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的姓氏来源

  • “常”这个姓氏的来源

      常(Cháng)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康叔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为西州时卫康叔支庶子孙。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周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封。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的始祖。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说:“常氏出自姬姓。卫康叔支孙食采常邑,因以为氏。”后周公(武王之弟)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卫国于前254年沦为魏的附庸,又于前209年为秦所灭。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诸侯,诸侯又分封采邑。卫康叔把他的一个儿子封邑在常(今山东省滕州市东南)。卫国灭亡后,其后裔有以国为氏姓卫,也有以邑为氏姓常的,史称常姓正宗。同时,也不能排除殷商后裔有改姓卫或常的。是为山东常姓。   2、出自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之后,相传祖姓常氏。《姓氏考略》载:“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常姓当此出。”相传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以常为氏的古人相当多。相传周族与商族的首领高辛氏次妃为常仪,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帝王纪》说她是帝喾之次妃,生帝挚。因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故后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仪占月附会而成。《史记·五帝本纪》有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的记载,常先曾被黄帝任命为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这是见于史载的最早的常姓。清人张满《姓氏寻源》说:“黄帝使常仪占月,又有常先为大司空,常姓宜出于此。”黄帝所居之轩辕丘,在今河南省新郑市西北,帝喾的都城在今河南省偃师市,故中国最早的常姓出于河南。因此,常姓应该说五千年前就有了,是为河南常氏。   3、出自姬姓,为春秋时吴王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吴王封其支庶于常(今江苏省常州一带),其后以封邑名为氏,是为江苏常姓。另一支“常”姓出自战国时吴国公族之后裔,也源于姬姓,即南宋罗泌《路史》所云“吴后有常氏”。又据《姓氏考略》所载:“吴后有常姓”。吴国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大伯和仲雍,建都于吴(今江苏省苏州),但吴国公族后代何人何时因何而得为常氏,未见古籍记载,尚待进一步考证。   4、出自恒姓,为避讳改姓而来。据《通志·氏族略》载,古代“恒”、“常”同义,北宋真宗名赵恒,因避名讳之故,恒姓改姓常。恒姓本是楚国公族恒思公之后,此即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所云“又有恒

  • 王字姓氏的来源及文化内涵 10分

      王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妫姓和少数民族改姓。探究起姓氏的来源,从中可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1、源出姬姓。   周灵王之子太子晋,也称王子晋和王子侨,因值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徙至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琅琊和太原的两大王姓望族。   姬姓王有三个分支:   ①源出东周毕公之后。周武王之弟毕公高封于毕国,春秋时其裔孙毕万任晋国司徒,受封于魏,战国时魏、韩、赵三家瓜分晋国。秦灭魏后,后裔魏无忌之孙魏卑子逃入山东泰山,汉初,魏卑子奉诏做官,被封于兰陵郡。因其是王家之后,故称其族为“王家”,从此以王为姓。   ②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后。周平王在位51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后,由其孙姬赤继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夺了王位,史称周桓王。姬赤出奔晋国,子孙以其曾为王者而改姓王。一直到唐朝,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临猗一带,史称河东猗氏王姓。   ③源出周考王胞弟桓公揭之后。桓公揭封于王城,古城在今洛阳王城公园。其封地虽小但处于东周王城的西部,史称其为西周桓公。国亡之后,子孙迁到河南伊川和昭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后来称为王城王氏。   2、源出子姓。   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道,比干多次犯颜强谏,反遭杀害,其子孙因为比干原是王子,就以王为氏。从先秦至汉唐,子姓王氏一直居于河南地区,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后来散播到甘肃、山东、河北和山西等地。   3、源自妫姓。奉虞舜为祖先的妫姓王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武王灭商后,虞舜的后代妫满被封于陈,至陈完在齐国任官后,改为田氏。秦灭齐后,齐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由田姓改为王姓。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为郡望,汉朝王莽就源自此支王姓。   4、源出燕国太子丹之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   5、出自少数民族。王姓大家族中融入了大量的外族的血液,外族用王姓的主要有:汉时匈奴人,西羌钳耳氏族,南北朝时高丽人,鲜卑族人,隋唐时月氏人,唐朝时回纥族阿布思氏族,契丹人,金朝时女真人,北宋时西夏党项人,元朝时蒙古人,清朝时满洲人等。这些外族王姓随着时间同化为汉族王姓。我国北方地区多王姓与北方民族改用汉姓时优先使用王姓有密切关系。   2014年,根据国家统计局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大陆王姓人口达到946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1%。中国东部地区占了王姓总人口的38.3%,中部占了王姓人口的26.0%,西部占了王姓人口23.5%,东北占了王姓人口的12.2%。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王姓区和低比率的南方王姓区。

