般握手表   示欢迎,有时亲吻面颊表示热烈欢迎。若能在一个合适的机会按照   阿拉伯人的宗教礼节向他们打招呼,对方会认为这是您对他最真诚   的恭维。   与阿拉伯人第一次见面时不要赠送礼物,否则会有贿赂之嫌,不   要问候对方的妻子,也不要向对方的妻子赠送礼物,但送给孩子的礼   物是受到热烈欢迎的。送给阿拉伯人的礼物最好具有知识性,富有   人情味。不要过分赞扬阿拉伯人的某件物品,否则他会当场作为礼   物送给你。   阿拉伯人禁酒,不喝任何含酒精的饮料,不能将酒作为礼品赠送   给他们。阿拉伯人不吃猪肉,不用猪皮制品及带猪形图案的饰品,同   时不要谈狗,不要送带有动物形象的礼物。因为在他们看来,动物形   象会带来厄运。

  • 依照中国的传统风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要过小年,通常人们要吃什么?

      吃饴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