  • 姓氏“何”的来源

      何     拼音:HE 2008-03-09     一、姓氏来源   1、出自姬姓。周武王之子封于韩,灭国。其后裔韩武子(另一种说法是韩武子是晋同族曲沃桓叔后裔,即周成王弟姬唐叔虞之后)仕晋,封于韩原,以地为氏。后来与赵、魏三家分晋,成为诸侯。秦始皇灭六国,韩氏族裔遁逃江淮之间,因改姓何。   2、他氏改姓。东汉灵帝大将军何进异父弟朱苗为车骑将军,改姓何。另有南方郝姓由于古代语音流传后来书写作何。郝姓原为北方姓氏,亦为南方郝、杨、刘三大姓之一(见《新唐书·南蛮传》)。郝古音按《广韵》呵各切,《集韵》《韵会》《正韵》黑各切,从音壑。(见《康熙字典》)古代语言相传较多,书写较少,南方语音音调更有曲折变化,因此郝、何同音,经过历代流传,因此南方部分郝姓渐渐被改为何姓。   3、赐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鲜卑姓贺拔氏改为汉姓何氏。元末吐蕃宣抚使锁南之子铭归顺明朝,世袭河州卫指挥同知,赐姓何氏。   4、以国名为氏。唐朝时中亚地区有九个突厥族小国,史称“昭武九姓”。 后来内迁中原,各以国名为氏。

  • 来的姓氏来源

      河南人写的中华姓氏起源,虽然对所有姓氏有些牵强,但实例比其他的要多,很有参考价值: 据初步统计,在《中华姓氏大辞典》所列11969个姓氏中,有4925个未注明姓氏来源,有2224个系少数民族姓氏,二者合计7149个,占11969的59.7%,下余4820个为汉族姓氏。笔者根据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对这4820个姓氏逐一进行研究,得出的结果为: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1834个,占4820的38%。但是,仅有姓氏数量,尚不足以说明问题,因为每个姓氏拥有人口数大不相同。为了进一步弄清河南在中华姓氏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笔者又根据该书提供的姓氏拥有人口资料,对我国最常见的汉族姓氏逐一进行了考证。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前120大姓共占汉族人口的90.11%,也就是说13亿人中有11.7亿人姓这120个姓。在这120大姓中,全源于河南的姓氏有52个,即李、张、陈、黄、周、林、何、宋、郑、谢、冯、于、袁、邓、许、傅、苏、蒋、叶、阎、潘、戴、夏、范、方、石、姚、廖、孔、康、江、史、邵、段、雷、汤、尹、武、赖、樊、兰、殷、陶、翟、安、倪、严、牛、温、芦、俞、葛,部分源头在河南的姓氏有45个,即王、刘、赵、吴、徐、孙、胡、朱、高、郭、罗、梁、韩、唐、董、萧、程、沈、吕、卢、蔡、丁、魏、薛、杜、钟、姜、熊、陆、白、毛、邱、秦、顾、侯、孟、龙、黎、常、贺、龚、文、施、洪、季;两项合计,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97个,占120大姓的80.8%,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9%。如果减去一些多源的姓氏中源于河南以外的成分,人口百分率会有所下降,但起源于河南的姓氏总数是1834个,减去97个,还有1737个,加上这些姓氏,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率仍在80%以上。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河南是姓氏资源第一大省,海内外华人的祖根大半在河南。河南为何在中华姓氏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呢?概括地说,河南是华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自然也是华人姓氏的摇篮。如果进一步分析,把中华姓氏史与河南历史加以对照,就不难发现,无论是姓氏的萌芽、产生,还是普及、定型,无不与河南息息相关。 河洛,是黄河与洛水的简称,也指黄河中下游和洛水流域的一些主要地区。据《史记》等文献记载,“河洛”这一地域概念,一般是指狭义的中原地区,即今河南,或中原地区最核心的部位。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果说中原文化是中原先民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那么,河洛文化便是这“总和”中最精彩的篇章。河洛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广及诸多领域。本文仅就其与中华姓氏起源的密切关系予以概括论述。 一、河南是姓氏肇始时期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 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而河南正是此期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因1921年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的仰韶文化,正是母权社会繁荣阶段的代表。该文化陶瓷上的鸟、鱼、蛙及人首虫身等图象,可能就是最原始的“姓”的标志。姓的起源与先民们的图腾崇拜有关,有些姓氏是由图腾转化而成。传说太昊与其妹女娲所处的时代,即是中国图腾制的标本时代。那么,他们所居住的河南淮阳,也当是产生图腾和姓氏较多的地方。氏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是从氏族、部落中的少数家族形成的“氏族贵族”中产生的,而此期中原地区(主要是今河南)氏族林立,正如《史记•封禅书》中所云“黄帝时万诸侯”。中原地区这成千上万的氏族、部落便是“氏”的渊薮。 二、河南是华人祖先炎、黄二帝和太昊的活动中心 笔者对当今120大姓从血缘关系上进行追根溯源后,发现它们分别属于三个族系,即黄帝族、炎帝族、东夷族,出自四位祖先,......余下全文>>

  • 山姓氏来源100字

    ▲山姓姓氏渊源 1、源于姜姓,出自烈山(又作列山)氏炎帝之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典籍《风俗通》上记载说:“山氏,是古代烈山氏的后代”,相传,炎帝为上古时姜姓部族的首领,是少典娶有蟜氏女而生,原居于姜水流域,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炎帝出生于烈山,故号烈山氏。他的后代有的就用“山”作为姓氏。望族出于河内。 2、源于姬姓,出自周朝时期山务之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周朝时期有山务之官,掌管山林,后代以官为氏。周朝掌管山林开发管理的官员叫山师,也有称山虞的。有人世袭山师,子孙便姓山,称为山氏。 3、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重臣叔山冉,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楚国有个重臣叫叔山冉,他的后代以他名字中的“叔山”的山字为姓,世代相传。 4、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的记载,代北鲜卑族中有复姓吐难氏,北魏时期入中原后改为汉字单姓“山”氏。 回族中的山姓,早期见于元朝官员山僧(晋宁路总管),其先祖为康里人,入主中原后改为汉字单姓“山”氏。现今山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南、宁夏。 ▲山姓得姓始祖:烈山、叔山冉。 山氏的姓源久远,至少也有三千馀年的历史,且来源不一。根据《风俗通》上记载说,山氏,是古代烈山氏的后代,望族出于河内,此支山姓奉烈山为山姓的得姓始祖。又春秋时楚国有个高官叫叔山冉,他的后代以他名字中的“山”字为姓,世代相传。叔山冉的后代中也有以“冉”为姓的,所以叔山姓和冉姓,有同一个始祖。此支山姓恭叔山冉为山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山姓人口总数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位为第二百二十七位。 山姓播迁到江南,大致始于南北朝时期,当时,山谦之撰《吴兴统计》若干卷,即是迁徙的证明。 ▲郡望堂号: 1.郡望: 河南郡:汉高帝刘邦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沁阳一带。宋版《百家姓》中则注明河南郡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武社陟一带。 2.堂号: 浑璞堂:晋朝时期的山涛,是竹林七贤之一。曾在赵国任丞相,入晋后为吏部尚书。他在朝中清廉俭约,刚正无私,选拔人才都是当时俊杰。他曾经谏议“州郡的武备不能减”,皇帝称为“天下名言”。王戎称讚他是“浑金璞玉”。 ▲历史名人: 山 涛:(公元205~283年),司州河内怀县人(今河南武陟)。著名晋朝大臣。 早年,山涛性好庄、老,隐身自晦,为著名“竹林七贤”之一。 司马昭受封晋王后,想立过继给兄长司马师的次子司马攸为世子,山涛曾出面劝谏。到了司马氏建立统一的晋朝之时,他挺身而出,为国家谋事,不再把时间花在清风明月中。虽居高官荣贵,却贞慎俭约,俸禄薪水,散于邻里。 晋武帝时任尚书之职,凡甄拔人物,各有题目。 据《晋书》的记载,他为吏部尚书时,中立于朝,清俭无私,而且甄拔人物,皆一时俊彦,所以留下了“山公启事”的千古佳话。史书评价他:“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 山 云:(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名将,任都督佥事。 山 康:(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高僧。 十五岁学佛,遍游四方。相传,他在云游睦州时,人们曾看见佛从他口中出来,后被朝廷赐为“好广道大师”。

  • 雪姓氏的来源,分布等详细一点?

      雪姓是一个罕见的姓氏。它的来源不详,总人口亦不详,大多数聚居于华北,包括有陕北、黑龙江省、宝鸡市、河南市、北京市、武汉市、呼和浩特及山东省的平度市,有超过600年的历史。   《姓觿·九屑》:“《姓纂》:‘楚熊严次子仲雪之后。’”因为楚国公族源于黄帝之后,所以雪姓是黄帝后裔。   《氏族典·五一九》:“《统谱》:‘雪氏,见《姓苑》。明雪霁:山西人,洪武吴江巡检。’”

  • 夸夸我的姓,我姓江,说说姓氏的来源

      关于陈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班里有好几个同学姓陈,于是大家思考:陈氏到底是个怎样的姓氏?并且还做了调查。   1、姓氏源流     陈(Chén 陈)姓来源有五:   1、出自妫姓,其始祖为妫满,也为虞舜之后裔。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妫满于陈,妫满为陈侯,称胡公满,胡公满传至10世孙妫完,陈国内乱,陈厉公的儿子完怕株连自己,出奔到齐国,以国为氏,称陈氏。   2、出于陈国公族后裔。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除胡公满的子孙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一是陈哀公之子留,避居陈留。二是陈泯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牍乡。三是陈泯公次子全温之后陈孟琏,居于固始,其后因无子,便以颖川陈实为嗣子,遂融入颖川陈氏。   3、出自白永贵之后。隋初有白永贵改姓陈,其后裔也多改陈姓 ,是为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之陈氏。   4、齐国王子轸的后裔。秦灭齐后,轸逃到楚国为相,被封为颍川(今河南省禹州)侯,是颍川陈姓的开始。   5、他姓或少数民族改姓而来。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鲜卑族一支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姓为陈,称陈氏。是为河南洛阳陈氏。据《河南官氏志》所载,隋初白永贵改姓陈,是为万年(今陕西西安)陈姓之源起;据《通志·氏族略》载,刘矫的后裔改陈姓,其子孙居广陵之陈(今江苏省镇江东)。   得姓始祖:陈胡公。陈姓来源于妫姓,陈姓人是舜帝的后裔。在舜当天子之前,尧把他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并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于是舜的后代便称为妫姓。西周初年,周武王灭了商朝以后,他找到当时舜帝的后代妫满,把大女儿嫁给他,封他在陈,建立了陈国,定都宛丘(今河南淮阳)。他选贤任能,扬善罚恶,励精图治,使陈国强盛了许多年。妫满死后,谥号为胡公,故又称陈胡公、胡公满。他的子孙便以国为姓,称为陈氏,并尊陈胡公为陈姓的得姓始祖。     2、迁徙分布     淮阳是陈姓的发源地,至今淮阳还有“老陈户”之说。陈国灭后的播迁,前文已述,不赘。其中支系清晰,繁衍昌盛者是以陈轸为始祖的颍川陈姓,其子孙多显轶,其后有裔孙陈伯珍于西晋末年渡江赴曲阿(今江苏丹阳),伯珍孙徙居长城(今浙江长兴)下若里,陈霸先便是其支杰出代表,他建立陈国,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并封了许多陈姓王,使陈姓子孙遍布长江与粤江之间,其诸侯王宜都王陈叔明的十世孙陈环,为避难迁居今泉州仙游县,其孙陈旺徙居江西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为江州义门陈姓开基祖;唐初,陈政领兵平“蛮獠之乱”,其子陈元光在父亡后接班,历时九年始平,陈元光被称为“开漳圣王”;再就是颍川陈后裔陈邕受李林甫排挤而迁福建同安,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姓,尊陈邕为南院始祖;宋仁宗时分江州义门陈姓于十六省一百二十五个地方,陈姓入越南于宋朝人数最多,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 创建越南陈朝,传八世十三王,故陈姓为越南十大姓之首;陈姓入粤始于南宋,中原人陈魁(陈后裔)迁居福建宁化、上杭,其曾孙有迁今广东梅县;明末福建同安人陈永华(开漳圣王之后)随郑成功入台,被尊为陈姓入台始祖,与林姓共有“陈林半天下”美誉;陈氏迁入越南的历史比较久远。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于1228年创建越南陈朝,共传8世13王,历时175年。经过一千多年的繁衍,如今陈姓成为越南十大姓氏之首;明初朱元璋曾派陈姓水手去日本琉球;明清以后,闽粤陈姓有人出海谋生到南洋和欧美。陈姓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尤以广东、福建、四川、浙江、江苏、河南、湖北、湖南、山东等省多此姓,在台湾和广东两省,陈姓约占当地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十以上。陈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余下全文>>

  • 薛的姓氏来源说文解字

    薛姓始祖奚仲,因分封在薛国而得姓,以封邑名为氏,得姓始祖为黄帝之子禺阳第十二世孙奚仲,后人有以国名为氏。部分后裔为虞舜后裔孟尝君(田文)之后。 薛姓发源地有山东济宁、滕州,山西运城(古河东薛氏)。薛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8位。薛氏以山西、江苏、陕西、河北、福建等省为多,这几个地区的薛氏佔到中国汉族薛氏人口的63%。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薛氏人口增至为720馀万,佔全国人口的0.53%,为排行第35位的大姓。

  • 原姓氏的来源?

      在百家姓中有“原”姓,其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夏代,“少康迁原(国)”。周武王灭商朝,西周立。封周文王第十六子为原伯 (爵)。史称原伯贯, 受封于原国。 原,伯是他的氏。 官职初始是卿大夫。西周初期,平民百姓是没有"氏"的。春秋时原国被晋国灭。其后人以姬为姓,以原为氏。诸侯国之间不断战争,兼并到天下只有100多个诸侯的时候,原国还存在。由于原国很小,打败一次就举国迁徙一次。迁徙三次之后,原氏后人从此流散各地。   历史名人:   原庄公、原伯贯、原襄公、原伯绞   更多名人:   原素欣、原是灯、原政庭、原芜洲、原陵老翁、原妙、原焘、原子鏸     附:原素欣(1900-1979),水利专家。奉天(今辽宁)宽甸人。1929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土木工程系。先后入康奈尔大学和威斯星大学学习,并获土木工程硕士学位。回国后,曾任中央大学教授、土木系主任,甘肃鸳鸯池水库主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南京市工务局局长。建国后,历任河南省治淮总指挥部工程部副部长兼总工程师。水利部勘测设计局副局长、水利电力部水电建设总局副总工程师。对土坝建筑有较深的研究。四十年代负责修建了我国第一座碾压土坝-鸳鸯池水库。曾主持设计。修建了白沙、薄山、南湾等水库及老王坡、吴宋湖的洼地蓄洪工程。参与审查了大伙房、密云、黄壁庄等水库的土坝设计。

  • 查找“郑”氏文革以前的满族姓氏?宗族?来源?

      [郑] 满族老姓包括:郑佳氏、舒穆禄氏、纪里氏郑以及加入满族的章氏(汉族、朝鲜族)等。   郑氏最早的发源地是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后代有改姓郑的满洲老姓有:     [纪里氏] Giri Hala 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济礼,满语“正”,世居驽宜、长白山、占尼河等地,后改汉字姓郑。著名人物有:骑都尉吴珠克图、骑都尉又一云骑尉党色。     [郑佳氏] Jenggiya Hala 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沈阳,后改汉字姓郑。著名人物有:副都统、驻藏大臣、哈密办事大臣松廷。     [舒穆禄氏] Sumuru Hala 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语“珊瑚”,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本金旧姓“石抹”,实契丹人种。详见《满族八大姓》。     此外就是加入满八旗的汉族及朝鲜族郑氏。     这三个姓在正黄旗里都有分布,所以很难确定原姓是哪个。如果有更多的线索或许还能。不过最好是有家谱,或是向族中长辈询问比较准确。     纪里氏:大部分在正黄旗(居长白山的纪里氏),少数在镶蓝旗。人数并不多。     郑佳氏:均隶正黄旗,但人数极少。     舒穆禄氏:这是满洲八大姓之一,人数极多,而且族人中隶正黄旗的人也是最多的,像扬古利额驸的家族族人几乎都在正黄旗。   后代有改汉姓为“郑”的满洲老姓主要有:纪里氏、郑氏(加入满八旗的汉、朝鲜族姓氏)、郑讷鲁特氏(加入满八旗的蒙古姓氏)、舒穆禄氏。     其中在正白旗里有分布的姓氏有舒穆禄氏和郑氏(汉)。舒穆禄氏是八旗中比较大的姓氏,几乎每旗中都有,应该比较具有代表性。其中正白旗舒穆禄氏的著名人物有努尔哈赤的妹夫、胡勒额驸叶臣、大学士徐元梦。正白旗的舒穆禄氏里也有部分是隶属包衣籍。汉族的郑氏主要存在于上三旗和两蓝旗这五旗的包衣籍里。     其他几个姓氏都是希姓或是加入满八旗的蒙古、朝鲜姓氏,人数也比较少。郑氏(朝鲜)是正黄旗和镶蓝旗的包衣籍,郑讷鲁特氏(蒙古)是镶蓝旗的包衣籍 ,纪里氏分布于正黄旗和镶蓝旗,郑佳氏分布于正黄旗。     所以我觉得你有可能是舒穆禄氏或是汉族的郑氏,当然也不排除是汉军正白旗的可能。     [纪里氏] Giri Hala 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济礼,满语“正”,世居驽宜、长白山、占尼河等地,后改汉字姓郑。著名人物有:骑都尉吴珠克图、骑都尉又一云骑尉党色。     [郑氏] Jeng Hala 本汉族(尼堪)姓氏,见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世居沈阳,著名人物有:江苏巡抚郑彬。     [郑氏] Jeng Hala 本朝鲜姓氏,见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世居得州。     [郑佳氏] Jenggiya Hala 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沈阳,后改汉字姓郑。著名人物有:副都统、驻藏大臣、哈密办事大臣松廷。     [郑讷鲁特氏] Jengnelute Hala 本蒙古姓氏,见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以地为姓,世居察哈尔。     [舒穆禄氏] Sumuru Hala 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语“珊瑚”,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本金旧姓“石抹”,实契丹人种。散处库尔喀、晖春、珠舍哩等地方,后改汉字姓舒、徐、米、宿、郑、萧、肖、万等。详见《满族八大姓》。...余下全文>>